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
到時候他就會發現,歷史上的孔融根本不是課本上說的那種乖乖孩,而是非常另類的,非主流的,很有獨立精神的。 他從小就能說會道,大人也辯論不過他。九歲時,他去拜訪一位姓李的官,人家不見,說我們之間沒來往過。孔融說:我的祖先是孔子,你的祖先是老子,我們早就有交情了。那官員不得不接見了他。孔融長大之後更是了不得,曹操一出台什麼政策,他都要作對。曹操下禁酒令,他說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喝酒怎麼怎麼好。孔融甚至質疑過那時候最大的主旋律孝,後來被曹操殺掉了。如果道德教育必須以四歲的孔融為准繩,那麼長大了的知識分子孔融,無疑是道德教育失敗的典型了。 其實,這個事件之所以會引來沸沸揚揚的探討,顯然不僅僅是該不該讓梨的問題,還因為這件小事折射出我們教育中存在的痼疾。 網上轉載的那張微博照片中,除了那道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的問題之外,還能看到卷子上面其他幾道題,雖然拍得不全,但已經可見大概。在孔融讓梨的材料之後,第一題問的是:這講的是誰的故事?答案:孔融。第二題是選擇題:這故事體現了什麼美德?二選一。只要選謙讓而不是勤勞即可。這些問題,只要智商沒有問題的孩子,都不會答錯。最後就是那道受爭議的問題,孩子答我不會讓梨,被打了叉。 這就是一張典型的語文試卷。其中包含兩類問題:一是低級得根本不需要思考的,一是強迫你接受權威觀點的。就是這樣的試題充斥著我們的語文考試,浪費了孩子們的大好時光。 我可以隨便舉例:某年高考語文試題問,某首詩的作者王維的字是什麼?答:摩詰。這屬於第一種,低級題。某年題目要學生讀蘇轍的《巢谷傳》,文章大意是說,蘇轍和哥哥蘇軾都被貶了官,老朋友巢谷不辭年高路遠,千里迢迢來探望他們。末了問題毫無懸念地問:這個事情反映出巢谷的什麼高尚品格?標准答案是:古道熱腸。凡答成執著、友愛、鄉情、友情等都算錯。這就屬於第二種,專制題。 在我看來,語文教學之所以走入這樣的死胡同,就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從一開始就脫離了語文學習的正道。從小就沒有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積累,學會自己讀書,而是整天要他們做關於分析、理解、創造、運用的閱讀作業,美其名曰培養能力。 其實古今中外經典的教育學理論早就指出,教育的認知目標是有階層性的,按照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的順序,逐層而上。而這種好高騖遠的空洞分析創造、選擇理解、價值判斷,浪費學生的大量光陰,抹殺他們的興趣。 語言的學習,必須是要通過讀書來積累,才能比較分析,舉一反三;思想道德觀念的培養,也應該是通過大量的積累,然後在這基礎上再形成和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種硬性規定標准答案的做法,看上去是在進行道德教育,其實是教育的專制主義。 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語文學習》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還我朗朗書聲》,其中有這樣的一段:這就好比吃飯,整整十二年,可憐我們的孩子天天在分析如何‘吃’,分析‘飯’里有什麼成分,可就是沒有真的吃上幾口,無怪乎到頭來個個面黃肌瘦,營養不良。二十多年過去了,語文教育一切還是照舊!真是可悲! 孩子天性是非常真實的,他們喜歡聽故事,喜歡了解事實,不喜歡被灌輸道理。小學階段孩子好奇心旺盛,記憶力強,可以給孩子講各種各樣的故事,記誦各種各樣的好文章,追求量的擴大。一邊夯實基礎,一邊說自己的真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然會迸發出靈性的火花、各種奇思妙想,根本毋須躍進式的培養。 (作者系復旦附中特級語文教師)錄入編輯:陳曉靜
B. 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區別
一、培養目標不同
1、語文教育培養目標:本專業著力培養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具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勝任教學、科研工作。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教育的教學與管理,並具有較強社會適應性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人才。
2、漢語言文學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文學理論素養和系統性的中文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
二、主要課程不同
1、語文教育主要課程:古代語文、現代語文、文學概論、現當代語文、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學、中小學語文教材與方法論、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學,現代教育技術,寫作。
2、漢語言文學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文化中國歷代文學、古典文學。
馬克思主義文學、美學、民間文化文學、兒童文學、影視文學、比較文學、西方文論、寫作、文學心理學、中外語言史、中國文學批評史、語文教學理論、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等。
三、就業方向不同
1、語文教育就業方向:從業方向為初中教師,小學教師,事業單位人員,考研,助理/秘書/文員,公務員。
2、漢語言文學就業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除了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外,還可以考取教師資格證成為教師。
C. 什麼是語文教育
詞目:語文教育
拼音:yǔ wén jiàoyù
英語:Chinese ecation
名詞解釋: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語文教育,是「語文」和「教育」的綜合,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文學)的一個專科專業。
D. 語文教育怎麼做
一、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時代不同,學生的學習觀念不同。現在上學不是唯一的出路,再加上學生在家都是嬌生慣養,怕吃苦,不夠重視學習。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比較懈怠,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學習興趣。二、學生過度依賴資料,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改下的課堂,要求學生要積極參與課堂,可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無法與老師配合。或者過度依賴資料,抱著資料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照著資料念,個個都是標准答案,這樣的課堂失去了意義。三、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的一個現象就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課本、板書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傳遞知識,而學生要做的就是在下面記筆記,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這樣下去,學生就習慣了老師把一切都做好,「學生的思維習慣了順從接受,漸漸對變化和發展產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識;自己也忘記了是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語文是極其靈活的一門學科,只要理解了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學生就可以自己組織語言來表達出來,也是正確的答案。搞好初中語文教育應採取的措施1.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於學習語文不感興趣,那麼他們就會對語文的學習、閱讀等產生抵觸心理,這樣,就算語文教師再努力地教學,也無濟於事,因為學習的主體根本不想接受語文方面的知識,更談不上提高文學素養。因此,在做好初中語文教學方面,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教師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門課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內容,並且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開拓性學習也會明顯提高。「比如,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准備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收集充足的相關材料,然後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講述、分析和評價,其他同學聽完之後還可以提問。這就是一種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而且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後,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因為習慣決定一切。初中生相對於高中生來說,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其逐漸地形成學習語文的習慣。習慣的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所以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當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後,就會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後,要努力引導學生實現下一個目標,形成另一個好的習慣。比如:在開始學習語文時,在每篇課文講解之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一段時間過後,學生自然就養成了自主預習課文的習慣。在這個習慣形成後,逐步地讓學生在預習過後總結每段的段意,理解作者想要給讀者傳輸的思想,以及在文中找出好詞好句來積累。這樣,就使得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課文的習慣,而不是依靠老師來講解,來灌輸知識。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要盡量使良好的習慣不斷地在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並且時刻注意學生動態,避免不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經過在學習的不同階段的引導,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就會養成。3.培養學生提問意識,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只是起著引導作用。長期的應試制度,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著「老師講課,學生埋頭做筆記」現象,學生的思維鈍化。在當前實行素質教育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學生通過先預習課文,提出和文章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和詢問老師,從而解決疑難問題。這樣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也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語文的學習主要靠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對於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對於其看法可能千差萬別。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經常組織學生對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夠在找我,字太多打的很累!
E. 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1、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
2、統一性: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5)語文教育擴展閱讀:
語文教育相關延伸:語文教育專業的主幹課程
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兒童文學、寫作、班級管理、中國文化概論、文秘基礎、三筆書法、普通話、教師口語、教育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心理學、語文教育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課程教學實踐、教育研究方法基礎等。
F. 急!語文教育專業到底是什麼
語文教育專業與漢語言文學專業類似,同屬文學類專業。
主要的學習內容為:《現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外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概論、西方文論、新聞寫作、中學語文教學法、語文教法實踐、邏輯學、書法、語言學概論、教育心理學、美學、文藝學、中國文學批評史、應用文寫作、英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等。
就業前景主要是文職類工作,以及學校的語文老師。
(6)語文教育擴展閱讀
語文教育專業是"語文"和"教育"的綜合,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文學)。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的專業人才。
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學、中小學語文教材教法、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寫作、中小學語文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就業率之高,就業待遇之豐,同時,教育戰線的工作者辛勤工作,為社會消除了一大部分不安定因素。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最初設立至今,它的逐步完善與飛躍發展我們有目共睹,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尤其是師范類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必將在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為莘莘學子營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資料
語文教育-網路
G. 語文教育出來幹嘛的
如果你學習語文教育專業,畢業後如果不改行,那麼是當語文老師,從事語文教育工作。如果學的是「對外語文教育」,那麼就是教外國人學習漢語。
H. 語文教育有什麼用
對於語文這門功課的功利的態度,有可能戕害它的生命力和情感影響。
復旦附中的高一學生武亦姝獲得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引起了人們關於中學語文教育的廣泛討論。她的出色與復旦附中的語文教育有關嗎?如果她是讓她的對手、文學博士都相形見絀的天才,是否可以映射出當下從中學到大學的語文教育的不足,以及語文教育對於古典經典的不夠重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更好的語文教育是什麼樣的?而更好的語文教育方法又是什麼樣的?追溯現代國文教育誕生之初,可以發現這一連串對於語文教學的擔憂其實並不新鮮。
自國文教育現代化始,對「國文程度」低落的質疑就沒有停止過
1917年胡適發表於《新青年》的《文學改良謅議》以「改良八事」 即「 須言之有物」 、「 不摹仿古人」 、「 須講求文法」 、「 不作無病之呻吟」 、「 務去濫調套話」 、「 不用典」 、「 不講對仗」 、「 不避俗字俗語」 ,引起巨大反響。1920年1月,時任政府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國:」自本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同年4月,又通告,規定截止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的教材一律廢止。由於國文教育與新文化運動之間互相照應的關系,在「言文一致」上的共同要求,語體白話文教材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國文教育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從20世紀初國文教育現代化開始,對「國文程度」低落的質疑就沒有停止過。
1939年,主持高等考試的考選委員會副委員長沈士遠說:「國文之技術惡劣,思路不清,本國歷史地理,尤多意外之笑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近代教育家蔣伯潛在出版於1941年的《中學國文教學法》的序言中,也發出感嘆,「現在中學生國文程度值一般的低落,幾以成為大眾公認的、無可諱飾的事實。」1942年,新文化運動參與者、語文教育家朱自清和葉聖陶在《國文雜志》的發刊詞中曾這么說,「如果認真檢討我國的學校教育,誰都會發見種種不滿意之處;訓練不切實,教學不得法,是兩大項目。」雖然同是感慨「國文水平」低落,但是蔣伯潛和朱自清、葉聖陶的擔憂卻指向完全相反的方面。
蔣伯潛以清代廢除科舉為分水嶺,將國文教育分為「科舉時期」和「學校時期」,而學校時期又以「五四運動」為界限,前期以文言文為教材,後期以白話文為教材。他總結道,科舉時期的國文教學與學校時期是不同在於:一,私塾教育與班級制度從師資到教授方式都是不同的;二,科舉時期國文是唯一的課程,而學校時期國文只是很多課程中的之一;三,科舉時期讀的是「四書五經、經史子集」,而學校里廢除「讀經」,讀的更多的是選集、零碎的文章,「近來竟採用引車賣漿者之言的語體文」。基於以上種種不同,蔣伯潛說,「國文程度的低落,在乎國文教學本身。」
與蔣伯潛站在不同陣營,倡導新文化、新國文的朱自清雖然承認這種低落,但他懷疑這種低落只是文言文單方面的而已,而不能說國文水平普遍低落了。「最近的輿論,以為中學生的國文程度很低落,這種低落,指的是哪方面?……低落主要體現在文言文方面,而白話文反而是大大進步了」。更對這種學校國文教育普遍唱衰的社會態度不以為然。「單就中學生的文言寫作而論,五四運動以來,確有低落的情形,我承認這個。但這個低落有它特殊的原因,和學校里訓練的寬嚴好象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左起許昂若、葉聖陶、朱自清、俞平伯
朱自清曾從事過五年中學語文教育,據實際經驗,他總結過中學教育之困難,「第一,無論是讀是作,學生不容易感到實際的需要。第二,讀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語匯的擴展,字句的修飾,篇章的組織,聲調的變化等。第三,作的方面,總想創作,又急於發表。」所以令他和葉聖陶等教育家更加憂心的是,學生困囿於舊式教育,務虛而無實,沒有運用語文的實際能力,即「學習本國的語言文字,在於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他們認為,以上的能力並沒有在實際教育中實現提升,正是因為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對於國文教學沒有正確的認知,將國文教育與舊式科舉混為一談,「學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教師教育所沒有的,惟有國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閱讀和寫作兩項,正是舊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為國文教學只需繼承從前的傳統好了,無須乎重起爐灶。這種認識極不正確,從此出發,就一切都錯。」
葉聖陶認為,國文教育水平低下,問題正在於「古典主義的思維」和「舊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與現代內容不相符,表達形式上又太多程式、腔調,目的上又非常「利祿主義」,通常以加官進爵、仕途經濟為目的,讓學習之人「專做摹仿仿迎合的工夫,非但不能終身受用,而且把心術都弄壞了」。此外,舊式教育方法又太過重視記誦而非理解,「可以養成記誦很廣博的 『活書櫥 』,可以養成學舌很巧妙的 『人形鸚鵡 』,可以養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讀為生的』儒學生員』,可不能養成善於運用國文這一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如何提升國文「學力」?他們編寫課本、重擬教學方法
雖然蔣伯潛和朱自清、葉聖陶對於國文教育的擔憂具體不同,但基本都認同,提升現代學生的國文水平,與科舉時代不同,最重要的是培養「學力」——「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而做到這些,就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欣賞並能運用國文,並且還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
寫於1945年的《讀 <經典常談>》里,有這么一段頗為戲謔的話,可以看做是葉聖陶對於不假思索背誦經典學習方法的反思。「書籍名,作者名,作者時代,書籍卷數,不能不說是一種知識。可是,學生得到了這種知識又什麼受用。咱們不妨想一想。參與考試,如果遇到這一類的測驗題目,就可以毫不遲疑地答上去,取得極限的分數,這是一種受用。還有呢?似乎沒有了。在跟人家談話的當兒,如果人家問你,什麼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你的臉上自然也會有一副躊躇滿志的神色。可惜實際上談話時候把這種問題作話題的並不多。」
夏丏尊等《國文百八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8年
而如何培養「學力」呢?一方面,教育家們著眼於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對於課本進行重新編著。三十年代起楊振聲曾和沈從文、朱自清就一起編撰《高小實驗國語教科書》和《中學國文教科書》,葉聖陶、豐子愷、夏丏尊等人也合作編撰出《開明國語課本》《國文百八課》等等。對於形形色色的「選本」,朱自清認識到,雖然「選本」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文言和白話同在一本書里,前後文章差距太大,閱讀時難免有「天各一方」之感,但是選本是是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的——因為學生精力有限,通讀典籍不現實,「而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並且,學校教學並不是也不在於把學生所要的全給他們,而是「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所以精選課本的意義在於,「只要學生能從選讀的名著中獲取閱讀的能力和習慣,就可以終身閱讀沒有宣讀的其他名著」。
1946年葉聖陶(前排右一)與開明書店同仁
編撰課本之外,葉聖陶、朱自清在於具體教學方法做出了許多示範。1942年葉聖陶與朱自清合編了《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等書,分篇章做出了語文教學示範,例如精讀應該如何指導,而泛讀又該如何為學生做版本、序目、參考書籍、參考書籍、閱讀方法等等指導。比如,他們曾這樣指導讀詩,啟發學生對於詩歌的學習,建立在理解、分析、研究綜合感受的方式上,而並非只是如舊學般記誦。畢竟,記誦只是詩學的第一步——單記誦到底不夠的,須能明白詩的表現方式。
葉聖陶等《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河南出版社1989年
「又如詩集,若是個人的專集,按寫作年月,順次看詩人意境的擴大或轉換,風格的確立或變易,是一種讀法。按題材歸類,看詩人對於某一題材如何立意,如何發抒,又是一種讀法。按體式歸類,比較詩人對於某一類體式最能運用如意,傾吐詩心,又是一種讀法。以上都是分析研究方面的事,而文學這東西,尤其是詩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還得要綜合地感受。所謂感受,就是讀者的心與詩人的心起了共鳴,彷彿詩人說的正是讀者自己的話,詩人宣洩的正是讀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閱讀詩歌的最大受用在此。」
陳平原《六說文學教育》東方出版社2016年
回顧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國文教育家們的種種擔憂和設想,可以發現,學生對於國民語文教育的「受用與否」是當時教育家們最為在乎的問題,也是教育改革的關鍵,這個「受用」是實際運用上的意義。而時至今日,人們問「語文到底有什麼用」、「背古詩詞可以上北大嗎?」卻有回返五四前「功祿主義」之意,對於這門功課的「功利」態度有可能戕害它的生命力和情感影響,正如北大文學教授陳平原所說,「中學語文或大學的文學課程可愛的地方,其得失成敗不是一下子就顯示出來的,往往潛移默化, 『潤物細無聲 』……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學語文課很重要,影響學生一輩子,一點都不誇張。別的課程若非做專門研究,大都畢業就擱下,惟有研習本國語文,是 『活到老,學到老 』。」
I. 語文教育為什麼非常重要
語文無疑在任何學生時代,都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如今新課改的情況下,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甚至在以後高考時會變成200分滿分。它是基本的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J. 語文教育是什麼
身為語文教師,曾不止一次納悶於語文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諸子文章、唐詩宋詞、名家精典曾經讓我深深沉醉於其中,我總覺得語文學習是一種最快樂的事,它可以讓你自由地展開想像的空間,你可以穿梭於時光的隧道與屈子吟賦、與李杜詠嘆。語文決不止是圍繞課文讀讀、議議、寫寫、練練也不決止是辨析那些令人眼眩的句意。語文應是「謫仙筆落驚風雨,子美詩成泣鬼神」般精神的語文;語文應是「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感性的語文;語文應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般民族的語文;語文應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般生活的語文。教師應該用形象作詞、用感情譜曲,用浪漫作筆,用激情作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