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聽課記錄
聽課記錄怎麼寫
一.聽課記錄的基本內容聽課記錄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教學過程,說明確點就是教學實錄。二是教學評點,即教學意見。
(一)教學實錄教學實錄包括聽課時間、學科、班級、執教者、課題、課時等;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時採用的方法(多以記板書為主);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學生活動情況;教學效果等。教學實錄記到什麼程度,要根據每次聽課的目的和教學內容來確定,通常有三種形式:
(1)簡錄:簡要記錄教學過程、方法策略、板書設計等。
(2)詳錄:比較詳細地把教學過程、方法策略、板書設計等都記下來,甚至教師的重點提問、學生的典型發言、師生的互動情況、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中的失誤等。
(3)實錄:把教師從開始講課到下課結束的整個教學環節、內容、時間、師生雙邊活動等一點不落的如實記錄下來。
(二)教學評點教學評點是指聽課者對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的初步分析與評估,以及提出的建議。包括教材的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教學結構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等等。寫教學評點可以採取兩種形式:
(1)簡評:把師生雙邊活動後所產生的反饋信息,隨時記錄下來。
(2)總評:就是對簡評綜合分析後所形成的意見或建議記在記錄本上。待課後與教者互相交流,取長補短。
二.做好聽課記錄要注意以下幾點應該根據聽課的目的和要求,有所側重地將聽、看、記、思的內容有機靈活地結合起來。如教師講和學生發言時,以聽為主,兼顧觀察;教師板書和學生演練時,以看為主,兼顧其他;學生練習時,以思考為主等。
(一)聽記要分清主次。聽課應該以聽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聽和思考上。思考什麼、怎樣思考?
①教師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教材,換個角度行不行、好不好;
②對教師的成功、不足或錯誤,要思考原因,並預測對學生所產生的相關性影響;
③如果是自己來上這節課,應怎樣上,進行換位思考;
④如果我是學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學內容;
⑤課程建設的新理念、方法、要求如何體現在日常教學中,並內化為教師自覺的教學行為;
⑥這節課是否是反映教師實際水平,如果沒有聽課者,教師是否也會這樣上等。
(二)記錄要有突出重點。一般來說,記錄要詳略得當,簡明扼要,對內容要選擇,文字要精煉。對講課中符合教學規律、有創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等可以詳細地記錄,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或見解也可詳細記錄,以免遺忘。
(三)聽課後要及時反饋,研討和交換意見。反饋時要堅持實事求是,抱著虛心、誠懇的態度,熱情主動地與教師交談,以平等商量的語氣,指出成功和不足或改進的地方。對經驗不足的青年教師,不要把問題講得太多,應有重點地指出突出的問題,並以建議的形式提出,多談優點和經驗,盡可能挖掘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在快樂成功中成熟;對有經驗的教師,要實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們認識到還有改進的地方和提高的空間。通常情況下,一般不是去做定性的分析和評價。
(四)對聽課記錄評議要進行整理總結,彌補自己的經驗不足。整理時要進行理性的思考分析,歸納出一些共性的東西,推廣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提出改進意見、要求和方法等,以便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借鑒並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認真做好聽課記錄是聽課者基本素質的體現,它反映了聽課者的品德、態度、能力、水平等各個方面的基本
⑵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1
一、導入 :
閉上眼睛聽雷雨的聲音,引出課題
二、預習:
自己讀讀課文,那幾段是寫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後的?
(教師的語言很簡潔明了,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的任務。)
三、檢查預習:
1-34-67-8
讀了課文,你明白是一場怎樣的雨?
四、默讀課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寫雨下得很大?能夠用橫線畫出來。
(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好習慣,需要從低年級開始培養)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樹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師:誰能說說,為什麼樹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為所以說說。
生:因為……所以
師:還有誰會說?
生:因為雨下在窗戶上,所以樹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師:你會說嗎?跟你的同桌說一遍。
很多小朋友這天很能幹,一說好就坐好了。
(教師的評價語言不錯,很簡潔,也很有效)
還有哪句話寫出了雨很大?
生:嘩嘩嘩,雨下起來了。
師:你明白什麼?
生:嘩嘩嘩,說明雨很大
師:我彷彿看見有人用臉盆在倒水。誰能讀出雨很大的感覺?
生:讀
師:誰能讀得更大一點?更急一點?
生:讀
師:我們一齊讀讀好嗎?(老師讀第一個「嘩」,女同學、男同學分別讀第二第三個)
五、學習第一段:大自然會告訴我們一些現象,默讀1-3小節
1、默讀:找找大自然有哪些變化?
2、交流:雲——壓
結合寫「壓」:你寫的時候會注意哪點?---豎撇點
老師示範,點明寫字的要求:抬頭
(老師示範的時候學生自己在寫,沒有到達示範的作用。呵呵,還要明確一點任務)
寫好的同學想想,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把它記住?
(怎樣寫,怎樣記最好一齊教,讓學生在寫的時候就記。但是這是小節。)
怎樣的雲壓下來了?(黑沉沉)
你能讀一讀嗎?我覺得不夠黑啊!
滿天的烏雲,說明什麼?很多
學生:還有厚厚的雲
師:很多、很厚、黑沉沉的雲壓下來,這時候是多麼的悶呀?
出示:蟬為什麼一點也不叫呀?(太悶了)
3、還有哪些也變了?——風
樹枝會怎樣亂擺?——搖來搖去歪了飄呀飄
大風還會吹到什麼?——灰塵蜘蛛
學習「蜘蛛」
(訓練學生的說話潛力意識還是比較強的,低年級這很重要。會連貫的表達,自然語文潛力就得到了提高。)
學習:垂——想像一下,蜘蛛是怎樣逃走的?
還有什麼表現?——閃電越來越亮(用豎線表示)
雷聲越來越響(用圓圈表示)
大家能讀出來嗎?
(這個創意很搞笑,對於調節課堂的氛圍很有好處。)
訓練:把「漸漸」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來了。
粉紅色的花兒開放了,真美呀!
太陽像個大火球,淺水窪中的水幹了。
4、積累:學習下雨的詞語:烏雲密布等
六:下課
總體感覺:
1、教師的教學設計層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夠注重學生各方面潛力的培養。如:說話、想像等
3、教師本身的素質很好,語言表達簡潔明了,指令明確
推薦:
整個課堂教學的氛圍是不錯的,但是缺乏「主體性」:學生自己的學習、創造性的表現,這一類的東西很少。為什麼?因為老師引導、指引、指令性學習行為過多了。也許這和低年級課堂教學特點有關。
在情景的營造上,學生是被動理解的,是不是能夠創造一種互動的、活潑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更快樂的學習。
當然,說說容易,做做難。聽了閻春燕老師的課,還是感覺獲益匪淺的。謝謝!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2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引導幼兒點數4以內的物品,明白總數。
2、鼓勵幼兒用心參與點數游戲,體驗快樂。
【活動准備】
4名蟲蟲衛兵、蟲寶寶若干、蟲蟲的家、聖誕情景。
【活動過程】
一、情景引入
聖誕節快到了,蟲蟲王國要開一個聖誕宴會。蟲蟲王國的蟲蟲們可熱情了,也邀請了小朋友去參加。
衛兵:「歡迎光臨。」
師:「這四個衛兵長的一樣嗎?」
二、歡慶聖誕——游戲:我的朋友在哪裡
衛兵發給每個幼兒一個蟲蟲朋友進入聖誕宴會做游戲。
唱玩歌曲後,教師出示蟲蟲,請和老師一樣的蟲蟲將蟲蟲舉起來,一齊點數。(4次)
三、宴會結束
衛兵:「天黑了,月亮升起來了,我們要回家了。」
師:「謝謝你們的邀請,我們一齊送你們回家吧!」
步驟:
1、送小朋友手中的蟲子
師:「天黑了,我們必須要數清蟲子的節數,不要把他送錯家了。」
2、糾正送錯家的蟲蟲
3、將剩下的蟲蟲送回家
四、自然結束
和蟲蟲們說再見!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3
師:我們已經學過畫風了,一齊來學習。
讀兒歌:宋濤………………
我們拿出小手一齊怕節奏一齊讀好不好?
生:一齊讀
師:我們在讀的過程也就學了一些生字,來讀一讀
生:讀
師:誰再來讀一讀。嗯,多好呀。
生:
師:這兩組詞你有什麼發現?
生:趙小藝是花旗幟飄風車轉的,……
師:還有什麼發現?
生:上一行是人物,後面一行是什麼東西怎樣樣
師:真聰明,我們一齊來讀讀。下面的東西都是他們畫的是不?(板書:旗幟風車……)
這些東西和文章「畫風」有什麼關系?上節課說風摸不著,看不到,是誰說的?
生:陳丹
師:誰來讀讀這句話
生:陳丹說:「風看不見,摸不著,誰也畫不出來。」
師:陳丹是說有人畫出來嗎?
生:沒有人畫得出來
師:我們所有的「陳丹」一齊肯定的說說
生:學生讀
師:有人畫的出來嗎?
生:有
師:請你看課文,誰能畫出來?是怎樣畫出來的?
生:讀書
師:誰畫出來了
生:趙曉藝陳丹……
師:(出示課件)
生:讀(旗桿、彎彎的大樹烏雲拿風車的小男孩,風車在呼呼的轉)
師:這些「他」、「她」是誰?
生:陳丹宋濤趙曉藝
師:誰能把這些人的名字帶進去讀?
生:讀
師:彎彎的好像讀得個性好我好像看到很多動詞呀從那些地方看出畫的是風呀?
生:轉—最能體現飄烏雲斜斜的雨絲
師:風畫出來了嗎?
生:畫出來了
師:誰能讀出來?
生:讀
師:你們最喜歡風車是嗎?我們一齊讀
生:讀
(落實意識很好。學生讀得不好,老師隨機的點撥和指導,讓孩子讀好,讀准。課堂的氛圍很好,學生的用心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師:自己隨便選幾句,好好的讀一讀
生:讀
(給所有孩子讀的機會,滿足孩子的內需)
師:黃老師自己來讀一讀好嗎?——讀
生:好
師:讀(把「呼呼」讀成「呼」——疊詞的改成單詞)
生:老師少讀了一個字
師:這樣好不好
生:不好
師:那我們讀讀看,哪個好?
生:疊詞好。
師:少一個字感覺就差遠了,是不是?
生:是
師:出示圖片
生:一張張畫加上了風,就顯得更美了
師:多美的畫呀,因為他們畫上了什麼了,才顯得更美了?
生:風
師:剛開始不是不能畫嗎?可見他們想了很多的辦法
一齊看課文4-8自然段,看看他們怎樣想辦法的?
生:趙曉藝眨眨眼想了想---動腦筋了
陳丹書我也學會畫風了——(老師沒有評價,學生舉手說他有意見,多了一個字)
師:陳丹高興嗎?
生:高興
師:原先不會畫,此刻都會畫了,是一群怎樣的孩子呀?
生:一群聰明的孩子
師:是呀,一群愛動腦筋的孩子、看,風真的來了---出示:三個小朋友這樣正說著……
出示:風來了,風來了,風把紅旗吹飄了,風兒藏在舞動的紅旗里了;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小樹吹()了,風兒藏在搖擺的小樹里了;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雨絲吹()了,風兒藏在()的雨絲里了;
……
生:一齊讀這句話
師:老師加上一個題目,就變成一首小詩了。我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我們一齊來寫寫好嗎?
出示:風來了,風來了,
風把()吹()了,
風兒藏在()的()里。
生:學生寫
(孩子是快樂的,所以寫作就快樂了。孩子們願意寫,是基於前面老師的引導和示範。感覺示範的速度太快了,不明白學生能否理解。寫作的雙重目的很好:理解課文、遷移課文、學習寫詩歌。這樣的訓練意識很好)
師:誰來交流一下。
生:交流。
陳諾:風來了,風來了,風把小草吹彎了,風兒藏在彎彎的小草里。
風來了,風來了,風把頭發吹飄了,風兒藏在飄飄的頭發里。
師:小組交流一下自己的詩歌好嗎?
生:好(交流)
師:看來我們班有很多的小詩人呀!課後寫出來、讀出來,還能夠配上圖畫呢。
生:還能夠配上音樂
師:是呀!我們古代就有很多的詩人寫過這樣的詩,一齊來學習《風》
(到這個環節學生過於興奮了,所以老師還要適當的整肅一下紀律)
生:解落三秋葉,風吹萬桿斜……
師:還有呢。我們一齊學學葉聖陶的《風》
生:讀
師:老師范讀一段
生:一齊讀
師:誰也能學著說說這樣的詩句?
生:學生回答(學生的回答很不錯,看來模仿是文學創作的基礎技能是很對的,呵呵)
師:其實呀,生活中風的作用很大。這節課我們就到這兒。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4
聽課是我們中學教師最經常的活動,也是自我學習提高、促進專業發展的最有效途徑。每學期除各教研組組織的正常的同事間的相互聽課外,還有學校教務處組織的新教師的展示課、過關課,優秀教師的示範課、研討課等等,提供許多聽課學習機會。但是,在不少學校里,許多老師卻將聽課這種有意義的活動流於形式,把聽課當作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敷衍了事,在聽課過程中無所事事,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現打瞌睡的現象,尤其是在聽非本專業的課時這種現象更加普遍。聽課時更是很少做聽課記錄,即使做聽課記錄,也僅僅是了了幾筆,記下的僅是施教者板書的部分內容,而且聽過就算了,很少對聽課記錄進行回顧整理,更沒有進行深入剖析與反思。
聽課記錄是聽課的第一手資料,是課後進行教學反思交流的材料和依據,更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提高教學水平的極其寶貴財富。不僅要做好聽課記錄,而且課後要再次回顧,要對教學活動進行剖析與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願做聽課記錄,不願對聽過的課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師,即使聽N節課,也許只是一節課的N次重復,不可能有什麼改進和提高。那麼如何做聽課記錄,聽課時應記錄什麼呢?
一、記錄施教者亮點即成功之處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在聽課時首先要抱著學習取經的態度和目的,哪怕是才從學校畢業剛剛走上講台的新老師,也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何況一般施教者都精心准備,是其才華和智慧的充分展示,一定會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要及時捕捉並記錄下來。比如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一個巧妙的教學設計,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對某一問題的獨特的處理技巧,一個意外事件巧妙處理,一個巧妙的引入過渡承轉,獨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實用的話,一個貼切的詞語。例如,有一次作為地理教師的我,聽一位數學教師講授函數單調性的公開課,用「每況愈下」描述減函數的圖象,用「蒸蒸日上」來形容增函數的圖象,十分貼切形象。聽課時就在聽課記錄上記錄下來,促使我在以後的地理教學中,也學習使用精妙的貼切的成語來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並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獲得較大的反響。』。
二、記錄施教者瑕點即不足之處
聽課時還要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目光,無論多麼資深的教師,准備得多麼充分,教學過程中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也一定會有「敗筆」之處的,記錄下來,回顧、梳理和剖析這些「敗筆」之處,吸取教訓。作重新思考設計,以便在以後自己教學時得以改進和提高,同時以此為鑒,也可以使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少犯或不犯同類錯誤,減少失誤,提高教學水平。
三、記錄學生的困惑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他們會從各自角度去考慮問題,有時他們往往會有一些不同的問題和困惑,把它記錄下來,這些可以促進教師尋找和探求新的好的方式、方法加以突破。例如,聽一位教師在講地球的公轉,他安排學生讀圖1.19北緯40~地IX--~——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並計算其晝長。這時學生發現這個地區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晝長之和是24小時,並產生這樣的困惑:全球各個地區是否都如此呢?我及時將學生的困惑記錄下來,促使我課後進一步思考並尋找好的方法,來講清這個問題。最後請教數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數學平面幾何知識加以證明,得出肯定結論,這才徹底地講清這個問題。藉助數學知識解決學生的困惑,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能力。
四、記錄學生的獨特見解和發現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他們會從各自角度去考慮問題,有時他們往往會有獨特見解和發現。例如,我在聽一位新教師講授「中國南北氣溫的差異」,他安排學生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和「我國7月平均氣溫」兩幅圖,讓他們觀察兩個月份的最高溫和最低溫以及相應的地點,使學生得出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的結論。這時學生卻發現並提出:為什麼7月等溫線圖里有許多虛線,如在1CC和24℃兩條之間加了一條虛線(20℃等溫線),而1月等溫線圖上卻沒有這種情況?我不僅為之贊嘆:真是個好問題啊!把它記錄下來,並在以後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就利用這個學生發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發表見解。
有的學生認為,從圖中後加的20℃等溫線分布狀況分析,可以看出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於20%,屬於高溫季節。所以加上這條等溫線可以幫助人們得出我國夏季氣溫的總體特點。有的學生認為,7月等溫線圖中的虛線出現在有山脈的地區,說明山區海拔變化大,等溫線密集,溫度變化大。而1月等溫線圖上沒有虛線,說明冬季氣溫隨著海拔的變化而變化不如隨著緯度的變化明顯。這就使學生對「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理解更加透徹。所以,記錄並利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的獨到的見解和發現,是對教學設計疏漏的補充和完善,不僅可以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也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增強了教學效果。
五、記錄自己昕課中閃現的靈感
在聽課過程中,聽課教師往往會因為一些特殊情景或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時去捕捉並記錄下來,就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例如,一位教師講述正午太陽高度在一年中的變化時,分析強調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不能說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只能說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講述了半天,還是有學生不是很清楚。
剛巧我看到教室里的學生南北坐向,突然想到以中間一排為赤道,前後第三排為回歸線,教師為太陽,進行演示,請不同位置的學生觀察並回答其所代表的緯度地區,在一年中其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及何時達到最大值。在聽課時將此想法及時記錄下來,在下節課自己施教時就加以運用,發現此演示做法極大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耗時不多,效果十分顯著,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甚至是一句實用的話,一個貼切的詞語。例如,有一次作為地理教師的我,聽一位數學教師講授函數單調性的公開課,用「每況愈下」描述減函數的圖象,用「蒸蒸日上」來形容增函數的圖象,十分貼切形象。聽課時就在聽課記錄上記錄下來,促使我在以後的地理教學中,也學習使用精妙的貼切的成語來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並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獲得較大的反響。
高中語文聽課記錄 篇5
前兩天,一次全國性的課堂比賽——「我的模式我的課」在我的學校舉行,作為評委,我完整地聽了六堂課。
因為要評出個你高我低,聽課時就不敢有一絲一毫懈怠,講得精彩,為之頷首;講得別扭,為之長嘆。邊聽邊記,收獲不小,整理出來,既可以供自己回顧,也可以供同仁借鑒。
一、融情入境,就地取材,增強課堂的真實感。
這次參評的課題,都是早就明確了的,事先有充足的時間准備,所以對於教材的分析都不會出大問題。課也可能反復地演練過,老師一環扣一環地像根據劇本排戲,流暢中也難免機械。這種情形下,靈活機智地即興「生成」,就顯得可貴,給人以真實感、親切感。有位老師講《雨巷》,當天下雨,這位老師就從雨天帶給人的感受說起,很自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極富生活感。另一位老師講《歸園田居》,看到教室後邊牆上「不忘初心」的對聯,就藉此對聯來結束本課,既切合課題內容,又巧妙地就地取材,顯出了教學的智慧。
二、貼近學生,略施小技,增強課堂的興奮度。
按照規定,這次參賽的老師事先與學生沒有接觸,這就容易帶來師生隔膜,設計不好,會影響課堂氣氛,而課堂缺乏了必要的興奮,死氣沉沉,是不利於學生學習的,當然也影響老師的發揮。有兩位老師對於這一點處理得很好。他們的導入都別具匠心。有位老師一上來先來個猜圖片,不但引出感性思維理性思維之別,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該老師還准備了「簽名照」獎勵那些積極發表意見的`同學,這種小技如果是平時給自己的學生講課,也許不太必要,但面對一群陌生的學生,應用得當,確實可以起到調動課堂氣氛的作用。另一位老師則從去年流傳極廣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說起,導入陶淵明,打通古今,又饒有趣味。 又在閱讀環節提出「誦讀大PK」的建議,收效也不錯。
「小技」雖小,要運用好也不容易。有個老師運用分組競賽法,按學生座次從南往北臨時分為8個小組,哪一排有學生回答問題即加分。這本來是比較通用的一個辦法,但是,在這個老師的課中,卻幾乎沒有起到效果。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各組成員臨時由老師指定,彼此沒有交流,缺乏團體認同感,也形不成團體榮譽感;二、老師為了照顧學生情緒,不論學生回答的質量如何,一律給2分,缺乏差異評價,不能調動積極性。
三、當急則急,當緩則緩,調整課堂的發展節奏。
因是事先做足了功課,授課老師不存在無話可說的困窘。相反,大多老師准備得東西太多,彷彿突然做一次遠游時的旅行箱,擠得滿登登的。
這樣做帶來的問題不少。
從老師這方面說,每個環節都預設好了時間,精確到分秒,恐怕越雷池半步,心裡裝著任務,急急忙忙去完成,事實上不是完成任務,而是完成「步驟」。
從學生這方面說,鼻子被老師緊緊地牽著,老師指東就向東,指西就向西,走一步算一步,無法深入思考,不能細細品味,所謂的個性閱讀也只能流於形式。
這次講課,有兩個老師都講「以詩入文」,她們都寫一手好字,都有很動聽的普通話,都製作了精美的幻燈片,都把握住了「以詩入文」的價值和辦法,都展示了文采飛揚的下水文段,然而,兩相比較,唯在一點上存在很大區別,一個步驟繁多,一樣接一樣,令人眼花繚亂,幾無喘息之餘地;最後勝出的那個老師,則設計簡潔,氣定神閑,特別關注學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程度,其效果也就好一些,於是勝出。
四、注重實效,講求和諧,力避生搬硬湊。
這次大賽,主持者王勤教授再三提出「樸素」的要求,旗幟鮮明地反對花架子。總起來說,老師們做得不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個老師在即將結束課堂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什麼收獲吧。」這樣的設計就很實在,很有價值。
一堂課應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前前後後各個環節和諧一致,給人一種舒服感,能集中力量較徹底地解決一個問題。
可惜還是出現了不少生搬硬湊的東西。所謂「生搬」,是指盲目模仿,把別人的做法挪過來用;所謂「硬湊」,是指不顧一堂課內在的和諧性,生硬地拼湊環節。兩者都有很重的形式主義的成分,都缺乏創新意識。例如課堂開始時播放歌曲,六堂課有三堂如此,再如課堂後半場的寫作訓練,一節課目的明明在於欣賞詩詞,非要拿出10多分鍾來搞片段訓練,前半是水,後半是油,不相融,很別扭。而片斷訓練,又總是給課文中的人物寫頒獎詞,僅從筆者的聽課經歷,自打央視《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出現,近十年來,無數的公開課、競賽課上採用這種形式,實在難以忍受。
五、博覽群書,能讀能寫,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一個不能朗讀、不會寫作的老師,在語文課堂上,是有些尷尬的。
我聽課的幾位老師,大多展示了自己朗讀、寫作的能力。不過老師展示的文字,沒有一個是當堂寫就,美則美矣,現場感沒有,震撼力就小些,建議有此能力的老師,能學學曹植、王勃,與學生同步寫作,這樣帶給學生的示範價值更大些。朗讀能力也是語文老師很應具備的素養,有的老師講詩詞,可是自己不范讀;有的老師雖范讀,但是讀得不如學生精彩;有的老師讓學生起來讀,可是不會評判優劣,不能指導門徑。有兩個年輕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們極認真地范讀,而且讀得聲情並茂。
對於一堂已經准備許久、演練充分的課,是不容易判斷老師的人文素養尤其是學識素養的。不過如果留心,還是會有蛛絲馬跡。我聽這樣的課,特別關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對於學生的看法,老師的評價到不到位;對於學生的問題,老師的解答有無水平。
在這一點上,有的老師做得很好。例如,有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物是人非是是休」一句,句子切合語境,但出現別字,老師一句「瑕不掩瑜」就很得體。再如講《歸園田居》的那個老師,概括陶淵明最後的選擇時,學生有「歸園田」「守園田」之爭,老師評點說:「『歸』是一個客觀的動作,『守』是內心的執著。」原話記不準了,意思大致如此。這個評點就比較到位。有個學生說自己感知中的《雨巷》是青色的,這時老師跟了一句:「天青青在等雨。」引用學生們熟悉的周傑倫的歌詞,又恰合詩意,這就很有味。
有的老師則做的不夠好,對於學生的回答,或者一味說好,或者充耳不聞,或者點說些「今天天氣哈哈哈」之類不痛不癢的話,總之,不得要領,缺乏見識,體現不出水準,暴露了語文素養的淺薄,而語文素養,是語文老師的看家本領,糊弄不得的。
還有一些問題,太瑣碎,略而不談了。
⑶ 語文聽課記錄
科目:語文
聽課人:黃靜芬
上課老師:鴻都小學 巫小娜老師
課題:文天祥
時間:第十二周星期五上午第二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在黑板上出現一個人的名字,請學生一齊輕聲呼喊。(板書:文天祥)
2.「你了解這個人嗎?小組交流收集的資料。」(學生查找的資料詳略不一,學生匯報時有的膽量大,表達比較流利。)
3.小組匯報。(名句、文章等)
二、品讀課文
「剛才,同學們從不同側面了解了文天,現在讓我們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去細細體味,與文天祥零距離接觸。」
(一)檢查預習情況。
1.認讀詞語。(教師能抓住讀得不準的地方糾正。如:「凜然」)
2.朗讀文章。(小組輪流讀)
「哪個小組願意讀哪個段落?」
(二)小組合作學習,體會文天祥的熾熱的愛國情懷。
1.默讀2-8自然段,用——劃出描寫文天祥語言的'句子,並讀一讀,再在小組內交流感受。
2.匯報:
讀完以後,你覺得文天祥是怎樣的人,找出文中可以描述的語句讀。
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呢?(學生有較好的默讀習慣。匯報的學生比較少。)
(匯報形式:組長匯報——組長點名組員補充——組員可以要求其餘學生跟讀。)(學生有合作精神。)
生:我還找到了……
師:建議你可以邀請其他同學一起讀。(讀的形式比較多。)
師:「張弘范想讓文天祥寫勸降書,他卻以《過零丁洋》作答。誰收集有《過零丁洋》全詩的?小組內先讀一讀。」
師: 「讀了這首詩,有什麼感想體會?」(小組匯報)
師: 「文天祥雖然犧牲了,但是他的精神長存於我們心中。請讀最後一段。」
三、總結。
1.這篇課文是怎樣讓我們感受到文天祥的愛國精神的?(板書:通過具體事——組織勤王軍、多次拒絕勸降、為國捐軀。)
2.文章的第一段與最後一段以及中間部分是什麼關系?(總——分——總)
四、拓展。
1.你能用幾句話概括一個民族英雄的故事或愛國名人的故事嗎?要求:聽同學說故事的時候,能聯想到哪些成語,在小組內寫出來。(投影、帶讀。)
2.小組內交流收集到的愛國名言。
3.讀
板書: 18文天祥
組織勤王軍 熾熱的愛國精神
多次拒絕勸降 崇高的民族氣節
為國捐軀
歸納點評:
1.本節課由導入——檢查匯報——品文——總結——拓展這些環節組成。老師能抓住文中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找出有關的語句,品讀、感悟體會人物的性格與品質。教學思路清晰明朗。
2.整節課培養目標明確,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教學預設完成教學目標,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得到展示。
3.學生前置性作業完成得比較好。(這節課的前置性作業有: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收集文天祥的故事、名言、收集愛國故事等。)
4.構建了比較成功的小組學習模式。
5.大部分學生能傾聽老師和同學的發言,參與到討論中去,但是發言的學生還是比較局限。
6.學生的探究能力、質疑能力還有待提高。
7.朗讀的指導還可以加強。
探討:
1.學困生不能完成前置性作業的,在課堂上教師該作怎麼樣的引導?
2.在閱讀課文教學中,教師有沒有必要牽著學生去一段又一段地品味文本?可不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品味?
3.品文、鑒賞應該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上,這篇課文的語言中有些是比較難理解的。我們發現對這些難點,教師的態度是「一帶而過」,學生是不是懂了?教師有沒有必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對比較難理解的詞句的檢查這一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