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前後》教學案例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內容
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實踐活動,體會「前後」的概念和前後位置的相對性。
2能比較准確地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和表達事物。
三、課堂實錄
(一)談話導入
師:我們的好朋友小淘氣又遇到難題了,你們願意幫助他解決嗎?(願意)我們一起來看看淘氣遇到了什麼難題。
( 評析 採用問題引入,引起學生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探究的慾望。)
(教師播放淘氣的錄音)「我總是忘記自己站隊的位置,聰明的你能幫我想個辦法嗎?」
師:哪個熱心、聰明的學生來給淘氣出個主意?
生1:只要記住自己排在第幾個就行了。
師:是個好主意,還有其他辦法嗎?
( 評析 對生1的評價略顯應付,沒有對其進行實質性的分析。教師顯然在等待其他同學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生2:記住自己前面是誰,後面是誰,就不會錯了。
師:你想的辦法真不錯!原來利用前後可以幫助我們記住自己的位置。這節課,我們就跟小鹿導游一起進一步認識「前後」。
(教師出示課題)
( 評析 教師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後「遺忘」了生1的回答,利用確定淘氣在隊伍中的位置引入「前後」,比較合理、自然。只是要對不是教師預期的答案予以重視。)
(二)新課探討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同學們,今天動物們正在舉行一場熱鬧的「森林運動會」。(教師邊說邊出示掛圖,教師在掛圖中沒有呈現出動物。)
師:咦,運動場上怎麼沒有運動員?到底有哪些小動物參加比賽?別著急,教科書第56頁有一張小動物比賽的照片。
(指導學生看第一幅圖)
師:請一名同學先按順序介紹一下正在參加跑步比賽的運動員吧!
生:美麗的長頸鹿、可愛的小白兔、還有小烏龜、小松鼠和小蝸牛。(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出示各個小動物,但是沒有按順序出示,隨意粘在圖上。)
( 評析 教師故意「犯錯」,引發學生的「好勝」心理,滿足他們的成就感。)
生:(學生發現順序不對,紛紛舉手發言)不對,老師把它們的順序弄錯了。
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說說正確的順序應該怎樣呢?
生:小鹿跑第一,是排在最前面的。
師:你來擺放吧。
生1:小松鼠在小鹿的後面。(學生邊說邊擺)
生2:小白兔在小鹿的後面,但松鼠是排第二,小白兔排第三。
生3:蝸牛在最後。
( 評析 教師能夠讓學生親自動手,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描述方式說出小動物的准確位置。在學生陳述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好各個動物的位置。)
2小組競賽。
師:老師真佩服大家,能用這么多不同的方法來表示小動物們的位置與順序。每個小組選一種你們最喜歡的動物,然後討論一下這個動物的位置有哪幾種不同的說法,比一比哪一組的說法最多。
(組織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代表匯報)
(如果小組之間選的動物一樣,教師可以請兩位同學先做個交流,然後反饋。)
( 評析 此處可能會出現「小白兔在小松鼠後面」「小白兔在小烏龜」前面的說法。教學時,教師應適當地抓住這個契機,引出前後位置的相對性問題。)
3播一播。
(1)先播放獅子大王的邀請信,再出示賽車圖。
師:誰願意接受獅子大王的邀請,來當賽車比賽的解說員。
(學生模仿體育解說員解說)
( 評析 這個活動安排比較巧妙,其實是讓學生在解說中反饋對「前後」的理解。)
(2)課件演示,運動員們的頭上顯示問號。
師:你們能幫每個運動員提一個問題嗎?
生:我想幫小兔提個問題:「我的前面有幾輛車?」
生:我幫小熊貓提個問題:「我的後面有幾輛車?」
(學生之間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說一說。)
(3)指導看書,把課本中的填空補充完整。
(三)游戲鞏固
1乘車游戲。
(1)請5個同學當5個站牌,再請一個同學當司機。
(2)請每個上台表演的同學都要提一個和前後有關系的問題,回答正確的同學就可以上車來提問下面的同學。
(教師設計這個游戲時,要注意結合當地情況設計學生所熟悉的站牌。)
2排隊游戲。
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被叫到名字的同學自行排隊,其餘同學幫助排隊:××同學站在最後面,××同學站在最前面,小紅站在××的前面第幾位,小明站在××的後面……
(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自行排隊,師生互動後,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提要求排隊。)
3排隊比賽。
(1)每組5人分別戴上5種動物的頭飾。
(2)按照屏幕上的游戲規則排隊,看哪一組又快又好。(小組長公布位置要求,其他同學按要求排隊。)
(四)數學故事
1引導學生觀察圖,編出故事。
師:認真觀察圖,想想能否用上今天所學的前後知識,編編故事。
2學生交流反饋。
(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
(五)總結
師: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師:今天所學的「前後」知識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用得到。同學們課後要多留心找一找,我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還會用到「前後」的知識。
Ⅱ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干、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局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准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說,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Ⅲ 求一篇800字左右的數學教學反思(學生方面)
淺談在網路中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
【英文讀後感】
淺談在網路中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石獅市湖濱教委新湖中心小學 楊美美
[內容摘要] 本文從基於網路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際出發,闡述了在網路環境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英文讀後感特點,基於網路中小學數學的英文讀後感教學是一種探討和發展中的新型教學模式,它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差異,本文著重描述了在網路環境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個優點。
[關鍵詞] internet ;cai ;電子白板 ;校園網
21世紀教育是一個人腦+電腦+網路的教育。網路教育,說到底也是一種媒體教育,而且是21世紀媒體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師+(一本書+一支筆+一塊板)+學生這種傳統典型的教學模式對於只要求傳承知識雖有一定好處,但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卻始終處於被灌輸、被填鴨的從屬地位。其主動性、內動力和自壓力、積極性難以發揮,有利於學生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形成,與當前提倡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而網路環境中的小學教學具有傳統教學中不可比擬的優勢:
一、創造情景,激發興趣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表現為單維性,即從抽象的數
Ⅳ 數學教學反思有哪些特點
(1)教學反思的自覺性。
良好的教學反思是建立在教師的教育信念,職業精神和責任感之上。教師沒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為支撐的教學反思是被動的,短暫的反思,是教師教學上的失誤的彌補或外在壓力的被動行為。(2)教學反思的超越性。
教學反思的真諦在於教師要敢於懷疑一切,特別是懷疑自己,在懷疑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處,積累成經驗並把失敗作為借鑒。實際上這是教師不斷的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向高一層次邁進的一個層面。
(3)具有個性化。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審視,無時間、地點、條件限制,具有別人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教師的自我培育的過程。形成的是教師的個性化人格特徵。
(4)反思的時機性。
教學中捕捉到的靈感、信息,教學中的獨到之處,新的見解,教學中某一問題的百思不解或散步、睡夢中的奇思異想,要及時記錄下來。或充實到教案中或寫成教學隋記,都需及記錄,否則:「情境一失永難摹」。
Ⅳ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為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 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反思題目結構特徵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反思題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運用反思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組塊,可提高學思思維的敏捷性;反思還可提高學生思維自我評價水平,從而可以說反思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品質以深刻性為基礎,而思維的深刻性是對數學思維活動的不斷反思中實現的,大家知道,數學在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這種鍛煉老師不可能傳授,只能是由學生獨立活動過程中獲得。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後盡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說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從所教學生來看,一部分學生根本不按老師要求進行作業後的反思,而這部分學生95%的數學能力很低、成績差,他們只會做「結構良好」的題目,以獲得對問題的答案為目標,不會提問,這部分學生中,沒有一個會對命題進行推廣,而堅持寫反思的學生情況就大不一樣,因此,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的5個例題後,啟發學生對5個題目的解題過程進行類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題目:請同學們再看看例題的解題過程,特別要注意在這些過程中相同方法的歸納概括,通過類比反思你能發現什麼?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發現這幾個題表面雖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卻有如下幾點相同:⑴ 它們都有一個實際問題作背景;⑵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識;⑶ 都用到了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⑷ 都用到了幾何知識。在此基礎上老師說:我通過解這幾個題的過程的反思與同學們相似,我的反思結論是它們都運用了同一個解題思維策略或同一個解題模式,就是實際問題幾何化,幾何問題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據正好是剛學過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這樣就把幾個例題的思考過程和解題過程統一成了下列模式(板書,並解釋每個箭頭的意義) 通過對5個例題解題後的反思,學生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並對反思的對象和方法有了一些體會。 案例2:胡玲同學在解完「梯形ABCD中,點E是腰AB上一點,在腰CD上求作一點F,使CF:FD = BE:EA」之後在作業的反思欄內寫道:「老師,如果E點在底邊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種方法,不知對否?作法,1. 連結AC; 2. 作EO // DC交AC於O; 3. 作OF // AB交BC於F。 AE:ED = BF:FC。 」 同時,另一位學生在作業本中提出同樣的問題,寫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點E是底邊上一點,那麼在另一底邊找一點F,使AE:ED = BF:FC,應怎樣找?」 兩位學生對同一個題目,提出了相同的問題,前者解決了問題,但不能用准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問題,後者雖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能准確的描述問題,兩位學生都良好的運用了直覺思維,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能力,我及時公布了兩位的猜想,並鼓勵他們的這種主動猜想的創新精神,公布之後,同學們反映強烈,並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並且在討論中思維更加深刻,問題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現了多種。 第二次作業本交上來了,一位學生對在討論中提出的新方法給出了證明,他寫道:「今天江喬說,如下圖,已知梯形ABCD,E是底邊的一點,延長腰交於F,連結EA交AB與G就是昨天胡玲要找的點。我覺得它說的是對的;證明如下:……(證明略)」 我也即時公布了這位學生提供的江喬的發現和他的證明,並說,江喬能想到這種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說,是他對解過的P244第22題的反思在這里起了作用,因為當時作了深刻的反思,從而對做過的題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這種方法,因此,同學們應向他學習,解題以後不要停止,一定要多作反思。 接下來的幾天中,都有同學圍繞著這個問題繼續思考,並且有的同學還將此問題作了進一步引伸,如胡靜在反思中寫道:「任意多邊形,知道一邊上一點,就可以由胡玲那種方法,在其它任一邊上找到一點,使與分得的線段的比等於這點分得的這邊上的兩條線段的比,只要先把多邊形變成三角形後就行。對嗎?」我批語道:「你已推廣了胡玲提出的命題,很好,且你是對的,請試一試能不能給出證明」。鼓勵學生結合解題後的反思,提出問題,並將其指定為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還能培養學生的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這無疑對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顯」是十分有益的。 通過解題後對習題特徵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或數學語言對習題進行重新概述,培養思維的深刻性,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提高解題能力。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通過表面現象和外部聯系提示事物的本質特徵,進而深入地思考問題,解完題後經常通過反思題目的特徵,加深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從而獲得一系列的思維成果,積累屬於個人的知識組塊,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從而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如: 案例3:解完「如圖,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圓的直徑,求證:AB?AC = AE?AD」後,引導學生對題目本質特徵進行反思,發現此題的圓可以不畫出來,因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圓,其處接圓的直徑則是客觀存在的。直徑的位置不一定要畫在如圖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圓的直徑出現,就應該有上述結論。通過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再用自己的語言對習題進行概述就得到了「任三角形的兩邊、第三邊上的高,和它外接圓直徑四個量中任知其中三個,就可以求得第四個」,「三角形外接圓的直徑等於外接圓直徑和等三邊上的高的積」通過反思,由於學生已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圓直徑的一種特殊方法性的知識組塊,所以在一次公開課上,老師口述完「已知三角形兩邊分別是3、6,第三邊上的高為2,求三角形外接圓的直徑」時,學生就能脫口說出正確答案是「9」。促進了知識的正向遷移,培養了思維的每捷性。 經過一段時間課改的具體實施,我發現也真正體會到,許多曾經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都對數學有了濃厚的興趣,也使我真正體會到只要你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學生便會還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
Ⅵ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有什麼不同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Ⅶ 數學反思
數學
Ⅷ 求教幾篇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謝謝。
一、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鍾,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