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圃雜記文言文閱讀
『壹』 文言文翻譯送童子鳴序
送童子鳴序
【明】歸有光
【原文】
越中人多往來吾吳中,以鬻書為業。異時童子鳴從其先人游崑山,尚少也。數年前,艤舟婁江,余過之。子鳴示余以其詩,已能出人。今年復來,吾友周維岳見余,為念其先人相與之舊,謂子鳴旅泊蕭然,恨無以恤之者。已而子鳴以詩來,益清俊可誦。然子鳴依依於余,有問學之意,余尤念之。
嘗見元人題其所刻之書雲,自科舉廢而古書稍出,余蓋深嘆其言。夫今世進士之業滋盛,士不復知有書矣。以不讀書而為學,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惡。無怪乎其內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臨人之術,紛紛然日競於榮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子鳴於書,蓋歷能誦之。余以是益奇子鳴。夫典籍,天下之神物也。人日與之居,其性靈必有能自開發者。「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書之所聚,當有如金寶之氣,如卿雲輪囷,覆護其上,被其潤者不枯矣。
庄渠先生嘗為余言:廣東陳元誠,少未嘗識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書終日拜之,忽能識字。以此知書之神也。非書之能為神也,古人雖亡,而其神者未嘗不存。今人雖去古之遠,而其神者未嘗不與之遇。此書之所以可貴也。雖然,今之學者,直以為土梗已耳。子鳴鬻古之書,然且幾於不自振,今欲求古書之義,吾懼其愈窮也。歲暮,將往錫山寓舍,還歸太未,書以贈之。
【譯文】
吳越一帶的人很多往來於我們吳中地區,以賣書為業。從前童子鳴(曾)跟隨他的先人游歷(過)崑山,(那是他)還很小。幾年前,(他)乘船到婁江,我去拜訪了他。童子鳴把他的詩作拿給我看,已經能夠超出眾人了。今年又來,我的朋友周維岳來拜訪我,因為顧念他的先人與(童子鳴的先人)相親厚的之舊交,說童子鳴漂泊無依蕭然,只恨(自己)沒辦法幫助他。不久以後童子鳴帶著他的詩作來(拜訪我),(他的詩)更加清新雋永可讀了。然而童子鳴對我還是思慕的樣子,(好像)有(向我)求學的意思,我到現在還記著這件事。
曾經看到元朝人在他們所刻印的書籍上題記說,自從科舉被廢以後古書漸漸出來,我也深深地嘆服他說的話。現世舉進士之業很興旺,士人不在知道還有書了。用不讀書的方式求學,這是子路的癖好,但是是孔子所不喜歡的。難怪現在的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在內不知道自身修養之道,在外不知道選拔人才之方法,(大家)亂哄哄地每日爭相謀取功名利祿,而逐漸形成社會上的流行習慣,因而天下常常有人才匱乏的憂慮。童子鳴對書,大概(都)能夠背誦下來。我因此更加覺得童子鳴不同凡俗。所謂典籍,是天下的神靈、怪異之物。人每日與它們在一起,人的智慧必定有能夠自行開發的機會。「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書所聚斂的(靈氣),應當有如黃金珠寶的靈氣一樣,就像祥雲盤曲,護佑在它上面,受到它潤澤的事物就(再也)不會枯澀了。
我內伯父庄渠先生(魏校)曾經對我說:廣東人陳元誠,少時不曾認字,(忽然)有一日自我感奮激發,拿來四書整天禮拜,忽然間就能夠認字了。我因此知道書的神異。並不是書能成為神,古人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們的精神一直都在。今人雖然距離古代很久遠了,但是我們的精神也總能與古人的精神相遇。這就是書可貴的原因了。雖然如此,但是今天求學的人,卻只以為(書不過是)泥塑的偶像罷了。童子鳴賣古書,尚且幾乎不能生活自給,如今要想探求古書之大義,我怕他的生活會更加窘迫。年末,(我)要到錫山寓所去,回到太末,寫了這篇贈序送給他。
【注釋】
1、異時:這里是「往時;從前」的意思。
(1)不同時候。《墨子·經上》:「久彌異時也,宇彌異所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路 者顏回父,父子嘗各異時事孔子。」晉孫綽《支遁方向子期》:「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異時,風好玄同矣。」唐石貫《和主司王起》:「絳帳青衿同日貴,春蘭秋菊異時榮。」
(2)往時;從前。《史記·平準書》:「異時算軺車、賈人緡錢皆有差。」司馬貞索隱:「異時,猶昔時也。」《新唐書·於頔傳》:「部有湖陂,異時溉田三千頃,久廞廢。」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前代懸購遺書,咸著條目:隋有闕書錄,唐有訪書錄,宋有求書錄。異時人主留意若此。」章炳麟《訄書·訂孔》:「異時老墨諸公,不降志於刪定六藝,而孔氏擅其威。」
(3)以後;他時。《史記·蘇秦列傳論》:「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宋陸游《跋<西昆酬唱集>》:「記之為異時一笑。」清姚瑩《與陸次山論文書》:「異時集成付刻,或即以此書列其首,亦無不可者。」
2、艤舟:停船靠岸。
3、出人:超出眾人。《商君書·畫策》:「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過人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諺曰:『揚州獨步王文度,後來出人郄嘉賓。』」宋司馬光《縉雲縣尉張君墓誌銘》:「君性嗜學,年十五,志節已皦皦出人。」明楊慎《丹鉛總錄·史籍·出人不遠》:「飽食終日而不學,豈能過人乎?出人,如古言:加人一等;後世言:出人一頭地。」
4、相與:相處;相交往。《易·大過》:「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紅樓夢》第33回:「他近日和銜玉的那位令郎相與甚厚。」
5、旅泊:飄泊。唐王勃《重別薛華》詩:「旅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唐皇甫冉《送康判官往新安賦得江路西南永》詩:「何須愁旅泊,使者有輝光。」宋葉適《高令人墓誌銘》:「自古獨立特行之士,無所復望於世,而旅泊其身以苟免者,固已眾矣。」
6、蕭然:簡陋。宋陸游《自笑》詩:「惟餘數卷殘書在,破篋蕭然笑獠奴。」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狀》:「(先君)每行縣以物自隨,杯湯不肯受。去官貧甚,鬻所乘馬以行,行李蕭然,觀者嘆息。」王闓運《侯官陳君墓誌銘》:「乘輿蕭然,襆被而已。」
7、無以:沒有什麼可以拿來;無從。《史記·魯周公世家》:「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李亦學問,但不測彼之深淺,乍聞無以敷究。」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然不如是,則無以來至當之言。」清侯方域《於謙論》:「推其意,以為非我發之,而我又非秉鈞者,天下無以專責之也。」
8、已而:旋即;不久。《史記·孝武本紀》:「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新五代史·梁臣傳·霍存》:「存伏兵蕭縣,已而瑾果與溥俱出迷離,存發伏擊之。」
9、清俊:也作「清雋」。清新雋永。《宋書·禮志一》:「儒者稱公羊高親受子夏,立於漢朝,辭義清俊。」明楊慎《詞品·洪覺范梅辭》:「梅辭如此清俊,亦僅有者。」清阮元《石渠隨筆·明太祖仁宗宣宗三帝書卷》:「今晨覽卿為余所改之詩,甚是豐采清雋,真有益於日新。」陳衍《<知稼軒詩>序》:「弢庵意在學韓,實似荊公,於韓專學清雋一路。」
10、依依:形容思慕懷念的心情。《後漢書·章帝紀》:「豈亡克慎肅雍之臣,辟公之相,皆助朕之依依。」李賢註:「依依,思慕之意。」宋倪濤《次韻毛達可給事秋懷念歸》:「微官卧江漢,素心久依依。」明張煌言《與張承恩書》:「竊慕英名久矣,南北相隔,未遑識荊,使人夙夜依依。」
11、問學:求知;求學。《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鄭玄註:「問學,學誠者也。」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學記》雲:『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小者則小鳴,叩之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謂善問學者,必待盡其詞理委曲之意。」明宋濂《故紹慶路儒學正柳府君墓誌銘》:「府君為兒時,重遲不戲,潛心於問學,及壯,益孳孳自治。」
12、滋盛:眾多;興旺。《後漢書·翟酺傳》:「 孝宣 論六經於 石渠 ,學者滋盛,弟子萬數。」 唐 司空圖 《唐故太子太師致仕盧公神道碑》:「其裔孫又能以大義匡奉,且救諸侯之患,宜其百代滋盛矣。」
13、無怪:不足為奇。宋曾鞏《與王介甫書》:「比辱書,以謂時時小有案舉,而謗議已紛然矣,足下無怪其如此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4回:「原來點了翰林可以打一個大把勢,無怪那些人下死勁的去用功了。」
14、修己:自我修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入道》:「士之謀身,得之者以才,失之者惟命,達失二揆,宏道要樞,可謂勤於修己者與!」清姚鼐《復蔣松如書》:「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實足以踐行其所言。」參見「脩己」。
15、臨人:謂選拔人才。《後漢書·崔寔傳》:「蓋孔子對葉公以來遠,哀公以臨人,景公以節禮,非其不同,所急異務也。」李賢註:「《韓子》曰,葉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魯哀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選賢。』齊景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此雲『臨人』、『節禮』,文不同也。」明歸有光《送童子鳴序》:「無怪乎其內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臨人之術。紛紛然日競於榮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
16、紛紛:亂貌。《管子·樞言》:「紛紛乎若亂絲,遺遺乎若有從治。」宋王安石《桃源行》:「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明沈采《千金記·封王》:「過長亭短亭,亂紛紛道蔽旌旗影。」
17、榮利:功名利祿。《呂氏春秋·用民》:「為民紀綱者何也?欲也,惡也。何欲何惡?欲榮利,惡辱害。」晉陶潛《五柳先生傳》:「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宋范仲淹《訪陝郊魏疎處士》詩:「下瞰紅塵路,榮利無窮已。」
18、流俗: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多含貶義。《禮記·射義》:「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
19、以是:因此。《莊子·養生主》:「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新唐書·藩鎮傳·吳元濟》:「又嘗敗 韓全義 、 於頔 ,以是兵驕無所憚。」 明 張居正 《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又務綜覈名實,搜剔隱奸,推轂善良,摧抑浮競,以是大不便於小人。」
20、神物:神靈、怪異之物。《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唐李白《梁甫吟》:「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明張綸《林泉隨筆》:「雷雖只是氣,但有氣便有形。神物氣聚,則須有纔過便散。既有神物,則震死人書其背,夫復何怪?」
21、性靈:智慧;聰明。唐段安節《樂府雜錄·琵琶》:「初,朱崖李太尉有樂吏廉郊者,師於曹綱,盡綱之能。綱嘗謂儕流曰:『教授人亦多矣,未曾有此性靈弟子也。』」《紅樓夢》第91回:「你的性靈,比我竟強遠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氣的時候,你和我說過幾句禪話,我實在對不上來。」
22、開發:啟發;開導。《北史·崔贍傳》:「東宮弱年,未陶訓義,卿儀形風德,人之師表,故勞卿朝夕游處,開發幼蒙。」宋歐陽修《與修史學士書》:「辱教,開發蒙滯,實寡陋者之幸也。」
23、金寶:黃金和珠寶。泛指貴重財物。《史記·天官書》:「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唐白居易《議釋教策》:「況僧徒日益,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耗人利於金寶之飾。」清顧炎武《王家營》詩:「公卿不難致,所患無金寶。」
24、卿雲:即慶雲。一種彩雲,古人視為祥瑞。《竹書紀年》卷上:「十四年,卿雲見,命禹代虞事。」《史記·天官書》:「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見,喜氣也。」清趙翼《養疾未愈書感》詩:「歲晚滄江幾回首,卿雲五色麗高旻。」
25、輪囷:盤曲貌。《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蟠木根柢,輪囷離奇。」李善注引張晏曰:「輪囷離奇,委曲盤戾也。」宋王禹偁《送光祿王寺丞通判徐方》詩:「戲馬台荒春寂寞,斬虵鄉古樹輪囷。」清李必恆《吳門徐昭法先生畫芝》詩:「壘坷輪囷態最工,披圖謖謖起清風。」
26、覆護:保護;庇佑。《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臣蒼疲駑,特為陛下慈恩覆護,在家備教導之仁,升朝蒙爵命之首。」清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由此觀之,是書者造物之所甚忌也,不特不覆護之,又從而菑害之如此。故曰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27、庄渠先生:歸有光的妻子魏孺人的伯父。即魏校(1483-1543),明代官員、學者,與李承勛、胡世寧、余祐善,並稱南都四君子。其先本李姓。魏校居蘇州葑門之庄渠,故自號庄渠,字子才,一作子材,母為徐有貞之女。
28、感激:感奮激發。漢劉向《說苑·修文》:「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憂。」《後漢書·列女傳·許升妻》:「升感激自厲,乃尋師遠學,遂以成名。」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議論》:「天下之事,多成於貧賤感激之中,或敗於富貴安樂之際,理無可疑也。」
29、四子書:即四書。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經典。此四書是孔子、曾子、子思 、孟子的言行錄,故合稱「四子書」。清邵懿辰《儀宋堂後記》:「明太祖既一海內,與其佐劉基,以『四子書』章義試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據其子儒卿等所撰行狀,言公年十有一,『四子書』、『十三經』皆卒讀。」亦省作「四子」。《朱子語類》卷一○五:「『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録》,『四子』之階梯。」清薛福成《選舉論中》:「常科以待天下占畢之士,試策論;論仍以『四子』、『五經』命題,特易其體格而已;策則參問古今事。」參見「四書」。
30、土梗:泥塑偶像。亦以喻輕賤無用。《戰國策·趙策一》:「夜半,土梗與木梗鬭。」《莊子·田子方》:「吾所學者,直土梗耳。」成玄英疏:「自覺所學,土人而已,逢雨則壞,並非其物。」《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視若游塵,遇同土梗。」李善註:「游塵土梗,喻輕賤也。」唐杜甫《雷》詩:「真龍竟寂寞,土梗空俯僂。」宋葉適《<徐斯遠文集>序》:「視榮利如土梗,以文達志,為後生法。」清戴名世《與弟書》:「五經二十一史,今之視為土梗,而天下幾無讀書者矣。」
31、已耳:語氣詞連用,加強語氣。而已;罷了。
32、然且:然而;尚且。《穀梁傳·昭公十三年》:「冬十月,葬蔡靈公……滅國不葬,然且葬之,不與楚滅,且成諸侯之事也。」《荀子·榮辱》:「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宋葉適《紹興府新置二庄記》:「越為郊畿而民不勝困……若夫命鄉論秀,合樂以侑之,古今常禮也,然且寂而無聲數十年矣。」
33、幾於:近於;幾乎。《後漢書·申屠蟠傳》:「申屠蟠稟氣玄妙,性敏心通,喪親盡禮,幾於毀滅。」明胡應麟《詩藪·國朝下》:「古人握沐之風,幾余永絕。」
34、自振:自救;自給。《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後漢書·桓帝紀》:「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稟谷如科。」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妾孤窮羸弱,不能自振。」
35、歲暮:歲末,一年將終時。漢淮南小山《招隱士》:「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歲暮臨空房,涼風起坐隅。」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明史·彭韶傳》:「歲暮者,天道之終。」
36、錫山:地名,在今江蘇省無錫市西。
37、寓舍:住所。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序》:「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跡杜門,思索舊聞,凡數十則,綴輯之,名曰《玉照新志》。」明王錡《寓圃雜記》卷上:「松江將董用和在京師時,其寓舍與於侍郎謙相對。」清譚獻《復堂詞錄》序:「光緒八年九月,譚獻書余安慶樅陽門內寓舍。」
38、還歸:返回。 應劭 《風俗通·怪神》引《管子》:「齊公出余澤,見衣紫衣,大如轂,長如轅,拱手而立。還歸,寢疾,數月不出。」漢王充《論衡·恢國》:「孝明加恩,則論徙邊;今上寬惠,還歸州里。」《西遊記》第77回:「老孫還歸本洞,稱王道寡,耍子兒去罷。」清顧炎武《兄子洪善北來言及近年吳中有開淞江之役書此示之》詩:「淞江亭畔坐垂綸,還歸被褐出負薪。」
39、太末:縣名。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於姑蔑之地設太末縣,隸會稽郡,太末縣治在今天的浙江省龍游縣。
『貳』 寓圃雜記文言文翻譯
不好意思,因為寓圃雜記要翻譯的話太多,請您先採納一下我的回答。然後加我微信我把全文發給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