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滅絕
第一次
編輯
時間: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奧陶紀亦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
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來源
「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岩層,位於寒武系與志留系岩層之間。因這個地區是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生物演化
當時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方(包括中國大部分地方)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
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布廣泛。腕足動物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chitin)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三葉蟲在胸、尾進化出許多防禦性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
奧陶紀晚期,約4.8億年前,首次出現了可靠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顎魚;淡水植物據推測可能在奧陶紀已經出現。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4億4千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便盪然無存。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滅絕
最終生物大滅絕。
第二次
編輯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簡介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第四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
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的分為下、中、上3個統。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表現為陸地面積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魚類的時代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出現。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歷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發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
編輯
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事件: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二疊紀簡介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 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拼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減少,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 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隕石撞擊
有些科學家認為,隕石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如果這種撞擊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在全球產生一股毀滅性的沖擊波,引起氣候的改變和生物的死亡。搜集到的一些證據引起了人們對這種觀點的重視。但大多數生物科學家認為這場滅絕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變化引起的。
氣候的改變
有些科學家認為,氣候的變化是形成這場大災難的主要原因。因為二疊紀末期形成的岩石顯示,當時某些地區氣候變冷,在地球兩極形成了冰蓋。這些巨大的白色冰蓋將陽光發射回太空,會進一步降低全球氣溫,使陸上和海上的生物很難適應。如果再加上海平面下降和火山爆發,就會成為滅頂之災。
傳染病泛濫
還有些生物醫學家認為,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遠古時期一場傳染病使生物死亡。
火山活動
火山爆發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塵埃進入大氣層。火山灰團不僅會使動物窒息而死,還有可能遮蔽太陽,使全球氣溫降低。所以,火山活動也可能是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亞就曾經發現當時火山猛烈爆發所噴出的物質。
沙漠的肆虐
二疊紀的陸塊碰撞接壤而形成了龐大的盤古大陸。來自海上的雨水和霧氣再也無法深入內陸地區。二疊紀的某些區域越來越乾燥炎熱,致使沙漠范圍越來越廣,無法適應乾旱環境的動物就此滅絕。
第四次
編輯
時間: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事件:發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三疊紀簡介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紀,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
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海洋生物滅絕
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滅絕,此次災難並無特別明顯的標志,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出現大面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
編輯
時間: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
事件: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白堊紀簡介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是中生代最後的一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位於侏羅紀之下、新生界之上。白堊紀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沒程度最大的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1822年比利時學者J.奧馬利達魯瓦將其命名為白堊系。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蟲化石構成。
恐龍時代終結
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在五次大滅絕中,這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 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貢獻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並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這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零點幾至幾個百萬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包括陸地的霸主恐龍。
小行星撞擊說
支持小行星撞擊說的科學家們推斷,這次撞擊相當於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爆炸的能量相當於地球上核武器總量爆炸的1萬倍,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大氣中。由於大氣中大量高密度的塵埃,太陽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迅速降低。沒有陽光,植物逐漸枯萎死亡;沒有植物,植食性的恐龍飢餓而死;沒有植食性動物,肉食性的恐龍失去食物來源,在絕望和相互殘殺中緩慢消亡。幾乎所有的大型陸生動物都未能倖免於難。小型的陸生動物,像一些哺乳動物依靠殘余的食物勉強為生,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日,等到了古近紀陸生脊椎動物的再次大繁榮。
撞擊假說的支持者發現了許多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觀點。最有力的證據來自在K/T(白堊紀和古近紀)地質界線上發現的銥異常和沖擊石英。科學家推測,這種高含量的銥元素就是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帶來的,沖擊石英在撞擊過程中形成,但同時撞擊所形成的撞擊坑卻未被找到,多數的隕石坑被認為其大小與推測不相符合。
美國人查特吉約提出了一種類似的假說。他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撞擊地球的兇手不是一顆小行星或者隕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擊到地球上,形成一個環繞地球一周的撞擊帶,其中有2塊巨大的彗星體成為了恐龍大滅絕的「主犯」:一塊形成了墨西哥灣附近的巨大的隕石坑,另外一塊撞擊到印度大陸上,形成的隕石坑比墨西哥灣附近的隕石坑還大。
2. 地球上有哪5次生物大滅絕
生物滅復絕又叫生物絕制種。它並不總是勻速的,逐漸進行的,經常會有大規模的集群滅絕,即生物大滅絕。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殘存下來。在集群滅絕過程中,往往是整個分類單元中的所有物種,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這次劫難,而且還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大規模的集群滅絕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2500年就會發生一次,但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象動物那樣顯著。
恐龍
古代氂牛
古代蜥蜴
食人鳥
古代鱷魚
3. 為什麼生物突然大滅絕
2.5億年前,地球絕大多數物種在一段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滅絕,成為我們這個星球史上獨一無二的一個物種滅絕時期。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背後的原因。最近,《科學》雜志揭示出這次大滅絕不是逐漸消滅,而是一次突然爆發的災難性事件。
據介紹,由於地層化石記錄的缺乏,2.5億年前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曾被認為是長期海平面下降引起持續性環境惡化,導致生物加速消亡。20世紀70至80年代,中國華南地區連續發現記錄這一特大生物滅絕過程的地層,一些中外專家根據對這些地層化石的觀察分析,提出了2至3次分期滅絕的觀點。近幾年,金玉壬-卜等科研人員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生代與中生代分界的國際標准地層——浙江省長興縣煤山剖面豐富的古生物資料進行嚴密的科學研究分析,首次提出2.5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是一次爆發性的災難事件。
那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也就是所謂的「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因為它發生在地理上二疊紀時期的末代和三疊紀時期的開始。當時,地球上90%以上的海洋動植物以及70%的陸地物種慘遭滅絕。大滅絕標志了地球上第一次生命蓬勃發展時代的結束,同時,它又宣告了爬行動物興盛時代的開始。但大滅絕背後的「兇手」到底是誰?
像警察調查一樣,科學家們希望通過重建大滅絕時的詳細場景,包括它發生的時間和形式,來全力以赴找到滅絕的原因。近期,《科學》雜志公布了研究結果,這次大滅絕可能是在50萬年或是更短的時間內發生的。
《科學》雜志的研究員還公布了其他驚人的線索,包括從滅絕時期岩石層里發現的一些細小的金屬球,這些線索有助於搞清真相,大大縮小了科學家們查找原因的范圍。
科學研究者們,包括來自南京的中國科學家和美國華盛頓的科學家,在中國浙江長興縣煤山對「二疊紀《疊紀大滅絕》」進行了研究。之所以在煤山進行研究,是因為那裡有一系列的岩石層橫跨這兩個地理時期。
科學家們的分析指出,他們研究的大多數物種大約在2.51億年前從化石記錄中消失,是在二疊紀——三疊紀交界時的岩層中。這些岩層表明,二疊紀——三疊紀交界時期之前,33%的物種滅絕,而在交界時,物種滅絕率高達94%。這種令人驚異的滅絕率的上升是突然出現的,是在僅僅50萬年內發生的。
科學家們認為。大滅絕是單獨的、突然出現的,而不是幾個一連串更小形式的滅絕。大多數物種在大約2.51億年前滅絕的,隨後,少量的倖存生物在後來的1百萬年中也消失了。
科學家推斷,這次生物大滅絕,很可能是受超大規模火山噴發、地外物體撞擊等突發性因素的驅動。這與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事件有很多相似之處。
當大多數研究者們還在調查大滅絕的神秘原因時,一些科學家的興趣已經轉移到這之後發生的事情上去了,就是後來的生物大復興。
他們想用大滅絕找到的信息來搞清楚這場大災難之後,生命是如何重新興盛起來的,來探索出那些倖存下來的動植物的本質和生命反彈的時間和形式。他們認為,了解大滅絕之後再復興的原因,對於了解生命的歷史可能比了解災難本身更重要。
他們說:「生命從最初形態發展進化到今天,物種大滅絕是一種最基本的變化。今天的生物,都是基於那些2.5億年前滅絕的那些生物上發展起來的。」
4. 歷史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在什麼時候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為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
事件:導致大約80%的物內種絕滅。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容: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事件: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事件:發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時間:6500萬年前後,白堊紀晚期
事件:突然,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了。
5. 物種大滅絕是怎麼回事
隨著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氣候環境越來越惡劣,關於物種大滅絕的聲音也越來越強烈。2009年12月初,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開幕,把有關生物滅絕的預測推向了新的高峰。據說只要全球氣溫再平均升高1℃,很多如今的米糧川就會成為撒哈拉那樣的不毛之地,驚呼新的一次生物大滅絕已經來臨。據說,生物大滅絕已經在地球上不止發生過一次,恐龍的滅絕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我國雲南發現的澄江化石群和遼寧化石群,都證明確確實實發生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
據科學家估計,以單細胞細菌形式存在的一些種類的生命,在地球上已經存在35億年了,曾經存在過的99.9%的物種最終都滅絕了,這不是誇張的數字。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億萬物種慘遭滅絕?勞普於1991年著的《大滅絕:壞基因還是壞運氣?》一書中介紹了兩個學派。
壞基因學派認為,因為地球在不斷變化,它的大陸板塊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新大陸,它的氣候冷暖有序,即使很微弱的地磁場完全反轉,也將引發地震、火山噴發、冰河和熱帶熱浪,這些肯定會對現存的生物帶來挑戰。那些具有復雜的遺傳結構並能適應這種變化的生物自然最有希望生存下來。這些具有復雜遺傳結構——同樣也意味著具有最大和最復雜的有機體的生物將不會滅絕。另外,當任何物種經歷長時間的進化以獲取更大的遺傳效率時,即使沒有外來的大規模的環境變化的壓力,它的不太適應環境的祖先也將逐漸滅絕。如果能發展出一種比從其進化而來的物種更有效的攝取微小食物的能力,甚至一些相當原始的早期海洋生物也勝過與它相似的生命形式。適應性即適者生存對許多科學家來說,解釋大多數物種滅絕似乎足夠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從記錄了地球生命史的化石中了解到越來越多的東西後,科學家注意到這種方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單獨靠進化論不能解釋5次物種大滅絕發生的原因,在這5次大滅絕中,大多數曾經存在的生命形式滅絕了。經歷了過去的半個世紀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轉向了「壞運氣」假說,這一假說認為大滅絕是由於經歷了罕見的自然災難,其強度足以毀滅整個行星。在討論這種災難性事件的證據之前,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過去5億年間所發生的5次物種的大滅絕。
大滅絕發生在5次不同的地質時期: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和白堊紀。大滅絕發生在整個6億年間(被稱為顯生宙,在這段時間中,復雜的生命已經在地球上形成了)是毫無疑問的,其他6個地質時期並沒有發生大滅絕。生存於奧陶紀(從5.05億年前到4.40億年前)的唯一的生物是海洋生物。直到從將近4.1億年前到3.6億年前的泥盆紀,才出現陸地生物,它們迅速在陸地上擴張。從大約2.86億年前的泥盆紀開始,大大小小的脊椎動物才開始在陸地上盛行。從二疊紀往前,出現了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但是哺乳動物的種類在大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才開始漸漸多了起來。
1989年,一本名為《精彩的生命》著作提出,把顯生宙劃分成獨立的分類,如魚類時代、爬行類時代和哺乳類時代是極其簡單的,但當海洋和陸地被復雜的物種占據的時候,經常會發生一定程度的交叉。人們對恐龍巨大身軀的特別興趣導致使用諸如「當恐龍統治地球時」這樣的措詞,但是事實上只是有些恐龍身形龐大,有些恐龍的身體和小鳥差不多,恐龍的種類大約只有50種,而現存的松鼠就有150種之多。我們不會說松鼠在統治地球,也不會說數量正在急劇減少的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大象在統治地球,可見身形龐大並不一定重要。此外,如果嚴格按數量來評判,那麼昆蟲從二疊紀開始就應該統治地球了,如果說生物多樣性在統治地球,那就更不正確了——人類正在不斷地毀壞多樣性,盡管我們的生活依靠多樣性延續。
盡管沒有一種動物主宰地球,在大滅絕期間總有一些生命形式像恐龍一樣被永遠毀滅。
證明恐龍的滅絕是目前大滅絕原因的爭論的關鍵。有兩個原因:其一,自從1842年理查德·歐文創造了「恐龍」這個詞以後,恐龍就成了公眾感興趣的對象,至今已經一個半世紀了;其二,因為恐龍消失在5次大滅絕的最後一次,世界各地都有記錄了它們1.4億年存在史的化石,在中國的四川、河南等地都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恐龍化石比其他早期的生命形式的化石更完好。
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州理工大學物理學家路易斯·W·阿爾瓦雷茨和他的兒子沃爾特——一位地質學家一起建立了一個新的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震驚了恐龍研究界。他們開辟了一條思考大滅絕的全新道路。
1973年,沃爾特·阿爾瓦雷茨和一個地質學家小組在義大利北部的古比歐的一個地方發掘能證明地球磁場反轉的證據。因為某種未知的原因,地球磁場每100萬年反轉一次。在古比歐,沃爾特·阿爾瓦雷茨發現一個夾在兩個石灰層之間的泥土層沒有化石,而這兩個石灰層都有很多化石遺跡。這件事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因為泥土層在地質年代上與白堊紀末期一致,恐龍就是白堊紀末期滅絕的。1977年,沃爾特回到美國,隨身帶了一些泥土層的樣品。然後,他就這件事情跟他的父親路易斯·W·阿爾瓦雷茨進行了討論。古比歐的地層樣品激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開始測量這些泥土樣品的化學成分,在1978年又得到了一些額外的樣品,並發現在地層中銥元素的含量是其上下層的石灰層的含量的30倍。銥是地球上的稀有元素,但在隕星上很普遍,白堊紀末期的地層中銥含量之高令人驚奇。
阿爾瓦雷茨認為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一個假設是在那段時間銀河系正好有一顆超新星發生爆炸,富含銥元素的爆炸碎片大量落到地球上,但是沒有找到有力證據的支持。路易斯和沃爾特·阿爾瓦雷茨轉向了另一個假說:一顆大隕星墜落地球。它的直徑至少有10千米,撞擊後揚起的塵埃遮天蔽日達數年之久,海洋和陸地的植物得不到充足的陽光而深受影響,食物鏈的崩潰導致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物種同時滅絕。
阿爾瓦雷茨父子的假說於1980年6月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當時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帶科學性質的戲劇性故事而已。許多地質學家拒絕接受這一假說,他們說,猛烈的火山噴發也可能造成遮天蔽日的塵雲。有的科學家認為隕石撞擊假說可能是真實的,但有待驗證。富含銥元素的類似沉積物在全球的其他不同地方還能找到嗎?是否存在一個正好產生於白堊紀末期、並且足夠大的隕石坑來證明這樣一顆隕星確實撞擊過地球呢?
結果是在兩年內,地質學家在世界各地都找到了包含確切年代的富含銥元素的地層。但是有些科學家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銥元素能在大氣中長期停留、從撞擊點散布到全球嗎?計算機模擬的模型顯示「沖擊擴散」是可行的。隕石假說還存在一個大問題:這個巨大的隕石坑究竟在哪裡? 1989年,海洋學家在繪制尤卡坦半島的北部海濱的地形圖時,發現了一個海底隕石坑,隨後科學家對這個名為奇休魯布的隕石坑展開了測量。1993年,科學家宣布這個隕石坑直徑為180千米,比西弗吉尼亞州還大,實際上是現在已知的地球上最大的隕石坑,年代測量顯示這個隕石坑正好形成於6500萬年前,與恐龍滅絕的年代相符。通過對從隕石坑中取得的樣品進行的測試,1977年,一些研究者得出結論:這個隕石坑中銥元素尤卡坦半島隕石坑
含量與古比歐、丹麥、紐西蘭所發現的地層的銥元素含量相同。到此為止,大多數科學家都接受隕石撞擊是導致恐龍滅絕的重要原因。1996年11月宣布的一項研究成果指出,尤卡坦半島隕石撞入地球,這將在北美洲產生巨大的風暴性大火。
盡管這些試圖證明過去5億年間地球經歷的5次大滅絕,都是因為隕石撞擊所引起的發現和推論極具煽動性,但仍有一些科學家對這個假說持懷疑態度,甚至懷疑恐龍滅絕真的完全是因為隕石撞擊所引起。這些科學家只願意承認隕石撞擊只是恐龍滅絕的部分原因,而不是全部。印度西部的高原地區分布著廣闊的火山岩堆積物,被稱為德干高原火成岩,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不斷出現的火山活動也可起到與隕石撞擊相似的效果,一些人認為火山爆發和隕石撞擊都存在,同樣起決定性作用。而其他專家堅持恐龍在北美洲比在其他地方滅絕得快,尤卡坦半島的隕石撞擊應該是主要的原因。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恐龍在隕石撞擊前就開始消失了,隕石撞擊只不過是加速了它們滅亡而已。因為在他們看來,許多恐龍因為體積太大,食量驚人,一旦環境稍有變化,就會引起它們的食物匱乏,而體積小的恐龍,可能進化成像現代爬行類的動物了,有的可能進化成原始的鳥類了。
一些龐然大物般的恐龍,顯示對適應環境變化的脆弱性,而小的物種則更具適應性。大衛·勞普指出,有些物種滅絕是因為遺傳問題,這類問題出現的范圍,可能從疾病影響了一個物種或一些物種,到棲息環境的改變可能對一些棲息在一個狹窄的生活空間的物種來說是致命的。這些問題是顯然存在的,勞普本人相信三葉蟲也是受壞基因的影響。在寒武紀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了6000種三葉蟲物種,在接下來的兩次大滅絕中,它們的數目急劇減少,到了3.25億年以後的古生代末期,它們統統消失了。
然而,勞普也說明,壞基因並不能解釋這么多物種在大滅絕中為何會全部消失。應該發生過一些重大的事件,不僅殺死了具有好基因的物種,同時也殺死了具有壞基因的物種。勞普本人對一個被大量引用的數字承擔責任,即在二疊紀末期,96%的物種已經滅絕了。這個數字出自他於197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他把這個數字作為一個上限提出來,而且還附了許多防止誤解的說明。即使有70%的滅絕率對於災變性事件來說也還是太大。
盡管如此,勞普認為隕石撞擊是5次大滅絕的主要原因的假說依然得不到許多科學家的承認。盡管他有他的支持者,但仍有人對他的理論提出異議。對那些堅持認為不斷發生的火山活動扮演了主要角色的人(他們確實有一些地質學證據支持他們的觀點)來說,這可能意味著,巨大隕石撞擊引發了大規模的劇烈火山活動。雖然如此,一些專家還是認為,即任何一次大滅絕都不是由單一的原因引起的,而是幾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還有人認為5次大滅絕都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可能每次大滅絕的主要原因都不一樣。有一次可能是因為火山活動,還有一次可能是因為海平面上升,另外一次可能是因為氣候突變。所有這些災難,包括隕石撞擊,也許發生過不止一次。
自從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那次最大的滅絕事件後,我們人類正在製造另一起大滅絕。一些科學家擔心我們可能正在製造一次環境崩潰,它將使我們人類自身滅絕。另外,如果一顆足夠大的隕星再次撞擊地球,我們將面臨白堊紀大災難重演的厄運。我們已經知道小行星有好幾次與地球擦肩而過,一些天文學家懷疑地球將遲早會遭遇到巨大的撞擊。除非我們能把這種小行星在太空中擊碎,有些科學家認為利用原子彈也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如果真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我們將能獲得是什麼造成恐龍突然滅絕的第一手資料。且把這種獲得大滅絕發生原因的灰暗的方法擱置一邊,最初的4次大滅絕依然是一個謎,發生的原因引發了無休止的爭論,可以得出可信結論的只是第5次和最近發生的大災難。
6.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大約在5億多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共有85%的生物死亡,其中主要是海洋底棲生物,引起滅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伽馬射電暴。
在奧陶紀生物大滅絕之前,地球生物曾經迎來了一個繁盛的時期: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在短短2千萬年-2.5萬年的時間里,也就是不到地球生命發展史1%的時間里,迅速出現了90%以上的動物門類。
和二疊紀、三疊紀一樣,火山爆發又會導致地球溫度下降,海水酸化,以至於大量生物死亡。但仍有極少部分的生物逃脫了生物滅絕,並且在之後的日子再次繁盛了起來。
經過了5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屬於哺乳動物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7. 地球生物大滅絕的原因
有很多,我所知道的有:
1、小行星撞擊(要有一定的質量。遇到了,算你命不好。)
2、火山爆發
3、地球磁極逆轉(導致在一段時期內,地球磁場變弱。沒有地磁場保護的地球將遭到強大的宇宙輻射的襲擊)
4、全球溫度周期性變化(周期大致為5000萬——1億年)
5、大年的季節循環和生命輪回。有一種理論說,地球上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含量在不斷調整。如同翹翹板,你高我低,我低你高。所以就有了動物和植物在地球上佔比例的輪回。
6、「銀河年」的周期。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公轉(周期2.5億年)當太陽繫到了近、遠銀心點時,太陽光變化速率最小;其他時間變化速率大。當變化速率達到最大時,對生物生存不利,導致數量減少,以致滅跡。
7、地軸偏移
8、還有一種學說認為,近三四十年來,地球在「發胖」,這也導致了氣候異常。比較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