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朗誦
⑴ 五年級語文詩歌朗誦
(齊)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單)五年級一班 古詩詞朗誦主題——鐵血沙場
(單)車轔轔 馬蕭蕭 古來征戰 舊鬼新墳怨 不滅強虜誓不還
(單)五千年崢嶸 字句鏗鏘激揚文章 壯志男兒郎
(單)讓我們走近大漠沙場 感受那堙沒於歷史洪荒中的錚錚鐵骨 赤膽衷腸: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yú)關那畔(pàn)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又一年。
(單)遺民淚盡 南望王師 好兒郎定當血灑沙場 報效河山
過零丁洋
男: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女: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單: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留取丹心照汗青。
熱血兒郎 鐵骨柔腸 護我江山妻小海晏河清 四方昇平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⑵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25課課文
25
黃鶴樓送別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終於,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後說道:「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盪盪地流向天邊……
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⑶ 找蘇教版五年級語文的課文
論語文教科書練習題設計的價值取向
——以人教版、蘇教版、台灣版教科書中《核舟記》《愚公移山》為例
張學凱
(內蒙古包頭師范學院 文學院,內蒙 古包頭 014030)
摘要:在《核舟記》《愚公移山》兩篇課文練習題的設計上,人教版、蘇教版注重練習題內容的覆蓋面和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單一性、封閉性題目居多,題目總量偏少;台灣版沒有文言基礎知識及背誦的題目,多設計聚焦式、綜合式、開放式的題目,題目總數多。設計練習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其價值取向應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引發我們思考:怎樣設計練習題的內容、形式、層級和數量,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關鍵詞:教科書練習題;語文素養;人教版;蘇教版;台灣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練習題是語文教科書中助學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體現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特點以及編輯者的教育教學理念的重要內容。本文選取人教版、蘇教版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和台灣統編教材——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台灣「國立編譯館」主編1999年版,下稱「台灣版」)中的《核舟記》《愚公移山》兩篇課文的練習題作為分析比較樣本。由於台灣的國文教育教學理念與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有較大差異,我們試圖通過對教科書練習題的比較分析,探討不同地區教科書練習題的價值取向,以期使練習題有效地引導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一、練習題的分析比較
(一)內容
三套教科書中兩篇課文的練習題,在內容上主要涉及了背誦(熟讀)、文言知識、理解課文內容、運用語言、思維以及評價、態度幾個方面,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人教版、蘇教版的練習題注重內容的覆蓋面。以練習題最少的人教版《愚公移山》一文為例:該文共3道題,涉及了文言知識、運用書面語言能力、想像能力、評價、情感態度五個方面的內容。台灣版的練習題則與之相反,往往是根據課文的特點設計練習題,並聚焦於某一方面。如《核舟記》內容是生動、形象地描述一件工藝品,練習題就聚焦於「運用語言」來設計。共6道題,除第1題的第1問外,其餘均為語言運用題;而在語言運用上,又聚焦於運用「描述」法。
第二,人教版、蘇教版重視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和文言詞義的掌握,蘇教版尤甚。如《核舟記》共5道練習題,其中朗讀1題,文言詞義3題,佔去該文練習題量的80%;台灣版則沒有設計這類練習題。
第三,台灣版重視對學生評價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培養,這方面的題目較多,如《愚公移山》中的第2、3、4題。
第四,人教版、蘇教版,單一內容的題目居多,如背誦、解釋加點的詞義等,蘊含多項內容、培養多種能力的題目偏少;台灣版正好相反,綜合類的題目較多,往往一道題目中包含著多項學習內容,如《核舟記》中的第1題就包含了理解、寫作知識、運用語言、思維四方面的學習內容。
(二)形式
三套教科書兩篇課文的練習題形式的總體情況是:蘇教版的封閉式題目比例最高,《核舟記》為83.3%,《愚公移山》為75%;人教版次之,分別為75%和33.3%;台灣版最低,為33.3%和42.9%。人教版、蘇教版注重讓學生積累、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因而設計了背誦、釋義、區別一詞多義等封閉式的題目;雖然也設計了開放式題目,但比例偏低。台灣版的開放式題目較多,比例較高,分別佔66.7%和57.1%。其開放式題目分為兩類:一類是語言運用題,有仿寫、改寫、片段作文等類型;另一類是通過多元讀解課文、討論、寫作等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形成自我觀點的題目。
(三)層級
蘇教版大體按照感知理解、文言基礎和積累(熟讀背誦)三方面來設計的,基本上屬於基礎類作業,層級不很分明。
人教版基本上按照感知理解、文言基礎和延伸拓展三方面來設計,前二者是基礎練習題,後者是綜合、提高類練習題。如《核舟記》共4道練習題,構成由淺入深,由課內到課外的層級:第1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是第2、3、4題的基礎;第2題探討課文的寫作結構,分析研究具體問題,加大了難度,同時又為第4題作了鋪墊,提供了關於寫作順序的知識和範例;第3、4兩題同屬於語言運用類題目,但第3題是翻譯句子,難度較小,排在前面,第4題要求學生簡介工藝品,屬於延伸拓展,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題目,放在最後。
台灣版則按照理解課文、創意想像或表達觀點、語言運用設計練習題。練習題的層級清晰、合理。以《核舟記》為例,第一,按照語言的表達方式分為口語題和書面語題,先口語後書面,一者口語題為書面題服務,口語題學習「描述」,書面語題運用「描述」;二者口語題描述「人物」神態,書面語題目描述「手工藝品」,又兼顧了不同的描述對象。第二,口語題中,從學習內容來看,第1題「描述」人物的神態;第2題「想像」人物說話內容;第3題「闡述」自己的觀點,題目難度逐題遞增。從提供的學習資源來看,第1題是全資源式,答案在課文中,學生只需要讀懂原文,把文言文轉化為語體文即可;第2題是半資源型,即只提供了「想像」情境,並未提供具體內容,難度有所增加;第3題則未提供課文以外的學習資源,是無資源型的、全開放式的題目,難度最大。第三,書面語題中,第4題列提綱,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結構,並強化對描述一件工藝品結構的認識;第5題是「改寫」,讓學生依託課文,練習怎樣描述一件工藝品;第4、5題分別從結構和運用語言的角度為第6題提供範例;第6題要求描述手工藝品,既是對該文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題目。可見,書面語的題目遵循單項—綜合—提高的原則,難度逐漸增大。總之,6道題目,由淺入深,呈現出多種層級;層級之間又構成有機的序列。
(四)數量
從練習題的數量上看,人教版練習題量最少,兩篇課文共7道題;蘇教版次之,共9道題;台灣版最多,共13道題,是人教版的1.85倍;是蘇教版的1.4倍。
三、引發的思考
編制練習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語文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達成語文教學的目標,因而練習題的正確價值取向,對於引導語文教學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怎樣設計練習題,才能達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呢?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一)關於練習題內容的思考
國外母語教學專家和教師認為,語文「基礎知識」在語文學習中是極其重要的,這似乎不容置疑並普遍得到認同。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提出「雙基」之後,知識與技能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追求系統的訓練〔1〕。新課程對知識的認識有了新變化,不再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而是注重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規律,讓靜態的語文知識成為有價值、不斷更新的活知識,促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迅速轉變為發展性學力。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教學要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三大領域均衡發展。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這就促使我們思考:1.選擇什麼樣的知識作為練習題的內容?2.用怎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這些知識?是設置內容單一的知識性的題目如解釋加點的詞,還是蘊含多項學習內容的綜合性的題目(如台灣版《核舟記》)?或者二者結合,各自的比例應是多少?3.在閱讀課的練習題系統中怎樣才能把聽說讀寫結合起來?怎樣呈現練習題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根據語文學科的體系,結合課文的特點,設計聚焦式的練習題(如台灣版《核舟記》),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更多的機會去應用同一種知識,將知識「外化」,以便集中掌握一種知識或技能;還是要有較寬的覆蓋面,盡量覆蓋課文所涉及內容的題目(如人教版《愚公移山》)?4.在有限的題目中怎樣才能兼顧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關於練習題形式的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選擇和加工信息。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首創精神,已成為語文界的共識。毫無疑問,開放式的練習題目,由於學習內容是不固定的,答案是多元的,因而在回答練習題目時,允許學生進行多元解答,建構新的意義。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聯想力、想像力和發散性的思維,習得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封閉式的題目則主要引導學生識記,其學習內容是固定的,答案也是統一的,往往限制學生的思維,那麼:1.封閉式的題目,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取消封閉式的題目,會不會暗示學生識記是無關緊要?2.怎樣設置開放式的題目,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達到預期目的?3.怎樣處理開放式題目與語文知識學習的關系?與封閉式題目的關系?如二者結合,怎樣的比例是合適的?
(三)關於練習題層級的思考
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教科書應該按照認知發展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來編排,據此,有研究者認為〔2〕訓練題之間應該形成一個有機的序列,能引導與約束學習流程,即把抵達學習目標的學習流程相對固定下來,以便學習者按照訓練題目安排的台階,一步一步深入課文,一層一層接近學習目標,一點一點實現學習任務。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2)。基於此,許多語文教師認為做練習題是一種語文實踐,設計練習題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情境,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因而不必太多地考慮題目與課文之間以及題目之間的層級關系。綜上所述,練習題是應該像台灣版的《核舟記》一樣,在內容的選擇、組織上和呈現上都形成有機的序列,還是只提供實踐的情境即可?
(四)關於題量的思考
人教版、蘇教版題量少,編輯者意在「提倡少做題,多讀書」,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3〕(17);台灣版則希冀「透過各種練習,以收到運用純熟,觸類旁通的效果」〔4〕(2),同時,編者並不希望用題目的數量限制教師和學生,在本套教科書的「編輯例言」中明確指出「至於題數多寡,教師可視實際情況加以斟酌」〔4〕(2)。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提供大量的變式練習能夠訓練學生的認知技能,使學生學會策略使用的條件,使策略成為條件化知識。通過一定的練習,能夠使學生對自己思維過程的監控由有意識向自動化轉化,最終形成穩定而有效的元認知技能〔5〕,那麼:1.一篇課文究竟應該設置幾道題?2.是把設計一定量的變式練習題作為認知技能訓練的一種方法,還是把練習題作為語文課程的一種資源,提供給教師和學生選擇;還是少做題,多閱讀呢?
⑷ 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練習4誦讀與積累成語解釋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⑸ 蘇教版 五年級上冊 語文 課文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文後習題
發憤的意思是:1.決心努力。2.發泄憤怒。二.第一自然段:「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努力讀書,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歷史知識。他還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第二自然段「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每天忙著研讀歷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搜集來的資料」第三自然段:「原來,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第四自然段:「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__^*) 嘻嘻……
⑹ 蘇教版小學語文美文誦讀選哪篇課文好,加上選哪些背景音樂
六年級下冊的課文。我有幾篇你自己選擇。
1 長江之歌
3 煙台的海
5 盧溝橋烽火
6 半截蠟燭
8 三打白骨精
9 詞兩首
15 天游峰的掃路人
18 廣玉蘭
20 古詩兩首
22 理想的風箏
24 明天我們畢業
如果你是六年級的話,我建議誦讀《明天我們畢業》。挺感人。或《長江之歌》,《天游峰的掃路人.》要不就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散文《最美的葉子》我見有人朗誦它的,效果很不錯。
⑺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書的課文
蘇教版的吧!
1.師恩難忘
2.陶校長的演講
3.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所見)
習作3
練習3
4.去打開大版自然綠色權的課本
5.裝滿昆蟲的衣袋
6.變色龍
7.金蟬脫殼
習作2
練習2
8.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
9.推敲
10.嫦娥奔月
11.讀書莫放「攔路虎」
12.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狸)
習作3
練習3
13.在大海中永生
14.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15.艾滋病小鬥士
習作4
練習4
16.黃山奇松
17.黃果樹瀑布
18.莫高窟
習作5
練習5
19.天火之謎
20.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21.諾貝爾
22.滴水穿石的啟示
習作6
練習6
23.林沖棒打洪教頭
24.少年王冕
25.黃鶴樓送行
26.清平樂 村居
習作7
練習7
學和做1(說名道姓)
⑻ 視頻五年級上冊課文微笑的朗誦
答--學習語文就要將課文讀熟的,在讀熟的基礎上就要帶著表情來朗誦來記住詞語和詞彙,將語文學的更好。
⑼ 誰有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課文朗讀MP3
http://www.shuji.cn/book.asp?act=1
⑽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古詩文誦讀所有古詩文內容
是五年級上冊書上的嗎?
(蘇教版)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所見》(清·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yuè}。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練習一上的)《題秋江獨釣圖》(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第9課 推敲)《題李凝幽居》(唐·賈島):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25課 黃鶴樓送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清平樂 村居》(宋·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還有小學生必背的,自己抄的。
《清明》(杜甫) 《江南春》(杜牧) 《樂游原》(李商隱) 《蜂》(羅隱) 《小兒垂釣》(胡令能) 《江上漁者》(范仲淹) 《元日》(王安石) 《泊船瓜洲》(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 《陰湖上初晴後雨》(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蘇軾) 《題西林壁》(蘇軾) 《夏日絕句》(李清照) 《示兒》(陸游)
打的我累死了!希望能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