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小學三年級語文書下冊

小學三年級語文書下冊

發布時間: 2025-04-05 10:50:56

『壹』 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古詩三首的意思

這三首古詩分別為《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意思如下:
1、《絕句》:春天來了,在明媚的陽光映照下,山河無比秀麗。春風中飄散著花草的芳香。溪邊泥土濕軟,小燕子翩翩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2、《惠崇春江晚景》: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這恰是河豚從大海回歸,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
3、《三衢道中》:在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投下的樹蔭,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許幽趣。

『貳』 小學語文書三年級下冊里的古詩

詠柳
賀知章《詠柳⑴ 》
唐·賀知章
碧玉⑵妝成⑶ 一樹⑷ 高,萬條垂下綠絲絛⑸ 。
不知細葉誰裁⑹出,二月⑺ 春風似⑻ 剪刀。
注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 妝成:裝飾,打扮。
⑷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絛: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絛: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⑺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像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詩詞 春日
(宋·朱 熹 )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1、春日:春天。
2、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詩人的好心情.
3、 尋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5、濱:水邊,河邊。
6、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7、 東風:春風。
8 光景:風光。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賞析:
風和日麗來到泗水邊賞景,一望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 很容易認識到東風的面容,滿眼的萬紫千紅都是芳春.
名句賞析——「萬紫千紅總是春。」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彷彿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艷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這些意思如果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難免枯燥乏味。本詩卻把哲理融化在生動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唐 - 林傑 -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傑
【題目】:乞巧
【內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作者簡介】:林傑(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卒,年僅十七。《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賞析】: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資料袋的內容,感受人們過節時的喜悅。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想像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結合全詩的理解,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
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豀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
全部注釋
1.嫦娥:古代神話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恆娥竊以奔月。"恆又作姮。
2.雲母屏風:嵌著雲母石的屏風。此言嫦娥在月宮居室中獨處,夜晚,唯燭影和屏風相伴。
3.長河句:銀河逐漸向西傾斜,曉星也將隱沒,又一個孤獨的夜過去了。
4.碧海:《十洲記》:"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東復有碧海,海闊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韻譯】:
雲母屏風染上一層濃濃的燭影,
銀河逐漸斜落啟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葯,
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賞析
此篇諷刺信神仙而求長生者。以嫦娥為例,說她偷吃不死之葯成仙以後,在月宮里永遠品味著孤獨寂寞的滋味。詩人在諷刺虛妄的同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生命哲學問題: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由這一問題牽連而出的問題是:人應該怎樣生活?長壽甚至長生的目的是什麼?在愛和長生不老之間,現實的人應該選擇什麼?作者顯然並不贊成嫦娥那樣犧牲現世的生活而換取長生不老。他認為那樣孤獨寂寞的長生,實際上正是對生命的折磨和摧殘。與其如此,還不如人間兒女們那樣有悲歡地熱愛、有聚散地執著更有意義。
這首詩的藝術技巧也很成熟。全詩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語言,而是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啟發人們去思考。
前人於此詩有自傷不遇、懷人、悼亡、諷女冠等諸說。劉、余《集解》雲:「悼亡說最不可通。……而自傷、懷人與女冠三說,雖似不相涉,實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實已暗透作者自身處境與心境。嫦娥竊葯奔月,遠離塵囂,高居瓊樓玉宇,雖極高潔清靜,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難排遣;此與女冠之學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與詩人之蔑棄庸俗,嚮往高潔而陷於身心孤寂之境均極相似,連類而及,原頗自然。故嫦娥、女冠、詩人,實三位而一體,境類而心通。」
宋代蘇軾在《水調歌頭》詞中寫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有人把李商隱的詩意和蘇軾的詞意合起來。作一副對聯,對她的奔月進行概括:「靈葯應未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明月幾時有,怕瓊樓玉宇,依依高處不勝寒。」

『叄』 三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的寓言故事

一、《烏賊求全》

唐朝·柳宗元《柳河東集》

原文:海之魚,有烏賊其名者, 呴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呴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它到岸邊遊玩,它怕別的動物偷看自己,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裡面,就把烏賊抓了出來。唉,烏賊只知道要吐出墨汁來隱蔽自己,以求安全,卻不知道要清除痕跡,來杜絕海鳥的懷疑,結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鳥察覺目標抓去,真是可憐啊。

道理:考慮問題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事物的兩重性,才能馬到成功。做事情不能只顧表面,不顧本質,(聰明反被聰明誤)要考慮周全。

翻譯:一個屠戶晚上回家,擔子里的肉已經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途中有兩只狼,緊跟著(他)走了很遠。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投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就停止了,另一隻狼仍然跟從。屠戶再次扔骨頭,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了下來而先前得到骨頭的狼又跟過來了。骨頭已經沒有了,而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齊追趕屠戶。

屠戶十分窘迫,擔心前後遭受狼的夾擊。他看見田野里有一個大麥場,麥場的主人在麥場里堆積柴草,覆蓋成小山一樣。於是屠戶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擔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離開了,其中的另一隻像狗一樣蹲坐在(屠戶)前面。時間長了,(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十分悠閑。屠戶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腦袋,又砍了幾刀殺死了這只狼。屠戶正想離開,轉身看柴草堆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打洞,打算將要從通道進入來攻擊屠戶的後面。身體已經進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後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殺死了這只狼。

『肆』 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人教版第一課《古詩三首》:《絕句》、《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絕句》是一首五言絕句(體裁),作者是唐代杜甫,享有詩聖的稱號。前兩句詩描寫由遲日、江山、春風、花草構成的闊遠明麗的春(季)景色。後兩句詩描寫了銜泥的飛燕和安睡的鴛鴦,充滿了生機勃勃和安寧恬適的春天氣息。2、《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詩人蘇軾給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所題的詩。這首詩描寫了竹、桃花、江水、鴨子、蔞蒿、蘆芽、河豚七種景物,表現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春天的思想感情。3、《三衢道中》這首詩寫了宋代詩人曾幾行於三衢山道中的所見所聞,描繪了初夏時寧靜的景色,表現了詩人輕松愉快的心情。

譯文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注釋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鍾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這兩詩是作者元豐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時江邊情景的寫照。

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上:指逆江而上。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上:指魚逆江而上。

熱點內容
榆林教師待遇 發布:2025-04-05 11:03:37 瀏覽:861
小學三年級語文書下冊 發布:2025-04-05 10:50:56 瀏覽:618
刺蝟多少錢 發布:2025-04-05 09:13:00 瀏覽:594
外包公司有哪些 發布:2025-04-05 08:30:47 瀏覽:90
車膜有哪些 發布:2025-04-05 08:06:04 瀏覽:175
劉堡中學 發布:2025-04-05 06:53:05 瀏覽:805
教育培訓展 發布:2025-04-05 06:39:28 瀏覽:205
奇異的琥珀教學反思 發布:2025-04-05 05:55:26 瀏覽:794
怎麼修改微信號 發布:2025-04-05 03:32:59 瀏覽:906
山東教師招聘信息 發布:2025-04-05 03:12:25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