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銘
Ⅰ 文言文中"銘"用法
編輯詞條銘
銘
(銘)
míng
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跡或警誡自己的文字:銘刻。銘文。銘志。墓誌銘。座右銘。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永誌不忘:銘記。銘心。銘骨。銘諸肺腑(喻永記)。
中國古代用於銘刻的文字逐步形成的一種文體,如《文心雕龍》有《銘箴》篇。
筆畫數:11;
部首:釒;
筆順編號:31115354251
【動】
(形聲。從金,名聲。從金,與鍾鼎器物有關。本義:在器物上雕刻文字)
同本義〖engrave〗
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禮記·祭統》
銘,明旌也。——《禮記·檀弓》
銘書於王之大常。——《周禮·司勛》。注:「銘之言名也。」
名,題勒也。——《字林》
其銘有之。——《國語·晉語》。注:「刻器曰銘。」
銘功會稽嶺。——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三》
又如:銘功(在金石上刻文字來記下功勛);銘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辭,以為勸誡);銘勒(鐫刻金石,以記述功德)
牢記不忘〖imprint〗
銘心立報,永矣無貳。——《三國志·周魴傳》
又如:銘佩;銘意(刻記於胸中的心志);銘戢(表示感謝別人的恩惠而深藏於心裡);銘篆(比喻感激很深,沒齒難忘);銘戴(感戴人的恩惠,銘刻於心,永遠不忘)
銘
銘
míng
【名】
為著確立持久的或公開的記載而刻寫或題寫的文辭(古多刻於鍾鼎,秦漢以後有的刻在石碑上)〖inscription〗
鍾鼎之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又如:墓誌銘;商湯《盤銘》;正考父《鼎銘》
刻寫或題寫的格言〖inscribedorwrittenmaxim〗。如:座右銘;硯銘
銘旌,即明旌〖〗。舊時豎在靈柩前標有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如:銘旌七尺(高官或其父母的銘旌)
銘記
míngjì
〖engraveonone'smind;alwaysremember;enshrineintheheart;learnbyheart〗牢記在心中
時刻銘記
銘刻
míngkè
〖inscription〗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古代銘刻
銘刻
míngkè
〖engraveonone'smind〗銘記
銘刻在心
她的音容笑貌都銘刻在他的記憶中
銘牌
míngpái
〖nameplate〗裝在機器、儀表、機動車等上面的牌子,標有名稱、型號、規格及出廠日期、製造者等字樣
銘文
míngwén
〖inscription〗
指碑文
硬幣、勛章、獎章、紀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辭(大多鑄成或刻成)
銘心
míngxīn
〖bearinmind;engravedinone'sheart;imprintonone'smind〗銘刻在心上,指感念不忘
銘心
míngxīn
〖inscription〗銘文
銘心刻骨
míngxīn-kègǔ
〖imprint;beengravedonone'smindforever〗比喻感念極深,永遠不忘(多用於對別人的感激)。也說「銘心鏤骨」、「刻骨銘心」
Ⅱ 銘,文的文言文
銘:是鑄或者刻在器物上的記載生平事跡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文字逐漸形成了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以《墓誌銘》最多。如《王堯臣墓誌銘》、《張久中墓誌銘》、《柳子厚墓誌銘》、《徐君墓誌銘》、《東波先生墓誌銘》……另外如:《陋室銘》、《盤銘》、《鼎銘》等等。
Ⅲ 以銘為題目的古文
崔子玉 《座右銘》
蘇軾《三槐堂銘》
王安石《泰州海陵縣主簿許軍墓誌銘》
劉禹錫專《陋室銘》
孔貞屬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
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柳子厚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
皇甫湜:《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Ⅳ 銘在古文中的意思如陋室銘的銘是什麼意思
「銘」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名>刻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業或警戒自己的文字。《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勝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諸後世也。」
②<動>銘刻在心;永記不忘。《三國志·周魴傳》:「銘心立報。」
③<動>在石碑上刻字(刻銘文)。李白《古風五十九首》:「銘功會稽嶺。」
④<名>一種文體。劉禹錫作有《陋室銘》。
Ⅳ 關於「銘」和"說」的文言文
銘我第一個想到劉禹錫的《陋室銘》
說第一個想的是周敦頤的《愛蓮說》
剛好這兩篇都出現在初中課文同一課中
Ⅵ 關於銘和說的文言文
陋室銘,愛蓮說,師說,捕蛇者說……
Ⅶ 銘在古文中的意思
銘<動> (形聲。從金,名聲。從金,與鍾鼎器物有關。本義:在器物上雕刻文字) 同本回義 [engrave] 銘者,自名答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禮記·祭統》 銘,明旌也。――《禮記·檀弓》 銘書於王之大常。――《周禮·司勛》。注:「銘之言名也。」 名,題勒也。――《字林》 其銘有之。――《國語·晉語》。注:「刻器曰銘。」 銘功會稽嶺。――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三》 又如:銘功(在金石上刻文字來記下功勛);銘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辭,以為勸誡);銘勒(鐫刻金石,以記述功德) 牢記不忘 [imprint] 銘心立報,永矣無貳。 銘míng ⒈刻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業或警語等的文字:鼎~。墓誌~。座右~。 ⒉在器物上刻字:~刻。也〈喻〉深刻記住:~記在心。 ⒊文體的一種:陋室~。
Ⅷ 關於朋友銘的文言文
1.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2.朋黨論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立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3.包驚幾篤於友誼
包驚幾篤於友誼,與吳東湖善。吳卒,撫其家甚至。後方嫁女,聞吳女將適人,貧不能理裝,即以其女之奩具贈之,己女後一載始嫁。時論稱之。
Ⅸ 古代題目中帶"銘"和"說"的文言文
1、《陋室銘》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並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聖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
2、《柳子厚墓誌銘》
《柳子厚墓誌銘》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創作的的墓誌銘。這篇墓誌銘講述了柳宗元的家世、為人、政績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誌銘應該有的內容。
通過對柳宗元的生平事跡的綜合概述,作者高度贊揚了柳宗元的文章學問、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行,對柳宗元受排擠、長期遭貶、窮困潦倒的經歷給予深切的同情,對柳宗元的一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3、《愛蓮說》
《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4、《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出自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與苛政之毒的聯系,巧用對比,通過捕蛇者與毒蛇之毒來襯托賦稅之毒,突出了社會的黑暗。文章筆鋒犀利,文情並茂,堪稱散文中的傑作。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頌。該文被收入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蘇教版九年級上冊。
5、《師說》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
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Ⅹ 歐陽銘傳文言文翻譯答案
銘,字日新,泰和人。以薦除江都縣丞。兵燹後,民死徙者十七八。銘招徠拊循,漸次復業。有繼母告子不孝者,呼至案前,委曲開譬,母子泣謝去,卒以慈孝稱。
嘗治廨後隙地,得白金百兩,會部符征漆,即市之以輸。遷知臨淄。遇春師過其境,卒入民家取酒,相毆擊,一市盡嘩。銘笞而遣之。卒訴令罵將軍,遇春詰之。
曰;「卒,王師,民亦王民也。民毆且死,卒不當笞耶?銘雖愚,何至詈將軍?將軍大賢,奈何私一卒,撓國法?」遇春意解,為責軍士以謝。後大將軍徐達至,軍
士相戒曰:「是健吏,曾抗常將軍者,毋犯也。」銘為治廉靜平恕,暇輒進諸生講文藝,或單騎行田間,課耕獲。邑大治。秩滿入覲,卒。
歐陽銘,字日新,泰和人。因為受到舉薦提拔為江都縣丞。戰爭發生兵亂中縱火焚燒以後,民眾死傷遷徙的十分之七八。歐陽銘招攬撫慰(流離的百姓),逐漸恢復常業。有繼母訟告他兒子不孝,就把涉案人員喊到公堂前,是非原委都講清楚並開導他們,母子二人哭泣感恩離去,最終因為母慈子孝著稱鄉里。曾經治理官廨後面空隙的土地,得到近百兩白銀,趕上部們公文徵收油漆,
就購買這些東西輸送。升遷掌管臨淄。常遇春的軍隊路過的轄地,士兵進入百姓家裡拿酒,相互毆打攻擊,整個街市都嘩然喧鬧。歐陽銘鞭笞了士兵遣送回去。士兵
控訴縣令辱罵常遇春將軍,常遇春就過來詰問他。歐陽銘說:「士兵,是君王的部隊,百姓也是君王的百姓。百姓被打得要死了,士兵不應當鞭笞嗎?我歐陽銘雖然
愚蠢,哪能至於辱罵將軍?將軍是大賢才,為什麼要袒護一個士兵,而阻撓國法的施行?」常遇春怒氣才消失,並且問責士兵給他道歉。後來大將軍徐達到這個地
方,軍士之間相互約束說:「縣令是個強健的官吏,曾經對抗常遇春將軍,不要違反當地的法令。」歐陽銘治理當地,廉潔、安定、公平、仁恕,空閑的時間就招來各個學子研習文學藝術,或者獨自騎馬在田間,考核耕地收貨。邑縣安定經濟繁榮。官吏任期屆滿入朝覲見,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