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學科五育

學科五育

發布時間: 2020-11-24 22:53:40

如何將核心素養運用到政治學科教學

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程、五育之統帥,對學生進行本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關鍵的作用。文章主要從政治課教學引領功能的角度談談對高中生進行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進行探索。…

㈡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體系的提出,並非我國單獨的聲音,而是一種世界趨勢。 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它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
多年來,不同國家或地區都在做類似的探索。比如,美國對核心素養的關注起源於注重知識創新的高新企業團隊,這些企業從用人所遇到的問題反饋到教育中,指出基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質,他們稱之為「技能」。這些技能不是簡單、具體的,而是在21世紀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內容。再比如,從2009年起,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啟動了為期5年的「教育課程編制基礎研究」,它關注「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適應今後社會生活的素質與能力,從而為將來的課程開發與編制提供參考和基礎性依據」。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台灣地區啟動了核心素養研究,確立了專題研究計劃――《界定與選擇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簡稱DeSeCo計劃)。
分析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無論是由政府主導還是由民間組織來推動,全世界范圍內核心素養研究的興起和發展與時代發展、社會變革密切聯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體系外的社會需求,是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國際趨勢。我國也不例外。隨著時代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人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臨著更大挑戰。同時,經過多年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成效顯著,但「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具體到課程領域,體現為「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應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教育要回應發展的難題和挑戰,必須有新的應對措施。構建核心素養體系便是試圖從頂層設計上解決這些難題。它的構建「使學生發展的素養要求更加系統、更加連貫」,重點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具體的品格和能力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後體現在學生身上,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成為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二、核心素養的內涵
1. 什麼是核心素養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言行舉止、知識水平與能力才乾等各個方面。核心素養是指那些關鍵的、不可或缺的品質、能力、才幹及精神面貌。今天我們談核心素養,還需要考慮兩個針對性,一個是針對時代的需求,一個是針對現代年輕人的特點。
2.核心素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網路時代的基本能力,是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利用、創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視對信息的選擇、加工與交流,尤其要培養利用網路進行學習的意識。其中,寫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養之一。
②思維素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維訓練,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一個問題。應該培養年輕人三種主要的思維能力,一種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科學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它強調嚴格的推理和論證。一種是形象思維能力,這是非邏輯思維的一種,其他還有直覺思維、靈感和頓悟等。這種思維能力雖然不像邏輯思維那樣嚴謹,但容易激發創意。最後一種是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有機組合,一般在創意的萌芽階段,多採用非邏輯思維;在創意的完善階段,應採用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有助於打破心智枷鎖,獲得突破性解決方案。
③人文素養。未來的社會一定是向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現代公民。而其中民主與法制意識、人人平等意識、正義感尤為重要。此外還包括誠信、禮貌等基本素養。
④專業素養。專業素養主要指人人都應該有一技之長,這是因應社會分工的需要,未來的社會分工只會越來越細,因而也越來越強調分工與協作。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各種專長的人有機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種復雜的任務。
⑤身心素養。健康的身體、積極的心態、平衡的情感對現代人尤為重要。
3、作為中學階段,核心素養還包括:
①利用網路學習的意識。調查發現,中學生主要用網路來娛樂與休閑,因此強化他們利用網路進行自發性學習的意識非常重要。
②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並重。中學階段,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所發展,而形象思維能力有所減弱,此時應該通過藝術類課程來保持他們的想像力。
③創新意識。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
④民主意識、正義感
⑤為專業發展做准備
⑥積極、開朗、樂觀的心態
4、核心素養和過去我們所強調的知識、技能等是什麼關系?
①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教授認為,核心素養不是只適用於特定情境、特定學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養,而是適用於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養,這就是「核心」的含義。在個體終身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許多素養來應對生活的各種情況,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養可以分為核心素養以及由核心素養延伸出來的素養。其中,最關鍵、最必要、居於核心地位的素養被稱為「核心素養」。
②用核心素養來梳理培養目標,可以矯正過去「重知識、輕能力、忽略情感
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偏失」。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恩山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一種跨學科素養,它強調各學科都可以發展的、對學生最有用的東西。比如核心素養中語言素養的概念,已經不是語文學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語的概念,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會低一點,但對它的特點可以說得非常清楚,它的特點是有效的表達和交流,其實是一種廣義的語言概念,作為有效的表達和交流,遠超了語文的范疇」。核心素養也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它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並且,「素養」一詞的含義比「知識」和「技能」更廣。「『技能』更多地從能力角度講,我們所提『素養』不僅僅包括能力,更多考慮人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品德上的要求。這也符合我們的國情,落實起來更好一些。」劉恩山說,「我們如果強調知識的話,大家都會重視知識,強調能力的話也會一窩蜂,這個時候提出這個話題,兼顧了知識和能力,具有導向性。」
③核心素養的獲得是後天的、可教可學的,具有發展連續性,也存在發展階段的敏感性。
福建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關鍵素養,就像房屋的地基,它決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關鍵期的特點,錯過了關鍵期就很難彌補」。
④核心素養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發揮出來。
盡管核心素養指標的內涵不同,發揮著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並非孤立,在實踐中表現出一定整合性。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養總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體指標,它們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過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標表現的程度不同。澳大利亞梅爾委員會也提出,任何核心素養指標本身不構成一套獨立體系,為了完成某一目標,素養應通過整合的方式發揮作用。張華教授認為「核心素養的習得與養成必須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系統性,這也決定了對它的測量與評價必須具有綜合性和發展性,對於課程設計與開發、教育質量評價技術等提出了新挑戰。」
三、核心素養體系對課程、教學產生的影響
作為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是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的關系,具體而言,就是核心素養體系將會對課程、教學產生什麼影響?
據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介紹,核心素養體系將成為課標修訂的依據。
在張華教授看來,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將會對我國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科學化產生影響。因為「長期以來,我國確定課程目標以及各級各類教育目標的時候,習慣於將國家政策文件中的相關話語直接移植過來。這既導致課程目標或教育目標缺乏科學性且無法檢測,淪於空泛與抽象,不能有效指導教育實踐;又導致課程目標或教育目標缺乏針對性,無法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他認為,在適時引入「核心素養」這一體系後,課程目標能夠進一步實現科學化。 劉恩山教授則認為,核心素養提出後,「目標更明確,因為這些要素提得更鮮明,它會把國家的教育方針突出表現在核心素養上,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框架內更明確地定位學科教育。每個學科把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發揮出學科課程的價值」。他進一步解釋,「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學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學素養之外能做什麼,比如,生物學里有沒有語言素養或數學素養的問題?過去很多人沒有去考慮,今天作為一種核心素養提出,語言素養、表達交流的能力也要
落實到生物學習中,所以我們要組織學生去合作學習,去探究自主學習,這個過程中伴隨著語言、人際交往的目標」。「原來的學科任務仍然在課程標准之中,在同樣的課程框架里,如果把這個框架比喻為一棟四層的大樓,每層代表不同的學段,我們可以裝入新的設備,讓大樓變得更加現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來的辦公系統、上下水系統都在,但加入了電子感測系統,讓大樓的信息溝通、時間利用率會變得更高,這些東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東西,它們就是核心素養。」 同樣,這套系統可以加入政治學科,也可以加入歷史學科,各學科都具有這樣的功能,整個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養。所以,劉恩山教授說:「它不僅僅是單一學科的,還要有一些輔助材料來支撐,彼此都撐起來後,就會變得更好。我覺得學科素養和核心素養是相輔相成的,核心素養的落實會強化學科素養,學科素養又為核心素養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平台」。
在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的總框架完成後,如何基於指標體系確定各學段的核心素養及其表現特點,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縱向銜接,就成為核心素養最終落實和培養的重要環節。
為了實現核心素養與各學科課程的有機結合,教育部組織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個學段核心素養具體指標的主要表現及水平特點,實現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總框架在各學段的垂直貫通。在總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各個學段,從素養發展的角度提出各學段學生在不同核心素養指標上的表現特點和水平,把指標體系具體化到各學段,確定核心素養在不同學段的關鍵內涵。
四、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
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程、五育之統帥.對學生進行本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死、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關鍵的作用。下面,筆者主要從政治課教學引領功能的角度談談對高中生進行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進行探索。
不少專家認為,21世紀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個挑戰,既不是新技術革命.也不是經濟發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問題。一個道德情感缺乏,沒有責任感的人是不會真正懂得關心他人,也無法適應社會的。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程,是五育之統帥,「思想」是其靈魂所在。但盡管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實施了多年,由下種種原因,目前政治課教學實施中,圍著「升學指揮棒」轉的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糾正,教師更多的只是重視政治知識的傳授,機械地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知識的能力,而忽視了思想、情感和政治素養的培養。這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影響了政治教學的實效性,不利於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以下從政治課教學引領功能的角度,談談對高中學生進行政治學科接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

㈢ 中學英語教師具備的素養有沒有特殊的地方,區別於其他學科教師

首先要幽默,極具感染力,提高學生興趣;再次要有一顆年輕的心,很快和學生融在一塊,實現零距離;最後就是耐心

一、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具有較強的業務素質
三、具有健康的身體素質
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
總之,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大戰略舉措。這就要求我們戰斗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具備高尚的師德、廣博的知識、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勞動,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在高素質教師的培養教育下,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四化」培養出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㈣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份文件中有個詞引人關註:核心素養體系。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核心素養體系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一、核心素養體系的提出,並非我國單獨的聲音,而是一種世界趨勢。 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它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
多年來,不同國家或地區都在做類似的探索。比如,美國對核心素養的關注起源於注重知識創新的高新企業團隊,這些企業從用人所遇到的問題反饋到教育中,指出基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質,他們稱之為「技能」。這些技能不是簡單、具體的,而是在21世紀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內容。再比如,從2009年起,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啟動了為期5年的「教育課程編制基礎研究」,它關注「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適應今後社會生活的素質與能力,從而為將來的課程開發與編制提供參考和基礎性依據」。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台灣地區啟動了核心素養研究,確立了專題研究計劃――《界定與選擇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簡稱DeSeCo計劃)。
分析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無論是由政府主導還是由民間組織來推動,全世界范圍內核心素養研究的興起和發展與時代發展、社會變革密切聯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體系外的社會需求,是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國際趨勢。我國也不例外。隨著時代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人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臨著更大挑戰。同時,經過多年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成效顯著,但「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具體到課程領域,體現為「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應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教育要回應發展的難題和挑戰,必須有新的應對措施。構建核心素養體系便是試圖從頂層設計上解決這些難題。它的構建「使學生發展的素養要求更加系統、更加連貫」,重點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具體的品格和能力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後體現在學生身上,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成為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二、核心素養的內涵
1. 什麼是核心素養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言行舉止、知識水平與能力才乾等各個方面。核心素養是指那些關鍵的、不可或缺的品質、能力、才幹及精神面貌。今天我們談核心素養,還需要考慮兩個針對性,一個是針對時代的需求,一個是針對現代年輕人的特點。
2.核心素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網路時代的基本能力,是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利用、創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視對信息的選擇、加工與交流,尤其要培養利用網路進行學習的意識。其中,寫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養之一。
②思維素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維訓練,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一個問題。應該培養年輕人三種主要的思維能力,一種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科學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它強調嚴格的推理和論證。一種是形象思維能力,這是非邏輯思維的一種,其他還有直覺思維、靈感和頓悟等。這種思維能力雖然不像邏輯思維那樣嚴謹,但容易激發創意。最後一種是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有機組合,一般在創意的萌芽階段,多採用非邏輯思維;在創意的完善階段,應採用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有助於打破心智枷鎖,獲得突破性解決方案。
③人文素養。未來的社會一定是向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現代公民。而其中民主與法制意識、人人平等意識、正義感尤為重要。此外還包括誠信、禮貌等基本素養。
④專業素養。專業素養主要指人人都應該有一技之長,這是因應社會分工的需要,未來的社會分工只會越來越細,因而也越來越強調分工與協作。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各種專長的人有機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種復雜的任務。
⑤身心素養。健康的身體、積極的心態、平衡的情感對現代人尤為重要。
3、作為中學階段,核心素養還包括:
①利用網路學習的意識。調查發現,中學生主要用網路來娛樂與休閑,因此強化他們利用網路進行自發性學習的意識非常重要。
②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並重。中學階段,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所發展,而形象思維能力有所減弱,此時應該通過藝術類課程來保持他們的想像力。
③創新意識。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
④民主意識、正義感
⑤為專業發展做准備
⑥積極、開朗、樂觀的心態
4、核心素養和過去我們所強調的知識、技能等是什麼關系?
①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教授認為,核心素養不是只適用於特定情境、特定學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養,而是適用於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養,這就是「核心」的含義。在個體終身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許多素養來應對生活的各種情況,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養可以分為核心素養以及由核心素養延伸出來的素養。其中,最關鍵、最必要、居於核心地位的素養被稱為「核心素養」。
②用核心素養來梳理培養目標,可以矯正過去「重知識、輕能力、忽略情感
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偏失」。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恩山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一種跨學科素養,它強調各學科都可以發展的、對學生最有用的東西。比如核心素養中語言素養的概念,已經不是語文學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語的概念,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會低一點,但對它的特點可以說得非常清楚,它的特點是有效的表達和交流,其實是一種廣義的語言概念,作為有效的表達和交流,遠超了語文的范疇」。核心素養也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它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並且,「素養」一詞的含義比「知識」和「技能」更廣。「『技能』更多地從能力角度講,我們所提『素養』不僅僅包括能力,更多考慮人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品德上的要求。這也符合我們的國情,落實起來更好一些。」劉恩山說,「我們如果強調知識的話,大家都會重視知識,強調能力的話也會一窩蜂,這個時候提出這個話題,兼顧了知識和能力,具有導向性。」
③核心素養的獲得是後天的、可教可學的,具有發展連續性,也存在發展階段的敏感性。
福建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關鍵素養,就像房屋的地基,它決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關鍵期的特點,錯過了關鍵期就很難彌補」。
④核心素養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發揮出來。
盡管核心素養指標的內涵不同,發揮著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並非孤立,在實踐中表現出一定整合性。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養總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體指標,它們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過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標表現的程度不同。澳大利亞梅爾委員會也提出,任何核心素養指標本身不構成一套獨立體系,為了完成某一目標,素養應通過整合的方式發揮作用。張華教授認為「核心素養的習得與養成必須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系統性,這也決定了對它的測量與評價必須具有綜合性和發展性,對於課程設計與開發、教育質量評價技術等提出了新挑戰。」
三、核心素養體系對課程、教學產生的影響
作為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是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的關系,具體而言,就是核心素養體系將會對課程、教學產生什麼影響?
據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介紹,核心素養體系將成為課標修訂的依據。
在張華教授看來,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將會對我國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科學化產生影響。因為「長期以來,我國確定課程目標以及各級各類教育目標的時候,習慣於將國家政策文件中的相關話語直接移植過來。這既導致課程目標或教育目標缺乏科學性且無法檢測,淪於空泛與抽象,不能有效指導教育實踐;又導致課程目標或教育目標缺乏針對性,無法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他認為,在適時引入「核心素養」這一體系後,課程目標能夠進一步實現科學化。 劉恩山教授則認為,核心素養提出後,「目標更明確,因為這些要素提得更鮮明,它會把國家的教育方針突出表現在核心素養上,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框架內更明確地定位學科教育。每個學科把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發揮出學科課程的價值」。他進一步解釋,「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學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學素養之外能做什麼,比如,生物學里有沒有語言素養或數學素養的問題?過去很多人沒有去考慮,今天作為一種核心素養提出,語言素養、表達交流的能力也要
落實到生物學習中,所以我們要組織學生去合作學習,去探究自主學習,這個過程中伴隨著語言、人際交往的目標」。「原來的學科任務仍然在課程標准之中,在同樣的課程框架里,如果把這個框架比喻為一棟四層的大樓,每層代表不同的學段,我們可以裝入新的設備,讓大樓變得更加現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來的辦公系統、上下水系統都在,但加入了電子感測系統,讓大樓的信息溝通、時間利用率會變得更高,這些東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東西,它們就是核心素養。」 同樣,這套系統可以加入政治學科,也可以加入歷史學科,各學科都具有這樣的功能,整個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養。所以,劉恩山教授說:「它不僅僅是單一學科的,還要有一些輔助材料來支撐,彼此都撐起來後,就會變得更好。我覺得學科素養和核心素養是相輔相成的,核心素養的落實會強化學科素養,學科素養又為核心素養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平台」。
在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的總框架完成後,如何基於指標體系確定各學段的核心素養及其表現特點,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縱向銜接,就成為核心素養最終落實和培養的重要環節。
為了實現核心素養與各學科課程的有機結合,教育部組織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個學段核心素養具體指標的主要表現及水平特點,實現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總框架在各學段的垂直貫通。在總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各個學段,從素養發展的角度提出各學段學生在不同核心素養指標上的表現特點和水平,把指標體系具體化到各學段,確定核心素養在不同學段的關鍵內涵。
四、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
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程、五育之統帥.對學生進行本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死、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關鍵的作用。下面,筆者主要從政治課教學引領功能的角度談談對高中生進行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進行探索。
不少專家認為,21世紀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個挑戰,既不是新技術革命.也不是經濟發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問題。一個道德情感缺乏,沒有責任感的人是不會真正懂得關心他人,也無法適應社會的。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程,是五育之統帥,「思想」是其靈魂所在。但盡管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實施了多年,由下種種原因,目前政治課教學實施中,圍著「升學指揮棒」轉的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糾正,教師更多的只是重視政治知識的傳授,機械地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知識的能力,而忽視了思想、情感和政治素養的培養。這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影響了政治教學的實效性,不利於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以下從政治課教學引領功能的角度,談談對高中學生進行政治學科接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
1、關於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含義的界定
各學科新課程標准都把學科教學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基本的學科素養」,各學科素養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新課程所要培養的學生的綜合素養。《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要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恰當地採取釋疑解感、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准、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上述要求為我們在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科素培養提供了依據。

㈤ 急求寧夏歷年教育學心理學真題

廣義教育:是泛指一切有意識地影響人、培養人的活動,這種活動的結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使人增長知識才幹或影響人的情感、個性的發展。
狹義教育:狹義的教育就是學校教育。所謂學校教育,是由社會專門組織的,對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長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影響,以期把它們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的活動。

教師的體態語言:是指教師運用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眼神動作等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傳遞信息的一種特殊語言。
教師職業道德:是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遵循的行動規范。
教育機智:教師在處理各種突發的教育問題時,要有能夠迅速作出判斷並進行快速反映的能力。
教師資格:是指教師任職所需要的學歷與道德修養及能力標准。

年齡特徵:是兒童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一般的、典型的、木質的共同特徵。
遣傳(遣傳素質):指個體從先代那裡繼承下來的解剖的生理特點。
環境(廣義和狹義):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兩方面。是指個體生活在其中並受其影響的客觀世界。
德育: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
智育: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的審美觀點。

填空
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育現象)
2、教育現象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59、教師的一般認識能力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
60、教師的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體態語言)三種。
62、"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反映了教師勞動的(長期性)
63、教師職前教育分為(非定向師范教育也稱開方式師范教育)和(定向師范教育也稱封閉師范教育)
64、我國師范教育分為兩級四個層次(中等師范教育)和(高等師范教育)兩級。分(中考、專科、本科、研究生)四個層次。
65、教師職後教育有(在職學習、脫產進修、崗位鍛煉
三、簡述題
1、簡述教育學功能?
答:1)可以幫助人們深刻地認識教育現象。2)可以使教師上有完備的知識結構3)可以為進一上學習教育學理論打下基礎4)可以形成規范化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可以提高實踐工作的理性水平。
2、教育學的研究經歷那些階段?
答:1)古代:教育學的萌芽2)近代,教育學的形成3)現代,教育學的繁榮發展4)20世紀50年代後教育走向成熟。
3、學習教育學的方法?
答:1)了解教育學的知識特點2)一功夫讀書3)善於獨立思考4)堅持用於實踐。
4、簡述原始教育的特點?
答:主要是教勞結合1)是同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密切結合的教育2)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教育的內容是社會的生產、生活需要要適應的4)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極為簡單。
5、簡述中外古代教育的特點?
答:1)具有鮮明的階段性和等級性2)與生產勞動要脫離3)個別施教與師生關系的不平等。
6、簡述現代教育的特點?
答:1)反映生產發展的需要2)與生產勞動日益結合3)教育得到普及和發燕尾服4)教育形式多樣化
7、簡述教師職業的功能?
答:1)教師是人類文化知識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創造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推動者。2)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領導者3)教師是社會所需人才的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和發展的引路人。
8、簡述教師應具備那些教育能力?
答:1)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對教材、大綱的分析、理解、運用能力2)組織學生活動的能力3課堂監控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教育機智4)板書能力5)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6)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的能力。
9、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答:教師的勞動具有師范性、復雜性、創造性、長期性和遲效性。
10、簡述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1)日常教學工作中的創造性2)教育改革中的3)思想品德教育中拭)教師的勞動雖然是創造性的,但教師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卻不是一蹴而就的。
11、簡述我國教師的職後教育?
答:是指已經取得教師資格的教師或因某種原因承擔了教師工作任務的教師,但沒有達到新的崗位要求,因工作或進一步發展需要而必須進行的教育與訓練,又稱教師培訓,又三種形式,在職學習,脫產進修和崗位鍛煉。
12、簡述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答:1)經濟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2)經濟決定著教育權利,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手段3)經濟決定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4)經濟決定教育發展的體系和結構。
13、簡述教育對經濟的影響?
答:1)教育是實現國家現代化戰略目標的保障2)教育推動經濟增長3)教育通過與人口的關系促進經濟的發展。
14、簡述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答:1)政治決定教育的領導權2)決定受教育的權利3)決定著教育目的性質和德育的內容。
15、教育對政治的影響作用?76頁
一、教育通過培養政治人才來影響政治的穩定和發展。二、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借古輿論,影響政治的穩定發展。
8、全面發展的五育是什麼?五育關系?
是指教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關系:是統一的整體,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各自相對獨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9、試比較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不同?
答:學科課程也稱分科課程,是以學校為中心設計的課程,有:一、科目本位課程,其特點是,強調知識的炎夏別性和安排學校的計劃性,注重學科的不同價值,主張以不同學生的要求,強調區分和適應學社感的個別差異。
二、術性學科課程:特點是科於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客觀世界,培養學生符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符合小學,中學認識發展的特點。
三、學術性學科課程:特點是精選傳統的學科內容,更新教材,引進現代化的成果以培養升大學的學生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學科的劃分更細,內容更抽象。
活動課程是以活動為主設置的課程,影響深遠而廣泛的社威,其特點是,以兒童為"生活"或經驗為課程的中心,課,課程內容的選擇取決於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局限於兒童日常的生活經驗,變分科的組織形式為綜合作業的組織形式,強調兒童學習的主動性,特別重視兒童能力的培養。

㈥ 體育屬於什麼學科

體育學是研究體育科學體系及其發展方向的一門學科。其內容主要是研究體育科學體系的結構、層次及其演變;應設置的學科;各學科之間以及與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綜合發展的關系。

熱點內容
吉他散步教學 發布:2024-11-02 13:36:21 瀏覽:139
肥城市第六高級中學 發布:2024-11-02 11:49:45 瀏覽:287
花藝老師招聘 發布:2024-11-02 11:49:01 瀏覽:509
白絲襪中學生 發布:2024-11-02 11:48:03 瀏覽:830
非普通教育 發布:2024-11-02 10:32:35 瀏覽:783
化學方程式配平口訣 發布:2024-11-02 08:52:23 瀏覽:75
淘寶大學教學 發布:2024-11-02 08:49:04 瀏覽:687
大學物理學張三慧答案 發布:2024-11-02 07:26:02 瀏覽:13
輔助教學 發布:2024-11-02 05:51:57 瀏覽:246
英語見證 發布:2024-11-02 05:41:05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