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文言文
『壹』 教子有方 文言文
沈太守還在當太守的時候,2個兒子出生了。他對妻子說,我現在50歲了,有了兒子,我還想要什麼呢?准備送你回家鄉,教育、培養孩子。擔心孩子在自己這里和別的富家子弟一樣驕橫奢侈娼酒賭博,敗壞門風;世界上能不被環境所改變,而成長的優秀的,能有幾個人呢?家族怎麼才能榮耀?祖宗的功德在這里就止步了?怎麼還敢盼望家族再出豪傑的人?你送二個兒子回去,先教育他們道理,培養他們的志向。讀書如果有所成就那最好了,不然從事農、工、商賈某一職業都可以,以後不會挨餓。不會以後只知道當少爺。這樣的話就差勁了。他的母親、妻子都性情喜歡勤儉樸素,也厭惡坐享其福,高高興興一同回故鄉去了。
『貳』 《孟母教子》文言文翻譯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
現分別翻譯如下:
一、孟母三遷
1、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2、譯文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說:「這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說:「這也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可以用來安頓孩子呀!」
二、買肉啖子
1、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譯文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
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表明她沒有欺騙。
三、斷機教子
1、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
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2、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出處:
《列女傳》
(2)教子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從所編一百餘個歷史故事來看,多數還是表彰美善,歌頌古代婦女高尚品德、聰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內容,而且有些情節生動感人,頗具女性文學的特徵。
二、作品賞析
《列女傳》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如今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注佚名。也有人為認為,如今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三、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
宣帝時任散騎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
『叄』 唐太宗教子 文言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消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來,遇到事物都要對他教誨曉諭。見他對著飯菜准備吃飯時,便問他:『你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獲的農事都很艱難辛苦,全靠農民努力務農,不去佔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你知道馬是怎樣來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他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你知道船是怎樣運行的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將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懼!』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你知道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雖然有時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諫諍就可以聖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作為鑒戒。』」
『肆』 文言文《曾參教子》翻譯
1、譯文:
曾參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兒子跟在後面哭。他的母親就說;「你回去吧,等我回來以後,給你宰一頭豬吃。」
妻子從市集上回來了,曾子想要捉一頭豬來殺了。他妻子馬上阻止說:「
我不過跟孩子開個玩笑罷了!」
曾子說:「可不能跟小孩開玩笑啊。孩子小,把父母當作老師向他們學習,聽父母的教育。現在你欺騙他,這就是教孩子撒謊。做母親的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母親,以後就難以教導他了。」於是就殺豬做菜了。
2、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zhì)。」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參教子》是戰國後期韓非寫的一篇文章,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該故事生動地告訴人們:家長對孩子不能信口開河,要言必信。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否則父母將失信於孩子。
(4)教子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詞句注釋
1、彘(zhì):豬。
2、適:到……去。
3、特:只。
4、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
5、子:你,對對方的尊稱。
6、而:則,就。
7、非所以成教也:這樣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8、烹(pēng):殺.
9、女:通「汝」第二人稱。你,你們。
10、反:通「返」,返回。
11、止:制止。
12、曾參:孔子的學生
13、特與嬰兒戲耳:耳:罷了。
二、作品賞析
1、寓意
不論在教育子女,還是做人,要注意言傳身教,不能以欺騙作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說到做到,不能說謊。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獲得他人信任。
2、啟示
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這種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我們的父母也應學習曾子的教育方式,以切實的做法證實說法。
三、作者簡介
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認為君主應憑借權力和威勢以及一整套駕馭臣下的權術,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以鞏固君主的地位。
他還繼承了荀子的人性惡說,主張治國以刑、賞為本。《韓非子》中,《解老》、《喻老》兩篇,用法家的觀點解釋《老子》,集中表述了韓非的哲學觀點。
《五蠹》把歷史發展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三個階段,認為時代不斷發展進步,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發生變化,復古的主張是行不通的;《顯學》則記述了先秦儒、墨顯學分化斗爭的情況,認為「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主張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學說,定法家的學說於一尊。
『伍』 文言文《諫議教子》翻譯
陳諫議教子
宋陳諫議①家有劣馬,性暴,不可馭,蹄嚙傷人多矣。一日,諫議入廄,不見內是馬,因詰容仆:「彼馬何以不見?」仆言為陳堯咨售之賈人矣。堯咨者,陳之子也。諫議遽招子,曰:「汝為貴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賈人②安能蓄之?是移禍於人也!」急命人追賈人取馬,而償其直。戒仆養之終老。時人稱陳諫議有古仁人之風。
譯文
太尉陳堯咨是翰林學士的時候,他有一匹惡馬,不能夠駕馭,踢咬傷了很多人了。一天早上,他的父親諫議進入馬廄,發現這匹馬不見了,於是質問養馬的人,養馬的人說:「翰林學士把它賣給商人了。」諫議馬上對翰林說:「你是貴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止這匹馬,旅人又怎麼能養好它呢?你這是把禍害移給別人啊。」
立刻命令把馬取回來,把錢退給買主,把那匹馬養到老死,不再出賣。這種淳樸敦厚而又深具長者風度的作風跟古人的那種古風有些類似
『陸』 顏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譯
顏之推教子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①.教
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②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
吾時俛③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業④,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譯文】
齊朝有位士大夫,曾經對我講:"我有個孩子,已經17歲了,非常通曉
公文的書寫,我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他漸漸地也快掌握了,用這些特
長去為王公們效勞,沒有不寵愛他的,這也是一件緊要的事啊."我當時低
著頭,未作回答.這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讓人詫異啊!假如因干這種職
業,就可當上宰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干.
【注釋】
①書疏:此轉文書信函等的書寫工作.
②伏:通"服".
③免:同"俯".
④業:職業,指服事公卿一事.
『柒』 朱熹教子的文言文翻譯
如果你努力學習,在家裡也完全可以讀書寫文章,弄明白言論或文章的內容和道理,用不著遠離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從老師學習。你既然不能這樣,就是自己不好 學,也不能指望你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現在讓你出外從師的原因,是擔心你在家裡為俗務所纏身,不能專心讀書學習。
同時,父子之間,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責備 你。再者,在家裡也沒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討,增長見識,所以要讓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裡,能奮發努力有所作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習慣,一心勤奮謹 慎,那麼我對你還有希望。
若不是這樣,則是徒勞費力,和在家裡沒有兩樣,以後回來,又僅僅是以前那樣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備用什麼樣的面目來見你的父母親 戚同鄉和老朋友呢?一定要記住,「每天晚上睡覺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對得起自己的生命嗎?」這一次行程,要千萬努力呀。
拓展資料
原文:
蓋汝若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遠離膝下、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於俗務,不得專 意。又父子之間,不得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奮然有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有望。不然,則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他日 歸來,又只是舊時伎倆人物,不知汝將何面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故舊耶?念之念之,「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力。
朱熹教子的中心思想只有一個:要做一個知「禮」的人。
朱熹曾經給皇帝宋寧宗講學,在他的年代,他不僅是這樣教育自己兒子的,也是這樣教育皇帝和全天下的讀書人的。有人說,宋朝是文人最幸福的朝代,而營造這個幸福的人,朱熹也應是其中之一。
朱熹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長,把所有學問融為一體自創一派。凡人者,應當學習聖人的思想和行為,這是朱熹做人的准則。
朱熹一直認為為人要以「勤、謹」二字著眼,講究「窮理、正心、修已、治人」為根本,做人治學都要勤奮刻苦,敦厚忠信,見善思齊。這種教育理念很具有現實意義。
除了對啟蒙教育的重視之外,朱熹對成年子女們的要仍然很嚴格。在他看來,父母對子女的愛應當是有所節制的,決不能變成「愛而無窮」的溺愛,更不能不根據兒女的情況期望值太高。
『捌』 歐陽母以荻教子文言文翻譯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他的媽媽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玖』 文言文《許允之妻教子》的原文是什麼
【原文】
許允為吏部郎,多用其鄉里,魏明帝遣虎賁收之。其婦出誡允曰:「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既至,帝問之,允對曰:「『舉爾所知』,臣之鄉人,臣所知也』陛下檢校,為稱職與不?若不稱職,臣受其罪。」既檢校,皆官得其人,於是乃釋。
【注釋】
①郎:織官名稱,吏部的下屬官員
②虎賁(bēn):武士上
③收:拘押
『拾』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是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
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休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翻譯: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古時候有胎教世子的說法,我卻沒有時間考慮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來,遇到事物都要對他教誨曉諭。
見他對著飯菜准備吃飯時,便問他:『你知道飯是怎樣來的?』回答說:『不知道。』我說:『凡是播種、收獲的農事都很艱難辛苦,全靠農民努力務農,不去佔用他們勞作的時間,才常有這樣的飯吃。』看到他騎馬,又問他:『你知道馬是怎樣來的嗎?』
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是能夠替人代勞的東西,要使他既勞作又得到休息,不耗盡氣力,這樣就可以常有馬騎。』看到他乘船,又問他:『你知道船是怎樣運行的嗎?』回答說:『不知道。』
我說:『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載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將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懼!』看到他在彎曲的樹下休息,又問他:『你知道彎曲的樹如何能正直嗎?』回答說:『不知道。』我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正直成材。
做君主的雖然有時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虛心接受諫諍就可以聖明,這是傅說講的道理,可以對照自己作為鑒戒。』」
此文出自唐代·吳兢所著的《貞觀政要》
(10)教子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吳兢著《貞觀政要》旨在歌頌「貞觀之治」,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後來君主以為借鑒。
書中所記基本為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徵等大臣的問答,以及皇帝的詔書、大臣的諫議奏疏等,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討論君臣關系、君民關系、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居安思危為其重點。
《貞觀政要》在唐代被皇家視為定本的本子,即是經蔣乂整理的本子。現今所見「讀《貞觀政要》」最早的記載在唐憲宗時,恰好證明是蔣乂使其外祖父的遺著得以重見天日的。
經蔣乂整理過後,唐文宗、唐宣宗,直至宋仁宗所讀、所見,均屬這一系統。宋刊本《貞觀政要》,無疑亦屬這一版本系統。《玉海》引《邯鄲書目》著錄的《貞觀政要》,也是這個版本系統。
蔣乂的四子中,系、伸、偕三人皆有史才,自文宗至懿宗相繼為史官。史稱:蔣氏「父子相繼修《國史》、《實錄》,時推良史,京師雲《蔣氏日歷》,士族靡不家藏焉。」蔣氏家藏《貞觀政要》的底本或稿本,隨之而流向社會,各本雜相抄錄,所以出現淆亂。
作者簡介: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著名史學家,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耿直敢於犯顏直諫,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
吳兢所上諫疏皆關乎封建政治之大事。他的《諫十銓試人表》即是一例。當時在選用官員時,皇帝繞開吏部而在禁中做出決定。
吳兢很反對,認為朝廷各個部門應各司其職,選官事必須由吏部主之。他強調的是要按既定法規行事,甚至皇帝也不能例外,任意改變制度,「上自天子,至於卿士,守其職分,而不可輒有侵越也」。吳兢在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為一代諍臣。
著作郎吳兢撰寫的《則天實錄》,談到宋璟逼迫張說,讓他為魏元忠作證一事。魏元忠是武則天重臣,被人誣陷說過「小人在君側!」,引起權臣張易之、張忠昌的猜忌和控訐。張說一開始畏於張氏權威,證言不利於魏元忠。宋璟伸張正義,張說不得已還了魏元忠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