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數學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實效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用盡可能少的精力投入,很好的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是一線教師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人一生的學習和研究不可能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其很大部分是在個人的探究以及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盡力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機會,為此,我通過幾年的教學經驗的積累感覺到:傳統講授學習法在小學數學課堂的運用效果不佳,不及多媒體演示和小組探究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所以教師的教法與課堂設計要盡可能被學生所悅納,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和學的方法,提倡教學方法多樣性,使得數學課堂高效有序進行。 關鍵詞:提高;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多媒體演示;高效有序 「授人以魚,可享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所以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如何提高課堂實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課堂效率,談談個人的一點體會。根據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我在教學時注意以下幾點: 一、變教師的講解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前,我先讓學生每人准備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三套不同的三角形學具(每套由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組成)並設計出以下操作和探究活動: 1.復習引入 「你以前都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各是什麼?」教學一開始,先復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計算,並讓學生說說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到過程。然後我拿出兩個不一樣大的三角形,問:「這兩個三角形那個面積大?」學生顯然能看出那個三角形面積大,接著我跳躍性的問:「大多少?」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讓學生主動提出必須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自然而然地引入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2.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新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教學中不能只通過簡單的試驗觀察說明每種圖形的計算方法,教師要善於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充分利用和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在參與研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自己想問題、尋方法、得結論。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是適合學生探究的材料,因此,本課堂我設計了兩個實驗操作活動來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實驗一:讓每個學生把自己准備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分別剪成一對形狀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思考並分析單個三角形面積與原來圖形面積的關系,學生發現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實驗二:每四人一組,取出各自組准備的每套兩個三角形,比一比,拼一拼,看每套三角形能拼出你所學過的哪些平面圖形?你所拼出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與單個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學生通過操作交流發現: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一個長方形,並且拼成的圖形是單個三角形面積的一半。 3.合作交流,悟出新知 上課時,讓學生按以上准備活動操作、觀察、思考,並匯報活動結果。教師歸納後再提出問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三角形的底有什麼關系?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與三角形高有什麼關系?分組、討論、交流。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相機點撥和指導,很快同學們發現了其中的奧妙,平行四邊形的底和拼成三角形的底相等,高和三角形的高也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學生很輕松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由此可以讓學生悟出這樣的規律:「求平面圖形的面積可以轉化成求若干個面積相等的已知圖形的面積」。這樣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不僅主動愉快的學會了未知內容,而且掌握了「通過已知探究未知的」學習方法。 二、變傳統的教具演示為多媒體課件演示 人的認識過程一般是「從直觀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實踐」的過程,所以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憑借各種直觀現象的思維材料去展開認識活動,去思考、去發現、去聯想。 1.鮮明圖案勾起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運用多媒體教學《圓的面積》這節課,關於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如何突破難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呢?我運用多媒體導入,告訴同學今天我們請來了一位神奇的老師,我剛一打開銀幕,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此時銀幕上出現一片綠茵茵的草地,一頭牛被一條繩子拴在木樁上低頭吃草,伴隨著美妙的聲音銀幕上跳出問題:「這頭牛吃多大范圍的草?」學生思考後回答:「牛吃草的范圍是以木樁為圓心,以拴牛的繩子為半徑的圓的面積。」這時多媒體畫面上出現了牛吃草的范圍,綠色的草地上閃現出一個以牛繩為半徑,以木樁為圓心的黃色的圓。這樣具有鮮明生動、直觀形象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華羅庚說過:「唯一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因為數學是充滿了興趣的科學,也是最便於自學的學科。」因此,在課一開始就創設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 2.啟發學生思考,動畫呈現使教學完美 呈現法依據的基礎命題是,學習刺激被學生接收後學習就會發生,不需要學生任何特別的努力。教師的作用是選擇合適的學習刺激【1】。 怎樣求圓的面積呢?學生思考後只有部分學生會用數方格的方法粗略估算,也沒有人能精確地計算這個圓的面積。能不能把圓轉化成我們會求面積的圖形?學生一下有了思路,但在交流討論後任然不得其果,在學生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困難時,我及時運用多媒體進行引導,銀幕上出現了一個圓,被分為綠、黃兩種顏色的兩個半圓。兩個半圓各被平均分為四份,然後交.......拼在一起,讓學生觀察是什麼圖形,學生得出結論是:像平行四邊形、又不像,因為它的邊是弧線。這時,銀幕上再次出現一個等大的圓,它的兩個半圓各被平均分為8份、16份,分別重復上述過程,讓學生比較。學生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圖形更接近平行四邊形了。抓住這個機會,我引導學生想像:按這個思路分下去、拼下去,最後能得到什麼圖形?學生得出了可以把一個圓拼成一個長方形的結論。我用多媒體演示上述過程,驗證了學生的想像。這樣,在教學中提供問題的情境,應力求讓學生自己找到新舊知識的聯貫點,也就是找到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運用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使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既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並獲得了成功的情緒體驗。 3.尋求等量,使迷惑真相大白 學生通過設疑導入,合作探究,找到了圓的面積等於拼後的長方形的面積。怎樣引導他們探索求圓的面積的新的方法呢?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圓的半徑、周長與長方形的長和寬之間的關系。深入思考,有些學生找到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但部分學生不同意,爭論不休。最後,大家達成一致意見:請教多媒體老師。銀幕上出現同一種顏色的線段表示圓的半徑和長方形的寬;用另一種顏色的線段表示圓的周長的一半和長方形的長。使學生直觀地看出了圓的半徑就是拼得的長方形的寬,圓的周長的一半就是長方形的長。根據上述關系,我讓學生自己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很快地推導出了結果。 作為教師,我們還要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挖掘,要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也就是在向學生滲透極限思想。由於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所以藉助多媒體畫面去豐富學生的想像,能很好的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引導學生搞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逐步形成「認知結構」 人所生活的大千世界如此紛繁復雜,而人的認知系統之所以沒有被環境信息的復雜性所壓垮,是因為人具有歸類的能力【2】。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搞清知識是怎樣組合、聯系、引審和發展的,這是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基本的條件,也是培養學法的關鍵。如在學生學習分數應用題之後,教師可以給出下面的條件,讓學生進行編應用題練習: 條件:果園里有杏樹90棵,桃樹30棵。我在學生編的題中選出下面兩組進行分析和比較: 第一組 果園里有杏樹90棵,桃樹是杏樹的三分之一,桃樹有多少棵? 果園里有桃樹30棵,桃樹正好是杏樹的三分之一,杏樹有多少棵? 第二組 果園里有杏樹和桃樹共120棵,其中杏樹的棵樹是桃樹的3倍,杏樹、桃樹各有多少棵? 果園里有杏樹和桃樹共120棵,其中桃樹的棵數是杏樹的是三分之一,其中桃樹、杏樹各有多少棵? 組織學生對以上兩組應用題進行分析和比較,並說出思維過程:第一組題目里溝通分數乘除法的關系。第二組是溝通分數應用題和整數應用題的關系。然後教師進行歸納,使學生懂得,前後知識是如何聯系的,解法是如何相互滲透的,這樣既可為形成認知結構打下牢固的基礎。 四、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是辯證法的基本規律。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法是學習方法的內部因素,是培養學生會學的核心。所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 在教學《分數混合運算(三)》時我在兩個教學班用兩種教學方法,收到不一樣的效果。本課是在《分數混合運算(二)》教學內容上的拓展,前面是已知單位「1」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數的應用題。而《分數混合運算(三)》是未知單位「1」 ,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數的應用題,前後兩個內容有聯系又有區別,可以說前面學生已有解答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策略經驗。由於平時學生在解答分數應用題時不喜歡列方程,而喜歡用算術方法。第一堂課給六(1)班上,我想既然學生不喜歡列方程就放棄此方法,調整教材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理解題意上,課本有這樣一道範例:小剛家九月份用水12噸,比八月份節約用水七分之一,八月份用水多少噸?學生讀完題目似乎體會到本題單位「1」不知道,應用(對應數量÷對應分率=單位「1」 )對照線段圖我試圖又反復強調了一番,然後放手讓學生嘗試解決本題,卻出乎我意料,竟有一半的學生有把這部分內容和前邊內容混起來,求八月份用水量列式為:12×=,還有部分學生用除法:12÷=,12÷=,但列出後兩道算式的同學都不會解釋或解釋錯誤,由此可見學生不能較好的分辨標准量(單位「1」 )是否已知,所以不能確定什麼時候用乘法,什麼時候用除法,算術方法運用得一塌糊塗。 通過一堂自己隨意做主的課堂教學效果的分析,我才充分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給六(2)班上課時我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嚴格按照教參要求進行授課:先引導學生畫圖分析題意,找出題中兩組等量關系後,讓學生根據等量關系式列方程,在前面的鋪墊下學生順利的列出兩種不同的方程,並在列方程後又很快發現算術方法。這時我才如夢方醒頓悟到:若不遵循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由易到難,而想繞道走捷徑,一味追求對分數應用題進行程式化機械訓練,是難以達到預想效果的,因為學生沒有真正達到對知識的內化理解,一旦脫離老師的指導就出問題。相反從本次對比教學中我也重視了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引學生從列方程順向思維入手,不但降低了學生思維的難度,而且學生在列方程後很自然的又抽象出算術方法,真是兩全其美,事半功倍。 以設疑作為訓練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手段。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所以無疑而不能有思。學生在課堂上思維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設疑的內容和方法。實踐證明,設疑提問應該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范圍,智力活動水平去精心設計思維的誘因和思維材料,盡量避免那些「是不是」或「對不對」的簡單的思維材料,積極提供「探究性」的思維誘因和思維材料,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積極發展。 以分析「數量關系」作為訓練學生思維方法的重要途徑。學習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尋求把握解題思路,也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重點。我根據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擬出基本題,綜合題,變式題,對比題,「倒退」、「轉化」、「假設」等相適應的解題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思維方法的指導和訓練,使學生掌握解題的思維規律,獲得「練一題帶一類」、「練一類帶一片」的本領,提高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正如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所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探索、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