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歷史
歷 史
湖北歷史源遠流長。夏商(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以前,南方民族長期在這里勞動和生活。春秋時(前770-前476年),國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地區的楚國在南方諸國中最為強盛。戰國時(前475-前221年),南方諸國統一於楚。公元前221年,統一的秦朝分天下為四十郡,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和黔中等郡。西漢劃天下為十三部(州),湖北以漢水為界,西為南郡,東為江夏,均隸屬於荊州。三國時,吳魏分治湖北,都稱荊州。經兩晉至南北朝,劉宋置荊州、郢州,又僑置雍州,蕭齊繼承了劉宋建制。梁以後建制紊亂,至隋統一,仍稱荊州,一度稱鄂州,故湖北簡稱鄂。
唐分全國為十二道,湖北屬淮南、山南及江南道;嗣又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一部分隸屬淮南道、黔中道。宋分全國為十五路,湖北有三十多縣屬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於此;有十九縣屬京西南路,另數縣分屬淮南西路、夔州路。元朝除中央稱中書省外,分全國為十一個中書省,簡稱行省。湖北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以南屬湖廣行省。明朝改制,全國設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湖北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省,北為湖北省,是為湖北建省之始。湖北省當時領有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宜昌、施南等十府。
民國初廢除府、州建制,省下設江漢、襄陽、荊南、施鶴等四道,共轄69縣。後廢道存縣。此後除少數縣間有拆、並外,一般無變動。1932年、1936年,又先後將69縣分屬11個、8個行政督察區。另,漢口有時為省轄市,有時為特別市。
自1927年開始,中國***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後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後建立過5個地區。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1949年5月20日在孝感花園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1949年後,省內政區迭有變更。2002年,湖北省轄有12個省轄市:武漢、黃石、荊州、宜昌、襄樊、十堰、黃岡、孝感、荊門、鄂州、咸寧、隨州;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個直管市:天門、仙桃、潛江;1個林區:神農架林區。市、州共轄60個縣(市)、38個區。省人民政府駐武漢。
信息提供單位:湖北省地方誌
文 化
文物:湖北地處長江中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又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十分豐富,享有「文物大省」之譽。
全省已查出各類不可移動的文物點15000處,已公布的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共3127餘處,其中省政府審定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65處,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處。省政府還審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其中荊州、武漢、襄樊、隨州、鍾祥等5座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山艦於1997年元月整體打撈成功,目前已完成維修工作。
全省文物古建築豐富,形成「三二一」格局,即以武當山古建築群、荊州古城牆、鍾祥明顯陵三處為龍頭;以鄂州吳王城、赤壁古戰場、荊州三國遺址、當陽關帝陵、襄樊城牆及古隆中等三國文物建築和利川大水井、魚木寨、咸豐土司王城、來鳳仙佛寺等少數民族建築為兩條線;以黃梅四祖寺、五祖寺、當陽玉泉寺、襄樊廣德寺、武漢寶通寺、歸元寺等佛教建築和武當山、長春觀等道教建築為代表的宗教建築為一個重點,並輔以秭歸屈原故里、漢陽古琴台、東湖行吟閣等楚文物紀念建築的格局。武當山古建築群、鍾祥明顯陵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博物館:目前,全省有各類博物館121個,其中綜合性博物館75個,紀念性博物館22個,專門性博物館2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日前,投資2.35億元的省博物館擴建工程已經國家計委批准立項。全省形成博物館布局五大系列:以荊州、荊門為代表的楚文化特色博物館;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武昌起義門管理所為代表的辛亥革命史紀念館;以紅安縣革命博物館、麻城市七里坪革命舊址紀念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等為代表的革命斗爭史紀念館;以李時珍紀念館、聞一多紀念館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以恩施州博物館為代表的民族博物館。各類館藏文物豐富,數量達53萬余件,一級文物2926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件。館藏自然標本總數57萬余件。
臘月三十——武漢人最重視的節日,俗稱"過年"。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日氣氛。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間的。吃飯前,人們先在門外點一掛鞭炮(現已禁鞭),放完鞭炮即關上大門准備開飯。在大家圍坐飯桌之前,守舊規矩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後,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餘。家人邊吃邊談,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炸制春卷。元宵節的晚上,人們還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餡做湯圓食用,以預祝一年工作圓滿、順利。春節期間,人們還吃糖炸年糕,以象徵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武漢過年習俗
除夕:
男人:這天要把水缸挑滿,保證3天有水用,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有自來水後,該習俗無形廢止)。然後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黃昏時開始祭社,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時請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時灶神已回來,歡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來」。然後要將牲畜喂飽,囑咐狗不要亂吠,以免嚇跑財神。
年飯:先放鞭驅邪,天亮前吃年飯,「越吃越亮」,吃時魚不能動筷,要「年年有魚(余)」。其間長輩給晚輩「壓祟」錢(今之壓歲錢其實是訛傳)。
守歲:年飯後全家圍爐喝茶聊天,據說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會附體。守歲時家裡燈都要亮著,午夜一過,家家鞭炮齊鳴(武漢1994年開始禁鞭)。
初一:
聽動靜:五更時鳥雀鳴叫則主豐年,群狗亂吠則主亂象。
觀天色:風宜北,諺曰「北風吹到南,無錢也去擔,南北吹到北(Be),有錢也沒得」。
出方:初一起來,衣冠整齊,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長,然後燃鞭出門,向喜神方拜,稱為「出方」。
頭三天:
接年飯:頭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過年時吃剩的飯菜,企盼「有吃有剩」。後來演變為家家煮麵條、豆絲、糍粑當頓。不能向外潑水,也不能掃地,以免走了「財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則就是「欺祖滅倫,寵妻滅母」。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否則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後可繼續拜年,但要開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侶出來沿家收年飯,施主們都不吝嗇,謂之「越把越有,富貴長久」。
『貳』 湖北有哪些古老是歷史文化
楚地在歷史上大體以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為中心,向周邊擴展到一定范圍,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當北方有炎、黃部落創造中原文明的時候,南方江漢流域也興起了九黎部落,楚人借天時、地利融匯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開創了獨具異採的楚文化。
湖北歷史悠久,建始人、鄖縣人、長陽人的發現,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還有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早期楚文化。
盤龍城遺址的發現,其燦爛的青銅文化和較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完備城邑等,充分說明商代這里的城邑就十分興盛和繁榮。
『叄』 湖北省有多少年的歷史
秦漢三國(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湖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縣,屬南郡。其領域西北界長江、東抵江西、南接湖南。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漢為鄂縣,屬江夏郡。劉邦封大將樊噲於鄂縣,灌嬰築鄂縣城。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荊王劉賈於沼山大戰淮南王英布,戰死,劉邦為其立荊王廟。
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關羽駐軍樊口。孫劉聯軍大破曹軍於赤壁,魏、蜀、吳三國鼎立勢成。
公元209年(漢建安十四年),孫權與周瑜、魯肅、張昭於城東虎頭山商議建都大計,聞鳳鳴,遂築鳳凰台。
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孫權在樊口設樊山戍。
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四月孫權自公安遷鄂縣,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分江夏立武昌郡,轄武昌、陽新、沙羨、下雉、柴桑、潯陽等六縣。八月曹丕封孫權為吳王。築吳王城。次年鑄數千銅釜。
公元224年(吳黃武三年),佛門名士支謙與印度僧人維祗難、竺律炎居武昌,共譯《法句經》、《太子瑞應本起經》,江南始傳佛教。
黃鶴樓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孫權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後出土有孫權之侄銘文弩機、侄孫「孫將軍門樓」。朱應、康泰出使南海諸國,朱應著《扶南異物志》,康泰著《吳時外國傳》。
公元229年(吳黃龍元年),四月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在南郊築壇祭天。傳有黃龍蟠於江心磯上積日方去,遂改元黃龍。由建業遷富戶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萬。於西山建避暑宮、讀書堂。頒屯田令,鼓勵墾荒。武昌為全國四大鑄鏡中心之一,有「銅鏡之鄉」美譽。九月遷都建業,陸遜輔太子孫登留守武昌,為吳陪都。
公元238年(吳赤烏元年),傳武昌麒麟現。
公元265年(吳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孫皓自建業遷都武昌。不願意離建業者編唱「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童謠,樊口鯿魚始名「武昌魚」。次年十二月還都建業。
公元271年(吳建衡三年),吳監池司馬孟宗卒。宗居武昌,事母至孝,民間流傳「孟宗哭竹冬生筍」故事。
兩晉南北朝(公元280——581年)--湖北
公元280年(吳天紀四年西晉太康元年),三月龍驤將軍王浚率巴蜀之軍克武昌,進逼建業,吳亡,三國歸晉。分武昌縣復置鄂縣。武昌仍為郡治,屬荊州。
公元291年(西晉元康元年),武昌郡屬江州。
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於城東辟「夷市」,開集貿;城西植「官柳」。西山東麓建陶侃讀書堂,堂前有「陶公井」。後出土「侃」字印。
公元322年(東晉永昌元年),荊州刺史王敦鎮守武昌,兩年後殺郭璞於南岡,叛晉。溫嶠、庾亮討伐王敦。東晉咸和元年,溫嶠守武昌。咸和三年,溫嶠、庾亮推陶侃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蘇峻、祖約叛軍。
公元334年(東晉咸和九年),陶侃卒於樊口。庾亮接任江荊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鎮武昌。世稱南樓為庾亮樓。
公元307——312年(東晉永嘉年間),葛洪駐足武昌,結廬煉丹,養生修道。葛山、洪港、葛店及神山鄉、洪道鄉因其得名。有葛山石洞、洗葯池、琴床石、葛店鬥牛觀、白鹿磯等遺跡。
公元381年(東晉太元六年),高僧慧遠掛錫寒溪,於吳王避暑宮故基建寺,倡「凈土宗」。清同治三年,湖廣總督官文重修此寺,更名「古靈泉寺」。
公元420年(東晉元熙二年),車胤卒,葬燕磯車湖。胤幼貧勤學,囊螢照讀,傳千古佳話,後封臨湘侯。植物學家、武昌人戴凱之著中國第一部《竹譜》。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領武昌、陽新、鄂三縣屬郢州,州治設夏口。
公元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設武昌。
公元546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邵陵王蕭綸於樊山建無相寺。
公元551年(南朝梁大寶二年),湘東王蕭繹派王僧辯、陳霸先率軍平侯景之亂,大敗侯景於蘆洲。
公元557年(南朝陳永定元年),武昌郡仍屬郢州,領武昌、鄂、西陵三縣。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湖北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鄂、西陵二縣歸武昌縣,置武昌郡,改郢州為鄂州,武昌縣隸屬鄂州。
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於白雉山煉銅鑄錢,開鄂邑鑄銅幣之端。
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縣令羲仕暄在葛店白滸鎮築城塘城。又築武昌縣城。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改鄂州為江夏郡,分武昌縣西境置城塘縣,同屬江夏郡。
公元613年(隋大業九年),廢城塘縣仍並入武昌縣。
公元755年(唐天寶14年),韓仲卿(韓愈之父) 任武昌縣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李白作《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李白來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參謀,登南樓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詩。孟浩然、劉長卿、常建、岑參、錢起、盧綸游歷武昌,留詩甚多。
公元763年(唐廣德元年),元結辭官隱居武昌,自號「漫郎」,撰《退谷銘》、《抔湖銘》、《廣宴亭記》等。
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名士裴鶠於小北門外江邊建亭,書法家李陽冰以篆書題名「怡亭」並序,裴虯擬銘文,李莒以八分體書銘刻於崖,世稱「三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842年(唐會昌二年),杜牧任黃州刺史,游武昌作《南樓夜》、《悲吳王城》等詩。
公元900——960年(唐末至五代),武昌陶瓷工藝發達,今梁子島有瓦窯澥遺址。
宋元(公元960——1368年)--湖北
公元1080年(宋元豐三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常泛舟南來,遊憩於樊口、西山。寫有《與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樊山記》、《菩薩泉銘並序》等。蘇轍有《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記》詩文。元佑元年,蘇軾於汴京作《武昌西山詩》,蘇轍、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三十餘名士唱和。西山寺「東坡餅」為江南名點。
公元1078——1085年(宋元豐年間),潘鯁居樊口開酒肆,史稱「潘生酒」。詩人潘大臨從蘇黃游,有「滿城風雨近重陽」詩句傳世。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國元年)秋,黃庭堅重遊西山,寫有《松風閣》詩(原件為書法史珍品,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張耒、秦觀、范成大、王十朋等游武昌,留有詩作。
公元1102——1106年(宋崇寧年間),獎勸農桑,武昌人口比唐時倍增。
明清(公元1368——1911年)--湖北
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游太和清峰寺,御書「清峰古剎」匾額。
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諶謙建文星塔,次年在鳳凰台建鳳台書院。乾隆年間書院重修,更名「古鳳鳴寺」。
公元1570年(明隆慶四年),知縣李有朋建鳳凰塔。
公元1571年(明隆慶五年),抗倭名將、武昌人熊桴卒。西山有「伏虎樓」遺址。
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公元1578年,蘄州人李時珍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的心血完成了《本草綱目》。全書52 卷,約200萬言,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葯物,分成60類。
公元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武昌人孟登任雲南知州,後歸隱西山,建積煙樓、冷光亭,著有《吳游草》、《詩經匡說》、《史諷韻語》。
公元1634年(明崇禎七年),三月地震,綿亘地動二千餘里。
公元1637年(明崇禎十年),馬跡鄉李華率農民起義。
公元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佔武昌城。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武昌人鄔明昌辭錢塘令歸隱峒山,峒山有「鄔進士墓」。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李自成與清軍戰於武昌。
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知縣熊登重修文星塔、松風閣、庾亮樓;始纂修《武昌縣志》。
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葛店白滸鎮創辦全縣第一家鑄造作坊。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長嶺人張裕釗考授內閣中書,歷任武昌勺庭、江寧鳳池、保定蓮池、襄陽鹿門等書院主講。其書法衍為宗派,並傳入日本。著有《濂亭文集》。
公元1852年(清咸豐二年),彭大士、柯一貴、王安德等聚眾於靈溪、馬跡山區反清,號稱「三十六王」,與太平軍相呼應。
公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葛店人范鳴和任內閣中書,曾為太子侍讀,帝賜御書「門生天子」匾額。著有《澹災蠡述》。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湖廣總督張之洞重修西山九曲亭。
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縣宗景藩捐俸銀購回桑苗,倡導植桑養蠶織綢,人稱「宗公桑」、「宗公綢」。
公元1878年(清光緒四年),兵部尚書彭玉麟考察樊湖,提出修堤建閘、江湖分治方案。西山有其梅花石刻。
公元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武昌人黃大華著《東漢皇子王世系表》等十多種歷史分類詳表,被世界書局刊入《二十五史補編》。
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廢書院,辦學堂,改壽昌書院為武昌高等小學。
公元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創辦武昌郵政局和金牛、葛店支局。太和人朱子春、朱夢春、朱茂春「同胞三進士」傳為佳話。
公元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義大利神甫來武昌,建城關天主堂。
公元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興辦寒溪學堂,民國元年改名寒溪中學。澤林人程清泉創制軋花機和人力紡織機,在全國工業機械促進會上獲銀質獎。
公元1910年(清宣統二年),成立縣商會。
中華民國(公元1911——1949年)--湖北
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彭楚藩等三烈士英勇就義。吳兆麟被推舉為革命軍臨時總指揮(後授陸軍上將)。胡廷佐、胡廷翼、馬榮、徐達明、程正瀛、周德勝、余品龍等八十餘名鄂州籍志士參加進攻督署和陽夏之戰,功勛卓著。
1913年,武昌縣改名壽昌縣,屬武漢黃德道。熊晉槐創辦小輪公司,首辟漢口至葛店航線。
1914年,壽昌縣改名鄂城縣,屬鄂東道。
1919年,王遇甲組建第一家官商企業鄂城鐵礦有限公司。
1920年夏,段店人劉伯垂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回湖北創建中共武漢支部。
1922年,吳兆麟督修樊口大堤和民信閘、民生閘。
1926年,中共鄂城縣特別支部、國民黨鄂城縣黨部分別成立。
1927年,城關集會慶祝北伐勝利。賀龍所率國民革命軍移駐鄂城,並整編獨立第十五師。縣總工會、縣農民協會、縣婦女協會、共青團鄂城縣委會成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葛店人范鴻劼與李大釗在北京英勇就義。葉挺率第二十四師追剿叛軍夏斗寅部師次鄂城。
1928年,葛店人張金保當選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開設鄂城電報支局。
1929年,張南生創辦震寰電燈公司。
1930年,彭德懷率工農紅軍進入鄂城。縣蘇維埃政府成立。
1932年,盛浩如組織農民運動被國民黨殺害於長嶺。陳扶生開辦震亞機器米廠。
1935年,武漢至鄂城電話線架通,設立鄂城電話局、葛店電話所。武漢至鄂城公路建成通車。城關首映無聲電影。
1938年,8月28日,日軍飛機四次轟炸鄂城。國民政府軍第五十五師率民眾浴血奮戰。10月23日,鄂城淪陷。
1939年,日軍進犯梁子,造成高橋慘案。
1941年,中共鄂南中心縣委遭日偽襲擊,造成葛店夏家榜慘案。新四軍鄂南獨立第五團成立,抗日鋤奸,開展游擊戰爭。
1942年,新四軍五師挺進鄂南,會戰談家橋。日偽軍下鄉掃盪,製造郭家壋慘案。中共建立以麻羊堖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據地。
1945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挺進鄂南。張體學指揮月山戰斗,殲滅頑匪馬欽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歡慶勝利。
『肆』 湖北荊州的歷史
荊州以三國時期的荊州城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並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直管縣。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將京山縣、鍾祥縣劃出歸荊門市管轄。
荊州市區荊州專區、荊州地區
1949年設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京山、鍾祥、公安、松滋、江陵等8縣。 1951年原沔陽專區所屬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入荊州專區。轄11縣。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荊州專區轄12縣。1953年由公安、松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斗湖堤。荊州專區轄13縣。
1955年撤銷荊江縣,並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荊州專區轄12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領導,洪湖縣遷駐新堤鎮。
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轄2市、12縣。
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荊州專區轄1市、12縣。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綉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松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
1979年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荊州地區轄1市、12縣。沙市市改由省直轄。
沙市區(原沙市市) 本江陵縣沙市鎮,1949年設沙市市,由省直轄。1958年沙市市交由荊州專署領導。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合並後為荊州市沙市區
沔陽專區 1949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
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
1951年沔陽專署駐沔陽縣新堤鎮。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
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以原洪湖縣的行政區域為洪湖市的行政區域。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沙市區北京路。(2)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區人民政府駐荊州鎮;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3)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由省直轄。鍾祥市、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5]86號)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99號)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11號)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鍾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伍』 湖北歷史名人
湖北曾經出過的歷史名人
湖北曾經出過的歷史名人!
【摘要】
咱先別說古代,還是近代,也別說是革命英雄或是文人墨客,但恐怕咱們在坐各位都不可能會有這些人物的成就。
:::古代:::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名平,字原,又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楚國詩人、政治家。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朝蘄州(即今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生於公元一五一八年(好明正德十三年),卒於公元一五九三年(即明萬曆二十一年)。
畢升(?-1051),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人。北宋著名發明家。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術(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在當時印刷界反響很大。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字叔大,號太岳。嘉靖進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編修。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今興山縣)寶坪村人。
龐統(179—214)三國時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屬湖北)人,初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
陸羽(733-804年),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陸羽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被後人稱為茶聖。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員。襄樊谷城冷集沈灣(原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名浩,字浩然。襄陽人,人稱孟襄陽。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鎮江)。
皮日休(約公元834—883年),襄陽人,字逸少,後改襲美。自號鹿門子
馬謖(190—228)三國蜀國人士。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公安派」領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公安人
在明代後期,文壇沉寂之際,突兀誕生了一個新的文學派別,給文壇帶來了生機,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公安」派。這個文學派以提倡「性靈」著稱,其領袖是出生於今荊州市公安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稱「公安三袁」。他們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繼唐宋古文運動之後,又樹起了一面文學革新運動的旗幟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家世業漁。
明代「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鍾惺、譚元春
:::近、現代:::
?:::軍事、政治:::
李先念同志190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1926年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區委書記、縣委書記,蘇維埃政府主席。
董必武,原名賢琮,又名用威,字潔畲,號壁武,從事革命活動後改為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城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
劉華清(1916~)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入團,1935年10月轉黨,1929年10月參加工作,1930年12月入伍,蘇聯海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專業畢業,上將軍銜。
徐海東(1900一1970)名元清,湖北省大悟縣新城徐家窯人,出身於窯工之家。9歲,入鄉塾讀書,13歲因反抗富家子弟欺凌,遭塾師斥責,憤然退學,進窯場學藝,跟隨父兄,以窯工為職業。
項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惲代英(1895~1931)1895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祖籍江蘇武進縣人,中國共產黨政治活動家、教育家,中國早期青年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早期革命家
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號萬里,字伯高。竹山縣麻家渡鎮雙桂村人。早期革命家
王樹聲,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市人。軍事家。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縣農民協會組織部長。一九二七年參與領導黃麻起義
許世友(1905-1985)原籍湖北麻城人。上將。一九二六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任連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七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黃麻起義。
聶鳳智(1914~1992)湖北大悟人(出生地原屬黃安,今黃岡市紅安縣)。上將。
陳錫聯(1915-1999),原名錫廉,字廉甫,1915年1月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高橋區陡山彭家村,軍事家、上將。陳錫聯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功勛卓著的一代戰將。
郭天民,原名郭基逵,1905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城關區郭受九村。軍事家、上將。郭天民是久經考驗的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戰功卓著的高級將領和軍事教育家。是紅安籍開國將領中唯一上過黃埔軍校的將軍。
國防部長上將——秦基偉
秦基偉同志1914年11月出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七里區秦羅庄。
王建安(1907-1980).原名見安,1907年11月8日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紅安)桃花沙河村。軍事家、上將。
韓先楚(1913-1986)湖北黃安縣人。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功勛卓著的一代戰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首任軍長。
周純全(1905-1985),1905年10月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八里區雷家田,曾在八里灣小學堂當校工,後到武漢參加並組織「二七後援會」和漢口惠工織布廠工人的罷工斗爭。周純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傑出的高級將領。軍事家、上將。
????郭錫章(1933--)花橋鎮劉常村西湖口垸人。司令員。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黎家河(今大悟縣彭店鄉)人。民國總統。
陳潭秋(1986-1943),名澄,字雲先,號潭秋,黃岡縣(含黃州區)陳策樓人。無產階級革命家。
錢瑛(1903—1973),祖籍湖北咸寧,出生於湖北潛江周家磯。女革命家、國家監察部部長
李書城(1882—1965),潛江縣袁橋村人。同盟會元老、新中國第一任農業部長
李漢俊(1890—1927),湖北潛江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
向忠發(1880—1931)又名仲發。湖北漢川人。早期革命家家
謝富治(1909-1972),黃安(今紅安)縣豐崗謝家??人。上將
吳儀,女,漢族,1938年11月生,湖北武漢人。國務院副總理兼衛生部長
『陸』 湖北在古代是叫什麼歷史上有湖北人稱帝的嗎
1、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
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1-2],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3-5]。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2、劉玄(?—25年10月)
更始帝,南郡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自稱是西漢皇裔,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
3、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地湖廣布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
(6)湖北歷史擴展閱讀: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公元23年,劉玄被綠林軍在淯水(今南郡荊州)之濱擁立為皇帝,年號更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權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劉玄向赤眉軍出降,獻出傳國玉璽,更始政權滅亡。
朱厚熜即位之處,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明世宗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農民起義。同時蒙古韃靼俺答汗寇邊,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柒』 歷史上的湖北省,是什麼樣子的
編者按:我們知道,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就在湖北。如今,它是中國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那麼,歷史上的湖北省,是什麼樣子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歷史上的湖北省。
一:先秦時期
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夏商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二:秦漢到隋唐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此時的湖北一帶,多是紛爭不斷。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後,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國分為十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
三:宋元明清時期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1279?1368年)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並沒有形成現在湖北省的雛形。
明代初年,今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布政使司。清代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並沿用至今。(文/凌志強)
親愛的讀者朋友
關於咱湖北省的歷史,你還知道哪些?
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也歡迎訂閱頭條號:歷史觀景台
『捌』 湖北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地處我國的中部地區,東邊是安徽省,南邊是江西省、湖南省,西邊是重慶市,西北邊是陝西省,北邊是河南省,全省土地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94%。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5927萬人。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現有湖泊755個,湖泊水面面積合計2706.851平方公里。
南北朝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時期,先撤銷僑置州、郡、縣,後又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朝時期,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
五代十國時期,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後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後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朝時期,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南部屬江西南路,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縻州。
元朝時期,湖北地區,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縻州屬四川行省。
明朝時期,湖北屬於湖廣布政使司,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
清朝時期,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並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
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截至2019年末,湖北省共轄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還有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包括3個縣級市、1個林區,分別是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
『玖』 歷史上湖北省有沒發生過地震
有。
2013年12月16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地震震中位於巴東縣東瀼口鎮。
發生在湖北巴東縣的4.8級地震波及宜昌,宜昌秭歸、興山兩縣有1995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65人,嚴重損房26戶67間,一般損房186戶520間,直接經濟損失113萬元。
秭歸縣沙鎮溪鎮、兩河口鎮、泄灘鄉受災較重。全縣共有1500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28人,嚴重損房10戶26間,一般損房22戶55間,直接經濟損失33萬元。
興山縣共有495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37人,嚴重損壞房屋16戶41間,一般損壞房屋164戶465間,直接經濟損失80萬元。
(9)湖北歷史擴展閱讀:
湖北及鄰區歷史中強地震和現今地震空間分布的總體特徵基本一致,區內存在多組走向斷裂構造,中強地震分布不均勻,但地震活動的空間分布與區內主要斷裂構造關系密切,不同區域地震分布特徵不同。
現今地震在湖北鍾祥-荊門-遠安、巴東-秭歸-宜昌地區、湖北十堰-丹江-襄樊-隨州、安康-竹山地區地區、湖北咸寧-嘉魚-蒲圻地區、湖北西南與渝東交界帶、湖北東南與贛北交界帶相對集中。
湖北及鄰區歷史上發生過最大地震(6¾級)的湖南常德地區現今地震活動水平不高,而歷史上地震活動水平並不高的湖北巴東-秭歸-宜昌、十堰-丹江-襄樊-隨州地區現今地震相對集中,這些表明本研究區地震活動既存在「繼承性」,同時也表現出「新生性」。
地震活動在時間分布上是不均勻的,存在著平靜和活躍交替現象,按照湖北及鄰區各活動時段時間特徵分析,活動時段最長時間是16年,最短時間10年,平均為13年。
考慮到地震活動的不均勻性,以13±3年為妥,即最短10年,最長為16年,那麼本活動時段以1979年開始計,估計最早結束時間在1989年,最晚結束時間在1995年,近幾年湖北及鄰區的地震活動水平也印證了這一點。
1989年11月重慶渝北發生M4.7、M5.3級地震之後,湖北及鄰區到1999年間再沒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湖北及鄰區第四個活動時段已經結束。
『拾』 武漢的歷史介紹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
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
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10)湖北歷史擴展閱讀
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叛變,和蔣介石一道舉起了屠刀。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倒在血泊中。年輕的共產黨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頭。
1949年5月16日,武漢回到了人民的懷抱,翻開了新篇章。「一五」期間,全國156項基本建設中,布點武漢的就有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7項。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0多年裡,武漢一直行進在共和國城市方陣的前列。
1992年5月,武漢成為沿江開放城市。此後的七八年,武漢市經濟年均遞增16%,一度被經濟界稱為「武漢現象」。這一年,中國商業第一股「鄂武商」上市,吸引了無數驚奇的目光。短短幾年,武漢走出了5支商業股。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百家最大零售商場武漢竟佔7家,居全國之首。跨國商業巨頭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爭先恐後搶灘武漢。對外開放帶來外商投資熱。全市4000多家「三資」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50多家。累計利用外資超過130億美元,其中2003年17.8億美元,高居內地城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