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文言文
A. 有沒有文言文傳記專門描述女性的,參考一下。最好能提供4,5個,謝謝
冒襄《影梅庵憶語》 ,描寫董小宛的。
《後漢書》第八十四卷「曹世叔妻傳」,描寫班昭。
偶記得以前有本《浮生六記》,裡面不僅僅有沈復寫芸娘的,還有其他人的一些自敘式傳記,都是些自己妻子的~~~~~樓主可以找找這個版本的書,當當上應該有。
B. 古文翻譯(《影梅庵憶語》 冒辟疆與董小宛)
這段話的意譯是(括弧內為補充說明或原文省略的內容,譯成現代文需要補上):
家住鑾江的朋友汪汝為,(他的私人)園林亭台規模相當大,而位於長江邊的小園(這里應理解為「小園是園林的一部分」),特別能把長江和江邊大山的興盛美景一覽無遺。
1642年(該年正好是壬午年,董小宛約生於1624年,卒於1651年,在此期間只有1642年為壬午年,其時董18歲,恰好與時為「復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初識)農歷八月初一(「鞠」本義為圓球,「鞠月」指代農歷八月,因古人認為中秋月最圓,「朔」是指農歷每月初一),汪汝為曾邀請我和小宛在江口的梅花亭子上(觀賞風景)。
長江白浪洶涌的景象(就在眼前),小宛用大酒杯(盛酒)狂飲(「叵羅」是唐朝時期胡語「酒杯」的意思,明時沿用),向人敬酒時態度明正、嚴肅,當時在座的所有女眷表現出來的是委靡不振或沉醉安逸的樣子。
小宛(平時的態度是)最溫和謙謹的,當天(飲宴時流露出來的)興奮豪放的情感和灑脫的情趣,卻是(我記憶中)極少見的。
當時是1642年,明亡前兩年,「秦淮八艷」雖是青樓女子,卻也懂得國難當頭,但她們畢竟沒有地位,也無權過問國策。
她們當時大多依附於江南的「復社」、「清流」諸公子,以求贖身自保,但她們愛國的情感不可能完全壓抑不流露,於是在「復社」、「清流」諸公子邀請的飲宴中,她們這種「暢談國事、不管非議的豪情」便不自覺地顯示出來,可以說,當時她們是矛盾而痛苦的,董小宛也不例外。
建議樓主有空也去看看當代作家劉斯奮的長篇小說《白門柳》第一部「夕陽芳草」,你就會對柳如是、董小宛等女子當時的心情有更深理解的。
C. 金陵公子此人何在。。。
金陵四公子目錄[隱藏]
總說
冒襄
陳貞慧
方以智
侯方域
[編輯本段]總說
明末時期,復社中的陳貞慧、方以智、侯方域、冒辟疆並稱金陵四公子。
[編輯本段]冒襄
(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朴庵,又號朴巢,私謚潛孝先生,明末清初的文學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個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隨祖父在任所讀書,14歲就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
撰《巢民詩集》8卷,《文集》6卷,《影梅庵憶語》1卷,另輯《同人集》12冊。
附《清史稿》 列傳二百八十八冒襄傳:
冒襄,字辟疆,別號巢民,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歲能詩,董其昌
為作序。崇禎壬午副榜貢生,當授推官,會亂作,遂不出。與桐城方以智、宜興
陳貞慧、商丘侯方域,並稱「四公子」。襄少年負盛氣,才特高,尤能傾動人。
嘗置酒桃葉渡,會六君子諸孤,一時名士咸集。酒酣,輒發狂悲歌,訾詈懷寧阮
大鋮,大鋮故奄黨也。時金陵歌舞諸部,以懷寧為冠,歌詞皆出大鋮。大鋮欲自
結諸社人,令歌者來,襄與客且罵且稱善,大鋮聞之益恨。甲申黨獄興,襄賴救
僅免。家故有園池亭館之勝,歸益喜客,招致無虛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
襄既隱居不出,名益盛。督撫以監軍薦,御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康熙
中,復以山林隱逸及博學鴻詞薦,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錄,
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書法絕妙,喜作擘<白大>字,
人皆藏弆珍之。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謚潛孝先生。
[編輯本段]陳貞慧
(1604~1656) 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興(今屬江蘇省)人。明末諸生,又中鄉試副榜第二人。父陳於廷,東林黨人,官左都御史。貞慧也是復社成員,文章風采,著名於時,與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稱「四公子」。曾與吳應箕、顧杲共議聲討阮大鋮,由吳起草《留都防亂檄》,揭貼於南京,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獄。入清不仕,隱居家鄉,十餘年不入城市。陳貞慧文章婉麗閑雅,兼擅駢散兩體。記載掌故及紀念明末「清流」和殉難人士的作品,多寄託故國之思。又《痛史》及《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第一輯,收錄《過江七事》一種,專記弘光朝的史事,也題為陳氏之作。
著有《雪岑集》、《皇明語林》、《山陽錄》、《書事七則》、《秋園雜佩》等;後三種,收入《太倉先哲遺書》,合稱《陳定生先生遺書三種》。
附《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八陳貞慧傳如下:
陳貞慧,字定生,宜興人,明都御史陳於廷子。於廷,東林黨魁。貞慧與吳
應箕草留都防亂檄,擯阮大鋮。黨禍起,逮貞慧至鎮撫司,事雖解,已瀕十死。
國亡,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餘年。遺民故老時時向陽羨山中一問生死,流連
痛飲,驚離吊往,聞者悲之。順
治十三年,卒,年五十三。著有皇明語林、山陽錄、雪岑集、交遊錄、秋園
雜佩諸書。子維崧,見文苑傳。
[編輯本段]方以智
(1611—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別號多種,是明末清初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
方以智是安慶府桐城縣鳳儀里(今屬安徽省樅陽縣)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鎮,曾任萬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經》、《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通醫學、地理、軍事,有《全邊略記》、《周易時論》等著作,《明史》有傳。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曾隨父宦遊,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河北、京師等地,見名山大川,歷京華勝地,閱西洋之書,頗長見識。成年後,載書泛遊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群書,交友結社。曾與陳貞慧、吳應箕、侯方域等主盟復社,裁量人物,諷議朝局,人稱「四公子」,以文章譽望動天下。
[編輯本段]侯方域
(16 18一16 54),長於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壯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將班、馬傳記,韓、歐古文和傳奇小說手法熔為一爐,形成一種清新奇峭的風格,而尤以傳記散文見長。《李姬傳》》歌頌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義、辨是非,不阿附權貴的高尚品德。寫品行高潔、俠義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同時也寫反面人物阮大鋮及其他人,均有聲有色,形象生動。文字簡練,敘事分明,情節曲折,具有短篇小說的特點。劇作家孔尚任後來借用《李姬傳》的主題創作了戲曲《桃花扇》。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魏、汪被稱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的散文較為突出。
清朝初年的著名戲劇家孔尚任創作的名劇《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為商丘人。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博學強記,因應試中抨擊時政,名落孫山。在流落南京時,結識秦淮名妓李香君。兩人一見鍾情,遂成佳偶。後為躲避閹黨餘孽追殺,與李香君分手。在有人逼香君再嫁之時,香君懷抱與侯方域定情時候贈的一把扇子欲尋自盡,鮮血濺到扇上。著名畫家楊龍友為香君的真情所動,在扇上就其血點畫出折枝桃花,成了流芳後世的「鶇花扇」。侯方域在歷經顛沛流離之後,返回家中,建「壯悔堂」,取其「壯年知悔」之意。從此在其間潛心於詩文創作,成就了《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李香君後來到侯方域身邊,死後亦葬在商丘,商丘古城南有「香君墓」。
D. 唐朝四公子指的是( ),明朝四公子( )民國四公子( )
唐朝四公子:雲 錦、傅 桀、容和、陳 凜。
唐朝沒有被稱為四公子的名人,此是文學作品中的。
明朝四公子:侯方域、陳貞慧、冒襄、方以智。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張學良、溥侗、袁克文。
E. 巜聽雨》古詩的意思
《聽雨》白話釋義: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台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聽雨一般指《虞美人·聽雨》,是宋代詞人蔣捷創作的一首詞。
這首詞以「聽雨」為媒介,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此詞在結構上運用時空跳躍,以「聽雨」復沓串連,上、下片渾然一體,具有跌宕迴旋的匠心。
原文: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5)冒襄文言文擴展閱讀
蔣捷生當宋、元易代之際,大約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進士,而幾年以後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戰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餘生的自述。他還寫了一首《賀新郎·兵後寓吳》詞中所寫情事,可以與這首詞互相印證。這兩首詞,可能都寫於宋亡以後。
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順敘下來的;但它的寫作觸發點卻應當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
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繼以上兩幅一起反襯作用、一起陪襯作用的畫面。
F. 冒襄作為明末四公子之一是如何惹得眾多女性的傾慕的
“秦淮八艷”是晚明畫圖上的一抹奢靡的金粉色。這八位才貌雙全的絕代佳人,深受當時文人士大夫、巨商富賈的追捧,讓人沉迷其中,今朝有酒今朝醉,忘記國勢將傾的危局,忘記北方後金的虎視眈眈。
“秦淮八艷”與一般的歡場女子不同,她們不僅有出眾的容顏,更有橫溢的才華,詩詞、書畫、歌舞樣樣精通。“八艷”很挑客人,想登“八艷”的門不是錢能解決的簡單問題。然而,挑剔的“八艷”中居然有三位都曾傾心於一位叫冒襄的公子。
冒襄,字辟疆,小名繩繩。他是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復社中堅。冒襄感情生活多姿多彩,而且又是與“秦淮八艷”一起炒作,成為後世人茶餘飯後的八卦談資。冒襄最出名的是與“秦淮八艷”中董小宛相識、相知、相愛、相伴的故事。
但是在冒襄與董小宛交往之前,還曾與“八艷”中的李湘真、陳圓圓有過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冒襄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惹得這么多美人的傾慕?
董小宛出身於蘇綉世家。她家原先在蘇州開綉庄,小有名氣,到董父親一代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所以董小宛十分精於刺綉,也是得以家傳手藝。冒襄又善畫畫,刺綉與繪畫本來就有相同之處,二人又可相互欣賞。
許多文章都寫董小宛是如何會生活,但要知道,一個會生活的女人背後一定是一個更懂生活、富有情趣的男人,否則女人的一腔生活熱情豈不是要空擲?毫不疑問冒襄正是這么一個難得之人。
最後,這位冒繩繩同學“隱居山林,不事清朝,全節而終”,活了八十又三,引領他的故鄉江蘇如皋也成為當今中國著名的長壽縣市。
G. 文言文《浮生六記.閑情記趣》整文翻譯
我回憶童年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眼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看到細小的東西,我一定會細心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時常收獲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裡把它們比做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像的景觀(鶴舞),那麼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為這樣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霧飛叫,當做青雲白鶴看,果真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高興得直喊痛快。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體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仔細地看。 把繁茂的雜草當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當做野獸,把泥土瓦礫凸出的地方當做土山,把低窪的地方當做山溝,想像在裡面游歷的情景,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蟲子在打架,正看得興趣正濃,忽然又一龐然大物, 搬開山,拔倒樹一樣向我而來,原來是一個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都被他吃了。 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便驅逐去別的院子。
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7)冒襄文言文擴展閱讀:
《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該書的特點在於真純率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造性。這種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其題材和描寫對象上。在書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筆調敘了夫妻閨房之樂,寫出了夫妻間至誠至愛的真情。
在中國文學史上,描寫情愛的詩文很多,但大多或寫宮廷艷史,或寫權勢禮法淫威下的愛情悲劇,或寫風塵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間的纏綿,很少涉及夫妻之情。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後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的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從事藝術的生活,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
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此外,本書還收錄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憶語》。《浮生六記》中《閑情記趣》的《童趣》已選入人教版的語文書中,《幼時記趣》已選入蘇教版的語文書中。
H. 浮生六記有沒有文言文與白話文在一起的版本,我要的是紙書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此外,本書還收錄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憶語》.
I. 文言文《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此外,本書還收錄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