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如何理解語文素養

如何理解語文素養

發布時間: 2021-09-03 16:51:04

1. 你是如何理解語文素養的

素養指的是素質、能力等修養。語文素養包括聽、說、讀、寫、看、想、做的素質能力。聽力包括理解內容、理清脈絡、抓住要點等領悟力。說的能力包括咬字吐詞、流暢度、強調、抑揚頓挫等技術要點的掌握。讀的能力包括字、詞、句、段、篇的理解力與分析力。寫的能力包括握筆方式、字的筆畫順序、書寫速度、設段合理性、標點符號寫法、文章題目擬法和起承轉合(開頭結尾)等技法、文章整潔度、各種文章體裁與長度、難度的把握等。看的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基礎,掌握基本的觀察技法(比如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想是關乎語文能力強弱的關鍵,比如一個人上進心的強化、演講與文章寫作的構思和題目的選定。做的能力關乎一個人語文素養長期變化的曲線,比如是否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與寫作習慣,閱歷、視野、社會認識度的廣闊、深刻與否等等,大多數人的語文素養往往不大會突變,而常常是漸進或漸退。

2. 如何理解「語文素養」這個核心概念

是課標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謂語文素養 ,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 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 聽說讀寫能力 ,現在提出語文素養 ,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說,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 這一切都特別考慮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比如小學生識字寫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又是文化熏陶,還是一種習慣、修養的生成,特別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語文素養 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有人對語文素養的提法可能不太認同,認為還是雙基 (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比較清晰,認為提語文素養忽視了雙基 ,其實,語文素養包括了雙基 。僅提雙基 還不夠,而且雙基 也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重構。因此,語文素養是在雙基 的基礎上豐富與發展,而且包括了對雙基的重構。要特別說說訓練 ,也是一線教師比較關注的。課標倡導的是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所以不再把訓練 作為唯一的教學實施方式,也不再作為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但這不等於排斥訓練,語文學習肯定還是要有必要的訓練的。在課標的表述中,訓練 這個詞沒有頻繁出現,往往被包含在新的 語文素養養成 的課程模型中,。 老師們閱讀語文課標,要特別關注一些關鍵詞和新的提法,里邊包含新的教育理念,應當作為學習的要點。

3. 什麼是語文素養如何理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理念

《語文課程標准》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4. 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語文素養」

這次參加國培,聽了專家的講座,深有感觸.提到「學科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就結合自身,談談我對「語文素養」的理解.《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對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什麼是「語文素養」呢?《語文課程標准》對這一概念作了科學的解釋——「語文素養」涵蓋了人通過學習語文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諸方面所形成的素質,它包括對語文的感情、理解和應用語文的態度與能力、學習語文的習慣與方法、語文知識、語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人格等等.同時,語文素養還突出了語文素質的形成是一個養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重要特點.「語文素養」是一個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它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它構成了學生今後生活、學習和工作所必須的基本素質.所以,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積累基本經驗,培養基本品質,從而生成基本的語文素養.

5. 如何理解「語文素養」這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在課改初期曾引起過很熱烈的討論。對這樣一個核心概念,從學理上作進一步的討論,當然還可以繼續進行;但對一線的老師而言,大家更關心的是,能否對「語文素養」的基本內涵有一個更具體更清晰一些的表述。因此,在這次課程標准修訂時,在「課程基本理念」中,對「語文素養」的基本內涵作了一個簡要的說明,即: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6. 語文素養的什麼是語文素養

1、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2、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按一般的理解,「素養」是指「平日的修養」,也指「學識、造詣、技藝、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狀況。此次課程改革,許多學科的課程標准中都採用了「素養」一詞。如,《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均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突出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總目標中也提出「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
課程標准中採用「素養」一詞,還有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將「素養」理解為「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二是認為基礎教育中各個階段的「素養目標」是有層次差別的。至於大家為什麼不用「素質」而用「素養」,可能是因為「素養」一詞,較之「素質」更具有「後天的教養效果」的意味。 語文作為一門母語教育課程,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一扇認識人類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發展的窗戶。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上,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原先限於認知領域的「語文能力」很難全面地概括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目的和功能,因此「語文素養」的概念誕生了。
新中國成立到現在,語文教學和研究走過不少彎路:出於政治的需要,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政治課;為了突出思維訓練,把生動活潑充滿感情的語文教材當成了枯燥的思維訓練材料,語文課變成思維訓練課;片面強調語文的實用性,甚至主張不要進行文學因素的教育,課文只要「規范」,不要「典範」,語文課成了日常交際課。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語文學科的地位得到重新確認,語文教學研究空前繁榮,也取得了很多先進的研究成果。但是,由於我們對語文學科的本質和內容把握不準,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還是出現了一些偏差。其中的偏差之一就是「能力中心論」的盛行。
在十年動亂後的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之後,「科學的春天到了」,各行各業掀起了科學研究的熱潮,語文學科也在考慮如何「科學化」。當時引進了許多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系統分析法,對語文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實證研究。例如,語文學科目標操作化研究,把語文目標分解為一系列的知識點和訓練點,按年級編排成系統化的教學目標操作序列。應該說,這對克服語文教學的隨意性、經驗性,提高語文教材編寫和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這種以聽說讀寫(書)能力要素為框架、以字詞句篇知識為內容、以分項訓練為手段構建的語文教學體系,容易導致教師片面理解語文的教學要求,把語文當作純粹的工具和技能,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語文的整體性、情感性和實踐性,使語文教學走向「煩瑣主義」的死胡同。如,有人提倡閱讀教學100練;有人提出作文教學的108項微格訓練法;有人甚至把學習方法也作為一種知識來傳授,編寫《語文學習方法指導》,裡面提到的方法不下400種。為了培養語文能力,我們對聽說讀寫方面的知識點和訓練點規定得越來越全面、越來越細密,而教會學生做人,尤其在讓學生受到人格和審美的熏陶方面卻越來越淡薄。
語文教改實驗中的「能力中心」傾向就更明顯了,幾乎所有實驗都提出了遠遠超出大綱要求的語言能力目標。如,一項閱讀教改試驗,要求小學生每分鍾的閱讀速度達到2000多字,理解率80%以上;還有一項著名的試驗,要求小學生在40分鍾內寫出1000字的作文,並要做到中心明確,內容具體,沒有錯別字;低段識字教學改革,流派紛呈,在識字量上「你爭我奪」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你識800,我識1000,你識1200,我識1500,恨不得在一年級就完成小學階段3000字的識字任務。上述「深、難、多」的認知教學目標既脫離教學現實,又脫離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如果不在課外加班加點,實現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即使實現了,那種抓住一點,不顧其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以犧牲其他語文能力、其他學科能力以及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為代價的「教改成果」,究竟有多少推廣價值?
20世紀快要走到盡頭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對語文教學現狀產生了「憂思」。1997年底,《北京文學》《中國青年》等幾家刊物發起了一場關於語文教育的大討論,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積弊展開尖銳的批評。一批文化界的元老、文學界的泰斗、教育界名人的參與,使這場討論引起了上至中央領導、下至普通教師的普遍關注。討論中涉及到語文教學的許多根本問題,例如,怎樣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語文教改的成就,語文教學的功能到底是什麼,語文教學如何體現人文性,如何吸取古代傳統語文教育的成功經驗,語文教育如何體現時代性。有些文章盡管觀點片面,言辭偏激,但對活躍氣氛、解放思想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磨滅的。這場大討論是中國語文教學的轉折點,是語文教學現代化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討論中形成的許多共識成了課程標準的立論基點。
其一,語文教學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語文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精神家園。於漪說:「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語言負載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漢語言文字負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沒有生命的符號,而是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及其各種表現形態(口頭語、書面語等),學習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祖國語言,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培養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靈魂。語文教學應當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學生的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這里的先進文化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以及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文化。
其二,語文教學要貫徹終身教育思想,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放到重要地位。語文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正是通過聽、說、讀、寫,與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會)進行交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世界,開拓精神的自由空間,開發自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未來的信息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社會發展加速,人們的職業、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現出多變性和多樣化的特點,終身學習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素養。因此,語文教學要從以知識積累為取向,轉向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為取向,立足於促進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喜歡語文,學會學習語文,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其三,語文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學生被動聽講、機械操練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倡自主閱讀、自主寫作,提倡啟發式教學、會話式教學,提倡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允許每個學生發展的不同,要求對不同的學生作不同的評價。
其四,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實踐性。一些新的語言學理論,尤其是文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在語文教學界得到廣泛認同,語文教學要重視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體現漢語教育的基本規律。突出體現在,閱讀教學要重視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強綜合,突出重點;要重視誦讀、感悟和積累,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淡化語言知識教學要求,減少單項的、機械重復的練習,避免煩瑣分析和形式主義。作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淡化文體,強化體驗,鼓勵想像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從「能力」到「素養」不是簡單的詞語更換,而是我國語文教育界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地位、目標和方法進行全面反思後的自然結果,標志著語文教學研究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把「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這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於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技能,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儒雅的氣質和文明的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文明地和他人溝通和交際。
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准確、簡明、實用,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兩者的矛盾張力中尋求一種平衡,這是對歷次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

7. 關於語文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一段時間對語文科新課程標准相應內容的學習培訓,交流研討,對當前的新課改下語文課的學科核心素養有了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語文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素所包含的六個層次分別是:

一、必要的語文知識,即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

二、豐富的語言積累,即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

三、熟練的語言技能,即培養學生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朗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把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加工表述,具備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語言材料和語境使用語言技能,形成語感。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勤查工具書,勤動手、勤動腦、勤讀書,認真聽講,自覺完成作業,書寫整潔規范。

五、深厚的文化素養,即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優秀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漢字形象美,祖國語言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民族性、文化多元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六、高雅的言談舉止,即儒雅的氣質,文明的舉止,態度大方,談吐文雅,善於口才,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耐人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觀點,承認自己不足,欣賞他人優點,文明交流,禮貌待人,與人為善,和諧共處。

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豐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注重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准確、簡明、實用、人文,注重創新思維、人文精神、完美人格的平衡調養。

語文核心素養源於語文素養,既保留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個維度,又涵蓋了聽說讀寫思五種能力,換言之,語文核心素養更集中更明確更精緻,更強化人性功能,包含了知識、能力、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

語文變成全語言,曾是筆者的課題研究,內容包羅萬象,形式豐富多彩,語文的雙基性、人文性、實用性得以充分發揮,在當前及今後承載著新的使命,讓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攜手合作,走出光明燦爛的路子。

8. 如何理解"語文素養"的內涵 簡答題 簡述語文閱讀能力的構成

語文素質與語文素養的區別與聯系面對時代賦予的使命和學生的需求,高中語文新課標提出了三條基本理念,其中第一條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近年來,從社會、教育研究的專門機構到專家、學者、普通教師和學生都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新理念.那麼接下來,筆者想就「語文素質」與「語文素養」的區別與聯系,談幾點認識.一、區別1.含義上的區別《辭海》中,對「素質」與「素養」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詮釋.「素質」:①指事物本來的性質.②素養.③心理學上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素養」:①在長期訓練和實踐中所獲得的技巧或能力.②平時的品行,氣質等修養.通過「素質」與「素養」兩種含義的比較,我們認識到「素質」突出了事物先天,本來的性質特點;「素養」更注重於平時訓練和實踐中獲得的品行和氣質等修養,也指「學識、造詣、技藝、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狀況.新課程標准中採用「素養」一詞,還有兩層意思:一是將「素養」理解為「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二是認為基礎教育中各個階段的「素養目標」是有層次差別的.大家為什麼不用「素質」而用「素養」一詞,可能是因為「素養」一詞較之「素質」更具有「後天的教養效果」的意味.由此,我們可以對「語文素質」和「語文素養」進行較為合理、全面的闡釋.「語文素質」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體現出的知識和技能在人身上內化以後潛在的一種運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其中以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為基礎.「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2.內容上的區別「語文素質」就其內容構成而言,一般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由各種學科知識、信息、技能以及主體的實際經驗,主觀感受積淀起來的智能層面,它是素質結構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二是由主體的意識狀態、意志品質、情緒態度構成的情感層面,它是素質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和調控系統.素質結構中,最核心的部分仍是知識和能力,素質教育仍要重視知識和能力教學.「語文素養」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以及思維品質、文化品味、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3.語文素質和語文素養在教育目標層次的發展趨勢當前,許多國家對課程目標的調整,都是既重視知識的更新,又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要求.傳統的學校教育目標三級層次:①知識;②實用技術;③態度和技能.新的三級層次:①態度和技能;②實用技術;③知識.可見,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程正在由過去孤立的知識傳授及單一的技能操練形式,向一定情感與態度支持下的綜合素質教育方向發展.所以,課程形式更具生態性.這一變化將會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面貌,促使語文教學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態度.人們也不再把語文簡單地理解為靜態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地把它視為由一定時間、空間和語言運用構成的生態系統.語文課程由以往孤立的、顯性的知識和能力教學,變成了鮮活的、隱性的素質教育,開始著重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地注意語文知識和語言技能在實際運用狀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態和規律.為了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需要,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以實現語文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具體課程設計上,新課標也突出體現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設計思路.高中語文課程由五個必修模塊、五個選修模塊組成,以期促進學生語文應用、審美和探究等能力的和諧發展,獲得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語言文字能力.課程編排是:必修課程(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選修課程(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究).通過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學習,力圖使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等五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在具體教學中,「語文素養」也對傳統常規教學帶來沖擊.1.形成了對以知識傳授為重點的教學內容的沖擊從對知識的關注,過渡為更加關注學生情感體驗、人文精神的蘊蓄和學習個性的張揚,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對課堂調控方式的沖擊從教師講授為主,過渡為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一切教學行為都圍繞學生;強調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的呈現方式,並關注學生的學習品質、實踐精神、創新能力等.3.對課堂活動方式的沖擊從語文課堂的單向流程,過渡為讓學生積極參與對話,主動推進對話.課標要求語文課堂必須為學生搭建語文體驗和實踐的平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轉變課堂中心,求得學習環境空間的開放,引導學生通過課內外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在開放的課堂形式下,學語文不但是收獲知識,更是學學做人,在智力的同時放飛心靈,從而促進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與語文素養的綜合發展.4.對語文學習環境的沖擊從單一的學習教育,過渡為正規學校學習以及學校以外整個社會,生活各方面多層次的學習.杜威曾說:「學習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當代信息技術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環境.教育教學評價制度的更為多元化,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總之,「語文素養」新理念的提出,較之「語文素質」更具創新性,動態的合理性、前瞻性.「語文素養」的提出更有利於學生人格的發展,也更有利於教育的良性發展.二、聯系1.基礎的同一性「語文素質」強調知識、技能的基礎地位,而「語文素養」也關注語文知識、技能的基礎培養,但同時包含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價值觀.2.繼承的同一性「語文素質」和「語文素養」都具有對人類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繼承性.都有對傳統文化知識中蘊含的人文精髓的汲取.只不過,語文素養還強調後天訓練、熏陶,動態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新知識.3.人文性的同一語文的重要特徵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同一,「語文素質」和「語文素養」都包括掌握人文科學知識,發展人文能力和形成人文品格(人文精神),弘揚科學精神的內涵.4.育人功能的一致性「語文素質」和「語文素養」都力圖培育學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無論是從語文課程的特點,還是從課程發展的趨勢來看,語文學科需要一個全新的核心概念.從「語言素質」到「語文素養」,為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培養健全的人格奠定了理論基礎.

9. 如何理解「語文素養」的內涵

  • 什麼是語文素養

  • 編輯

  • 概念

  • 1、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 2、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 要點

  • 高中語文培訓資料語文素養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說它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句式、語法、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說它包含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特別是「思想觀念」,可能有人覺得不好理解。

熱點內容
解析度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4-30 10:32:57 瀏覽:237
生活上的數學 發布:2025-04-30 10:01:15 瀏覽:226
高爾夫視頻教學全集 發布:2025-04-30 09:14:48 瀏覽:328
二次的英語 發布:2025-04-30 07:59:27 瀏覽:2
中國歷史故事大全 發布:2025-04-30 07:05:42 瀏覽:534
扒胎機教學 發布:2025-04-30 06:27:10 瀏覽:977
甘肅省教育局 發布:2025-04-30 05:43:51 瀏覽:803
四年級數學聰明題 發布:2025-04-30 05:23:25 瀏覽:297
述職報告教師 發布:2025-04-30 04:35:57 瀏覽:534
帝國理工數學 發布:2025-04-30 04:26:11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