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語文學會
『壹』 上海小學語文英語寫作培訓班怎樣上海小學四年級課外輔導班有嗎
有,四年級有新東方,學爾思,學悅,龍文等
『貳』 上海語文補課哪裡比較好
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對於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小學語文相對初中語文來說比較簡單,因此,若小學語文很差,那麼初中語文一般來說就會跟不上節奏,具體的可以在筋斗雲家教找個專職老師輔導一下。
『叄』 上海哪家小學語文輔導班比較靠譜
不知道你復家在哪個區,我家在虹口制區這邊,我兒子今年四年級,語文還行,但是上海好一點的中學對學生的要求都是挺高的,兒子這個成績可能會進不到理想的學校,所以我就送他去了學習班。我兒子和我講,他們 上課蠻 有 趣 的,比較難的知識,講出來之後也變得簡單了,現在我兒子的語文成績已經進到了年級前十名,我真的挺驚喜的,准備寒假繼續送兒子去上課。
『肆』 請問同鄉前輩曹志耘老師的聯系方式,他以前在山東大學中文系,我曾經拜讀他的著作《金華方言詞典》
曹志耘 100083 北京市學院路15號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語言教學與研究》編輯部
編輯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15號北京語言大學綜合樓1118室
通信:100083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15號《語言教學與研究》編輯部
電話:010-82303575
E-mail:[email protected]
帕維爾·瑪突來維切(男 來自波蘭 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系博士生)
我剛來中國的時候,就有一個想法,可能要永遠地留在中國了。這樣就要學好中文。不到一年,我就發現,中文好像是世界上最難學的一種語言,尤其是漢字,給我這個西方人帶來很大麻煩。我最難的一個階段是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不管看到什麼樣的課文,都要不斷地查字典,生詞太多了,還有就是寫漢字。大概在學校上課6小時,到宿舍還要學習3—4個小時,去理解課文的內容。但這些困難,我都慢慢克服了。本科畢業時,我參加了碩士入學考試,一考就通過了,就繼續讀書。後來又到了碩士的最後階段,又參加博士考試,又中了。此刻在要不要繼續讀博的問題上,我倒有一些猶豫了。後來我就想,如果不讀,5年、10年後,我可能會後悔。既然通過了,我就該繼續讀下去。我喜歡中國的方言,那是活的語言,我把中國方言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我現在能用溫州話和當地的人交流。
「漢語熱」究竟有多熱?
帕維爾·瑪突來維切的地址好象有點難找。。非常遺憾。。 只能點http://www.fxss.net/html/news/2005063014594721.htm 看看最近關於對他的 言論了。。
『伍』 上海的!高一有誰做語文學習報的答案共享一下呀
投機取巧
『陸』 李明潔的介紹
李明潔,祖籍浙江寧波鎮海小港 , 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市語文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 語言人類學、 語言哲學 、語言教學。曾發表和出版過多篇論文和著作。
『柒』 上海小學語文的教材是人教版的還是什麼
可以很確定負責地告訴你:上海小學語文的教材是滬教版的,也就是上海師范大學主持編寫,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不知道回答清楚沒有?如果有疑問,歡迎追問。
『捌』 上海市語文書四年級下學期、第六課、第七課的詞語表!急求!跪求!
雖然我也是4年級下學期,我也很想幫你,但是我的語文書是人教版的第6、7課不是祖先的搖籃和鳥語。但你可以打電話問你老師或同學。
『玖』 陳望道的學術成就
陳望道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和語文研究工作,是中國現代修辭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所著《修辭學發凡》出版於1932年,全書共分12篇,分別講述修辭學的各個方面。其特色之一是引例豐富。所引用的書約250部,單篇論文約170篇,方言、白話各種文體兼收並蓄。二是歸納系統,闡釋詳明。該書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對漢語文中種種修辭方式作了系統而詳盡的分析歸納。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分野的理論,進而把積極修辭分為辭格、辭趣兩種。辭格歸納為38格,每格又分若乾式,對漢語文中的修辭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陳望道是中國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帶進漢語修辭領域的學者。
他在談到寫作的目的時說,該書「是想將修辭學的經界略略畫清,又將若干不切合實際的古來定見帶便指破。除了想說述當時所有的修辭現象之外,還想對於當時正在社會的保守落後方面流行的一些偏見,如復古存文,機械模仿,以及以為文言文可以修辭,白話文不能修辭,等等,進行論爭,運用修辭理論為當時的文藝運動盡一臂之力」(《1962年重印前言》)。《修辭學發凡》創立了中國第一個科學的修辭學體系,開拓了修辭研究的新境界。劉大白(1880年~1932年)在序言中指出,正如《馬氏文通》(1898年)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語法著作一樣,《修辭學發凡》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著作,「書中既引古人文章為證,並及今時通用語言,不但可以為通文者之參考印證,而且可以為初學者之津梁。(《修辭學發凡》初版劉序) 陳望道先生是我國共產黨的發起人和黨的早期成員之一,深深懂得幹革命需要共產黨的領導,辦教育同樣離不開黨的領導。在他主持復旦大學行政工作期間,自覺堅持黨的領導 ,忠誠於祖國的教育事業。
當時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有關辦學方針、重大決策和幹部任免,他都提交黨委集體討論然後作出決定。這就使學校在黨委的領導下 ,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並取得較大的成就。
在辦教育的過程中,陳校長堅持根據我國教育實際,制訂學校的教學制度。他擔任校長初期,就遇到了如何借鑒蘇聯經驗的問題:是不顧民族特點,一味照抄照搬呢,還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從我國具體情況出發?
這里舉一個小的例子,五十年代初期,我們高校曾借鑒蘇聯的辦學經驗,當然其中有不少好的地方,不過當時把他們的六節一貫制的作息制度也照搬過來了。一個上午學生要連上六節課 ,上完第四節課之後,給每個學生發一個小麵包,接著再上兩節課。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的。陳望道校長指出:中國的午餐時間同蘇聯不一樣,兩國學生的健康素質也有差別 ,怎能不顧事實照搬別國的經驗呢? 後來這一做法很快被糾正過來了。
1952年院系調整後,華東地區11所大學的有關專業調整到復旦大學。與此同時,許多著名教授專家也一起調到復旦。起初有些教授對院系調整想不通,情緒不穩定。陳望道先生針對這一實際問題 ,認真做好思想工作,促進教授間的團結,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例如為了動員外文系一位教授出來擔任系主任,他一連三次登門造訪。
對中青年知識分子,他更是愛護倍至 ,創造各種條件,使他們健康成長,一旦作出成績,又及時給予提拔。由於陳校長善於團結知識分子,熱情關懷他們,許多教授的思想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安心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並取得了一批成果。事實證明這些教授的到來,壯大了復旦大學的師資隊伍,也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建設一個良好的學風,對於任何一所大學來說,都是必要的。為了使復旦有一個好的學風,陳校長在一些重要的場合都要談學風問題。
1963年他專門向全校師生作了學風問題的報告。陳校長指出:學風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涉及面廣,與全校一切人、一切事有關,因此要動員全校所有人都來參與學風建設。同時 ,他又指出:優良學風的形成,是一個需要長時期的思想上啟發和行動上實踐的問題。但是主要是思想先行。陳校長的報告在全校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通過這次全校范圍對學風問題的討論 ,大大促進了學校優良學風的建立。許多學生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持走又紅又專的道路。學生學業基礎扎實,畢業後分配到祖國各地,大都成了棟梁之才。
陳望道先生不僅倡導建立優良的學風,而且還身體力行,積極實踐。他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主張講究實際,反對說空話,無論是辦事還是寫文章 ,他都堅持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他常說,評價一個人,關鍵在於看他做了些什麼,不在於聽他說了些什麼。他反對寫那種長而空的文章,強調必須注重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他積極提倡從事創造性的研究 ,反對人雲亦雲,總之,無論在治學精神方面,還是文風方面,陳望道先生都不愧為復旦人的楷模。 陳望道先生在復旦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對科學研究也十分重視。他清楚地認識到,搞好教學,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是大學的一件頭等大事。但是,如果學校不同時重視和發展科學研究 ,教學水平就無法提高,培養高水平的人才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陳校長極力倡導開展經常性的學術研究工作,並且強調學術研究中的科學態度。
為了適應文化教育、科學研究事業的需要,復旦大學自1954年1起開始舉行校慶科學討論會。通過一年一度的大型科學報告和討論,既檢閱了全校師生年來的科研成果 ,也有力地推動全校學術討論的開展。
這種形式,除了文革期間被迫停止了一段時間外,直到今天,復旦大學仍然每年都舉辦一次科學報告會,到1990年已舉行了24屆 ,參加的除文理科、科學技術外,還擴大到機關和管理部門。這種科學討論會,按照過去陳校長的意見,要認真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他認為堅持開展不同學派、不同見解的自由討論,既是繁榮科學的途徑,也是提高科學工作者的手段。實踐證明這種看法是完全正確的。
陳望道先生不僅積極提倡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而且還身體力行,帶頭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他從事一輩子進步的語文運動,也從事了一輩子語文研究。1952年起他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語言組副組長、上海市語文學會會長等職。
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一書曾得到毛澤東同志和海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在市委和校黨委支持下,他在我校設立了語法、修辭、邏輯研究室(後來在改為語言研究室),由他親自主持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1961年,陳望道先生擔任《辭海》主編的任務。經過全體編寫人員四年的辛勤勞動 ,《辭海》於1965年出版了。
1975年以後,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但仍堅持學術研究,最後竟然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簡論》一書的定稿工作。
陳望道先生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的教育事業,可以說是著作遍海內,桃李滿天下。特別是他本人治學嚴謹,是值得後人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