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子文言文
原文]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②。及至暮反席
於樹下③,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④。其陰逾去,而
其身愈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苻子》
[注釋]
①逃暑:避暑,乘涼。
①孤林--孤樹。獨立的一棵樹。
②徙衽(xǐrén)--移動席子。徙,遷移。衽,席子。
③反--同「返」。
④濡(rú)--沾濕。
有個鄭國人怕熱,他跑到一棵樹蔭下去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挪動著自己的卧席隨著樹蔭走。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挪動著卧席隨著樹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濕身子的傷害。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這個人白天乘涼的辦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樣辦法乘涼就相當笨拙了。 。。。
【說明】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情況是不斷變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
㈡ 鄭人逃暑文言文翻譯
譯文:
鄭國有個人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的影子挪動自己的卧席。
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
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原文: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
其陰逾去,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太平御覽·人事部》
(2)苻子文言文擴展閱讀:
鄭人逃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隨著事態的發展去解決問題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
老辦法去看待並解決新的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客觀世界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我們也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要懂得融會貫通。
鄭人用避暑的辦法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著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出處介紹: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為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覽》采以群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為千卷,所以初名為《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為《太平御覽》。
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㈢ 乘涼避露文言文的譯文,4月26日告訴我,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謝了
一、譯文
有個鄭國人怕熱,他跑到一棵樹蔭下去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挪動著自己的卧席隨著樹蔭走。
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挪動著卧席隨著樹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濕身子的傷害。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
這個人白天乘涼的辦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樣辦法乘涼就相當笨拙了。
二、原文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其陰逾去,而其身愈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
三、出處
《苻子》
(3)苻子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苻子,書名,為前秦氐族人苻朗撰,是繼淮南子之後又一部大型道家子書。原書亡佚,房融曾盛贊此書,現傳有清代兩個輯本,即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和嚴可均《全晉文》輯本。
二、作品賞析
《苻子》,其中有不少片斷頗具文學意味。聯系苻朗的身世和其所處國勢,史文印照,尚可以顯示作為氐族貴族及亡國者的苻朗在「魏晉風度」之中的思想脈絡。
三、作者簡介
苻(音pú) 朗(?—389),十六國前秦將領,字遠達,氐族。朗字元達,堅從兄子,征拜鎮東將軍青州刺史,封樂安男。堅敗後降晉,為員外散騎侍郎,王國寶譖而殺之,有《苻子》三十卷。
㈣ 樹下乘涼用文言文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②。及至暮反席
於樹下③,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④。其陰逾去,而
其身愈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苻子》
[注釋]
①逃暑:避暑,乘涼。
①孤林——孤樹。獨立的一棵樹。
②徙衽(xǐrén)——移動席子。徙,遷移。衽,席子。
③反——同「返」。
④濡(rú)——沾濕。
有個鄭國人怕熱,他跑到一棵樹蔭下去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挪動著自己的卧席隨著樹蔭走。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挪動著卧席隨著樹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濕身子的傷害。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這個人白天乘涼的辦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樣辦法乘涼就相當笨拙了。 。。。
㈤ 文言文 《鄭人逃屠》 翻譯
注釋 1.逃暑:避暑,乘涼。 2.孤林:獨立的一棵樹 3.徙(xǐ):移動 4.衽(rèn):卧席 5.以:為了,目的是。 6.及:等到 7.反:通「返」,返回。 8.濡(rú):沾濕 9.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10.去:距離 11.至:到 12.席:睡 13.從:跟從 14.暮:黃昏 15.露:露水 16.於:在 編輯本段翻譯 鄭國有個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的人,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短句翻譯 1.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 2.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編輯本段短文寓意 《鄭人逃暑》講述了鄭人白天將席子移動到樹陰下避暑,晚上由於月光下樹的影子拉長了,鄭人不是將席子鋪在樹下,而是和白天一樣還移動到樹陰里,離樹干遠了,其實已經毫無遮攔了,所以被露水濕身了。 這則故事主要細節就是晚上睡在樹陰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濕身。三是找好諷刺角度,分析因果關系。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隨著事態的發展去解決問題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客觀世界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我們也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鄭人用避暑的辦法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著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 編輯本段相關鏈接 苻子: 謹案:道家祖黃老,蓋三皇五帝之道也,變而為列禦寇莊周,則楊朱之為我也,又變而房中術,而金丹,而符錄,而齋醮,每降益下,而道家幾乎熄矣。於是乎秦漢以來,未有著書象《道德經》者,其象《列子》《莊子》,僅有苻朗,苻朗者,秦苻堅之從兄子也,《隋唐志》《苻子》三十卷,宋不著錄,《路史》徵引,皆取諸類書,非有舊本流傳。蓋亡於唐末。余從類書寫出八十一事,省並復重,得五十事,定著一卷,備道家之一種。就中有雲:至人之道也如鏡,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又雲:為道者日損而月章,為名者日章而月損。又雲:荊山不貴玉,鮫人不貴珠,又雲:木生燭,燭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三復其言,具有名理,本傳稱老莊之流,非過許也。嘉慶丁丑歲秋九月九日,嚴可均謹敘。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情況是會不斷變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
㈥ 文言文。。。。很急,速回
【導讀】鄭人犯了教條主義錯誤,造成了買不到鞋子的後果。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即「試之以足」),不要教條主義(即「寧信度,無自信也」)
[編輯本段]【發音】
zhèng rén mǎi lǚ
鄭 人 買 履
[編輯本段]【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編輯本段]【寓意】
說明做事要善於變通,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事不能迷信教條;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取得成功的!
[編輯本段]【理論點擊】
諷刺了那些固執己見,死守教條,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編輯本段]【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編輯本段]【示例】
(1)你可千萬不要學《鄭人買履》。 否則會鬧笑話的!
(2)《鄭人買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種性格要不得,人不能太迂腐,要學會靈活應變。
[編輯本段]【用 法】
主謂式句型
用作定語或狀語
是含貶義成語
[編輯本段]【近義詞】
生搬硬套 死板(搬)教條 刻舟求劍 墨守陳規
[編輯本段]【反義詞】
見機行事 隨機應變
[編輯本段]【燈 謎】
河南人買鞋——【鄭人買履】
[編輯本段]【典故】
此文言文為 【寓言】
[編輯本段]【課文版】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編輯本段]【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裡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編輯本段]【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ó),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量長短
度——音(dù),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將要,打算。
置——放
[編輯本段]【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編輯本段]【白話文典故】
古時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就在家裡把自己腳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來到了集市上賣鞋的店鋪里,看好了一雙鞋,正准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裡忘了帶來了,就說忘了帶尺寸,回家拿來尺寸再買,所以就往回走。旁邊的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為什麼不直接試試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幹啥?鄭國的那人就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後來人們就用「鄭人買履」來形容和譏笑那些不顧客觀實際,搞教條主義的人。
[編輯本段]【中心思想】
《鄭人買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了,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條,而不注重客觀現實的人。
[編輯本段]【疑問?鄭人買履,鄭人是誰呢?】
■鄭人買履,嘲笑鄭人的經典
鄭人買履的故事出自《韓非子》,講鄭人買鞋,到了集市忘了帶事先量好的尺寸,回家去拿,返回時集市已散,結果鞋沒買成。別人問他為什麼不拿腳試穿,他說:「寧信度,無自信也。」
這個故事純屬虛構,韓非子是拿寓言來講道理,但為什麼偏偏與鄭人(今屬河南)過不去?他完全可以說「從前有個人想買鞋」,不需要點明這個笨蛋的里籍。韓非子絕非等閑之輩,他在這里眼睜睜地說「鄭人」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如果韓非子在這里明確使用「鄭人」是出於故意,那要麼「鄭人」在當時就是被人們嘲諷的最佳對象,鄭人就是笨蛋的代名詞,要麼就是他個人與鄭人有什麼過節兒。
■鄭人逃暑,為什麼笨必稱鄭
這個故事出自《苻子》,也上過中學課本。隨手從網上找一段白話文:
鄭國有個人(文言文就是鄭人)躺在一棵大樹底下乘涼。太陽在運行,樹影在移動,他也在不斷地挪動涼席,免得被太陽曬著。到了晚上,月亮從東邊升起來,慢慢地向西邊運行,樹影也隨著緩緩移動。這個鄭國人還像白天一樣,不斷地挪動涼席,躺到樹影下面。結果,他的衣服全被露水打濕了。
《苻子》的作者苻朗是前秦人,但他的書中大多是先秦故事。本則故事中,又一個不幸的鄭人成為被嘲諷的對象,看來不像是韓非子與鄭人有什麼過節兒,更像是鄭人天生就有點問題。
■鄭人愛魚,鄭人成了符號
鄭人愛魚出自明初學者宋濂的一則寓言,用白話文表述大意是這樣:鄭國有個愛惜魚的人,放了三隻盆子在廳堂之中,裝上水,弄到魚就養著它們。魚剛脫離網的困苦,很疲憊,浮到水面上喘息。過了一天,鰭尾開始搖擺。鄭人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沒多久,餵食谷末和麥麩,又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有人說:「魚以江為活命之所,像這樣呆在一勺水中,遇上一個每天玩弄它,還說『我愛魚我愛魚』的人,魚不腐爛的少啊!」鄭人不聽。沒過三天,魚全都鱗片脫落而死,鄭人者才感到後悔。
這則寓言出於明代,從宋濂的生平為人來看,他對河南人絕無偏見,而寓言中之所以使用鄭人完全是一種文學創作上的需要,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目中,鄭人就是一個寓言角色,就好像狐狸代表狡猾,獅子代表兇殘,鄭人嘛,當然就是代表笨。
■為什麼要跟鄭人過不去
為什麼很多古代笑話中鄭人都成為被嘲諷的對象?拋開時代較晚的鄭人愛魚來看,前兩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在批評拘泥不化的人,鄭人買履是鄭人拘泥於鞋的尺碼,鄭人逃暑是鄭人在晚上拘泥於白天的經驗。再看看韓非子中關於「鄭人」的其他笑話: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批評的是鄭人拘泥於形式而忽視實際。
[編輯本段]【教師教案】
一。教學目的要求:
基礎知識: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基本技能: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注重實際。
二。教學的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
三。教學難點: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難點。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准備:
電腦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七。課前活動:
背誦古詩、詞、文言文。進行南北對抗賽,講解規則。
一、導入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兩篇文言文,同學們還記得是什麼嗎?
(《學弈》《兩小兒辨日》)
學了這兩篇文言文,你們有什麼收獲?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它不但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讓人能體味到其中的含蓄與幽默。
2、今天我們就要再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鄭人賣履》。
齊讀課題
二、理解課文
(一)讀准課文,整體感知
1。 課文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同學們再來讀一讀,把字音讀准,把握不準的標出來。
板書:讀准
2。 學生自由讀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準的字的讀音。聽他讀的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指名讀正音(吾wú 寧nìng 度ó 度dù)
再指名讀
提示:有個字出現了3次,兩個讀音。你知道是什麼嗎?(度ó——量長短;度dù——尺碼)為什麼?(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時解決)
本文出現了兩個通假字,你知道是什麼嗎?(「坐」同「座」;「反」同「返回」。)
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讀懂理解
1 過渡: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夠正確、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了,下面讓我們仔細地讀課文。同學們先想一想有什麼好的辦法,能讀懂了這個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書:讀懂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1)結合注釋;
2)運用所學;
3)反復朗讀;
4)聯系全文;
2。 下面同學們就先自己運用這些方法學習學習,難理解的地方標出來,然後小組交流解決。
(1)學生自學
(2)小組交流
3 。把你們小組有爭議的地方提出來,咱們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來發言時同學們要仔細地聽,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來給以補充、甚至談出你的不同的見解。
哪個小組在理解的時候解決了這個問題?
隨著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點研究。
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1)何不試之以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2)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賣一雙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時,忘記拿量好的尺碼。)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說:「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買成。)
(4)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解決爭議的過程,通過思維的碰撞引導學生小結運用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爭議解決了後)
4 。剛才通過讀你解決了字同、音不同的問題了嗎?
小結:看來深入得讀就能解決問題!
5 。哪個小組願意來講講這個故事,其他小組仔細得聽,看他們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樣?
(1)不一樣。談出來
(2)一樣。再請同學講一講。
6. 讀書明理
(1)最終這個鄭國人也沒有買到鞋,為什麼沒有買到?你們還想說些什麼?
(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注重實際。)
(2)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他回來沒有買到鞋,就有人說他,如果這個人早些告訴他不就買到鞋了?
引發學生思考看法學生再討論
小結: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至極」別人勸也聽不進去。看來文言文,用字不多,卻能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璣」(板書)
[編輯本段]成語
成語的定義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慣用性。④形成的歷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歷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而」鄭人買履」是有一定典故,而且有一定的寓意,根據以上成語的定義,可以確定」鄭人買履」是成語.
㈦ 鄭人買履文言文的意思
翻譯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7)苻子文言文擴展閱讀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作者介紹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㈧ 收集所有文言文帶翻譯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Ⅰ卷)
[譯文]:何遠字義方,是東海郯縣人。調任武昌太守。何遠本來風流倜儻,喜歡行俠仗義,一直到這時才改變原來的志節行為,恪盡職守。他杜絕交遊,對各種饋贈,一點也不收受。武昌民間飲用長江水,盛夏時節,何遠怕江水熱,經常用錢買百姓井中的涼水。如有人不收錢,就提著水還給他。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他的車輛的服飾十分簡陋破舊,所用的器物沒有銅制或上漆的。江南盛產水產品,十分便宜,但何遠每頓飯,只不過吃數片干魚罷了。
後來任武康縣令,他更加堅持清廉的節操。他去除繁多的祭祀活動,盡忠職守,很受百姓的稱贊。太守王彬巡察所屬各縣,其他縣都設宴款待。到武康後,何遠只為王彬准備了干糧、飲水而已。王彬離去時,何遠送他到縣境,送上一斗酒、一隻鵝作為離別贈禮。王彬與何遠開玩笑說:「你的禮物超過東晉時的陸納,恐怕會被古人譏笑吧!」高祖聽說何遠有才幹,便提升他為宣城太守。從縣令提升為靠近京都的大郡長官,這種情況是近代從未有過的。宣城郡過去曾受盜匪的搶掠,何遠盡心治理,又使名聲遠播。過了一年,何遠調任始興內史。當時泉陵侯淵朗出任桂州刺史,沿途搶掠騷擾,但到了始興縣內,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
何遠在任時,喜歡開辟街巷,修整房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集市,大至城池、馬廄、倉庫等,他都像經營自己的家業那樣來加以修治。他應得的俸祿,一概不取,到年底時,選擇最窮困的百姓,把那些錢作為稅款贈送給他們,並且長期堅持這樣做。何遠在任時,對豪強富戶嫉恨如仇,對貧民百姓視為子弟,因此豪強對他特別害怕。
何遠為人耿直,不徇私情,身居人世間,卻謝絕別人的拜謁,自己也不拜訪別人,寫信給別人時,無論(對方)地位的高低,所用的稱謂禮節都一樣。與人交往時,從不因對方的面色低聲下氣,因此多受到庸俗之士的嫉恨。他的清廉公正,確實是天下第一。他先後出任數郡的太守,見到可產生貪欲的東西,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廉潔之心。他的妻子兒女飢寒交迫,如同最貧窮的人家那樣。他離開東陽回到家鄉後,數年不談榮譽恥辱之事,士大夫們更因為這樣而贊賞他。他輕財好義,周濟別人的窘急,說話從不虛妄,這些都是出於他的天性。
11.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II卷)
【文言文譯文】
季布是楚地人,為人好逞意氣,愛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氣。項羽派他率領軍隊,曾屢次使漢王劉邦受到困窘。等到項羽滅亡以後,漢高祖出千金懸賞捉拿季布,並下令有膽敢窩藏季布的論罪要滅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陽一個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頭發剃掉,用鐵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出賣給魯地的朱家。朱家心裡知道是季布,便乘坐輕便馬車到洛陽去了,拜見了汝陰侯滕公,乘機對滕公說:「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項羽差遣,這完全是職分內的事。項羽的臣下難道可以全都殺死嗎?現在皇上剛剛奪得天下,僅僅憑著個人的怨恨去追捕一個人,為什麼要向天下人顯示自己器量狹小呢! 您為什麼不尋找機會向皇上說明呢?」汝陰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俠客,猜想季布一定隱藏在他那裡,便答應說:「好。」滕公等待機會,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於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漢惠帝的時候,季布擔任中郎將。匈奴王單於曾經寫信侮辱呂後,而且出言不遜,呂後大為惱火,召集眾位將領來商議這件事。上將軍樊噲說:「我願帶領十萬人馬,橫掃匈奴。」各位將領都迎合呂後的心意,齊聲說:「好。」季布說:「樊噲這個人真該斬首啊!當年,高皇帝率領四十萬大軍尚且被圍困在平城,如今樊噲怎麼能用十萬人馬就能橫掃匈奴呢?這是當面撒謊!」在這個時候,殿上的將領都感到驚恐,呂後因此退朝,終於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東郡守,漢文帝的時候,有人說他很有才能,漢文帝便召見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說他很勇敢,但好發酒瘋,難以接近。季布來到京城長安,在客館居留了一個月,皇帝召見之後就讓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對皇上說:「我沒有什麼功勞卻受到了您的恩寵,在河東郡任職。現在陛下無緣無故地召見我,這一定是有人妄譽我來欺騙陛下;現在我來到了京城,沒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罷,遣回原郡,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毀謗我。陛下因為一個人贊譽我就召見,又因為一個人的毀謗而要我回去,我擔心天下有見識的人聽了這件事,就窺探出您為人處事的深淺了。」皇上默然不作聲,覺得很難為情。楚地有個叫曹丘的先生,擅長辭令,能言善辯。他曾經侍奉過趙同等貴人,與竇長君也有交情。季布聽到了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勸竇長君說:「我聽說曹丘先生不是個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來往。」等到曹丘先生回鄉,想要竇長君寫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竇長君說:「季將軍不喜歡您,您不要去。」曹丘堅決要求竇長 君寫介紹信,終於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了個揖,說道:「楚人有句諺語說:『得到黃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諾言。』您怎麼能在梁、楚一帶獲得這樣的聲譽呢?況且我到處宣揚,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您為什麼這樣堅決地拒絕我呢!」季布於是非常高興,請曹丘進來,把他作為最尊貴的客人。季布的名聲之所以遠近聞名,這都是曹丘替他宣揚的結果啊!
12.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卷)
【參考譯文】
清河王劉承的太傅轅固生,是齊國人。因為研究《詩經》,孝景帝時做了 博士。他和黃生在景帝面前爭論。黃生說:「湯王、武王並不是秉承天命繼位天子,而是弒君篡位。」轅固生反駁說:「不對。夏桀、殷紂暴虐昏亂,天下人的心都歸順商湯、周武王,商湯、周武王贊同天下人的心願而殺死夏桀、商紂,夏桀、商紂的百姓不肯為他們效命而心向商湯、周武王,商湯、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為天子,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麼?」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但是一定戴在頭上;鞋雖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腳下。為什麼呢?這正是上下有別的道理。夏桀、商紂雖然無道,但是身為君主而在上位;商湯、周武王雖然聖明,卻是身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過錯,臣子不能直言勸諫糾正它來保持天子的尊嚴,反而借其有過而誅殺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稱王之位,這不是弒君篡位又是什麼?」轅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說法來斷是非,那麼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對嗎?」於是景帝說:「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談學問的人不談商湯、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繼位,不算愚笨。」於是爭論停止。此後學者再無人膽敢爭辯商湯、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還是放逐桀紂篡奪君權的問題了。
竇太後喜歡《老子》這本書,召來轅固生問他讀此書的體會。轅固生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的言論罷了。」竇太後惱怒道:「它怎麼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於是讓轅固入獸圈刺殺野豬。景帝知道太後發怒了而轅固直言並無罪過,就借給他鋒利的兵器。他下到獸圈內去刺殺野豬,正中其心,一刺,野豬便應手倒地。太後無語,沒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罷。過了不久,景帝認為轅固廉潔正直,拜他為清河王劉承的太傅。很久之後,他因病免官。當今皇上剛即位,又以品德賢良徵召轅固入朝。那些喜好阿諛逢迎的儒生們多有嫉妒詆毀轅固之語,說:「轅固老了。」於是他被罷官遣歸。這時轅固已經九十多歲了。他被徵召時,薛邑人公孫弘也被徵召,卻不敢正視轅固。轅固對他說:「公孫 先生,務必以正直的學問論事,不要用邪曲之說去迎合世俗。」自此之後,齊人講《詩》都依據轅固生的見解。一些齊人因研究《詩經》有成績而仕途顯貴,他們都是轅固的弟子。
13.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上海卷)
【參考譯文】
(五)
少傅白居易,文章舉世無雙,卻未曾升任過地位顯赫的高官。從前,劉禹錫在太和年間做賓客時,與太尉李德裕都在東都做事。劉禹錫拜訪李德裕,說:「最近你得到過白居易的文集嗎?」李德裕說:「給了一些文集讓我看,我把它們積攢起來讓人放在別的地方收藏起來,可是我從來沒看過,現在給你看看」。等取來一看,白居易的文稿裝了滿滿一箱子,上面積了厚厚的灰塵,等把書卷打開後又給卷了回去,對劉禹錫說:「我和這人比,一直有不足之處啊,他的文章精彩絕倫,何必看呢!只是害怕讀後心中增添自愧不如之意,所以不想看。」對白居易文章的忌憚之心到了如此的地步。有地位的人都忌妒他,說他:「有學士之才,卻沒有宰相之能。」賞識他的人在白居易的奏對中發現他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可實際上他被時俗所排擠,就象當年漢文帝時的賈誼,不被卿相所了解,人們都為之感到惋惜。
(六)
豐野園是前相國陳說岩先生的別墅啊。相國去世.距今已有十多年了。園子已廢棄而挪做他用。可是裡面薈萃的花劃樹木,足以令人賞心悅目;憑靠於回環曲折的欄桿上.足以躲避熱天時的大雨、沐浴那陣陣清風;高高的樓閣,足以令人飽吸西山的爽氣,這種境界和當年相國活著時是一樣的啊。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友人杭大宗君來到京城。住在園子里,我因多數造訪杭君。對園子也了解個大概、這時,杭君的同鄉陳君也寄住在這里。不久陳君要到粵西做官.對這個園子留戀不舍,就讓善於作畫之人把它畫出來,同時通過杭君讓我來寫下這篇文章。
天下的山水風景多聚集在東南,京城車馬喧囂,他鄉之客往往感到煩悶,找不到故土的感覺。陳君家在杭州,西湖美景甲天下。舍棄家鄉勝景來到京城,應當對這個園子是不屑一顧的。(比他家鄉西湖的景緻差遠了),但陳君卻對此園徘徊流連不忍離去,那麼可知陳君做官,必定有和其他平庸官吏不一樣的地方。雖然這樣,士人當初多能安心在貧苦環境中生活,就是窮得用破瓮來當窗戶,用草繩來檢門軸也會感到滿足得很;若碰到偶然機會來到富貴之家,看見華關的樓閣欄檻花木,就會心中喜悅倍生羨慕之意。要是有一天得志的話,就會想著放縱自己的慾望,就會達到剝削人民不顧民生的地步,這同攻擊劫掠民眾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既然這樣,那麼陳君羨慕相國的家業而不仰慕相國一心為國品質的心思,就可以知道了。
14.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四川卷)
[文言文譯文]
樊英字季齊,南陽魯陽人。從小在三輔接受學業,同時通曉《五經》。隱居在壺山的南邊,來向他學習的人從四方而來。州郡先後以禮相請,他都不答應;公卿推薦他為賢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徵召他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詔書給公車,賜給策書,徵召樊英和同郡六個人,樊英等四人都沒去。永建二年,順帝賜給策書,預備禮物,用黑色幣帛征請樊英,樊英又堅決推辭說病得嚴重。於是詔書嚴厲責備郡縣,要郡縣用車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師,推說有病不能起來。於是強行將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禮相從。皇帝發怒,對樊英說:「朕可以讓你活,也可以殺掉你;能使你顯貴,也可使你低賤;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貧困。你為什麼輕慢朕的命令?」樊英說:「臣接受的是天命。活著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沒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麼能夠使臣活,又怎麼能夠殺掉臣!臣看見殘暴的君主就像見到仇敵,站在暴 君的朝堂上還不肯,怎麼能夠使臣顯貴呢?臣雖然身為平民,住在陋室,卻怡然自得,無異於皇帝之尊向,又怎麼能夠使臣低賤呢?陛下怎麼能夠使臣顯貴,使臣低賤!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非常優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實現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陛下怎麼能使我富貴,怎麼能使我貧窮呢!a皇帝沒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聲,讓他去太醫那裡養病,每月送給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於是為樊英造壇設席,以老師的禮節對待樊英,向他詢問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辭,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數個月後,樊英聲稱病重,詔書要他以光祿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昭令,大家都以為樊英一定不會改變志向,到後來應對皇上,又沒有新奇的計謀和深遠的對策,談到他的人感到失望。最初,河南人張楷和樊英一同被徵召,不久張楷對樊英說:「天下有兩條道路:出仕與隱居。我以前認為您出仕能夠輔助當今天子,有助於當代人。然而您開始以貴重無比的身體,激怒萬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祿,又沒聽說什麼匡時救世的主張,你就進退兩難了。」穎川人陳寔自小跟隨樊英學習,樊英曾經生病,妻子派侍女拜問,樊英從床上下來答拜。陳寔覺得奇怪,就問樊英,樊英說:「妻是齊的意思,妻子與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據禮沒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謹慎都像這樣,享年七十多歲,在家中去世。
15.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
【參考譯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當時名聲顯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內,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馬朱鮪等人重兵據守在洛陽。光武帝認為河內防守很難,向鄧禹詢問道:「眾將中誰是可以派去鎮寧河內的人?」鄧禹說:「從前漢高祖任命蕭何在關中防守,最終成就了帝業。現在河內地區有黃河環繞作為堅固的防線,人口眾多,向北通到上黨,向南接近洛陽。寇恂文武兼備,有統帥之才,派遣守河內的人非他莫屬。」於是授寇恂河內太守職,掌管大將軍事務。
建武二年,執金吾賈復在汝南,他的部將在穎川殺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將其押在獄中。當時為萬事創辦待興之時,軍營中犯了法紀,大多情況是對犯法者寬容而不追究,寇他競然在集市中殺了行凶者。賈復認為這是個讓他感到恥辱的事情,回過頭路過穎川,對左右人說:「我和寇恂共同做將領,可現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有心懷怨忿而不馬上決斷的人呢?如今要見到寇恂,必定親手用劍殺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圖後,不想和他相見。谷崇說:「我,是個將領,請讓我能夠帶劍陪侍在你身邊。一旦有變故,我足以為你挺身而 出。」寇恂說:「不要這樣。從前相如不畏懼秦王卻屈從於廉頗的原因是為了國家啊。小小的趙國,尚且有這種重義之人,我怎能忘記這種大義呢?」於是命令部下准備好供應軍隊的用具,儲備好美酒,執金吾的軍隊一入界,讓他們一個人得到兩個人能享有的酒飯的款待。寇恂於是在道中迎候,口說有病而回去了。賈復率兵想追擊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於是就這樣走過了他的治界。寇恂派谷崇把情況向上匯報,皇帝於是徵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後,發現賈復先在那兒坐著,想起身迴避,皇帝說:「天下沒有平定,兩虎怎能私自相鬥?現天我要把你們分開。」於是兩人共坐同飲,極盡歡樂。
高峻據守高平,害怕被殺而堅決死守,大將軍職奔等人圍攻他,一年也沒攻下來。建武十年,皇帝商議派使臣招降他,就對寇恂說:「你現在替我前去招降。如果高峻不馬上投降,你就帶領耿奔等五營兵力去攻擊他。」寇恂捧著璽書走到第一城時,高峻派軍師皇甫文出城拜謁,行推辭禮,表示不屈服。寇恂發怒,將要殺死皇甫文,眾將功諫說:「高峻有精兵萬人.大多帶有強努,連年攻克不下,現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應,就殺了他。派他的副手回去告訴高峻說:「軍師無禮,已經殺了他了。想投降,趕快降;不想降,就固守。」高峻惶恐不安,當天就開城門投降。眾將都來賀喜,趁機問:「請問你殺掉高峻的使者並且使他率城投降,為什麼呢中。」寇筒說:「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人呀,是給高峻出謀劃策的呀。現在到來,態度推辭不屈從,一定無投降心。成全他那麼他就會得計,殺了他高峻便嚇破了膽,他就會投降。」眾將都說:「我們確實比不上你呀。」
寇構學問深品行好,在朝廷名聲很響,所得的俸金.多多地施給朋友、故人以及跟從自己的官吏士兵。常說:「我依靠著你們才達到現在這個地步,難道我能獨享這些東西嗎。」當時的人把他歸於仁厚的長者一類人,認為他有宰相的器量。建武十二年去世,謚號是威侯。
16.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浙江卷)
[文言參考譯文]
天台生因為天氣熱而難受。晚上躺在細葛做的蚊帳裡面,童子手裡拿著大扇子在前面揮動,舒服極了,於是就睡著了。過了很久,童子也睡著了,丟掉大扇子,靠在床邊,鼾聲像打雷一般。天台生驚醒過來,以為快要刮風下雨了,抱著自己的膝蓋坐在那裡。不久,耳旁聽到飛動鳴叫的聲音,像是唱歌、又像是在傾訴,像是充滿哀怨、又像是充滿思慕;接著就攻擊天台生的手臂,刺入到他的肉裡面去,撲向他的大腿,咬嚙他的臉面,讓天台生毛發都豎了起來,肌肉也幾乎要顫動。天台生兩手用力合拍,掌心濕濕的、好像是汗水,拿來聞聞,竟是鮮血的腥味啊!天台生嚇一大跳,不知該怎麼辦,就用腳踢了踢童子,呼叫他說:「我被什麼東西給困擾了,趕快拿蠟燭來照看看!」蠟燭來了,蚊帳全都開了,原來有幾千隻蚊子聚在蚊帳邊。蚊子們看到燭火,四散亂飛,好像一群螞蟻,好像一堆蒼蠅,尖尖的嘴巴、飽飽的肚皮,通體漲大變紅。天台生罵童子說:「這不正是嚙吮我血的東西嗎?都是你不謹慎,把蚊帳拉開而放它們進來!況且這些東西是異類,如果好好預防的話,它們又那能害人呢?」童子拔了些蒿草、捆成一卷,就在草端點起火來,煙隨著風迴旋,童子拿著蒿草左右揮來揮去,繞床好幾圈,把蚊子趕到門外去了。童子回報天台生說:「可以好好睡覺了,蚊子都趕走了。」
天台生於是拂拭席子,正要睡覺,忽然呼喊老天而感嘆地說:「老天您為什麼要生出這種小東西來傷害人呢?」
童子聽了,啞然失笑地說:「您為什麼把自己看得那麼重要,又過分又固執地怨恨老天呢!天地之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變化,賦予它形體、授給它本質,使人和物得到了區分。大的動物是犀牛、大象,怪異的動物是蛟龍,凶暴的動物是老虎、花豹,馴服的動物是糜鹿、金絲猴;長羽毛的是飛禽、是走獸,裸體無毛的是人、是蟲;無不都有供養。雖然有大小長短的不同,然而寄託形體在這天地之間,都是一樣的。如果從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的話,則會認為人類高貴而動物低賤;如果從天地的角度來看的話,則果真有那個高貴、那個低賤呢?現在我們人類自抬身價,號稱是天地間的主宰者;對待水陸間的物體,有生命的種類,沒有不在高處設下鳥網、在低處設下魚網,山中貢獻、海里供應,蛙、黽都沒法逃命,鴻雁也都沒法隱藏蹤跡;人類所吃的動物,可以說是太多太多了,而動物難道就不可以吃人嗎?今晚蚊子動一下嘴巴,您就對老天哀號而加以控訴。假如那些被人類所吃的動物,它們也都向老天哀號控告的話,那麼老天要處罰人類,又該怎麼辦呢?
「況且動物被人類吃,人類被動物吃,這是不同的種類,還可以說得過去。而且蚊子還對人謹慎畏懼,大白天不敢暴露他們的形跡,躲在看不見的地方來觀察人,乘人疲憊鬆懈的時候,然後才有所謀求啊!現在同樣是人類,吃著米粟、喝著熱湯,這是相同的啊!養活妻女、教育小孩,這是相同的啊!穿戴容貌,也沒有不相同的啊!可是人類卻在大白天里公然乘著同類有間隙的時候來欺負他,吮吸他們的脂膏和腦髓,讓他們餓倒在草野間,讓他們在道路上流離失所,呼天搶地的聲音連接不斷,也沒有人憐憫他們。現在您一被蚊子咬嚙,就立即睡不安穩,知道同類相殘卻好像沒聽見過一樣,這難道是君子先別人後自己的道理嗎?」
天台生於是將枕頭扔到地上,拍打心窩、發出長嘆,披上衣服、走出門口,一直坐到天亮。
17. 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重慶卷)
【參考譯文】
張養浩,宇希孟,濟南人。張養浩從小就有德行和節義。有一次他出門,碰到一個人,那人把鈔票遺失在路上,當張養浩發現的時候,那個人已經走了,張養浩就追上去把錢還給他。年僅十歲時,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讀書,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誦,到了夜晚就關上房門,點上燈,偷偷地讀書。
後來他被選授為堂邑縣尹。(張養浩)帶頭搗毀了濫設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強盜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審訊檢查的規定,張養浩說:「他們都是善良的百姓,因為生活困難,被飢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強盜。已經用刑法處罰了他們,還把他們當強盜看待,這就斷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路!」強盜們感動得流了眼淚,他們相互勸戒說;「不要對不起張公。」有一個叫李虎的人,曾經殺過人,他的同黨也都是暴虐殘忍,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從前的縣尹都不敢過問這件事。張養浩到這里以後,將他們全部依法懲處,老百姓非常高興。張養浩調離堂邑十年,百姓仍然為他立碑,歌頌他的恩德。
元英宗繼承皇位後,命令張養浩參與中書省的工作。適逢元宵節,皇帝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做成鰲山,張養浩就上奏給左丞相拜住。拜住將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宮諫阻,奏疏大概說:「元世祖執政三十多年,每當元宵佳節,民間尚且禁燈;威嚴的宮廷中更應當謹慎。現在皇帝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我認為玩樂事小,影響很大;快樂得少,憂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儉思慮深遠作為准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為警戒。皇帝大怒,看過奏疏之後又高興地說:「不是張希孟不敢這樣說。」於是取消了點燃花燈的計劃。就賞賜給張養浩錢財布匹,來表彰他的正直。
天歷二年,陝西大旱,飢餓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張養浩接到任命後,立即把自己家裡的財產都分給村裡的窮人,自己便登上車子向陝西進發,碰到飢餓的災民就賑濟他們,看到餓死的災民就埋葬他們。路過華山,就到西嶽廟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來,這時,天空忽然陰雲密布,一連下了兩天雨。等到張養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廟里去求雨,結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來,莊稼由此長起來了,陝西的民眾十分高興。當時一斗米值十三貫錢,百姓拿著鈔票出去買米,鈔票稍有不清或破損就不能用,拿到府庫中去調換,那些奸刁之徒營私舞弊,百姓換十貫只給五貫,而且等了好幾天還是換不到,老百姓處境非常困難。於是張養浩檢查府庫中那些沒有損毀、圖紋可以看得清的鈔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萬貫,全部在它的背面蓋上印記,又刻十貫和五貫的小額鈔票發給窮人,命令米商憑鈔票上的印記把米賣給他們,到府庫驗明數目便可換取銀兩,於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營私舞弊。張養浩又率領富人家出賣糧食,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請求實行納糧補官的法令。張養浩聽到民間有人為了奉養母親而殺死自己兒子的事,為此大哭了一場,並拿出自己的錢救濟了這戶人家。
張養浩到陝西做官四個月,從來沒有回到自己家裡住過,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禱,白天就出外救濟災民,一天到晚沒有絲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牽掛的事,就按著胸,感到痛苦,於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時候才六十歲。陝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㈨ 後翼射日文言文
原文]
夏王使羿射於方尺之皮①,徑寸之的②。乃命羿曰:「子射之,中③,則賞子以萬金之費;不中,則削子以千邑之地④。」羿容無定色⑤,氣戰於胸中⑥,乃援弓而射之⑦,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謂傅彌仁曰⑧:「斯羿也⑨,發無不中!而與之賞罰, 則中的者,何也?」傅彌仁曰:「若羿也,喜懼為之災,萬金為之患矣。人能遺其喜懼⑩,去其萬金,則天下之人皆不愧於羿矣(11)。
(選自《苻子》)
[注釋]
①羿(yì)—— 又稱後羿,傳說是夏王太康時東夷族首領,是著名的射箭手。方尺之皮——指用一尺見方的獸皮做的箭靶。
②徑寸之的(dì)——直徑為一寸的靶心。
③中(zhòng——動詞,射中。
④邑(yì)—— 古代人民聚居的地方,大的叫都,小的叫邑。這里指夏王分封給後羿的土地。
⑤羿容無定色——後羿的面色紅一陣白一陣,變化不定。
⑥援——拉,引。
⑦傅(fù)——保傅,古代官職。
⑧斯——這個。
[譯文]
夏王讓後羿把箭射在一平方尺的獸皮、直徑為一寸的靶心上,於是告訴後羿說:「你射這個,射中了,就賞你一萬兩黃金;射不中,剝奪你擁有的封地。」
後羿聽後臉色不定,呼吸緊張局促。於是後羿拉開弓射靶,沒中;再次射靶,又不中。
夏王對大臣傅彌仁說:「這是後羿,射箭是百發百中的;但對他賞罰,就不中靶心了呢?」傅彌仁說:「就像後羿,高興和恐懼成為了他的災難,萬兩黃金成為了他的禍患。
人們若能拋棄他們的高興和恐懼,捨去他們的萬兩黃金,那麼普天之下的人們都不會比後羿的本領差了。
㈩ 給我一篇「後羿射日」的文言文譯文!
[原文]
夏王使羿射於方尺之皮①,徑寸之的②。乃命羿曰:「子射之,中③,則賞子以萬金之費;不中,則削子以千邑之地④。」羿容無定色⑤,氣戰於胸中⑥,乃援弓而射之⑦,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謂傅彌仁曰⑧:「斯羿也⑨,發無不中!而與之賞罰, 則中的者,何也?」傅彌仁曰:「若羿也,喜懼為之災,萬金為之患矣。人能遺其喜懼⑩,去其萬金,則天下之人皆不愧於羿矣(11)。
(選自《苻子》)
[注釋]
①羿(yì)—— 又稱後羿,傳說是夏王太康時東夷族首領,是著名的射箭手。方尺之皮——指用一尺見方的獸皮做的箭靶。
②徑寸之的(dì)——直徑為一寸的靶心。
③中(zhòng——動詞,射中。
④邑(yì)—— 古代人民聚居的地方,大的叫都,小的叫邑。這里指夏王分封給後羿的土地。
⑤羿容無定色——後羿的面色紅一陣白一陣,變化不定。
⑥援——拉,引。
⑦傅(fù)——保傅,古代官職。
⑧斯——這個。
[譯文]
夏王讓後羿把箭射在一平方尺的獸皮、直徑為一寸的靶心上,於是告訴後羿說:「你射這個,射中了,就賞你一萬兩黃金;射不中,剝奪你擁有的封地。」
後羿聽後臉色不定,呼吸緊張局促。於是後羿拉開弓射靶,沒中;再次射靶,又不中。
夏王對大臣傅彌仁說:「這是後羿,射箭是百發百中的;但對他賞罰,就不中靶心了呢?」傅彌仁說:「就像後羿,高興和恐懼成為了他的災難,萬兩黃金成為了他的禍患。
人們若能拋棄他們的高興和恐懼,捨去他們的萬兩黃金,那麼普天之下的人們都不會比後羿的本領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