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誑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如下:
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片語、分句等。
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
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
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
d)連接事理上前後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
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筆畫:6,五筆:DMJJ
(1)文言文誑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而今[ér jīn]
現在;如今。
2.而後[ér hòu]
副詞。然後:先定好計策,~行動。
3.然而[rán ér]
連詞。但是;可是。對上文表示轉折:試驗失敗了,~他並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進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僅」等跟它呼應:性情溫順~心地善良。他不僅會開汽車,~還會修理。不但戰勝了各種災害,~獲得了豐收。
5.繼而[jì ér]
表示緊隨在某一情況或動作之後:人們先是一驚,~鬨堂大笑。先是領唱的一個人唱,~全體跟著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詞。幸虧;多虧:~發現得早,否則釀成大禍。
7.而已[ér yǐ]
罷了:如此~,豈有他哉。我只不過是說說~,你不必過於認真。
⑵ 文言文翻譯
這段話出自《玉堂閑話》,二樓說的不錯,的卻是即,不是及哦。
全文翻譯如下:
長安城最繁榮興盛的時候,有一個學道術的人,自稱得到了精妙的仙丹,面容像二十來
歲的樣子,自己卻說三百多歲了,京城裡的人們都很羨慕他。那些拿著東西來換仙丹,舉著
經紗來討葯方的人,使這里門庭若市。一次,當時有幾個在朝廷里供職的人到他家拜訪,酒
足飯飽,有個看門人來報告說:「你的兒子從村裡進京來了,想看一看你。」那個學道術的
人不悅地將他喝退。客人們說:「令郎遠道而來,不妨一見。」道士皺眉有頃,便說:「那
就讓他進來吧。」一會兒,只見進來個老頭兒,鬢發皆白,傴僂著身子,老邁不堪。他上前
就向道士跪拜。拜畢,道士將他喝進中門,然後緩緩地對客人們說:「小兒愚蠢呆笨,不肯
服食仙丹,以至於變成了這副樣子。他還未滿一百歲,便形容枯槁,已被我驅逐到山村的茅
屋裡了呵。」聽罷,客人們更加信以為真,將他當神崇拜。後來,有人暗地裡盤問道士的親
戚朋友,這才得知:那位傴僂身子的老頭兒,乃是道士的父親呵。喜好道術的人們,受到了
他的欺騙和盅惑,就像嬰孩兒受到大人的欺騙一樣。
再把原文給你吧:
長安完盛之時,有一道術人,稱得丹砂之妙,顏如弱冠,自言三百餘歲。京都人甚慕之。至於輸貨術丹,橫經請益者,門如肆市。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飲啜方酣,有閽者報曰:「郎君從莊上來,欲參覲。」道士作色叱之。坐客聞之,或曰:「賢郎遠來,何妨一見。」道士顰蹙移時,乃曰:「但令入來。」俄見一老叟,鬢發如銀,昏耄傴僂,趨前而拜。拜訖,叱入中門。徐謂坐客曰:「小兒愚呆,不肯服食丹砂,以至於是。都未及百歲,枯槁如斯,常已斥於村墅間耳。」坐客愈更神之。後有人私詰道士親知,乃雲:「傴僂者即其父也。」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欺嬰孩矣。
⑶ 朝三暮四文言文閱讀答案
原文編輯
宋有狙公(1)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2)狙(3)之意(4);狙亦得(5)公之心(6)。損(7)其家口(8),充(9)狙之欲(10)。俄而(11)匱(12)焉,將限(13)其食,恐(14)眾狙之不馴(15)於己也。先誑(16)之(17)曰:「與(18)若(19)芧(20),朝(21)三而暮四,足(22)乎?」眾(23)狙皆(24)起而怒(25)。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26)。 ——選自《列子·黃帝》
3譯文編輯
宋國有一個很喜歡飼養猴子的老頭。他家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寧可減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然而過了不久,家裡越來越窮困了,打算減少猴子吃橡子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橡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了嗎?」猴子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了吧?」猴子一聽,一個個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4注釋編輯
1. 狙(jū)公:養猴子的老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明白。
3. 狙:獼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養猴老人的心思。
7. 損:減少。
8.口:家口,口糧。
9. 充:充實,這里是滿足的意思。
10.欲:慾望
11.俄而:一會兒,不久。
12.匱:缺乏。
13.限:限制。
14.恐:恐怕。
15.馴(xùn):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為服服帖帖。
16.誑(kuáng):欺騙,瞞哄。
17.之:代詞,它,代指猴子們。
18.與:給。
19.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代「你」、「你們」,文中指猴子們。
20.芧(xù):橡樹的果實,俗稱「橡實」,一種糧食。
21.朝:早上。
22.足:夠,足夠。
23.眾:所有的。
24.皆:都。
25.起而怒:一齊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26.伏而喜:都很高興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的動作)。
5翻譯句子編輯
狙亦得公之心。
猴子們也能理解養猴子的老人的心。
2.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因此那人減少了他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慾望。
3.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
害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
4.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
⑷ 有關勤學的文言文故事
朝三暮四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
「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
「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附:《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注釋 :
狙——音居,獼猴,一種猴子的名稱。
損——損失,減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這里是家裡的糧食的意思。
充——充實,這里是滿足的意思。
俄——俄頃,不久的意思,表示時間短暫。
匱——音潰,缺乏,不夠的意思。
馴——音尋,馴服,順從的意思。
誑——音狂,欺騙,瞞哄的意思。
若——文言人稱代詞,就是「你」、「你們」的意思。
茅——音敘,橡實,一種糧食。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揭露狙公於弄的騙術,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但是後來,這個故事的意義有了些變化,被引申為反復無常,用來譴責那種說話、辦事經常變卦、不負責任的人。
~~~~~~~~~~~~~~~~~~~~~~~~~~~~~~~~~~~~~~~~~~~~~~~~~~~~~~~~~~~~~~~~~~~~~`
毛遂自薦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譯文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贊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復)說明「合縱」的利害關系,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可以決定。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 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干什麼的?」平原君說:「這是(我)趙勝的舍人。」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說話,你算干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裡。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里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合縱』這件事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干什麼?」楚王說:「是,是!實在象先生說的,謹以我們的社稷來訂立『合縱』盟約。」毛遂問:「合縱』盟約決定了嗎?」楚王說:「決定了。」於是,毛遂對楚王左右的人說:「取雞、狗和馬的血來:」毛遂捧著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說:「大王應當歃血來簽訂『合縱』的盟約,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於是毛遂在宮殿上簽定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著銅盤和血,而用右手招喚那十九個人說:「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依賴別人而辦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後歸來,回到趙國,說:「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趙勝(我)鑒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於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於是把毛遂作為上等賓客對待。
~~~~~~~~~~~~~~~~~~~~~~~~~~~~~~~~~~~~~~~~~~~~~~~~~~~~~~~~~~~~~~~~~~~~~~
士別三日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裡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於是呂蒙開始學習。
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多數哥為什麼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
不恥下問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稱他為『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羞恥,因此謚號稱他為『文』。」
~~~~~~~~~~~~~~~~~~~~~~~~~~~~~~~~~~~~~~~~~~~~~~~~~~~~~~~~~~~~~~~~~~~~~~
一鼓作氣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魯庄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庄公准備應戰。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高官厚祿的人,又為什麼要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上朝去拜見魯庄公。曹劌問:「您憑什麼應戰呢?」庄公說 :「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於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庄公說:「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憑著一片至誠,告訴神。」曹劌回答說:「這點兒小誠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會賜福的。」庄公說:「輕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於明察詳審,一定依據實情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國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庄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曹劌說:「不行。」齊國軍隊敲了三次鼓。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大敗。庄公准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於是向下觀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說:「可以了。」就追擊齊國軍隊。
戰勝了齊國軍隊後,庄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哪裡。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追擊齊軍。」
~~~~~~~~~~~~~~~~~~~~~~~~~~~~~~~~~~~~~~~~~~~~~~~~~~~~~~~~~~~~~~~~~~~~~
杯弓蛇影
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謁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
⑸ 《朝三暮四》文言文中的「先誑之」,「誑」的意思
欺騙,騙。
⑹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譯
翻譯:
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也能夠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慾望。
然而過了不久,家裡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猴子們不聽從自己,就先瞞哄獼猴們:「(我)給你們橡粟,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粟,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嗎?」猴子們聽後都服服帖帖了。
《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6)文言文誑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戰國·莊周《莊子·齊物論》,記載了狙公賦芧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復無常。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連珠並列組成,故事與故事之間雖然沒有表示關聯的語句和段落,但內容上卻有統一的主題思想貫穿著,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現出一種似連非連、若斷若續、前後貫通、首尾呼應的精巧結構。
作者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庄,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⑺ 文言文《朝三暮四》翻譯
朝三暮四是中國的成語、寓言、典故,源於《莊子·齊物論》。
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注釋:
狙——音居(jū),獼猴,一種猴子的名稱。
損——損失,減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這里是家裡的糧食的意思。
充——充實,這里是滿足的意思。
俄——俄頃,不久的意思,表示時間短暫。
匱——音潰(kuì),缺乏,不夠的意思。
馴——音訓(xùn),馴服,順從的意思。
誑——音狂(kuáng),欺騙,瞞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稱代詞,就是「你」、「你們」的意思。
芧——音敘(xù),橡實,一種糧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詩文翻譯
宋國有一個很喜歡飼養猴子的人,人們叫他狙公。他家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寧可減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然而過了不久,家裡越來越窮困了,打算減少猴子吃橡子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橡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猴子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了吧?」猴子一聽,一個個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⑻ 曹操誑父古文翻譯
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 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 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 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 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譯文: 曹操少年時,喜歡放盪游俠的生活,他的叔父幾次打小報告給他爸。曹操很煩他,於是有一次見到叔父時,假裝眼歪嘴斜,倒在地上。叔父問他怎麼了,曹操說:「我中風了。」叔父去告訴他爸,他爸來了,曹操便不假裝中風,站立如常。他爸問:「叔父不是說你中風嗎,怎麼回事?」曹操說:「我沒有中風啊,可能因為叔父煩我,才說我壞話吧。」經他一挑撥,以後叔父再告他爸曹操的壞話,他爸都不聽了,曹操就更加放盪自在了。
⑼ 狐狸學誑文言文
我認真地回答了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解釋詞語
1、能舍我友
舍:舍棄。這里是「釋放,放過」的意思。
2、則謝曰
謝:謝罪;道歉。
3、使女陽勸之飲
陽:通「佯」,佯裝;假裝;假作。
4、而陰置砒霜
陰:副詞,暗中;暗地裡;私下裡。
5、汝曹隨我歸矣 汝曹:你們這些人。「曹」如言「輩」,在文言中表示名詞復數,常跟在第二人稱代詞後面,如「汝曹」「爾曹」。(第一人稱代詞後面加「儕」或「輩」「屬」表示復數,如「吾儕」「我輩」「吾屬」等。)
6、過其子遠矣 過:超過;勝過。
二、下面「之」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A
A、人之相誑者多矣
(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B、使女陽勸之飲
(代詞,它。指狐狸。)
C、將軍宜枉駕顧之
(代詞,他。指諸葛亮。)
D、犯之不祥
(代詞,他們。指女父一家人。)
【說明】
BCD三項的「之」都是代詞,只有A項的「之」是助詞。所以答案為A。
三、翻譯句子
1、向寓山東一友家,聞其鄰女為狐媚。
【譯文】
從前他寄居在山東一位朋友家裡,聽說他鄰居家的女兒被一隻狐狸媚惑了。
2、悲哉!彼徒見人皆相誑,從而效尤。
【譯文】
太可悲了!它們(這里因為是對話,可以根據意思翻譯作「你們」)只看到人與人互相誑騙,就跟著(他們)去學樣(也互相誆騙)。
四、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是:A
例句:女父(跡)知其穴
(名詞作狀語,循跡,尋蹤,意即「暗中跟蹤狐狸」。後面的「知」是「查知;得知;訪得」的意思。)
A、其一(犬)坐於前
(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B、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名詞作動詞,做標記;做記號。)
C、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奇怪;對……感到奇怪。)
D、(聞)寡人之耳者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聽到;傳到。)
五、作者以筆記的形式,通過狐狸之口,想要表達什麼?
我以為作者主要想要說明三點意思:
1、人與人之間常常互相欺騙,這會產生很嚴重的「模仿」效應,於是引起整個社會人際關系的變質。這反過來也會對人類自身不利甚至有害。
2、人性與狐性在本質上並無不同,人與動物之間也應該有還相處,和諧相處。其實,人並不比動物聰明多少。換個角度講,人其實也應該向動物學習,並且也能夠從動物身上學習到很多。
3、凡事都有聯系,凡事都有因果,付出必有「回報」,有因必有果,種果必得報。所以,任何人說話做事都須謹慎,不可無視「天道」「人道」,無所顧忌,胡作非為。
(第三點與第一點之間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