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馬文言文翻譯
㈠ 文言文說馬 翻譯
有一個人養馬,馬的體形龐大而且很高,雄壯而且有力,鬣毛長得遮住了眼睛而看不見東西。他曾將馬游牧在山中,群獸沒有敢與它角斗的。遇見了老虎於是與它打鬥,打了一整天,不分勝負回去了。見到的人告訴它的主人,並贊譽馬的神勇。主人說:「馬真厲害呀!但不能戰勝老虎的原因,是鬣毛遮蔽了眼睛。去掉它的鬣毛,馬一定會戰勝的。」於是剪掉了馬的鬣毛。第二天,主人尾隨著馬到的地方,果然遇到了虎。馬見了虎,趔趔趄趄,沒等到三次交鋒,馬就被虎殺了。主人惋惜的離開了。在路上思考其中的原因卻沒能想出,回去把這事告訴了鄉里的老年人。那老人說:「你也知道那天下的事,成功於勇氣,而失敗於膽怯吧?開始馬之所以敢和老虎相鬥的原因,是因為眼被遮蔽了,不知道那是老虎,所以它的氣勢很猛,猛所以不懼怕。已經知道了那是老虎,精神上就膽怯了。膽怯所以氣餒,氣餒所以失敗。天下的事,成功於勇氣,而失敗於膽怯的,到處都是,這馬也是啊!」
㈡ 使馬圉的文言文翻譯
孔子游歷六國時,有一次他的馬逃脫吃了野人種的莊稼,野人大怒,把馬扣留了。孔子派他的賢弟子子貢去和野人談判,子貢常識淵薄,滔滔不絕地對野人說了一大通大道理,所有的道理都講完了,野人還是不肯把馬還給他。孔子於是把馬圉(養馬人)派去,馬圉對野人說:「您不耕種在東海,我們游歷的地方也不在西海,我的馬哪能不冒犯您的莊稼呢?」(原文:子不耕於東海,予不游於西海也,吾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一聽,很高興地把馬還給了馬圉。
㈢ 文言文翻譯 《說馬》 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
有一個人養馬,馬的體形龐卓越
大而且很高,雄壯而且有力,鬣毛長得遮住了眼睛而看不見東西。他曾將馬游牧在山中,群獸沒有敢與它角斗的。遇見了老虎於是與它打鬥,打了一整天,不分勝負回去了。見到的人告訴它的主人,並贊譽馬的神勇。主人說:「馬真厲害呀!但不能戰勝老虎的原因,是鬣毛遮蔽了眼睛。去掉它的鬣毛,馬一定會戰勝的。」於是剪掉了馬的鬣毛。第二天,主人尾隨著馬到的地方,果然遇到了虎。馬見了虎,趔趔趄趄,沒等到三次交鋒,馬就被虎殺了。主人惋惜的離開了。在路上思考其中的原因卻沒能想出,回去把這事告訴了鄉里的老年人。那老人說:「你也知道那天下的事,成功於勇氣,而失敗於膽怯吧?開始馬之所以敢和老虎相鬥的原因,是因為眼被遮蔽了,不知道那是老虎,所以它的氣勢很猛,猛所以不懼怕。已經知道了那是老虎,精神上就膽怯了。膽怯所以氣餒,氣餒所以失敗。天下的事,成功於勇氣,而失敗於膽怯的,到處都是,這馬也是啊!」
㈣ 文言文 孫臏賽馬的翻譯
孫臏曾經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已經為魏國效力,被惠王封為將軍,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就叫人把孫臏叫來。孫臏來了後,龐涓擔心他的賢能高於自己,嫉妒孫臏,就用刑法將孫臏的膝蓋割掉,並在臉上刻字,想把他藏起來不讓別人看見。
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用言辭打動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齊國將軍田忌賞識他並像對待客人一樣禮待他。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完後,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把他當作老師。
㈤ 對文言文 馬說 進行翻譯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qí)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這樣的人),於是,之後就有了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這樣的人)卻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馬夫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里,不用千里馬來稱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shi)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當作普通馬來喂養。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滿足,它的才能和美德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它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鞭子抽打馬,不按照正確的驅使馬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面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呀!
一、詞語解釋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xiàng)馬。
2、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馬夫的手裡。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隸人:低賤的人。
3、駢(pián)死於槽櫪(cáo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jiù)里。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
4、不以千里稱也: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以,把,用。稱,稱呼。千里:日行千里
5、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馬。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6、一食(shi二聲):吃一頓。或盡粟一石:有時要吃盡食料一石(dàn)。或,有時。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十斗為石。
7、食(sì):同「飼」,喂養。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後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面。見,同「現」,顯現。
12、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麼,哪裡,疑問代詞。
14、策:竹製的馬鞭子,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辦法。道:方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食材。指喂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材:同「才」,才能
16、鳴:馬叫,之:代千里馬。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17、執策:拿著馬鞭。執,握。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
18、嗚呼:表示驚嘆,相當於「唉」。
19、其真無馬邪(yé):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難道,表反問語氣。邪,同「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測語氣。
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
(1)食馬者:「食」通「飼」,喂養。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現,表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三、古今異義
是 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麼.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後表示復數或列舉.
或 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
今義:或者
然後 古義:副詞,表示一種情況出現以後,出現另一種情況,著重表示前事是後事的條件
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後
食 古義:通「飼」喂養 例:食之不能盡其材
今義:吃
四、一詞多義
之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不譯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譯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的
能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執策而臨之:馬鞭
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
食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動詞
雖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其
食之不能盡其材:它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可譯為其實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辱——辱沒
駢——一兩馬並駕
稱——著稱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本文指埋沒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
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種,作代詞
策之——用鞭子打馬
執策——打馬的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拿著
臨——面對
知——識別,了解
六、虛詞
而(而伯樂不常有)——表轉折,但是
故——因此
於——在
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借
雖——即使(故雖有名馬);雖然(雖有千里之能)
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安——怎麼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湊足音節,無意義
而(執策而臨之)——表修飾
七、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辱沒。例句: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名詞,馬鞭子。這里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驅使。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㈥ 秦穆公亡馬文言文翻譯
春秋·秦穆公《秦穆公亡馬》白話釋義:
秦穆公曾外出王宮,丟失了自己的駿馬,親自出去找,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對他們說:「這是我的馬呀。」
這些人都害怕驚恐地站起來。秦穆公說:「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於是按次序給他們酒喝。殺馬的人都慚愧地走了。
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咱們可以用出力(為君王)拚死作戰,來報答吃了穆公的馬他還給我們酒喝的恩德。」
於是沖散了包圍,穆公最終脫離危難,並打敗晉國,抓了晉惠公回來。這就是所謂的「做有道德的事情,必然會有福報」。
原文:
秦穆公嘗出而亡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曰:「是吾駿馬也。」諸人皆懼而起。
穆公曰:「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即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居三年,晉攻秦穆公,圍之。往時食馬肉者相謂曰:「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
遂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公以歸。此德出而福反也。
(6)說馬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扶持晉文公,實現秦晉聯盟。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後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大敗,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賢臣良將的輔佐。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
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四百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秦穆公四年,秦公為求將來做霸主,拉攏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他親自向晉獻公提親,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受寵最多的妃子驪姬,謊稱申生要毒死晉獻公,借晉獻公之手除去申生。於是,晉獻公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為了活命,分別逃往他國避難。
再後來,晉國臣子里克殺死驪姬的兒子奚齊和她妹妹的兒子卓子,想迎奉重耳回國,秦穆公也想這樣做,但臣子認為重耳賢能皆勝過夷吾,會讓晉國變得強大,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國家,於是秦穆公轉而迎立夷吾為國君,是為晉惠公。
但是不久,晉惠公畏權殺死里克等老臣,又派人追殺重耳,並且恩將仇報,不接濟秦國,導致晉國與秦國失和。晉惠公忘掉秦國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後面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掌控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是為晉懷公,跟秦國不相往來。沒想到晉懷公又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夷吾,秦穆公當然很生氣,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攻下晉都,並派人殺死晉懷公,晉懷公在位不到一年就身死。秦穆公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了重耳。
秦穆公三十六年,秦軍經過孟明視等將軍的嚴格訓練,已經是一支兵強將勇、英勇頑強的軍隊了。孟明視認為征伐晉軍的時候到了,他請求秦穆公掛帥親自出征,並且還發誓說:「假如這次出征不能獲勝,我決不回國見家鄉父老。」
秦穆公命令給出征的軍隊五百輛兵車、裝備精良的兵器和充足的糧食,又撥給出徵兵士家屬糧食和錢財,以解士兵後顧之憂。經過充分的精心准備,秦穆公、孟明視率大軍,浩浩盪盪地殺奔晉國。
文章賞析:
這個故事敘述了秦穆公對偷殺駿馬吃肉的人們,不僅不追究責任,還請他們喝酒,最後得到了好的報答。從而贊揚了秦穆公寬容豁達的品格。
作為國君,對百姓寬容豁達,一旦國家有難的時候,百姓就會知恩圖報,挺身而出,冒死獻力;對百姓寬容豁達,是收拾民心的有效辦法,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實作為普通人,如果能做到對人寬容豁達,那麼一旦遇到困難發時候,人們也同樣會竭盡全力幫助你。
㈦ 文言文穆公亡馬翻譯
春秋·秦穆公《秦穆公亡馬》白話釋義:
秦穆公曾外出王宮,丟失了自己的駿馬,親自出去找,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對他們說:「這是我的馬呀。」
這些人都害怕驚恐地站起來。秦穆公說:「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於是按次序給他們酒喝。殺馬的人都慚愧地走了。
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咱們可以用出力(為君王)拚死作戰,來報答吃了穆公的馬他還給我們酒喝的恩德。」
於是沖散了包圍,穆公最終脫離危難,並打敗晉國,抓了晉惠公回來。這就是所謂的「做有道德的事情,必然會有福報」。
原文:
秦穆公嘗出而亡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曰:「是吾駿馬也。」諸人皆懼而起。
穆公曰:「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即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居三年,晉攻秦穆公,圍之。往時食馬肉者相謂曰:「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
遂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公以歸。此德出而福反
㈧ 說馬 文言文翻譯
(岳飛打敗了曹成,平抄定了楊幺。宋高宗於紹興七年召見岳飛。)
宋高宗從容地問:「你是否得到良馬?」 岳飛答復說:「我本來有兩匹良馬。它們每天要吃潔凈的小豆數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凈良好的食料或飲料,它們寧可挨餓而不承受。裝上鞍甲,騎著它起跑,初時並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賓士奮進。從中午跑到黃昏,還可以多跑兩百里。此時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氣,也不出汗,展現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這是因為它們度量大卻不貪隨便之食,精力充沛卻不逞一時之勇。它們是跑遠路的良駒啊!可是,不幸的是,它們在歷次戰役中已相繼死了。目前我所騎的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糧食只有數升,對食料從不挑剔,對飲用的水也不作選擇。馬鞍尚未套好,就要舉蹄奔跑。剛跑完百里路,力氣就用完了,汗水也濕透了,好象就要死去那樣。這是因為它度量小,所以攝取的實物雖少卻容易飽和,喜愛逞強但卻外強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馬而已!」
宋高宗聽完岳飛的一番言論後道:「說得很有道理!」
(宋高宗遂封岳飛為太尉)
㈨ 說馬文言文翻譯
原文
或蓄馬,龐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長蔽目不見物。嘗②游牧山中,群獸奠敢角。遇虎輒③斗,斗輒終日,無勝負而退。見者告其主人,而譽其馬之勇。主人曰:「壯哉馬乎!然馬不勝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馬必勝矣。」遂翦而去之。
明日,尾其馬之所之.果遇虎。馬見虎,顛而躓④,未及三接,而馬為⑤虎所斃。主人惋惜而去。
道思其故而不得,歸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於勇,敗於怯乎?始之所以敢於斗者,以目蔽,不知其為虎,故其氣猛,猛故不懼。既而知其為虎,則神怯矣。怯故餒,餒故敗。天下事,成於勇,而敗於怯,比比然也,獨馬也哉!」
注釋
①鬣:馬頸上的長毛。
②嘗:曾經
③輒:於是就
④顛而躓:跌跌撞撞的樣子。
⑤為:被
譯文
有一個人養馬,馬的體形龐卓越,大而且很高,雄壯而且有力,鬣毛長得遮住了眼睛而看不見東西。他曾將馬游牧在山中,群獸沒有敢與它角斗的。遇見了老虎於是與它打鬥,打了一整天,不分勝負回去了。見到的人告訴它的主人,並贊譽馬的神勇。主人說:「馬真厲害呀!但不能戰勝老虎的原因,是鬣毛遮蔽了眼睛。去掉它的鬣毛,馬一定會戰勝的。」於是剪掉了馬的鬣毛。
第二天,主人尾隨著馬到的地方,果然遇到了虎。馬見了虎,趔趔趄趄,沒等到三次交鋒,馬就被虎殺了。主人惋惜的離開了。
在路上思考其中的原因卻沒能想出,回去把這事告訴了鄉里的老年人。那老人說:「你也知道那天下的事,成功於勇氣,而失敗於膽怯吧?開始馬之所以敢和老虎相鬥的原因,是因為眼被遮蔽了,不知道那是老虎,所以它的氣勢很猛,猛所以不懼怕。已經知道了那是老虎,精神上就膽怯了。膽怯所以氣餒,氣餒所以失敗。天下的事,成功於勇氣,而失敗於膽怯的,到處都是,這馬也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