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1. 新婚姻法 爭議存在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一、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
選擇某種知識進入課程,在課程理論發展的歷史上就存在爭議。形式教育說認為,選擇某種知識,是因為它可以訓練人的智力,使人變得聰明,即具有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價值;而實質教育說認為,選擇該種知識,是因為它具有實用價值,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各種生活目標。在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又出現該取捨誰的問題。我們認為堅持任何一種都會有失偏頗,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兼顧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這是因為:
課程內容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與現實化,而課程目標中必定體現出一定社會的價值要求,即某一種文化,某一個國家主流價值觀點、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
塔巴(H. Taba)提出六項課程選擇的原則中,包括了內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與社會現實的一致性,當選擇內容考慮社會現實、社會需求時就蘊涵了選擇者的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總體上體現了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從課程設置與管理者的角度,都希望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與社會價值要求相一致,而實踐者由於多樣的原因,致使真正課堂中實施的課程內容對主流的價值觀點有一定的偏離,但是,兩者相吻合,是課程內容選擇者所追求的。
科學就是以其實用價值進入課程的,科學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被認識後,科學在課程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從而課程具有的實用性的社會價值被廣泛接受。可見,選擇具有實用性課程內容體現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
另一方面,課程論專家布勞迪(H.S .Broudy)認為,普通教育課程的作用,不是因為我們記住了學習過的任何東西,也不是我們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而是這些知識有助於我們的思維、感覺和想像。可見,課程的核心功能就在於對學生的心智發展價值,要實現這一功能,就必須考慮選擇那些對學生智力訓練價值較大的內容作為課程內容。
在本次課程改革中一些有爭議的課程內容變化與此緊密相關。例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淡化了數學的證明,削弱了平面幾何,從而降低形式化要求,減輕學生負擔。但許多數學家認為數學證明是最科學、簡明的說理方式,數學證明的嚴格邏輯性是數學區別於其它學科的獨特的思想方法,雖然平面幾何在生活中缺乏實用性,但其訓練學生的嚴密邏輯思維的價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因此平面幾何知識對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課程內容的心智訓練價值還在於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處理,相同的內容,不同的處理方法具有不同的能力訓練價值。例如:小學數學中典型的四則運算難題「雞兔同籠」問題,有的教師為了降低思維的難度,教會學生用代數的方法求解,表面上便捷、高效,實質上把一個結構不良的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轉化成了一個結構良好的問題(well-structured problem),問題解決理論表明,結構不良的問題具有獨特的思維訓練價值。與此相類似,為了參加各類競賽,大量下放高一級知識,如運用普通物理的方法解決中學物理的問題,通常都是以犧牲思維訓練的價值為代價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實用性的課程內容便於課程實現其社會價值,發展性的課程內容便於課程實現其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價值,在課程內容的選擇過程中,必須堅持兩方面相統一的原則。課程應該通過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去實現其社會價值,因而,課程內容應該選擇對人的發展價值較大的、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知識。誠然,有的知識兼備這兩種功能,毫無疑問是課程內容應該首當其沖選擇的知識;但較多的知識只具備其中一種功能,如果某種知識在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別突出、有效,也不應該簡單地將其削弱和淡化,忽略了其特有的作用與價值。
二、學科化與生活化相統一的原則
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課程類型是學科課程,受學科課程的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學科結構的需要為依據,我們暫時稱其為課程內容選擇的學科化。而本次課程改革中,從課程改革綱要到課程標准,均強調課程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准中提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我們認為,過於關注學科結構的課程,易遠離學生的生活,而過於生活化的課程,易淹沒學科的基本結構,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堅持學科化與生活化相統一的原則。
依據學科結構選擇的課程內容,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傳遞與發展,有利於保持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結構性。因為某一學科的課程內容是從該門學科長期積淀的知識中選擇的,為該門科學的代際間的傳遞和該門科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某一學科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學科是由於學科自身具有的邏輯體系,課程內容學科化的課程往往具有較強的邏輯體系和系統性,這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均具有好處。但是,課程內容學科化容易導致過分注重學科嚴格的邏輯體系而形成較為封閉的課程系統,這就使得各學科間隔膜較厚,學科間的聯系缺乏,長期學習這樣課程的學生,容易導致學術視域窄化,難以用整體的、聯系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同樣原因,也使封閉的學科難以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同時難以開放性地吸收最新科技、文化成果,從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課程內容的更新。可見,課程內容學科化有利有弊,避免學科課程弊病的一種方法,就是在課程中增加聯系現代社會生活的內容,即課程內容生活化。
課程內容生活化要求選擇現實生活中的知識進入課程。在課程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個人認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學科知識的出發點和源泉,通過歸納的思維方式,從現實生活特例和具體問題情景中發現學科知識;另一方面是把學生獲得的抽象的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化,通過演繹的思維方式,運用學科知識去分析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獲得直觀、感性的整體意義。第一方面的課程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學生與自然、社會時刻聯系著,從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的背景,自我產生的對生活現象的猜想與解釋需要在學校課程學習中加以印證,產生的疑問需要在課程的學習中加以解答,課程中展現的生活知識也就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第二方面的課程內容有利於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提高了知識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同時展示了知識某一方面的價值,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知識學習,有利於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課程內容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下列幾個方面的問題在課程內容選擇時應引起注意。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適度:對新課標指導下已經編寫出的新教材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新教材引入大量資料,插入了許多圖片,讓人耳目一新,有的教師反映「象卡通書一樣,好看了,學生愛看了」,但是也有人認為聯系生活過了頭,零碎的學科知識淹沒在圖畫和生活實例中,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沒有多大作用,反而整體上降低了學科水平。這一爭議充分說明了學科課程聯系生活必須適度,超越一定的限度,就容易陷入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泥潭。比較一下中國與西方對學科問題研究的歷史(如「幾何」問題的研究),會發現中國的傳統是重經驗、重實用、輕理論,因而,中國的科學教育具有啟蒙學生理性文明的作用,過度地聯系生活實例容易削弱課程啟發人的理性思維的作用。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目前,我國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的呈現方式低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命題卻因強調區分度而高估了學生的理解力。同樣道理,教材中聯系生活的內容也有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不一致的地方,過於復雜的生活實例,有些甚至成年人理解都有困難,這樣的實例進入學科課程。只會使學生對學科的理解更加模糊;過於簡單的實例,用一句話即可喚起學生的記憶,或者學習者據已有的學科知識完全可以感悟到實例中的內容,這樣的聯系生活發揮不了其功能。例如,曾在高一的物理教材編寫過程中,為了講述自由落體,而要苦苦地拍一張秋後樹葉飄落的照片,著實沒有必要。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符合生活實際:目前,聯系實際的課程內容中,有一些實例是課程編制者自己設想的,並不符合實際情況。例如:小學數學中有這樣一道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四盒磁帶是兩兩並排包裝,還是四盒疊放包裝更為省紙」,學生用表面積比較來解題,而實際中必須有折疊,含折疊後,這樣的比較就沒有意義了(實際中用紙的差異很小)。對實際問題中進行抽象時,捨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這樣的過程也只有符合實際才是合理的。
課程內容生活化還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符合。年齡較小的兒童缺乏理性思維,課程內容的生活化可以幫助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但對理性思維已有相當發展的較大年齡的學生,過多採用生活化的內容既相當煩瑣,又降低了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三、基礎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
課程內容中重視選擇基礎知識是我國的一貫做法。課程改革,試圖改變我國基礎教育中過分強調雙基訓練的現狀,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課程理念。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在課程內容的基礎性上,出現了爭議,如有人認為目前存在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我們認為,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考慮基礎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過去我們把基礎知識看作學科主幹知識以及形成的學科基本結構,有的學者表述為「保證知識得以展開的主要構架」,強調基礎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新的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要求是「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即要從終身學習的要求來選擇基礎知識。
為適應終身學習的要求選擇的基礎知識,應該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遷移性的特點。所謂基本性,就是要為形成本學科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打基礎,同時要求這些知識具有強烈的生成性特徵;所謂全面性就是不僅能包含學科的主幹內容,而且能為全面達成課程目標服務;所謂遷移性,就是要求我們所選擇的基礎性知識易於在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綜上所述,課程內容中的基礎知識,應選擇適應性廣、包容性大、概括性強、派生能力強的知識[8]。
課程內容現代化最根本的要求是居於時代的發展,不同的時代,社會對課程就會有不同的要求,時代發展了,必然提出了對課程內容現代化的要求。例如,信息時代,社會對人的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的要求提高,課程內容的選擇就會有相應的變化;再如,計算機的普及,影響了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從過於強調算術、代數技能到開始關注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
課程內容現代化主要是指將現代的科學、技術、文化成果在課程中及時地得到反映。但是,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的成果非常豐富,這就使課程內容現代化出現了困難,如現代性內容的增加與有限的學習時間的矛盾、經典內容的壓縮與學科課程完整性的矛盾、傳統的課程內容的取捨和組織與現代的教育思想觀念的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只有走基礎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道路。
在課程內容選擇中,遵循基礎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對基礎知識的選擇要精中求簡,把對學科、對學生、對社會需求而言都必須的、真正的基礎知識精選出來。從現代科學、技術、文化成果中,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與基礎知識聯系密切的內容作為課程內容。用現代觀念形成基礎知識的組織結構和呈現方式,如物理課程中,大量的經典物理實驗都可以通過感測器在數字化平台上,實現可視化、即時性的處理;各學科課程中的作圖,均可通過計算機實現。
四、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統一的原則
從知識形成與建構的角度,我們可以把課程內容的知識分為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9],某一知識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構成了過程性知識,而探究的結果構成了結果性知識(概念、原理)。新課程針對我們過去過於強調結果性知識的現實,大力提倡探究,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中,也就格外關注過程性知識。其理由為過程性知識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過程性知識的特點在於它的過程性、生成性、開放性,因而過程性知識的獲得更多地依賴於體驗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尤其是學生的思維參與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來,因此,課程內容中過程性知識的增加有利於學生從對結果性知識接受學習的單一方式轉變到包括探究、體驗、合作的多樣化學習方式。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人類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應用過程具有較大的相似性,過程性知識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展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而學生對過程性知識的學習,也就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相對於結果性知識而言,方法、策略知識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大的穩定性、更強的遷移性,這也就體現了過程性知識的教育價值。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情感目標的達成:新課程目標分為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第三維的目標更多地處於隱性狀態,而過程性知識隱含了大量的情感教育因素,如從科學發展的歷程中學習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中學習嚴謹的科學態度、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因此,過程性知識有利於情感目標的達成。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追求,而過程性知識中包含探求態度、批判精神,也包含對開放性的、多維度知識的認識,這些都是可貴的創新思維的品質。另一方面,在過程性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的參與,在科學家發現知識、問題的形成過程中,在過程性知識所創設的環境和氛圍中,體驗和領悟創造精神。
盡管過程性知識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但作為課程內容,並非應包含所有的過程性知識。選擇過程性知識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尊重學科發展的歷史:任何學科知識都有其發生、發展、完善的過程,過程性知識的選擇首先要尊重學科知識發展的歷史。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在運動的描述中要求學生「體會實驗在發現自然規律中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物理1》教材中,運動學的最後一節為「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比較詳細地闡述了伽利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過程,歸納了伽利略使用的邏輯推理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物理學史中選擇的這一過程性知識,知識結構與思維過程均很嚴謹,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反之,如果不依賴於科學發展的歷史,由教材編者杜撰的過程性知識,一定會漏洞百出。
慮及學生的接受能力:人類知識體系的建立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進行的,也是許多不同時代的科學家艱苦的思維活動的結果,有時還經歷了許多的爭論、沖突、失敗與曲折的過程。而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因而,在選擇過程性知識時,應選擇那些學生易於理解,便於直觀呈現,思維的復雜性和跳躍性不太強,體現核心內容和研究方法的過程性知識。
用辯證的觀念看待課程問題,有利於認識課程實施中的各種爭議[10]。對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而言,辯證觀點認為,它們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決定著探究的結論或結果,即概念原理體系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與方法,人類已有的知識都是未競性的,有待於新的探究過程與方法來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隱含於概念的原理體系之中,並隨著概念原理體系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杭州律師網頁鏈接
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的內在統一性決定了課程內容選擇必須同時兼顧過程與結論。過去,教材的編寫常常是從學科領域中裁剪出某些結論,然後據可接受原則進行加工改造,這種改造的目的是為了便於理解結論,而非展示結論的形成過程。這就導致了學生接觸的是確定無疑的結論,知識的探求總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的,不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觀。現在強調過程性知識,但過於強調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會降低教學的效率。可見,課程內容選擇中,應該注重過程與結論的統一。
2. 2011年《課程標准》提出的數學學科的教學建議是什麼
2011版《義務教育課程數學標准》摘錄
一、教學建議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處理好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注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揚教學民主,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條件的地區,要盡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計算機和有關軟體,提高教學效益。
1. 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
為使每個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的知識技能,而且要把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目標有機結合,整體實現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需要日積月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可能蘊涵的、與上述四個方面目標有關的教育價值,通過長期的教學過程,逐漸實現課程的整體目標。因此,無論是設計、實施課堂教學方案,還是組織各類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經驗,幫助學生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關於「零指數」教學方案的設計可作如下考慮:教學目標不僅要包括了解零指數冪的「規定」、會進行簡單計算,還要包括感受這個「規定」的合理性,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感悟理性精神(參見例81)。
2. 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
學生獲得知識,必須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接受學習的方式,也可以通過自主探索等方式;學生應用知識並逐步形成技能,離不開自己的實踐;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得到發展(參見例82)。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教師的「組織」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應當准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數學實質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方案;第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
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恰當的問題,或者准確、清晰、富有啟發性的講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求知求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範,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能關注學生的差異,用不同層次的問題或教學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教師與學生的「合作」主要體現在:教師以平等、尊重的態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發學生共同探索,與學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發現和成果。
(3)處理好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關系。
好的教學活動,應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一方面,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落實,依賴於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效發揮;另一方面,有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標志,是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得到全面的發展(參見例32,例52)。
實行啟發式教學有助於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富有啟發性的講授;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組織學生操作實驗、觀察現象、提出猜想、推理論證等,都能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步學會學習。
3. 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識技能」既是學生發展的基礎性目標,又是落實「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目標的載體。
(1)數學知識的教學,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
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不能依賴死記硬背,而應以理解為基礎,並在知識的應用中不斷鞏固和深化。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與學生學科知識的聯系,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操作、嘗試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教師還應揭示知識的數學實質及其體現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理清相關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等。
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於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體會對於某些數學知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從不同的層次進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驟,還要使學生理解程序和步驟的道理。例如,對於整數乘法計算,學生不僅要掌握如何進行計算,而且要知道相應的算理;對於尺規作圖,學生不僅要知道作圖的步驟,而且要能知道實施這些步驟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訓練,但要適度,不能依賴機械的重復操作,要注重訓練的實效性。教師應把握技能形成的階段性,根據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分層次地落實。
4. 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
例如,分類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分類問題,如數的分類,圖形的分類,代數式的分類,函數的分類等。在研究數學問題中,常常需要通過分類討論解決問題,分類的過程就是對事物共性的抽象過程。教學活動中,要使學生逐步體會為什麼要分類,如何分類,如何確定分類的標准,在分類的過程中如何認識對象的性質,如何區別不同對象的不同性質。通過多次反復的思考和長時間的積累,使學生逐步感悟分類是一種重要的思想。學會分類,可以有助於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有助於分析和解決新的數學問題。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
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例如,在統計教學中,設計有效的統計活動,使學生經歷完整的統計過程,包括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展示數據、從數據中提取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說明問題。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統計活動經驗,加深理解統計思想與方法。
「綜合與實踐」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在經歷具體的「綜合與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如何發現問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完成的問題,如何把實際問題變成數學問題,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如何選擇合作的夥伴,如何有效地呈現實踐的成果,讓別人體會自己成果的價值。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會逐步積累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經驗。
5. 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
根據課程目標,廣大教師要把落實情感態度的目標作為己任,努力把情感態度目標有機地融合在數學教學過程之中。設計教學方案、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應當經常考慮如下問題:
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如何組織學生探索,鼓勵學生創新?
如何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
如何使他們願意學,喜歡學,對數學感興趣?
如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
如何引導學生善於與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見,又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如何讓學生做自己能做的事,並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如何幫助學生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以強烈的責任心,嚴謹的治學態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響學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善於挖掘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要在教學實踐中善於用本標準的理念分析各種現象,恰當地進行養成教育。
6. 合理把握「綜合與實踐」的實施
「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它有別於學習具體知識的探索活動,更有別於課堂上教師的直接講授。它是教師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全程參與、實踐過程相對完整的學習活動。
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應貫穿整個數學課程之中。「綜合與實踐」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和有效的載體。「綜合與實踐」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綜合。重在實踐是指在活動中,注重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參與,重視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重在綜合是指在活動中,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數學與其他學科、數學內部知識的聯系和綜合應用。
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時應特別關注的幾個環節是:問題的選擇,問題的展開過程,學生參與的方式,學生的合作交流,活動過程和結果的展示與評價等。
要使學生能充分、自主地參與「綜合與實踐」活動,選擇恰當的問題是關鍵。這些問題既可來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師、學生開發。提倡教師研製、開發、生成出更多適合本地學生特點的、有利於實現「綜合與實踐」課程目標的好問題。
實施「綜合與實踐」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參與,啟發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並照顧到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要急於求成,要鼓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綜合與實踐」的過程,積累活動經驗、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激發創造潛能。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積累、分析、反思,使「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成為提高教師自身和學生素質的互動過程。
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根據學段目標,合理設計並組織實施「綜合與實踐」活動。
7. 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幾個關系
(1)「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預設」,教學方案的形成依賴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鑽研和再創造。理解和鑽研教材,應以本標准為依據,把握好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對教材的再創造,集中表現在:能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貼切的教學素材和教學流程,准確地體現基本理念和內容標准規定的要求。
實施教學方案,是把「預設」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互動往往會「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把握,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
(2)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關系
教學活動應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於學有餘力並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恰當評價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引導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交流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
(3)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關系
推理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始終,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義務教育階段要注重學生思考的條理性,不要過分強調推理的形式。
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嘗試、估算、歸納、類比、畫圖等活動發現一些規律,猜測某些結論,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通過實例使學生逐步意識到,結論的正確性需要演繹推理的確認,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在第三學段中,應把證明作為探索活動的自然延續和必要發展,使學生知道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兩種推理形式。「證明」的教學應關注學生對證明必要性的感受,對證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證明過程的體驗。證明命題時,應要求證明過程及其表述符合邏輯,清晰而有條理(參見例63)。此外,還可以恰當地引導學生探索證明同一命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進行比較和討論,激發學生對數學證明的興趣,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4)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多樣化的關系
積極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有條件的地區,教學中要盡可能地使用計算器、計算機以及有關軟體;暫時沒有這種條件的地區,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教學設施,另一方面廣大教師應努力自製教具以彌補教學設施的不足。
在學生理解並能正確應用公式、法則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計算器完成較為繁雜的計算。課堂教學、課外作業、實踐活動中,應當根據內容標準的要求,允許學生使用計算器,還應當鼓勵學生用計算器進行探索規律等活動(參見例28,例51)。
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學手段,其真正價值在於實現原有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甚至達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計算機展示函數圖像、幾何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從資料庫中獲得數據,繪制合適的統計圖表;利用計算機的隨機模擬結果,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隨機事件以及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等等。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課堂教學的板書設計。必要的板書有利於實現學生的思維與教學過程同步,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的脈絡。
3. 什麼學科用什麼知識結合什麼經驗什麼技能解決問題
在日常生抄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將問題的范圍限定在課堂教學的內容中,這樣的問題也是豐富多樣的:有大的或小的,有簡單的或復雜的,有相對具體的或比較抽象的;對處理問題的人而言,有的問題可能比較熟悉,有的則比較生疏;即使在解決問題的心態上,也有主動和被動的區分等。因此,如果僅僅通過解決問題的成功率來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行評價可能並不準確。本章擬根據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對問題解決策略(一般領域問題解決的策略、特殊領域問題解決的策略)的使用情況來評價問題解決能力。
4. 怎樣進行學校教學質量分析
學校的教學質量分析是站在全局和縱向發展的角度進行的。學校領導的質量分析主要也是四個方面。一是對試卷內容的分析,二是成績統計和對成績情況的分析,三是成績問題的分析,四是建議及措施。重點是後三個。
1、對試卷內容的分析。主要分析試卷特點、試卷考查的內容、試題分數權重、試題的難度等。
2、成績統計和成績的分析。成績統計一定要准確,這是所有老師最為關注的地方,所以首要的要求是准確。分析前必須經過多種形式的反復校對,不容許出任何的疏漏。分別以教師和班級為單位,劃分的越細越好,對比度越清晰越好。包括全校各科最高分、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各分數段人數(或優秀、合格人數,下同),各班各科最高分、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各分數段人數,全校總體成績、年級組成績統計,年級班級達標情況,與區均值比較統計,各班與全校總體情況的比較等。例如初二數學張老師、王老師、李老師所教班級成績情況對比(兩率一分絕對值情況、最高最低分情況、校及區名次及變化、與校區平均值之差,差值的變化,年級前50名後50名分別有多少名等)。對班級也可以採取上述辦法,在這一環節上不用評價,只列數據就可說明問題。為使統計結果一目瞭然,對一分兩率的統計與分析時建議使用餅圖、表格、曲線、柱狀圖等來表示。
通過比較本校某學科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最高分、最低分等可以看出本校某學科的總體情況和分化情況。
通過比較某班總分各分數段人數佔全校總分各分數段人數的比例,總分平均分和全校人平均分、總分優秀率、全及率等可以看出該班各層次學生情況。
還可以縱向比較------本次考試與上次考試成績相比較等。
3、成績問題的分析。關於成績問題分析一定是結合上面的成績來說明。原因一定要結合教學實際來進行查找,要有理有據,能夠令大家信服。
作為學校領導必須明確教學質量是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全過程中形成的。因此,進行教學質量分析,就必須要加強對教學工作全過程的了解和分析。
了解的辦法主要有平日觀察記錄(要有強烈的質量意識,深入教學第一線,勤到教室課堂,勤到辦公室備課組,積極參加教師的教學活動)和調查了解(了解教導主任、備課組長、班主任、學生,抽查教案、作業、考卷等)兩種方法。
由於影響教學質量的人為因數主要有:學生自身、科任教師的工作、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學校領導的教學管理等幾方面。因此教學成績及問題的分析主要也是從這四方面來進行。
(1)分析學生。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興趣態度、學習習慣、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分析時,可以著重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考慮。
(2)分析科任教師。教師是學生的第一責任人。有一流的教師,才有一流的學生。學生的學習成績怎樣,總能從教師身上找到根源與佐證。分析教師時,著重從學科知識、工作態度、教研能力、工作能力(備考、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指導預習與復習、課外輔導、測試等)、教學方法與教學藝術、師生關系等方面去考慮。
(3)分析班主任。主要從影響班級成績的主要原因----班主任的責任心、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管理水平、班風建立等方面來進行。
(4)分析學校管理。可以著重從學校日常教學常規管理、教科研工作、教師隊伍培養建設、教學質量考核方法等方面去考慮。學校領導是學校教學規章制度的制訂者,學校教學工作實施的研究者、指導者和管理者。學校領導只要研究到位、指導到位、管理到位、服務到位,教師就能落實到位。
(5)分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借分析表揚好的,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樹標桿,同時批評差的現象,促進轉變。
②優勢與問題要並存,既要讓老師充滿信心,又要清醒地認識到問題。
③不能簡單的羅列各學科問題,必須整合提煉。
④分析要具體,切忌空洞。所謂具體,就是要分析到年級組、班級、任課教師,甚至分析到某一個學生。不僅要對考試的整體情況作出分析評價,還要對學生進行個體化的了解和分析。
4、建議及措施。
建議及措施一定要結合上面的全面分析,既要關注整體(全校或年級),又要關注個體(教師或學生)。優勢要說夠,問題要說透。提出提高學科成績和班級成績的有效具體可行的辦法,另外還可提出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備課、上課、教法、實驗等)、制度(集體備課、師帶徒、上研究課、及時檢測、有效布置作業等)或學校教學考核辦法(例如考核以備課組為單位、同一備課組教師考試成績不能超過某以定值等)等。
5、學校領導教學質量分析的特點
(1)要有針對性:教學質量分析是在某種考試或考查結束後針對試題或考試效果所作的實事求是的分析,一定要解決教師所關心的問題,我考的怎麼樣?今後應該怎麼辦?
(2)指導性:教學質量分析報告指出的是學科教學中所出現的確確實實的問題,提出的是實實在在的改進措施,對今後的教學工作有幫助作用,分析試題特點、教學效果時要抓准典型試題,典型問題。分析典型時,要與教育發展的形勢及教育理念相結合,要與學校存在的傾向性問題結合起來,使分析報告具有普遍意義和指導作用。一次成功的教學質量分析,能引起反思、引起改進、引起調整教學思路和學習策略,對下一步提高質量有很好促進作用。
(3)及時性:教學質量分析的目的是針對試卷中出現的問題,改進今後的教學工作,為進一步提高質量奠定基礎,時間性很強。因此分析要及時,如果時過境遷,就失去了指導意義。
5. 大學:用熟悉的學科教學內容的實例,分別說明知識、技能和策略在解決中的作用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而教師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理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本文試著從以下方面來論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分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幫助學生獲取技能和經驗;使課堂練習方式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製作具有實效性的教學課件;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計算機使用技能;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6.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如何運用幼兒發展知識 學科知識和教學法知識去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
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關於社會網路方面論文是我們特長, 服務保障:支持支付寶交易,保證你的資金安全。3種服務方式,文章多重審核,保證文章質量。附送抄襲檢測報告,讓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數,再刁難的老師也能過。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7. 事業單位考試科目具體是哪些
公務員考試筆試北京市和國家均只考行測、申論,個別省有公共基礎和專業課,警察加心理測驗和體能測試;事業單位考試一般考行測(多數包含公共基礎)、申論,或行測、公共基礎,個別考公文寫作,部分加專業測試 。
公務員考試筆試和面試基本上各佔一半,有的46開,少數37開。一般設置總分最低線,個別設單科最低線;事業單位考試筆試和面試基本上各佔一半,有的46開,一般無最低分數線。
(7)運用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擴展閱讀:
一、試題難度
公務員考試較難(試題難不意味著難以考取,難度僅是因為報考人數多而必須增加考試的區分度);事業單位考試較容易(試題簡單不意味著容易考取,因針對具體每次考試的報考人數少,試題簡單即可區分優劣。
二、考試用書
全國各省市事業單位考試教材沒有統一的標准,且國家不指定教材,市面上的所有關於事業單位考試的教材都是各個培訓機構自己編寫的。
三、面試
面試在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主管機關的指導下,由招聘單位或其主管部門按備案的面試方案組織實施,面試方案的備案應在面試前一周完成。
達到筆試 合格分數線的應聘人員,根據招聘計劃和招聘崗位由高分到低分按比例依次確定面試人選。筆試合格人數出現空缺的崗位,取消招聘計劃;達不到規定招聘比例的,按實有合格人數確定。面試人選確定後,由招聘單位張榜公布並通知本人。
面試結束後,按筆試成績和面試成績計算應聘人員考試總成績。筆試成績、面試成績、考試總成績均計算到小數點後兩位數,尾數四捨五入。根據考試總成績,確定進入考核體檢范圍人選。
8. 關注時事政治的重要性
1、關注時事政治有助於我們增強公民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幫助我們提高自身政治素質,提高政治參與能力。
2、關注時事政治還有助於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3、在當代,我國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應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身在校園,心繫天下是我們青年學生的高尚情懷。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維護我國的利益,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使我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4、了解時事政治,有助於人們放眼世界風雲,緊扣時代脈搏,開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眼界。
5、有助於人們知道世界運行的規則,知道了世界的真實運行規則,人們才能知道國家為什麼要發展這個戰略,才知道國家一定會往什麼方向加入投入,那麼作為國家的公民也進入到國家投資的方向,即「順勢而為」,響應國家號召。
(8)運用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擴展閱讀:
了解關注時事政治是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離開世界而單獨存在和發展,國際社會的競爭與合作對每個國家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屬於時事政治的有:
1、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5個核武器國家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5個《中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締約國6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中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簽署儀式。
2、美國財政部發言人5日表示,根據2010年出台的《美國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簡稱《合規法案》),美國已經同新加坡政府就稅務信息共享達成實質性協議,正式的政府間協議預計將在年底前簽訂。此前美國已經與包括瑞士在內的60餘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類似的政府間協議。
3、世界銀行國際比較計劃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2014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這項成果一經發布,立刻引發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