韓通文言文
「至和,嘉祐間,嬪御久不遷」的意思為:至和嘉佑年間,有些妃嬪久久得不到升遷。
出處:《宋史》至和、嘉祐間,嬪御久不遷,屢有干請,上答以無典故,朝廷不肯行。或奏曰:「聖人出口為敕,批出誰敢違?」上笑曰:「汝不信,試降敕。」政府果奏無法,命遂寢。後又有請降御筆進官者,上取彩箋書某宮某氏特轉某官,眾喜謝而退。
白話釋義:有些妃嬪久久得不到升遷,於是屢次請求,宋仁宗於是說:「愛妃阿,不是我不肯升遷你們啊,而是沒有個緣故理由,朝廷是不會批準的。」
嬪妃可不依了,噘著嘴說:陛下您出口就是聖旨,誰敢不遵?」皇上忍不住笑了:「你還不信啊,既然不信朕就為你試著降詔吧。」於是下了詔書,大宋的政府果然回奏說,沒有法律條文,如此升遷違反制度,於是聖旨便被擱下了。
(1)韓通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歷,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宋史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
文章簡介:
《宋史》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創新。如外國和蠻夷分別列傳,這就分清了國內的民族和國外的鄰邦的界限。《宋史》的列傳比前代史書都豐富,共收入兩千多人。
「五代史」中未列傳的重要人物,如韓通,《宋史》把他和為擁周反宋的李筠、李重進一同列入《周三臣傳》里,既彌補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韓通等三人的歷史作用,這種處理是十分恰當的。
《宋史》是研究遼、宋、金代歷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現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貫通北宋與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間的大量歷史記錄,很多史實都是其他書中所不載的。
⑵ 幫忙翻譯文言文!!!
蔣乂,字德源,祖籍是常州義興,是遷家到河南的。祖父名環,開元年間任弘文館學士。父名將明,天寶末年,被任命為河中使府。安祿山造反,蔣將明以計策輔佐他的主帥,保全並、潞等州。兩京陷落,他被捉,因裝瘋得以倖免。虢王李巨招引他到幕府,擔任侍御史(侍御史,官名),又提拔為左司郎中、國子司業、集賢殿學士。蔣乂天性敏銳,七歲時,見到庾信的《哀江南賦》,讀了兩遍就能背誦。外祖父吳兢任史官,蔣乂從小跟從外家(外家,泛指母親和妻子的娘家)學習,得到外祖父的書,就博覽強記。等到成年,他總括群書,有修史的才能,司徒楊綰格外稱贊他。蔣將明在集賢殿時,恰逢兵禍興起,圖畫書籍混雜錯亂,就稟告宰相請求引薦蔣乂入書院,幫忙出力整理比對。宰相張鎰也贊賞他,讓他暫任集賢殿的小官。蔣乂編排整理一年多,各自分類,得到善本二萬卷。兩次升遷後為王屋縣長官,充任太常禮院修撰一職。貞元九年,被提拔為右拾遺、史館修撰。德宗看重這個職位,先在延英殿召見他,才任命他。
⑶ 程迪字惠老文言文翻譯
翻譯為:
程迪,字惠老,是開封人。(他的)父親程博古,統帥鄜延軍隊在永樂戰死。程迪憑借門蔭得到官位。宣和年間,跟從楊惟中征討方臘有功勞,加封武功大夫、榮州團練使、瀘南潼川府路走馬承受公事。
幾位使官聯合推薦程迪忠義有謀略,可以擔任將帥,朝廷徵召他到行在所(皇帝在的地方)。經略制置使唐重因為敵軍迫近,留程迪提舉軍馬,安排民兵作為防備。金人已經從同州渡過黃河,有人勸程迪回蜀地,程迪想有機會報國,沒聽從。
於是到種氏眾位豪傑那裡去,謀劃率領眾人各自保衛險要之地,等金兵的勢頭逐漸衰弱後,使出奇招攻擊他們。轉運使桑景詢了解他的謀略,就告訴了唐重,張榜准許百姓自主選取險地自保。
適逢前河東經制使傅亮建議應當防守但不應當躲避,唐重聽從了他的建議,任命傅亮擔任制置副使,離開的人都回來了。不久金兵更加逼近,唐重就任命程迪提舉永興路軍馬,安排民兵,令程迪巡視南山諸山谷,將要運送金帛物資去那裡並將治所搬到那裡。
於是召集土豪,集合民兵來補充軍籍。適逢接受招募的人很多,傅亮告訴唐重說:「人心這樣,如果再有十天,防守的裝備就要置辦好了,怎麼能望風而去呢?」唐重認為他說得很對,就下令諸司聽傅亮節制。
金人逼近城池,程迪又想選兵迎戰,讓老人小孩都進入險境(自保),還可以救活十萬人。傅亮堅持自己堅守城池的意見,金人四面急攻,外無援兵,程迪率領諸司及統制副將以下面向東集合盟誓:「危急時刻一定要以死應敵,誓不與敵人共存。」
慷慨激昂嗚咽失聲,一同盟誓的人都受到感染而流淚。城池被攻破,就從傅亮所分管的地方開始。傅亮先出城投降了,於是大軍潰敗。
程迪率領他的部屬在眾人前巡行說:「敵人仇恨我們,投降也是死,奮戰也是死!」(程迪)努力與敵人戰斗,憤怒大喊,口中流血,戰士都感動激奮,斬殺敵人很多。程迪冒著飛箭,手持短兵器與敵軍大戰數十回合,幾乎全身受傷,昏死過去又醒過來,仍然厲聲呵叱戰斗不停止,最後戰死了。
部下的士兵抬著(他的屍體)放到空屋中,並排的其他屋子都被燒為灰燼,唯獨那間空屋沒有起火,等到入殮時,他的面容臉色還像活的時候一樣。(朝廷)下詔追贈(他)為明州觀察使,謚號恭愍。
出處
元朝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的《宋史·程迪傳》
原文:
程迪,字惠老,開封人。父博古,部鄜延兵戰死永樂。迪以門蔭得官。宣和中,從楊惟中征方臘有功,加武功大夫、榮州團練使、瀘南潼川府路走馬承受公事。諸使合薦迪忠義謀略,可任將帥,召赴行在。經略制置使唐重以敵迫近,留迪提舉軍馬,措置民兵以為備。
金人已自同州渡河,或勸迪還蜀,迪思有以報國,不從。乃詣種氏諸豪,謀率眾保險,俟其勢稍衰,出奇擊之。轉運使桑景詢知其謀,以告唐重,揭榜許民擇險自固。會前河東經制使傅亮建議當守不當避,重從之,以亮為制置副使,去者悉還。
既而金兵益迫,重乃以迪提舉永興路軍馬,措置民兵,令迪行視南山諸谷,將運金帛徙治其中。因召土豪,集民兵以補軍籍。會應募者眾,亮語重曰:「人心如此,假以旬日,守備且具,奈何望風棄去。」重大然之,即檄諸司聽亮節制。
金人近城,迪又欲選兵迎戰,使老稚得趣險,尚可以活十萬人。亮執議城守,金人四面急攻外無援兵迪率諸司及統制偏裨以下東向會盟危急必以死相應誓不與敵俱生慷慨嗚咽同盟皆感泣。城破,乃自亮所分地始。亮先出降,眾潰。
迪率其徒行徇於眾曰:「敵仇我矣,降亦死,戰亦死!」努力與斗,憤怒大呼,口流血,士皆感奮,多所斬殺。迪冒飛矢,持短兵接戰數十合,身被創幾遍,絕而復甦,猶厲聲叱戰不已,遂死之。麾下士舁置空室中,比屋皆燼,室獨不火,及斂,容色如生。詔贈明州觀察使,謚恭愍。
(3)韓通文言文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宋史》中《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
⑷ 密佑傳文言文翻譯
譯文:
密佑,他的祖先是密州人,後來渡過淮水定居在廬州。密佑為人剛正堅毅,質樸直爽,多次擔任官職到廬州駐札、御前游擊中軍統領,後來還臨時擔任江西路副總管。
咸淳十年,密佑以圖門宣贊舍人的身份擔任江西都統。這年冬天,元朝丞相伯顏率軍攻克鄂州,讓右丞相阿裏海牙留下來駐守此地,自己率領大軍繼續向東進發。
第二年二月,朱祀孫派遣高世傑去攻取鄂州,阿裏海牙帶領軍隊抗擊高世傑,並在荊江口俘獲高世傑,高世傑所帶領的軍隊完全潰散,有一半人逃入江西。擔任江西制置史的黃萬石把他們招募在一起,同時招募了寧都、廣昌、南劍的一千多個義兵,這些人全部歸屬密佑統領。
十一月,元兵攻至隆興,劉槃戰敗,於是龜縮城內自守。當時黃萬石調任官職擔任撫州知州,乘機想選跑,又擔心密佑不會依從,於是調遣密佑的軍隊去援助劉槃,同時又告誡他們不要直接與元兵作戰。軍隊還沒有到達隆興,劉槃已經投降,都統夏驥率領自己所屬士兵在混亂中突圍而出。
不久元軍統帥張榮實、呂師夔率領軍隊逼近撫州,密佑帶領軍隊抗擊敵軍並進駐賢坪,元軍士兵趕來呼喊著:「投降呢?還是抗戰呢?」密佑回答:「抗戰啊。」率領士兵們突擊作戰,軍隊進駐龍馬坪,元兵把此地包圍了好幾層,箭頭像下雨一樣射來。
密佑告誠所屬士兵:「今天是為國戰死的日子,如果奮力抗戰,或許還有生存的可能。」各位士兵都憤然堅韌,力主抗戰。戰斗從上午辰時一直打到下午太陽偏西,密佑臉上被箭頭射中,拔掉箭頭繼續作戰,身上又中了四箭、被刺中四槍,眾多士兵都戰死了,只剩下幾十個人。
密佑揮動雙刀奮力殺敵,突出重圍向南撤退,在前行渡過浮橋的時候,騎馬踏破了橋板,密佑受困被俘。大家看到密佑十分勇猛,相互告誡不要殺他,用車裝著他回到隆興,元軍統領末都說:「是一個壯士。」想讓密佑投降,關押了一個多月,最終密佑還是沒有屈服。密佑曾痛罵黃萬石是賣國小人,使自己的報國志向不能夠得到施展。
宋都命令劉槃、呂師夔坐在城樓上,邀請密佑到樓下入座,把金符贈送給他,並且許諾讓他擔任宮職,但密佑都不接受,還在言語上責罵劉槃、呂師夔,而且說話毫不客氣。
宋都又讓密佑的兒子來勸降他,說:「父親死了,孩兒怎麼辦?」密佑怒斥兒子:「你在集市上乞討,只要說是密都統的兒子,又有誰不會憐惜關照呢。」於是慨然解開衣服接受刑法處置,慷慨赴死。周圍看到的人都為之動容。
原文:
密佑,其先密州人,後渡淮居廬州。佑為人剛毅質直,累官至廬州駐札、御前游擊中軍統領,改權江西路副總管。
咸淳十年,以閣門宣贊舍人為江西都統。是冬,大元丞相伯顏下鄂州,留右丞阿裏海牙守之,而將大兵東下。明年二月,朱祀孫遣高世傑取鄂州,阿裏海牙以兵逆擊,執世傑荊江口,兵盡潰,半入江西。
江西制置黃萬石招集之,且募寧都、廣昌、南劍義兵千餘人,盡以屬佑。十一月,大兵至隆興,劉盤兵敗,乃嬰城自守。萬石時移治撫州,將遁,懼佑不從,乃調佑兵援盤,且戒以勿戰。未至隆興,盤已降,都統夏驥率所部兵潰圍出。
已而元帥張榮實、呂師夔提兵逼撫州,佑率眾逆之進賢坪,兵來呼曰:「降者乎?斗者乎?」佑曰:「斗者也。」麾其兵突戰,進至龍馬坪,大兵圍之數重,矢下如雨。
佑告其部曰:「今日死日也,若力戰,或有生理。」眾咸憤厲。自辰戰至日昃,佑面中矢,拔之復戰,又身被四矢三槍,眾皆死,僅余數十人。佑乃揮雙刀斫圍南走,前渡橋,馬踏板斷,遂被執。眾見其勇,戒勿殺,輿歸隆興。
元帥宋都曰:「壯士也。」欲降之,系之月余,終不屈。嘗罵萬石為賣國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命劉盤、呂師夔坐城樓,引佑樓下,以金符遺之,許以官,佑不受,語侵般、師夔,益不遜。
又令佑子說之曰:「父死,子安之?」佑斥曰:「汝行乞於市,第雲密都統子,誰不憐汝也。」怡然自解其衣請刑,遂死。觀者皆泣下。
(4)韓通文言文擴展閱讀:
文章選自《宋史》
《宋史》中《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食貨志》、《兵志》亦編得好,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
《食貨志》十四卷,相當於《舊唐書·食貨志》的七倍。
根據宋朝的情況,《宋史》還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為蔡京、黃潛善、秦檜、張邦昌、劉豫等所作的傳記;另有《道學》四卷,為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等道學人物所作的傳記。
⑸ 宋史 仇悆傳的古文翻譯
尹繼倫,開封浚儀人。父勛,郢州防禦使。嘗內舉繼倫以為可用,太祖以補殿直,權領虎捷指揮,預平嶺表,下金陵。太宗即位,改供奉官。從征太原,還,遷洛苑使,充北面緣邊都巡檢使。 端拱中,威虜軍糧饋不繼,契丹潛議入寇。上聞,遣李繼隆發鎮、定兵萬余,護送輜重數千乘。契丹將於越諜知之,率精銳數萬騎,將邀於路。繼倫適領兵巡徼,路與寇直。於越徑趨大軍,過繼倫軍,不顧而去。繼倫謂其麾下曰:「寇蔑視我爾。彼南出而捷,還則乘勝驅我而北,不捷亦且泄怒於我,將無遺類矣。為今日計,但當卷甲銜枚以躡之。彼銳氣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戰而勝,足以自樹。縱死猶不失為忠義,豈可泯然而死,為胡地鬼乎!」眾皆憤激從命。繼倫令軍中秣馬,俟夜,人持短兵,潛躡其後。行數十里,至唐河、徐河間。天未明,越去大軍四五里,會食訖將戰,繼隆方陣於前以待,繼倫從後急擊,殺其將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皮室既擒,眾遂驚潰。於越方食,失箸,為短兵中其臂,創甚,乘善馬先遁。寇兵隨之大潰,相蹂踐死者無數,余黨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窺邊,其平居相戒,則曰:當避「黑面大王」,以繼倫面黑故也。以功領長州刺史,仍兼巡檢。 淳化初,著作佐郎孫崇諫自契丹逃歸,太宗詢以邊事,極言徐河之戰契丹為之奪氣,故每聞繼倫名,則倉皇不知所措。於是遷繼倫尚食使,領長州團練使,以勵邊將。淳化五年,李繼隆奉詔討夏州,以繼倫為河西兵馬都監。未幾,以深州團練使領本州駐泊兵馬部署。
⑹ 宋史《李濤傳》文言文全文翻譯是什麼
翻譯:
李濤,字信臣,京兆萬年人。後唐天成初年,考中進士甲科。
後晉天福初年,改任史館修撰。晉祖到大梁,張從賓占據盟津(今河南孟津)叛亂,攻陷洛陽,扼守虎牢關。已故齊王張全義的兒子張繼祚實際是張從賓的同黨,晉祖將要滅張繼祚的家族。李濤上書說:「張全義連續侍奉幾個朝代的帝王,功勛顯著。在黃巢、蔡宗權叛亂的時候,京城成為廢墟,張全義親自披荊斬棘,再造都城,將近五十年,洛陽的人民很依賴他。臣請求陛下因張全義的緣故,僅懲罰張繼祚及其妻子兒女。」皇帝聽從了他的請求。
涇原節度使張彥澤殺了記室張式,並搶占他的妻子,張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訴。晉祖因為張彥澤有軍功,寬恕了他的罪責。李濤伏在閤門上奏,請求依法處置張彥澤。晉祖召見李濤並勸告他,李濤豎起笏板敲打台階,聲色俱厲,晉祖怒斥他,李濤依然拿著笏板敲擊。晉祖說:「我與張彥澤有誓約,寬恕他的死罪。」李濤厲聲說:「陛下與張彥澤私下有盟約,陛下不忍心違背諾言;范延光曾經被賜予鐵券,現在又在哪裡?」晉祖不能回答,就拂衣而起,李濤跟著他,不停地勸諫。後來晉祖駕崩,李濤因為不去吊喪,被停職。不久,起用為洛陽令,升任中書舍人。
恰逢契丹軍進入汴州,張彥澤率領精銳騎兵進入京城,肆意殺戮,人們都為李濤感到危險。李濤來到張彥澤的營帳,遞上名貼請求拜見。張彥澤說:「你害怕嗎?」李濤說:「我今天的恐懼,就像你當年的恐懼一樣。假如先皇聽我之言,怎麼會有今天的事。」張彥澤大笑,下令擺下酒席對飲,李濤神態自若。
漢祖起義到達洛陽,李濤從汴州奉獻百官表進入宮廷對答,漢祖詢問京城的財產、賦稅情況,從契丹離去後剩下多少,李濤詳細回答,符合旨意,漢祖對他很贊許。
宋初,李濤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建隆二年,李濤遭受疾病之苦。由軍校尹勛管理疏通五丈河,陳留丁壯夜間逃散,尹勛擅自處斬隊長陳琲等十人。李濤聽說這件事後,帶病起草奏章,請求處斬尹勛向百姓謝罪。李濤的家裡人對李濤說:「您病了很久,應該自己愛惜身體好好休養,朝廷的事暫且放下。」李濤憤恨地說:「人誰能無死,但我身為兵部尚書,怎麼能坐看軍校無罪殺人而不上奏?」太祖閱覽李濤的奏章後表揚了他。李濤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被追贈為右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