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二模語文
『壹』 高考復考
作為首次推行高中課改的試點省區,山東、廣東、海南和寧夏經過3年的摸索之後,在2007年迎來課改後的首次高考。經過長時間的醞釀,這四省區的高考方案已逐漸清晰。年前,教育部已經批准了山東、廣東、海南和寧夏四省區的2007年高考方案。
與往年相比,四省區2007年高考有哪些特點?師生的備戰情況怎麼樣?本刊記者特此采訪了四省區相關的部分一線教育工作人員。
四省區高考方案敲定
據了解,廣東的高考方案採取的是「3+文基/理基+X」,擬考文科的「文基」包括70%的政治、歷史、地理和30%的物理、化學、生物,擬考理科的「理基」比例則正相反。X可選的科目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和地理。「文理分線」是新方案較為明顯的一個變化。廣東考生將被分為文科類、理科類、體育類、藝術類。廣州市番禺區禺山高級中學校長古殷認為,這更有利於中學按新課程方案充分開設選修課,也更有助於公平選拔。
海南採用的是「3+3+基礎會考」方案, 高考總分為790分,比改革前增加40分。考試科目除語文、數學、外語之外,文史類組合科目為政治、歷史、地理,理工類組合科目為物理、化學、生物,而「基礎會考」則按卷面成績的10%計入高考總成績。海南省教育廳副廳長石秀慧認為,海南的新方案有自己的鮮明特點:一是與會考緊密聯系。作為檢測高中階段辦學水平的手段,會考過去往往流於形式。而改革以後,則將高考中不涉及的內容放在會考里,其成績的10%還將被計入高考總成績。這樣,就不至於讓高考成為惟一的指揮棒;二是在考試科目設置上將綜合變成了單科,脫離了以前的「拼盤」模式,使學生的選擇餘地更大了。
山東省則採用「3+X+1」方案。 「3」為語文、數學、外語,「X」指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1」為包括技術、藝術、綜合實踐等基本能力的內容。「1」測試的是一個高中畢業生適應社會生活應具備的最基本知識、能力素質,如觀察社會生活、進行藝術欣賞、表達個人感受等能力。考試內容涉及高中課程的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等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寧夏採用的是「3+文綜/理綜」方案。「3」指語文、數學和外語三個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的科目。文科綜合包括政治、歷史、地理三個科目,文史方向的考生必須參加文科綜合考試;理科綜合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三個科目,理工方向的考生必須參加理科綜合考試。銀川市實驗中學副校長王錦秀向本刊記者透露,寧夏的2007年的高考中,調整了一些不利於學生發揮水平的內容,題目很活,主要以考查綜合素質為主。該校教務處副主任郎志平在校擔任高三年級的語文老師,他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2007年高考語文卷的內容安排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閱讀與寫作被當作兩項重點內容來考察,尤其是作為綜合能力體現的作文,將在今年的高考中顯得尤為重要——評卷組要專門安排一個挑錯別字的老師,一個錯別字要被扣一分;卷面整潔度也要被列為一項考核標准,卷面不整潔者要被扣分。
「新課改後高考最突出的特點是文理兼顧,加大對實踐能力的考核。」非常關注四省區課改進程的哈爾濱市教研院教研專家高愛玲,在看完四省區的高考方案後做出了如此評價。她認為,四省區高中課改後的高考方案,特別注重基礎性與廣泛性的運用,這樣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就更全面了。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教授高凌飈也就此分析說,廣東的新高考方案在注意基礎性的同時增加了學生選擇性的理念;海南的方案比較全面,他特別欣賞海南將會考成績計入總分的做法,但考試科目相對要多一些。山東和寧夏方案中設置了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由於新課程選修課多,給命題帶來較多的技術困難。高凌飈認為,課改後的高考理想狀態是分成基礎考試和選拔考試兩部分,基礎考試可以與高中畢業的統一水平考試合並,基礎考試為必考,選拔考試為選考。同時應該注意,基礎考試對應於必修的內容,用等級制記分,作為大專類學校錄取的依據和本科以上學校錄取的資格。選拔考試則對應課程的全部內容,作為錄取的主要依據。他的建議或可作為四省區今後高考方案的參考。
復讀生可能會占優勢
記者在連日的采訪中,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一些老師紛紛預測,復讀生可能會在今年的高考中占優勢。銀川實驗中學的郎志平告訴記者,他們學校在通過幾次模擬測驗後,發現復讀生的成績明顯要高於應屆生。主要原因是由於復讀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相對要牢固一些。他說,由於課改分必修與選修兩部分,學習內容比較多,課程進度快,往往學生還沒來得及把所學的內容吃透,就又開展新的課程了。所以,好多應屆生在基礎知識的掌握方面顯得不扎實。而基礎知識相對掌握扎實一些的復讀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新課本知識的學習,在綜合水平方面顯示出了較強的優勢。所以,2007年的高考中,復讀生很有可能占優勢。
持有相同觀點的是山東省青島振華學校的校長王立莉。她也認為,2007年的高考可能有利於復讀生。王立莉表示,課改的推出絕不意味著對過去的課本知識進行全盤否定。所以,用新教材的學生和用舊教材的學生,各有在不同教材影響下的思維優勢。所以,復讀生在對兩種教材知識點的吸收中,既可以對自己學過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定位,又擴大了知識視野與思維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課改可能更有利於今年復讀生。海南省考試局普招處的相關負責人也認為,在許多基礎知識上,舊教材和新教材實際上並沒有太大差異。復讀生只要擺正心態,正視困難,認真學習,很有希望取得好成績的。
編輯簡訊測綜合水平
高中課改後,強調培養和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一點在測驗考卷的內容變化中便得到體現。山東省實驗中學在實行高中課改後的一次考試中,出現了較為新鮮的題目,語文試卷中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與現在最流行的寫簡訊聯系了起來。題目是:「新年將至,你要給同學發簡訊送上祝福,在這則簡訊中引用一個神話或童話故事,使用擬人或比喻的修辭方法。請在80字以內,寫出你的簡訊。」這道題目既聯系起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又考查了學生修辭的運用和想像力,這種對學生的思維與能力考查的命題成了模塊考試的亮點,首批進入課改的學生都滿懷新奇之感,深深地喜歡上了課改之後這種考試的新變化。在該校的一次語文考試中還有這樣一道題:「請名人做代言是提高廣告說服力的好方法,下面四則廣告標題,如單就文字意義而言,尋找背景相契合的名人來代言,最不恰當的一項是:A、請陶淵明代言『自然就是美』;B、請司馬光、王安石代言『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C、請喬治桑代言『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同樣可以做』;D、請子路代言『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對這一題目,該校的石老師說:「以往對文章作者的考查主要是採用作者姓名、國籍、作品相匹配的題,考的是死記硬背,而新的考察方式則要求學生對作者的風格與思想有全面的把握,這更符合課改的要求。
廣東省中山市實驗高級中學教務處的邵主任對本刊記者說,高中課改之後,該校老師在准備測驗考卷的選題內容時,較之從前的題海戰術,如今更重視「群策群力」。即在擬出一張考卷時,老師們要坐在一起探討,究竟什麼樣的題目能測評出學生的綜合水平。自從這種出題形式推行開來以後,考卷的題目變得很活泛,綜合性很強。
據不少老師反映,高中課改後,試題的開放性及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的密切性更加明顯。此外,數學、化學試題的難度也明顯降低,學科的知識點得以更好落實,學生對這些科目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增強了不少。課改實施之後,讓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中處處感受到它散發出的新鮮感,相比過去分數為重的教學和考試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成了大家追求的下一個目標。
「迷茫」也是特點
山東省3+X+1的高考總體方案確定之後,學生們開始學得有規劃起來。但是隨著高三復習的開始,很多同學和家長反映:這個「1」怎麼准備,什麼時候准備才最合適,還是一個問題。濟南三中的小吳同學從網上下載了一套基本能力題的樣題,做完以後嚇了一跳,很多題目看似不難,但未必真能回答准確。比如「列舉兩種帶有音樂伴奏的體育比賽項目」,他表示「只知道有個溜冰的項目要放音樂,可是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基本能力題對考生素質的要求也讓家長處於矛盾中,「孩子剛上高中時,我們都不允許他看電視。對新課程有了了解之後,才發現讓孩子接觸點時事是很有必要的,現在真後悔沒讓他平時多看點電視。」一位家長說道。
就此情況,山東省實驗中學的林老師對本刊記者詳解了「1」到底該如何把握。林老師告訴記者,此次高考方案中之所以有「1」,目的就是讓老師和學校幫不上忙,主要來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原因很簡單,課改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這個「1」便是為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而設,避免出現應試教育中出現的題型復制的情況。林老師說,以前的考試,老師會針對考試大綱,給學生安排大量習題,以達到多多掌握題型,在考試時容易應對的局面。而這個「1」的設制,就是讓老師幫不上忙,全憑學生根據平時的積累自主發揮。這個「1」雖然讓大家感到迷茫,但這正是方案的特點所在。
林老師介紹說,「1」會涉及到藝術、體育、科學、人文與社會等八大領域,綜合性較強,也許考卷上出現的某一道題,說不準與其中幾個領域都有關系。主要希望學生們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和社會實際問題。從此得知,它的設立是純粹的綜合水平的測驗,卻並非以考查這幾個領域的內容為目的。如果還像以往應試教育中,有題型可對應的話,那無疑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也並非課改的目的。
來源:中國教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