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試題
『壹』 高三語文試卷分析
高三是人生的重要階段,考完以後都要對試卷進行分析,找出改進的地方。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試卷分析,希望大家喜歡。
從上面所示可以看出,期中考試成績兩個班並不是特別的理想,而且兩個班存在著大的差距。53班均分68.3,54班均分66.8。作為這兩個班的語文老師,我作了深深的反省,並且做出全面的試卷分析,概括如下:
試題評價:
該套試題容量較大,難度較高,除了文學常識,默寫和文言文閱讀是必修五的課文外,其他題型基本上向高考的題型靠攏,特別是詩歌鑒賞題,屬於主觀題,而這種題型學生較少接觸;語言運用題容量也較大,有看圖表,還考察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作文也是材料作文,該材料提煉的觀點,可以用剛學習的文章例子論證,與課文內容也緊密相連,因此教會了學生學以致用。
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1、選擇題答得不夠理想,這些基礎題基本上是課外的內容,靠的是學生平時的積累,這說明大部學生對基礎的不夠重視。
2、現代文閱讀不夠理想,不能夠緊扣文本內容來解答。
3、文言文閱讀不夠理想,要求的較扎實的語言積累,而學生的文言基礎不夠扎實。
4、文學常識和默寫解答得較好,這說明在老師的狠抓下,學生還是能夠去學的,但這也反映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不夠強。
5、作文雖由材料中所提煉出來的觀點,但沒有提示的材料,而且學生由於對這一話題缺乏切身體會,而且理解能力不夠強,所以大部分學生的作文主題不夠深刻。
具體題型分析
本次考試試題考查學生的測試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和鑒賞評價五種能力。
一、論述類閱讀題(9分)
三道選擇題。主要考察學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其中包括一些關鍵字句的查找和理解。從答題情況來看,三道題全部正確率不足20%。從試題分析來看,這些題並不難,只要學生掌握論述類題型的方法,用仔細、認真的態度來做題 ,基本上都可以得滿分。它的難度要比高考這類文章簡潔容易得多。 這類題型最好的解題方法是:先看題後閱讀課文,這樣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同時可以節省時間。接著針對每一項中每一句子在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然後判斷是否和原文意思相同和相近。如果產生「無中生有」或「把意思擴大化、絕對化」等現象,就是錯誤的一項。這種方法適合考試用,卻對文章的總體理解把握不深。這次失分最嚴重的是第三小題,考查的是上下文理解和找關鍵句這方面的能力。這道題容易讓學生產生混淆,因此需要學生仔細閱讀並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古代詩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13分)
文言文閱讀要求學生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考察到對文言字、詞、句的文言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其中詞包括古今異義、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句子主要考查對省略句、倒裝句、固定句式的.掌握情況。文言文文意的考查主要是針對文章內容理解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次考試考查得的剛剛學過的《報任安書》,只要上課認真聽講,這道題基本難度為零。但是全部正確的只佔了30%,54班比53班還差,從這里給我一個很大的警鍾,針對上課情況,應抽出時間對學生進行檢查,尤其是針對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應一對一進行檢查,以保證教學效果的全面性。這方面我做深深的反省,並且希望以後工作改進。
這道題難度較大的是考查文言虛詞。之、於、而、以等常見虛詞。以後針對這些常出現的進行匯總。 古代詩歌閱讀(7分)
這類題在整份試卷中的比重不大,但是卻是每次考試中難度最大的,相對而言比較難於把握的。包括詩歌鑒賞和概括題,詩歌鑒賞、詩歌鑒賞考察的是對作品的形象,表達技巧進行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概括題是對學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考察。
這次考試也不例外。針對藝術手法與詩人情感表達進行考查。藝術手法每次考查最多的是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對比等。這次考查的是反襯。有15%的同學做出,其他同學在表層停留。針對這一題,應強調在多種藝術手法存在的情況下,要針對全詩或者指定句子主要的藝術手法考查。千萬不要因小失大。表達情感時不是一種情感,所以學生應該在思維方面擴散,而不是單一化。這是我以後在講課過程中需要吸取的教訓和強調的重點。
名篇名句默寫
這次考試考查內容是心修5中要求背誦的篇目中的名句。這些內容全部背誦過。尤其是在53班,考前一天全部強調。但只有6個同學全部正確,54班僅李銘同學一人全對。針對這點需進行反思,採取一定方法加深印象。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6分)
一般情況下考查的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重點知識。
多項選擇題基本上85%全對,值得表揚。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大部分同學回答不全面,所以基本上失分1或2分。這就要求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仔細,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描寫手法考查及作用因為平時一直在強調,所以失分較少,比較欣喜。
最後一題考查關鍵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從結構和內容上進行分析理解。這道題對學生來說有些難度。所以全校沒有一個人全部回答完整。以後應針對這類題型加強訓練。
四、語言知識運用(9分)
考察了學生邏輯,推理,聯想、想像能力和調動語言積累的能力。三道題全部答對者寥寥無幾。這就要求在日常學習中,讓學生加強對成語的掌握。還有針對病句進行系統性的歸納和整理,同時需要強調語法知識。對單句和復句的講解。
看圖表用文字表達對於他們來說是第一次遇到的題型,大部分同學回答比較直接單一,應針對圖表反映情況做一總結。這要求以後在講課過程中重點強調這種題型的解題方法。
五、作文(40分)
考察學生的寫作能力。
材料作文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多角度選取中心,進行寫作。這次由於材料相對簡單,再加上剛學過的《報任安書》和《記念劉和珍君》裡面的內容可以運用於作文中作為事實論據。因此這次作文沒一個偏題,脫離中心,學生能做到活學活用,非常值得稱贊。
附加題(20分)
附加題基本上是主觀題,考查學生閱讀能力及思維能力。這次較為簡單。第一題原文排序,第二題考察篩選和概括能力,第三題考查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第四題考查對詩歌的內容、形式、語言的掌握。附加題由於是學有餘的同學做。但這次相對而言前三道題簡單,最後一道題較為難。附加題53班做得相對好些,54班做得較差。有的同學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來不及做。所以要求學生在考試期間合理安排時間非常重要。
教學改進措施
這次考試結果不甚理想,有許多因素存在。其中作為教師的我,臨近考試嗓子不舒服,導致講課不清晰,重點知識強調不夠,對學生管理較為鬆懈,這是值得批評和反省的。針對教學過程中,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不僅課內的基礎知識需要鞏固,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
2、對文言文的字、詞、句的學習雖強調記憶,學會歸納匯總,學會巧分析,同時落實到方法指導上。
3、針對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在平時應適當輔導和培養。
4、我們雖然向學生推薦了許多課外閱讀書目,但檢查學生是否閱讀了這一環節沒有認真落實,導致了學生的文化修養較低,在今後的教學應加強對語言文化積累的落實。
『貳』 高三語文下冊期末考試模擬試題
高三是整個求學生涯最重要的一年,你知道怎樣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嗎?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通過試題。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高三語文下冊期末考試模擬試題,歡迎閱讀。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詞的字,讀音有誤的一組是()
A.剛愎(bì)自用風馳電掣(chè)為虎作倀(chāng)瞠(chēng)目結舌
B.設身處地(chǔ)同仇敵愾(kài)有恃(shì)無恐提綱挈(qiè)領
C.鄙夷不屑(xiè)櫛(zhì)風沐雨良莠(yǒu)不齊並行不悖(bèi)
D.如火如荼(tú)揠(yà)苗助長相形見絀(zhuó)數(shuò)見不鮮
2.下列詞語中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橫征暴斂駭人聽聞流連往返賞心悅目明珠暗投
B.按部就班閑情逸致寒暄客套殘羹冷炙大相徑庭
C.百無聊賴仗義直言委屈求全風雲變幻責無旁貸
D.盛氣凌人雲蒸霞蔚疲憊不堪窮形盡相迷天大罪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矚目________上升的五星紅旗,聆聽雄壯激越的《義勇軍進行曲》,我們心潮潮湃,浮想聯翩……
(2)手術前,他們把___困難和風險情況都考慮到了,並做了周密的應對安排與准備。
(3)趙穎反復問自己:「這次測試其他同學都過了,為什麼________我不及格?」
A.慢慢 重重 偏偏 B.徐徐 種種 偏偏
C.徐徐 重重 恰恰 D.慢慢 種種 恰恰阿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通過「三個代表」的學習,使廣大幹部進一步認識到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增強了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
B、這次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是一次在新世紀初我國主辦的十分重要的大型國際會議,意義重大,舉世矚目。
C、團中央要求各級團委服從服務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大局和人民群眾優化美化生活環境的需要,全面推進保護母親河行動。
D、美國總統布希11月26日發表講話,首次把可能開發並利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此威脅其他國家列入打擊恐怖主義的考慮范圍。
5.下列句子的標點符號使用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平常,「怎麼了,你?」
B.寫文章要做到「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見色。」
C.這一帶在古代就是一個「少草木,多風沙」(《漢書匈奴》)的地方。
D.那個時候,他還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懂得什麼?
6、下列四組句子中,表達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我們差點兒就掉下去了。B.大家好容易找到了他。
我們差點兒沒掉下去。大家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他。
C.管他是干什麼的,都抓起來!D.當時的完全不是這樣情況。
不管他是干什麼的,都抓起來!當時的不完全是這樣情況。
7、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國別)及對應有誤的一項是:()
A.《葯》―――――――魯迅――――現代――――小說
B.《裝在套子里的人》―――契訶夫―――-法國――――小說
C.《荷花澱》―――――孫犁―――現代――――小說
D.《包身工》―――――夏衍―――現代―――報告文學
8.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曾憲梓先生對內地的總捐資額超過四億人民幣,有人這樣問他:「有錢快樂,還是沒有錢快樂?」曾先生這樣回答說:「。不要成為錢財的奴隸,要成為錢財的主人。」
①我不算有錢②窮人有窮人的快樂,有錢人有有錢人的苦惱
③有錢不一定快樂④看你怎麼用
⑤但是我把錢用在有益的事業上
A.①③②④⑤B.①⑤②③④C.③②④①⑤D.②③④①⑤
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計劃,包括標題、正文、署名和日期。
B.通報是上級機關表彰先進、批評錯誤、通報情況的公文。
C.學校打算辦一個服裝廠,應向上級主管部門寫一個報告。
D.通告,包括標題、正文、落款三個部分。它屬於告知性公文,主體多用分項的寫法,要寫得具體明確。
10.讀下面唐朝詩僧景雲《畫松》詩,選出後面分析不確切的一項()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憶得無?
曾在天台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寫見到畫松,立即為之打動,覺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樹。「一似」二字表達出一種驚奇之感。
B.二、三四句寫詩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畫境。當畫境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得到印證時,詩人獲得了一種頓悟的極大樂趣。
C.詩人用秀麗奇險的東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樹與「畫松」進行對比,表現畫松的蒼老遒勁。
D.作為題畫詩,本詩獨具一格,未對畫松作實在的形狀描摹,而純從觀者的心理感受生活體驗來寫,從虛處傳畫松之神,既寫出了欣賞活動中的詩意感受,又表現了畫家的藝術造詣。
二、現代文閱讀(36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8題。(24分)
我們這次訪問包頭,曾經登臨包頭市西北的大青山,游覽這里的一段趙長城。這段長城高處達五米左右,土築,夯築的`層次還很清楚。東西縱觀,都看不到終極,在東邊的城址上,隱然可以看到有一個古代廢壘,告訴人們那裡在當時是一個險要地方。
我在游覽趙長城時,作了一首詩,稱贊趙武靈王,並且送了他一個英雄的稱號。趙武靈王是無愧於英雄的稱號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以全國的人力物力僅僅連接原有的秦燕趙的長城並加以增補,就引起了民怨沸騰。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立著一個孟姜女,控訴這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甚至在解放以後,還有人把萬里長城作為「炮彈」攻擊秦始皇。而趙武靈王以一個小小的趙國,在當時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竟能完成這樣一個巨大的國防工程而沒有挨罵,不能不令人驚嘆。
當然,我說趙武靈王是一個英雄,不僅僅是因為他築了一條長城,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敢於發布「胡服騎射」的命令。要知道,他在當時發布這個命令,實質上就是與最頑固的傳統習慣和保守思想宣戰。
11、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A、胡服騎射:
B、炮彈:
12、對文中劃線句子分析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單句B、因果復句C、遞進復句D、條件復句
13、文中引述秦始皇的事除了陪襯趙武靈王外,還有一個目的是:(3分)
14、趙武靈王發布「胡服騎射」命令的目的是:(3分)
15、作者說「趙武靈王是無愧於英雄的稱號的」這個結論是怎樣得出的:()(3分)
A、傳說B、推理C、史跡D、史籍
16、作者說「趙武靈王是無愧於英雄稱號的」理由是:(3分)
17、第二段文字從哪三個方面將秦始皇與趙武靈王築長城作對比?(寫出角度即可)(3分)
(1)
(2)
(3)
18、修長城的目的是抵禦外侵,「胡服騎射」是學習外族的長處,兩者是否矛盾,為什麼?(5分)
『叄』 高三語文模擬部分試題及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諾貝爾文學獎的審美標準是「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傑出文學作品」。雖然瑞典文學院始終以「理想主義」作為最高標准來評選作品,但是,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對穗迅「理想主義」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紀中葉起,歐洲資本主義進入穩定發展時期,社會矛盾雖然日益尖銳,但人們仍然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如橘信心。受此影響,諾貝爾文學獎最初十幾年多關注那些透過溫和的人道主義顯現出真、善、美的文學作品。光明、崇高、熱情、高雅是此時獲獎作品的共同風格。例如,1910年德國作家海澤的獲獎是因為他的作品「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光輝的、完美的藝術境界」。不難發現,此時歐洲人的文學審美觀念趨向於追求古典式的和諧之美,而人與現實的和諧是這種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當時歐洲人對人與現實關系的嚮往與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人類遭到空前的浩劫,歐洲人古典的烏托邦夢想隨著戰火灰飛煙滅。西方知識分子開始了對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來審視人與現實的關系。傳統文學觀念受到嚴重的沖擊,樂觀主義傾向開始淡出20世紀西方文學的舞台,文學的視角轉移到從人生的悲劇性體驗中發現美與善。如果說戰前的西方文學多從美的角度來審視人與現實的關系,從而建立起對人類未來的美好幻想,那麼,此時的西方文學更多地從丑的角度來反思現實對人類心靈的扭曲與異化。這一時期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濃厚悲劇意識的作家。如1919年瑞典文學院將文學獎頒給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為他的史詩《奧林匹斯的春天》「表達了人類在強加於自身的各種慾望搏鬥時表現出的自由意志、各種理想、各種想像以及人類的痛苦、絕望等等」。
接踵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冷戰和全球核威脅,使人類的精神從悲觀走向了絕望。在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開始風靡世界。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的存在是荒誕與痛苦的,人生的意義終將化為虛無。存在主義哲學對二戰後世界文學影響深遠,文學的審美重心由對人與現實的關系的反思上升到對人的本質的反思。西方現代作家以文學為手段來探究人類存在的價值,不再努力去描繪外在於人的社會現實,而是盡可能地去表現人在被異化的社會中所體驗到的`壓抑、焦慮、孤獨和虛無。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觀念受到西方文學界的普遍質疑,現代主義文學反傳統、反理性、反藝術的傾向開始得到主流批評界的普遍認同。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等後現代主義理論盛行,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標准開始向意識形態評價方向傾斜,更多地關注文學中的階級、種族、性別、殖民、文化等問題,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審美標准。文學批評不再抽象地對人進行形而上學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對人進行現實的反思,這與後現代文學批評反對形而上學、反對普遍性,突出差別性、個別性的文學觀念相關。
1.下列對「諾貝爾文學獎」的闡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諾貝爾文學獎始終以「理想主義」作為最高標准來評選作品,但不同歷史階段對「理想主義」的理解有所不同。
B.諾貝爾文學獎最初多關注那些透過溫和的人道主義顯現出真、善、美的文學作品,使人們在尖銳的社會矛盾下仍然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
C.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標准開始向意識形態評價方向傾斜,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審美標准。
D.從百年諾貝爾文學獎對獲獎作品的文學主題關注重心的變遷,我們可以窺見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文學批評的審美觀念的變化態勢。
【答案解析】1.B(因果倒置,應是「社會矛盾渣族團雖然日益尖銳,但人們仍然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受此影響,諾貝爾文學獎最初十幾年多關注那些透過溫和的人道主義顯現出真、善、美的文學作品」。)
2.下列解釋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自19世紀中葉起,歐洲人在反思人與現實的關系時,開始追求以人與現實的和諧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諧之美,它折射出當時歐洲人對人與現實關系的嚮往與期待。
B.傳統文學觀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受到嚴重的沖擊,於是,從人生的悲劇性體驗中發現美與善開始取代樂觀主義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西方文學更多地從丑的角度來反思現實對人類心靈的扭曲與異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冷戰和全球核威脅,使人類的精神從悲觀走向了絕望,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開始流行。
【答案解析】C(張冠李戴,應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西方文學」。)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後現代文學批評反對形而上學、反對普遍性,突出差別性、個別性的文學觀念使文學批評更注重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對人進行現實的反思。
B.從19世紀中葉起,經兩次世界大戰,進入20世紀以來,諾貝爾文學獎的審美標准也在不斷進步和完善,由原來的低層次不斷上升,最終呈現一種多元化的審美標准。
C.二戰後,西方現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繪外在於人的社會現實,而是由對人與現實的關系的反思上升到對人的本質的反思。
D.二戰後,現代主義文學盡可能表現人在被異化的社會中所體驗到的壓抑、焦慮、孤獨和虛無,反傳統、反理性、反藝術的傾向開始得到主流批評界的普遍認同。
【答案解析】B(無中生有,「原來的低層次」的說法不正確)
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6分)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鄉人。沆少好學,器度宏遠,太平興國五年,舉進士甲科。相府召試約束邊將詔書,既奏御,太宗甚悅,命直史館。雍熙三年,太宗謂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書召試,並除右補闕、知制誥。沆位最下,特升於上。四年,與翰林學士宋白同知貢舉。謗議雖眾,而不歸咎於沆。入翰林為學士。
會契丹犯邊,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師肅然。真宗還,沆迎於郊,命坐置酒,慰勞久之。真宗問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此最為先。」問其人,曰:「如梅詢、曾致堯等是矣。」帝嘗語及唐人樹黨難制,遂使王室微弱,蓋姦邪難辨爾。沆對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盧杞蒙蔽德宗,李勉以為真姦邪是也。」真宗曰:「姦邪之跡,雖曰難辨,然久之自敗。」
一夕,遣使持手詔欲以劉氏為貴妃,沆對使者引燭焚詔,附奏曰:「但道臣沆以為不可。」其議遂寢。帝以沆無密奏,謂之曰:「人皆有密啟,卿獨無,何也?」對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則公言之,何用密啟?夫人臣有密啟者,非讒即佞,臣常惡之,豈可效尤?」
沆為相,王旦參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嘆曰:「我輩安能坐致太平,得優游無事耶?」沆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他日四方寧謐,朝廷未必無事。」後契丹和親,旦問何如,沆曰:「善則善矣,然邊患既息,恐人主漸生侈心耳。」旦未以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旦以為細事不足煩上聽。沆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沆沒後,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納款,遂封岱祠汾①,大營宮觀,蒐②講墜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識之遠,嘆曰:「李文靖真聖人也。」遂謂之「聖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將朝,疾作而歸,詔太醫診視,撫問之使相望於道。明日,駕往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方還宮而沆薨,年五十八。上聞之驚嘆,趣駕再往,臨哭之慟,謂左右曰:「沆為大臣,忠良純厚,始終如一,豈意不享遐壽!」言終又泣下。廢朝五日,贈太尉、中書令,謚文靖。
沆沒後,或薦梅詢可用,真宗曰:「李沆嘗言其非君子。」其為信倚如此。
(節選自《宋史?卷二八二?列傳第四十一》有刪節)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陰。②蒐:(sǒu),同「搜」。③墜典:指已廢亡的典章制度。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同知貢舉 知:執掌
B.然久之自敗 敗:失敗
C.沆待漏將朝 漏:計時工具,引申為時間
D.趣駕再往 趣:急忙
【答案解析】B.敗,敗露。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組是()
①沆位最下,特升於上②謗議雖眾,而不歸咎於沆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④其議遂寢⑤李文靖真聖人也⑥李沆嘗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B.①③④C.③④⑥D.②⑤⑥
【答案解析】C.①②兩句的陳述主體是太宗皇帝。⑤是王旦的評價,不符合題干要求。③說真宗率軍出征,把京城留給李沆。④說真宗想封劉氏為貴妃,因李沆反對,就不再堅持。⑥說真宗曾因李沆說過梅詢不是君子於是就否決了臣子對梅詢的舉薦。此三項符合題干要求。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沆忠良純厚,始終如一,為理政事,經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識之遠,他當初預言之事後來大都出現,王旦驚嘆其為聖人,稱其為「聖相」。
C.李沆襟懷坦盪,公事公辦,素來看不起那些常進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擔心真宗正值年輕,血氣方剛,不讓他知道天下諸事艱難,就會縱情聲色犬馬,或者勞民傷財。
【答案解析】A.「經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錯,只是因為西北用兵「或至旰食」,而未「經常」。皇帝器重也非「因此」之故。
7.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10分)
(1)帝嘗語及唐人樹黨難制,遂使王室微弱,蓋姦邪難辨爾。(5分)答:
(2)夫人臣有密啟者,非讒即佞,臣常惡之,豈可效尤?(5分)答:
【答案解析】⑴、皇帝曾說到唐朝人結黨營私難以制約,最後導致王室衰弱,大概是因為忠奸難以分辨罷了。
⑵、作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進讒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討厭他們,怎麼能效仿他們?「
『肆』 高三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及答案
語文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上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及答案,歡迎大家練習!
語文Ⅰ試題
一、語言文字運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話空缺處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M370失聯成了無法破解的謎。在一些人看來,239人的生命遭到了馬航的 。及時公布細節真相本來是馬航的責任,但 的是,馬航並沒有這么做。而另一方面,多個國家主動參與到搜救活動中。各國動用了從太空、空中到海上、水下等多個領域的高科技設備,展開了一場 的國際大搜索。
A.忽視 事與願違 震古爍今 B.漠視 事與願違 史無前例
C.忽視 出人意料 震古爍今 D.漠視 出人意料 史無前例
2.下列各項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A.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涌現的互聯網精英以其嶄新的理念和獨特的方式,詮釋著時代的大趨勢。
B.為減少細顆粒物(PM2.5)濃度,北京將進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業,以世界上最嚴格的標准治理北京市工業污染。
C.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祖父一輩被我們忽略了,他們離我們如此遙遠,以至於不知道他們有著怎樣的孤獨和悲傷。
D.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市委市政府不僅表現出了應有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媒體也顯示出了難得的寬容和真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一個人立志從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創造的事業,應該是出於自身最內在的精神需要。 __________ 所以,立足於自救的人,他面對外部世界時的心態是平靜的。
①在精神生活與世俗生活之間,他的價值取向是明確的,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困惑。
②他在精神生活的范圍內幾乎一定有很重大的困惑。
③他自己是在做著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只要環境還允許他做下去,何失落之有?
④所以對於他來說,不管世道如何,他都非自救不可,惟自救才有生路。
⑤張三棄文經商,成了大款,李四媚俗嘩眾,成了大腕,這一切與他何干?
A.①④②⑤③ B.①②⑤③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⑤②①④
4.下列詩句與「細水浮花歸別澗」對仗工整的一項是(3分)
A.碧天如水倚紅樓 B. 斷雲含雨入孤村
C.冷紅泣露嬌啼色 D. 雁迷寒雨下空壕
5.下列詩文引用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青少年的安全教育應及早進行,而不能等險情出現後再補課,這一點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B.當下有些人看不到事物的發展進步,一味地抱怨、不滿,對此,我們要善意地提醒一句:「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C.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才華橫溢而又狂放不羈,宣傳道家思想,蔑視世俗禮法,正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轉載這篇介紹德國企業發展經驗的文章,是希望國內企業更加重視管理細節,提高產品質量。
二、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孫 武
蘇洵
①天下之士與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幾人?求之於言而不窮者幾人?言不窮矣,求之於用而不窮者幾人?嗚呼!至於用而不窮者,吾未之見也。
②《孫武十三篇》,兵家舉以為師。然以吾評之,其言兵之雄乎!其書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為人,必謂有應敵無窮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與書所言遠甚。
③吳王闔廬之入郢也,武為將軍。及秦楚交敗其兵,越王入踐其國,外禍內患,一旦迭發,吳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無一謀以弭斯亂。若按武之書以責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於敵,則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聽包胥之言,出兵救楚,無忌吳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戰》曰: 「久暴師則鈍兵挫銳,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還,可謂久暴矣。越人能無乘間入國乎!其失二也。又曰: 「殺敵者,怒也。」今武縱子胥、伯嚭鞭平王屍,復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敵,此司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吳也。勾踐不頹舊冢①而吳服,田單譎燕掘墓而齊奮,知謀與武遠矣。武不達此,其失三也。
④然則始吳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蓋亦鮮耳。夫以武自為書,尚不能自用以取敗北。況區區祖其故智余論者而能將乎!
⑤且吳起與武,一體之人也,皆著書言兵,世稱之曰「孫吳」。然而吳起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武之書詞約而意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
⑥然吳起始用於魯,破齊;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復霸。而武之所為反如是,書之不足信也,固矣。
(選自《權書》,有刪改)
【注】舊冢:這里指吳王的祖墳。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武殊無一謀以弭斯亂 弭:消除
B.威加於敵,則交不得合 交:交戰
C.況區區祖其故智余論者而能將乎 祖:效法
D.草略無所統紀 略:簡略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求之於用而不窮者幾人 B.兵家舉以為師
勾踐不頹舊冢而吳服 若按武之書以責武之失
C.其失一也 D.至於用而不窮者,吾未之見也
殺敵者,怒也 書之不足信也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久暴師則鈍兵挫銳,諸侯乘其弊而起。(4分)
(2)夫以武自為書,尚不能自用以取敗北。(4分)
9.第③段中,蘇洵分條列出孫武的「三失」,表明了他對孫武怎樣的看法?請用一句話概括。(4分)
三、古詩詞鑒賞(11分)
10.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念 奴 嬌①
[南宋] 葉夢得
雲峰橫起,障吳關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盡處、秋水粘天無壁。綠鬢人歸,如今雖在,空有千莖雪。追尋如夢,漫餘詩句猶傑。
聞道尊酒登臨,孫郎②終古恨,長歌時發。萬里雲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滅。鼓吹風高,畫船遙想,一笑吞窮發。當時曾照,更誰重問山月。
【注】①這首詞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時,登鎮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孫郎,即孫策,曾經常攜酒登臨此山游宴。
(1)「綠鬢人歸,如今雖在,空有千莖雪」運用了哪兩種手法?(2分)
(2)詞的下闋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請具體分析。(5分)
(3)全詞抒發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1.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勸學》)
(2)________________,舉匏尊以相屬。 (蘇軾《赤壁賦》)
(3)_________________,往往取酒還獨傾。 (白居易《琵琶行》)
(4)總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詩經衛風氓》)
(5)前者呼,後者應,_________,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6)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聲。 (辛棄疾《破陣子》)
(7)孔子登東山而小魯,________________。 (《孟子盡心上》)
(8)餘霞散成綺,______________。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五、現代文閱讀(一)(20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題。
西敏大寺(節選)
[美]華盛頓歐文
①時方晚秋,氣象肅穆,略帶憂郁,早晨的陰影和黃昏的陰影,幾乎連接在一起,不可分別。歲雲將暮,終日昏暗,我就在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幾個鍾頭。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氣,和陰沉沉的季候正好調和;我跨進大門,覺得自己已經置身遠古,相忘於古人的鬼影之中了。
②我是從西敏學校的內庭走進去的,先走過一條弧頂的矮矮的長廊,牆壁很厚,牆上有圓孔,略有光線透入,廊中幽暗,似在地底行走。黑廊盡頭,我遠遠地可以看見裡面的拱廊。我從當年僧院遺址那條路進入古寺,景象分外凄涼,我心也更適宜於往凄涼方面冥想了。拱廊仍舊保留幾分當年的幽靜出世之慨。灰色的牆壁受霉氣所蒸,已經顯得斑斑駁駁,年代已久,頹壞之象,也很明顯。牆上長了一層白蒼蒼的苔蘚,非但上面的碑文不可讀,連骷髏像以及別種喪用標志都模糊不清了。弧頂上布滿雕刻花紋,可是斧鑽的痕跡,也已模糊;拱心石上面雕有玫瑰花,可是當年枝葉茂美之狀,已經不可復見。每樣東西都可以看出年久衰敗之象,可是即使處在頹朽之中,依然不乏動心悅目之處。
③一道帶有秋意的黃色陽光,正從拱廊的方場上空傾瀉下來,照耀著場中央一塊稀疏的草圃,同時把拱廊的一角抹上一層陰郁的光輝。從拱廊之間,向上望去,可以瞥見一抹藍天,或一朵游雲,還有那鍍著陽光、伸向碧空的寺頂尖塔,也巍然在目。
④我躑躅於拱廊之間,時而默想著這幅輝煌和頹敗的景象,時而竭力去辨認那些刻在墓石上的碑文。我腳下的鋪道都是墓石砌成,墓石上有三個浮雕像吸引我的注意,雕工很粗陋,經過好幾代人的踐踏,差不多已磨損殆盡。這是早先三位寺院住持的遺像,他們的墓誌銘都已磨光,只剩下三個名字,這三個名字也無疑是後來重刻的。我停留了一會兒,對著古人這些殘缺不全的遺跡,不禁幽然沉思。它們就像幾艘爛船,被時間的洪流沖到了遙遠的此岸:它們並不告訴你什麼故事,只表示這幾個人曾經活過,現在已經不在。假如它們含有什麼道德方面的教訓,那隻諷示那種希望死後還能受人尊敬,能借著墓誌銘長存下去的驕傲心理,是如何的空虛。再過些時候,連這些殘存的記錄都會消失,紀念碑也將不成其為一件紀念物了。我正俯視著這幾塊墓石,耳旁突然傳來大寺的鍾聲,回盪牆壁之間,整個拱廊都響起了回聲。墓地里傳來的鍾聲,聽起來真叫人有悚然之感,它警告你又是一個鍾頭過去,時光的消逝,就像一個大浪,在不停地把我們卷向墳墓。我繼續前進,來到一扇通往大寺內院的拱門之前。我跨步入內,裡面的建築在拱廊的襯托之下,益顯其宏偉,給人深刻的印象。遊客抬頭一望,看見一根根龐大的圓柱,圓柱上面架著高不可攀的.拱梁,不由心驚肉跳;這些建築也是人類手工所造,但是人在廊柱下面漫遊,好像縮小得微不足道了。這座大寺空曠幽暗,使人生出一種深刻而神秘的敬畏之感。
⑤現在這些偉人只是橫七豎八地擠在泥土之中。他們在世之時,堂堂英國都不足以供他們的馳騁,如今在遵照經濟的原則下,他們只分得那麼小的一塊土地,那麼貧瘠而黑暗的一個角落。他們曾企圖使自己的英名佔有世世代代人的思想,獲得人人的敬羨,如今他們的墳墓上,卻千方百計地雕出種種裝飾,只為了吸引遊客偶然的一顧,免得在短短的幾年之中,就把他們的名字忘懷。看了這些,想到人生的虛空,我又幾乎忍不住要慘然一笑了。
(夏濟安譯)
12.第一段用語典雅、情景交融,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6分)
13.第三段寫了西敏大寺周圍色彩明麗的秋景,請分析其作用。(4分)
14.解釋第四段劃線句子的含義。(4分)
15.探究作者游覽西敏大寺時對歷史和人生的感想。(6分)
六、現代文閱讀(二)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題(18分)
中國繪畫里所表現的最深心靈究竟是什麼?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為有限的圓滿的現實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無盡的世界作無盡的追求,煩悶苦惱,彷徨不安。它所表現的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它所啟示的境界是靜的,因為順著自然法則運行的宇宙是雖動而靜的,與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雖動而靜的。它所描寫的對象,山川、人物、花鳥、蟲魚,都充滿著生命的動——氣韻生動。但因為自然是順法則的,畫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畫幅中潛存著一層深深的靜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鳥、蟲魚,也都像是沉落遺忘於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曠邈幽深。它表現著無限的寂靜,也同時表示著是自然最深最後的結構。有如柏拉圖的觀念,縱然天地毀滅,此山此水的觀念是毀滅不動的。
中國人感到這宇宙的深處是無形無色的虛空,而這虛空卻是萬物的源泉,萬動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創造力。老、庄名之為「道」、為「自然」、為「虛無」,儒家名之為「天」。萬象皆從空虛中來,向空虛中去。所以紙上的空白是中國畫真正的畫底。西洋油畫先用顏色全部塗抹畫底,然後在上面依據遠近法幻現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它的境界是世界中有限的具體的一域。中國畫則在一片空白上隨意布放幾個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間,還是空間因人物而顯。人與空間,溶成一片,俱是無盡的氣韻生動。我們覺得在這無邊的世界裡,只有這幾個人,並不嫌其少。而這幾個人在這空白的環境里,並不覺得沒有世界。因為中國畫底的空白在畫的整個意境上並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笪重光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無畫處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觀中的「虛無」。
中國山水畫是最客觀的,超脫了小己主觀地位的遠近法以寫大自然千里山川。或是登高遠眺雲山煙景、無垠的太空、渾茫的大氣,整個的無邊宇宙是這一片雲山的背景。中國畫家不是以一區域具體的自然景物為「模特兒」,對坐而描摹之,使畫境與觀者、作者相對立。中國畫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不見人跡,沒有作者,亦沒有觀者,純然一塊自然本體、自然生命。所以雖然也有陰陽明暗,遠近大小,但卻不是站立在一固定的觀點所看見的形色陰影如西洋油畫。西畫、中畫觀照宇宙的立場與出發點根本不同。一是具體可捉摸的空間,由線條與光線表現。一是渾茫的太空無邊的宇宙,此中景物有明暗而無陰影。有人慾融合中、西畫法於一張畫面,結果無不失敗,因為沒有注意這宇宙立場的不同。中國畫中不是沒有作家個性的表現,他的心靈特性是早已全部化在筆墨裡面。有時亦或寄託於一二人物,渾然坐忘於山水中間,如樹如石如水如雲,是大自然的一體。
(節選自宗白華《美學散步》,有刪改)
16.結合文章第一段談談你對中國繪畫中「靜」的理解。(6分)
17.簡要分析第二段的論述層次。(6分)
18.西洋畫和中國畫的差別主要有哪些?(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圍棋界也有說法:「二十歲不成國手,終生無望。」
著名畫家齊白石在五十七歲時,畫作仍然不被人所賞識。
高三語文期末試卷參考答案
1.D(忽視:不注意,不重視;漠視:冷淡的看待,不注意。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壞、情況的變化、數量的大小等出於人們的意料;在人們的意料之外。事與願違:事實與願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史無前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指前所未有。震古爍今:震動古代,顯耀當世,形容事業或功績非常偉大。)
2.A (B動賓搭配不當,「減少……危害」或「降低……濃度」;C成份殘缺,在「以至於」後面添加「我們」;D關聯詞位置不當,「不僅」移到「市委市政府」前面)
3.C
4.B(語出韓偓《春盡》A「水」字重復且意境不合;C「嬌啼色」「歸別澗」不對仗且平仄不合;D「雁迷寒雨」和「細水浮花」不對仗)
5.C(指的是做大事的人不拘泥於小節,有大禮節的人不責備小的過錯。)
6.B(交:結交)
7.C(A.表轉折,卻/表因果,因而 B.介詞,把/連詞,來 C.均表判斷 D.代詞,這種情況/主謂之間,無意義)
8.(1)長久出兵在外,就會使軍力受損(譯為「使兵器破敗」亦可),使銳氣受挫(如果將「鈍兵挫銳」當互文意譯為「使得士氣大減」亦可),別國就會乘你疲憊時而起兵進攻你。(「暴師」「鈍兵」「挫銳」「弊」各1分)
(2)憑借孫武自己寫兵書(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練)運用因而遭到失敗。(前一個「以」、「為」、「自用」、「敗北」各1分)
9.孫武理論與實踐相脫離(或「紙上談兵」)。(單方面強調「理論出色」或「用兵不力」,給2分)
【參考譯文】
同天下的士人談論用兵的事,說「我不會用兵」的人有幾個?(在這些人中)向他提出理論上的問題而難不倒他的,又有幾個?在理論上難不倒他,用他來領兵打仗而能夠難不倒他的,又有幾個?哎!至於說領兵打仗而能始終難不倒他的人,我從來沒有見過哩!
孫武寫了《孫武十三篇》,軍事家都把他當作老師。然而依照我的看法,孫武是談論兵法的傑出人物!他的書論述奇特、權變、秘密、機智這些用兵的技巧,神出鬼沒,自古以來那些談論用兵的著作,極少能比得上的。從這一點來揣測他這個人,一定具有應付敵人的無窮才能。(卻)不知道他領兵打仗竟不能每戰必勝,而且和他在書中談的相距甚遠。
當吳王闔廬攻入郢都的時候,孫武為統帥。等到秦國和楚國聯合打敗吳國的軍隊,越王勾踐率大軍進入踐踏了他的國家,外禍內患一朝接踵而來,吳王奔逃,來不及自救。孫武完全沒有一點辦法消除這些禍亂。假如依據孫武自己的書來指責他的過失,總共有三條。《九地》中說:「把威勢加在敵人頭上,就要使他不能同別國結交。」然而孫武卻使秦國能夠聽到申包胥(楚國大夫。吳兵入郢都,申包胥至秦求救,哭於秦廷七日七夜,秦終於出兵救楚,大敗吳軍)的話,出兵援救楚國,對吳國沒有忌懼之心,這就太沒有威勢了。這是孫武的第一條過失。《作戰》中說:「長久出兵在外,就會使軍力受損,使銳氣受挫,別國就會乘你疲憊時而起兵(進攻你)。」孫武在吳王闔廬九年冬季攻打楚國,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說是長久出兵在外了。越國人怎能不乘虛攻入吳國呢?這是孫武的第二條過失。《作戰》又說:「戰士奮勇殺敵,是由於憤怒。」孫武縱容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後奔吳,為大夫,終因直諫而死)、伯嚭(也是楚國人,後奔吳夫差為太宰。越滅吳,殺伯嚭)鞭打楚平王(姓畢,熊氏,初名葉疾,即位後改名居,在位十三年)的屍體,發泄一個人的私忿,來激怒敵人;這就是司馬戍(即沈尹戌,楚國左司馬)、子西(楚平王子,名申,時為令尹)、子期(亦楚平王子,子西之弟,名結,時為大司馬)誓死向吳國報仇的原因。勾踐(攻佔吳國後)不去毀壞吳王的祖墳,因而吳國人民順從他,田單(戰國時齊國人。燕軍攻齊,佔領七十餘城,僅莒、即墨二城未破。即墨守將戰死,城中人民推田單為將軍,田單用計大破燕軍,收復所有被占城市,因功封安平君)欺詐燕軍,使他們掘了齊人的墳墓,因而齊國人民奮起作戰。他們的智謀遠在孫武之上。孫武不能通曉這個道理,這是他的第三條過失。
既然這樣,那麼,當初吳軍能夠攻入郢都,是借用了伍子胥、伯嚭、唐國(春秋時諸侯國,都城在今湖北省隨縣西北唐城鎮)、蔡國(春秋時諸候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唐、蔡二國國君均曾被楚囚禁受辱)的憤怒,以及乘楚國不仁的時機,孫武的功績大概也是很少的了。憑孫武自己寫兵書(的能力),尚且不能自己(熟練)運用而遭到失敗。更何況幾個只知學習孫武舊有的計謀和理論的人,怎麼可以用他們來領兵打仗呢!
吳起(戰國時衛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吳子》一書,屬兵家)與孫武是一樣的人,都著書談論兵法,世人並稱他們叫做「孫吳」。然而吳起談論用兵,不注重法令制度,文字粗糙簡略,沒有統領全書的綱紀,不及孫武的書語言精練而意思詳盡,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論都歸於其中。
但是,吳起開始被魯國任用,就大破齊軍;等到了魏國,又能制服秦國軍隊;到了楚國後,使楚國再次稱霸諸侯。可是孫武的所作所為,反而造成了這種(失敗的)結局,(可見)書上的理論不值得(完全)信賴,本來就是這樣啊。
10.(1)對比,比喻。(每點1分)
(2)虛寫:三國孫策游宴高歌;未來談笑收復失地(2分)。實寫:瓜步暮雲、落日旌旗、鼓聲風聲(2分)。虛實相生,拓展了詞的意境(1分)。
(3)對眼前大好山河的贊美;對自己年歲日增的慨嘆;對歷史英雄(孫策)壯志未酬的感懷;對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期盼(愛國情懷)。(每點1分)
11.(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2)駕一葉之扁舟
(3)春江花朝秋月夜 (4)信誓旦旦
(5)傴僂提攜 (6)八百里分麾下炙
(7)登泰山而小天下 (8)澄江靜如練
12.用語典雅:化用文言詞彙(時方晚秋、歲雲將暮)(1分),四字短語凝練緊湊(氣象肅穆,略帶憂郁)(1分),疊詞音韻鏗鏘(巍巍、森森)(1分);情景交融:借晚秋的陰沉肅穆和西敏大寺的森森鬼氣(1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惝恍迷離和深沉的歷史感(2分)。【如寫「駢散結合的句式」或「對稱的句式」亦可得分;內心感受如寫「凄涼」「凄楚」「悲慘」亦可得1分】
13.描繪了西敏寺的外部環境(1分);以明麗的色彩凸顯了西敏寺內部的頹朽(或陰沉昏暗,寫形成對比亦可)(1分);寫秋景,與文章開頭交待的時令呼應(1分),為下文的議論作鋪墊(1分)。
14.運用比喻(1分)說明遺跡已經破爛不堪(1分),歷經時光的淘洗留存到現在(1分),本身沒有什麼價值(1分)。
15.昔日的輝煌,終將變作今日的頹敗;歷史遺跡的記錄功能有限並終將消失;生前輝煌也難免死後被人遺忘;時光無情,人本渺小(或人生苦短);人生最終歸於虛空。(寫出3點得6分)
16.①超越了模仿和追求後深沉靜默地與自然太空融化為一。② 「靜」並不是絕對的,它蘊含著生命的動。③ 「靜」是無限和永恆的。(每點2分)
17.首先指出中國畫以空白為畫底的原因;接著通過與西洋油畫的對比,說明中國畫人與空間一體;最後強調中國畫空白的實質是宇宙往來、生命流動,而這正是中國畫的妙境所在。(每點2分)
18. ①畫法不同:西洋畫以顏色為畫底,摹寫真景;中國畫以空白為畫底,虛實相生。(2分)②觀照宇宙的立場與出發點不同:西洋畫將畫境與觀者、作者對立,所以觀照具體可捉摸的空間,用線條與光線來表現(2分);中國畫將作者與畫境完全融合,忽略了作者和觀者,所以中國畫觀照渾茫無邊的宇宙,筆下景物有明暗而無陰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