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創作

美術創作

發布時間: 2020-11-19 03:23:09

美術創作中的心理要素

藝術創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審美創造活動,在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每一個階段中又有著許多復雜的心理因素在同時發生作用。在藝術創作中審美感知、審美想像、聯想、審美情感、審美理解等多種心理形式和諧融合,既有意識活動,又有無意識活動,既以形象思維為主,又離不開抽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它們之間常常構成了一種辯證的關系。因此,我們要揭示藝術創作的奧秘,就不能不探討藝術創作心理中的辯證因素。
一、藝術創造的心理要素
藝術創作中創作主體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對於創作客體藝術性是起決定作用的。而它們又是在大量的審美感受的基礎上概括集中而形成的。審美感受是一種由審美對象所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審美感受的各種心理因素,可以肯定的有感覺、知覺、想像、情感、理解等。這也是藝術創造主體的心理機制。
(一)審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覺和知覺。
感覺是指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的主觀映象,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審美感覺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感覺。知覺,則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綜合的、整體性的把握,審美知覺的對象不是事物的客觀物理屬性,而是事物的審美屬性。審美感覺和知覺通常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黃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寄寓其中的濃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情緒,是以黃河巨浪般洶涌強烈的主旋律層層展開的,兼以對話、歌詞,強化著這一主旋律。一個個樂段、樂章結構本身就蘊含著急風暴雨、巨浪滔天的壯美氣勢,將某種振奮、猛醒以至怒吼的精神力量,以自我撞擊式的對話、泣訴、呼喊、咆哮,把整個樂曲推向高潮。由於樂曲是作曲家懷著強烈的喚醒危亡中的民族精神的感知,使得《黃河大合唱》成為具有倔強生命力的中華民族永恆的澎湃不息的心聲。
我們不難看出,知覺和感覺存在著一定的相同之處:
它們都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而在大腦中所產生的對當前事物的反映。只有當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引起它的活動時,才會產生感覺和知覺,一旦客觀事物在我們感覺器官所及的范圍內消失時,感覺和知覺也就停止了。『
同時,知覺與感覺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第一,感覺是知覺的基礎。客觀事物總是由許多個別屬性所組成,沒有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的感覺,反映事物的整體性的知覺就不存在。感覺是一切復雜認識的心理基礎,首先是知覺的心理基礎。知覺必須以各種形式的感覺為前提,如果沒有對各種花的顏色、氣味等個別屬性的感覺,就不可能形成對花的整體性的知覺。感覺到的事物的個別屬性愈豐富、愈精確,對事物的知覺也就愈完整、愈正確。
第二,感覺往往作為知覺的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個別屬性總是離不開事物的整體屬性而存在。人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是以知覺形式反映事物,感覺只是作為知覺的組成部分而存在於知覺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覺存在。
第三,知覺是比感覺高一級的心理活動,不是各種感覺的簡單相加,而是在感覺基礎上意識到感覺的意義,與理解有密切聯系。知覺雖然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不同於各種感覺因素、個別屬性相加之和,知覺的內容與感覺的內容具有質的不同,不是用各種感覺所能取代的。
知覺與感覺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第一,在知覺中,大腦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性和事物之間的關系;而在感覺中,大腦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
第二,知覺的產生必須通過各種感官的聯合行動才能獲得,是在多種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而感覺在客觀事物單純作用於人的某一感覺器官時也能產生。感覺直接產生於感官對客觀事物的接觸,這是由於感覺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而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整體性及其關系的完整反映。也就是說,第一點區別決定了第二點區別。
審美知覺的特點和作用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審美知覺的整體性及其作用。只有當審美知覺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構成一個完整性的有機形象時,才能感受對象的美,才能真正地獲得美感和審美享受。
二是審美知覺的選擇性及其作用。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是紛繁的、各式各樣的,對許多感性事物,人不能同時接受,而必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選擇地接受少數事物,這樣知覺才會鮮明和清晰,才會體現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這種選擇性在審美欣賞中是非常突出的。
三是審美知覺帶有濃郁的情緒和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興時感覺月色溶溶、夜靜荷香,在人愁苦思鄉時卻可能感到月色清冷、寂寥惆悵。
四是審美知覺有統覺作用。統覺是一種感覺喚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是感覺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表現。當我們欣賞故宮的建築美時,不僅通過視覺看到了故宮建築的外形、色彩搭配,質料等;而且我們通過視覺所看到的故宮建築結構的寬窄、高低、繁簡等有規律的變化以及門窗、廊柱等有規律的排列,喚起了聽覺對音樂所產生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這種視覺和聽覺、嗅覺等多種感覺的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心理現象,就是統覺現象。統覺在審美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們感知事物整體特徵和進行審美聯想的基礎。
通過審美感知過程,藝術家已經對所要表現的事物有了一個全面初步的認識,這個認識在以後的活動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審美想像
1.審美想像的概念
想像和情感一樣,是構成藝術的基本元素。審美想像是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綜合加工、創造藝術形象的一種思維方式。它的特徵是具體可感性和非邏輯性。想像不是理性的邏輯推理,而是以鮮活的感性形象進行思維。
審美想像是藝術家從事創造活動以及獲得審美經驗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藝術創造活動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黑格爾認為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別林斯基則把想像看作形象思維的中心。人類勞動與動物本能行為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藉助想像產生預期結果的表象。任何勞動過程必然包括想像。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它貫穿了藝術生產的全部活動。
心理學將想像分為再造性想像(知覺想像)和創造性想像兩種。再造性想像是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形、音響的示意,在頭腦中再造出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創造想像則是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想像在形成美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沒有想像,人就不能形成審美理想,不能創造出比現實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現實美和藝術美。一方面,人類總是不斷想像更美好的生活理想,才不斷創造新的、更美的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藝術作品中的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創造都是藝術家創造性想像的結果。藝術創作中以創造性想像為主,再造性想像只是在參與創造性想像過程中起作用。
2.審美想像的特徵
第一,審美想像離不開表象記憶。審美想像是在大腦皮層已經形成的舊有的聯系系統基礎上實現新的綜合的,它總是離不開舊有的表象記憶。因為,不論它提供的新形象何等奇特,不管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媧、伏羲,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都不過是對現實中人、獅、蛇等形象的組合和改造。魯迅說的好:「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底,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來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三隻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隻,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魯迅的話,實際上肯定了審美想像在藝術創作中是離不開表象記憶的。
第二,審美想像是積極的、能動的和創造性的。對於一個沒有想像力的藝術家,再好的素材也無法使之成為藝術作品,失去了想像,就無從創造藝術形象。想像的積極能動性和豐富性直接影響藝術作品的魅力。中國喜劇電影之所以擁有較少的觀眾市場,最大病症就在於缺乏想像力。卓別林的影片的超奇的想像力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不同國度和膚色的觀眾,如《淘金記》、《摩登時代》等優秀作品,其中大量富有想像力的細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如餐桌上的麵包舞、搖晃的小木屋、舞廳里狗繩作腰帶、衣服紐扣當螺絲帽等。
第三,審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邏輯和情感的邏輯。情感不僅僅意味著個人意義上的即時性自然情感,更包括經過了深刻體驗和長期積淀之後的人類情感。創造主體的思想越深刻,其情感就越是遠離偶然性與個別性。在創造性想像的過程中,藝術家面對客體對象,同時又喚起自身的記憶機制,究竟要如何復現和重塑新的形象或意境,主要須由情感的結構模式來決定,亦即要符合情感的邏輯。創造主體無論怎樣馳騁想像,也不會違背內在情感本身的模式和結構。情感的柔和與平靜,就會與相應平和的物象相聯系;情感的壯闊與雄奇,自然會與相應壯美的物象相聯系。鑒於表現感情的需要,創造主體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運用象徵、變形、誇張等手法,甚至採用抽象的手法來表現。
3.審美聯想
審美聯想是指審美主體由當前所感知的事物引發而想起有關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動。想像和聯想有著密切的聯系。聯想往往能激發藝術家的想像,想像與聯想也可以相互交叉與融合。
聯想是從對當前事物的感知中回憶起有關的其他事物,是中樞神經中已經形成的暫時聯系的恢復;而想像是在頭腦中改造記憶中的表象,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是中樞神經中舊的暫時聯系經過重新組合形成的新的暫時聯系的過程。因此,聯想的結果是記憶形象的再現,而想像的結果是記憶形象經過重新組合而形成新的形象。
聯想具有多種樣式,按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性質,我們可將它分為以下幾種:
接近聯想,指甲、乙兩事物在空問或時間上接近,由甲聯想及乙,從而引起一定的情緒反應。「睹物思人」、「愛屋及烏」,看到瑞雪想到豐年,「憎惡和尚恨及袈裟」這都是一種因物的聯想激起人情緒的變化。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雖只直接描寫了甲物,卻可以藉助聯想的功能將欣賞者想像的活動引向乙物。「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是猿聲觸動了人的哀愁。「風急天高猿嘯哀」「兩岸猿聲啼不住」是人對自然景物的移情。這樣的接近聯想,是藝術創作中的一種心理活動,在藝術創作中有重要作用。
類似聯想,指甲、乙兩事物在某一點上有相似之處,人們感知到甲就聯想到乙。類似聯想是由事物間的相似性引起的,這種相似不僅限於事物在形狀、色彩、質地等形式方面的相似,也包括事物性質、本質方面的相似。藝術創作中的比、興手法都是以類似聯想為基礎的。
對比聯想,指甲、乙兩件事物具有相對立的性質特徵,人們感知到甲時就聯想到乙。如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比聯想能夠使人們在藝術創作中鮮明、有力而精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使欣賞者更深刻、准確地領會創作意圖,與創作者產生極大共鳴。
關系聯想,由感知的事物想到該事物的意義及與其相關聯的事物,稱為關系聯想。如由文具想到鋼筆、鉛筆、橡皮等具有種屬關系的事物;由陰天想到下雨等具有因果關系的事物等等。
關系聯想的審美意義主要表現在:
第一,使人由審美對象的審美特徵的現實意義聯繫到它的歷史意義;
第二,使人由審美對象的審美特徵所產生的結果聯想到它產生的原因;
第三,使人由審美對象的部分審美特徵聯想到它的整體或全部的審美特徵。
以上這幾種聯想都是由於感知事物引發起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動在藝術上的創造。這些聯想和事物激發了藝術家的想像而創造了藝術作品。而想像與聯想又可以相互交織與融合。聯想是想像的方式,而想像又可依靠聯想,在藝術創作中兩者往往交織在一起,有時分不清是想像還是聯想,它們融合在一起為藝術創作創造了豐富的心理因素。
(三)審美情感
在藝術創作中,情感作為一種審美心理因素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強烈的情感體驗,正是審美活動區別於科學活動與道德意識活動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心理學家把人所特有的復雜的社會性情感稱為高級情感,並據此劃分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種。
1.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映,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種復雜的心理反應,是主體對待客體的一種態度。審美情感則是審美主體對客觀審美對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應。情感就其內容而言是豐富多樣的,也就是說,人的情感的根源在於極其多樣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滿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進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事物,便引起積極的情緒狀態,從而作為穩定的情感而鞏固下來。凡是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或是可能妨礙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極的情緒狀態,從而也同樣作為情感而鞏固下來。因此說,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帶有社會歷史性。
2.審美情感在創造活動中是聯系感知、表象、想像、聯想、理解、判斷等心理因素的中間環節,是將諸種心理功能綜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動藝術創造思維進展的內驅力。在藝術創造主體的創造活動中,感知、表象、聯想、理解、判斷這些心理因素都含有情感因素,或是在情感因素的推動下在藝術創造中發揮作用的。在審美中,審美對象引起的感覺、知覺、表象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覺、表象基礎上進行的想像和聯想活動,更推動情感活動的自由地擴展和抒發。對藝術創造對象的審美理解、判斷的過程、情感同樣起一定的作用。理解判斷中的愛與憎、是與非、美與丑,無一不受情感的驅動。在藝術創造中情感已經將這些心理功能綜合起來了。成了混合在一起、推動整個藝術創造思維的內驅力。「情景交融」、「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就是古人在藝術創造中審美情感活動在藝術創造展開的描述,這里情感在藝術創作中的內驅力是顯而易見的。
3.與人的日常情感相比,創造主體的審美情感更加豐富、深沉和細膩,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同時具有很強的個性色彩。
(四)審美理解
(1)審美理解是人在審美過程中對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聯系、內容與形式的審美特性及其規律的認識、領悟或把握。理解是通過揭示事物間的聯系而認識新事物的心理過程。按照理解深淺程度的不同,可將理解分為對事物外部聯系的理解和對事物內部聯系的理解,這兩種理解形式在美感活動中都不是僅僅依靠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邏輯思維形式進行的。審美理解是與感知、聯想、想像、情感等審美心理因素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具有生動的形象性。
(2)審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織在一起的,領悟式的理解,它是一種透過表面直達深層的理解,它體現出積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審美判斷和邏輯推理的結果。感知、想像、情感這些心理機制由於個人所具有的感性因素在其中占據,所以它們之中必然有許多不符合定式的東西,必然要有一個充滿理性的過程對它們的結果進行一個修正,從而達到實際的要求。
(3)審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現和必要環節,它能夠推動想像和聯想的展開,並促成藝術意蘊的升華。對於每一部藝術作品內在意蘊和深刻哲理的認識和提升更不能脫離理解因素。在中國美學中,藝術作品常常追求一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在西方美學中,藝術作品常常追求一種「寓意」、「意蘊」或「哲理」,但中外美學把這種追求都看作是審美的極致。藝術意蘊構成了藝術作品最深的層次,使得藝術作品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傳達出一種極其特殊的藝術魅力。顯然,只有調動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才能提升出藝術形象的深刻內涵,並促成藝術作品產生深邃的人生哲理和藝術意蘊。
感知、想像、情感、理解作為藝術創造過程中的心理機制,雖然各有不同的發生作用和順序,但實際上它們是互相依賴的,相互區分不是那麼明顯,缺少一個環節都有可能使升華難以實現。這個心理機制過程實現了從採集到整理到加工的全過程,推動了藝術創造的進程在藝術家頭腦中的逐步發展和飛躍,對於藝術創造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
二、藝術思維
(一)形象思維
1.形象思維是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從發現和體驗生活到進行藝術構思,形成藝術意象,並將其物化為藝術形象或藝術情境的整個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主要思維方式。形象思維是藝術的認識過程離不開具體的活動著的人和環境。它的思維過程離不開形象,並且把認識的結果用活生生的形象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離開具體、生動的形象,形象思維就無法進行。
關於形象思維,文藝界和學術界至今仍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多數人都已承認這一思維現象的存在。作為一種藝術的思維方式,它是人類能動地認識和表現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藝術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思維形式,也是藝術家審美感受力和藝術感受力的體現。藝術創作是一種形象思維。別林斯基說:「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詩人用形象和圖畫說話。」藝術創作始終和具象可感的形象連在一起。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學特徵。另外,形象思維的過程不依靠邏輯推理,而是始終依靠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功能。因此,形象思維成為藝術創作和欣賞的主要思維方式。
形象思維最基本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具象性,即形象思維過程始終不能離開感性形象。如同抽象思維始終離不開概念一樣,形象思維的特點是自始至終離不開具體可感的形象,總是運用形象來進行思維。
第二,情感性,情感是人展開形象思維的動力,也是貫穿於整個形象思維過程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情感的作用下,感知、聯想、想像等成為形象思維的主要心理活動方式。
第三,創造性,即形象思維過程依靠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功能,能夠在表象的基礎上創造出從未有過的新形象、新事物。
第四,整體性,如果說抽象思維側重於分析,那麼形象思維更側重於綜合。形象思維更強調從整體上去把握事物,通過事物的整體形象來把握其內在的本質和規律。
由於形象思維具有的這些基本的特點,因而它成為了藝術創作和欣賞的主要思維方式。
首先,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始終離不開具體可感的形象,藝術家在著手創造藝術形象之前,先經過一個藝術體驗或構思的過程,將要創造的形象,已經以表象的形式在他的頭腦中自發和自覺地活動起來。形象思維的這種具象性特點,可以被所有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所證實。魯迅在談到阿Q這一人物形象的產生時說過,阿Q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似乎已有了好幾年。」許多作家藝術家在這一點上有相同的體會,他們將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實際上已經在他們頭腦中醞釀構思了相當長的時間。藝術家在創作時,大量具體可感的事象和物象,與創作主體的情感和心智相交融,作為主體進行形象思維的基本依據和材料,使其逐漸衍生和形成為審美的藝術意象。而當藝術家將藝術意象不斷完善並欲物化為藝術形象時,他所賴以思維的眾多事象或物象並未失去其具體性與可感性,只是這些事象與物象已經不是最初的狀態,而是經過與藝術家審美情感及心智的交融與化合,已經成為升華了的事象與物象,其具體可感性依然突出和鮮明。
其次,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始終依賴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功能,因而藝術創作的主要思維方式只能是形象思維。哲學家的思維方式是抽象思維,是用概念或范疇來進行判斷和推理,它需要客觀地、冷靜地對待事物,揭示出潛藏於事物中的「真」。而藝術家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它離不開藝術家生動的想像和豐富的情感,藝術家通過積極能動的創造活動,發掘出蘊藏在事物中的「美」。在藝術創作中,想像是核心,情感是動力,離開了想像和情感,就沒有藝術。
再次,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始終具有整體性的特點,這也是形象思維的一個基本特點。為了保持一個藝術作品的整體性,作家可以忍痛割愛,刪去某些或許夠得上精彩的情節和細節;電影藝術家則可以剪掉許多拍攝精緻的畫面和鏡頭。據說羅丹在完成巴爾扎克雕像的過程中多次進行了加工修改,有一次在完成雕像的雛形後,他找來三個學生徵求意見,哪知這三個學生都對雕像的那雙手贊不絕口,有的贊揚說只有上帝才能創造出這雙手,有的贊揚說單憑這雙手可以使羅丹在藝術史上不朽。羅丹聽完後,出乎他們意料之外,掄起斧子砍掉了雕像的這雙手,並且告訴學生們,「傻子們,這雙手太突出了!它們已經有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它們已不屬於這個雕像的整體了。所以我不能不把它們砍掉。記著,而且好好地記著:一個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加重要的。」
由此可見,形象思維的這些基本特點完全符合藝術創作的需要,顯然,形象思維是藝術創作基本的和主要的思維方式。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藝術創作是人類高級的、復雜的審美創造活動,遠不是那麼簡單和單純,藝術創作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同時也離不開抽象思維和靈感思維。
2.形象思維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創造性等特性。形象思維的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維始終以具體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為思維的材料;形象思維的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維過程中滲透著豐富的審美感情色彩形象思維的創造性是指在原有思維材料基礎上促成新形象或新意境的生成。
(二)抽象思維
1.藝術創作是人類高級的、復雜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以形象思維為主。那麼,是不是藝術創作就不需要抽象思維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盡管形象思維是藝術創作的主要方式,但抽象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
抽象思維是人類最普遍的思維形式,是運用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思維主要應用於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領域中的理論研究和邏輯推理。從通常的意義來看,科學研究雖以抽象思維為主,但有時也需要形象思維,通過對形象思維中想像、聯想、情感等因素的藉助,推動科學研究、社會管理及物質生產等項事業的發展。
2.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可以在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中相互交叉的轉化。必須強調指出的是,抽象思維在藝術活動中,必須服從於形象思維的規律,有機融合在形象思維之中,如錢鍾書先生所講「理之在詩,如水中鹽……無痕有味。」事實上,在藝術活動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也正是這樣相互融合、彼此滲透,共向發揮作用。
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都是人們對現實的把握,二者不是相互對立和排斥的關系,也不能互相代替,而是在不同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之中相輔相成地發揮作用。由於社會各類實踐活動性質的差異,人們對於二者的採用也各有側重。藝術家在審美創造中主要地要使用形象思維,而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更多從事社會管理及物質生產的人們則主要地使用抽象思維。同時,藝術創作也離不開抽象思維。在藝術構思與創造的過程中,尤其是某些宏篇巨制,需要較長的時間,不像一些小型的即興之作,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藝術家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藝術構思才能開始創作。諸如作品體裁的選擇、主題的提煉、結構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設計、表現手法的選擇等等,都離不開抽象思維活動。有些作品還包含一定的哲理思考,這就更離不開抽象思維。現在,科技的發展為藝術帶來了新的轉機。如高科技在電影中的運用已非常之多。這也證明,藝術創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維,但也離不開抽象思維。
(三)靈感
1.靈感是指藝術家在創造活動中,由於大腦皮質的高度興奮,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是藝術家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作用,突然激發的、情緒特別亢奮的、極富創造力的精神狀態。
靈感可分為兩種:一是在形象思維中爆發的靈感;一是在抽象思維中爆發的靈感。前者在藝術構思過程中出現的機會較多,後者在科學思維過程中出現的機會較多。這是為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承認並經歷過的。
靈感是藝術家長期精心構思、艱苦尋覓的精神能量在一瞬間的突然爆發,它與無意識或潛意識也有一定的關系。所謂無意識,或者潛意識和下意識,是相對於意識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學中,無意識指人的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藝術創造是藝術家有目的、有意識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因此,藝術創作中意識的作用,得到普遍的承認。但是,對於藝術刨作中究竟有沒有無意識的作用,就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意見了。我們認為,從總體上看,藝術創作無疑是藝術家有目的、有意識的創造活動,意識在藝術創作中起著主要和支配的作用。然而,藝術創作中又確實存在著一些無意識或下意識的活動,這種無意識或下意識常常成為激發頓悟、靈感的契機,也常常成為表演藝術二度創作的最佳瞬間。事實上,無意識或下意識並不神秘,它其實也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活動。意識與無意識之間構成了一種辯證的關系。
現代生理學、心理學和思維科學的發展,正在逐步揭開靈感的奧秘。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現象,靈感具有突發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徵。
在藝術創作活動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靈感構成了十分復雜的辯證關系,它們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藝術思維。在藝術思維中,形象思維是主體,抽象思維和靈感也在積極發揮作用。靈感是形象思維的深度表現。
2.靈感的特徵:突發性、超常性、易逝性。
3.形象思維與靈感有一定的聯系,二者往往交互作用。
總之,在藝術思維中,形象思維是主體,但抽象思維和靈感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美術創作。

一般是命題創作吧?。。。首先你要考慮的是「命題」!想出一個好的idea 這就要在有限的時間回內挖掘到答「冰山下面的東西」。冰山以上就是大部分人都能想到的,也是閱卷老師最後見到最多的,如果你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表達這個命題,會給老師耳目一新的感覺。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為了追求冰山下而跑題,還不如冰山上呢= =|||】再次就是繪畫方法和技巧了,素描色彩等 你有把握的來吧。以上是鄙人拙見,希望對你有幫助吧。祝考試成功!

③ 美術專業畢業創作

個人建議最好不要走這類高對比風格創作,在當今的中國類似的高對比風格,專例如城鄉、貧富、美屬丑、色調上的對比,幾乎是用爛的路數。
但是具體也需要看你是什麼大學的,好的美術學院你這類風格的創作很難突圍,中等或者爛點的學校機會也是有的。
如果你堅決想做這類風格,我建議既然你走兩端極端路線,文字上形容大概是這樣
1、貧富差距大但互相融合恰當
2、貧富差距大且相斥對比強烈
注意:一定要走極端,中間值時最不可取的,雖然這樣的創作稍帶功利性,但同時也更易賺分
至於其他構圖什麼的沒辦法幫太多,因為不懂你的風格,你看下自己的風格,上網參考下大師的作品吧。

④ 純美術創作是什麼啊謝謝

通常情況下,美術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名為純美術,即一種純欣賞性的美術,如油畫、國畫、版畫等;另一類稱謂不一,根據其基本性質,與純美術相對,因而可稱之為非純美術,這類美術具有實用性質,與人類具體生活相關聯。

現有的稱謂是:實用美術、應用美術、工藝美術、工業設計等。非純美術通稱的不確定性與其歷史發展相關,尤其是與區別於純欣賞性美術的使用性有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新的物態形式不斷更新,與其相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不斷更新,非純美術必然會因時代而異。因此必須從非純美術的歷史發展來弄清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從自然界的角度看,物界的變遷更替經歷了四種自然形態,它與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更替的階段及其特徵是完全一致的。第一自然形態: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同一,人類主客體不分,以為自己受制於外物界某種生靈,於是導致圖騰的產生;第二自然形態:已經建立了主觀經驗,開始意識到自身與自然動物界的區別,人與自然開始分離,有了異於動物的審美行為;第三自然形態:開始把客體當作主體認識提高的參照物,已具備獨立使用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因素進行「運算」的能力,有著啟蒙的意義;第四自然形態 :對客體的認識日臻完善,重新回到對自身的質疑——進而返歸自然,使主體在客體的作用下表現出純粹主體的心靈活動,真正成為有知識和智慧的主體。這四種自然形態可簡述為:人與自然的同一;人與自然的分離;人與客體的分離;人與主體的分離。顯然,人類的文化產生於第一自然形態與第二自然形態的交接處,即漁獵社會舊石器時代末、新石器時代初,因為此期人類開始有了獨立於物質生產的純粹精神性生產。
非純美術每一個新形態都是對前一個形態的糾正與完善。如工藝美術重感性的人文特徵正是由於糾正手工藝的粗陋與不完美而形成的;工業設計重理性,科學實證之特徵也是由於糾正工藝美術虛飾「美化」的偏激發展而形成的。這種轉換可以認為是一種量變,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質變。量變的結論是基於非純美術總類的角度,質變的結論是基於每一形態之間的本質差異。轉換中每後一個形態都表現為對前一形態的矯正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沒有工藝美術的感性人文追求,就不可能使手工藝升華成為精神層次的文化活動;同樣,沒有工業設計把物質更新作為系統人性中精神更新的基礎,就不可能使工藝美術拋棄「粉飾、美化」觀,成為真正指導造物活動的精神文化。這種相互依賴、相輔相成又相互揚棄的發展,正是人類文化不斷平衡、完善發展的模式——朝著最高之感性與最高之理性相重合的方向發展。
在非純美術發展的進程中,任一階段的形態成為主導形式後並不排斥原形態,而將其作為新形態趣味風格的調節手段。工藝美術重人文、意匠表現的特徵仍然把手工藝作為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工業設計重理性、功能的特徵也未必能使工藝美術退出歷史舞台。在一些工業設計的環節中,如大機器生產試驗、樣品製作、開模等仍然是通過手工藝來實現的。因此,同一形態層次會存在多種生產方式和多種趣味 :工藝美術以手工生產為主、機器生產為輔 ;工業設計以機器生產為主、手工生產為輔 ;而後工業設計則以信息工業為主、機器生產為輔。
就非純美術形態而言,我國正處於工業設計階段。工藝美術仍會作為新形態的調節手段與工業設計並存。很多人把工業設計理解為工藝美術的現代化,生產部門往往把工業設計納入工藝美術的門類中去。這就極可能造成用農業社會建立起來的狹義價值觀和民族心理來衡量工業設計的價值,把科學文化民族化,形成小生產的理想。工藝美術的以局部度全局的農業社會狹義價值觀主要來源於對文化的錯覺。因為文化史的概念產生於人類有了獨立於物質性生產的精神性生產,人們誤認為人類的發展進化完全是由人類區別於動物屬性的精神意識形態的獨立發展推動的。文化就被定義為一種脫離動物屬性的那一部分精神哲學。

文化的本質在於把某種外在於他的東西引入自身的發展中。在當今世界,文化發展已不再被理解成個人的、獨特的藝術品更替過程,而應理解為包括生活、環境所有范圍的一個綜合過程。因此,文化由狹義向廣義的拓展是必然的,工藝美術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僅僅是非純美術形態中代表那個時代的風格形式而已。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人類所建立的不斷更新的任何階段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結構,都反映出人類具有一種自我調節、完善的能力,使人類始終保持著朝群體有益的方向發展,並選擇必要的行為來保證這種調節的有效性,這便是文化廣義性拓展的根本動因。從這一角度看,文化的價值與美學的價值相異,它不求個體理想的絕對美,而追求一種群體系統完善的倫理目的性美,一種「相對美」。所以,美的價值是以文化的價值為前提的,或者說,兩者從來就不應分離。這是人類文化發展規律及非純美術歷史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工藝美術遇到的責難,是社會歷史、人類文化規律發展的必然,是其內部結構縱向運動的結果。新的生產方式需要與新的生活方式相適應,新的文化才能導致新文明的建立。因此,非純美術歷史的發展所表現出來的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沖突,「人道」與「物道」的沖突、感性與理性的沖突、「美化」與設計的沖突以及現代與後現代的沖突、技術與高技術的沖突、共性與個性的沖突、理性與非理性的沖突,本質上都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悖論沖突,是文化發展的必然過程。
綜上所述,非純美術歷史發展受到不斷轉換更替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影響。縱觀自有了文化概念以來的造物活動,它們有一個相同的特徵,那便是設計。很顯然,無論是工藝美術還是工業設計都必須經歷一個從構思立意到製作完成的過程,這就是設計過程。其實自人類一開始從事造物活動時,設計的特徵就已包涵在裡面,只是由於生產方式的更替給造物手段帶來的影響太大,以致淹沒了設計的特徵。如工藝美術受傳統手工製作和純美術的影響,工業設計受工業大機器生產的影響等。設計一開始就是在這些不斷更新的製作手段中實現的,因而其每一步都打上了生產方式的烙印。但是,可以肯定,非純美術越是發展到高級階段,生產方式對它的影響就會越小。因此,後工業設計時代將會是一個更加合「情」合「理」的設計時代。

⑤ 美術畢業創作

多數畢業創作是
寫意或工筆吧 也有岩彩畫的
多看點當今流行的國畫創作方法,力求有所突破
然後再結合自身水平定個大的方向。
最主要的是積累素材
多用相機記錄人物或風景。選材很重要。

⑥ 美術創作的目的和主題是什麼

美術創作中的審美認識活動,就是從生活實踐中的個別出發,然後經主觀意識的能動作用突破這個別,實現量的飛躍。然後還需再前進一步,實現質的飛躍。

美術創作是創作主體為著美的目的而進行的審美創造,在這一審美創造中,美術家的審美意識會不斷起作用,不斷對生活中的個別進行分析、綜合、概括、集中,進行典型化,最後創造出一個充分體現著一般的個別。

⑦ 美術創作的重要性是指什麼

美術創作是創作主體為著美的目的而進行的審美創造,在這一審美創造中,美術家的審美意識會不斷起作用,不斷對生活中的個別進行分析、綜合、概括、集中,進行典型化,最後創造出一個充分體現著一般的個別。這個再創造的個別,已經完全不是原來實際生活中的那個個別現象的再現,而是一個典型化了的個別,是經過兩次否定的表象的復歸,這就是審美意象。審美意象的形成,標志著構思活動的完成,但它畢竟是意中之象,還需要美術家運用表現手段把它傳達出來。

⑧ 美術創作與市場的關系

兩者的關系在當下是十分緊密的,因為美術創作中的商業性創作必須緊扣市場熱點。
美術創作可簡單地分為商業性的創作和藝術性的創作。
商業性的創作中會加入相當大比重的商業氣息,常走的是商業化發展的套路,如何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是這種美術創作需要考慮的重要內容,並且這種商業內涵體現在藝術創作、受眾接收、創作可否復制、宣傳策略等諸多方面,所以這種美術創作自然與市場關系緊密,畫家本身為了營生,勢必會緊跟市場潮流與熱點,進行相應的創作。
而藝術性的創作則追求的是藝術本身的真善美等,更多的是創作者為了實現自身的藝術追求而得出的,畫家的繪畫更多的是考慮作品的藝術內涵,出發點是愉悅的創作動機,故而這種美術創作與市場的關系可能並不太緊密,這些作品可能永遠也不會出現在市場上,而只會在博物館中。

⑨ 美術專業畢業創作怎麼

首先是要確定好題材(水墨;工筆;重彩;)、尺寸(這個也關系著篇幅,如果尺寸較小可以畫多幅相關連的,如果尺寸較大則一幅即可。)、篇幅(小連幅;大單幅;)以及完畫後的裝裱形式都要有個計劃。(有些畫適合軸裱,而有些畫則適合框裱,這個要看畫具體而定。)

熱點內容
確定起跑線教學設計 發布:2024-10-19 13:39:58 瀏覽:428
小學班主任的成長故事 發布:2024-10-19 11:36:21 瀏覽:19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 發布:2024-10-19 10:58:05 瀏覽:469
內江歷史 發布:2024-10-19 10:50:55 瀏覽:209
廣平教師招聘2017 發布:2024-10-19 10:24:33 瀏覽:95
化學品海運 發布:2024-10-19 08:39:32 瀏覽:608
手機怎麼使用北斗導航 發布:2024-10-19 06:22:07 瀏覽:492
關於教育論文 發布:2024-10-19 06:13:50 瀏覽:821
英語演講比賽稿 發布:2024-10-19 04:08:45 瀏覽:776
語文字音題 發布:2024-10-19 03:20:03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