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的文言文
Ⅰ 「與」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1、同「歟」 [same as 「歟」]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
白話釋義:要求的和?抑制與之和?
2、交往;交好 [get along with;be friendly with]
孰能相與無相與。——《莊子·大宗師》
白話釋義:誰能彼此沒有相互。
3、獎賞 [reward]
上以功勞與,則民戰;上以《詩》《書》與,則民學問。——《商君書》
白話釋義:上把功勞和,人民戰爭;上以《詩》、《書》和,人民學習。
4、幫助;援助 [help]
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戰國策·齊策》
白話釋義:你不與勝利的,而與不好的。
組詞如下:
與其、給與、付與、與聞、參與、施與、與共、與會、相與、舍與、贈與、右與、課與、其與、嘉與、弗與、猶與、何與、權與、行與、優與、錫與、與么、增與、過與、旉與、與能、與點、與助、賜與、
(1)與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與,賜予也。一勺為與。此與,與同。
白話版《說文解字》:與,賜予。「一」、「勺」會義成「與」字。這個字與「與」字含義相同。
組詞解釋:
1、與其:連詞。在比較兩件事或兩種情況的利害得失而表示有所取捨時,「與其」用在舍棄的一面。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錯了,與其說我怕你,不如說我怕我自己。」
2、給與:亦作「 給予 」。使對方有所得。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早年結婚,身體孱弱,小地方看去,他絕頂聰明,然而他給予人的卻是那麼一種沉滯的懶怠之感。」
3、付與:交給:將貸款~對方。
4、與聞:謂參與其事並且得知內情。
魯迅 《華蓋集·我觀北大》:「據一位教授的名論,則『教一兩點鍾的講師』是不配與聞校事的,而我正是教一點鍾的講師。」
5、參與:亦作「 參預 」。亦作「 參豫 」。預聞而參議其事;介入,參加。
Ⅱ 與在文言文中有幾種意思
與yǔ〈動〉1.(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 yú),共同抬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2.同本義 [give grant;offer]與,賜也,通作「與」。——《正字通》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 亞父。——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3.又則與斗卮酒。取與者,義之表也。——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2]與衣裳,吏護還之鄉。——唐·柳宗元《童區寄傳》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清·袁枚《黃生借書說》〈名〉1.黨與;朋黨 [clique]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東漢·許慎《說文》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東漢·許慎《史記》群臣連與成朋。——《漢書》2.盟國,友邦 [allied country]王奪之人,霸奪之與,疆奪之地。——《荀子》〈介〉1.跟;和;及 [with;to]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先生之門。——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與城為殉。——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為,替 [for]。如:與我想想<連>1. 和;同 [and]。如:父親與母親;人群是何等興奮與激動;成與不成,在此一舉〈助〉1. 與多用於輕微的疑問。嗎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豈非士之願與?——《史記·蔡澤傳》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戰國策·魏策》與 yù〈動〉1.參與 [take part in]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與 yú1.與 yú2.同「歟」 [same as 「歟」]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其可怪也歟?——《孟子》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祝學習進步!
Ⅲ 「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例句 「與」在文言文中的各種意思、例句
yǔ
①給予.《鴻門宴》:「則與一生彘肩.」
②結交;交好.《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朋友;同類者.《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④通「舉」.整個;都.《涉江》:「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和.《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
⑥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⑦介紹比較對象,相當於「跟……相比」.《柳毅傳》:「洞庭之與京邑,不足為異.」
⑧為;替.《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
yù
①贊同.《中山狼傳》:「固君子之所不與也.」
②參與;參加.《餚之戰》:「蹇叔之子與師.」
yú
表示疑問、反詰或感嘆,相當於「嗎」、「吧」、「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齊桓晉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Ⅳ 古文「與」的意思
一、與 yú
(1)與yú
(2)同「歟」[same as「歟」]
二、與yǔ
1、〈動〉
(1)(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yú),共同抬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
(2)又
如:贈與(贈給);交與(交給);與人方便;與受同科(行賄和受賄的人受到同等的處罰);與虎添翼(給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給力量或才能很強的以助力,使其更強)
(3)交往;交好[get along with;be friendly with]
如:相與(彼此往來;相互)
(4)獎賞[reward],如:與獎;與津貼
(5)幫助;援助[help]
如:與助(贊助);與點(謂孔子贊賞曾點的想法。後用以指長者的贊助)
(6)隨從;隨著[follow]
如:與世推移(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與世沉浮(隨波逐流);與時偕行(變通逐時)
(7)合乎[conform with]。如:與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與地(凡合乎地道者,則得地利);與天(凡合乎天道者,則得天助)
(8)等候,等待[wait] 如:歲不我與
(9)允許[permit],如:與告(准假)
(10)交付,償還[pay],如:與利息
(11)親近[be friend with]
2、〈名〉
(1)黨與;朋黨[clique]
(2)盟國,友邦[allied country],如:與國(盟國;友邦)
(3)類;同類[kind]
3、〈介〉
(1)跟;和;及[with;to],如:這所房子與你剛才看過的那一所完全一樣。
(2)為,替[for]。如:與我想想
(3)離開[from]。如:與世隔絕;與眾不同
(4)對於;於[to]
4、<連>
和;同[and]。如:父親與母親;人群是何等興奮與激動;成與不成,在此一舉。
5、〈助〉
(1)與多用於輕微的疑問。嗎
三、與 yù
〈動〉
參與[take part in]
Ⅳ 文言文里的與是什麼意思
與:與 yǔ
名詞義:
1、黨與;朋黨。
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說文》
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史記》
群臣連與成朋。——《漢書》
2、盟國;友邦。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疆奪之地。——《荀子》
3、類;同類。
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光節而已,少曲與焉。——《國語》
與:與 yǔ
介詞義:
1、跟;和;及。
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
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
與城為殉。——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為;替。
3、離開。如與世隔絕、與眾不同
4、對於;於。
君之始入京也,與言皇上無權…君不之信。——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與:與 yǔ
連詞義:
1、和;同。
動詞義:
1、贊同。
與:與 yú
1、同「歟」。多用於輕微的疑問。嗎。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豈非士之願與?——《史記·蔡澤傳》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戰國策·魏策》
與:與 yù
動詞義:
1、參與。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
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Ⅵ 文言文里的「與」是什麼意思
讀yǔ ,意思有
1. 和,跟
2. 給
3. 交往,友好
4.比較連詞,常跟「不如」、「寧可」連用。
5. 贊助,贊許
讀yù,意思有
參加
讀yú,意思有
1. 同「歟」
Ⅶ 文言文中與的用法
一、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結交」「親附」。
1、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給與)
2、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參與)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結交,親附)
二、用作連詞,「同」「和」「跟」。
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和,跟,同)
三、用作介詞,「同」「和」「跟」;「給」「替」;「和……比較」;
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和、同、跟)
2、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陳涉世家》)(給,替)
3、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
四、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
1、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感嘆語氣)
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3、然則廢釁鍾與?(《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
五、與 jǔ與,通「舉」,推舉,選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通舉,推舉)
Ⅷ 在古文中與的意思
與:
作動詞用時,通"予",表示給與的意思。如:與衣裳,吏護還之鄉。——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譯:給與(他)衣和裳,派官員護送他回到鄉里。 有時也翻譯成 贈與。如: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 亞父。——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參與。如:
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作名詞用時,可翻譯成 黨羽。
群臣連與成朋。——《漢書》 作介詞用時,表示和、跟。
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作語氣助詞用,同「歟」 。如: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
Ⅸ 文言文中帶有「和」字,「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一、或
1 有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或長煙一空
2 有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
解釋:
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
1 <形>音樂和諧;協調。《察傳》:「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又】協和;和睦。《季氏將伐顓臾》:「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2 <動>和好;交好。《屈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議和。」
3 <形>溫和;暖和。《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4 <形>和悅;謙和。《信陵君竊符求趙》:「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5 <介>連帶;連同。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
6 <介>與;跟。《陳州糶米》:「和那害民的賊徒折證。」
7 <連>與;和。岳飛《滿江紅》:「八千里路雲和月。」
Ⅹ 「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例句
yǔ
①<動>給予。《鴻門宴》:「則與一生彘肩。」
②<動>結交;交好。《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名>朋友;同類者。《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④<動>通「舉」。整個;都。《涉江》:「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連>和。《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
⑥<介>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⑦<介>介紹比較對象,相當於「跟……相比」。《柳毅傳》:「洞庭之與京邑,不足為異。」
⑧<介>為;替。《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
yù
①<動>贊同。《中山狼傳》:「固君子之所不與也。」
②<動>參與;參加。《餚之戰》:「蹇叔之子與師。」
yú
<助>表示疑問、反詰或感嘆,相當於「嗎」、「吧」、「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齊桓晉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