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網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網

發布時間: 2020-11-24 19:15:13

① 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有哪些表現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從全國來看課程的形態和模式又是多種多樣的,也就是說具有多樣性。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是如何產生的,發展方向如何?怎樣發展和利用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搞好該課程的教學,發揮其在教改中的獨特作用,是我們要討論和研究的課題。

一、 信息技術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的來源與表現

從我國在基礎教育中開設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出:開設該課程的學校是以選修課或活動課的方式起步並逐步普及的。由於我國各地經濟、教育發展不平衡,學校的軟硬體配備、師資水平、課時安排、學生素質等條件差別較大,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對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認識程度也不同。因此,宏觀管理上允許有不同的層次和彈性;過去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只是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計算機教育還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計算機輔助管理。原國家教委在宏觀管理上是將這三方面同時推進的。現在教育部則把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實驗整合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經歷了由「文化論」到「工具論」的演變。隨著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和網路通信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人們共同的認識是: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用計算機,而不是學計算機,是以計算機為工具,來處理教師和學生在各學科教與學過程中的應用,並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處理能力,同時,信息技術課程要與其它學科的教學或活動整合在一起。要「淡化」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性」,強調其「綜合性」。

今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從技術層面而言,PC機性能再提高也僅是作為進入網際網路的介面,即人們使用PC機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過PC機入網獲得大量信息,因而學習計算機是為了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發布信息。又由於進入網際網路是為了獲取和加工與人們學習、工作有關的信息,因而信息技術必須和其他課程逐步整合,所以更體現了該課程的綜合性。

各地經濟發展和教育環境的差別也使信息技術課程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樣性。這里所說的多樣性是指各地各學校對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多種多樣。

(一) 信息技術課程綜合性主要表現

1.從課程的性質、任務和目標看——體現了學生知識、技能與能力的綜合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文化和基礎工具課程。在基礎教育的三個階段——小學、初中和高中都開設該課程,其性質和任務基本相同,只是在課程的具體目標上,小學、初中和高中各有所不同。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主要內容大體相同,特別是在近階段,基本上都是零起點教學,不同的是知識點的深度不一樣,要求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樣。該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並與當前的學習生活相結合。這就是說,該課程是與學生當前學習生活和提高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密切相關的。一些其他課程可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得到運用和練習,提高各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例如,漢語拼音知識可通過計算機漢字輸入的練習得到鞏固和提高,各種常用工具軟體的學習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字處理軟體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模擬軟體能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探索能力;電子表格有助於獲取和分析數據;資料庫管理軟體可以幫助學生收集、組織、分類和檢索信息;圖形軟體能夠顯示圖形並幫助學生解釋科學和社會信息。在字處理軟體、資料庫管理軟體和電子表格軟體的幫助下,教師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高水平的思維技巧。

2.從課程在學校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體現了教育發展的綜合

教育正向著「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方向發展。在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就代表了學校教育現代化的水平。信息技術課程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切入點。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發展中國家既面臨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也面臨比發達國家更為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的發展,人才培養才會有後發優勢。信息技術課程在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是第一步,是切入點,也是柱石。這也正是教育部規定信息技術納入必修課的原因。

3.從課程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體現了現代化教學思想和學習方式的綜合

我國在中小學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專家們總結其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意見,並正在進行實驗研究。所謂「整合」,簡單地說是指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與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有機的結合。這是一種需要機信息技術支持的現代教學觀念和方法,每一個整合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教育作為一種實踐體系,它是一種雙主體活動。教育者是「教」的主體,受教育者是「學」的主體。教育的質量既取決於教育者的主體特性和作為主體特性的一個結果而創建的信息源的質量,又決定於受教育者作為能動的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如選擇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實現程度。整合可以極大地提高教育者的主體特性,增加教育者對教育材料的加工深度和廣度,從而增加信息源的創造性和提高品質;整合可以使教育者最大限度地接受反饋信息,更有效地了解和控制教育進程,促使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質。同時,整合也為受教育者的主體特性發揮提供了基礎,使受教育者可以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功能,吸收廣泛的信息;受教育者可享有廣泛的信息源,自主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信息;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能動地選擇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發現知識之間的新聯系等。

信息技術課程是學生接受現代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基礎,反過來,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使學生在學習各科知識的過程中將用到和學到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就如同人類的自然語言一樣,在各種應用場合隨用隨學,隨學隨用,學用並舉。這樣,就會改變學生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4.課程對培養學生發現學習的綜合作用

當前,人們的一個共同認識是: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工作與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課程擔負著這種改變的開路先鋒作用。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方式的變革。

在教學研究中,人們最愛議論的一句話是「授予魚」和「授予漁」。換句話說,就是「把已知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和「把獲取與探索知識的方法給以學生」。信息技術本身就是傳播信息(在這里可以把信息理解為知識)和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工具,是「魚」和「漁」能夠兼得的工具。所以信息技術課程在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還可以把學習方式提升到發現學習的高度,為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5.從課程的內容和學習環境看——體現了學習氛圍的綜合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始終是緊跟社會對計算機應用需要的,主要以計算機網路應用技術和常用軟體為主。這些都是你學、我學、他學,在社會上大家都學的內容。有調查表明: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中學生在學校學習計算機課程之前50%以上已通過家庭和社會的各種途徑學過計算機,而且部分學生具有專長,如排版設計,圖片處理,網頁製作等等。這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不再是學校的專利,而逐漸社會化了,體現出學校和社會學習氛圍的綜合。

(二) 信息技術課程多樣性的表現與分析

1.教材和教學用機多種多樣

根據全國各地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展的具體情況,國家教育部對計算機課程所用教材在宏觀管理上一直實行「一綱多本」的原則,2000年11月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號)文件中又明確提出「鼓勵信息技術課程教材多樣化」的指導思想。這種指導思想的目的,一是為了適合地方特點的需要,二是鼓勵出精品,以便於條件成熟的時候規范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現在全國各地編寫的教材有幾十種之多。從內容選取、版式設計和編排結構上看可以說是多種多樣。

今後,在教材的選用上,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統籌與協調,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安排選用信息技術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廣和使用。

在教學設備上,各地各學校所配教學用機,高中低各檔機器都有。有條件的學校,已經更新了機房設備並建設高檔次的新機房。較好的學校正向著建設多媒體計算機網路綜合教室,校園網,電子閱覽室,電子備課室等方向發展,但大批中低擋PC機仍在中小學廣泛應用。

2.教學課時和開課年級多種多樣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選修課,過去沒有固定的教學時數,甚至開課年級也不確定。教學時數和開課年級一般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自己安排決定。教學課時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初中和高中一般都在一、二年級開課,有的開一年,也有的開二年。教學時數和開課年級這一課題,我們必須在新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不斷總結經驗,使其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3.教學要求和考核標准多種多樣

1997年10月,原國家教委公布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對全國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教學進行規范和指導。全國各地中小學使用的信息技術教材大部分是參照97年「指導綱要」的要求編寫的。但由於是選修課,受領導重視程度,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設備條件,經濟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教學要求和考核標准上隨意性較大,缺乏規范的要求。有的學校甚至沒有什麼要求和考核,教師說了算,隨意要求隨意講。這是發展中的問題,這種狀況經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努力,按必修課要求教學和考核就會得到解決。

4.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水平多種多樣

許多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在信息技術課程開課之前就已經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渠道接觸和學習了計算機,掌握了一些信息技術知識,有些學生還學有專長,不同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各項內容的興趣也不一樣。這種情況將隨著計算機的應用向家庭的普及而更加明顯。教師必須注意了解和研究這一不斷變化的情況,改進教學的組織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5.課程形態和教師水平多種多樣

長期以來,全國各地中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從活動課、勞技課到選修課、必選課和必修課各種課程形態都有。教師的來源在初始階段由其他學科改行的居多,近些年師范院校培養出的計算機專業本專科生逐步充實到中學一部分,學校從社會上臨時招聘的非師范類計算機人才或計算機專業自學成材人員經過一段鍛煉逐步勝任課程教學。教師的學歷和水平差別較大,也可以說是多種多樣。而且受信息產業行業整體環境的影響,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隊伍流動性大,人員進進出出,比中小學其他學科更突出,這是這門新興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由其自身特定的條件和要求及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無疑,課程形態和教師水平都將向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經過努力信息技術課程要變為必修課,教師的學歷要達到該學科本科畢業的水平。

二、信息技術課程綜合性的發展與運用

信息技術課程在基礎教育中的綜合作用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是隨著教育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加強的。因此,研究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發展與運用綜合性,對教育和教學改革是有其重要意義的。本節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整合的發展需要信息技術的普及

現在,計算機輔助教學正向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向發展,這既是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不可阻擋的趨勢。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的形成與不斷完善,中學各學科的教學都將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活動的實踐體系,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同時也要求學生掌握和應用信息技術去主動學習。例如,應用工具平台進行課程整合實踐研究中,全國各地普遍採用的《幾何畫板》軟體,用於幾何、物理等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大量的關於幾《何畫板》的應用成果表明,使用《幾何畫板》教學,不能僅滿足於教師講解、學生聽,最好是讓學生掌握《幾何畫板》的基本操作,他們就會在教師的引導下舉一反三而進行主動的學習。由此可見各學科教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依賴性將要增強,這也正是信息技術課程在內容安排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進方向。

現在,要從傳統的課件製作,轉移到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和學習信息技術。今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各學科素材庫的建成,信息技術課程將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學校或家庭的計算機設備進入網際網路去學習各科課程。這樣,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就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發展就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學的變革性的推動作用。

(二) 校園網功能的實現和作用的發揮需要信息技術的普及

當前,條件比較好的學校正在建設校園網,校園網的建設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可以說把信息和知識交流的高速公路從教室通向了全國全世界。是不是有了這條「高速公路」就算是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了,我們說遠遠不是,只是有了一個可以馳騁的環境。真正使其發揮作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教師、學生和全體為教育服務的員工。這些人必須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才能使高速公路上有「貨」也有「車」,且「貨」為其用。

師生共學信息技術的局面將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這是信息技術課程面臨的機遇也是挑戰。抓住這一機遇,把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成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是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特長,在網路建設與發展的實踐中,增長他們的知識與技能。

(三) 信息技術將成為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基礎課程

在未來信息社會中,對信息技術掌握和應用的程度,將是衡量一個人文化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標准之一。信息技術的普及教育已不僅僅是一種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它在基礎教育中的綜合作用不斷發展擴大和加強,今後,信息技術課程也會像語文數學等課程一樣,是一種基礎文化教育和和人才素質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將成為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基礎課程。

(四) 同一模塊按年級分層次教學

在基礎教育中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不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現在都是零起點教學。這是由於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普及率不高,開課時數少,信息技術發展又太快,依賴設備和實踐性強等諸多原因和特點造成的,很難編寫完全相互銜接又適應需要的教材。將來信息技術課程百分之百普及了,開課時數多了,從小學到高中就可以相互銜接了。我們認為這將是按模塊分層次的銜接,這種銜接更適應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和實踐需要,理由如下:

1. 可以根據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年級,按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實踐需要編寫教材。以九年義務教育為例,可以這樣設想: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信息技術,一直到初中畢業,在這六年的學習中,每一學年都有信息技術課程。所學內容都可歸結為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應用軟體等。所不同的是每一年級的教材在內容深度和要求掌握水平上的不同。這一不同是由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學習實踐需要所決定的。同一模塊按年級分層次教學,以基礎知識模塊為例說明:如計算機系統組成的知識,在小學四年級,可以只在印象層面上引導學生認識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而隨著年級的提高再逐步增加學生對軟硬體認識的廣度和深度。

2. 各年級可以同時開課。按模塊分層次教學可以保障各年級同時開課,每一年級都有適用的教材。這一點對新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尤為重要,如果只在初一和高一開設,高年級的學生就不能學習,會使很多學生在基礎教育中學不到信息技術。按模塊分層次教學,實際上是一種符合認知水平的層次銜接。當低年級升入上一年級,又是在新水平上的起點,不會感到內容的重復。各年級同時開課又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作用,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促進教學改革,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

3. 可以適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強調信息技術課程的工具性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往往跟不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這是很多學校共同的經驗,其實這也是必然的,長期的。按模塊分層次教學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對新技術、新概念、新應用,只適當修改高年級的教材就可以,待普及成熟之後再對教材做系統修改。這樣既可以保障高年級畢業以後工作和學習的需要,跟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又可以使整套教材相對穩定。

(五)不可忽視「學科性」

在基礎教育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以學科的形態存在的,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學科性,這是我國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的重大區別。我們現在強調其綜合性,淡化學科性,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在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所起的先鋒和帶動作用。這不等於說可以忽視學科性,相反,隨著信息技術課程的普及,它正向著一個文化基礎性學科的方向發展,和語文、數學等學科一樣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計算機在開發學生智力,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更具獨到之處。這也是我們在教學與實踐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它涉及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取,學科性與綜合性的關系,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等諸多問題。

不可忽視學科性,要研究學科性,要發展學科性。它直接影響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如果沒有學科性,它就將失去以學科形態存在的基礎。所謂學科性就是該學科具有獨立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發展方向,在高等學校是一個獨立的系科,在中學教育中有為上一級學校輸送合格學苗的作用。

十幾年來,開設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為高等學校的計算機科學系輸送了不少優秀的學苗,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為了信息技術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三、信息技術課程的開放性教學

「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像,自己動手。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途徑。我們萬萬不能把信息技術教育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窒息孩子們的創造精神。」(引自教育部部長陳至立2000年10月25日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我們這里節提出的開放性教學,就是變革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辦法。

(一) 開放性教學的意義

這里所說的開放性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是以任務驅動方式進行教學,以作品考核方式檢測學習效果,以協作方式進行創作和應用;開放性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

開放性教學是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教學結構性改革,它不同於所說的教學模式的創新,是在新理念指導下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

開放性教學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的改革;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協作學習和探討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發揮;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有利於為學生今後的工作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能力基礎。

學校要為信息技術課程實施開放性教學創造必要的條件,包括教學環境、考核辦法等。

(二) 實施開放性教學的條件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在過去的教學理念、教學條件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開放性教學是在新理念——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設想的。要把這個設想變為現實,必須有所需的教學條件來支持。這個教學條件就是構成教學系統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的優化程度。那麼,這四個要素究竟達到什麼程度或者說具備了什麼條件才算有了所需的教學條件呢?下面逐一進行討論。

教師:教師是實施開放性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者,起組織和督導作用,是活的要素。因此對教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在政治思想上要有為教學改革獻身的精神,有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和百折不撓的品質;在業務上不但要有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和實踐能力(專業達到大學本科畢業水平)還要有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有在新理念下考核和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能力。

學生:是教學目標的最終體現者,是具有個性的最活的要素。對學生的要求是有接觸或學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經歷(掌握的水平可以參差不齊);有在家庭或社會上學習信息技術上機操作的環境。這兩條要求,不是說百分之百的學生都必須具備,就一個教學班而言,前者達到70~80%,後者達到40~50%為好。當然,這也不是說學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就不能實施開放性教學,而是開放的起點要低一點,全部學慣用信息技術設備要由學校來提供。

教材:開放性教學所用教材應當與一般課堂型教學所用教材有所不同,要為開放性教學編寫專用教材。專用教材與一般教材相比應突出以下一些特點:

⑴ 要明確提出每一教學模塊(教學單元)要達到的(最低或分級的)具體目標和學習指導。例如:漢字輸入技能可以提出最低每分鍾輸入15個漢字為合格,也可以提出:每分鍾輸入15~20個漢字為一級,21~30為二級,30以上為三級等具體目標要求。

⑵ 知識內容的介紹和講解要便於閱讀理解和易於達到教學目標,必要的地方應給出說明、提示或參考性的資料。例如:介紹漢字輸入法知識,可以詳細講解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輸入法,但還要給出其他一些常用的輸入法及其優缺點的對比的參考資料,供學生參考。

⑶ 在介紹和講解應用知識時,舉例和例題要相對多一些,一題多解的盡量給出多個解法或其他解法的提示,開拓學生的創新思路。

⑷ 在版式設計、網頁製作、多媒體作品等與文化藝術相關的教學內容,要提供一批高水平作品的信息,供學生查找、欣賞和熏陶。一方面訓練學生查找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進行藝術熏陶,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

⑸ 加強趣味性。一提到趣味性,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游戲。游戲對青少年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益智性和教學性游戲在教材中可以適當提供。這里所說的趣味性主要是指編寫體例和內容選擇,比如增加一些「小技巧」、「小發明」、「新發現」等雜志性內容。舉例說,在操作系統模塊介紹講解「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時,可設立「小技巧」欄目介紹一般教學書籍都不曾提到的「任務欄」移動變化方法,學生實驗後會感到新鮮有趣。

⑹ 配套光碟。信息技術課程開放性教學的教材相對一般教材來說,提供的知識內容和信息資料要多一些,有些信息資料,如多媒體作品和程序等又不能直接體現在書本教材上,所以要附一張配套光碟。

教學媒體:對信息技術課程來說,現代的教學媒體(計算機與網路)就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換句話說,就是用媒體學媒體。因此對媒體的功能、數量和質量要求都較高。一般應達到如下要求:

⑴ 學校要有校園網並與網際網路連接,教室有與校園網連接的計算機;有可供學生使用的多媒體網路教室和電子閱覽室;有可供學生在網上協作學習和討論的功能。

⑵ 可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的計算機和網路設備,能保證每個學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時的上機操作時間。

⑶ 學校最好建有自己的網站,有可供學生發表作品和傳輸信息的功能。

② 江西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學科專業考試考什麼,在哪可以買到書求網址。

可以購買江西高校版的書啊,專業和教綜的書都有。最好去實體店買啦,可以馬上復習。真要網購的話就去淘寶搜索那幾個關鍵詞就可以了。

③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和教學課程的有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只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才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構建新型教學結構
當前教改的主要目標是創建新型教學結構 ,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教並重」的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建構恰當的學習情境,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
3.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設教學資源可結合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資源作為素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網路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教師也可以自行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
4.結合各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在基於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 ,信息技術要服務於具體的學科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體現新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從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來看,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 ,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庫,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還可以利用模擬軟體來演示某些實驗現象。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是指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一些專題或聊天室,並賦予學生自由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力,使他們在課後有機會進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這些通訊工具與外界交流,獲取知識。
3.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運用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個別輔導式教學。此外,教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校園網、互聯網的建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在這種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 ,能夠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豐富的信息。
5.信息技術作為測評工具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個別輔導工具 ,指導個別化學習,它的測評系統能及時向學習者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使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便於有目的地調整學習。
6.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養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
7.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計算機網路技術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網路環境大大擴充了協作范圍 ,減少了協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分工協作,獲得共同進步,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在過程與方法上獲得收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體驗。
8.信息技術作為探究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為探究學習這種高層次認知活動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持。根據教學需要 ,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模式
1.探討式(協作學習式)
其授課程序是 :提出問題----分組研究----確定選題----自主學習----發布學習成果----信息反饋。這種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模式。
2.講解演示
講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師課堂講授與演示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具備的圖像、動畫、語言和音樂的功能 ,發揮計算機所特有的交互性,將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該模式也可供學生作為個別教學的形式利用,通過選擇學習時間的長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與練習
操作與練習是當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教學模式。它是通過反復地練習使學生鞏固和熟練某些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和准確性。該模式的特點是計算機的即時反饋功能得到了恰當的應用。
4.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模式主要模擬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情景 ,即利用計算機扮演講課教師角色。它基本採用分支型程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教學單元,每次呈現只是一個概念或知識點。
5.對話
「對話」是指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計算機可以向學生提問 ,允許學生用自然語言回答,學生也可以向計算機提問。這種模式實現了計算機與學生間的「真正」對話。
6.教學游戲
教學游戲常常被用於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而其內容和環境都與教學目標相聯系,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寓教於玩」的作用。
7.模擬
模擬亦稱模擬 ,是指用計算機模模擬實現象或實現理論上的「理想模型」。這種模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8.計算機輔助測驗
計算機用於教學後 ,許多學校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評價、測驗。由計算機顯示題目,考生在終端操作答題,計算機立即核對答案和評分。這種測驗能為考生及時提供反饋信息,還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澄清錯誤概念,特別適合於單元測驗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9.問題解答
問題解答試圖給學生呈現一個或幾個問題情景 ,讓學生加以解決。該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給學生以挑戰,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0.發現式學習
發現式學習是屬於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計算機使學生置於構造好的環境中 ,並提供進行探索、分析、推導、計算等工具,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熱點內容
皇的英語 發布:2024-11-03 00:20:54 瀏覽:599
歷史汕尾最大台風 發布:2024-11-03 00:06:03 瀏覽:994
植樹節英語 發布:2024-11-02 23:07:59 瀏覽:914
老師待遇好 發布:2024-11-02 22:28:33 瀏覽:83
新教育論壇 發布:2024-11-02 20:04:13 瀏覽:45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 發布:2024-11-02 18:51:57 瀏覽:321
英語必修一教案 發布:2024-11-02 18:42:57 瀏覽:856
數學必修一目錄 發布:2024-11-02 14:44:47 瀏覽:858
身上有靜電怎麼辦 發布:2024-11-02 14:34:51 瀏覽:127
吉他散步教學 發布:2024-11-02 13:36:21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