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學輔導
一是注重基礎
二是拓展
❷ 買什麼書輔導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
小學生不要給太大的壓力,興趣為主。我覺得小學生參加趣味數學比賽比較合適,旨在培養興趣嘛。你可以搜一下世界趣味數學挑戰賽,是索尼教育舉辦的。第三屆,3月25日-27日就開始了。
❸ 一年級數學不好,需不需要上補習班呢
還是需要去上的。在一年級的時候數學學習不好,後面的課就很難聽懂了,家長一定要重視這件事情。
❹ 請一個家教老師把一年級下冊語文數學給孩子一對一輔導,要多少錢
請一個家教老師把一年級下冊語文數學給孩子1對1輔導,等價錢相對比較貴一點,你可以把孩子送到相應的輔導教育機構,你們屬於一線城市的,如果一對一輔導一小時,大約有200人小於二線城三線城市的輔導費大約就是一兩天1百元吧。
❺ 怎樣輔導小學一年級數學
1、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
孩子剛上一年級,有許多事情得慢慢學會自己處理,比如整理書包,准備第二天上課用的學具,(家長要為孩子准備的文具:筆、尺、練習本、橡皮)孩子忘帶數學書、忘帶文具盒在最初都是難免的。有時還真得浪費各位家長花點時間送一下,但作為一個好家長,是不會讓這樣的事反復出現的。他們會讓孩子逐步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培養起孩子細心認真准備全學慣用品的習慣。 有的孩子生性大大咧咧,不是忘帶這樣,就是忘帶那樣,於是出門前,母親就反復叮囑,別忘帶作業本,別忘帶鑰匙„„而孩子可能一面不耐煩的答應著一面又把該帶的東西丟在了家中,一位有心的母親是這樣做的,她在孩子的書包上貼了張醒目的紙條:查一查,你的東西帶全了嗎?要是都全了,就和媽媽說聲再見。此方法未必大家都實用,但多少可給我們一些啟示。 作業格式訓練也是學習習慣培養的一方面。要利用數學練習本讓學生練習寫數和寫算式。 學習習慣的另一方面就是作業的按時完成,一年級書面作業較少,但一些實踐性的活動作業和讀一讀,說一說,算一算的口頭作業還是有的。要注意提醒孩子認真完成好。特別在開學的最初兩個月,我們家長最好每天抽些時間聽孩子說一說,看孩子做做實踐操作。以逐步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業習慣。
2、重視孩子計算能力的培養
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知識,孩子必須學好,並能夠達到熟練計算的程度,學期末速度要求大約為每分鍾8道一步計算式題(指直接填得數),正確率達90—95%。【上鏵認識:我女兒就是上學期的時候,這部分內容不扎實,口算很不熟練,造成了現在一百以內的加減法的方法學會了,做題卻速度很慢、常常出錯。找到問題所在,就成功了一半,今後,需要強化20以內加減法的訓練,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由於孩子的基礎不同,不同孩子的計算熟練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差異,要縮小這一差異,僅靠每天一節數學課練習是不客觀的,因此還需要各位家長做有心之人,多進行這方面的練習。 計算的練習方式多樣,可以製作卡片,供孩子獨立練習,也可在做家務、和孩子上街等時間來個對口令。或者可以採用書中的形式:你能鑽過山洞嗎?你能跳過每個樹樁嗎?„„同時要留心孩子計算錯誤的原因,是粗心還是計算方法存在問題。但要防止枯燥的題海練習,每天幾十道,錯了還要罰的做法會扼殺了孩子學數學的興趣的 其中幾加幾得十幾和相應的減法,要多讓孩子藉助小棒等學具擺一擺、說一說計算思路。
3、依據生活理解數學,讓孩子在游戲中成長
有些數學知識較抽象,容易混淆,我們家長要注意給孩子創造生活情境,讓孩子在實際體驗中理解知識。如「左右」的認識,分辨左右是孩子本學期學習的一個難點,有些孩子正確掌握左右需要較長時間和過程,家長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強化孩子對左右手的認識,引導孩子藉此來分辨物體間的左右關系。同時還要注意一個參照物的問題,如兩人面對面時,如何判別對面之人的左右邊。 在時間許可時,我們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數學游戲,通過那些具有訓練目的的游戲促進孩子在數學、認知、空間理解、想像力等方面的發展,因為在游戲中孩子可以自由的、毫無壓力的宣洩內在的情感,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且當孩子把「成功」的希望滲透到游戲中時,他們不願輸的努力就會從游戲本身擴展到學習中去。如書中的「猜數游戲」一人心裡想好一數,另一人猜並根據提示不斷調整答案,直到猜對為止。這個游戲可以發展孩子的推理能力,家長可分階段和孩子玩,目前可猜20以內的數。下學期可發展猜到100以內數。 又如用小正方體拼拼搭搭,觀察小正方體的分布,數數一共多少塊,對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大有益處。 再如用一布口袋,內放各種形體,讓孩子蒙上眼睛摸一摸,說說摸出來的是什麼,可以不斷加深孩子對形體特徵的認識。雖然這游戲具有挑戰性,但孩子往往樂此不疲。
4、重視數學語言發展,為聰明插上翅膀。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言能力的增強可以極大的改善孩子的學習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性。
防給孩子的智力發展插上「語言的翅膀」,讓孩子飛得更高,更遠。 在生活中要多為孩子創設說數學的機會,讓孩子說說自己的觀點、看法與思路。和孩子交談的形式不必過於正式,比如和孩子散步時,和孩子去公園時等等,這樣交流的氣氛要自然親切得多。 對話時要有意識的激發幫助孩子形成規范的語言表達習慣。如「我是這樣想的」;「我認為„„」「因為„„所以„„」。要求孩子說完整的話。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家長要能耐住性子,多聽少說,只要我們的話語能引發交談話題,進行適當的點評反饋就夠了。
5、把孩子推上講台,和孩子分享功課
培養孩子表達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經常向孩子「請教」,把孩子推上講台, 做孩子的「學生」。 【上鏵認識:這一招,可以拿來用用。】這雖有明知故問的嫌疑,但並不妨礙孩子的為師熱情。他們會很興奮,很熱情的扮演老師的角色。介紹自己今天的學習收獲。對一年級小朋友而言,這是一種很好的復習方式
6、讓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
俗話「數子千過,莫如誇子一長」,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師和家長肯定和贊賞。預其說「你不要這樣做」還不如「你那樣能夠做更好」;與其讓孩子在沒完沒了的批評中糾纏與做過的錯事,還不如讓適時的表揚給孩子的每次進步都鼓掌喝彩!
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別害怕出錯,家長更應盡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欣賞。有進步!繼續努力!沒關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嗇真心的表揚。
7、注重孩子學習過程,正視孩子考試成績
有些孩子入學前就已能認一些字,做一些簡單的運算,這樣在上學後老師講這部分內容時,孩子看上去豪不費力就懂了,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有些孩子可能並非建立起有效的學習方法,並非真正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當他們面對新內容,特別是思維含量較高的問題時,孩子就會感到困難,因此常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家長在家看孩子的計算很熟練,就以為孩子的數學學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決實際問題時,孩子往往有些不適應。或者說不盡如家長之意。這就需要我們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關注孩子的學習內容,數學並不僅僅是單純的計算。 作為家長,我們要能將孩子的成績進行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所謂的縱向比較,就是將孩子現在同過去不同進期所取得的成績相比較,是進步,還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著。進步是因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進,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後要加以鼓勵,讓其發揚光大,開始表揚的頻率要高,漸弱之,至形成了習慣。踏步著,退步了是因為他不認真,還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後對症下葯,拉起來後再扶上走一程,稍有進步,作為家長可以藉助於老師的口吻,誇張一點表揚,樹立起自信,讓他自強不息。 【上鏵認識:這兩個方面的策略,具體,可用】所謂橫向比較,就是能將自己的小孩與同年級、同班級的其他孩子比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成績一般都很優秀,而這一切,一方面歸功於學校教育,另一主面也不可忽視,家庭氛圍的熏陶,對於這些孩子的家長,我們不妨去討教一番,我想再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實踐,定有收獲。 另一方面,我們要能「不唯分數是問」。分數只能作為評介孩子的一個參照,90分與100分的孩子的數學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僅分數就能說明的,我們得具體分析才是。孩子有失誤,是純粹的粗心,還是思考問題的方式有問題。
❻ 怎麼教一年級孩子學數學
教小孩學數學,不是教他算數啊、加減乘除啊,而是要教他邏輯思維,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小孩子學東西都很快,不要刻意的教條主義形式會好很多的
❼ 一年級的小孩數學不好,有必要補習嗎
不必要,一年級學習知識入門,重點是培養他(她)的心性與對學習的興趣。日後可以重新打過基礎的。
❽ 一年級下冊數學輔導17-9怎麼分解
可以先把17拆成10和7,然後用10-9=1,1+7=8。(這是幼兒園的教法)
也可以把9換成10-1,17減去10得7,再加回1,得8。
還可以直接把17拆成8和9,減掉9,得8。
不怕啰嗦的話,還可以有第4種拆法:
17-9=10+7-10+1=8
❾ 一年級數學下冊老師如何教,如何引導學生學,課下如何預習鞏固家長如何配合
小學一年級數學都是比較基礎的內容,老師講解時要緊密結合生活。因為這些內容都是從生活中來,並且生活是孩子們最能親身感受到的。不如在講解十以內的加減法時,就可以以吃水果為例子,媽媽吃了幾個,孩子吃了幾個,一共有多少個?媽媽買來幾個,吃了幾個,還剩多少個?等。
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至於預習,對於一年級數學,完全沒有必要。不過培養孩子的預習習慣還是可以的。可以每天留給孩子們一項作業:看數學書第多少頁,將你看到的內容講給家長聽。
這樣既讓家長配合輔導學生,孩子也能預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