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鞭在文言文
1. 找一篇文言文
《伯夷列傳》-原文
司馬遷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孔子曰: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 虎,聖人作而萬物。」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2. 文言文 為者常成 中的置 意思 急!!!!!!!!!
為者常成 原文:
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者,故難及也。」
名句: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初譚集》
翻譯:
梁丘據對晏子說:「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學問啊!」晏子說:「我聽說,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斷地)走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我晏嬰沒有跟別人兩樣的地方,只是經常做事情不放棄,經常行動而不休息。不過如此罷了."
寓意: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說,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遠成功不了;走路未必 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遠到不了。因此,做與不做是不一樣的,要付出行動而不是空談。做與不做就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問題。事在人為,堅持不懈.
重點註解:
置:放棄
而已矣:罷了
不及:比不上
文言知識:
夫子。「夫子」是對人的敬稱。上文「吾至死不及夫子矣」中的「夫子」,是指晏子。孔丘世人稱孔子,也有孔夫子的,可見稱「子」與「夫子」一樣。孟軻,世人稱孟子,也有稱孟夫子的。俗稱的「老夫子」,是對老先生的敬稱。
晏子相關資料:
晏嬰是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庄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晏嬰,又稱晏子,字平仲,謚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並起,風雲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斗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稱贊晏嬰說:「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3. 文言文《陶侃惜谷》的翻譯
陶侃惜谷《晉書》
【原文】
陶侃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雲:「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譯文】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游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干什麼?」那人說:「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4. 屬;在文言文里有那些解釋。
1.繼續;連接(側重於互相銜接) 亡國破家相隨屬。——《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冠蓋相屬。——《史記·魏公子列傳》 2/綴輯;撰寫 屈平屬草稿未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衡少善屬文。——《後漢書·張衡傳》 3/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gather] 齊師將興,陳成子屬孤子,三日朝。——《左傳》 4/通「囑」。託付;委託 [entrust] 屬孟嘗君。——《戰國策·齊策四》 屬予作文以記之。——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屬巡鹽御史。——《明史》 5/叮囑;告誡。後作「囑」 屬兒善藏之,勿遣俗子見。——陸游《北窗試筆》 6/推託;借口 [房法乘]常屬疾不治事。——《資治通鑒》 7/通「矚」。關注 師屬之目。——《左傳·定公十四年》 則恐國人之屬耳目於我也。——《國語·晉語五》 坐者皆屬目卑下之。——《漢書·蓋寬饒傳》 8/佩帶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橐鞬,以與君周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9/跟隨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史記·項羽本紀》 10/通「注」(zhù)傾注。 酌玄酒,三屬於尊。——《儀禮·士昏禮》 水屬不理孫。——《周禮·考工記·匠人》。鄭玄注:「屬,讀為注。」 摘自網路
5. 文言文《重耳流亡》原文及翻譯
原文: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晉人伐諸蒲城。蒲城人慾戰。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於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嗇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處狄十二年而行。
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從者以為不可。將行,謀於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姜曰:』行也。懷與安,實敗名。」公子不可。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僖負羈之妻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志於諸侯。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貳焉。」乃饋盤饗,置璧焉。公子受饗反璧。
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諫曰:「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也,而至於今,一也。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將啟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晉、鄭同儕,其過子弟,固將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
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健,以與君周旋。」
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奉也活盥,既而揮之。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譯文:
晉公子重耳遇到禍難的時候,晉獻公(重耳的父親)派兵到蒲城來進攻,蒲城人要奮起迎戰,重耳不同意,說:「我是依仗著父親的賜予而能享受養生的俸祿,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擁護。有了百姓的擁戴就去反抗父親,這是極大的罪惡。我還是遠走高飛吧。」
於是投奔到狄人那裡。跟隨他的有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攻打廧咎如這個部族,俘虜了他的兩個女兒叔隗、季隗,送給公子重耳。公子娶季隗,生下伯儵,叔劉;把叔隗嫁給趙衰,生下盾。公子要到齊國去,對季隗說:「等我二十五年,沒有回來再改嫁吧。」
季隗回答說:「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過二十五年,就要進棺材了,請讓我等你吧。」公子在狄人那裡住了十二年,然後離開。
經過衛國,衛文公並不以禮相待。經過五鹿時,向鄉下人要飯。鄉下人卻給他土塊。公子怒從心起,要鞭打那人。子犯說:「這是上天賞賜給你土地啊。」子犯以稽qǐ首這種最莊重的禮節接受了土塊,然後裝上車子。
到了齊國,齊桓公把女兒許配給他為妻,配了八十匹馬。公子安心地居住下來。跟從的人們認為這不行的,准備離去,在桑樹下商量。採桑養蠶的侍妾正好在樹上,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把這事告訴了姜氏。姜氏殺了她,對公子說:「你有遠大的志向,那個聽到的人,我已經殺掉了。」
公子說:「沒有這樣的事。」姜氏說:「走吧!留戀妻子貪圖安逸,實在會有損前途。」公子不肯。姜氏和子犯商量,灌醉了公子,然後打發他走。他醒了以後,拿起長戈追逐子犯。
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他的兩根肋骨連接在一起,便想看看他的裸體以知究竟。乘著他洗澡的時候,湊近偷看。
僖負羈的妻子說:「我觀察晉公子的隨從,都是足可以助他做國君的。如果用他們相助,他一定能返回他的祖國。返回他的祖國,必定能在諸侯中稱霸,然後誅殺沒有禮節的人,曹共公必然首當其沖。你為什麼不早點向重耳表示恭敬呢?」
於是向公子饋贈一盤食品,把玉璧藏在食物裡面。公子接受了食品,把玉璧還回來。到了宋國,宋襄公贈送他八十匹馬。
到了鄭國,鄭文公也沒有給予禮遇。鄭文公的弟弟叔詹勸諫說:「我聽說上天幫助的人,別人就趕不上了,晉公子有三點,上天或許將立他為國君吧?您最好還是以禮相待吧。父母同姓,他們的子孫將不會繁盛。晉公子,是姬姓女子所生,所以能活到今天,這是一。
遭受逃亡在外的禍患,而上天使晉國不安定,大概將要幫助他了,這是第二。有狐偃、趙衰、賈佗這三個能力在眾人之上的人跟從他,這是三。晉國,是與鄭國同等的國家,他們的子弟路過這里,本就該以禮相待,何況是上天所要幫助的人呢?」鄭文公不聽。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招待他,說:「公子如果返回晉國,那麼用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子女玉帛,都是君王擁有的;鳥羽、皮毛、象牙、犀革,都是君王的土地所生長的。那些波及晉國的,已經是君王所剩下的。我能用什麼來報答君王呢?」
楚成王說:「盡管你這樣說得有理,我還是要問你究竟怎樣報答我?」重耳回答說:「如果託大王的福,能夠返回晉國,一旦晉楚兩國交戰,在中原相遇,那我軍就首先後退九十里。假如還得不到你退兵的命令,那麼就左手執鞭持弓,右邊掛著箭袋,跟君王較量。」
子玉請求殺掉他。成王說:「晉公子胸懷大而生活簡朴,文辭華美而合乎禮儀。他的隨從恭敬而寬厚,忠誠而有能力。晉侯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國外都討厭他。我聽說姬姓終唐叔的後代,他們最後要衰亡,大概是由於晉公子的原因吧。上天將要使他興起,誰能廢掉他呢?違背上天,必定有大的災禍。」
於是把晉公子送到秦國。秦穆公送給重耳五個女人為姬妾,懷嬴也在其中。懷嬴手捧盛水器具侍奉公子盥洗,重耳盥洗完畢,揮手讓懷嬴離開。懷嬴發火了,說:「秦晉兩國地位平等,為什麼看低我?」公子害怕了,脫掉上衣,把自己囚禁起來,表示謝罪。
有一天,秦穆公設宴招待重耳,子犯說:「我不如趙衰那樣有文采,請派趙衰跟你去赴宴。」重耳在宴會上賦了《河水》,秦穆公賦《六月》。趙衰說:「重耳拜謝恩賜!」公子推到台階之下,拜,叩首。秦穆公走下一級台階辭謝。趙衰說:「君王把輔佐天子的事命令重耳,重耳怎敢不拜謝呢?」
(5)執鞭在文言文擴展閱讀:
這篇文章節選自春秋末期左丘明的《左傳·僖公·僖公二十三年》,講述了公子重耳的流亡經歷,實際上也勾畫出了春秋列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揭示了春秋時代諸侯國貴族家庭內部的斗爭,真切地刻畫了重耳由一個貴公子步向成熟的過程,並且交代了晉國在春秋列國中的地位和影響。
運用多種手法描寫人物,細節描寫把人物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語言簡潔曉暢,極具概括性。
重耳由一個養尊處優、無所事事的貴族公子哥兒,到後來成為春秋時代威名遠播的霸主,幾乎可以說這都得益於他在國外流亡19年的經歷中所遭受的磨難。正如先賢們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只有歷經磨難,才具有擔當重任的資歷。重耳的經歷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對人物深入細致的刻畫,是《左傳》文學性的一大表現,通過人物言行簡要的記述,便將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性格鮮明突出,而在《晉公子重耳之亡》中則以重耳最為生動。
作為編年體史書,不能像紀傳體史書那樣將歷史人物的畢生活動集中在一篇傳記之中,讓讀者看到人物的全貌,這對於人物的刻畫是十分不利的,但是作者卻把重耳性格的變化發展蘊藏在一個個的事例之中。
6. 文言文中的「雖」是什麼意思
雖
⑴即使,縱然。例:
①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②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④雖愚者亦明之矣!
⑤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
⑥雖大風浪不能鳴,而況石乎!
⑦遘者雖親屬,不敢同卧起。
⑧雖中城拱璧不啻也。
⑨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
⑩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⑵雖然。例:
①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徵。
②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③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④雖然,使後之為君者,果能保此產業,傳之無窮,亦無怪乎其私之也。
⑤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⑥雖然,董、聶不能言。
⑦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⑧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⑨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
⑩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11)北雖貌敬,實則憤怒。
(12)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13)觀袁守雖得民,然自喜輕上。
(14)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15)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16)雖曰天命,豈非人哉!
(17)雖流放,謄顧楚國。
(18)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芍也。
(19)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
7. 文言文翻譯
奉
fèng
〈動〉
(會意。小篆字形,從手,從収({gǒng},雙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樹蓋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義:兩手恭敬地捧著。後作「捧」)
同本義 [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
奉,承也。——《說文》
黔敖左奉食,右執飲。——《禮記·檀弓下》
常山王奉頭鼠竄。——《漢書·蒯通傳》
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史記·項羽本紀》
臣願奉璧往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戰國策·燕策》
又如:奉書;奉地圖;奉手(捧握長者之手)
恭敬地接受 [receive with respect]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資治通鑒》
又如:奉教(接受教導);奉委(接受委任);奉制(接受天子的命令);奉玄(信奉道教)
進獻,下對上送東西 [offer;present]
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奉上新書一冊;奉納(交納);奉呈(奉獻,獻上);雙手奉上;奉贄(進獻見面禮品)
送;給予,賜予 [give;grant]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莊子·說劍》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宋·蘇洵《六國論》
奉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宋·蘇軾《教戰守》
為…效勞,侍候 [serve]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孟子》
又如:奉執箕帚(給你料理家務;許配於你);奉從(奉陪侍侯);奉巾櫛(伺候洗沐梳發);奉問(侍奉問候);奉候(恭候)
奉承 [flatter]
雖則他神通廣大,卻好奉承。——《西遊記》
又如:陽奉陰違;奉附(奉承依附);奉喜(奉承而討人喜歡);奉順(奉承順應);奉循(奉承遵循)
貫徹,執行 [carry out]
謹奉法令。——《史記》
又如:奉天(奉行天命);奉元(遵奉天道);奉修(奉行);奉憲(奉行法令);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
尊奉 [respect and worship]
子奉君命以會大事,而背宋盟,無乃不可乎?——《左傳·昭公十一年》
如:奉辭(奉命);奉天承運(尊奉上天的命令,承受興盛的時運);奉遵(遵守;遵從)
供奉,供養 [supply]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
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清·黃宗羲《原君》
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持,拿 [hold]
奉甲執兵。——《墨子·非攻中》
輔助,擁戴 [assist;support]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左傳·隱公十一年》
詞性變化
〈名〉
通「俸」。俸祿 [salary]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戰國策·秦策》
吏皆送奉錢三。——《史記·蕭相國世家》
列侯幸得賜餐錢奉邑。——《漢書·高後紀》
其令公奉舍人賞賜皆倍故。——《漢書·王莽傳上》
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簿。——《漢書·宣帝紀》
又如:無勞之奉;奉粟;奉稍;奉餉;奉祿(俸祿)
待遇,事奉 [treatment]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孟子》
奉天的省稱 [Fengtian]。1929年改名沈陽市
姓
〈副〉
[敬詞] ——用於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時 [I beg to, I have the honor to]。如:奉款(款待。敬詞);奉懇(謙詞。拜託);奉揖(作揖;拱手為禮);奉屈(屈尊。奉:敬辭)
坐
zuò
<動>
(會意。《說文》古文作象形字,象兩人坐在土上。本義: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
同本義 [sit]
像二人對坐土形。——林義光《文源》
坐而遷之。——《禮記·曲記》。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
退而坐,取屨。——《禮記·玉藻》
受立、授立,不坐。——《禮記·少儀》
武坐致右憲王。——《禮記·樂記》。疏:「坐,跪也。」
坐行而入。——《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處也。古席地而坐,膝著席而下其臀曰坐,聳其體曰跪。跪,亦謂之啟。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
侯生坐上坐。——《史記·魏公子列傳》
坐以待旦。——《書·太早上》
坐如屍。——《禮記·玉藻》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夫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喻矣。——《戰國策·魏策》
席不正不坐。——《論語·鄉黨》
坐語未訖。——《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現代在椅、凳出現後,凡將臀部置於椅、凳以支持身體的重量者皆為坐 [sit]
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標。——孟浩然《舟中曉望》
又如:坐地(坐下;坐著;坐在地上);坐堂(坐在堂上);坐上客(原指在坐賓客。後稱受人禮遇為坐上客);坐嘯(閑坐吟嘯,無所事事);坐拜(跪拜);坐右(曲右足而坐);坐列(排列而坐。形容無鬥志;坐在店鋪內);坐思(坐著思念);坐起(安坐或起立;起身而坐);坐靜(靜坐修持);坐飲(入座宴飲);坐催(坐等催取)
引申為就坐,就任,包含「主持」、「掌管」的意思 [be seated]
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左傳》
就打止靈霄寶殿,教他龍床坐不成。——《西遊記》
又如:坐膺(榮膺;受封);坐辦(清制,非常設機構中負責日常事務者);坐館(任塾師或幕客)
定罪,由…而獲罪 [be punished]
使與邾大夫坐。——《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注:「訟曲直也。」
坐,罪也。——《蒼頡篇》
遣郭威招誘白承福入居太原城中,以謀叛坐之,並其部屬四百餘口盡殺之,不留一個。——《新編五代史平話》
又如:妄坐(受冤枉而誤判其罪);坐大辟(判為死刑);坐假(因受誣而獲罪);反坐;連坐;坐法(犯法獲罪);坐死(坐罪而被處死)
廣漢雖坐法誅。——《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廣漢竟坐要斬。
禹坐要斬。
因…犯罪,觸犯法律 [commit a crime]
又坐賊殺不辜、鞠獄故不以實、擅斥除騎士乏軍興數罪。——《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居留,停留 [stay]
坐,止也。從土,從畱省。會意。土所止也。此與留同意。——《說文》
父子坐旅中,惝恍累日,因留過歲。——清·歸庄《黃孝子傳》
又如:坐窩子(留在原處)
守,防守 [guard]
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左傳·桓公十二年》
省外各府州縣,皆有坐省家丁。——徐珂《清稗類鈔》
又如:坐索(守候索取;守候催促);坐陣(守衛陣地);坐鋪(守衛本鋪。謂警戒);坐夜(守夜)
槍炮發射時由力的反作用而使槍炮向後移動 [recoil]。如:步槍的坐勁不小
建築物由於基礎不穩固而下沉 [sink]。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置放。放在或擺在指定的位置上 [put]。如:坐一壺水;坐墊(安放在椅子、凳子上的墊子);坐鍾(放在桌案上的時鍾);把壺坐上
乘,搭 [機、船、車等] [travel by]。如:我走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撬,走遠路坐飛機、坐火車;坐馬(供騎坐的馬)
詞性變化
<名>
坐兒,坐位。後來寫作「座」 [seat]
坐中數千人。——《樂府詩集·陌上桑》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置之坐上。
設一虛坐。——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滿坐賓客。——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滿坐寂然。——《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又如:滿坐兒;這個劇場有五千個坐兒;坐上(座席上);坐上客(座席上的賓客)
一次連續坐著的時間 [sitting]。如:一坐就讀了一本書
<連>
因為;由於 [because]
停車坐愛楓林晚。——杜牧《山行》
但坐觀羅敷。——《樂府詩集·陌上桑》
坐謫興國州判官。——《明史》
又如:坐此解職;坐是(因是之故,因此);坐懷(因念,因而想到)
屬
shǔ
屬
<名>
(形聲。從尾,蜀聲。「尾」與身體相連。①({zhǔ})本義:連接。②類,族)
種類。亦特指牲類 [category]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左傳·庄公十年》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又如:金屬;屬禽(分別飛禽的種類)
親屬 [kins folk;dependent;family members]
是疾易傳染,遘者雖戚屬,不敢同卧起。——清·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家屬(戶主外的家庭成員);軍屬;眷屬;屬從(指按親屬關系而從其喪服);屬黨(親屬);屬姓(同宗);屬疏(宗族關系疏遠)
儕輩。指同一類人 [fellows;associates]
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漢·賈誼《過秦論》
官屬;部屬 [subordinate]
徒屬皆曰:「敬受命」。——《史記·陳涉世家》
六卿分職各率其屬。——《書·周官》
台謁當以屬禮。——《明史·海瑞傳》
又如:下屬(部下);屬名(南北朝時,壯丁為了逃避繁苛的賦役,多投身於豪門勢族為附隸,稱為屬名);屬別(下屬的類別);屬官(屬下的官吏);屬佐(指下屬佐助人員);屬役(僕役,傭人);屬部(部下,部屬)
生物分類系統上所用的等級之一 [genus]。動植物分類以種為單位,相近的種合為屬,相近的屬合為科
特指在十二屬相中的歸屬 [be born in the year of (one of the twelve animals)]。如:屬相
屬
zhǔ
屬
<動>
繼續;連接(側重於互相銜接) [join;combine]
亡國破家相隨屬。——《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冠蓋相屬。——《史記·魏公子列傳》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水經注·江水》
挽炮車者,絡繹相屬。——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又如:屬纊(用新棉放在臨死病人鼻前,驗其是否有氣);屬界(毗連地帶);屬連(相連綴);屬志(猶連心);屬引(連續不斷);屬文(連綴字句為文章);屬讀(連讀);屬聚(聚集);屬絲(連續之絲);屬好(結好);屬怨(結怨);前後相屬
綴輯;撰寫 [compose]
屈平屬草稿未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衡少善屬文。——《後漢書·張衡傳》
又如:屬文(撰寫文章。屬句;屬章;屬筆);屬辭(撰寫詩文。屬詠);屬書(著作);屬對(詩文對仗);屬綴(著作);屬稿(起草文稿);屬詩(作詩)
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gather]
齊師將興,陳成子屬孤子,三日朝。——《左傳》
又如:屬民(聚集民眾);屬兵(調集士兵);屬役(聚集下役);屬神(會聚群神);屬游(聚游);屬行(集結軍隊)
通「囑」。託付;委託 [entrust]
屬孟嘗君。——《戰國策·齊策四》
屬予作文以記之。——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屬巡鹽御史。——《明史》
又如:屬請(請托);屬調(寄託的情調);屬累(託付);屬國(委託國事);屬邦(付託國事);屬任(委任,任用);屬寓(寄託);屬吏(交給執法官吏處理);屬命(委身託命);屬情(寄情)
叮囑;告誡。後作「囑」 [enjoin]
屬兒善藏之,勿遣俗子見。——陸游《北窗試筆》
又如:屬付(叮囑);屬令(告戒)
推託;借口 [excuse]
[房法乘]常屬疾不治事。——《資治通鑒》
又如:屬國(委棄國家;委託國事);屬疾(託病;生病)
通「矚」。關注 [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on]
師屬之目。——《左傳·定公十四年》
則恐國人之屬耳目於我也。——《國語·晉語五》
坐者皆屬目卑下之。——《漢書·蓋寬饒傳》
佩帶 [wear]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橐鞬,以與君周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關連 [be related with]神情與蘇、黃不屬。——明·魏學洢《核舟記》
跟隨 [follow]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史記·項羽本紀》
通「注」({zhù})傾注。 [pour]
酌玄酒,三屬於尊。——《儀禮·士昏禮》
水屬不理孫。——《周禮·考工記·匠人》。鄭玄注:「屬,讀為注。」
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漢書·燕剌王旦傳》
另見{shǔ}
詞性變化
屬
<動>
歸屬;隸屬 [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屬邦(附屬國);屬心(誠心歸附);屬車(隨從的車輛。也稱副車);屬城(隸屬的縣城);屬婦(指妾);屬僚(屬下,部下)
系;是 [be]
今營中槍彈火葯皆在榮賊之手,而營哨各官,亦多屬舊人。——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又如:查明屬實
另見{zhǚ}
勝
shèng
勝
<動>
(形聲。從力,朕({zhèn})聲。本義:勝任,禁得起)
同本義 [can bear]
勝,任也。——《說文》
勝,克也。——《爾雅》
莫之勝說。——《易·遯》。虞注:「能也。」
武王靡不勝。——《詩·商頌·烈祖》。傳:「任也。」
子有幼弱不勝養為累者。——《管子·入國》。注:「堪也。」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唐·杜甫《春望》
言訖,歔欷流涕,悲不自勝。——唐·李朝威《柳毅傳》
又如:不勝其苦(苦得受不住);勝任愉快(有能力承擔並能愉快地完成任務);勝兵(能充當士兵參戰的人)
戰勝,打敗 [defeat]
勝殷遏劉。——《詩·周頌·武》
勝,克也。——《爾雅》
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宋·蘇洵《六國論》
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漢·賈誼《論積貯疏》
又如:以弱勝強,以少勝多
勝過;超過 [surpass;prevail over]
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白居易《憶江南》
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勝常(超過平常);勝卻(勝過)(略勝一籌)
一說通「稱」。相當;相稱 [be equal to]
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國語·晉語四》
調乃三體相勝。——《禮記·學記》注
克制;制服 [exercise restraint;check;sube]
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勝也。——《管子》
又如:勝殘(遏制殘暴的人)
通「升」。上升 [rise]
卿當日勝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詞性變化
勝
<名>
特指名勝古跡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sites]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佔一山之勝。——宋·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勝跡
通「升」。容積單位 [liter]
縣前已窖八千斛,率以一勝完一畝。——宋·蘇軾《次韻章傳道喜雨》
古代婦女首飾 [jewelry]
勝里金花巧耐寒。——杜甫《人日》
又如:蓬發戴勝
姓
勝
<形>
勝利 [victory]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宋·蘇洵《六國論》
又如:勝負兵家之常(勝利或失敗是作戰的人常碰到的事);勝期,勝日(勝利之日)
非常美好;美妙 [wonderful]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明·徐宏祖《游黃山記》
又如:勝異(奇妙出眾);勝絕(絕妙);勝妙(佳妙);勝情,勝致(高雅的情趣);勝否(善惡);勝侶(良伴);勝語(出眾的言語,警句);勝談(高明的言論);勝處;勝氣(不平凡的氣質、氣度);勝士(佳士,才識過人的人士);勝致(優美的景緻);勝事(美好的事情)
勝
<副>
盡;完 [exhausted;completely]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三國志·諸葛亮傳》
何可勝道也哉!——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為
wéi
為、為
<動>
(為的本義是母猴。象形。按字,從爪,古文下象兩母猴相對形)
假借為「偽」。做,作,干,搞 [do;act;make]
我生之初,尚無為。——《詩·王風·兔爰》
子為不知,我將不墜。——《左傳·定公十二年》
為善者,非善也,故善無以為也。——《管子·樞言》
變化則為生,為生則亂矣。——《管子·心術上》
為,施也。又,成也。——《廣雅》
有客自雲能,帝使為之。——《世說新語·巧藝》
為之難。——《論語》。皇疏:「猶行也。」
可以為師。——《論語》
人之為學。——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推為長。——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為之者較少。——蔡元培《圖畫》
又如:為事(辦事;成事);為詐(作假);為薪(取薪);為善(做善事);為道(學道,實踐聖道);為頭(居首;從頭開始);為人(做人);為後(立後);為底(治足繭)
製作;創作 [make;compose]
造作,為也。——《爾雅》
以為樂器。——《周禮·春官·典同》。注:「為,作也。」
其為衣裘何?以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節用上》
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見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為棺槨。——《莊子·人間世》
應聲便為詩。——《世說新語·文學》
治理 [administer]
為,治也。——《小爾雅》
諸葛瑾為豫州。——《世說新語·排調》
又如:為國(治國);為政(治理國家;執掌國政)
變成,成為 [become]
何遽不為福。——《淮南子·人間訓》
不能為禍。
終為忠臣。——《世說新語·自新》
而改為入。——宋·洪邁《容齋續筆》
又如:由徒為師
是 [be]
不為遠者小。——《列子·湯問》
不為近者熱。
治不病以為功。——《韓非子·喻老》
謂為三橫。——蔡元培《圖畫》
又如:十尺為一丈
學習,研究 [study]
群臣為學,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韓非子》
種植;營作 [plant]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戰國策》
設置;建立 [establish]。如:為法(制定法律;成為法律);為命(撰寫政令、盟會的文辭);為山(建立功業)
使 [let]
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易·井》
以為;認為 [think;bilieve;consider]
為汝多智。——《列子·湯問》
驚為生人。——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我將為無人會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演奏 [play]。如:為樂(奏樂;作樂)
<名>
姓
為
wèi
為、為
<動>
(為字的本義是母猴。象形。按字,從爪,下象形。古文象兩母猴相對形)
幫助;佑助 [help]
福祿來為。——《詩·大雅·鳧鷖》
又如:為虎添(傅)翼
通「謂」。言說;告訴 [tell;speak]
宋,所為無雉兔孤狸者也。——《墨子·公輸》
管仲,曾西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孟子·公孫丑上》
孰為盾而忍弒其君者乎?——《穀梁傳·宣公二年》
太子怒,入為王泣曰…——《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詞性變化
為
<介>
被 [by]——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不為酒困。——《論語·子罕》
為鄉里所患。——《世說新語·自新》
為予群從所得。——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為操所先。——《資治通鑒》
悉為逆據。——《廣東軍務記》
又如: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為賊所盜;為敵所敗
於,在 [in]——表示時間或處所
今之時人,辭官而隱處為鄉邑之下。——《淮南子》
為
<連>
和 [and]——表示並列關系
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孫丑下》
犀首以梁為齊戰於承匡而不勝。——《戰國策》
則,就 [then]——表示承接關系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如,若 [if]——表示假設關系
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史記》
或,抑 [or]——表示選擇關系
助教顧良戲之曰:「汝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河水之河?」妥應聲曰:「先生姓顧,是眷顧之顧,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傳》
《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為一日五來,為當異日也。」——《詩·周頌·思文》疏
不審先生梁朝出仕,為復隱居?——《太平廣記》
又如:為復(還是,抑或);為是(抑或;還是);為當(抑或;還是)
為
<助>
的,之 [of]——用於名詞性偏正結構中
豈弟君子,四方為則。——《後漢書》
賓語前置的標志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
附於單音形容詞後,表示程度、范圍的加深或擴大。如:大為高興;廣為宣傳
附於表示程度的單音副詞後,加強語意。如:廣為流傳;更為重要
為
<語氣>
用於句尾,表示反詰、疑問,多與「何」相配合使用。如:何樂而不為
用於句尾,表示感嘆
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
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為
相為倚伏。——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相為應答。——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另見{wèi}
詞性變化
為
<介>
因為,由於 [because;for;on account of]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做)。——《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又如:為是(因為是,為的是);為甚(為什麼)
替,給 [for;for the benefit of]
為王吹竽。——《韓非子·內諸說上》
為長安君計短。——《戰國策·趙策》
為楚王作劍。——晉·干寶《搜神記》
為王作劍。
為國戍輪台。——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又如:為容(替人美言推薦);為我去商店買東西;他的律師為他處理這個事件;為人謀而不忠乎?
為了 [for;for the sake of]
為市鞍馬。——《樂府詩集·木蘭詩》
則眾何為。——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不為怨者故。
生為之飽。——清·周容《芋老人傳》
又如:為國捐軀(為國家獻出生命);為好成歉(將好事變成壞事);為許(為此)
表示動作行為所向,可譯為「向」、「對」、「朝」 [facing to;toward]
為具言所聞。——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不足為外人道。
為弟子說前代事。——清·周容《芋老人傳》
另見{wéi}
8.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一:度dù
1、量長短的標准。也指按一定計量標准劃分的單位。
《鄭人買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譯文:已經買到鞋子了,才說:「我忘記帶鞋碼了」
2、限度。
《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譯文:生產是有季節的 而使用卻沒有限度,那麼物資一定會很快耗盡。 )
3、制度;法度。
《答司馬諫議書》:「誶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譯文: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氣度;度量。
《荊軻刺秦王》:「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譯文:群臣都驚呆了,事情突然發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氣度。
5、計劃;打算。
《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譯文: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
6、渡過;越過。
《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譯文: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
7、次;回。
《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譯文: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
二:度ó
1、量(長短)。
《鄭人買履》:「自度其足而置其座。」(譯文: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
2、計算;估計。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譯文:藺相如估計秦王雖說答應齋戒,但必定會負約不把城池給趙國,就派他的隨從換上粗布便服。)
3、砍伐。
《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度之。」
譯文:山上有木材,工匠就砍伐而製成器具。
9. 說說文言文
晏嬰,又稱晏子,字仲,謚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並起,風雲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斗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稱贊晏嬰說:「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現象說明了
同一植物生長在不同的地方,所收獲到的果實卻是完全不同的。引申到一個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是否會造就不同的人格。此題可同兩個角度來論述,即生活環境能或不能改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