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賓語前置
Ⅰ 文言文賓語前置的標志;各舉例句.
1.例句:是以必得躬歷山川。介賓短語「是以」中「是」是「以」的賓語,賓語前置。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以是必得躬歷山川」。
譯文:因此一定要親自登山涉水……《治水必躬親》
2.
例句;①「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②「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③「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唯利是圖」、⑥「唯命是從」⑦
「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
應該夠了吧?
Ⅱ 文言文中怎麼辨別賓語前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位於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② 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城濮之戰》)
③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④ 「許子冠首?」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許行》)
以上諸例,「誰」、「何」、「何」、「安」、「奚」由於是疑問代詞,所以都位於動詞的前面。
疑問代詞「孰」、「曷」、「惡」比較少用作動詞的賓語。但是遇到它們充當動詞的賓語時,一般也是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 聖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② 雖聞,曷聞?雖見,曷見?雖知,曷知?(《呂工春秋•任數》)
③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孟子•盡心上》)
疑問代詞充當介詞的賓語時,也受上述規律的制約,放在介詞前面。例如:
①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許行》)
② 許子奚為不自織?(同⑧)
③ 奚以知其然也?(《逍遙游》)
疑問代詞作賓語置於動詞之前這條規律,在先秦漢語中很少有例外。《論語》一書中,只有「子夏雲何?」一例是後置的有人統計,《左傳》全書中,疑問代詞充當賓語時,前置的佔98.4%,後置的佔1.6%,可見這是一條覆蓋率相當高的規律。
(二)在有否定詞「不」、「莫」、「未」、「無(毋)」的否定句中,如果賓語是代詞,一般也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② 予不屑之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以上二例否定詞用「不」字。
① 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壞晉館垣》)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
以上二例否定詞用「未」字。
①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②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晉靈公不君》)
③ (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顏,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以上三例否定詞用「莫」字。
①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② 毋吾以也。(《論語•侍坐》)
在以上二例否定詞用「無(毋)」字。
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賓語前置這種格式。例如:
①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② 流血及屨,未絕鼓音。(《鞍之戰》)
③ 大毋侵小。(《左傳•襄公十五年》)
④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戰國策•秦策》)
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這幾個否定詞,一般地不存在代詞賓語前置的問題。因為「弗」「勿」所修飾的動詞常常不帶賓語。「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詞性謂語,自然也不存在帶賓語的問題;如果「非」字用在動詞謂語句中,是表示對全部謂語的否定,也不存在賓語前置的問題。
這樣看來,在第二條規律中,否定必須是「不」、「未」、「莫」、「無(毋),賓語必須是代詞,這兩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
但是,也並非具備了這兩個條件,賓語就一定置於動詞之前。先秦文獻中,就有在這兩個條件下賓語置於動詞之後的例子。例如:
①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王風•黍離》)
② 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左傳•僖公九年》)
③ 吾不知之矣。(《論語•鄉黨》)
有人統計,《論語》全書中,使用「不」、「未」「莫」、「無(毋)」的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後置的有8例;《左傳》一書中,前置的有57置例,後置的有37例。可見這一條規律遠不如第一條規律那樣嚴格。
(三)為了強調賓語,在句中用代詞「是」或「之」復指它,同時賓語和它的復指成分都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② 豈不俗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③ 舍其舊而新是謀。(《城濮之戰》)
④ 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於鄢》)
⑤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⑥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
黎錦熙先生在《比較文法》一書中說:「用『是』字間倒賓語者,較『之』字更能使賓語增重,語音激切。若附『惟』字,尤加強度。」所謂附「惟」,即在前置賓訓的前面再加上副詞「惟」(唯),構成「唯……是(之)……」的格式,副詞「唯」修飾謂語動詞,表示賓語是唯一的,排他的。例如:
①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
② 除君之惡,唯力是視。(《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③ 敢不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二年》)
④ 敢不唯子是從。(《左傳•哀公六年》)
⑤ 此子也才,吾受子賜;不才,吾唯子之怨。(《左傳•文公七年》)
⑥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唯……是(之)……」構成一種固定格工,並沿用到現代漢語中。現代還說「唯利是圖」、「唯你是問」。在文言文中「唯……是……」的格式並不僅限於四個字,而可能是更多的字組成。這往往是因為賓語部分較復雜的緣故。例如:
① 荀偃命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② 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左傳•成公二年》)
③ 晉士庄了為載書,曰:「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而或有導志者,有如此盟!」(《左傳•襄公九年》)
④ 公子 趨進曰:「……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而敢有異志者,亦如之!」(同③)
這幾個例子中的賓語都是偏正片語。①「瞻」的賓語是「余馬首」。例②「利」的賓語是「吾子戎車。」例③「聽」的賓語是「晉命」。例④「從」的賓語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這個復雜的「者」字片語。
介詞的賓語用代詞「之」復指,也可以提到介詞的前面。例如:
①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夫,指示代詞。
② 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左傳•昭公十五年》)
③ 康公我之自出。(《左傳•成公十三年》)
例① 介詞「為」的賓語是「夫人」。例②介詞「與」的賓語是「戎狄」。例③介詞「自」的賓語是「我」,句的意思是說秦康公是我晉國嫁秦的女子穆姬所生。
古漢語中除了在上述三種情況下賓語前置外,代詞「是」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也常常置於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①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②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詩•周南•葛覃》)
③ 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飢食其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韓之戰》)
④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 前一個代詞「是」是「征」的賓語,代包茅;後一個「是」是「問」的賓語,代昭王南征而不復這件事。例②兩個「是」均代葛這種植物,分別作「刈」和「濩」的賓語。例③④中的「是」作介詞「以」的賓語。
有一些介詞的賓語,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沒有用代詞「之」復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大都是上古漢語句式的一些殘留。例如:
①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許行》)
②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詩•邶風•日月》)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上》)
④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韓之戰》)
⑤ 其一二父兄懼墜宗主,私族於謀而立長親。(《左傳•昭公十九年》)
⑥ 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墨子•非樂》)
這六例中,前四例的介詞分別是「以」、「自」;後二例的介詞是「於」,它們的賓語都在它們前面。
Ⅲ 在文言文中,什麼叫做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Ⅳ 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稱什麼倒裝句
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於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各種賓語前置例子: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卿欲何言?(《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客何好?(《馮諼客孟嘗君》)
沛公安在?(《鴻門宴》)
爾何知?(《淆之戰》)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淆之戰》)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歸?(《失街亭》)
今方來,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居則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齊桓晉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賣柑者言》)
唯命是聽。
唯命是從。
皇天無親,惟德是依。
不私於物,唯善是與。(《十漸十不克疏》)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賢令》)
雞鳴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註: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
然則何以慎?(《察傳》)
王曰:「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即謀單於,何以復加?(《蘇武傳》)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庄暴見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5)、方位詞賓語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鴻門宴》)
瞬南面而立,堯帥領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種 賓語前置句
人們學習文言文,往往比較重視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如《鴻門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 王問: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要放在動詞的前面(如《石鍾山記》: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賓語提到動詞前(如《公輸》: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語 「 惟命是聽 」 )等三種賓語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這三種 賓語前置句 。
一、有時為了突出介詞所介紹的對象,便把介詞的賓語提到介詞的前面(不同於前面所說的疑問句中介詞的疑問代詞賓語前置)。這種情況,以介詞 「 以 」 和 「 於 」 為常見。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
②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④ 室於怒,市於色。(《左傳·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賓語是 「 全石 」 ,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賓語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賓主是近指代詞 「 是 」 ,為了突出 「 是 」 ,也把賓語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③ 的 「 夜以繼日 」 就是 「 以夜繼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賓語,為了突出 「 夜 」 ,也把賓語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於 」 就是 「 於室 」 , 「 市於 」 就是 「 於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賓語,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賓語提到 「 於 」 之前。
二、指代性副詞 「 相 」 作賓語,賓語前置。例如:
① 雜然相許。(《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驢》)
③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
④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驢),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這些 「 相 」 都作賓語。為了強調 「 相 」 ,便把賓語提到了動詞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詞 「 見 」 作賓語,賓語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②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③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④ 初,蘇秦之燕,貸人百錢為資。及得富貴,以百金償之。遍報諸所嘗見德者。(《史記·蘇秦列傳》)
例 ① 的 「 見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② 的 「 見 」 代 「 我 」 (劉蘭芝),例 ③ 的 「 見 」 代 「 我 」 (李密),例 ④ 的 「 見 」 代 「 自己 」 (蘇秦)。這些 「 見 」 都作賓語。為了強調 「 見 」 ,便把賓語提到了動詞的前面。這種 賓語前置句 ,現代漢語里仍可見到。如 「 見諒 」 (請諒解我)、 「 見教 」 (請指教我)、 「 見示 」 (請指示我)、 「 見告 」 (請告訴我)等。
上面所說的三種 賓語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象,可是一般的古漢語語法書都未把它們視為賓語的前置句,這是很不公正的。這三種 賓語前置句 與一般的古漢語語法書上所說的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和藉助於 「 之 」 或 「 是 」 的賓語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你是錦屏的嗎
Ⅳ 古文中什麼是賓語前置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倒裝句:
1、以其無禮於晉(於晉無禮──介賓短語後置或狀語後置)
2、且貳於楚也(於楚從屬── 同上) 3、佚之狐言於鄭伯(於鄭伯言── 同上)
4、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於君——同上) 5、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1、2、3、4,都是賓語後置。唯獨第5,是賓語前置。你可以分析一下就會明白了。)
賓語前置句
1.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今日之事何如?
3. 客何為者?
4. 何辭為?
5. 大王來何操?
6. 沛公安在?
Ⅵ 文言文中怎麼判斷是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修飾主語的是定語,表現主語在干什麼的是賓語,修飾謂語的是狀語。
狀語後置: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賓語前置: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語後置: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6)文言文賓語前置擴展閱讀: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韓生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韓生面向南坐。」
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Ⅶ 怎麼判斷文言文賓語前置
,賓語本放謂語呀,否說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賓語移置謂語前文言文賓語前置列四內種情況:
1)、疑問句賓容語前置--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般放謂語前
王何操(《鴻門宴》)
沛公安(《鴻門宴》)
吾誰欺欺乎(《論語·罕》)
2)、否定句賓語前置--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余欺(《石鍾山記》)
民足治者自古及今未嘗聞(《論積貯疏》)
我爾詐爾我虞(《左傳·宣公十五》)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莫許(《隆》)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般用"、"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公輸》)
句讀知惑解(《師說》)
今察察吾柑(《賣柑者言》)
唯才舉吾用(曹操《求賢令》)
4)、介詞賓語前置--介詞賓語移介詞前起強調作用(注:般現疑問句)
王曰:"何知"(《廉頗藺相列傳》)
噫微斯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紛紛與百工交易(《孟·滕文公》)
其合者仰面思夜繼(《孟·離婁》)
Ⅷ 什麼是賓語前置什麼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文言)
在古代漢語中,一些賓語經常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這種現象語法上稱之為「賓語前置」。賓語前置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句子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詞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自哀」應理解為「哀自(哀嘆自己)」。②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應理解為「莫若己」。
二、疑問句中如果賓語是疑問代詞,賓語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拿什麼)」。②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何以」應理解為「以何」。
三、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例如:①夫晉,何罪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何罪之有」應理解為「有何罪」。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全句應理解為「不解句讀,不解惑」 。
四、陳述句中為了強調賓語,通常介詞(以、與等)賓語前置。例如:①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一以當十」應理解為「以一當十」。②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五、陳述句中中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賓語有時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亞父南向坐。(《鴻門宴》「南向」應理解為「面向南」。 ②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秋水》)「東面而視」應理解為「視東面」。
六、「相」 偏指動作行為的一方時通常要前置,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①雜然相許。(《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許」的賓語。②好自相扶將。(《孔雀東南飛》) 「相」代「婆婆」,作「扶將」的賓語。
七、「見」 偏指動作行為的一方時通常要前置,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見」代「劉蘭芝」作「丁寧」 的賓語。②慈父見背。(《陳情表》)「見」代「李密」作「背」的賓語。
八、「自」字解釋為「自己」時,通常要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例如:①舉賢以佐。②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九、古典詩詞中,有時為了平仄或壓韻的需要,往往把賓語提到謂語動詞的前面。例如:①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英雄無覓」應理解為「無覓英雄」。②中原北望氣如山。(《書憤》)「中原北望」應理解為「北望中原」。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Ⅸ 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否定句和翻譯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余、吾、爾、自、之、是]+動 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碩鼠》)理解:「莫我肯顧」應譯成「莫肯顧我」。 ②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理解:可當時的人並不贊許他(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宮賦》) 理解: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④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理解:鄒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理解: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結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曷、安、惡、焉]+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理解: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麼?」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詩》) 理解:問女兒在思考什麼 ③何傷乎?(《論語》) 理解:妨礙什麼呢(有什麼妨礙呢)? ④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 理解: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 ⑤吾誰敢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理解:我敢埋怨誰呢? (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賓[誰、奚、胡何、安、惡、焉]+介+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理解:不這樣,我(項羽)憑什麼到這個地步呢? ②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理解:(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③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理解: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 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理解:國家用什麼來救濟老百姓呢? ⑤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理解: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⑥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 理解:即使活著,(我)憑什麼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介+動 ①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 理解: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②余是以記之(《石鍾山記》) 理解: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論語·為政》) 理解: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④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史記·項羽本紀》)理解:楚國的戰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拚命作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