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
『壹』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表格
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對風俗的感受(人民教育出版社)
『貳』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6課小練筆
(一)
正月初一是我們國家傳統佳節—春節。關於過春節各地的習俗可多了,除夕的年夜飯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品嘗著美酒佳餚,其樂融融。年夜飯我們北方人喜歡吃餃子,預示著來年交好運;而南方人喜歡吃湯圓,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
聽大人們說,以前,過年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因此,人們總盼著天天都過年。如今,我們天天吃得都象過年一樣,現在就希望忙碌了一年,一家人能夠相聚在一起。
今年,我們家的年夜飯是在飯店裡吃的。一家人在一起可開心啦!大人們送給我很多祝福,還有壓歲錢呢。我也祝願長輩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大家吃著、喝著、說著、笑著……我們家除夕的年夜飯充滿了濃濃的親情。
(二)
今天是春節,農歷大年初一。早晨,太陽漸漸升起,陽光碟機散了薄霧,天空瓦藍瓦藍的。
我和爸爸、媽媽出門去玩,我們一出門,就看到街上非常熱鬧,空氣里盪漾著炮竹的硝煙味,人們都穿上節日的新裝,個個喜氣洋洋。對於我們孩子來說,新年更高興了。我手上拿著紅艷艷,黃澄澄,綠盈盈的氣球,笑個不停。
我們一家人來到了古彭廣場。節日的古彭廣場人山人海,張燈結綵,披紅掛綠,到處都漂浮著一串串彩色的氣球和條幅;鑼鼓聲一陣緊似一陣,人們舞著長龍,扭著秧歌,真是一片歡樂的海洋,我們都沉浸在這節日的歡慶氣氛之中。
(3)
過 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一首千古傳唱的好詩,每到過年時期,我和小夥伴們便開始吟誦這首喜氣洋洋的詩,增添了節日的氣氛,家鄉的過年習俗也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我至今依然刻骨銘心。
我的家鄉位於湖北監利縣,每次過春節令人回味無窮。春節初一早晨,我早早地來到外婆家拜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對精巧的對聯,那鮮紅紙上的一撇一捺顯得龍飛鳳舞,像一個個笑眯眯的臉蛋,洋溢著春節歡樂的氣息,包含著一種濃厚的風情。走進廳堂,桌子上花花綠綠的食品看得我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瓜子成堆地散落在「蝴蝶翅」中,色彩鮮亮的油炸食品擺成奇形怪狀的形狀等等。但是食品的誘惑並不能使我饞涎欲滴,蠶豆粉絲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十里飄香。
快到中午時,我和小夥伴們趕緊跑出去塞住耳朵,等待爺爺奶奶放鞭炮。鞭炮聲震耳欲聾,驚天動地,我們躲得遠遠的,心像小兔子似的怦怦地跳起來,只因為這鞭炮像張牙舞爪的怪獸,發出可怕的聲音。煙霧散盡後,我們一窩蜂沖出去,手捧一堆鞭炮,悄悄地來到水邊,用火點燃鞭炮扔入水中,隨後水花四濺,一股泉水直沖上天,幾條魚兒一躍而出,翻了個跟頭,一會兒,水面上又恢復了平靜,我們早已不見了蹤影。晚上,親人團聚在一起放煙花,天空中五彩繽紛的雨點散開來,蘊含著一股輕松而又歡快的心情。
每年除夕夜大家都要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今年的我已經走過了十二個春秋,回顧以前的除夕夜,我每次都是半途而廢,沒有看完就上床睡覺了,今年的我努力堅持到了深夜 1 點,堅持看完春晚,躺在床上,一會就進入了夢鄉。
家鄉的春節令我回味無窮,家鄉春節的風土人情更讓我感受到人間親情的美好。轉眼春節就過了,過年的確是熱鬧的也是快樂的,但年的背後也寄託著厚重責任。我們不僅又長大了一歲,同時又收獲了一份希望,對於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對新的一年,如何調整自己,迎接新的壓力和競爭,以新的自我面對新的挑戰。我想,這才是過年的真正意義吧!
(4)
一年結束了,在除夕夜是團圓夜,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的,慶祝一年平安結束,新的一年好的開始。
在除夕這天,家家都忙著貼春聯,我們家也不例外,而且每年家裡的對聯還是由我來貼的。其實這貼對聯的學問也蠻大的,你去年時只要一看這對聯你就會知道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裡的希望和打算,也會知道在過去一年裡這家人家裡發生了什麼喜事,你看這對聯神不神呀。
在這一天最高興的還是小朋友們,他們早早地就叫著讓大人接年了,因為接完年之後就可以放煙花了。放煙花時,幾個小孩子在旁邊叫著,跳著,那高興勁就甭提了,就連大人也都被他們感染了跟著叫起來。放完煙花一家人圍在桌前吃團圓飯,最有趣的就是吃餃子了,而且這吃餃子還能吃到錢,誰吃到錢了那誰在新的一年裡的運氣將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爭著吃,看誰也搶到那個有錢的餃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沒吃到的也好,這種搶著吃餃子的氣氛是最難忘的……
『叄』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讀書筆記
詞語解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俗稱「過年」。
臘月:農歷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栗、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製作,中空,能發出響聲的一種傳統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個十天,也稱「上旬」。
小年:農歷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除夕: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後的一天。
廟會: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
嫻熟:熟練。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其他地區稱「湯圓」。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句子的理解
①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乾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會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品讀這些句子,不僅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還要深入領悟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③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④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後一天。從正月初一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初五又到處張燈結綵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後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美好快樂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過去了,作者戀戀不舍的心緒躍然句中。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文章分段
1-6為第一段,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准備。
7為第二段,詳細描繪了除夕夜北京的熱鬧場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
8-10為第三段,寫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以前這段時間,人們過年的一些活動。
11、12為第四段,寫北京過春節的三次高潮:元宵節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13為第五段,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人們又投入新的工作、新的生活當中。
中心
本文通過描寫北京春節的特點,寫出了北京地區過春節時的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使我們又一次得到了傳統民俗文化的體驗。
希望可以幫到你!
『肆』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6課多音字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6課是《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一文中的多音字如下:
鋪
鋪 [pū]~開。~床。~墊。張。
鋪 [pù]飯~。肉~。~面。
分
分 [fēn]~界。~明。條~縷析。~解。
分 [fèn]身~。~內。恰如其~。安~守己。
傳
傳 [chuán]~遞。~輸。~戒。~統。
傳 [zhuàn]小~。自~。紀~。~記。
更
更 [gēng]~正。~生~時。~闌。~夫。
更 [gèng]~加。~好。
『伍』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第6課的主要事例
一、案例背景:
本課是新教材四年級語文第八冊第12課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記敘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國著名的大夫華佗為了減輕手術病人的痛苦,研製出麻沸散,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的事。告訴我們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們要為我國古代燦爛的科學文化而自豪。課題既清晰地點明了課文內容,又揭示了課文中心。文章條理清晰,通過華佗兩次手術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的闡述,表現出華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崇高醫德,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教材
二、案例:
一、聽力訓練,揭示課題
1、師板書:
麻醉劑
,解釋「麻醉劑」。打開書,看看課文中指的是什麼?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對病人有什麼作用?學生交流:文中指的是麻沸散。動手術的病人吃了這種葯,便會昏昏入睡,手術結束後才慢慢醒來。
2、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嗎?他是——華佗
『陸』 六年級下冊 語文 第六課的課文內容誰知道
北京的春節
老舍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的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象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准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合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作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鍾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驕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綵,整條的大街象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作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象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的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的過年。
人教版
『柒』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6課騎鵝旅行記節選的梗概
尼爾斯不愛學習,一看到書本就會犯困;不愛牧鵝放鴨,會經常捉弄家裡飼養的小動物。尼爾斯有一天戲弄了一隻小妖精,受到懲罰變成一個拇指大的小人。
他騎在家鵝馬丁的脖子上,和一群野鵝飛上了天空。馬丁決定和野鵝飛往北方,那是他嚮往己久的拉普蘭。
尼爾斯發揮人的聰明機智和狡猾的狐狸做斗爭,不畏艱險和困難智取烏鴉山的盜賊。尼爾斯和野鵝群一起主持正義,扶危濟困,在去往拉普蘭的路上,結交了很多好朋友。
最後尼爾斯從一個頑皮搗蛋的孩子變成一名有具有正義感、真誠、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他變回原形,回到家生活在父母身邊,從此也變成一名熱愛學習的好學生。
作品主題
在《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小主人公尼爾斯雖然因為受到小精靈的懲罰變成拇指大的小人,但是就是因為變小,才有可能騎上家鵝馬丁的脖子為環游世界提供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將他之前一貫喜歡虐待家裡動物、厭惡學習、喜歡搞惡作劇的形象和變成小人經歷多種困難挫折、變得有同情心、善良正直的形象形成對比,這一對比很明顯地反映出小主人公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荒誕的故事卻蘊育這樣的成長的主題:騎鵝旅行的過程既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鍛煉自己成為有責任心、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的過程;不僅是尼爾斯視野逐漸擴大的過程,也是他內心變得強大、精神世界變得豐富的過程。
在這個成長的過程里,尼爾斯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他拋棄之前的惡習,漸漸地展示給人們的是真善美的品格。整個童話故事以責任、愛心、智慧為理想追求,更體現了人和動、植物美好和諧相處的畫面。尼爾斯是作品裡唯一人類的代表,開始飛行時,大雁領頭阿卡不接納尼爾斯在飛行隊伍中,他認為人類是動物的敵人,所以不能讓尼爾斯同去拉普蘭。
但尼爾斯通過勇敢和智慧,幫助大雁群戰勝狡猾的狐狸,成功解救一隻大雁,才緩和了尼爾斯和大雁群緊張的關系,也為尼爾斯贏取了阿卡的信任。只有人和動物互相取得信任和尊敬,才可以和諧共處。
尼爾斯通過自己的智慧、勇敢和真誠成功化解了人和動物之間的矛盾,說明人和動物是能夠成為好朋友的。盡管這些故事看似荒誕,但是作者卻告訴讀者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只要善待動物、善待自然,學會與動物協作,與自然相處,人將會和自然成為最親密的夥伴。
『捌』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主要內容
主要說了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與敵人鬥智斗勇,保護好情報的
原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她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
伯諾德夫人的任務是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好,等自己的軍隊派人前來取走。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德軍嚴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裡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他們坐下後,一個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少校軍官面前。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點燃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蠟燭的秘密就會暴露,秘密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將告結束。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中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松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
輕松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晚上這么黑,多點支小蠟燭也好嘛。」他說。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傑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台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下來了。中尉快步趕上前,厲聲喝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一把奪回燭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運即將到來了,在斗爭的最後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著。燭光搖曳著,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彷彿成了這屋子裡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突然,小女兒傑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樣年紀的小女兒。」傑奎琳鎮定地把燭台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當她在屋裡時蠟燭熄滅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她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秘密情報工作。
伯諾德夫人的任務是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好,等盟軍派人前來取走。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德軍嚴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裡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他們坐下後,一個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少校軍官面前。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點燃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蠟燭的秘密就會暴露,秘密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將告結束。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中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松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
輕松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晚上這么黑,多點支小蠟燭也好嘛。」他說。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傑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台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下來了。中尉快步趕上前,厲聲喝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一把奪回燭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運即將到來了,在斗爭的最後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著。燭光搖曳著,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彷彿成了這屋子裡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突然,小女兒傑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我也有一個你這么大的女兒。」傑奎琳鎮定地把燭台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有不懂得在問我,我們剛上完
『玖』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六課字查字典
是生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