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強不息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等。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
『貳』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今天打不開了
是啊,換電腦也登不上去
『叄』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很久沒用,密碼忘了,有啥解決的辦法
找回來了嗎?我加的園地的管理老師了。真不行了,可以幫你問問
『肆』 中學歷史教學中應怎樣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
一、進行堅持黨的領導的教育。這是歷史課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的核心。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要向學生滲透中國革命沒有黨的領導不可能成功的思想。中國在解放前的109年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舊民主革命中,先進的中國人,從洪秀全到孫中山,都曾尋找過救國救民的真理,但都沒有找到。為了完成反帝反封的兩大任務,中國人民曾前仆後繼,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都失敗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才領導人民從黑暗走向了光明,最終獲得了偉大勝利。教師講清楚了這點,學生就會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
二、進行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這是歷史課中堅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的一個根本問題。例如在講黨的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時,可以比較會議前後革命形勢的變化,著重向學生指出:遵義會議在最緊急的關頭,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是中國共產黨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點,也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史上不可磨滅的功勛。這就能使學生認識到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
三、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育。這是歷史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比如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應向學生著重指出:百餘年來,有不少人曾試圖在中國建立一個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模式的國家,發展資本主義,但都失敗了。自從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革命才走向了勝利。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
四、進行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教育。這是歷史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當困難的一個問題。首先,要通過歷史教學,幫助學生無產階級專政與資產階級專政的本質區別。其次,要針對當前青年學生受社會上一些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影響而產生的錯誤觀點,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指出: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仍然是一個人剝削人的制度,只有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徹底消滅剝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提高學生對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認識。
總之,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必須在歷史教學中,堅持對學生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努力挖掘歷史課的內在潛力,把歷史課變成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的陣地。
『伍』 中學歷史教學如何構建自主學習模式
一、引導學生自學質疑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要想激勵學生勤思考,促使其思維快速發展,關鍵點在於「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若不存在「問題」,則該節課的內容不會在學生腦海中留下長時記憶,更加不會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提前備課,用心設計課堂問題,引導學生在自己預習的過程中多角度和全方位地建立本次課的知識框架,平時勤於思索老師提出的問題,並且善於發現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進而學會設計問題,把問題帶到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解決所發現的問題,以此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對學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雖是「權威」,但是教師的話並不是每句都是「真理」,因為教師自身的知識能力和認識存在局限性,相關的學習輔導資料也難免存在錯漏之處,所以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善於質疑。
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方法
1.引導學生學會有效探索、掌握課本具體的知識點、概念
要想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應該注重知識獲取的便捷有效性、記憶的長時性和再現知識的准確性。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知識點和概念、定理都有其不同的記憶途徑,教師應該善於發現並總結其中的奧妙,合理加工和處理該知識點,盡力探索研究最簡便的記憶方法,以便提高學習及掌握知識的效率。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記憶技巧,以便學生參考借鑒;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舉一反三、把抽象記憶轉化為形象記憶,對於各種不同的知識點,積極探索最適合的識記方法,並在課堂上及課後相互交流記憶技巧。
2.引導學生探索全面掌握歷史學科學習的方法
初中歷史的每一部分知識都是相互聯系、統一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系統。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要善於歸納零碎的知識點,使其形成整體的知識框架,有利於系統地掌握知識。首先,要掌握該節課的線索。例如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教學大專題,在其下又細化成若干個小的專題:政治大專題下的制度、政策、階級、民族及其對外關系等,經濟大專題下的生產關系、生產力、畜牧業、工業和商業等,文化大專題背景下的自然、社會科學各個方面。其次,要掌握課本每個歷史階段的特點,要從政治、文化和經濟的有關方面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可以參考學習資料中對該節課知識框架的概括,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將自己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改善,學會運用集合的方法,確立知識間的層級關系,竭盡全力地探索學習初中歷史的最佳方法。
三、落實教師的指導地位,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四、全面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經歷了由最初對問題的困惑到最終問題的解決這樣的思維過程後,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將所學的知識和規律應用於實際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的過程中,盡力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創造條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重視設計典型事件,以便學生通過對典型事件的學習,加深對相同或同類問題的領悟,進而實現知識的遷移。例如對歷史原因的探究思索,從直接原因到根本原因,從主觀因素到客觀因素,從政治、文化和經濟各方面探究及分析其原因,由事物的表象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然後再綜合各個因素,歸納出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例如導致辛亥革命失敗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凱篡奪政權,主要原因是革命黨人的懦弱與妥協等,根本原因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通過分析辛亥革命的特徵可以知道辛亥革命屬於極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從辛亥革命的失敗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即在中國是實行不了資產階級民主的。
初中歷史學科知識的綜合能力,不僅是決定學生能否構建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關鍵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所以,教師要告訴學生在學習中注意知識間的聯系、比較及其綜合。在知識的橫向聯繫上,可找尋同一時間不同范圍或不同歷史方面事物間的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作用及影響,並且進一步總結出該時期的歷史特徵。在知識的縱向聯繫上,可找尋各時期中外歷史有關的內容進行聯系和綜合,分析內容間的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引起異同的成因和影響,並且嘗試把各個部分的知識進行遷移和重新組合,形成統一的專題線索,以此提高綜合概括能力。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要讓學生盡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其學會發現問題和規律,親身體驗成功的愉悅,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欲,為其終身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陸』 中學歷史教學的幾點認識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隨著課改的深入實施,在具體的教學中如何才能體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性,如何才能達到歷史課使學生全面發展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歷史教育是什麼?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覺得首先應該明確這樣一個問題:歷史教育是什麼?這是一切問題的核心,只有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以後的教學才會有方向。若將其僅僅理解為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話,那就不僅是老師的悲劇、學生的悲劇,同時也是歷史教學的悲劇。
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年1—2期的卷首語中,有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歷史是研究人性或者『人』的學問,而歷史教育則是通過『歷史』教學,幫助學生『長大成人』的藝術,亦即幫學生認識自己,做好自己的藝術。歷史教育在本質上說,其實就是一種引導學生領悟生活的藝術。這一藝術的『北斗星』,毫無疑問的是人性之真善美。」這段話向我們准確地闡明了歷史教育的實質,寥寥數語將歷史教育濃濃的人文關懷盡顯眼前。它應是每一個從事歷史教育的教師時刻銘記和終身秉持的真理。
1.歷史學習,學什麼?
歷史學習,究竟學什麼?如果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機械地學那一點歷史知識的話,我們就辜負了歷史這樣一門人性十足的學問。基於歷史教育的人文性,歷史學習重要的是通過認識過去來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學習歷史,是為了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從中體會做人之道,幫助學生全面成長。歷史學習,學習的是歷史知識背後的人文關懷和為人處世之道。
2.歷史教學,教什麼?
歷史學科人文性十足,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不能只做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授者,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不拿自己的思想左右學生。教材只是一個半成品,教師應對其進行加工和建設,注重教學中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力求在教學中把歷史學科的人文關懷傳達給學生。教什麼,學什麼,二者其實是統一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成人,成為真實的、具體的、鮮活的人。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評價方法
課堂是師生交流的平台,是體現歷史學科人文性的主要途徑,如何共創一個擁有知識和生命的課堂,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開啟他們思維的大門,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從事教學的老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如何調動學生對歷史潛在的興趣,我認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很重要的。一個目無學生的老師,是一個根本不懂教育的人,教師應想方設法使課本里的條條框框富有生活氣息,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突破思維的邊界,不斷創新。如何讓歷史試題富有生活情趣,成為真正開發學生生活智慧的題,這也是需要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不斷探索的問題。以下是我搜集到的幾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歷史題例:
題例一:鴉片戰爭愛國將領的碑文撰寫比賽。
在鴉片戰爭中,與清政府動搖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愛國將領奮起抵抗,壯烈捐軀,如關天培、陳化成等。假如現在政府准備為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紀念碑,你將會撰寫怎樣的碑文呢?(要求:碑文字數100—150字)
題例二:關於五四運動——新聞報道。
請以當時外國記者的身份寫一篇有關五四運動的新聞報道。(要求: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所寫的新聞報道要包括運動的口號、中心、主力、結果等基本內容;300字左右)
以上例題最顯著的特點是:它極其靈活多樣,深刻體現了學科人文性,它考察的不再是機械地記憶,它考察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綜合考察。它不再使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相隔十萬八千里,它濃重的生活氣息能讓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得到心靈的滿足和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所以,歷史試題的靈活多樣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很重要的。
三、重視歷史選修課的作用
根據國家教育部制訂並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其中選修課為6個模塊,每個模塊為36學時,2學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任選若干模塊。
高中歷史選修課的6個模塊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歷史選修課的設置是新課改中的一個亮點,從它的6個模塊中可以看出:課程的設置就是從歷史學科的人文性出發,內容是個性的、多樣的;切入的視角是多方面的、新穎的,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歷史選修課的設置,是基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考慮,體現了學科建設的人文關懷,符合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要。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選修課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學習內容,但是當今的中學生肩上都肩負著一個共同的使命——考大學。這樣,學生的選課就受到了很大限制,究竟要選哪些內容,高考需要哪些選修內容?這樣的想法未免讓開設選修課的初衷黯然失色。第二,選修課的開設將原來統一的、確定性的課程內容變得個性化、多樣化了,對於這種情況,很多適應了以前課程的教師顯然有些不知所措。第三,根據學生的愛好自由選課,勢必造成選課人數分散等現象,對於一些學校來說,分散的選課會給學校的排課及其他一些工作帶來不便。
設置歷史選修課的初衷是正確的,它說明我們的教育正處於不斷進步之中。在今後的時間內,只要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建立、完善相關的配套工作,我認為歷史選修課一定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歷史學科透著濃濃的人文性,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工作中應把這種人文性滲透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在歷史教學中,應以歷史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教授學生做人之道,並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評價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
『柒』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中學歷史教師是從事基礎教育的歷史教育者,所謂術業有專內攻,即使你閱讀容了大量的專業歷史著作,也畢竟是他人的一家之言,而不是你的研究成果,因此斷不可做了他人思想的跑馬場。而且,即便你認同他人不同於歷史教科書上的歷史敘事,也只能把它當做自己的個人立場,而絕不能天真地以為自己終於發現了「歷史真相」,從而在教學中摻雜個人好惡、夾帶私貨,將其作為「真實的歷史」散播到學生中去。
『捌』 中學歷史教學有什麼好的雜志
目前社會上流行一種追逐歷史真相的潮流,很多報紙、期刊都在通過文獻及心理學等知識追尋歷史的真相,這與教科書上寫的有很大的差別,你如果把這些東西拿來自己看看沒關系,講給學生聽也沒關系,但是如果拿來指導教學就麻煩了,雖然都是真的,但是不符合歷史書上寫的,學生聽哪一個好呢,會迷茫,會糊塗的。所以我建議你還是好好的把教科書及指導書用好吧,另外推薦你一本書,北洋大時代,看看那個年代各路人馬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的,恐怕會顛覆你的歷史觀。
祝你順利,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鼓勵鼓勵熱心人~~~~~~~
『玖』 如何理解中學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
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中學,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