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數學教學反思
如何寫數學教學反思
一、教學理念的反思。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要徹底轉變教育理念,不能讓學生只會解答數學題目,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驗數學的作用,培養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如在《百分數的應用》的教學中,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的。在本課的「請你選擇感興趣的百分數嘗試編一個百分數應用題」中,學生卸下了書本應用題、教師思維的束縛,大膽設想、討論,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法,從實施情況來看,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點「關愛」的指導,大膽地讓學生在學習的海浪中自由搏擊,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學習的方法,有頭腦、有個性、有能力的學生才能應運而生。
二、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決定著一節課的成敗。因此,在一節數學課結束之後,教者要反思教學內容是否根據教學目標開發、利用學習資源,使之符合學生的經驗、情趣和認知規律;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能否按照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能否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進程以及突發事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游戲或多媒體,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後有如下反思:一是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課上我是通過提問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二是促成情感目標的落實如提問:「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公民你應該怎樣去做。」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設計教案時,要預測學生遇到的問題,那些地方學生不容易理解,根據學生要遇到的問題,設計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講授這一教學內容時曾遇到過那些問題,有那些經驗,應該採用什麼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然後進行新的教學設計。
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對「余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不夠理解,出現余數比除數大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為加深學生的理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動手操作,進行分鉛筆試驗,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最後讓學生在操作實驗中自己得到了「余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
四、教學結構的反思。
反思教學結構是否按照學生的身體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劃分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根據教學過程中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各階段有其獨特的功能,既緊密聯系,又互相滲透。其次,反思教學結構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有效統一。兩種學習形態將認知與情感、指導與非指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能動與受動、外部物質活動與內部意識活動、個體與群體等諸因素加以協調、平衡,從而使教學過程為一個認識與發展的過程。
五、學習過程的反思。
教學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或者導組成的。學生不是一個標準的受體,而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也是具體獨特思維的個體。所以對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哪怕制定得盡善盡美,但在上課實施這一環節,也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體現,很多時候會因此而存在變數的。反思也因此而成為必要。如在數學廣角《雞兔同籠》的教學中,我主要藉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時結合引導學生畫圖的方法,再配合假設法。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後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兔頭和腿之間的關系嗎?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
六、寫好教學反思要注意的問題。
1、要有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投身於外語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新事物,每時每刻都有新現象、新動向、新問題。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來龍去脈,把握其發展態勢之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們才能獲得體驗,才能感到有言可發,並在總結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規律。
2、要想有所發現,還必須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底蘊。要有精深的英語專業知識和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知識,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英語教改成果,還要學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新知識奠定基礎,否則將很難有所為。
3、要勤於動腦,善於思考。在上完每節課後都要進行反思,反思一節課的成敗得失,並及時做好記錄。課後的反思,雖然點點滴滴,但它來自於我們的教學實踐,出自於我們深刻的思考,是我們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貴的。
②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為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 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反思題目結構特徵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反思題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運用反思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組塊,可提高學思思維的敏捷性;反思還可提高學生思維自我評價水平,從而可以說反思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品質以深刻性為基礎,而思維的深刻性是對數學思維活動的不斷反思中實現的,大家知道,數學在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這種鍛煉老師不可能傳授,只能是由學生獨立活動過程中獲得。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後盡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說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從所教學生來看,一部分學生根本不按老師要求進行作業後的反思,而這部分學生95%的數學能力很低、成績差,他們只會做「結構良好」的題目,以獲得對問題的答案為目標,不會提問,這部分學生中,沒有一個會對命題進行推廣,而堅持寫反思的學生情況就大不一樣,因此,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的5個例題後,啟發學生對5個題目的解題過程進行類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題目:請同學們再看看例題的解題過程,特別要注意在這些過程中相同方法的歸納概括,通過類比反思你能發現什麼?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發現這幾個題表面雖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卻有如下幾點相同:⑴ 它們都有一個實際問題作背景;⑵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識;⑶ 都用到了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⑷ 都用到了幾何知識。在此基礎上老師說:我通過解這幾個題的過程的反思與同學們相似,我的反思結論是它們都運用了同一個解題思維策略或同一個解題模式,就是實際問題幾何化,幾何問題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據正好是剛學過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這樣就把幾個例題的思考過程和解題過程統一成了下列模式(板書,並解釋每個箭頭的意義) 通過對5個例題解題後的反思,學生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並對反思的對象和方法有了一些體會。 案例2:胡玲同學在解完「梯形ABCD中,點E是腰AB上一點,在腰CD上求作一點F,使CF:FD = BE:EA」之後在作業的反思欄內寫道:「老師,如果E點在底邊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種方法,不知對否?作法,1. 連結AC; 2. 作EO // DC交AC於O; 3. 作OF // AB交BC於F。 AE:ED = BF:FC。 」 同時,另一位學生在作業本中提出同樣的問題,寫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點E是底邊上一點,那麼在另一底邊找一點F,使AE:ED = BF:FC,應怎樣找?」 兩位學生對同一個題目,提出了相同的問題,前者解決了問題,但不能用准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問題,後者雖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能准確的描述問題,兩位學生都良好的運用了直覺思維,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能力,我及時公布了兩位的猜想,並鼓勵他們的這種主動猜想的創新精神,公布之後,同學們反映強烈,並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並且在討論中思維更加深刻,問題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現了多種。 第二次作業本交上來了,一位學生對在討論中提出的新方法給出了證明,他寫道:「今天江喬說,如下圖,已知梯形ABCD,E是底邊的一點,延長腰交於F,連結EA交AB與G就是昨天胡玲要找的點。我覺得它說的是對的;證明如下:……(證明略)」 我也即時公布了這位學生提供的江喬的發現和他的證明,並說,江喬能想到這種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說,是他對解過的P244第22題的反思在這里起了作用,因為當時作了深刻的反思,從而對做過的題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這種方法,因此,同學們應向他學習,解題以後不要停止,一定要多作反思。 接下來的幾天中,都有同學圍繞著這個問題繼續思考,並且有的同學還將此問題作了進一步引伸,如胡靜在反思中寫道:「任意多邊形,知道一邊上一點,就可以由胡玲那種方法,在其它任一邊上找到一點,使與分得的線段的比等於這點分得的這邊上的兩條線段的比,只要先把多邊形變成三角形後就行。對嗎?」我批語道:「你已推廣了胡玲提出的命題,很好,且你是對的,請試一試能不能給出證明」。鼓勵學生結合解題後的反思,提出問題,並將其指定為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還能培養學生的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這無疑對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顯」是十分有益的。 通過解題後對習題特徵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或數學語言對習題進行重新概述,培養思維的深刻性,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提高解題能力。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通過表面現象和外部聯系提示事物的本質特徵,進而深入地思考問題,解完題後經常通過反思題目的特徵,加深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從而獲得一系列的思維成果,積累屬於個人的知識組塊,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從而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如: 案例3:解完「如圖,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圓的直徑,求證:AB?AC = AE?AD」後,引導學生對題目本質特徵進行反思,發現此題的圓可以不畫出來,因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圓,其處接圓的直徑則是客觀存在的。直徑的位置不一定要畫在如圖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圓的直徑出現,就應該有上述結論。通過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再用自己的語言對習題進行概述就得到了「任三角形的兩邊、第三邊上的高,和它外接圓直徑四個量中任知其中三個,就可以求得第四個」,「三角形外接圓的直徑等於外接圓直徑和等三邊上的高的積」通過反思,由於學生已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圓直徑的一種特殊方法性的知識組塊,所以在一次公開課上,老師口述完「已知三角形兩邊分別是3、6,第三邊上的高為2,求三角形外接圓的直徑」時,學生就能脫口說出正確答案是「9」。促進了知識的正向遷移,培養了思維的每捷性。 經過一段時間課改的具體實施,我發現也真正體會到,許多曾經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都對數學有了濃厚的興趣,也使我真正體會到只要你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學生便會還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
③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採取以下幾個步驟:
(1)發現問題。教師關注教育教學中的特定問題,應從教材、手段、學生、教師本身等方面收集有關的資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自己的感悟與體會、他人的評議與建議等,幫助教師發現問題、尋找不足。
(2)分析問題。教師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特別是關於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信息。教師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思想、行為,分析問題的原因,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
(3) 解決問題。明確問題以後,教師就應該探索如何解決,容易整改或自身失誤的問題,自己加以避免進行解決。對於一些新的理念含糊不清的問題,可提交教研組,尋 求大家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又遇到新的問題,當新的問題再次被觀察和分析時,就要開始了新一輪的反思循環。
四、反思的方式
④ 滬科版2013年新編八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郭勇
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是講了,而且是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的埋怨:鞏固題做了千萬遍,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數學的例題是知識由產生到應用的關鍵一步,即所謂」拋磚引玉」,然而很多時候只是例題繼例題,解後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停留在例題表層,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學而不思則罔」,」罔」即迷惑而沒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例題教學為什麼要進行解後反思了。事實上,解後反思是一個知識小結、方法提煉的過程;是一個吸取教訓、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收獲希望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例題教學的解後反思應該成為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⑤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干、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局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准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後學生說,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⑥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人所上的這節《平方根》是一節以概念的理解為主的新授課。
一般新知識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的,這樣引入新課是建立在學生對數字的規律和聯系的把握上的,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因此在上一章勾股定理一章時,有意識的讓學生知道類似X2=4時X的值有兩個即X= 2或X=-2,因為在直角三角形中求邊長,邊長不能為負數,故只取正數,這樣反復訓練學生哪個數的平方等於4或16等等,又為何取正數的道理,從而使學生接觸到如何求X的值,為學習平方根、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奠定了基礎,接觸到這個概念時,學生就沒有太多困惑了。另外,我設計了兩種題目:一種是知道正方形的邊長求面積;還有一種是知道正方形的面積求邊長,對於第一種題目,學生利用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很快就可以解決,,對於第二種題目,面積為9、16、49的,學生也可以很快利用平方的知識進行解答,但是當面積=7時的,學生就被難住了,到底邊長應該是多少呢?
學生無法找到一個數,使它的平方等於7,這時,我告訴同學們,當我們無法找到符合這個條件的數時,我們就需要引入一個新的知識:平方根。我也及時給出了表示方法: , 。那到底什麼叫做平方根呢?我要求學生自己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加深學生對平方根概念的理解,從而歸納出三個結論:一個正數的平方根有2個,它們互為相反數;0的平方根有1個,還是0;負數沒有平方根。通過這些探索,最後讓學生體會到,要求一個非負數的平方根,可以利用平方來檢驗或尋找。
接著就要和學生學習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了,為了讓學生正確掌握「算術平方根」的表示,我還特意把與之相反的「負的平方根」的表示也同時列舉出來,讓學生通過對比進一步加深印象。
得到概念後正面的強化很重要,因此在第三個環節,我設計了例題:如何求一個數的平方根,算數平方根,負的平方根?通過搭建腳手架,給了學生正確的表達方法,進行強化訓練。
隨後就是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分組分層進行訓練,讓學生對平方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形成正確的一印象並加以鞏固。但是在練習中還是發現部分學生存在一些問題,如:求49的平方根,他寫成 出現錯誤。「對於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弄清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因此我在講課中重點強調書寫格式,反復強調平方根與算術平方根的區別與聯系。
掌握好概念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和關鍵,每個教師都要重視概念課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化課堂,力求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概念,從而能夠靈活使用概念解答問題。
⑦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四年級數學更換了新教材,與以往的內容相比雖然變化不是很大,但是編排體系都有不小的整理,本學期我對新課程標准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並且依據河北省教學評估細則的要求對本學期地教學工作進行了周密的計劃。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余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余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鍾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能力更是差,特別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總體來說,四年級的數學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