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的歷史
1. 承天寺塔的歷史
承天寺塔是寧夏惟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的古塔。據明代《弘治寧夏新志》記載:「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內,偽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級,有殘碑可考。」《夏國皇太後新建承天寺瘞佛頂骨舍利碑》載:西夏建國皇帝李元昊死後,皇太後沒藏氏為了「幼登宸極」的小皇帝李諒祚,保「聖壽以無疆,俾宗祧而延永」,於西夏毅宗諒祚天祐垂聖元年(1050年)「役兵數萬」,歷時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並將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骨,以金棺銀槨貯埋於塔基下。西夏福聖承道三年(1055年),又將宋朝所賜的《大藏經》置於寺內。塔寺建成後,延請回鶻高僧登座講經,皇太後與皇帝經常即席聆聽。寺內香火旺盛,僧人不絕,與當時涼州護國寺、甘州卧佛寺齊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與靈武鎮河塔互稱為「姊妹塔」。
承天寺塔在元明時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時僅「一塔獨存」。後來,朱元璋第十六個兒子明慶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剎鍾聲」名噪塞上,成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毀。現在看到的承天寺塔,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如今,承天寺塔已得到人民政府的很好保護,並被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內修建了博物館,增建了古建築展室,收藏了許多寧夏歷史、民族、軍事等方面珍貴的文物,成為人們觀賞和游樂的重要活動場所。
2. 上海東方明珠塔的歷史和簡介
東方明珠塔位於上海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上,1991年7月30日動工,1994年10月1日建成,塔高468米,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是上海旅遊新地標。它集廣播電視發射、娛樂、游覽於一體。263米高的上體觀光層和350米處太空艙是遊人360度鳥瞰全市景色的最佳處所。267米處是亞洲最高的旋轉餐廳。底層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再現了老上海的生活場景,濃縮了上海從開埠以來的歷史。
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座落於上海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以其468米的絕對高度成為亞洲第二(第一是廣州塔)、世界第三之高塔。東方明珠塔卓然秀立於陸家嘴地區現代化建築樓群,與隔江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交相輝映,展現了國際大都市的壯觀景色。東方明珠塔集觀光餐飲、購物娛樂、浦江游覽、會務會展、歷史陳列、旅行代理等服務功能於一身,成為上海標志性建築和旅遊熱點之一。東方明珠塔十一個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球體晶瑩奪目,從蔚藍的天空串聯到如茵的草地,描繪出一幅「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如夢畫卷。東方明珠塔憑借其穿梭於三根直徑9米的擎天立柱之中的高速電梯,以及懸空於立柱之間的世界首部360度全透明三軌觀光電梯,讓每一位遊客充分領略現代技術帶來的無限風光。享譽中外的東方明珠空中旋轉餐廳位於東方明珠塔267米上球體,以其得天獨厚的景觀優勢、不同凡響的飲食文化、賓至如歸的溫馨服務,傲立於上海之巔,作為亞洲最高的旋轉餐廳,其營業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可容納350位來賓用餐。餐廳同時提供多款豪華套餐和中西結合自助餐,百餘種美味佳餚不間斷供應,讓遊客美食與美景共享。東方明珠塔各觀光層櫃台里1000多款造型獨特、製作精美的各式旅遊紀念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東方明珠塔每年接待來自於五洲四海中外賓客
280
多萬人次,是集觀光、餐飲、購物、娛樂、遊船、會展、歷史陳列、廣播電視發射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文化景點。東方明珠塔業已成為上海的標志性建築,榮列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作為全國旅遊熱點之一,東方明珠塔又以其優質服務,在
2001
年初被
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
AAAA
級旅遊景點。
3. 六和塔的歷史
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國都,國王為 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 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太平興國中改寺名為「開化寺」。原建塔身九級,頂上裝燈,為江船導航。宣和五年,塔被燒毀。南宋紹興 年間重建。 明正統二年,修頂層和塔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結構。乾隆皇帝游此,為每 層依次題字立匾,名曰: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凈域、四天寶綱、五雲覆蓋、六鱉負載、七寶庄嚴。此況 實屬罕見。從塔內拾級而上,面面壺門通外廊,各層均可依欄遠眺,那壯觀的大橋,飛駛的風帆,蒼郁的群山 ,賞心悅目。宋鄭清之有詩句雲:「 徑行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 現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觀 八面十三層,內分七級。高五十九點八九米,佔地八百八十八平方米。
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級縮小,塔檐翹角上掛了104隻鐵鈴。檐上明亮,檐下陰暗,明暗相間,從遠處觀看, 顯得十分和諧。塔內每二層為一級,有梯盤旋而上,壁上飾有「須彌座」,人物花卉,鳥獸圖案等雕刻,非常 精緻。 遊人從塔上可眺望錢江,景色秀麗。清晨登塔,正如白居易《憶江南》一詞所描寫的:「日出江花紅勝 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美不勝收。 據傳,《水滸傳》中的花和尚魯智深與行者武松最後在六和塔為僧,圓寂 於此。 六和塔為古建築藝術之傑作,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新建「中華古塔博覽苑」 ,現已開放,遊人不絕。
4. 定州開元塔的歷史
定州開元寺塔位於定州城內南門里東側,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定州志》載:「開元寺僧會能,嘗往西竺取經,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米年(公元1001年)始建塔。會能懂其役,伐材於嘉山,至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
塔全部為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十三層,高84.2米,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比例勻稱,外觀秀麗。塔有四個正面辟券門,其餘四面設假窗,雕幾何形窗欞;塔內每層均有梯級,兩層之間形成八角形迴廊。塔內有佛龕、彩繪。當年,宋遼對峙定州處於宋國北疆,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為了防禦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敵情,據《定州志》載:「蓋築以望契丹」,故又有「料敵塔」之稱。
開元寺塔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10多次地震,清光緒十年(公元1844年)6月,塔的東北面從上到下塌落下來,破壞了這一雄偉古建的完整,但至今依然挺撥屹立。建國後,國家多次對塔進行全面修繕。定州塔現已對世界遊人開放。
位於定州市內的開元寺塔,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一座磚木結構古塔,有「中華第一塔」之稱。從京廣鐵路乘火車,或從京深高速公路乘坐汽車,都可遙看它那高聳入雲的雄姿。前人曾有詩贊嘆此塔之高:「每上穹然絕頂處,幾疑身到碧虛中。」
開元寺塔建於北宋初年,因建於開元寺內而得名,因它位於定州城內,又俗稱定州塔。據文獻記載,宋朝初年,開元寺僧會能奉旨到西天竺(印度)取經,得到佛教中傳說的舍利子回來復命。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詔,命在定州開元寺內建塔紀念,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歷時55年。據《定縣志》記載另有一說:此塔始建年份相同,但建成於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至和二年為重修之年,按此說修建時間當為22年。1961年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艇湖塔歷史
艇湖山來下,晉時原有艇湖,艇源湖即為晉王子猷雪夜訪戴回艇處。據《晉書·王徽之傳》雲: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初霽,月色清朗,開室命酌酒,四望皓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房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耶!""乘興而來"的成語即出艇湖。舊時此地有"子猷橋」、"房戴亭"等古跡,今已圮,僅存"真興橋"在嵊州賓館內。半山腰艇湖塔下的玉皇殿內現存"靈霄殿"重修碑記,此碑立於清咸豐歲次庚申年蒲月。迎峰庵圮,重建玉皇殿於今,與明代艇湖塔朝夕相伴,巍然屹立在艇湖山上。
6. 這個塔是什麼塔,有什麼歷史
這叫樓格式塔,是我國獨有的塔,大概歷史是遼宋時期,留下最知名的是山西應縣木塔,八角七層釋迦木塔,用木頭,採用隼卯工藝,大概年代是遼。內蒙古又有一座,呼和浩特白塔,萬部華嚴經塔,是磚木結構。而,中國內地,如杭州六和塔,是觀測錢塘江水情的磚木結構,不是一個類型
7. 塔的歷史故事
高州「寶光塔」的故事
2004-05-14 茂名日報
寶光塔俗稱「粉塔」,位於高州城西鑒江邊上,由明朝萬曆四年(公元1576),高州知府張邦伊倡建。共耗資13萬兩白金(銀元)。塔為平面八角九層仿樓閣式磚塔。通高65.8米,底座平面直徑12米,塔腔為壁內折上式,可到達頂層。塔身假平座,每層開東、南、西、北四個小門。過去塔內底層塑有佛像,裝飾華麗,粉彩鎏金。解放後曾先後兩次維修,但因經過多次雷擊,塔頂滲漏,塔身出現裂痕。1993年再次維修加固,現為銅質葫蘆型塔頂。該塔具有較高的歷史、科研和藝術價值,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峰塔背後的故事
李勛明
中國的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主要用於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靈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塔除了以上作用,也逐步成為古代一些城市或地區的風水建築,荊門現存的三塔既有共同又各有不同作用,它們都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按照傳統城市選址和建築布局,東寶塔用於鎮地域龍脈,月亮湖廣場的白骨塔用於鎮古城水口,文峰塔用於乞求一州文運昌盛,人民安泰。由於社會的發展進步,今天三塔已成為歷史人文景觀,這里讓我們去探索文峰塔背後被遺忘的故事。
記載文峰塔的史料不多,根據文峰塔門楣上「同治壬戌春,州牧牟嗣龍建」 的石刻落款,文峰塔修建於公元1862年,距今143年。位置在荊門古城鳳鳴門文廟和貢院西,與文廟和魁星閣左右呼應。
文峰塔名為牟嗣龍所建,事實上當時真正籌資建塔者當為晚清荊門名紳周瀚.根據有關史料和周氏後人周忠斌提供的周氏家譜記載,周瀚名周厚躬,號寶生,亦號瀛海,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周瀚為晚清布政史、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民間亦稱「周五老爺」。周瀚37歲時(公元1856年)他的父親和三哥周恩慶、四哥周炎在江西吉安平亂中戰死。咸豐皇帝諭旨撥款為他父親在現工商街原老文化館院內建周貞恪公祠,並御文致祭,極盡殊榮。周瀚憂思父兄,從四川辭官回荊門守孝,從此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不再入仕,並在九龍谷石婆望夫下結廬隱居。後經州牧請求,周瀚才出山負責操辦團練維護城市治安,周瀚《長林營建記》有載,周瀚熱心公益事業,從1860-1863年間,籌資主持在鳳鳴門外修文峰塔,於白雲洞斯台上增建白雲樓,這兩處工程根據碑記同時動工,周氏家族捐資約百分之六十。筆者發現凡周瀚自己主持修建的工程皆不留本人題記。從遺留在龍泉中學白鶴亭上周瀚撰寫的《景萊別墅記》中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文采和情操。
人世滄桑,短短的140年過去了,當年與文峰塔相配套的一些建築毀於戰亂人禍,也許由於文峰塔是石頭的組合,石頭的堅固才使它保留下來,然而今天的文峰塔並非昔日的文峰塔。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象山大道,文峰塔地處象山大道中軸線,本來是城市一道美麗厚重的景觀,據說是有礙行車安全,文峰塔只好讓位,向西移走約300米重建在現龍泉公園內,文峰塔的文物價值也就打了折扣。有識之士評曰「文物變成了無物」。我們不敢說這是愚昧之舉,但是它總比徹底毀掉了的好。
「雲漢昭回,文筆鳴鳳」今天當我們漫步在龍泉公園,大概很少有人去看一眼文峰塔,然而「文峰塔」這個名字將永遠銘刻在每個荊門人的心中,但願文峰塔永遠安靜的站立在那裡每天看著無數笑臉從它身邊走過,佑福荊門文運昌盛,讓荊門的明天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
8. 新疆塔縣歷史
首先要指出,新疆並無「塔縣」,只有「塔城市」(原名塔城縣)。
1282年元朝在此始建塔爾巴合你驛。
9. 寧城大明塔的歷史
清代乾隆皇帝描寫該塔的詩句就是「自遠早見郁迢嬈,逼近欲瞻翻不易」。觀者無不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而嘆為觀止,使人不禁肅然起敬。
大明塔興建的具體年代,至今尚無資料。但據考古學家分析認為大明塔確為遼代所建。
根據1982年維修時從塔上發現的一塊磚上寫有「壽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字句推斷,認為大明塔應為遼統和二十五年到壽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間所建。
大明塔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南城村遼中京遺址內。原名應為大寧塔(尚有清乾隆《題大寧塔詩》存世,大明屬諧音誤讀)距赤峰120餘公里,距寧城縣天義鎮20多公里。
(9)塔的歷史擴展閱讀:
塔內文物
大明塔最底層的高大立面上,一周巨大的蓮花寶座托起了海天佛國的八大部洲,每個立面中心砌出券頂佛龕,一尊尊高大的圓雕佛像,頭頂佛光,慈眉善目,俯視人間。
在我國的眾多古塔中,體積最大的當數遼代大明塔,如今,這座中國最大的實心磚塔在向中外遊客展示它宏偉雄姿的同時,還埋藏著許多秘密。
傳說大明塔下有很大的地宮,裡面供奉著釋迦摩尼佛祖與其弟子的塑像,佛前供案上點著九九八十一盞長明燈,正中一個油燈特別大,也特別亮,虔誠的佛教徒們無論向這些油燈添加多少油也不外溢,多長時間不添油,油也不減少,燈也照樣明亮。
但有一年,一位小和尚仍然順著通道進去添油,可再也沒見他出來,別的和尚去找時,通道早已不見了。
據李義講,按一般建塔規則,塔基中心部位應有地宮,即放置佛舍利等物的地方。縣里1986年清理塔基時,曾於塔正南面進行了試掘,但進深7米仍未發現地宮,因怕危及大塔的安全,沒敢開鑿塔座或塔身,因此,還難以斷定塔下有無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