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潮州歷史

潮州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5:28:36

㈠ 潮州的歷史

潮州北靠梅州,南瀕南海,東鄰漳州,西接揭陽,總面積高達3146平方千米,如今已是廣東省東部門戶城市。潮州最早開始發展是在隋朝的時候,當時作為經略台灣的始發地並沒有太大的名氣,直到唐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潮州作為當時海邊重要門戶和對台的通道,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大的貨物中轉站點,很多人開始生活在這里。

韓愈就不一樣,他無論到哪裡都要想方設法為老百姓干一些大事,在潮州只用了七個多月的時間,就把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帶到嶺南,除此之外還驅趕鱷魚、解放奴婢、興修水利、興學育才,為當地人辦了不少有利於發展的事情。之後被潮人奉為神,並將筆架山改稱韓山。

㈡ 潮州到現在有多少年歷史了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屬南海郡,始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成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太平路隋帝大業三年(607年)罷州復郡,潮州曾一度改為潮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在唐朝的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說,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現在,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稱潮陽郡,唐天寶3年,(閩中)割潮州歸嶺南,唐乾元年(758年)再復潮州。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潮州汕頭,見潮汕莆田淵源。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 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謂的界定,依據就是上面所說的9個縣和汕頭、南澳。後來,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歷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為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現在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現在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以及豐順縣等。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廣義潮州的概念裡面,包含了狹義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與豐順縣講潮州話的民眾。另外陸豐市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講惠來口音的潮州話的民眾,屬於廣義潮汕人的概念,不屬於狹義潮州人概念)
目前的潮州市,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升格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現在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可見,歷史是阻隔不斷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如今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方言」、「潮州工夫茶」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說法有失學術意義上的公允。 不過,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這大概是沿續習慣稱呼。

㈢ 廣東潮州古城有什麼歷史文化

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是廣東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曾經是「十相留聲」之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

潮州有馳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有「三山一水繞城廓」的自然景觀,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為代表的自成體系、獨具一格的旅遊文化。

潮州擁有文物古跡700多處,5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譬如下列:

1.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

2.全國歷史最長的紀念韓愈的祠宇——韓文公祠。

3.國內罕見的宋代民居建築許駙馬府。

4.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堪稱一絕的「己略黃公祠」。

5.始建於唐朝的開元寺。

6.始建於宋朝的青龍古廟。

7.始建於元朝的天後宮。

8.筆架山宋窯遺址。

9.周總理辦公過的涵碧樓。

10.著名的潮州新舊八景。

(3)潮州歷史擴展閱讀:

潮州古城的歷史文化景點:

「潮州老八景」是相對於「潮州新八景」而言的。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

(1)內八景:「潮州內八景」為:東樓觀潮、西園賞菊、古剎梵唱、府衙鍾聲、蓮花午照、七星步月、奎閣晨暉、蘆荻晚眺。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

(2)外八景:「潮州外八景」為: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鳳凰時雨、龍湫寶塔、鱷渡秋風、西湖魚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北閣佛燈。這是潮州古城最美好的風景。

㈣ 潮州鹵水的歷史文化

上世紀80年代初以前,廣東人還一直享受著「一般鹵水」以及「精鹵水(油雞水)」等的傳統固定配方所帶來的鹵水品種,而製作鹵水使用的材料大多以香料葯材、清水或生抽為主,注重豉香,但缺乏肉味和鮮味,口感則以大咸大甜為重點。

到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著粵菜對外界飲食交流的深化,粵式鹵水掀起了一場「鹵水革命」。

在「要想燒雞好,香料加好湯」到「唱戲靠腔,煮菜靠湯」等一系列調味概念的引導下,借鑒四川鹵水的調制之法,加入自身獨有香料配製的「潮州鹵水」隨之誕生。「潮州鹵水」中加入金華火腿、大骨、大地魚、瑤柱等鮮味原料,使得「新派」的鹵水品種不僅帶有濃香的葯材香味,還增加了鮮味和肉味。

「潮州鹵水」和「白鹵水」、「精鹵水」成三足鼎立之勢,令粵式鹵水食品更增齒頰留香之魅力。

在這個改革概念的指導下,所有鹵水都進行了一次革新:在它們原有的色澤沒有改變的前提下,同樣加入了能使鹵水增加鮮味和肉味的原料,並且在口感方面改變傳統大咸大甜的口味,以濃而不咸為指導方針,使原有的鹵水配方得以新生。

㈤ 潮州有什麼歷史故事或神話故事

其三、裝飾工藝豐富多彩,最突出的是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琉璃、彩畫等工藝。對各種裝飾工藝 ,是根據它們的材料性能、特徵,合理地布置在相應的部位上,如屋脊、山牆等部位,常用嵌瓷和灰塑加以裝飾。嵌瓷是一種用彩色瓷片鑲嵌在灰泥上,塑造出各種平面或立體的造型形成的一種藝術品種;灰塑則是用紙筋、草筋灰泥直接在構件上塑造出各種藝術造型。這兩種工藝多採用紅糖水或糯米水為粘凝劑,成型後非常牢固,不怕風吹雨打。相反,嵌瓷經過雨水沖淋之後,更顯出它的光澤。室內的桁、梁、屏、門、神龕等,則多採用木雕裝飾。
其四、精益求精的營造思想。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有明確的規定。《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公侯「門屋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面,擺錫環」;一品二品官員,「門屋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面,擺錫環」;三品至五品,「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六品至九品,「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同時規定,「一品官房……其門窗戶牖並不許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妝飾」。明中葉以前,在潮州的民居的營造型制和裝飾尚較為樸素,使明末以後,潮州民居裝飾日顯細膩繁復,斗拱及彩色妝飾比比皆是,從封建禮制角度看已是僭越,較為典型的有已略黃公祠、從熙公祠等,其裝飾工藝可謂是不厭其精、不厭其細、不厭其煩。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法和裝飾內容,使潮州藝人大顯身手。同時,在營造過程中注入了競爭機制,一般較為大型的民居多用兩組藝匠,以中軸線為分隔,在統一的尺度、材料和既定的題材,兩組藝匠爭奇鬥巧,這對於提高潮州民間工藝水平的提高起著刺激作用,也體現了潮人精益求精的營造思想。
3、恪守禮制,重視教育
嘉慶《澄海縣志》曰:「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資費」因為宗祠是聯系族人、舉行宗族活動之紐帶,也是衡量宗族實力之窗口。它在強化封建禮制上的作用與影響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禮制秩序,對其建築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如百鳳朝陽式宅院、門廳會客、後廳設龕祭祖、中廳可行各種大禮;中廳西側大房,乃家長之居室,前院為客房,後院為內眷,火巷排屋則為族人、傭人之住所,這種格局,切實地體現了父權統治,男尊女卑、主僕有別的倫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點金」,上廳正屋,一定要高於下廳,大房的縱深長度也一定要超過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教育方面,清代乾隆年間周碩勛《潮州府志》有這樣的記述:「望族營造屋廬,必立家廟,尤加壯麗。其村坊市集,雖多茅舍竹籬,而城廓中,強半皆高閏閎,厚牆垣者。三陽及澄、饒、普、惠七邑,閭閻饒裕,雖市鎮也多鳥革翬飛。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梁畫棟,綴以池台竹樹。」「書齋」、在潮州民居確是常見,其作用主要就是教育。自韓昌黎刺潮之後,潮汕之民風丕變,好學成風,宋朝鄉賢王大寶尚書曾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總結。及至明清,潮州的經濟增長促使了文教的發展,更有薛侃等一大批先賢致力於教育,儒家文化滲透到下層社會,追遠報本、光宗耀祖的理念普遍為潮州人所接受。民居中設書齋足可以看出潮州人尚學的精神主流。
4、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潮州地處亞熱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境內河海交匯,雨水多、台風多,洪患多,建築物須立足於實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資源不豐,故建築材料以石材、泥沙、貝灰為主,《周志》稱「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築牆,地也如之,堅如金石。即遇颶風推撲、列火焚餘,而牆垣卓立無崩塌者」貝灰沙的廣泛應用,是潮州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
潮州民居屋頂多採用硬山式,因為它所有的屋頂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風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長,不易受淋,為了防風,屋頂偏於平緩,又適當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擋氣流進入;屋瓦鋪雙層,以利隔熱,瓦面交接處抺灰做成瓦壠,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輕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構件等等無不體現潮州民居講究實用的特色。
至於突出兼容,明中葉以前,潮州民居建築多受八閩文化和中原文化輻射,此後由於潮商在江南一帶活動頻繁,則受到江南文化較大影響,近代則較早吸納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斷發展,顯得絢麗多彩又風格獨具,近代以來,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強勁的勢頭進入本土,許多民宅紛紛使用「紅毛灰」、玻璃、瓷磚,如古城區東平路蒪園建有玻璃廳(民諺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陳慈黌故居的拱門、檐梁內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門窗飾件兼用嵌瓷與石膏構件、地板用馬賽克。赤鳳鎮白蓮村順德居的書齋裝飾,以及遍處皆是的古城區沿街騎樓等……。但是這些居宅、園林的總體布局和外觀,大都以潮州建築傳統風格為基調,反映了潮州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對外來文化的善於融合吸收的能力。

㈥ 潮州廣濟橋有什麼歷史嗎

韓江古無橋。《潮州三陽志·橋道》栽:"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老於操舟者且自恐,閱一日不能四五濟,來往者兩病之。"為渡江,人們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見無橋之苦,擺渡之難。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濟橋"。這便是最早的廣濟橋。
康濟橋經越3年,於淳熙元年(1174)夏,被無情的洪水沖毀。繼任的太守常禕重修之,並將浮舟增至106隻,使"舳艫編連,龍卧虹跨",十分壯觀。橋成尚有餘資,"遂創傑閣於西岸,以鎮江流,名曰仰韓"。其實,這個"傑閣"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創建,拉開了從兩岸向江心築墩架梁的曠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橋墩從淳熙元年至紹定二年(1228),歷54年間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諸太守相繼完成橋墩10座。又以丁允元築墩最多,功績最著,西橋因此而稱"丁侯橋"。東橋以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東岸"築"蓋秀亭"為始,經陳宏規、林山票、林會諸公築建,至開禧元年(1205),共築成橋墩13座,命橋名為"濟川"。開慶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而貫之"。至此,全橋格局始定。
此後,該橋亦興亦廢,時毀時修,風風雨雨又經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葉才迎來了它最輝煌燦爛的時期。
明宣德十年(1435),橋又一次被洪水毀壞。知府王源"以修橋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屬及富家巨室,皆爭先恐後。於是,購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頹毀者補之,石樑中斷者易之"。完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統一全橋名稱曰:廣濟橋。橋成後,"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又在橋墩上修築"廣濟橋廿四樓",使廣濟橋的華麗稱甲一方,令邦人李齡發出了"吾潮勝狀在於廣濟一橋"的贊嘆!
正德八年(1513),廣濟橋遭台風破壞,知府譚倫"繼修如制",復增一墩一樓,減去福州6隻,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後,廣濟橋又屢有興廢,歷經滄桑,但基本格局沒大的變化。直到1958年,因國道交通的需要,將中斷浮橋拆除,改為三孔鋼桁架及兩個高樁乘台式橋梁,並對所有石墩進行了加固補強。1988年,廣濟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結構奇特,形式殊異,華彩奪目,不愧為潮州名城的表徵,不愧為 我國橋梁史上的特例,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㈦ 潮州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

最佳答案 潮州古城區,金山、葫蘆山、筆架山三山鼎立如屏,韓江一水中分似帶,構成了一幅水色山光護古城的壯麗圖畫。這里不但景色迷人,而且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的廣濟橋;有綿延四華里,號稱「百窯村」 的筆架山宋窯遺址;有國內罕見的宋代許駙馬府;有紀念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韓文公詞;有國內首座泰國式佛殿「泰佛殿」,以及常年不幹的鳳凰山天池,至海邊「白鷺天堂」的西澳島自然保護區等等。共有文物古跡720多處,其中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五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十一多處,是粵東文物薈萃之地。這里還是「十相留聲」之所,唐代的常袞、楊嗣復、李德裕、李宗閔,宋代的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張士傑,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來到潮州,將中原文化帶進潮州。點評:謝謝您的解答 我要指正回答回答時間: 2011/12/15 16:12:46回答者:ssn

㈧ 潮州湘子橋的歷史故事

湘子橋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東西各九墩,前後費時五十六年。因「江心流急湍,深莫能測」,橋終未能合攏。當地官紳以擺渡圖利,收取捐稅。「雖濟以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限若千里,潮民病涉,莫此為甚」。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采西湖山石用以修橋,西橋段增至十墩,東橋段增至十三墩,墩高五、六丈,墩面一百多至二百平方米,每墩上建望樓,改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復增建一墩一樓,共二十四墩,中間「設舟二十四為浮梁,周以欄盾鐵緣,連亘以渡往來」(《廣濟橋記》)。每條鐵鏈重4000斤,把梭形串連結成浮橋。浮橋可開開閉。打開時可通過大船。後來梭船改為十八隻。潮諺有雲: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銼牛一隻溜。」所謂「洲」,即是水中陸地,也就是橋墩。「樓台」即墩上望台。各個樓台格式不同,故說「二十四樣」。「銼牛」指雍正年間修橋時鑄的鐵牛,東西橋段各一隻,牛頭上鑄有「鎮橋御水」四字;道光年間一隻只鐵牛被洪水沖走,故雲「一隻溜」。

至於「廣濟橋」怎麼又變成「湘子橋」呢?有兩種說法,都和神仙傳說有關。一說橋是湘靈(湘水之神)架起的,故名「湘橋」。楊凇的《湘橋春漲》詩雲:「一橋橫亘鎖煙汀,急溜朝宗去不停;春水依然仙跡杳,行人猶自說湘靈.」一說橋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所建,故名湘子橋。

關於韓湘子,也有兩種說法。一說韓湘子就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列仙全傳》「韓湘子「條雲:」字清夫,韓文公之猶子也,落魄不羈,遇純陽先生,因從游,登桃樹墮死而屍解。來見文公。文公勉之學。湘曰:「湘之所學與公異……」。《青瑣高議》雲:「字清夫,愈侄……,嘗於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現碧雲二朵,葉間有小字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愈不解詩意。湘曰:事久可驗。後愈貶潮陽,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來。曰,憶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酉陽雜俎》亦載其事。另一說則認為這個字清夫的「神仙」韓湘子,不是韓愈的侄孫韓湘,而是另一個人。《隨園隨筆》雲:「湘乃會昌三年進士,非好道者,其好道者別是一族子」。韓湘是韓愈之侄韓老成(即「十二郎」)的長子,字北渚,韓愈貶潮州時,韓湘與其弟滂皆侍行。韓愈集中存宿曾江口(廣東增城)示侄孫湘詩二首。會昌三年(843)中了進士。他和那個字清夫的韓湘子是兩個人。

從前,湘子橋東頭有石刻 「洪水止此」四字,傳說是韓湘寫的。康熙二十四年修橋時除去此碑,雍正年間代理知府張雲浦借「韓湘子」之名扶乩,重刻「洪水止此」碑,並建湘子廟於橋上。後人就習稱這橋為湘子橋。「湘子橋」名字很美,有古味,有神仙味,慢慢被人們接受了,「廣濟橋」反而很少提及了。橋的建成,託名神仙之力,其實是古代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智慧與辛勞的結晶;亦見工程之艱巨,殆非人力所能為。至於幫助建橋的「神仙「,究是湘水之神,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還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了

㈨ 潮州的歷史文化與現在的發展

其實網路中的介紹已經非常詳盡,包含了幾乎所有的概況和歷史發展過專程。
http://ke..com/view/6843.htm?wtp=tt
潮州在近幾年的屬發展還是比較迅速的,對比過去4、5年,最明顯的是銀行機構和消費類機構的開設,還有對於老城區的修建所帶動的旅遊業也讓潮州近幾年在經濟和建設的發展上有比較大的進展。現在的各個經濟發展區和過往好像沒有太大的不同,蓮雲工業區,楓溪陶瓷,江邊旅遊區,中心廣場區,開元-雙利經濟區等。

熱點內容
生物電理療手法 發布:2025-01-21 09:44:48 瀏覽:240
形容監考老師的成語 發布:2025-01-21 09:20:35 瀏覽:783
菏澤的地理位置 發布:2025-01-21 09:02:37 瀏覽:825
哪個植發醫院最好 發布:2025-01-21 08:54:43 瀏覽:732
初二下學期語文古詩 發布:2025-01-21 08:10:19 瀏覽:879
同步訓練語文答案 發布:2025-01-21 07:34:59 瀏覽:726
托尼英語 發布:2025-01-21 06:39:48 瀏覽:208
自救英語 發布:2025-01-21 06:29:55 瀏覽:178
個人師德師風學習第二階段總結 發布:2025-01-21 05:37:26 瀏覽:970
異地教學 發布:2025-01-21 02:48:52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