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閱讀ppt
一是總觀總覽。上下貫通。也就是從整體上看,從整體上思考,善於聯繫上下旬思考。讀文章最怕斷章取義,讀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從整體上去看,從整體上去思考,聯繫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體意思,如果單獨地,孤立地看某一詞、某一句,是很難看懂的。如「與轉一資」(2008年高考全國卷I的文言文句,下同樣,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單獨地孤立地就看這一句,你是無論如何也解不出是什麼意思的,你必須聯系其前後文意,把這句置於全文中來推敲,來思考,才能把握它的准確意思。其前文是說,將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應格外賞賜,每耕田一頃應該賞賜,那賞賜多少呢?一貫通,啊,原來是「賞賜一袋物資」的意思。再如「復以租賦」這句,單獨看也是很難看懂的。接著前面而來,將校有能力耕田和打仗的,應格外賞賜,那百姓呢?百姓願意耕種的,應該「免除賦稅」。啊,原來「復以租賦」是「免除賦稅」的意思。這是單獨看一句無法理解的,必須前後左右,上下貫通,整體鉤聯,才能推敲得出來的。
任何一段文言文,如果單獨地、孤立地去看其某一句話,都是難以讀懂的。總觀總覽,上下貫通,這一點適合於讀所有體裁(包括人物傳記、游記、散文、論說文、序、跋、書信等等體裁)的文言文段。
二是先讀提問,從提問中得到啟發。文言文的第4問雖然也是選擇題,但這一問往往是對全文內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雖然其中有一個錯誤項在裡面,但我們姑且把它當作正確項去看。提前看提問,對於理解原文,讀懂原文,是很有幫助的。
如「古者天子必有親兵自將,所以備不虞而強主威……請經營建康,親擁六師往為固守計,以杜金人窺伺之意。」這幾句讀的時候不太理解,或理解不準確不到位,此時,你就完全可以讀讀第4問的B項,「廖剛認為古代天子親自率軍,是為防備不測增強主威。當今也應精選親兵,平時守衛,戰時打仗。他又認為,當前國家危難,應率軍往建康固守,防備金人入侵。」一讀,你馬上就能准確地理解了,這就是提問給我們的啟發,它幫助我們准確地讀懂原文。
三是善於理清人物關系。一篇文言文,雖然是寫一個主要人物,但也會或多或少地與其他次要人物發生聯系,搞清楚人物之間的關系,理清頭緒,也是讀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環。試想一下,假如你連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說到哪裡為止都不知道,你還怎麼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你還怎麼能准確答題呢?
2. 怎樣理解文言文.ppt
一、積累重在文化常識的了解和名句名段名篇的記誦 中考文言文默寫題型主要有兩種:⑴識記填空題;⑵理解填空題。識記填空題一般給上句要求續下句,或給下句要求填上句,。這類試題測試的是機械記憶,考生只要能熟練背誦,不寫錯別字就能解題。理解填空題一般有明確的答題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內容。這類題雖然同是默寫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寫課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寫語句的內容,沒有給出默寫語句的上下文。這已不是單純地測試背誦基本功的問題,同時也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是記憶與理解運用的結合。做此類題首先要能准確理解提示,然後調動積累才能正確填寫答案。這類試題在今年中考中已佔了默寫類試題的半數,將會成為今後中考文言文默寫的主要題型。因此文言積累應重視理解,重視細水長流式的日積月累。盡管如此,同學們要將所有學過的文言詩文全都一字不差的爛熟於胸仍會感到有些困難,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關的文學常識的理解記誦上。在初中階段學過的文言詩文中,有些文章可稱為經典,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曹劌論戰》、《愛蓮說》、《出師表》等,對這類佳作必須將全文熟記於胸。也有些詩文,流傳於世主要是因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別出彩,學習這類詩文,就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名句名段的積累上。文言文背誦在升學考試中是以默寫的形式來考查的,評分要求很嚴格,整句中錯一字就不得分,因此你在平時學習中,除了准確地背誦之外,還要在能准確無誤的默寫上多下工夫,既在動口的同時也要重視動手,避免因寫錯字而失分。二、認讀重在對重點字詞句基本含義的了解中考課外文言閱讀試題解題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都能在課文中找到根據,也就是說,課外文言的考點仍是課內知識以及建立在課內學習基礎上的文言閱讀能力。因此,初三學生要想具有「藉助註解與工具書讀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內容的能力」,關鍵是要積累一定數量文言字詞及常見句式的知識,所以學習文言文應該重視對字詞句的基本含義的了解和積累。所謂基本含義這里有兩重意思,從字詞的角度說,任何一個字詞都有它的本義與引申義,文言文學習應重視常見實詞的本義及主要引申義的認讀。積累這一類知識,有助於提高我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特點彰顯之處,也是文言文學習的目標之一。從句的角度說,把握基本含義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達的主要內容,初三學生認讀文言語句。不必拘泥於語法句式等知識,也不必拘泥於字字落實,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現代漢語闡述句子的基本內容即可。在文言字詞的認讀中,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比如,文言課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由於時代的發展,在現代漢語中發生了變化,認讀時要注意這些詞的古今詞義差別,決不能用今義去釋古義。古漢語中,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通假字」的現象,即古人用此字來代彼字,通假字的讀音和詞義,一般都同於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詘右臂支船」中的「詘」同「屈」,解釋為「彎曲」,學習文言文時,要重視這類通假現象的認讀。在句的認讀方面,除了要通過多讀熟悉文言常見句式,增加自己的文言語感之外,還應重視詞性活用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詞性活用是較為普遍的一種語言現象,由於詞性的改變,詞義也就跟著變化,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能根據這個詞原來的詞性去理解了,如今年中考第7題「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中的「汗牛」就不能解釋為「出汗的牛」,應解釋為「使牛出汗」。平時學習中要對這種詞性活用的現象勤加總結。三、理解重在對文章內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我們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詩文,有的描繪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會人生的豐富哲理,有的表現了一代偉人的英雄氣概,有的寄寓了志士仁人的高風亮節,閱讀這些詩文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能使我們樹立民族自豪感,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學習文言詩文要重在理解詩文內容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歷年中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學習文言詩文,首先應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關鍵句子,然後藉助這些句子正確劃分內容層次,概括段(層)意,弄清段(層)與段(層)之間的關系,梳理寫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把握課文的主旨。例如《愛蓮說》,全文僅有120字,文筆簡練,語言雋秀,文章先從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甚愛牡丹說起,引出自己獨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又以菊、牡丹、蓮三種不同的花來象徵「隱逸」、「富貴」、「君子」三種不同的人,並做出評價,抒發真隱者少,和自己同道的君子難尋,而世間愛富貴者獨多的感慨。作者通過愛蓮頌蓮,表明自己潔身自愛,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並對世間爭名奪利者表示了鄙視。經過以上的研讀梳理,才算真正讀懂了課文,考試時自然就能得心應手了。
3. 初三語文文言文全部ppt課件
初三下冊詩文篇目:17公輸18《孟子》兩章19魚我所欲也20《莊子》故事兩則21曹劌論戰22鄒忌諷齊王納諫23愚公移山24《詩經》兩首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現我於王?」公輸盤曰:「諾。」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有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編輯本段1、譯文公輸盤替楚國製造雲梯這種器械,製成後,准備用它攻打宋國。墨子知道這件事後,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到達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去見公輸盤。公輸盤說:「先生您有什麼見教嗎?」墨子說:「北方有個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殺了他。」公輸盤很不高興。墨子說:「請允許我奉送給你十金(作為殺人的報酬)。」公輸盤說:「我堅守道義決不殺人。」墨子站起身來,拜了兩拜,說:「請允許我說明我的來意。我在北方聽說您製造了雲梯,要用它攻打宋國。請問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有多餘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人民,發動戰爭去殺害缺少的人民,卻去爭奪多餘的土地,不能算這是明智;宋國沒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說這是仁愛;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不向楚王諫諍,不能說這是盡忠;去諫諍瞭然而沒有成功,不能說這是能力;你遵守道義不殺少數人卻殺多數人,不能說這是明白事理。公輸盤被說服了。(理屈辭窮,心裡不服。)墨子說:「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停止攻宋呢?」公輸盤說:「不行,我已經把造雲梯的事對楚王說過了。」墨子說:「為什麼不向王引進我呢?」公輸盤說:「好吧。」墨子拜見楚王,說:「假如現在有這么一個人,拋掉自己華麗的車子,卻想去偷鄰居的破車;拋掉自己錦綉衣裳不穿,卻想去偷鄰居的粗布衣服;放著自己的好飯好菜不吃,卻想去偷吃鄰居粗劣的食物。大王認為這是什麼樣的人呢?」楚王說:「這個人一定是患有偷盜的毛病了。」墨子說:「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的土地方圓五百里。這就好像華麗的車子同破車子相比。楚國有雲夢澤,犀兕(si四聲)麋鹿到處都是,長江漢水裡的魚鱉黿(yuan二聲)鼉(yuo二聲)多的天下無比,宋國就像人們所說的沒有野雞兔子鮒魚的地方。這就好像好飯好菜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國有高大的松樹梓樹楩樹楠樹樟樹(名貴木材),宋國卻連多餘的木材都沒有。這就好像華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認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國,這種做法就和這個患偷盜病的人的情況一樣。」楚王說:「你說得對呀!雖然如此,不過公輸盤給我製造雲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國。」於是,召見公輸盤。先生墨子解下衣帶當作城牆,用木片當器械。公輸盤一連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先生墨子一次又一次的抵禦他。公輸盤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先生墨子的守衛方法還有綽綽有餘。公輸盤屈服了,但他說:「我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對付你了,但我不說。」墨子也說:「我知道你用什麼方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楚王問他原因。墨子說:「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是想要殺死我。殺了我,宋國守不住了,於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u三聲)厘等三百人,已經拿著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國城牆上等待楚國的軍隊進攻。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楚王說:「好吧。我不攻打宋國了。」《孟子》兩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翻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來自敵國的憂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ěr)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與(yú)?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那麼(我)就舍棄魚而選擇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那麼就舍棄生命而選擇道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事還有比死亡更討厭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麼不能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令人討厭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法,有什麼不能採用呢?因此就生存下來,然而有人不用,因此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有人不採納。是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不僅是賢明的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品德)使他不喪失罷了。一碗飯,一碗湯,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飢餓的路人不肯接受;踢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高官厚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樣豐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肯接受(因得好處而喪義),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妻妾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肯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本性。《莊子》故事兩則惠子相梁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曹劌論戰、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曹劌(3張)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庄公接見。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廷去見庄公。曹劌問庄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庄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是(對人民)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去。」魯庄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庄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齊軍大敗。庄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瞭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以後,魯庄公詢問取勝的原因。魯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頭通鼓能振作士兵們勇氣,二通鼓時勇氣減弱,到三通鼓時勇氣已經消失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鄒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bàng)譏於市朝(cháo),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譯文鄒忌身高八尺多一些,並且容貌光艷美麗。(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了照鏡子(里自己的形象),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問他的妾說:「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呢?」妾說:「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一位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鄒忌)問客人:「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呢?」客人說:「徐公及不上您的美麗啊。」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觀察他,自認為(自己的樣貌)不如(徐公)美;(又)對著鏡子審視自己(的形象),更(感覺)遠不如(徐公美)。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思考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因為)畏懼我;客認為我美,(是因為)想要有求於我。」(鄒忌)於是入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畏懼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於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王後嬪妃和親信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大王的,在國家中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受蒙蔽太厲害了。」齊威王說:「好!」於是發布命令:「能夠當面指責我過錯的所有大臣、官吏、百姓,授予上等的獎賞;上書勸誡我的,授予中等的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指責我並能使我的耳朵聽聞的,授予下等的獎賞。」命令剛剛下達時,大臣們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有時候偶爾有人來進諫;滿一年後,即使有人想要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這件事,都來齊國朝拜。這就是所說的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譯文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贊同他。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成年的兒子孫子,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河曲的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餘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對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高地了。《詩經兩首》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泗。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址。【譯文】關關鳴叫的水鳥,棲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麗的姑娘,好男兒的好配偶。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麗的姑娘,醒來做夢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來做夢長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來覆去難入眠。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麗的姑娘,彈琴鼓瑟親近她。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麗的姑娘,敲鍾擊鼓取悅她。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間。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逆流尋找她,彷彿走到水中的沙洲。
4. 2018年高考語文怎樣讀懂文言文ppt公開課
簡單的,你要先先打好基本功(實虛詞、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詞多義、偏義復詞、文學常識、古代修辭),沒基本功你看古文就是在看天書.然後就是需要對文意和中心思想的總體把握,這就是你語感和技巧的應用:技巧就是要學會根據語境判斷語意,聯想類比確定詞,會直譯與意譯相結合,追求信、雅、達(即准確、通順、流暢).像《史記》、《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紹人物為主,像《古文觀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形式為主,掌握這樣著書規律,對了解文意主旨中心都有幫助的.讀古文最重要的其實是堅持,我剛接觸古文也是不知從何讀起,但堅持讀就精通了
5. 如何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ppt 人教版
閱讀水平的提高並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閱讀也不例外。最有效的辦法只有兩條:一條是積累,一條是轉化。
先說積累。不少人學習文言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夠了。老師一篇一篇地講,學生一篇一篇地學。到了高三下學期總復習的時候,你問他還記得幾篇的時候,他就會茫然地搖搖頭說,一篇也不記得了。這種學習方法是極不可取的。因此學習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積累。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乾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那麼,需要背誦多少篇章呢?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己有明確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語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這"一定數量",在大綱中規定為《蜀道難》、《聲聲慢》、《長亭送別》等詩詞曲50首,《勸學》、《蘭亭集序》、《赤壁賦》等古文20篇(段)。這些是對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碼的要求。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堅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背誦就是學習文言文的地基,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根本途徑,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在這方面不肯花時間,到了考試時再問怎麼辦,就好像揪著自己的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那真是毫無辦法了。
再說轉化。這里說的轉化是指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掌握實詞的意義。雖然《大綱》中只規定需要掌握150個文言實詞,但實詞掌握得越多,閱讀水平就越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掌握文言實詞主要有4個方面:
1.詞的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題D項"人災,絕食者千餘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這是詞義演變。
2.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如"發"字,在"見其發矢十中八九"(《賣油翁》
6. 怎樣學習文言文PPT演示課件.ppt
一、多讀。首先要多朗讀。前人學習文言文,強調多讀、熟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多了、熟了,日積月累,也就會逐漸掌握到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領會到文言文用詞造句的一些規律。朗讀的時候,眼、口、耳、心四官並用,能夠加強記憶,增強語感。
二、多背。在朗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多背誦一些課文,如果背誦的時候還能抑揚頓挫地體現出原文的韻味和情感,那就更好了。一般說來,提出一段或一句,我們能立即知道出自哪篇課文中,是什麼意思,這是一種基本功。只要堅持不懈,扎扎實實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語言材料,就可從中獲得一些學習文言文的規律。
三、多記。文言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詞語、文字、語法、音韻以及修辭表達、文體特點等方面,其中應首先強調的是詞語。多記一些文言常用詞,這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這就要求同學們在閱讀學習課文的時候,凡遇到常用詞中不認識的字或不會講的詞,就要隨文記住其意思。
四、多練。就是隨時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練習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譯。翻譯課文,有助於熟練掌握文言知識和加深對詞語意義的理解。
7. 如何學習文言文 最完全版,ppt
一,學習文言實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淀,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一些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中極少一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麼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麼困難。但另外有一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詞義的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范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
(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范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如果你稱呼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麼,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注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復音詞。
現代漢語中復音詞占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游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一般。而今義則是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復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系,不能拆開來講。
3,要注意古代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一詞多義現象。如果我們只懂得一個多義詞的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一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准確地選擇義項了。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要注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
二,學習文言虛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彙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它」,作代詞用。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主謂的獨立性,動詞,往。起拼湊語氣的作用。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個詞是實詞還是虛詞,要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確定,其基本原則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2,了解古今虛詞的差異。
古今完全不同的虛詞,我們只要掌握它們在古代的意義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國論》「而以六國破亡之顛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虛詞,古今都用它,如《六國論》「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中的「顛覆」。這就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審閱,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虛詞的不同用法。
文言虛詞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變,一個虛詞往往兼有多種詞性,表達多種語法關系,如「而」,可以作連詞用;也可以作代詞用。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並列關系,可以表示偏正關系,可以表示承接關系,可以表示遞進關系,還可以表示轉折關系。
4,體察虛詞表達的不同語氣。
古人稱虛詞為「辭」、「語辭」、「語助」,可見,虛詞在表達語氣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沒有虛詞連綴其中,就會丟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虛詞,就表達不出說話人在表面上的自謙中隱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反復吟詠,體察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如:「夫」、「蓋」常表示發語,「者」常表示提頓,「得無」、「無乃」常表示推測、反問等。常用的文言虛詞只有幾十個。越是常用的虛詞,用法往往越是靈活。如果確實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閱讀時就可以掃除虛詞方便的一大障礙。
三,掌握詞類的活用現象。
文言中有些實詞在句子中臨時改變了它的語法功能,詞的詞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是詞的活用。如果一個詞已經活用成了別的詞,我們還按其原來的用法去解釋,就會講不通。因此,掌握詞類活用的基本規律,結合具體語鏡,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義,對我們學習文言文來說是很重要的。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就是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但這種情況較少。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中古以後就改變了讀音,例如:「晉侯飲(yìn)趙盾酒」,這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別開來了,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這是指形容詞、名詞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3, 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後,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籍:登記。《鴻門宴》)。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於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使動、意動的較少,但用著一般動詞的則相當普遍。在古代漢語中,方位名詞也常作動詞。
4,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常用作狀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處所、憑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要注意區別意動和使動。在這里,我們提供兩種區別方法:第一,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是客觀的,而意動用法則是主語以為或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一般情況不用於意動(動詞本身就無意動用法,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作使動和意動卻常見)。
二是要注意詞類活用的條件。要鑒別一個詞是否已活用成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詞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系,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及名詞用如動詞,都是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可以從它們的語法條件的變化看出來。下面舉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一些比較重要的語法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不是並列結構,又不是偏正結構,則前一個名詞常就活用為動詞,後一個名詞作它的賓語,兩個名詞連用,有時還可以是主謂結構,前一個名詞作主語,後一個名詞活用為謂語,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欲」等能願動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副詞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動詞或形容詞的修飾語)。例如:「秦師遂東」。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活用為動詞。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詞後面用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晉師軍於慶柳」。
7,名詞用「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例如:「隆禮尊賢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個問題:詞類的活用,是說某個詞本來屬於某一詞類,只是入句後臨時具有另一詞類的性質,不是說這個詞屬於兩個詞類。例如:我們不能說「晉師軍於慶柳」中的「軍」既是名詞,又是動詞。
四,注意掌握幾種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的,我們主要要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五種句式。
1,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表示判斷,而文言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且往往藉助某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語氣。主要形式有:
⑴,主語後面用助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語後面用「者」表示提頓。
⑶,只在謂語後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語氣。
⑹,用「為」表示肯定判斷。
⑺,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動句。
被動句的主語不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發出者,而是行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助詞來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⑵,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⑶,用助詞「見」表示被動。
⑷,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⑸,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⑹,用「見……於……」的格式表示被動。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省略主語。包括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省。
②, 省略謂語動詞。例如:「一股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賓語。
④, 省略介詞「於、「以」。
4, 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或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⑵,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5, 變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相對應的句式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⑴,主謂倒裝句。
⑵,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凝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⑶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於中心語之後。
⑷,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些則置後作補語。
五,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贈。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從省略的方式說,有承前省,蒙後省和對話省;從省略的內容來說,既可是主語、謂語、賓語,又可以是介詞詞根。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在古代漢語中,量詞較之臨近的數詞,是一種很不發達的詞類,動量詞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詞也不多見,現代漢語又是量詞很豐富的一種語言。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要找出相應的量詞補充進去。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後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文言文,尤其是韻文中,常有一種「倒文」的語言現象。這種倒文或「語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協韻」。我們閱讀古文時,遇到「倒文」這種語言現象,就必須根據內容,顛倒過來進行翻譯。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准等,均不譯。
一些基本詞彙,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例如:「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里除了帝號「燕王」 和方位詞「上」 無需更易而外,其餘都要換用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譯作:「我曾經(跟你)在邊境上會見燕王」。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並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六,掌握文言文翻譯技巧。
在翻譯時,除了掌握以上四種方法外,還要掌握一點技巧。
第一,對句中的字、詞、句進行充分想像。這種想像就是要調動平時的積累。一是對字詞的不同用法的想像。如翻譯「君無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種用法作一比較,一個個的淘汰,然後確定一個譯出後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處在句末的「焉」,一般講,一是疑問句中作疑問語氣詞,但這句不是疑問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詞尾,但是,「尤」是「責怪」之意,動詞,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詞,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詞後的介詞引出名詞或代詞,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詞。此句中「焉」字若譯成代詞「他們」,就恰與全句的意思統一了。二是對各種句式的充分想像。以「莫之死」為例,此句句首用了無定代詞「莫」,而且賓語是代詞「之」,故此句是一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句子,那麼,這句話就應先譯成「莫死之」。再來作第二步,這個「死」是自動詞,不能支配賓語「之」。想一下,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是處動用法還是為動用法,逐一考慮,是為動用法,故這句可譯為「沒有誰為他們死」,這樣,譯出的意思與全文就統一了。
第二,要學會運用一些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進行分析。有些句子,我們只有通過語法分析,才能正確地理解,達到准確翻譯的目的。如「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視」 放在一起,就譯成了「憎恨看」,這顯然不通。那麼,就應將「疾」 後的整個結構作為「疾」 的賓語,即憎恨的對象,再來解剖這個「對象」,即「疾」 的賓語是「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視」 的賓語只是「其長上之死」,這里,「視其長上之死」與「不救」是通過「而」連接的兩種「行為」。再看「視」的賓語,「其長上之死」,這是一個主謂短語作「視」的賓語,故「之」就是一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了。經過這樣逐字分析,這一句就可譯為「恨(他們)看著他們的長官戰死而不去救護」。再把這句譯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與全文統一了,故此時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譯文了。
由上觀之,我們無論是對字、詞、句式的想像,還是對句子結構的語法分析,都要以平時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和翻譯技能的積累為前提。因此,我們平時就要下苦功夫記一些有關文言知識和有關譯文技巧方面的東西,否則就會源泉枯竭,不管怎樣找「竅門」也是翻譯不出來的。古代有一個很有學問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內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卻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他的老婆見狀,不以為然地說:「你作這個文章,難道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喟然長嘆:「你生孩子雖然難,但畢竟你肚子里還有孩子,我作這個文章,肚子里啥也沒有。巧媳婦也難煮無米之炊啊!」這個故事,也進一步證明了我的觀點的正確性。
那麼,怎樣下苦功夫呢?下面談談自己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程端禮在《朱子讀書法》中說:「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 此話實為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於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復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於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於積累資料。
撰書立說,需要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積累資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歡在讀過的書上作記號,有的人善於作知識卡片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