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兒童美術的知覺理論

兒童美術的知覺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1-25 01:32:14

❶ 幼兒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為什麼

一 幼兒教育是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作好各種准備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疇包括身體、智力、情感、思維、 語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過各種各樣具體的教育活動實現的。幼兒美術教育是幼兒教 育的組成部分,是實現幼兒教育總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傳授藝術而進行的教育,也不 是為少數有藝術天分的兒童而存在,而是在總目的指導之下的具體目的,所以可稱之為目標。 目標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術教育發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導思想也有一個演變的 歷史過程。 將圖畫、手工等活動納入教育課程之內開始於一個世紀前的英國和德國,由於產業革命的發展,人們深感 工藝教育的需要。在當時,美術被認為是可以培養觀察能力,使頭腦細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識和技術的學科, 所以初期的美術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為出發點的,而且都從幾何形入手,然後進入寫生,對幼兒也以同樣的方 法去教,只不過難易不同罷了。 20世紀初,很多心理學家對兒童的美術研究開始興盛,如凱爾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們積 累了很多兒童繪畫的研究成果,結果使歐美的美術教育開始了變革。奧地利的法郎茲·西澤克(Cizek)提出了 革命性的主張,提出不要給兒童強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兒童的發展階段進行教育,並使兒童的創造性 得以實現。在以後的年代裡,英國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國的羅溫菲德(Lowenfeld)也對美術 教育理論作出突出的貢獻。里德指出「兒童藝術是人的表現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錯誤的,藝術應為教 育的基礎,通過美術來發揚光大兒童與生俱來的創造力是美術教育應有的基本態度。」羅溫菲德也認為藝術教 育「不是為傳授藝術而進行的教育」,而是通過藝術來塑造人格。在藝術心理學的領域里,美國的魯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對視覺與認識與思維的深入研究為通過美術教育培養人的創造力奠定了基礎。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樣「藝術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沒有這種敏銳的感受力,任何一個領域的創造 思維都將是不可能的。」 與創造性的美術教育相呼應的是以德國包豪斯(Bauhaus)造型設計學校為代表的現代造型藝術潮流。包豪 斯將一切造型領域里共同的基礎內容作為學習內容教授給學生,取得了效果並推動了「構成」的發展,這不但 對生產和造型藝術有極大的影響,而且也影響到美術教育。圖案、手工這些教育內容被重新加以認識。抽象化 、象徵化的表現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漸被認同。美術教育同人的生產和生活愈加密切,美術教育的范疇廣為 擴展。 綜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術教育已由寫實和抽象兩個方向發展而來,並和心理學、教育學相結合,成為 以藝術施教,借藝術來培養智力、創造力、人性與社會性的教育。「通過藝術而進行教育」成為大多數國家美 術教育的指導思想。 二 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的指導思想,集中體現在幼兒園教育《綱要》中對美術部分的闡述上: 「在幼兒觀察物象的形狀、顏色、結構等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用繪畫和手工(泥工、紙工、自製玩具等) 充分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初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的 美的欣賞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發展手部肌肉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術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對於這一闡述,可以認為是我們過去對幼兒美術教育目標的認識。筆者認為,首先應肯定這一闡述的意義 ,它在促進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的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將具有參照意義。同時也應指出,時代發展 了,認識也發展了,這一闡述已不適應今天我們對幼兒美術教育的理解以及未來對幼兒美術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見有以下幾點: (一)未脫離以成人對美術的理解來看待幼兒美術活動,以客觀反映論對待幼兒美術活動,因此不適合幼 兒美術活動的心理特點與表現特點。必然將幼兒美術引入寫實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夠,反而使活動范疇受到局限。如「繪畫、手工(紙工、泥工、自製玩具等 )」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動來概括。再如「觀察力、想像力」,我們知道,幼兒美術活動會有助於智力的 發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等多種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來概括。 (三)創造力是區別於智力的一種能力,也是美術教育最為突出的一種功能特徵,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關 系,難以清晰地認識和記住這一重要的目標。 對於以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三個領域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當然是不錯的,但是幼兒美術教育中的 美育內容重要的是對幼兒進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視覺對形式美的認識與理解,這是區別於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徵。另外,用「欣賞力」一詞,是過高的目標,幼兒的美育主要在於培養幼兒對美的事物的知覺與感受, 尚難達到欣賞力的程度。 根據以上幾點意見,筆者認為,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的目標應重新修正。 為使目標及其闡述更為科學,我們首先必須對幼兒的美術活動的性質有比較清晰的認識。眾所周知,幼兒 美術不同於成人概念上的美術,和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也不同,這並不是難易程度或循序漸進的問題,而是由 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所決定的。他們不會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狀、顏色、結構去表現,而是用心靈對知覺 樣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現。幼兒美術如同原始人類的藝術活動一樣,是他們認知和表現的一部分,可以說它是 一種混合體,它既是幼兒自身本能的慾望的表現,又是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反映,既是體質、智力的體現,又是 情感、態度的表達,既是游戲、又是學習,既有模仿,又有創造。

❷ 論述幼兒美育的實施。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1.幼兒園美育是面向全體幼兒的。
2.重視通過美育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
3.重視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1.幼兒園美育是面向全體幼兒的。幼兒園美育的目的是培養每一個幼兒美的情感、美的心靈,促進每一個幼兒人格的健全發展,而不是為了培養藝術家,不是為了培養極少數藝術小天才。當然,由於幼兒在藝術天賦上的個別差異,有的幼兒的某些藝術潛能需要早期培養,但這不應當以犧牲其他幼兒應有的發展為代價。一般來說,幼兒藝術天賦的差異不是很大的,應當針對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讓他們得到應有的發展。也就是說,在美育中必須貫徹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的原則。
2.重視通過美育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幼兒美育應當著眼於引導幼兒人格向積極方面發展,特別是幼兒情感的發展,這本來也是美育最重要的一種價值。但是長期以來,美育受重理智、輕情感的傾向影響,出現了許多值得注意的偏向。①如在藝術活動中,將幼兒對藝術的「知覺感受和直覺判斷引向分析、理解、重復、記憶、抽取規律及遷移應用,使得知覺表象及其情感體驗在分析的道路上逐漸丟失」,而沒有充分地利用藝術這一媒介去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②比較偏重於追求藝術活動的結果,僅僅關心幼兒作品是否達標,而不重視幼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等。世界著名的「鈴木小提琴教學法」的創始人——日本的鈴木鎮一先生曾經說,他的教學不是要培養了不起的人物,而是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成為一個具有更加美好心靈的人,這些話可以作為實施美育時的座右銘。

3.重視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美育中幼兒表現美的靈魂是幼兒的自由想像和創造,而絕不僅僅是依樣畫葫蘆似地模仿。培養幼兒藝術創造的主動性是美育的重要目標。為此,①在幼兒園藝術活動中,必須克服過分強調表現技能、技巧的偏向,因為這種偏向把創造性的表現活動降格為一種機械訓練,這對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是不適宜的,其後果常常是使幼兒失去自信心、產生無能感,害怕或者討厭藝術活動,或只學會機械地服從或模仿成人,這就完全背離了幼兒美育的宗旨;在教師的指導方法上,必須注意啟發式而非命令式,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除藝術活動之外,在生活中,幼兒也常常表現出對事物的獨特的審美感受和理解,成人不要隨意貶低或糾正,而應鼓勵和接納。
提示:注意積累案例分析所需要的理論准備:
在美育教育中容易出現的偏差。
第一,在幼兒園藝術活動中,必須克服過分強調表現技能、技巧的偏向,因為這種偏向把創造性的表現活動降格為一種機械訓練,這對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是不適宜的,其後果常常是使幼兒失去自信心、產生無能感,害怕或者討厭藝術活動,或只學會機械地服從或模仿成人,這就完全背離了幼兒美育的宗旨;第二,在教師的指導方法上,必須注意啟發式而非命令式,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如在幼兒繪畫時,有的教師常常讓幼兒按自己的想法改這改那,對幼兒畫得像不像太在意,不尊重幼兒的自己的看法和創造,這不僅損傷幼兒的積極性,而且會讓幼兒認為,只能用一種「正確」的方法來表達一個事物或現象。在生活中,幼兒也常常表現出對事物的獨特的審美感受和理解,成人不要隨意貶低或糾正,而應鼓勵和接納。

❸ 羅恩菲爾德的兒童畫發展階段與皮亞傑的兒童思維對照表說明了什麼

皮亞傑的研究對象是他自己的3個孩子,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他在自然情境下,對他的3個孩子進行了連續、細致的觀察,向孩子們呈現各種各樣的日常問題,以此來考察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以及處理事物的能力和反應。可以這么說,皮亞傑的3個孩子是他理論的小白鼠和大功臣。

經過研究和總結,皮亞傑將認知發展按照兒童的年齡劃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

●感知運算階段

在這一階段,個體通過自身的感知覺和運動來認識自身和周圍的環境,嬰兒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達到對環境的適應。感知覺發展的重要性在現代兒童認知理論中也是非常重要和值得肯定的。

皮亞傑將運算階段又分為6個亞階段:

1.第一個亞階段(0~1個月,反射練習期)

這一階段處於新生兒期,嬰兒主要通過一些先天的條件反射來適應外界的環境。嬰兒在這個階段不斷通過練習來控制先天反射的能力。常見的先天反射,也就是原始反射有吮吸反射、握持反射、踏步反射等。

在這個階段,嬰兒還不能協調不同的動作來完成一個單一的目標或任務,要達到運用動作完成某個實際意義的事件,一般需要在3~5個月後原始反射逐漸消失。


●具體運算階段

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能力發展為守恆、分類、組合。這個階段的兒童能夠理解物體守恆定律,可以對物體進行整理分類並重新組合。但是,在這個階段,思維模式一般還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這些運算還是比較零散的,不夠完整。

●形式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的思維可以離開具體的事物,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思維工作,這種思維屬於高級思維。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為現代兒童認知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是兒童發展理論的探索者和先驅,對兒童教育的發展來說,皮亞傑功不可沒!

❹ 幼兒對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認識可以經由什麼來獲得

幼兒美術欣賞教育活動是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和認識美術作品、自然景物及周圍環境,了解對稱、勻衡、變化等形式美的原理,感受造型、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法及其情感表現,體驗美術欣賞的快樂,從而豐富美感經驗,培養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活動。組織幼兒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是使幼兒感受認識各種美的要素、原理、規律,產生審美感受的有效途徑。有了對美的要素、原理、規律的感受、認識,對客觀事物的審美感受,才能創造表現出美的形象來。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可知幼兒美術教育的目標是使幼兒「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美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美術表現活動。」這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目標明確地告訴我們,對美的感受與創造表現結合在了一起。但審視目前我們幼兒園美術教育,情況不容樂觀。就繪畫教育來說,普遍存在著以「臨摹法」為主的灌輸教育傾向。即老師提供幼兒一套畫法和可供臨摹的範例,幼兒的任務就是臨摹,這樣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只是臨摹能力的培養,審美和想像、創造表現等能力都被忽略,得不到有目的地良好地開發,反而被機械化地臨摹和程式化的表現所禁固和扼殺。而能使幼兒獲得對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的感受的創造表現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的美術欣賞活動,卻幾乎沒有開展。這顯然是違背《綱要》的目標。因此,緝伐光和叱古癸汰含咯我結合幼兒園工作經驗進行了美術欣賞與創造表現相結合的教學形式的探索研究,以促進幼兒繪畫表現能力的提高。(一)欣賞與表現活動的有關內容美隨處可見,凡視覺所能觸及的事物幾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質有著不同形式的美。但是如果沒有審美的目光卻又會視而不見。對美的事物的觀察興趣,感覺的靈敏性,是要靠引導和訓練才得以提高的。幼兒好動、好問,對客觀事物充滿好奇心和廣泛關注的天性,正是開發和培養審美感覺的好時機。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徵和審美能力及繪畫的創造表現能力發展的需要,我經過歸納整理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與幼兒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幼兒感興趣的有關內容。自然物有水果、花草、樹木、動物;生活物品有服裝及各類有趣的玩具;美術作品有西洋畫、國畫和民間美術。各年齡班內容安排如下:小班以欣賞表現水草、花草為主,穿插些單體結構的動物如小雞、小鴨、小象、小魚、烏龜等,積累豐富的表現形象經驗;中班以欣賞表現樹木、動物、建築及服裝、玩具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賞,使幼兒對色彩的冷暖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賞名畫為主,使幼兒對色調、構圖、色彩的情緒等有所感知,並嘗試在表現活動中加以運用,以提高審美表現能力。(二)欣賞活動的組織形式與途徑幼兒的欣賞活動是一種審美的活動。需經感知、想像、理解等心理過程,並由情感因素貫穿始終。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承擔了引導者和欣賞伴侶角色。根據欣賞活動內容安排及各科活動時間的分配情況、欣賞活動的形式有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和隨機活動等形式。(三)繪畫表現活動的組織形式在有目的、有計劃的欣賞活動過後,我安排全班或大組(一個班分為兩組)的繪畫表現活動。有的幼兒在全班或大組繪畫表現活動中未完成或仍有繪畫表現的興趣願望,就安排在小組區角活動或自由活動中繼續進行繪畫表現,隨機的欣賞活動之後,則讓幼兒個別自由進行繪畫表現活動。(四)欣賞活動與表現活動的結合方式欣賞活動與表現活動均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考慮到各科教學活動及游戲活動時間的均衡分配。欣賞活動與表現活動的結合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五)欣賞活動的指導方法面對美的欣賞材料,無須多作解釋,幼兒便能產生直接的感受。但是,要他們理解構成欣賞材料的美的要素,並用語言把感受表達出來,也就是把感受上升為一種認識,需要教師在欣賞活動時,根據其年齡特點給予指導。受自身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幼兒在感知事物時缺乏目的性、計劃性,不能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視覺,他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注意了整體,就忽略了局部,注意了局部又忘掉了整體,有些幼兒傾向於整體知覺,觀察時表現為籠統、粗略,另一些幼兒傾向於局部知覺,觀察時表現為瑣碎不著要點。幼兒往往對周圍環境、生活的美因為熟視而無睹。這樣幼兒自發性的繪畫表現能力就顯得很薄弱。在「臨摹法」的教學指導下,幼兒的繪畫作品往往千篇一律,更談不上創造表現。因此通過實施欣賞與表現相結合的繪畫教學形式的教學。幼兒的欣賞能力、表現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1、促進幼兒繪畫造型水平的提高造型是指用線條和塊面等組成表現物體的形象,也是表現思想和感受的方式之一,造型能力的提高是繪畫表現力提高的要素之一。通過組織對自然環境、生活和美術作品中的美的形象的感受,提高了幼兒對美的形象的知覺的敏感性和關注的興趣,激發了幼兒表現形象的興趣,使幼兒積累了豐富的表現形象的經驗,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2、促進了幼兒繪畫設色水平的提高色彩是繪畫藝術的主要語言和重要表現手段,幼兒對色彩有著天生的敏感,運用多種鮮艷的色彩,但在繪畫時,常常局限於局部的、孤立地表現色彩,不考慮整體和大的色調關系。通過組織對自然環境、生活和美術作品中的美的色彩的感受,幼兒對色彩的冷暖、鮮灰的對比,色彩的漸變,色彩的和諧、統一,色調及色彩的情緒性等都所有理解,提高了幼兒對色彩的美的知覺的敏感性和關注的興趣,及表現的慾望。並通過不斷地感受與表現的練習,幼兒的色彩的表現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促進幼兒繪畫構圖水平的提高構圖是指畫面內安排所表現形象的關系與位置。把個別或局部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以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幼兒在表現形象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不能進行有意識地布局畫面,我通過組織幼兒欣賞一系列的名畫作品與民間布貼畫等,幼兒對水平、垂直式、放射式、螺旋式等不同的構圖方式及構圖的均衡、對稱、呼應、節奏等有所理解,並有意識地在繪畫表現活動中反復運用。幼兒的繪畫作品逐漸地擺脫零亂式和垂直式,向多層並列式和遮擋式發展。構圖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❺ 簡述羅恩菲爾德的兒童美術發展階段的理論

羅恩菲爾德兒童美術教育思想在美術教學上的體現

羅恩菲爾德(V,Lowenfeld)是美國美術教育家,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創造性與心理成長》(cre ative And Mental Grouch)。他認為兒童美術發展經歷以下階段。

1、塗鴉期(2—4歲)是基於肌肉運動的最早的圖畫,隨後成為心理活動的表徵;在這個階段,兒童的繪畫要經歷一個從亂線塗鴉、有控制塗鴉到命名塗鴉的過程。亂線塗鴉是一種無控制的塗抹,各種各樣的塗鴉包括無序亂塗、縱向亂塗和畫圈;兒童在塗抹的過程中獲得動覺經驗;有控制的塗鴉表現為重復性畫線或塗抹;命名塗鴉則是將塗鴉所獲的圖形與某個事物聯系起來,並用該事物的名稱來給自己的塗鴉之作命名。

2、前圖式期(4—7歲)。此階段,兒童觀察事物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並開始對事物進行象徵性描繪,例如用圓圈代表人的頭。兒童所畫的圖形沒有表現出遠近、立體感,而且將自己看不到卻知道的東西也畫出來。

3、圖式期(7-9歲)。兒童在這一階段的繪畫表現為用幾何線條的圖式來表現視覺對象,圖畫的內容受個人經驗和興趣的影響。兒童所畫圖畫有以下特點:突出自己認為重要的部位;符號和圖式的運用經常發生變動;表現出空間感。

4、寫實萌芽階段(9—11歲)。這一階段兒童的繪畫開始脫離圖式,轉向對事物進行寫實。圖畫中具有一定的空間感,表現出一定的透視關系,出現重疊形式,開始運用色彩來進行表現。

5、擬寫實階段(11、12-14、15歲)。這一階段兒童的繪畫從自發的活動過渡到理性的活動。兒童在繪畫時,力圖逼真地表現事物,但並不十分逼真和完整。圖畫中出現明暗透視,且能根據遠近和心境來運用色彩。這個階段兒童開始審視成人或者藝術家的美術作品,並且臨摹一些藝術晶,對美術作品的評價中,已經包括對藝術風格的感受。

6、青少年藝術階段(15—17歲)。這一階段兒童對藝術審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強,多數學生喪失了對美術的興趣,少數人能擺脫這一困境,向藝術性繪畫發展。

在每個階段的創作中,兒童會自發地表現出感情、智能、身體動作、知覺、社會性、美感、創造性等方面的成長與發展的特徵,美術教育應該按照其發展的階段及年齡特徵,為他們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引起並維持兒童創作的動機,讓他們自由自在地進行自我表現。在兒童美術的評價方面,羅恩菲爾德把兒童的感情、智能、身體動作、知覺、社會性、美感、創造7個方面的發展作為主觀評價標准;把發展階段、技巧和作品的組織3個方面作為客觀評價標准。

❻ 美術教育目標的工具論和本質論的區別

美術教育目標的工具論和本質論的區別是:
一、工具論:
美術教育界,工具論的實踐使得學校中的美術教育處於一種兒童自發的,無教師干預和評價的,無所謂最後作品的嚴重放任狀態。藝術沒有被視為一門學習的課程,而是被當成了兒童自我表現的工具。
學校中視覺藝術的主要功能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現創造力,渲瀉情緒的機會。嚴格地說,這種狀態是「非教育的「。
二、本質論:
由布魯納(J. S.Bruner)倡導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結構為主旨的結構主義理論,,在此理論的基礎上,美術教育界逐漸形成和發展了本質論。
這次教改興起了學科運動。在自然科學、數學、外語(即「新三藝)這些結構清楚、易於教學和檢測的科目得到特別青睞時,美術教育為求在學校中生存,也開始逐漸向科目轉化。

如何根據兒童繪畫的心理特點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受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學習負擔過重,家長期望值過高、學習競爭的壓力較大等多種因素的刺激,部分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難免受到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一些異常,如缺少安全感、存在學習障礙、依賴感強、焦慮內向等。在現代幾百種治療方法中,多數是以言語為媒介從而實施心理輔導的。雖然這些方法在矯正成人非理性認知和思維上有一定的療效,但在解決兒童的心理問題,尤其是以情緒困擾為主要症狀的心理問題時,這些療法難免顯得無能為力。運用繪畫療法,以學生的繪畫為媒介,可以較容易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及時對學生的情緒障礙、創傷體驗等心理問題進行疏導,能取得一定的實效。繪畫治療是促進和改善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

一、繪畫療法的理論基礎
繪畫療法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是以大腦兩半球分工和心理投射理論為基礎的。
1.大腦偏側化理論。神經生理學家Sperry 的裂腦實驗證實, 左半球同抽象思維、象徵性關系以及對細節的邏輯分析有關, 右半球則是圖像性的, 與知覺和空間定位有關, 具有空間鑒別能力。這說明音樂、繪畫、情緒等心理機能都是由右半球所掌控的。心理學家Ley認為逗 一個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鑰匙去開右半球的鎖地。因此,繪畫療法認為,右半球所控制的繪畫藝術活動能影響、治療情緒機能障礙。
2.投射理論。繪畫治療的基礎是投射。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被認為是無意識主動表現自身的活動。投射的產物不僅以藝術的形式存在,夢境、幻覺、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為心理投射。藝術心理學認為繪畫天然就是表達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語言的象徵性工具表達自我潛意識的內容。因此, 繪畫可以作為心理投射的一種技術。把人內心的情感、情緒感受、潛意識、動機等通過繪畫的形式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以直接的、形象的特點呈現出來,更加便於分析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探索自我。
二、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個性發展、性格形成的關鍵時刻,是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心理現狀,使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突出。
1.小學生心理狀態剖析。由於社會的發展與開放,小學生的生理發育比過去提前許多,相對生理的發育,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較低,常常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及心境體驗等。生活中有的學生,家庭親子關系不親、與老師關系疏遠;現代家庭居住的高樓環境,又缺少玩伴和朋友,當出現心理創傷或有異常情緒及行為表現時,或由於害羞,或由於自尊心太強,不願意或不好意思向父母和心理老師傾訴。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2.繪畫療法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繪畫是潛意識的表達。繪畫對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而藉助色彩也可以有效釋放調節疏導兒童的心理作用。一筆一畫乃至顏色的選擇,可以將孩子內心深處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焦慮、喜悅、憤怒、願望等在繪畫作品中投射出來,而隱藏或被壓抑的心理情緒也就自然釋放出來。繪畫的語言豐富,內容清晰。由於圖畫所傳遞的信息遠比語言豐富,表現力更強等優勢,繪畫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審視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自我的旅程。繪畫療法的優勢,也體現在它的日常性、靈活性、可操作性。擁有一隻畫筆,隨心所欲,便能獲得瞬間心靈的寧靜,宣洩壓抑的情感。
三、繪畫療法在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
繪畫療法在學校兒童心理健康輔導中的應用主要有三方面:
1.繪畫療法在處理兒童情緒障礙方面的作用。以語言為媒介實施現代心理治療並不能解決一切心理問題,蘭格認為逗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即有些地方靠語言的影響力是達不到的,那就是所謂的『內在經驗』的領域,即情感或情緒……藝術的基本功能是將情感客觀化,以便思考和理解這些情感地。早在20世紀2 0年代弗洛伊德就提出,繪畫可以治療心靈創傷。繪畫對於調整人的狀態、釋放人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忌、緊張、憂郁、瘋狂、散漫、疲憊、自卑等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繪畫療法在提高兒童自我概念方面的作用。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兒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但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難免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對於兒童繪畫治療的研究發現,繪畫治療能提高兒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進其和諧人格的構建。
小學生如果從小懂得關照自我的情緒意識,學會一些關照自我的方法,有利於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為此,我們特意安排了一節心理輔導課,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逗內在小孩地。告訴學生――假如童年時逗你地正常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許多自然的情感受到了壓抑(特別是受傷或憤怒的感覺),雖然形體長大了,但逗你地的內心其實還存留著脆弱、受傷、需要被關注的童稚小孩,這就是逗你地自己的逗內在小孩地。逗自己地就會帶著這個受傷的逗內在小孩地一起長大。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逗內在小孩地呢看學會關照自己的逗內在小孩地呢看我先請每個學生在放鬆冪想後逗畫地出自己的逗內在小孩地。學生們邊畫邊感受到了自己的逗內在小孩地: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孤獨的逗內在小孩地,他說:我的逗內在小孩地一個人在深深的樹林中,自己一個人,很孤獨;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憤怒的逗內在小孩地,他說:我的逗內在小孩地,因為受到了冤枉,很憤怒;
有的學生畫了自己膽小害怕受委曲的逗內在小孩地,他說:我的逗內在小孩地常受其他人的批評,膽子非常小等等。
畫出自己的逗內在小孩地,幫助學生在畫畫中感悟和覺察到了自己的確是需要關照了,為學習關照自己奠定了基礎。接下來,老師引導學生學習關照自己的方法:看著畫,跟自己對話――和自己的逗內在小孩地說說話,了解一下自己的逗內在小孩地:
喜歡什麼看喜歡什麼看害怕什麼看有什麼感覺看需要什麼看我怎麼才能讓你感到安全看我怎樣才能讓你開心看
讓每位學生和身邊的的夥伴分享一下這種感覺,兩人一組,相互交流。
通過逗看看、說說、感悟、覺察……地使學生學習了關照自己逗內在小孩地的方法。可見,利用繪畫技術,在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自我,關注自身成長方面確實有獨到的作用。
3.繪畫療法在促進兒童社交技能方面的作用
繪畫可以改進社交技巧。格瑞德和帕提斯也認為,繪畫這一心靈介質具有神奇功用,逗繪畫不僅可以增進溝通和表達,提供樂趣、掌控感以及成就感,作畫的過程也有助於心理疾病的改善。繪畫和治療之間的交互作用可以評估治療的過程,並澄清人格的內在動力,以及揭示隱藏的沖突。繪畫催化兒童的自發性,並幫助受阻的青少年遠離個人發展上的關卡。繪畫亦可以幫助成人辨認在其行為當中反復發生的主題,並專注在最凸顯的問題上地。實踐表明,繪畫是人們最適宜的心靈表達方式,用其來宣洩攻擊和敵意的感受,對於情緒激烈而控制困難的兒童與成人而言,尚未找到比繪畫更好的替代策略。繪畫具有使患者自主控制的好處,也就是自我增強的行為。
由此看出,從情緒障礙到自我概念再到社交技能等,甚至對特殊有言語表達障礙的兒童,繪畫療法無不發揮著重大作用,從繪畫治療在兒童心理輔導的應用上,我們一致認為,繪畫療法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繪畫治療在兒童中的應用范圍和群體會越來越大。

❽ 幼兒美術教育的原則有幾種根據教學規律任選一種原則加以說明。

美術欣賞是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美術教育一直以繪畫為主、手工為輔,單獨的欣賞課程幾乎沒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幼兒園大班進行了系列的美術欣賞教育的實驗研究。目前,實驗尚在進行中,現在就學前兒童美術欣賞課程框架作些探討。
一、學前兒童美術學習特徵
學前兒童藝術能力的發展是有規律性的,大體上經過塗鴉期、象徵期、圖式期等幾個主要階段,按照皮亞傑的觀點,2~7歲兒童正處在前運算時期,在美術活動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1.符號功能的掌握:兒童用象徵性符號來代表他們所接觸到的事物。他們通過感覺動作獲得經驗,並開始形成表象符號和運用語言符號。
2.自我中心:兒童常常把自己見到的看作是別人見到的,帶有強烈的主觀感覺。
3.行動受知覺支配:兒童會被周圍環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徵所吸引,從而注意局部,忽視整體,對能引起他強烈感受和他感興趣的事物,會留下相當穩定而持久的印象。
兒童的藝術才能隨年齡的增長會產生系統性的變化,幾乎所有兒童都有相似的發展歷程。那麼這種變化是自然產生的嗎?教育的作用是什麼?從三四歲兒童最初的
繪畫分析,那些充滿自然情感的象徵性圖式,自由誇大、變形,總是為了傳達某些偶然的意向。應當說,這個階段的兒童受外界影響較少,自然成熟的成分更多些。
隨著兒童逐漸成熟,他的知覺與技巧有所發展,繪畫目標從簡單傳達到希望表現一個觀念,這與他的智慧發展、人格形成和社會交往有更密切的聯系。這時,通過教育可以促進兒童的藝術學習。藝術欣賞教育在此將起到一定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根據對5~7歲兒童的美術作品所作的調查和觀察,我們發現這個年齡的兒童存在著欣賞作品的某些潛力。他們能夠較長時間地注視作品,並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作品作簡單的描述。在觀察作品的內容方面,兒童對作品主題具有一定的知覺敏銳性。他們主要憑借直覺感知,對局部的物象觀察得比較仔細,能夠描述某些細節,對非具象的圖畫往往從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測。對作品的形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潛在的愛好,一般來說,他們容易接受色彩鮮艷、形狀逼真的圖畫,對色彩對比、形狀輪廓、疏密關系、構圖、比例等美的要素有所關注,並能作出某些簡單的判斷。在藝術思維方面,他們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作品的體驗與認知,依賴於知覺運作和已有經驗的直接推理。他們對美的要素的各個層面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困難,缺乏整體性的分析判斷能力。由此,我們假設大班兒童是有可能接受美術欣賞教育的。
二、美術欣賞學習要發展的能力
1.發展美感知覺形式的能力
美感經驗產生於個體與作品的交互作用。對視覺藝術的知覺不僅有賴於一般知覺能力,而且還需要欣賞藝術形式的技巧。也就是通過各個層次的分析,才能了解作品的意義,感受作品提供的經驗。美術藝術教育家艾斯納提出可以通過六個層次來把握。
①經驗的層次:作品給予我們什麼感受?注意作品形式和該形式引發的理念。這是對作品的第一個感覺。
②形式的層次:注意作品的形式結構,著重整體結構的欣賞。
③象徵的層次:對作品圖像意味的了解。
④主題的層次:掌握作品的主旨與基本意義。
⑤材料的層次:欣賞材料的特質和由材料引發的視覺經驗的性質。
⑥環境的層次:了解作品的背景與條件及其在藝術史中的地位與重要性。
在藝術教學中,要引導兒童對藝術品的形式、內容、媒介三部分作整體的欣賞,使各種視覺要素呈現不同的表現內涵,並注意體驗藝術家在作品中所想表現的理念與情感,使兒童獲得美感經驗的滿足。
2.適當地敘述視覺形式的能力
對視覺形式的敘述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描述、解析、評價。
①描述:觀賞者用直接的感知覺和美感意識去接觸作品,然後對作品的初步印象加以描述。
②解析:對作品的形式、設計、組織與關系加以知覺。注意藝術的認知層面,進行有意識的觀察,並對作品的形式要素進行分析和描述,解釋作品所傳達的情感、氣氛、理念,對作品的內涵加以探討。
③評價:對作品價值的判斷。談論作品的結構,用創造性的知覺發現藝術作品具有的潛在美感價值。
三、本課程的類型和結構
本課題借鑒學科取向課程理論,強調藝術的審美價值,結合兒童美感發展的特點,以藝術鑒賞為中心而建立,把對藝術學習、了解與欣賞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
1.課程目標
①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對某些名畫有初步的印象,並在欣賞中獲得愉快的經驗。
②培養幼兒對藝術作品較敏銳的感覺,並具有知覺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力。
③掌握簡單的藝術術語,有敘述和談論藝術作品的能力。
④通過欣賞產生自由表達的興趣、願望和能力,激發幼兒潛在的創造力。
2.課程的內容和結構
學前兒童美術欣賞的性質與一般的鑒賞是有區別的。學前兒童偏重於從感性層面來認識藝術作品,對自己喜愛的作品加以欣賞和贊美。對作品的背景知識、藝術基本要素只限於在教師的點撥下有所關注。
為兒童選擇藝術欣賞作品必須遵循高度藝術性與兒童可接受性相結合的原則。原則上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為社會公認的、有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同時,又要考慮兒童的興趣和理解

❾ 學習討論:結合你身邊的實例,說一說學前教育美術目前他們都採取了哪些教育理論

幼兒美術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有目的的社會活動,教育對人類已有知識經驗、科學文化進行保存、承傳、改造、創新,從而促進人類發展,推動社會進步。人的培養是教育的中心,任何教育都圍繞著這一中心,美術教育也不例外。美術教育本身是一個獨立的領域,是一個具有極大潛力的領域,它的任務是既培養兒童對藝術美的欣賞、識別,又培養兒童的審美心理素質,幫助他們學慣用美的眼光來把握世界。
在教育內容方面,強調對自然的模仿和再現。模仿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物體和圖片是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於是兒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傾向非常突出,無論在一個幼兒園里、一個班級里,甚至在兒童作品展覽上,從花花綠綠的各式各樣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帶有模式化的人物、動物形象。固然,學齡前兒童從自我中心轉化到以客體意識為主的過程中,概念畫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
在美術教育中,用簡單的幾何形體作為標准模式,給兒童臨摹學習,讓其畫出各種形狀。
美術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豐富性,為兒童的審美心理建構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客體和探究刺激。兒童在美術活動中運用審美感官,在遺傳獲得和以往實踐中形成的原先的心理結構基礎上,通過同化作用,形成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的關系,融人新的藝術對象,豐富了原有的心理結構,或者在新舊信息相互比較、分析、綜合中發生順應作用,充實、改組和重構原有的心理機構,使之發生質的變化。審美心理結構以系統結構的方式內化,沉澱於人的心理構成審美心理的整體結構系統。美術教育可以幫助兒童進行整體的系統的審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結構。美術實踐使兒童產生了審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審美個性,只有長期的藝術熏陶,藝術實踐和審美環境才能使一個普通的人建構和發展較為完善的個體審美心理結構,變為審美和創造美的人。從這種意義上看,美術教育就是塑造個體審美、創美的個性教育。
幼兒常常擬人化地觀看世界,把外部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樣具有生命力,認為自己感受到的東西,物也一樣能感受到。美術作為視覺藝術,具有增強感知能力最強有力的手段,通過美術活動可以培養幼兒審美器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激活幼兒對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例如:我們見到火光就會有溫暖、熱烈的感覺,見到月光,就會產生安靜、溫柔的感覺。兒童知覺能力比成人強,這是因為他們不受理性思維的干擾。再如,一個圓形,兒童會說:「這是太陽」、「這是扣子」,而成人可能會凝視它,注意它的彎曲弧度,非規則性等。由此,我們推論兒童與藝術家更有相似之處。他們表現的足根據他內心的流動的感受中獲得的線條、形狀和韻律。
依據上述分析,在美術教育的內容設計上應更加重視引導兒童去親身體驗和感受現象世界,利用審美直覺,強化兒童對事物包含力的式樣的感知。例如:我們組織的線條練習課題「小雨和大雨」,不僅僅要求兒童畫出雨線,更重要的是體驗下大雨時,黑壓壓的感覺。啟發孩子們將這種不同力度的體驗用或粗或細的線條、輕和重的色彩表現出來。

熱點內容
大學物理學張三慧答案 發布:2024-11-02 07:26:02 瀏覽:13
輔助教學 發布:2024-11-02 05:51:57 瀏覽:246
英語見證 發布:2024-11-02 05:41:05 瀏覽:991
綠色苗圃教育網 發布:2024-11-02 05:33:43 瀏覽:579
元江縣地理 發布:2024-11-02 05:28:02 瀏覽:534
星媽教學 發布:2024-11-02 05:21:45 瀏覽:652
優勝教育網 發布:2024-11-02 04:31:43 瀏覽:460
教師資格歷年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4-11-02 03:49:24 瀏覽:119
破壞生物膜 發布:2024-11-02 02:29:55 瀏覽:730
四年級書法教學計劃 發布:2024-11-02 00:36:41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