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
1.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用乘法解決問題幾的幾倍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 用除法解決問題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2,通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3,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台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准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系。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系轉化為「一個數裡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通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演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信息,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系。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系實際,復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復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匯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復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准備,二是復習時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游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游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匯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於倍概念的復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獲。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獲,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2. 新課標小學數學《對稱》教學實錄與反思
新課標小學數學《對稱》教學實錄與反思
一、教學實錄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
教材簡析: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對於對稱現象並不很陌生。本節課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先設計了「貼蜻蜓」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引導學生觀察一組對稱的實物圖(樹葉、松樹、蝴蝶、魚等),分析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然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剪紙的活動,同學們在觀察、交流、合作的過程中發現了「對稱的秘密」,了解了對稱軸。
教學目標:
1.經歷直觀演示、動手操作的過程,了解對稱現象,並能識別對稱圖形。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對生活事物及相應圖形的欣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學會欣賞數學美。
學與教的材料准備:CAI課件、剪刀、彩紙、圖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活動、感知對稱
1.貼蜻蜓,感知「對稱」
師:(電腦播放)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幅美麗的畫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夏日的傍晚,我們經常能見到滿天飛舞的蜻蜓。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兩只蜻蜓的圖片,誰願意幫我貼一貼?(出示紅、黃兩只蜻蜓圖片)(同學們看後大笑).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兩位同學貼的蜻蜓,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生1:黃色的蜻蜓兩邊的翅膀一樣大。
生2:紅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樣,怎麼能飛呀?(4個翅膀大小都不一樣)
師:你說得非常好!怎樣才能讓紅色的蜻蜓飛起來!
生3:把它兩邊的翅膀換成一樣大就行了。
師:對!要讓紅蜻蜓飛起來呀,必須要兩邊的翅膀一樣大。(手指著說)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圖片。(先貼一半,再貼另一半)
(有:樹葉、蝴蝶、衣服、葫蘆、樹)
2.觀察討論、揭示課題
師:誰能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生1:我發現老師是一半一半的貼。
生2:我發現左邊一半和右邊一半同樣大。
生3:我發現這些圓形兩邊是一樣大的。
師:大家都說得非常好!象這樣兩邊一樣大的圖形,我們就說他們是對稱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對稱[板書]。
[評析:採用有趣的貼蜻蜓比賽導入,讓學生經歷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在游戲的活動中體驗、感知對稱,從參與面上看,全班學生都調動起來了,參與熱情也比較高,並且教師很注意順著學生的思維發展,通過學生的釋疑,很自然地引出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對稱
1.剪一剪,議一議。
師:你能試著用剪子剪出一個象這樣對稱的圖形嗎?試試看!
(教師巡視、輔導,並貼圖)
師:請同學們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幾幅圖( )你認為哪些圖形是對稱的?哪些不是對稱的?
生1:我認為1號、2號、3號圖不是對稱的。
生2:我認為4號圖也不是對稱的。
生3:我認為5號、6號、7號、8號圖是對稱的。
師:(指2號圖)你能說說你是怎麼剪的嗎?
生:我這樣用剪子彎了一下。
師:(指3號圖)你能給大家說說是怎麼剪的嗎?
生:我拿著紙,這樣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師:噢!原來你們是隨意剪的。看來,這樣是很難剪出對稱的圖形。
師:我們就請(5號圖形)這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怎麼剪的吧!
生:我先這樣一折,再用剪子剪。
師:很好!來,示範一次給大家看。
(指6號圖)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生:我先對折,然後再剪,就剪出這個圖形了。
師:真棒!(掌聲)同學們想一想,為什麼(5-8號)他們能剪出對稱的圖形,而他們(1-4號)不能呢?秘密在哪兒?
生齊說:他們沒對折。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你能在這些對稱的圖形中發現什麼?
生1:有一條印。
生2:有一條線。
生3:都有摺痕。
師:對!這個摺痕在數學上我們就叫它「對稱軸」。請同學們讀兩遍。
師:誰能上來畫畫其它圖形的對稱軸?其餘的同學請在自己剪的圖形中畫出對稱軸。
[評析:讓學生剪一剪、議一議,探究出了對稱的秘密。恰當的評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
師:(出示長方形紙片)它是對稱的嗎?猜一猜,它有幾條對稱軸?
師:到底有幾條對稱軸?請大家動手摺一折,誰能給大家演示一遍。
師:對!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
師:誰能說說圓又有幾條對稱軸?然後動手摺折看。
生1:有一條。
生2:有四條。
生3:有十條。
生4:有一百條。
師:看來,同學們的意見都不一樣,我們請電腦來幫忙。(電腦畫面顯示很多條對稱軸並伴隨著聲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
師:圓到底有多少條對稱軸?
生1:數不清。
生2:無數條。
師:對!圓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評析:說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各有幾條對稱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充分讓學生猜一猜,並動手摺一折,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難點,加深了對對稱知識的體驗和感悟。]
(三)拓展運用、強化表象
師: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這些圖形是對稱的以外,還有許多物體也是對稱的,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學生舉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戶、黑板、衣服、飛機、臉、人等等)
師:你能指一指人的對稱軸在哪兒嗎?
師:誰能指一指書本的對稱軸在哪兒?
師:在自然界中,還有很多物體是對稱的,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電腦播放:蝴蝶、蜻蜓、臉譜、小鹿、飛鶴、8.A、北京體育館、艾菲爾鐵塔、民間剪紙等)
師:欣賞完美麗的畫面,你們想不想動手剪一剪?發揮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剪出一個更美麗的'圖案!試試看。
(在學生動手剪時播放音樂)
(學生剪完後自己將作品粘貼在黑板上)
師: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剪的象什麼?
生1:我剪的象窗簾。
生2:我剪的象梅花。
生3:我剪的象火箭。
生4:我剪的象宇宙飛船,我長大了要當宇航員。
……
[評析: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數學廣泛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教師巧妙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科學」、「藝術」、「建築」等學科中,注重了學科知識的整合,不僅降低了學生理解上的難度,還使得單調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對稱」,這些對稱的圖形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生1:很美麗!
生2:很好看!
生3:很有趣!
師:對!這些對稱的圖形是很美,老師送給大家一個「美」字。(貼一個對稱的「美」)
[總評:這節課採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教學中,教師充分給學生創設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機會,課堂教學通過貼對稱感知___剪對稱探究___拓展對稱___應用對稱的過程使學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識的快樂中,主動學習知識,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數學方法。]
二、課後反思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結合新課標的精神,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在以下三個方面體現的較為突出: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生活中有許多的物體(包括建築物)是對稱的,這樣就很容易找到學生學習這個知識的生長點。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無論是從導入到探索新知,還是欣賞操作活動,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人人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實踐活動,營造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
教學以比賽「貼蜻蜓」導入,我出示兩只紅、黃顏色不同的蜻蜓,讓學生們比賽貼。這樣設計是因為學生對蜻蜓很熟悉,而在貼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紅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樣,就笑了起來,紛紛說:「紅蜻蜓怎麼能飛起來呢?」這樣也暗示了蜻蜓兩邊的翅膀一樣大才行。貼蜻蜓的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探究「對稱」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進行剪紙、折紙,人人經歷剪的過程,發現了只有對折後才能剪出對稱的圖形;而折紙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對稱軸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 /article/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在鑽研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是按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在知識引入這一環節中,我採用了「貼」的方法,在貼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紅蜻蜓飛不起來?黃蜻蜓能飛起來呢?
在教學「對稱」時,我不是直接教給學生先對折,再剪,而是讓學生在發現「兩邊一樣大」的基礎上,自己隨意去剪。這樣,一部分會剪的同學就對折了,不會剪的同學從他們的演示、介紹中也明白了「必須要對折」,非常輕松地發現了對稱的秘密。
3.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去經歷、去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
在探究「對稱」的知識過程中,先讓學生試著剪一剪,然後比較、演示,揭示「對稱」的秘密,然後又通過畫一畫、猜一猜、折一折、舉例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兩邊大小一樣」。
鞏固應用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再創造,學生舉例說出了很多身邊對稱的物體,並指出了它們的對稱軸,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最後一次的剪紙,是學生認識和技能上的提高,他們這一次剪出的圖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體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數同學先對折,然後畫圖、再剪。剪出的這些圖形確實給大家留下了一個很美的印象,整節課在「美」字中結束。
;3.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乘法初步認識怎麼才能掌握的快教學
知識與技能
(1) 創設情境,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力口中體會乘法的意義。
(2) 認識乘號「×」,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活動,擴大學生參加討論和表達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乘法的意義,讀寫乘法算式。
難點: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1) 出示情境圖。
課件出示第46頁主題圖。
(2) 觀察畫面。
仔細看一看,你喜歡玩什麼?你從圖中發現了什麼?
我們先來解決這幾個數學問題:
① 小飛機里共有多少人?
② 小火車里共有多少人?
③ 過山車時礤有多少人?
4.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知識點梳理
知識是一座寶庫,而實踐就是開啟寶庫的鑰匙。學習任何學科,不僅需要大量的記憶,還需要大量的練習,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 二年級數學 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
1、不進位加法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 方法 。
(3)讓學生感受加法計算和日常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進位加法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3)能用兩位數的加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不退位減法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3)進一步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退位減法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3)能用兩位數的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5、"多幾"、"少幾"的應用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某數多幾或少幾"的實際問題。
(2)可以利用學具的操作,讓學生搞清楚是與哪個數量進行比較,然後發生了什麼變化,最後再用算式記錄下來。
(3)能正確列式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4)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6、連加、連減
(1)探索並掌握100以內連加和連減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2)能用100以內的連加和連減運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7、加減混合
(1)探索並掌握100以內的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能熟練計算。
(2)提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8、加減法的估算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加減法估算的實際意義。
(2)初步掌握10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確進行估算。
(3)發展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實踐活動:我長高了
(1)鞏固長度單位和加減法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估計、測量、計算)
(2)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價值性,提高估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滲透統計知識,感受成長的快樂。
二年級數學表內除法知識點
【知識點】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義:把一些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數進行平均分時,可以一個一個的分,也可以幾個幾個的分,直到分完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分時可以想:這個數可以分成幾個這樣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義:只要是平均分的過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讀法:通常按照從前往後順序讀,「÷」讀作除以,「=」讀作等於,其他讀法不變。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在除法算式中,除號前面的數就被除數,除號後面的數叫除數,所得的數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訣求商。
2、用乘法口訣求商時,想除數和幾相乘的被除數。
四、解決問題
1、解決有關平均分問題的方法:
總數÷每份數=份數、總數÷份數=每份數、被除數=商×除數、
被除數=商×除數+余數、除數=被除數÷商、因數×因數=積、
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2、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1)所求問題要求求出總數,用乘法計算;
(2)所求問題要求求出份數或每份數,用除法計算。
二年級數學《平均分》知識點
1、平均分的含義:把一些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數進行平均分時,可以一個一個的分,也可以幾個幾個的分,直到分完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分時可以想:這個數可以分成幾個這樣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量不相同)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二)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現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寫下板書:平均分
(2)小朋友再 說說 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麼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發現平均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造性。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問題的引申幫助學生認識平均分。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知識點梳理相關 文章 :
★ 二年級數學知識點整理
★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知識點
★ 小學二年級數學知識點梳理
★ 人教二年級數學重點知識點
★ 二年級數學基礎知識點
★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的知識點
★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重點知識整理
★ 二年級數學人教版知識點
★ 小學二年級數學知識點整理
★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知識點
5.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統計》說課稿及教學設計
【 #教案# 導語】《標准》指出:學生應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對數據的統計過程要有所體驗,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考 網准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說課稿一
這次說課,選擇的內容是人教實驗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統計》。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材內容、學生情況、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教法及學法指導、教學效果等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先說教材:
1、本冊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本冊教材的變化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加,條形統計圖的每格表示 2 個單位。這一部分內容帶培,是一年級下學期所學的統計知識的繼續, 同時又是為下學期學習復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每格表示 5 個單位)進行知識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過渡銜接的作用。
2、在內容的選擇上,教材注意配行跡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內容的編排上,教材注意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
3、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制訂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2)讓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 個代表 2 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用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學生情況:
接下來,是對二年級學生情況的分析。 在學習使用本冊教材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早在一年級下冊的教材中, 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初步具備了運用簡單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記錄方式,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1 個表示 1 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這些必要的知識基礎以外,與一年級學生相比,二年級的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他們能夠比較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二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小組合作的經驗,合作學習活動中不再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識已經初步形成。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
下面,我將主要談一談這部分教學內容在新授課階段,也就是在第一課時中的教學設計。在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個教學環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統計過程的感受和體驗;鞏固與拓展深化練習;課堂總結評價。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在第一課時中,我選中的切入點依然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下來就自然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要想知道我們班同學對每種小動物的喜歡程度,統計知識會幫助我們的。」
2、統計過程的感受和體驗。
揭示課題以後,下一步就是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
具體來說,有 4 個小步驟
(1)個人選擇,收集數據。就是讓學生在調查表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小組長對組內同學的調查表進行收集。在這個小環節中,要注意 2 個小問題。一是提醒學生只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動物, 二是注意調查表的數量和實際人數是否相符。
(2)數據的整理和記錄。收集上來的調查表,自然要進行匯總。在小組學習中,每人選擇記錄其中的一種小動物,同時,為了能更好的反映問題,還要選擇一個小組到黑板前進行分別記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記錄方法,不過,為今後著想,應引導學生盡量選擇「正」字的記錄方法。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鑒於這種隨機調查中數據的不確定性,調查表中的數據由教師進行匯報,學生只是負責記錄即可。
(3)數據的描述。對數據的描述,一個是學生根據自己培並記錄的數據,小組內合作完成統計表, 另一個則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內容: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的認識。關於這一點,可分為三個層次,三個教學梯度。首先讓學生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獨立繪制條形統計圖,可是,由於課前准備的條形統計圖格數有限,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問題:格子不夠。這樣,就進入了下一個層次:「同學們,既然格子不夠,就請你動動腦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學商量一下,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在組內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學生可能會想到許多中解決方法,比如說接著往上塗, 塗在另一邊等。當然,如果有學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個單位的方法,那麼,在經過了展示、交流、匯報、比較以後,學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個單位將是解決方法;反之,如果沒有學生想到這種方法,那麼,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了 「同學們,老師也想到了一種解決方法, 你想不想聽一聽?」最後,進入第三個層次,也就是本節課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當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統計圖。在這里,也有幾個問題要處理好:一是統計圖左側的頻數變化范圍要補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學生以一當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數據中若出現了單數,半格的處理或者塗法。
(4)數據的分析。就是根據學生完成的統計圖表,啟發學生思考:從這份統計圖表中, 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討論匯報的過程中,相機出示並解決教材中的練習題。
3、鞏固與拓展深化練習。
由於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費時會比較常,所以,本節課的鞏固拓展練習只安排一個內容即可:教材中練習第二題――某地區 11月份的天氣情況統計。
關於這一個練習內容,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了解並認識幾種氣象標記。
(2)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統計表,獨立繪制條形統計圖,並進行展示。
(3)是對統計圖表的分析,在這里,尤其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語言表述的清晰、准確性。
4、課堂總結評價。
最後,進入本節課的課堂總結評價階段。由於這一節課,教學內容完全放手給學生,且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所以在評價時,可採用小組內自評和小組間互評的方式,讓學生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和表現。
教法及學法指導: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第四大部分內容――本節課的教法及學法指導。本節課需要做到的課前准備有:調查表、4 種動物卡片、統計表和空白統計圖、實物投影等。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調查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討論學習法等。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注重合作學習過程中合作精神的培養等。五、預期的教學效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尤其是讓學生經歷了從數據的收集、整理到數據的描述、分析的整個過程,學生將會初步認識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真正從實踐的層面上了解了統計的意義,同時,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精神也將得到培養和鍛煉。
說課稿二
一、說教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1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並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本冊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通過這些教學內容,使學生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本冊教材與上一冊教材比,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的每格代表2個單位。因為統計的數據比較大,如果還用一格表示1個單位,就不方便了,根據本節課收集的數據來進入學習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以後還會學慣用一格表示5、10或更大的單位。
二、說教學目標
1、學生在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中,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三、是教法與學法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這節課我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1、通過創設情境引入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索的*,讓他們不由自主的進入學習的狀態,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2、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親自在記一記,畫一畫,在與同學的交流探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教學准備與課時安排
教學准備:統計表,統計圖、動物卡片和水果卡片等。
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趣定標。有什麼辦法能知道呢?同學們討論,這就要統計知識來解決,引入課題。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使他們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狀態中,從而激活了思維,也為下步更好地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過程的體驗,統計意義的了解做好了鋪墊。
第二步,同學們經歷收集數據的過程,填寫統計表。先提出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記錄四種小動物的人數呢?同學們已在一年級學了一些簡單的記錄方法,有的會說畫圓,有的會說畫三角形,有的會說畫√畫×,還有的會說畫正字……接著引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記錄完後,再向全班展示記錄結果,讓大家比一比,評一評哪種方法記錄比較簡便,如果同學們沒發現,老師就引導同學們觀察發現,因為一個正字是五畫,我們可以採用乘法口訣或乘法算出結果,即使數字再大一些,記錄起來也比其他的方法美觀、好計算。最後把記錄結果一起填寫在統計表裡。初步體驗到用正字記錄方法的簡便,也為以後學慣用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打下基礎。
第三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認識一個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首先讓同學們觀察發現統計圖上的信息,再根據發現的信息提出並解決問題。最後請同學們根據統計的結果。這樣同學們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深刻感受到統計的作用真大呀。
第四步,鞏固練習與延伸。新課標明確指出: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並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此環節,我請同學們繼續用學到的統計知識,現在調查我們班上喜歡跑步、游泳和跳繩的人數情況,然後完成統計圖和問題。最後延伸兩個問題:1、如果人數是單數的話怎麼畫統計圖?2、之前我們學過統計圖時可以用1格代表1,今天又學習了用1格代表2,現在你們想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像中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往後面所學的知識遷移。
第五步,全堂總結談收獲。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再次的認識,從而加深印象,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教學設計
教材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統計》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准備:
統計表、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生談話(播放歌曲)
知道短片里的小羊出現了多少次嗎?該用什麼方法統計呢?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最熟悉的動畫片,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經歷體驗
1、收集數據
(1)、學生收集數據
A、短片快速地播放一遍,學生開始統計。
B、再次播放短片放慢速度,學生記錄。
討論該通過什麼方式把它記下來,最後發現可以小組合作記錄。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源於現實情境需要,分工協作,體會合作魅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在統計時,單靠自己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小組的分工合作。
(2)、小組分工合作,用正字法進行統計
(3)、師:現在我們來看看每種羊各出現了幾次?
師:我們一起來完成統計表。
2、整理數據:填寫統計表
3、製作統計圖
(1)、學生嘗試獨立製作統計圖
學生畫統計圖時,強調在塗格子時不要超出格子,要塗滿。
(2)、展示評價學生的統計圖
【設計意圖】在矛盾的數學情境中,使學生經歷從一格表示數量1至表示數量2乃至更多,真正體現具體至抽象的數學化過程。
4、解決問題
(1)、師:根據統計圖,你幫老師解決這些問題嗎?
(2)、師:你還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三、鞏固體驗
1、創設情境
2、獨立填寫統計表、給統計圖塗色,老師適時指導。
3、展示學生作品並進行評價。
4、請學生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並請同學回答。
四、總結延伸
你能看出今天所學的統計知識與一年級的統計知識的不同是什麼?
6. 二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梳理
課堂臨時報佛腳,不如 課前預習 好。其實任何學科都是一樣的,學習任何一門學科,勤奮都是最好的 學習 方法 ,沒有之一,書山有路勤為徑。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 二年級數學 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
【長度單位和角的知識點】
1、尺子是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寬度約有1厘米,伸開雙臂大約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測量較短物體通常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3、測量物體長度時:把尺的「0」刻度對准物體的左端,再看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物體長度=較大數-較小數,例如:從刻度「0」到刻度「6」之間是6厘米(6-0=6),從刻度「6」到刻度「9」之間是3厘米(9-6=3);還可以用數一數的方法數出物體的長度。(算,數)
4、線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5、畫線段的方法:從尺子的「0」刻度開始畫起,長度是幾就畫到幾。(找點畫線;有時還要先算出長度再畫線。如畫一條比6厘米短2厘米的線段。)
6、角有1個頂點,2條直邊。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鈍角比銳角大。銳角<直角<鈍角(鈍角>直角>銳角)。
7、用三角板可以畫出直角,直角要標出直角符號(也叫垂足符號)。
8、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4個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10、每一個三角板上都有3個角,其中有1個是直角,另外2個是銳角。
11、角的畫法: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作角。)
練習:
1、1米21厘米=()厘米
53厘米-18厘米=()厘米
一棵大樹高10()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一個角有()個頂點和()條邊
一本書寬15()
4、三角板中有三個角,有()個直角
5、角的兩條邊越長,角就越大。()
數學學習方法 技巧
1、課前預習。預習是讓孩子運用先前學到的知識去理解新的內容,他們會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從而帶著問題去聽老師講課。這樣的方法能夠讓孩子更有針對性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又能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
2、課後復習。課後復習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通過復習能讓孩子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從而減緩遺忘速度。如果孩子學會課後復習,那會讓孩子的學習成績穩步上升,同時提升記憶能力。
3、認真書寫。卷面是學生給老師的第一印象,它能直接影響老師對學生 學習態度 和個人素質的評價。一個認真書寫的學生,往往會認真對待學習和其他事情。因此,家長要重視孩子書寫的習慣,及早提出書寫要求,幫助孩子提高書寫質量,從而培養其仔細認真的習慣。
4、整理筆記。科目數量是會隨著年級升高而變多,因此學生需要通過記筆記來抓住各科的重點。但是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很少有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做出有條理的筆記,因此要讓孩子在課後整理筆記。整理的過程是再學習的過程,而且還能培養孩子分析歸納的能力。
5、鼓勵閱讀。閱讀是孩子獲取課外知識,拓寬知識面的主要途徑,家長要鼓勵孩子進行課外閱讀。家長可以購買孩子感興趣的書籍或報刊雜志,提高孩子閱讀興趣,為孩子創造閱讀條件。此外,家長還要讓孩子寫 讀後感 之類的 文章 ,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
6、自己解決。孩子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往往會向父母請求幫助。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能敷衍了事,而是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孩子不能自己解決,家長也不要代勞,而是要耐心啟發孩子思考,引導孩子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信心。
數學學習技巧
我們都知道, 教育 的目的並不只是停留在分數上,更多的還是在於培養學習方法與習慣、思維與興趣上。作為一個文科生,要想獲得高考高分,必須好好掌握學習的方法,必須在平時做到舉一反三。我深知數學對於我而言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在平時一定要意識到數學的重要,這是一個良好態度的開始,正確地看待數學,不過分焦慮,也不輕視大意,以一種更為謹慎而又達觀的心態去面對每一次的考試,那麼就已經離開成功不遠了。
良好的心態來源於平時的積累,認真對待每一次平時的小考試,在適度的緊張所帶來的興奮中,手感會越來越好,而這也正是高考取得勝利的前提之一。
好心態能夠給人信心與勇氣,但這只是基石,在數學的學習中,最為要緊的,恐怕還是一級級的踏板——實踐。對於高中生而言,上課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完成是已經不需要再刻意強調的重點。反復的操練並不等同於盲目的題海戰術,舉一反三並不只是能力,而是學習習慣、學習要求。我並不是那種很聰明的學生,我經常會碰到許多不會做甚至根本沒見識過的新題目。但是,碰到難題新題就立刻躲避,不僅無益於成績的提高,更會讓你喪失信心,反倒不如,按著題干,一點點去琢磨。有時猛然發現,原來解題方法與思想都是我們熟悉的,熟練的,只是題目換了一張新面孔而已。因此,對於考綱中要求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應該總是爛熟於胸的。而老師也會在教學中反復強調,只要按著老師的節奏跟上,消化知識點,歸納解題方法,總能在三年中,熟練地掌握它們,並將它們分類分層的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離成功更進一步了。
該拿的分一分都別丟
考前認真的復習,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臨陣磨槍,但是我認為比平時看得更有效率,盡管有人不是很認同。事實上我在這段時間里針對考綱,精簡內容,回歸課本,重視基礎,再次溫習一遍老師上課的筆記,經典的例題,重要的概念。畢竟,考試考的70%都是基礎,所以,要想拿高分,還是老生常談的話,該拿的分是不能丟的,這樣我又比別人多得幾分了。
二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梳理相關文章:
★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重點知識整理
★ 二年級數學上冊概念知識點整理
★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歸納
★ 二年級數學基礎知識點
★ 二年級下冊數學書上的知識點
★ 北師大二年級數學知識點
★ 小學二年級數學知識點歸納
★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知識點
★ 小學二年級數學的知識點
★ 二年級數學上冊單元知識點
7.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乘法讀作寫作的問題
單純的讀數數字寫漢字,例如105讀作:一百零五,而讀運算,例如乘除法或比就寫數字,例如六年級讀比2:3就讀作:2比3。2×7=14是乘法運算,所以讀作 2乘7等於14。它強調的是運算的讀法。
讀作:用中文字按讀的方法寫出來。
寫作:用阿拉伯數字把數寫出來。
可以用除法來計算。(板書:除法) 可以這樣列式:12÷4=3 (擺的方法不同,列式也不同。) 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是除號。
數學乘法歷史:
最早最詳細的關於十進位制乘法的規則,首見西元400年左右孫子算經。 孫子乘法在9世紀經花拉子米介紹而流行於阿拉伯國家,13世紀被翻譯成拉丁文而流行西方。
印度的格子乘法在唐代流入中國,在9世紀初經花拉子米介紹到阿拉伯,但都未能流行。英國政府提出了改革數學基礎教育的想法,他們要求英國的小朋友們在小學畢業之前必須熟練掌握「12乘以12以內的乘法表」,卡梅倫的「尷尬之問」也正是發生在這一政策的新聞發布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