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歷史
1965年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發現兩顆古人類左右門齒,定名元謀人。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考古學家認為,「元謀人」北上越過金沙江,到甘肅、青海成為古羌戎人,繼續往東北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 。 遠古時期,雲南、四川、貴州地區的土著居民開始相互遷徙,西南民族共同體「夷」出現了,它主要 滇池
指今彝語支民族公元前900—公元前109年,古彝族在雲南地區相繼建立了古滇國、哀牢國等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等地區。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西南夷道」。郡縣制度的推行,推動了雲南各族的社會發展,帶來了中國內地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生產關系。從中國東漢開始雲南全部和今緬甸北部、東部是中國領土。 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身毒」的商人(今日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在梵語中稱為「Sindhu」。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見爨族;六詔)統治維持400年。公元七世紀,大約在大唐帝國興起的同時,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類似部落聯盟的民族政權,稱為「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嶲詔,「詔」為夷語, 有「王」或「首領」之意。 唐宋時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779年又遷都羊苴咩城。後其子閣邏鳳統一西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雲南省政權的第一次統一。公元739年,南詔遷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南詔建立後,不斷向四面擴張,其鼎盛時期曾控制了東至雲南曲靖地區,東南達越南北部,西南直達今緬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為界,東北抵達今貴州省遵義市一帶的廣大區域。 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建立南詔國,後其子閣邏鳳統一雲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城市風景(20張)930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統一大理國,並多次城市風景2(11張)派軍深入緬甸中部北部西部東部,1276年建立雲南行省,出現雲南省之名,管轄范圍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緬甸北部東部中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元朝中期後管理雲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開拓,雲南省管轄范圍包括以上范圍還擴大到泰國北部,是歷史上最大的雲南。元庭遂平定雲南,建立19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實行蒙古貴族的軍事統治,為後來建立雲南行省奠定了基礎。
1280年忽必烈調其子納速剌丁為雲南行中書省右丞。 1284年納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後,進一步集中行省軍政權力,完善行政、軍事和司法,同時「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實行軍民屯田,發展經濟文化,是為雲南全省驛傳系統完備和雲南驛現存驛站之始,而雲南驛地處緬甸和中國內地交通要沖,成為了一個較大規模的驛站,派駐有蒙古和色目軍隊保護。至此,「雲南」正式成為我國中央直轄、行省一級的行政區劃名稱和地理名詞,歷經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元朝管理雲南為後世的管理雲南奠定了良 好的基礎。明朝繼承了元朝雲南省的大部分轄地。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在奢香夫人的幫助下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856年-1873年,雲南杜文秀和李文學起義,幾乎佔領昆明城以外的雲南全境。晚清時期,英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緬甸,法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越南,清朝無力援助緬甸越南,兩國分別強迫清朝再次割讓不少雲南土地給緬甸和越南。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以龍雲(1928年-1945年)為主席的雲南政府統治雲南。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1942年有10多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50年2月24日是雲南解放日,這是一個雲南各族人民應該永遠銘記的日子。
望採納
⑵ 關於雲南的一些歷史介紹!
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地區,各族聚居,名號繁雜,《新唐書•兩爨蠻傳》所謂「群蠻種類,多不可記」,確是實在的情形。漢族進入雲南,設置若干居住點,開始傳播先進的文化:
戰國時,楚將庄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國,子孫相繼稱王。苴蘭城(昆明市附近)相傳是庄所築。
秦時常頞(音案àn)開辟五尺寬的道路,從蜀通到滇(諸葛亮始加寬路面)。
公元前一○九年,漢武帝遣將軍郭昌滅滇國,置益州郡。東漢增置永昌郡(治不韋,雲南保山縣北)。
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興古(雲南馬龍縣)、雲南(雲南祥雲縣)二郡。此後各朝陸續增置州縣,擴大統治權,對非漢族的居民,都是採取諸葛亮「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施政方針,也就是「因其故俗,羈縻勿絕」,以求相安無事。固然,某些族和漢族接觸較多,經濟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舊是落後,甚至是非常落後。
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雲南姚安縣北),管羈縻州三十二。
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賓縣西南)都督府。
唐玄宗時,都督府管羈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縣,後又增管至九十二州。羈縻的意思是來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這種羈縻狀態,不利於落後各族,因為漢族統治階級可以緩慢地伸展勢力,安置州縣,逼迫各族逐步後退。反之,如南朝梁末,梁統治者退出雲南,州縣全為豪酋占據,也不利於各族民眾,因為在州縣恢復豪酋統治,增強落後勢力,是一個退步。
唐天寶年間,雲南成立南詔國,才改變了上述兩種不利的形勢,對各族民眾說來,推動作用是不小的。
南蠻中國最古老的原生民族。是世界稻作文明、海洋文明的創造者;茶、陶器、漆器...手工業的發明者;世界女神祭祀、薩滿文化的傳播者!南蠻當之無愧為世界第一古老民族!
南蠻自稱荊蠻,來自「粳」。由於南蠻最先發明的是「粳糯」和「粳」,所以自稱「chinman」(粳民)。南蠻創造並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精密的「語言文化」與「文字元號」,如漢字中的「禾」、「米」等字都是「稻作語言」的特定符號,與禾有關的就有:禾、稻、谷、糯、粳、秈、稈、秋、科、秒、租、種、秧、秸、稂、稃、稅、稔、稠、秤、稠、稼、積、穎、穗、穩等字;與米有關的就有:米、粥、精、粹、粲、糙、糈、糝、糠等字。而北方盛產的黍、粟、稷、高粱、麥等農作物,卻不見擁有自己的特色的「文字元號」,如黍、粟、稷、粱、麥等字的「符號特徵」,都是從「禾」、從「米」,可見是依附於「稻作語言」而存在的「派生性文化」,而非自己獨創的「語言符號」。
雲南的普洱茶舉世聞名,普洱茶以其集散地與原產地的普洱縣命名,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極盛時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記載:「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可知當時盛況。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蒼山又名點蒼山,古時稱為熊蒼山、玷蒼山,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組成,東臨洱海,西望黑惠江,北起洱源鄧川,南至下關天生橋,長約50公里,如一道綠色屏障,雄峙於洱海西岸。蒼山共有雄峙嵯峨的十九峰,山頂上終年積雪,被稱為「炎天赤日雪不容」,更奇妙的是,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由上而下,順東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蒼山十九峰,巍峨雄壯,與秀麗的洱海風光形成強烈對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為:雲弄、滄浪、五台、蓮花、白雲、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聖應、佛頂、馬耳、斜陽。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海拔為4122米。蒼山十九峰,每兩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奔瀉而下,流入洱海,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為:霞移、萬花、陽溪、茫涌、錦溪、靈泉、白石、雙鴛、隱仙、梅溪、桃溪、中溪、綠玉、龍溪、清碧、莫殘、陽南。這十九峰十八溪構成了蒼山獨特而多姿的景觀。
蒼山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風景名勝區。1992年,當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帶雲出處新辟了一條玉帶雲游路。游路南起馬龍峰,北抵應樂峰,長約18公里,將蒼山許多景點連結在一起,遊人至此,可覽蒼山奇峰異石、林泉飛瀑,亦可俯瞰蒼洱大地的壯麗景色。公元八世紀,南詔王異牟尋曾仿照中原政權的做法,把南詔境內的名山大川敕封為五嶽四瀆,點蒼山被封為中嶽。許多充滿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都位於蒼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佛圖塔、無為寺、桃溪中和寺、七龍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蒼山巍峨而秀美,蒼莽而幽深,雲、雪、林、泉、石、花等組成的天然景觀,讓人傾倒。山雲景變幻萬千,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雲」和「玉帶雲」。望夫雲每年冬春季節常出現於玉局峰頂,這雲出現後洱海隨即狂風大作,掀起陣陣驚濤駭浪,漁船不能出海,因此望夫雲又被稱為「無渡雲」。傳說南詔國王之女與獵人相愛,逃到玉局峰頂結為夫妻。公主難耐高山寒冷,獵人便到海東羅荃寺盜取法師冬暖夏涼袈裟,被羅荃法師發覺後打入洱海化為石騾。公主望夫不歸,憂郁而死,精氣化為雲。每當此雲出現,洱海便濁浪排空,這是公主要吹開海水,看到葬身海底的丈夫。
⑶ 雲南曾經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歷史大事件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⑷ 雲南省的歷史
公元前279年,楚國大將庄硚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今曲靖),並開五尺道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曲靖),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 三國時期,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姓孟獲。 320年代,爨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曲靖)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 南詔國和大理國唐朝時,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任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在雲南開發重要的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回族和蒙古族。 1381年,明朝洪武皇帝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漢族移民開始大批進入雲南。 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 清朝初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 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 1856年-1873年,雲南回民以大理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政權。戰後,雲南回族人口大量減少。 晚清時期,英國征服緬甸,法國征服越南,兩國勢力對雲南產生一定影響。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 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昆河鐵路)通車。 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先後有唐繼堯、龍雲、等統治雲南。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 1942年有10餘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 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60年代三線建設(將工廠搬到京廣鐵路以西、長城以南、韶關以北內陸地區)時期,修通了聯系雲南與內地的鐵路,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1997年南昆鐵路通車。
⑸ 雲南從古至今的歷史
雲南簡史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雲南歷史簡介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演變、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
元謀人: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紀,庄蹻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設衛所,移民實滇。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⑹ 雲南歷史時國
在中國抄歷史上,雲南一直是一個神秘的邊疆之地,由於遠離政治中心,這里的歷史、文化也少見記載。美麗的彩雲之南,不僅風景迷人,而且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神秘多彩。隨著金庸武俠小說、以及《三國演義》、《天龍八部》等影視劇的傳播,更多目光開始投向這片多民族聚居地上的燦爛文化,近年來的一些科考也慢慢掀起雲南歷史上「古國」的面紗。下面請隨小編一起探秘雲南歷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國:古滇王國、哀牢國、勐卯古國、句町古國、南昭國、大理國、自杞國、果占壁王國。
⑺ 雲南的歷史文化
1965年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發現兩顆古人類左右門齒,定名元謀人。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考古學家認為,「元謀人」北上越過金沙江,到甘肅、青海成為古羌戎人,繼續往東北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 。 遠古時期,雲南、四川、貴州地區的土著居民開始相互遷徙,西南民族共同體「夷」出現了,它主要 滇池
指今彝語支民族公元前900—公元前109年,古彝族在雲南地區相繼建立了古滇國、哀牢國等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等地區。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西南夷道」。郡縣制度的推行,推動了雲南各族的社會發展,帶來了中國內地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生產關系。從中國東漢開始雲南全部和今緬甸北部、東部是中國領土。 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身毒」的商人(今日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在梵語中稱為「Sindhu」。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見爨族;六詔)統治維持400年。公元七世紀,大約在大唐帝國興起的同時,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類似部落聯盟的民族政權,稱為「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嶲詔,「詔」為夷語, 有「王」或「首領」之意。 唐宋時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779年又遷都羊苴咩城。後其子閣邏鳳統一西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雲南省政權的第一次統一。公元739年,南詔遷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南詔建立後,不斷向四面擴張,其鼎盛時期曾控制了東至雲南曲靖地區,東南達越南北部,西南直達今緬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為界,東北抵達今貴州省遵義市一帶的廣大區域。 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建立南詔國,後其子閣邏鳳統一雲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城市風景(20張)930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統一大理國,並多次城市風景2(11張)派軍深入緬甸中部北部西部東部,1276年建立雲南行省,出現雲南省之名,管轄范圍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緬甸北部東部中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元朝中期後管理雲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開拓,雲南省管轄范圍包括以上范圍還擴大到泰國北部,是歷史上最大的雲南。元庭遂平定雲南,建立19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實行蒙古貴族的軍事統治,為後來建立雲南行省奠定了基礎。
1280年忽必烈調其子納速剌丁為雲南行中書省右丞。 1284年納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後,進一步集中行省軍政權力,完善行政、軍事和司法,同時「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實行軍民屯田,發展經濟文化,是為雲南全省驛傳系統完備和雲南驛現存驛站之始,而雲南驛地處緬甸和中國內地交通要沖,成為了一個較大規模的驛站,派駐有蒙古和色目軍隊保護。至此,「雲南」正式成為我國中央直轄、行省一級的行政區劃名稱和地理名詞,歷經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元朝管理雲南為後世的管理雲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明朝繼承了元朝雲南省的大部分轄地。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在奢香夫人的幫助下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856年-1873年,雲南杜文秀和李文學起義,幾乎佔領昆明城以外的雲南全境。晚清時期,英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緬甸,法國征服中國清朝藩屬國越南,清朝無力援助緬甸越南,兩國分別強迫清朝再次割讓不少雲南土地給緬甸和越南。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以龍雲(1928年-1945年)為主席的雲南政府統治雲南。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1942年有10多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50年2月24日是雲南解放日,這是一個雲南各族人民應該永遠銘記的日子。
⑻ 雲南史的歷史線索
雲南簡史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雲南歷史簡介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演變、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
元謀人: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紀,庄蹻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設衛所,移民實滇。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⑼ 雲南有那些歷史
公元前279年,楚國大將庄硚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今曲靖),並開五尺道聯系內地。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曲靖),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三國時期,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姓孟獲。320年代,爨(Cuan)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曲靖)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 南詔國和大理國唐朝時,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任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在雲南開發重要的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回族和蒙古族。1381年,明朝洪武皇帝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漢族移民開始大批進入雲南。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逃亡到雲南。清朝初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856年-1873年,雲南回民以大理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政權。戰後,雲南回族人口大量減少。晚清時期,英國征服緬甸,法國征服越南,兩國勢力對雲南產生一定影響。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沖、蒙自、思茅。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 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先後有唐繼堯、龍雲(1928年~1945年)、等統治雲南。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1942年有10餘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60年代三線建設(將工廠搬到京廣鐵路以西、長城以南、韶關以北內陸地區)時期,修通了聯系雲南與內地的鐵路,1966年貴昆鐵路通車,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重點景區
石林
麗江古城
蒼山洱海
瀘沽湖
三江並流
香格里拉
玉龍雪山
西雙版納
騰沖地熱火山
世界遺產(3個)
麗江古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
三江並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2003年)
石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2008年)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2個)
路南石林、滇池、九鄉、大理、玉龍雪山、三江並流、丘北普者黑、騰沖地熱火山、瑞麗江-大盈江、建水、西雙版納、瀘西阿廬古洞
⑽ 雲南有那些歷史。。
再補充一些: 薛爾望:清軍入關而全家投黑龍潭殉難。《明史》記載。順治辛丑(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領清兵追擊南明永曆皇帝,永曆皇帝從昆明敗走緬甸。 薛爾望曰:「不能背城戰,君臣同死社稷,故欲走蠻邦以苟活,重可羞耶。」「吾不惜以七尺軀為天下明大義。」 李根源:雲南保山人,19歲考中秀才。1903年他第一次走出高黎貢山,考入雲南高等學堂,參加赴日留學考試以第十名入圍,當時滇越鐵路未通車,步行穿越黔、湘兩省到長沙後改乘輪船經武漢、南京抵達上海,再換海船去日本,在越洋的輪船上李根源與顧品珍、唐繼堯等雲南學生同行,同船的還有閻錫山。1904年11月,30多名雲南學生進入東京振武學校,這所學校是日本參謀本部開設的從事陸軍士官學校預科教育。雲南最年輕的學生是時年21歲的會澤人唐繼堯通過15個月的學習以第一名畢業,與李根源等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六期學習,1908年畢業時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畢業典禮,雲南人22人畢業。1909年李根源歸國,8月29日回昆。9月27日雲南講武堂開課,1910年李根源任校長(總辦)。期間,朱德在丙班學習,成為三期學員(由於當時雲南講武堂只收雲南子弟,朱德是以雲南蒙自人的身份報名的),葉劍英也同在雲南講武堂學習。1910年3月31日,滇越鐵路通車,法國勢力進入雲南,當天,李根源對同學們說:「亡省、亡國之禍迫在眉睫,希望大家牢牢記住今天。」 雲南真精神 在三年的抗戰中,我們的雲南人, 我們雲南陸軍講武堂出身的軍人, 他們在抗戰中的表現都是可歌可泣的。 他們身上表現出的這種不屈不饒的精神, 我無以名之, 名之曰中國的精神, 縮小一些說, 也便是雲南人的精神。 ——李根源 龍雲:雲南昭通人(炎山鄉),1911年加入滇軍,後任雲南省國民政府主席,1949年8月13日起義。 盧漢:龍雲表弟,抗戰時任60軍軍長,1945年入越南接受日軍投降。 護國運動:袁世凱宣布復辟帝制,1915年12月22日雲南致電,如果袁世凱一意孤行,雲南將宣布獨立。23日雲南獨立,開始護國運動,後攻入四川。1915年12月25日,雲南首義。梁啟超:「雲南,以一隅而抗天下,開數千年之創局,不計利害為天下先,拯國命於垂亡,當為全民感謝!」 唐繼堯:會澤人,墓位於圓通山西後門,「治滇無善政,護國有奇功」。 滇軍:1937年重陽節,60軍三個師,4萬5千餘人在軍長盧漢的率領下,由昆明、曲靖兩地集結出發徒步取道貴陽,經鎮遠入湘西,經40餘日行軍於11月下旬到達長沙,後向蘇浙戰區開進,滇軍出征為抗日做出了貢獻,60軍參與了台兒庄大捷,後轉戰全國。滇軍58軍,軍長孫渡,1939年8月1日從昆明出發,馳援武漢後,一路轉戰湘、鄂、贛與日軍主力作戰。1944年5月11日,中國滇西遠征軍將日軍趕出滇西,雲南成為第一個將日軍趕出國土的省份(騰沖--國殤園見證了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滇軍60軍改編為5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的戰斗。 60軍軍歌 我們來自雲南起義偉大的地方, 走過了崇山峻嶺, 開到抗日的戰場。 兄弟們用血肉爭取民族的解放, 發揚我們護國靖國的榮光, 不讓敵人橫行在我們的國土。 希望我的補充能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