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文言文
文言文表達意思非常含糊啊,每個字每句話都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甚至不同的斷句法,都可以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含義
光是現在講論語啊道德經啊的書,你去書店翻翻,幾乎每一本都有自己的解釋,如果要加上以前古人的注釋版本,那更是多得足以讀到你腦袋爆破。
當年朱熹注釋儒家經典,在宋朝被罵為邪魔外道,在明朝反而成了官方意識形態,到近現代又被人批判……
現在於丹跑出來講論語,很多人捧,也很多人罵,古今一如!
到底誰是正道誰是邪道?到底古人的原意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在文言文的世界裡,這是筆永遠算不清的糊塗賬。
其實古人也不是完全用文言文的,你看古人寫的三國演義水滸還有其他的平話小說,都和現代的白話很接近。文言文在古代基本上是屬於特殊階層的特殊用語,甚至可以說,文言文在後來的用處完全變成受過教育的人用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別人看不懂,就象老中醫開的葯方,字跡越潦草越表示有水平,其實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所以現在國家也出台規定,不準中醫把字寫得這么潦草了,呵呵。
所以文言文在古代也並不見得有多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提倡文言文更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把他當做書法音樂一樣的藝術品玩玩就行了。
❷ 現在要不要學文言文
這個反方不太好說呀,說不應該學都覺得是對不起良心。如果是辯論,不妨巧妙的偷換概念,可以從不應該死板應試教學這個角度進行駁斥。
❸ 君子不可以不學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者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第十九》
【白話易解】:
一回,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他道:「你有什麼愛好呢?」
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
孔子笑著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是說以你本身的才能,再加以努力學習,還有什麼達不成的嗎?」
子路疑惑,問道:「學習有什麼好處呢?」
孔子說:「為人君者如果沒有忠直勸諫的大臣,則會偏失正道;士君子如果沒有善於開導勸諫的朋友,容易偏聽偏信。駕馭烈馬不可以輕易丟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復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調整。木料有了繩墨的校正則可變直,人能接受勸諫更加有智慧。虛心接受教導,有疑就請教詢問,怎會不貫通事理呢?毀謗仁德,憎惡官長,必然近於刑罰之路,君子不可以不學習啊!」
子路仍不能體會,又問說:「在南山有一種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來使用,鋒利得可以貫通犀牛的皮革。以這樣的情形來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還需要什麼學習呢?」
孔子說:「假如拿這箭在箭末發弦的地方裝上箭翎,箭頭磨得更加鋒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嗎?」
子路聽後,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見識,於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說道:「弟子恭敬地領受您的教誨。」
❹ 不上學不代表不學習 文言文翻譯
及適學之齡,時玩而忘學,然天資聰慧,故學而不費其力。
❺ 現在科技發達不學文言文的理由是什麼
從網路語言看文言文的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幾千年過去了,我們可能聽不懂古人說話的語音,但是並不妨礙我們我們可以讀《詩》,讀《史》……
經常在BBS潛水,我才意識到了文言文的重要意義。
中國的文言文在世界上是獨此一家,它最大的特徵就是將書面語和口頭語剝離。文言文簡約、韻朗上口,信息含量大,充分發揮了漢字六書構詞的特點,文言文一直使用到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隨著白話文的推廣,文言文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
大家可能會看到,每一年《現代漢語大字典》都會說收錄了多少多少新詞,但是,這樣的速度在火熱的BBS和博客時代是多麼的落伍。如果是有較長一段時間沒有上網或者平時不怎麼上網、甚至不上網的人們如果來看BBS,恐怕有很多地方會看不懂是什麼意思。如:頂、沙發、斑竹、JJYY、BT……
以BBS為代表的網路因為身份的隱匿性和言論的相對自由使得人們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自己的言論,除了部分精髓,大多數低俗無聊的語言充斥著網路,造成了網路語言的庸俗化。
網路咨迅的快速及時使大多數人可以很快的對咨迅進行迅速的反饋,當然速度(也包括鍵盤輸入和習慣的手寫的速度差別)帶來的缺失就是人為簡化、校對的缺乏和縮寫流行,造成了網路語言的快餐化。
使用網路的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富於朝氣和創新,敢於蔑視權威和傳統,所以不會苛守固定的模式和路子,可以把任何新事物用於自己的生活中,網路語言更新率不亞於流行時尚的變化,所以網路語言具有流行性。
但是大家想過嗎?我們日常正式生活的書面或者口頭都很少用網路語言----除非你是阿飛式的叛逆分子。每一個人礙於自己的社會、家庭身份與地位還是以生活中的語言說話。因為我們現實的生活與網路虛擬世界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當然兩種語言各自使用不同的背景場合了。
至此我才明白,老祖宗創立並堅持使用文言文是為了我們的文化可以世世代代流傳下去而不消失。
因為文言文,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經歷了多少風雨艱辛,現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時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國,只留下一推遺址。
大家知道,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漢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麼聽不懂對方的話可以相互溝通,這奠定了中國各地大一統的文化基礎。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記載文化的文字,脫離了與口頭語接近的白話文,避免了因為口頭語言的發展變化而導致對文化傳統的繼承中斷或者誤解:
別說一百年,就是年紀大一點的人們來聽今天的小孩說話,恐怕有很多內容是丈二摸不找頭腦的,別提幾千年了。
據歷史考證,東南沿海一帶的客家話是最接近古漢語的發音和語言的,廣東的粵語帶著很多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結構。而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並不是最正宗的漢語,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後的產物!
網路語言的發展更證明了沒有知道明天的語言會是什麼樣子的。
但是只要是經過基本識字教育,就可以讀詩三百,可以讀樂府,可以讀唐詩,讀宋詞,讀元曲。兩千年前的《史記》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語法句式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文言文的使用,不僅使得中國記載史料所耗費的物質最大化的精簡,而且保證了文化的延續傳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運動不僅錯誤的全盤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盤否定了文言文,這相當於毀壞了中華文化的兩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時多讀讀文言文,補習補習自己的傳統文化課。
❻ 不學文言文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文言文的特點是文字簡潔,言簡意賅,有一種古樸、典雅、整潔、嚴肅的語言風格,適用於簡潔、嚴肅的文體,學習好了能極大地提高寫作和言語的表達能力,不學當然就得不到這些能力。
❼ 文言文不學少文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不學少文
說祖國的文化文字遺產,靠老祖宗的『甲骨文、』『金文、』『竹簡』流傳下來,不學習,就會少了文化的傳承。
❽ 講天才不學將變無才的文言文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仲,指在家排老二)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tí)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有些版本為「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通「攀」】仲永環謁(yè)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chèn)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的時候,不曾認識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它們。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借鄰居的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他的這首詩把贍養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請他父親去做客,還有的人用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從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仲永的才能已經)已經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遠遠地超過有才能的人。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則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