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7語文答案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1.C(A.恪守kè B.熨帖yù D.休戚相關qī) 2.D(A.披 B.萃 C.緣分) 3.B(「逐步」應改為「逐漸」或「日漸」) 4.A 5.D
6.B(B是擬人手法,ACD均為比喻手法) 7.B(A.重陽節 C.七夕 D.端午節)
8.A(善:形容詞作動詞,其餘形容詞作名詞) 9.D 10.C
11.A(危:端正) 12.C(C大概,副詞;其餘均為代詞)
13.A(客舉曹操為例,是表述人生無常,英雄人物不能與天地共存,並發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深切感慨)
14.C 15.B(無中生有) 16.D 17.(1)夙興夜寐(2)舞榭歌台(3)功在不舍(4)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18.(1)環境描寫(2)心理描寫(3)動作描寫(4)細節描寫 19.林黛玉:小心謹慎,知禮、聰慧(簡析略);
魯四老爺: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思想上:反動、守舊、自私(簡析略)。
難、易之變在於思維
杭二中語文特級教師 陳歡
重大考試(如高考、學考)的作文題一般都不會很難,因為試題面對的是數十萬考生,不可不兼顧全體。如會分析,思維邏輯清晰,則難者亦易矣;如不會分析,思維混亂,則易者亦難矣。所以,寫作的基礎,不在技巧,而在於思想。有了思想,文采、技巧方有用武之地。否則,就會陷入不知所雲或者無病呻吟之中。下面給出的是一個分析、建構的過程,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小小的啟發。 分析材料
材料顯然有虛實兩層含義: (1)實:「春天」「蓓蕾」「繁花」「落英」都是實指。 (2)虛:「春天的美」指向人生的美,則「蓓蕾初綻」「繁花滿樹」「落英繽紛」也就都指向了人生不同階段的美。蓓蕾初綻,可以指向青春的朝氣與蓬勃,理想的萌生,鋒芒與銳氣等;繁花滿樹,可以指向事業有成,自我價值的實現等。 這虛實兩層,立足「虛」或「虛實結合」,則文章都能寫出深度;立足「實」不是不可以寫,但易淪為純粹的寫景文,想寫出好文章比較難。 確定立意方向,深入思考 試題提供了四個方向:
(1)春天的美在於她的蓓蕾初綻;(2)春天的美在於她的繁花滿樹;(3)春天的美在於她的落英繽紛;(4)春天的各個階段都是美的。因為立意自定,考生可自選其一。
不管選擇了哪一個立意方向,都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你認為春天的美在於「蓓蕾初綻」?或者:為什麼你認為春天的各個階段都是美的?以選擇「春天的美在於落英繽紛」為例,分析如下: 「春天的美在於落英繽紛」的理由: 1.實
(1)繽紛的落英點綴了綠色的大地。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3)„„
據「實」顯然較難打開思路。 2.由「實」到「虛」(春天的美到人生的美)
(1)努力綻放之後,靜靜地凋落→拼搏之後,歸於淡泊的人生是美的。 (2)化作春泥又護花→功成名就之後仍不忘言傳身教、無私奉獻的人生是美的。
(3)花落是為了迎接秋天的碩果累累→適時放棄是一種美德。 (4)„„
能列出的理由越多,能聯想到的人、事(作文素材)越多就越不愁無內容可寫。
定文體
因為文體不限,所以此題可以有兩個思考方向:(1)文學類--寫以記敘、抒情言志為主的文章。(2)論述類--寫以議論為主的文章。 1.以記敘為主
從思考的內容中擇任意一點作為主題,通過記敘一件事來委婉表達「春天的美在於××××」的立意,可採用敘議結合的手法。 2.以抒情言志為主
從思考的內容中擇一為散文之「神」,展開聯想,將景、人、情融為一體,可以寫出不錯的文章;亦可托物言志,寫議論性散文。 3.以議論為主 立足於「虛」,探討怎樣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如以選擇「繁花滿樹」為例,觀點可擬為:人生的美在於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
如此,文章的寫作重點就在於論證這個觀點,即有理有據地說清楚:為什麼人生的美在於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分析的思路同上面的第三部分。給出的理由越獨到、越多,無疑寫出好文章的可能性就越大。
Ⅱ 2017年浙江省溫州市中考語文模擬試卷及答案
中考就要來臨了,作為初三學生的我們該做哪些語文模擬題呢?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一套浙江省溫州市中考語文模擬試卷,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年浙江省溫州市中考語文模擬試卷
一、 語文知識 積累(35分)
1.根據拼音寫漢字(4分)
甌越大地風光無限:泛舟楠溪,便覺愜意shū( )適;登臨雁盪,頓感心曠神yí( );聽潮洞頭,體驗雄渾壯觀。游覽文成,神往劉基避世的yōu( )閑;漫步仙岩,yín( )讀朱自清綠意的深情;踏足瞿溪,品抿琦君春酒里的鄉愁。欣賞溫州山水,感受 文化 溫州,滋養我們文學生命。
2.古詩文名句填空(10分)
(1)寧為百夫長, 。(楊炯《從軍行》)
(2) ,玉壘浮雲變古今。(杜甫《登樓》)
(3)濁酒一杯家萬里,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4)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5) ,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6)夫戰,勇氣也。 ,再而衰,三而竭。(《左傳·曹劌論戰》)
(7)陸游在《卜運算元·詠梅》一詞中描寫梅花即使被碾壓成泥,也不忘撒播芬芳的高潔品質的 句子 是: , 。
(8)回望2014年,伊拉克暴力沖突愈演愈烈。經歷了常年的炮火和戰亂,伊拉克人民骨肉離散、哀思難寄,思念之切如白居易《望月有感》中所寫“ , 。”
3.解釋下列加點詞(4分)
(1)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吾妻之美我者 (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4.下列語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肉食者謀_之_ 輟耕_之_壟上
B.躬耕—_於_南陽 胡不見我_於_王
C.何_以_戰 域民不_以_封疆之界
D.雖_然_,受地於先王 _然_志猶未已
5.名著閱讀及微寫作(14分)
(1)《水滸》中綽號是人物性格或特徵最為簡明的符號,楊志因為臉上有一巴掌大小的褐色色素沉著斑,故名為“ ” 。魯智深叫“花和尚”是因為 ,從“醉打山門”一事可見這一點;宋江叫“及時雨”,是因為他重情重義總是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從 一事中可見這一點。(3分)
(2)下列說法與原著內容符合的一項是( )(3分)
A、《名人傳》中的主人公遭遇都非常坎坷,如米開朗基羅出身貴族上流社會,卻願做平民,他被教會宣布為“邪教徒和叛教者”開除了教籍,晚年離家出走,最後病逝在一個小車站。
B、悟空頭上戴的金箍是從觀音菩薩手裡搶來的,後被唐僧變成制服他的緊箍咒,最後被如來佛除去。
C、《簡愛》一書中,羅切斯特先生最後為了救他瘋了的妻子不得已放火燒了城堡,而簡離開先生是為了他的妻子,也為了自己保留女性的尊嚴。
D、《傅雷家書》可謂是苦心孤詣的教子書,傅雷反復告誡兒子傅聰要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他甚至對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都提出了建議。
(3)《格列佛游記》被改編成電影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旅行社藉此推出了“皇家公主號”游輪環球三十天項目,名為“格列佛之旅”。請你根據《格列佛游記》的具體內容以及下面這幅游覽路線圖,參考示例,做一個旅遊產品的簡介。(8分)
【示例】:這次韓國之旅,我們要搭乘的是歌詩達郵輪,整個行程為期5天。從上海出發,沿東北向,先到濟州島再到釜山,最後繞回上海。在濟州島,您可爬韓國最高峰漢拿山,感受它的風多石頭多的特點;在釜山,可以到新世界痛快購物;在游輪上,你可以看歌舞喝咖啡參加你感興趣的休閑娛樂活動。整個行程輕松休閑,是大眾慢情調出遊首選。
【要求】:說清旅遊線路、遊玩項目及該產品特色,字數不少於150字。
二、現代文閱讀(29分)
閱讀下面兩篇 文章 ,完成6~13題。
(一)(14分)
生命沒有標准答案
王學富
⑴一位幼兒園的老師曾經告訴我這樣一個案例:在幼兒園里,如果一個班上的孩子循規蹈矩、整齊劃一,上級領導來檢查的時候,就會贊揚這個班上的孩子,贊揚帶這個班的老師。而在另一個班上,老師用自然的方式帶孩子,領導來視察的時候,看到孩子們在教室里玩耍,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領導會提出批評,說:太散漫了。
⑵但是,這位幼兒園老師說,前面一個班的孩子中總有人會憋著大小便,不敢對老師說。後面一個班的孩子不會壓抑自己自然的需求。
⑶這看起來是件小事,卻是重要的區別。
⑷規則訓練是必要的,但是,過於強調整齊劃一、安全,過於要求孩子聽話、順從,可能影響孩子的自然成長,甚至造成壓抑和損傷,使孩子不敢表現自己的獨特。
⑸什麼是獨特性?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個人生來就與眾不同,一個人敢於活得與眾不同。
⑹據研究,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開始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跟母親分開的,跟環境是分開的,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並且要表現自己跟別人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一種獨特性的需求。但是,當一個人生下來,迎接他的文化有太多的“一致性”的要求,這會壓縮孩子成長的“獨特性”空間,他的創造力也一並被壓抑了。
⑺我們的文化心理滲透著這樣的觀念:“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我們的文化和 教育 缺乏對“不同”的容忍、認可、欣賞和培育。“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你這樣,這世界會成什麼樣子!”如果我們的某個言行被認為是錯誤的,我們常常會聽到老師、家長、周圍的人對我們這樣說。其中的邏輯是,如果我們做出什麼與眾不同的行為,那是危險的、可怕的。如果我們跟別人一樣,才會安全。
⑻一個人要成長,需要有勇氣堅守自己的獨特性,與壓抑自我的因素戰斗,這種反抗行為被人稱為“叛逆”。合理的叛逆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學家把這種叛逆稱為“小鳥試翅”。
⑼不敢試翅的小鳥,一直呆在窩里,無法成為能夠飛翔的鳥。沒有經歷過反抗的孩子,很難有勇氣和有能力去成為自己。當我們有了勇氣,我們就敢於活得真實,活出真實的自己。這就應了陶行知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⑽其實,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原創”,長著長著就成了“贗品”。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的生活 故事 沒有機會展開,就銷聲匿跡了。要讓人生真正開花結果,我們最需要的是敢於與眾不同的勇氣。但是,勇氣是要培育的。
⑾我有兩個期待,一是對個體的期待,就是活出獨特的勇氣;一個是對公眾、文化和教育的期待,給每一位個體留下獨特成長的空間。生命沒有標准答案。
6.文章開頭列舉幼兒園的案例故事有什麼作用?(3分)
7.聯繫上下文, 說說 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3分)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原創”,長著長著就成了“贗品”。
8.本文的語言嚴密而不失生動。請在下列句子中任選一句進行品析。(4分)
①我們的文化心理滲透著這樣的觀念:“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我們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對“不同”的容忍、認可、欣賞和培育。
②合理的叛逆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學家把這種叛逆稱為“小鳥試翅”。
9.下列說法哪一種可以作為本文的觀點?結合文章內容,闡述你的理解。(4分)
A.生命沒有標准答案。
B.一個人生長需要勇氣,堅守自己的獨特性。
C. 要讓人生真正開花結果,我們最需要的是敢於與眾不同的勇氣。
(二)(15分)
給我的孩子們①
豐子愷
(1)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
(2)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你甚麼事體都像拚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小小的失意,象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頭了,小貓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兩分鍾。外婆普陀去燒香買回來給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盡瘁②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號哭的悲哀,比大人們的破產、失戀、brokenheart③,喪考妣(bǐ)④,全軍覆沒的悲哀都要真切。兩把芭蕉扇做的腳踏車,麻雀牌堆成的火車、汽車,你何等認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來代替汽油。我每次剃了頭,你真心地疑我變了和尚,好幾時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發見了我腋下的長毛,當作黃鼠狼的時候,你何等傷心,你立刻從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對我端相,繼而大失所望地號哭,看看,哭哭,如同對被判定了死罪的親友一樣。你要我抱你到車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回到門口時你已經熟睡在我的肩上,手裡的香蕉不知落在哪裡去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 病的、偽的!
(3)阿寶!有一晚你拿軟軟的新鞋子,和自己腳上脫下來的鞋子,給凳子的腳穿了,剗(chǎn)⑤襪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寶兩只腳,凳子四隻腳”的時候,你母親喊著“齷(wò)齪(chuò)⑥了襪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動手毀壞你的創作。當你蹲在榻上注視你母親動手毀壞的時候,你的小心裡一定感到“母親這種人,何等殺風景而野蠻”罷!
(4)軟軟!你常常要弄我的長鋒羊毫,我看見了總是無情地奪脫你。現在你一定輕視我,想道:“你終於要我畫你的畫集的封面!”
(5)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象你們這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合,永沒有象你們樣的徹底地真實而純潔。但是,你們的黃金時代有限,現實終於要暴露的。這是我 經驗 過來的情形,也是大人們誰也經驗過的情形。我眼看見兒時的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
(6)我的孩子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的我,痴心要為你們永遠挽留這黃金時代在這冊子里。然這真不過象“蜘蛛網落花”,略微保留一點春的痕跡而已。且到你們懂得我這片心情的時候,你們早已不是這樣的人,我的畫在世間已無可印證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選自《緣緣堂 隨筆 》,有刪改)
【注釋】①《給我的孩子們》是《子愷畫集》的代序。 ②鞠躬盡瘁:指小心謹慎,貢獻出全部精力。③brokenheart:悲傷過度。④妣(bǐ):母親。⑤剗(chǎn):清除。⑥齷(wò)齪(chuò):不幹凈,臟。
10.讀第(2)(3)(4)小節,寫出三件孩子們所做的童年趣事。(3分)
11.讀 第(2)小節,說說作者為什麼說瞻瞻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3分)
12.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任選一組,說說原句的表達效果好在哪裡。(4分)
(1)原句:外婆普陀去燒香買回來給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盡瘁地抱他,喂他。
改句:外婆普陀去燒香買回來給你的泥人,你盡心地抱他喂他。
(2)原句:你母親喊著“齷齪了襪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動手毀壞你的創作。
改句:你母親喊著,把你抱到藤榻上,動手把襪子從凳子腳上拿下來。
13.文章結尾,豐子愷為什麼說他的畫會在世間無可印證,是件悲哀的事?請結合下面兩個句子談談你的理解。(5分)
(1)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的生活故事沒有機會展開,就銷聲匿跡了”。 ——《生命沒有標准答案》
(2)“我眼看見兒時的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
——《給孩子的信》
三、古詩文閱讀(21分)
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14~20題
(一)(5分)
暮 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斜陽叫子規。
14.從詩中落花、 、 等詞中可見暮春之景。(2分)
15.詩歌最後一聯空缺處有人填“樹”,有人填“道”,你贊成哪個詞語?請結合詩歌內容說明理由。(3分)
(二)(16分)
【甲】《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
【乙】《鄭人為蓋》
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則還為蓋焉。未幾盜起,民盡戎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
越有善農者,鑿田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泄水種黍,弗聽,而仍其舊,乃大旱連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
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 名言 也!”
(選自《郁離子》)
16.解釋下列加點詞(4分)
①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②未幾盜起
③鮮用蓋者
④勞其筋骨
17.下列加點詞的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3分)
A.鄭之鄙人學_為_蓋 _為_壇而盟
B.入則無法家_拂_士 行_拂_亂其所為
C.越有_善_農者 京中有_善_口技者
D._宜_付有司論其刑賞 人謂_宜_泄水種黍
18.翻譯下列句子(3分)
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19.【乙】文中鄭之鄙人無論是學習為蓋,還是學習為桔槔,總是事到眼前才去想怎麼辦,結果都沒有派上用場。而越之善農者卻在大澇三年時想到有澇必有旱,堅持種水稻,結果豐年彌補了歉年,這說明了 。 個人如此,國家也同樣,【甲】文中孟子就提出了 的觀點。(2分)
20.根據兩則文章主題,你覺得以下哪篇文章內容很好地印證了甲文的觀點?請簡要分析。(4分)
A、《陳涉世家》 B、《鄒忌諷齊王納諫》 C、《出師表》
選( ) 理由:
四、語言運用(60分)
21.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 作文 。
一堵舊牆,歪歪著,裂縫越來越大,在牆角的縫隙中,小瓜苗探出了小腦袋;清晨天陰沉著,午後,陽光從雲層的縫隙中透出來,照亮了大地;進入初三,我與母親越來越無話可說,我們之間縫隙越來越大了;網路黑客利用網路管理的漏洞,木馬病毒從互聯網的縫隙里肆意入侵等等。縫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天空的,大地的;生命的,網路的;有形的,無形的……
請以《縫隙》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文體自選;不少於600字(寫成詩歌不少於16行);不得抄襲本卷中材料;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2017年浙江省溫州市中考語文模擬試卷答案
1、(4分)舒、怡、悠、吟(一格一分)
2、(10分)寧為百夫長、錦江春色來天地、燕然未勒歸無計、莫道不消魂、君子喻於義、一鼓作氣、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一格一分,一個錯別字半分,兩個或以上錯別字分數扣完)
3、通辨、辨別;地位低下學識短淺;以……為美 認為……美;怎麼 哪裡(一格一分)
4、C(3分)
5、(14分)
(1)青面獸、不守佛門戒規總是隨性而為、私放晁天王 義釋雙槍將等(一格一分)
(2)D (3分)
(3) 示例:這次格列佛之旅,我們要搭乘的是皇家公主號郵輪,整個行程為期30天。從英格蘭出發,往西南向,先到小人國再到大人國,繞道飛島國,最後返回慧駰國。在小人國,您可觀看小人高跟黨和低跟黨之爭話劇表演,看精彩的繩上跳舞;在大人國,可以嘗試巨人餐,睡巨人床;在飛島國,你可以參觀田莊,看各種稀奇古怪的發明;在慧駰國,可以享用最純正的牛乳,購買你喜歡的慧駰耶胡玩偶。在游輪上你可以看歌舞喝咖啡參加你感興趣的休閑娛樂活動。這是個奇幻之旅,刺激新鮮而輕松休閑,特別符合親子旅行。(整體介紹1分,旅行路線交代清楚2分,旅遊產品特色佔3分,最後 總結 特色1分,表述清楚1分。)
6.列舉幼兒園的案例故事,引出對“成長的獨特性”的議論(或者引出對“成長需要獨特空間” 的議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只寫出引出議論話題,得1分;寫出趣味性,得1分)
7.“原創”指的是“獨一無二”、“有獨特性”、“與眾不同”、“單獨的個體”,“贗品”指的是“個性被壓抑後,成立整齊劃一的人”、“成為一個模子的人”“失去獨特性的人”。(只寫一個詞語2分,每個詞語含義寫出一種理解即可)
8.示例1:引用“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的俗語,通俗生動地寫出我們要求整齊劃一的文化心理;“容忍、認可、欣賞和培育”四個詞語,語意層層遞進,表現出語言的准確嚴密。
示例2:“合理”一詞對“叛逆”一詞進行限定,表明不是所有的叛逆都是成長所必需的,體現語言的准確嚴密;又將“合理的叛逆”比作“小鳥試翅”,生動形象地寫出成長過程中需要有勇氣去鍛煉自己,活出真實的自己。(抓住“嚴密”的特點,進行分析,得2分;抓住“生動” 的特點,進行分析,得2分。)
9.(4分)
選A,言之有理,得2分。
選B,得2分;分析言之有理,得2分。
選C,得1分;分析言之有理,得2分。
10.(3)示例:瞻瞻因“小小的失意”大哭;瞻瞻用蒲扇模擬腳踏車;阿寶給凳子穿鞋;軟軟擺弄毛筆等。(寫出任意一件事情即可得1分)
11.(3分)瞻瞻甚麼事體都像拚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小小的失意,就會真切地號哭;會認真投入地玩,發揮自己的創意,玩出腳踏車、火車等;對作者的稍微變化,會真心地感到疑惑。他是如此的真實、真率、純潔、自然與熱情,所以作者說他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能結合第(2)小節中的具體表現,寫出“真實、真率、真切、純潔、自然、熱情”其中兩點,即可得3分。其中表現2分,總結1分)
12.(4分)
(1)示例:原句中的“鞠躬盡瘁”,小詞大用,生動地寫出瞻瞻小心謹慎地呵護外婆買來的泥人,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突出了孩子的純真可愛。(能夠寫出孩子的小心對待、盡心呵護得2分)
(2)示例:原句中“擒”“毀壞”等詞,形象地寫出了媽媽不理解孩子的“創作”,狠心加以破壞的“殘忍”,突出大人的無趣,也含蓄表現出“摧殘”孩子天性與創造力的 反思 與愧疚。(寫出大人的無趣、殘忍得2分)
13.這兩句話都表達了作者對個體成長卻失去本真自我的遺憾與悲哀(1分)。前面作者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不可復制的,他們的生命成長是沒有標准答案的,應該有自己的創造性,活出真的自我,然而伴隨人的成長,社會大環境和自身小環境不斷侵染改變他們,直到最後他們全然失去自我失去童真失去創造性。人全部變成了一樣的個體。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2分)。而後文作者的意思是作者的畫基本表現的是童真童趣自然之作,等到孩子們懂得作者的心情,也已經是大人了,可能失去了孩子天真純潔的本性和活潑的創造力,失去了獨有的率真與熱情,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黃金時代,可能變得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再也無法理解。想到這兒,作者不禁為此感到悲哀。(2分)
14.(2分)可填:柳綿飄白 東風老 子規叫(一格一分)
15.選“樹”好。一“道”側重於描寫斜陽在天空中的余暉,是靜態的昏黃之景;而一“樹”則是體現斜陽落在樹木上投下斑駁的樹影,光影交錯,具有動態的畫面感。(1分)同時,一“樹”斜陽又與後文“叫子規”相呼應,在影影綽綽的樹木、斜陽中,子規聲聲啼叫“歸去歸去”,(1分),流露出作者的惜春傷感之情。(1分)
16.(4分)①被選拔 ②不久 ③少 ④使……勞累(一格一分)
17.(3分)B
18.(3分)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這真是世間的名言啊!”(譯出判斷句式特點;譯出“故,所以;具:准備”的意思。少一點扣一分)
19.(2分)做事需要有前瞻意識,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格一分)
20.(4分)
選B,鄒忌從比美一事中得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的結論,由此類比推理及威王被宮婦、群臣、百姓蒙蔽很深,因而勸諫威王頒布法令除蔽,最終使得齊國大治,各國朝齊。生活安樂時,鄒忌卻能從比美事件中想到國家治理的弊端。這正印證了甲文所言,在國內有輔佐君王的大臣時常諫言,使君王產生憂患意識,從而讓國家得以生存。
選C,諸葛亮率師北上伐魏前,感蜀漢危急存亡,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後主提出了開張聖聽、刑賞分明、親賢遠佞三條建議,以史為鑒,激勵後主勵精圖強。這正印證了甲文所言,在國內有輔佐君王的大臣諫言,使君王產生憂患意識,從而讓國家得以生存。
(具體內容占兩分,結合甲文的觀點占兩分)
Ⅲ 2017四年級上冊語文寒假作業第14頁答案 蘇教版 四年級語文寒假作業參考答案
【答案】:1、①「對於我們愛流汗的人來說,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別人爬山是為了征服山,我們爬山是為了征服自己。」
父親是要告訴我,要相信自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爬到山頂。
②父親喝了一口水,慢條斯理地說:「爬到山頂固然令人高興,但是爬山的過程更讓人愉快。其實能不能爬到山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盡了力。」
「哦,我懂了。就像這次數學考試,我雖然只考了六十一分,不過我已盡了力,所以就沒關系,對不對?」我自以為是地說。
父親用那雙能洞穿人心的雙眼凝視著我說:「如果你盡了力,就的確沒關系。不過,你真的盡了力嗎?」我聽了以後,臉就像煮熟的蝦一樣紅,趕緊低下頭來。
教育我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努力去做,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③下山途中,我逞強地又跑又跳,父親叫住我說:「如果你只是急著下山,又怎麼能欣賞沿途的美景呢?」於是,他用那雙厚實的手抓住了我,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樹林的草地上。「待會兒,你說說聽到了什麼。」父親接著說出了他的目的。
閉著雙眼,我彷彿聽到了微風吹拂聲、鳥鳴蛙叫聲和清脆的蟬聲……睜開眼睛後,我一五一十地向父親報告那些不同的聲音。「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靈去體會,最後用你的腦袋去思考。」父親像個哲學家似的解說著他的哲理。
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美不只要用眼睛去看,還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靈去體會,用腦袋去思考。
2、從青山那裡,我學到了做人要像山一樣堅定、不動搖;從父親身上,我學到了做事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及明白欣賞大自然的方法。
Ⅳ 如何理解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閱讀理解《一種美味》
1、魚豆腐湯中有沒有魚?答案是沒有。前文「母親嗔怪著:『你笑什麼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開鍋蓋,讓父親看」這里埋下伏筆,與結尾「第二把柴火他就抓著了一個粘粘軟軟的東西,湊到了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條魚"呼應。
解釋了魚在煮湯過程中或者之前就已經「從鍋里蹦到了地面。」而對於連六歲的三子都沒吃過魚、兩個哥哥也可能極少嘗過魚的。
對這樣清貧的一家人來說,他們沉浸在享受奢侈美味的憧憬中,」魯莽」地食用著這道菜,把豆腐的鮮味當成魚的鮮味也是可以理解的。豆腐魚湯里沒有魚,也導致了三子完全不記得魚湯具體滋味的一點細節。當然,也和他當時的心情有關。
2、三子上學了嗎?是的。「當他終於能背著書包從村頭牆角中出來,忸怩地走進學校的大門,他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這里是逆時序敘述,把後來發生的事直接告訴了讀者,說明三子上學了。
「魚眼裡閃著一絲詭異的光」,這篇文章精煉考究、筆觸細膩,作者鋪了那麼久酸澀沉重的氛圍,因為,直接說出來,那些久遠的微妙的沉重的東西會變輕。輕得容易讓人誤以為不過如此。既然會這樣,那麼索性不說吧。於是採用這樣婉轉的說法。
《一種美味》鞏高峰-正文
他清晰地記得,六歲那年夏天的那個傍晚,當他把一條巴掌大的草魚捧到母親面前時,母親眼裡第一次出現了一種陌生的光。他甚至覺得,他在母親眼裡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這種感覺在隨後下地幹活回來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眼裡也得到了證實。
他有些受寵若驚。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滿村子躥,上樹掏鳥窩,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飯都沒准時過,啥時肚子餓了回家吃飯,都要先挨上父親或母親的一頓打才能挨著飯碗的邊兒。
那天不一樣,母親把雙手在圍裙上擦了又擦。母親終於接過那條魚時,他忽然有一點點失望,那條本來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魚,在母親的雙手之間動彈時,竟然顯得那麼瘦小。
准確地說,在那之前他沒吃過魚,唇齒間也回盪不起勾涎引饞的味道。他相信兩個哥哥應該也極少嘗過這東西。在母親的招呼下,他們手忙腳亂地爭搶母親遞過的准備裝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聯系在一起的東西了。天!為了那條魚,母親要舀一瓷碗的黃豆種子去換半瓷碗的豆腐來搭配。隱隱約約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還有慢慢濃起來的期待。
父親坐在灶前一邊看著火苗舔著鍋底,一邊簡單地埋怨了幾句,似乎是嫌母親把魚洗的太干凈了,沒了魚腥味。這已經是難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親一個禮拜可能也就說這么一句話。
父親埋怨時,母親正在把那條魚放進鍋里,她輕手輕腳,似乎開了膛破了肚的草魚還會有被燙痛的感覺。父親笑了笑,帶著點兒嘲意。母親嗔怪著說,你笑什麼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了鍋蓋讓父親看。父親保持著笑意,不願起身。
父親埋怨時,母親正在把那條魚放進鍋里,她輕手輕腳,似乎開了膛破了肚的草魚還會有被燙痛的感覺。父親笑了笑,帶著點兒嘲意。母親嗔怪著說,你笑什麼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了鍋蓋讓父親看。父親保持著笑意,不願起身。
母親拿著裝了蔥段蒜末的碗,就那麼站著等水燒開。
他則坐在桌前,看這一切時他是不是雙手托著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記憶都是那條魚和圍繞著那條魚而產生的夢一般陌生的氣息。那天什麼活都不用他干,他是這頓美味的締造者,可以游手好閑。父母的舉動讓他覺得他有這個資格。
在豆腐到來時,母親甚至都沒來得及埋怨一下一貫喜歡缺斤短兩的豆腐販子,因為豆腐馬上就被切成塊下了鍋。美味,讓他帶著很多的迫不及待,還有一點點的張皇。
張皇什麼呢?魚都在鍋里了,它還能游回村頭那條溝里去?不過這種張皇讓他有點兒熟悉,在溝里捉到魚時他也這么心慌來著,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條溝里竟然會有魚。
來不及細細回味了,豆腐一下鍋,屋子裡頓時鮮香撲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的讓人稍稍發暈。在魚湯從鍋里到上桌之間,他拚命地翕動鼻翼,貪婪地往肺里裝這些味道。他相信裝得越多,回味的時間就越長。
至於那鍋魚湯具體是什麼滋味,他倒完全不記得哪怕一點兒細節。因為全家吃飯喝魚湯的狀態都有些魯莽,只有嘴唇和湯接觸的呼呼聲,一碗接一碗時勺子與鍋碰撞的叮當聲,還有一口與另一口之間換氣時隱約的急促。
那天飯桌上的氣氛也不一樣,一家人習慣的默不作聲完全沒了蹤影,父親開口談天氣了,兩個哥哥則說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親,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給大家盛湯。
最後,父親說了一句有點兒沒頭沒腦的話,父親說,三子該上學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來,對魚湯食不知味的原因應該就是這句話。兩個哥哥沒進過一天學校的大門。現在到了他三子,父親說他該上學了。該,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兩個哥哥投過來的眼神的內容,他忘了魚湯是什麼味道,他忘了那個晚上的一切細節。
美味?美味是什麼味呢?當他終於能背著書包從村頭牆角中出來,扭捏地走進學校的大門,他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並不是之後的上學,仍然是有魚的那天晚上——
兩個哥哥忽然就飽了,先後離開桌子回屋睡覺,可是魚湯每個人起碼還可以盛兩碗。他們沒解釋為什麼,也不用解釋,地里的活要起早貪黑,否則這種魚加豆腐的美味只能還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親愣了愣,恢復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親端著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過父親別口不擇言,但是現在她卸去了笑容,朝著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進圈,牛要喂草,豬還要吃食。都這么愣著不能解決一點兒問題。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還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豬食時,已經是最後一件事了。把火點著,添第二把柴火的時候,他就抓著了一個黏黏軟軟的東西,湊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條魚!從鍋里蹦到地面,它顯然已經超越了極限。現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Ⅳ 2017浙江語文高考詭異的光是什麼 高考詭異的光是什麼梗
今年浙江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部分,選取了青年作家鞏高峰的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的寫作背景置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描寫了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的記憶。文章最後寫道,從鍋里跳出來的魚「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閱讀理解的最後一題,正是要求考生對「詭異的光」進行理解。
考試結束後,這套閱讀理解題遭遇不少浙江考生「喊難」,而伴隨著考生一頭霧水,「詭異的光」以及文章原作者鞏高峰隨即走熱。鞏高峰在微博回復一名網友的提問時稱「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么一出」,隨即被理解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並被指其批判試卷出題人。自6月7日起,「詭異的光」、「鞏高峰」和「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相繼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而鞏高峰也在微博上被眾多考生「圍觀」,向其尋求他的「標准答案」。
6月8日,該文章作者鞏高峰作客揚州高校,首次公開回應稱,「詭異的光」沒有意義,每個人理解不同,考題影響了考生分數,他向考生表示歉意。
Ⅵ 浙江高考語文2017閱讀理解一絲詭異的光什麼意思 一絲詭異的光什麼梗
高考浙江的語文試卷的一篇閱讀理解,文章的名字是:一種美味,閱讀理解最後一題,要求考生對文章最後,從鍋里跳出來的魚「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中的「詭異的光」進行理解,讓不少考生戲稱「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