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晉朝歷史

晉朝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05:35:57

1. 晉朝的歷史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 ,即位為帝,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 。丞相、疏族琅琊王司馬睿受到王氏和中朝勛臣的一致擁戴,317年三月在建業承製改元,即晉王位,改建業為建康,史稱東晉。 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 。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大晉,即晉武帝 。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一年(280年滅吳統一結束東漢末期和三國時期總共96年的大亂到291年八王之亂開始了長達298年的五胡十六國及以後的南北朝紛爭)。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 ,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被匈奴建立的政權所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 ,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 ,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 。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
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借淝水決戰奠定勝局 。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叛亂。譙縱在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借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
《晉書》雲︰司馬姓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仰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俊,字元異。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司馬懿)即防之第二子也 。
如司馬朗、司馬懿及司馬孚等兄弟共八人,時人稱「八達」。其中司馬懿具有政治及軍事才略,在曹魏後期抵禦蜀漢北伐及平定遼東,成為了魏國重臣 。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馬懿與曹爽受遺共同輔政,但司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發生高平陵事變, 司馬懿重奪政權,至此司馬氏開始專政。在司馬懿去世後,其子司馬師及司馬昭逐漸鞏固司馬氏的勢力 。此期間發生三次嚴重的內亂和割據戰爭,史稱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司馬氏逐步掌握了執政權。
263年,司馬昭為了建立赫赫軍功,統一中國,命鍾會、鄧艾及諸葛緒率軍伐蜀 ,蜀漢主將姜維阻敵於劍閣 。最後鄧艾經陰平直襲涪城,進逼成都。劉禪見大勢已去而投降,蜀漢滅亡 ,史稱魏滅蜀之戰。及後鍾會、姜維意圖叛變,但被司馬昭立即平定。司馬昭勝利後稱晉王,但不久去世。其子司馬炎繼立後於266年建立晉朝,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
晉武帝施行了一系列進步政策增強國力,發展生產。此時孫吳局勢混亂,吳帝孫皓不修內政又窮極奢侈,民心不附 。270年河西鮮卑領主禿發樹機能叛 ,次年匈奴劉猛也隨之出關。 272年司馬炎又派何楨招降李恪平定劉猛叛亂。274年陸抗去世,275年司馬炎釋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樹機能歸降,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晉朝,馬循平定鮮卑 。為了防禦吳國,司馬炎派羊祜鎮守襄陽與吳將陸抗對峙 ,派王浚於益州大造船艦。
276年羊祜提議伐吳,遭群臣反對而作罷。277年樹機能復叛,司馬駿帥文鴦等敗樹機能,降鮮卑二十萬 。沙漠汗被鮮卑舊貴族殺害,衛瓘平定拓跋部內亂。278年羊祜病故,臨終推薦杜預鎮守荊州。此時司馬炎派馬隆前往涼州平叛,禿發部眾殺樹機能降。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浚、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伐吳的時候了,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 。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12月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為大都督 ,上游王浚、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胄軍多路並進。於280年逼近建業,孫皓見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三國時期結束 。
晉朝建立後,曹魏時期壓抑的世族在司馬懿及陳群羽翼下抬頭 ,當時出名的世族有琅玡王祥、滎陽鄭沖、陳國何曾、臨淮陳騫、潁川荀顗、荀勛、河東衛瓘、河東斐秀、太原王渾、泰山羊祜、河內山濤、京兆杜預等。曹魏時期的清談,到晉代時許多士大夫紛紛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祿又求出世隱遁的士大夫 。
朝政方面,晉朝在歷史上首先建立了門下省,三省制度完善,並且在277年創 建了國子學。由於諸臣在「平吳」與「立嗣」等議題上發生爭執,使得黨派形成。以侍中任愷為首張華、庾純、溫顒、向秀、和嶠等一派,與尚書令賈充為首楊珧、王恂、華廙等為一派相對立,在立嗣上諸臣爭執更劇。當時太子司馬衷昏庸無能,武帝之弟齊王司馬攸較仁孝慧敏。司馬駿、衛瓘、和嶠等主張廢衷立攸,但遭楊皇後和賈充、荀勖等人反對。最終晉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馬攸回其封國,齊王憂病而死 。
軍事方面,西晉立國後,武帝分封諸王,於277年遣諸王就國,其中一些都督諸州軍事。如汝南王司馬亮督豫州、楚王司馬瑋督荊州。統一後,為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備。分封諸王與去州郡兵是避免權臣專政及地方,顯示天下太平。《晉書》山濤傳:大郡武吏百人,小郡有武吏五十人,職官志:大國守土百人、次國八十人、小國六十人,整個中原沒有常備軍防禦 。盡管諸侯王名義上可以建立千人的部隊,鎮守本國,但是晉朝實際沒有出現諸侯割據,《晉書》地理志:王不之國,官於京師 。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琅玡王南渡整個江南沒有諸侯王鎮守。
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 ,外戚楊駿託孤輔政 ,出汝南王鎮守許昌。野心勃勃的皇後賈南風干政。當時楊駿執政,與賈後對立,楊駿為了鞏固自身勢力,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使宗室諸王與某些大臣不滿。291年賈後藉由楚王司馬瑋除去楊駿及其勢力 ,任命汝南王亮與衛瓘掌政 。不久賈後利用楚王瑋與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衛瓘,再以偽詔殺楚王瑋,任命張華、裴頠及賈模等人掌政 。
至此賈後奪權成功。所幸張華等人同心協力,盡忠職守,政局得以穩固。此時關中羌氐叛,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郝度元以齊萬年為首,聯合西北馬蘭羌、盧水胡叛變。299年齊萬年之亂平定。江統和郭欽都曾建議將胡族強制遷離,他所著《徙戎論》提出更完整的主張,晉室施行了優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代替過去的強制遷徙,但是沒有對有野心的分裂貴族採取遷徙和防範措施 。
由於太子司馬遹非賈後親生 ,賈後意圖廢除。300年太子被賈後污篾謀反,被廢。趙王司馬倫采孫秀計,挑撥賈後殺掉太子。而後趙王倫聯合齊王司馬冏以替太子報仇為由發兵去除賈後及其黨羽,趙王倫專政 。
301年,趙王司馬倫自立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為太上皇。三月,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聯合常山王司馬乂(後封長沙王)伐趙王倫。五月去除趙王倫及其黨羽,惠帝復位,齊王冏專政。302年成都王穎及河間王顒派軍討伐齊王冏,長沙王乂聯合宮廷將領於京城洛陽響應。齊王冏及其黨羽被除,長沙王乂掌政,被外戚羊玄之遙控 。
303年成都王穎聯合河間王顒率軍攻擊洛陽,討伐羊玄之等人,但被長沙王乂屢屢擊敗。304年初洛陽城缺糧,宮廷將領逼東海王奏免長沙王乂,開城投降。長沙王乂被河間王顒將領張方殺害,成都王穎迫惠帝立其為皇太弟,河間王顒為太宰,東海王越為尚書令。成都王穎勝利後,班師返鄴,政治中心北移 。而後宮廷將領陳軫集結各方兵力,挾惠帝討伐成都王穎。最後失敗,晉惠帝被俘,東海王越逃至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北),河間王顒將領張方佔領洛陽 。
但不久東海王越的親弟並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幽州刺史王浚聯合異族鮮卑、烏桓等勢力擊敗成都王穎。張方挾晉惠帝逃至洛陽,擁有關中及洛陽的河間王顒與東海王和解,最後成都王穎被廢,河間王顒改立司馬熾為皇太弟 。305年東海王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306年東海王越攻入長安。河間王顒和成都王穎敗走,司馬模佔領長安。東海王越迎惠帝還洛陽,隨後成都王被害,晉惠帝病死,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攝政,八王之亂至此結束 。
天災人禍,少數民族又受到當時士族統治者極端壓迫,內遷諸民族乘機舉兵紛紛尋求獨立謀生,造成五胡亂華 ,永嘉亂後士族百姓紛紛南渡自保。其中「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有十六國,分別是:①成漢、②前趙(漢趙)、③後趙、④前燕、⑤前秦、⑥前涼、⑦後燕、⑧後秦、⑨西秦、⑩後涼、⑾南涼、⑿南燕、⒀西涼、⒁北涼、⒂大夏、⒃北燕。後世由此統稱16國諸多列國的那段混亂時期為五胡十六國時期 。
五胡亂華前北方外族分布圖,當時外族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盧水胡、烏桓、巴人及高句麗人。八王之亂期間,地方勢力不斷膨脹,少數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陸續叛變,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漸勢大,於304年稱王,兩年後稱帝,國號成,與羅尚在巴郡對峙。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和司馬騰圍攻,遣匈奴領袖劉淵回並州發兵支援,劉淵乘機宣布獨立。308年劉淵稱帝,國號漢,割據山西西南部。由於晉朝在中原解除武備,無力平定叛亂,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動搖了統治基礎。晉室在八王之亂後面臨一場覆亡危機 。
劉淵為了要擴充版圖,遣子劉聰攻打洛陽,多次被擊敗。石勒及王彌掠奪關東各州,石勒吞並王彌,脫離劉淵轉戰南下 。310年劉淵去世,劉聰殺新帝劉和自立為帝。同年,石勒經宛城、襄陽,掠奪江漢一帶,隔年北返。當時關東又有蝗災,洛陽缺糧,鮮卑拓跋部猗盧等欲派兵防禦洛陽,司馬越以無糧推辭,並率朝中重臣及諸將東討石勒,懷帝困於洛陽。
311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矛盾爆發 ,密詔苟晞伐之,隨後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當他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襲擊,晉軍精銳受屠盡亡,重臣降後被殺。此時洛陽空虛,被劉聰、王彌兵攻破,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餘人,擄走晉懷帝,史稱「永嘉之禍」 。313年晉懷帝被殺,晉愍帝於長安繼立帝位,劉聰派劉曜持續攻打。316年晉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亡 。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亡後,在北方尚有多個忠於晉朝的地區,即並州北部劉琨、幽州段匹磾、冀州的邵續、青州的曹嶷、徐龕;東北還有慕容廆、段眷;北方還有代王;西北涼州還有張氏集團。然而,並州劉琨先被石勒擊潰,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則奉東晉王敦密令將劉琨處死,之後段匹磾也被石勒擊敗。劉聰死後,部將分裂 ,叛逃的多達二十萬戶,晉軍也一度攻打到離其都城不遠的絳縣,靳准殺劉粲,建立晉藩天王制度,向晉朝臣屬,不久遇害。石勒佔領了河東,劉曜也拋棄漢旗號 ,兩人都自立為趙國。劉曜載記:在涼州張寔去世之後,其弟張茂向前趙的劉曜稱臣(張軌傳記載張茂未降並打敗了劉曜)。與晉朝對立的三個割據勢力,在當時佔領了晉朝五分之一的國土 。
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謚號為晉元帝,史稱東晉 。但晉廷穩定後大量引用僑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壓抑江東世族。然而,由於僑姓世族持續侵犯江南經濟並打壓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僑吳世族在政治及經濟上的沖突仍在。加上世族對寒族歧視、與朝廷分庭抗禮;中央與方鎮對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東晉一朝未能統一中國。
晉元帝司馬睿原屬於東海王越一黨,鎮下邳。當時江東少受中原戰亂影響,晉元帝渡江後倚重王氏,信任王導、王敦,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吳姓世族以義興周氏及吳興沈氏並為江東二豪,吳郡朱、張、顧、陸四氏居次。303年、305年及310年間江南發生三次叛亂 ,皆由義興周氏的周玘和顧榮、賀循、紀瞻、甘卓等平定,使江南得以穩定,史稱三定江南。307年八王之亂後,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鎮到建康。南遷後王導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政策穩定政權,他藉由當地名士顧榮、賀偱、紀瞻為引,進而獲得吳姓世族的擁護。而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導號召下共同支持司馬睿,使得江南諸州次第歸附,晉懷帝蒙難司馬睿被天下推舉為盟主,不久被晉愍帝任命為丞相,在江東建立統治 。
東晉統治階級主要由世族掌權,由於軍權外重內輕,不少方鎮心懷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亂、蘇峻、祖約之亂及桓溫專政。此時雖然陸續有北伐以收復失土,因為內部矛盾而始終未能重建鞏固的全國統一政權。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 。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這是成立以來最團結的一次。淝水決戰後前秦崩解,謝安、謝玄等人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然而,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篡位。由於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並奪得皇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 以穩定局勢。東晉的庄園經濟的程度比西晉更重。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 下,江南獲得全面開發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使得後來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在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因為北方外患威脅仍在,東晉朝廷賴世族及方鎮的支持以穩定局勢,這使得不少士族掌握強大的武裝形成割據。王敦素來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晉元帝為了抑制王氏權勢,以劉隗、刁協、戴淵等人牽制,並防禦王敦,削弱其兵權。 王敦利用祖逖去世、京城防禦不足,於322年發兵,攻陷建康。刁協等人被殺,史稱王敦之亂。晉元帝憂憤而死,太子紹繼位,是為晉明帝。當時王敦欲專權,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縣),但於324年病危。晉明帝下令討伐,平亂成功,由於王導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晉室重用 。
325年晉明帝去世,太子衍繼立,是為晉成帝。由王導及外戚庾亮輔政 。當時軍事重鎮分由陶侃鎮守荊襄地區及由蘇峻及祖約等鎮守淮南地區。陶侃懷疑因為庾亮的干預,使得未能輔政而感到不滿。庾亮為了提防陶侃,任溫嶠鎮守武昌 。由於蘇峻及祖約對庾亮鞏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滿,於327年反叛。次年蘇祖聯軍攻陷京師,脅持晉成帝,庾亮逃至尋陽(今江西九江市),史稱蘇峻之亂。此時陶侃觀望,經溫嶠力勸之下決定討伐蘇峻。蘇峻迎戰陣亡,329年陶溫聯軍收復京師,平亂成功。事後庾亮請罪,外調鎮蕪湖,朝廷由王導執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遙控朝廷,與王導交惡。339年後王導與庾亮先後去世,由庾翼執政,掌握荊州軍權 。
在東晉成立後,南遷的晉人莫不希望發動北伐,收復在北方淪陷的家園。但由於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豐富的資產使得重返北方的意願不高。但是東晉建立後,依然進行了多次的北伐 。 東晉初期,朝廷採取以攻為守態度抵禦北方 。317年祖逖意圖北伐,晉元帝給予充分支持,不僅從庫存數千匹布帛中取出三千匹支援,晉元帝命祖逖相機收復中原。他招募流民建立軍隊北上,晉元帝還先後派自己的次子和司馬颺出兵配合祖逖 ,並與當地塢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復黃河以南領土,與石勒隔河相持。
但由於東晉發生內亂,朝廷於321年派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各軍守壽陽,鎮西將軍祖逖不願隸屬其下,修武牢沿黃河防禦,又得知朝廷內部王敦和劉隗矛盾重重,憂憤而死。王敦因為祖逖去世而不必顧慮遂叛變 。祖逖軍由其弟祖約率之,最後也隨蘇峻叛變。由於晉朝內部矛盾,失地得而復失。晉成帝時則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們以荊州為中心,意圖發動北伐。但是因被抵制,所以沒有實現統一。庾氏兄弟相繼去世後,朝廷先後由褚裒、殷浩、謝尚、桓溫、司馬勛等多次北伐 。
346年晉穆帝時,桓溫、周撫、司馬無忌、毛穆之、袁喬等討伐成漢,次年討滅。349年石虎死,晉廷派褚裒北伐,失敗。桓溫多次破壞北伐,在褚裒北伐失敗後引軍東下武昌與殷浩爭權。晉廷不許,改以殷浩、司馬勛、謝尚負責北伐。352年殷浩聯合羌將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擊敗。次年殷浩再度北伐,為姚襄所襲,殷浩被桓溫彈劾罷免。354年桓溫伐前秦,但由於苻健采堅壁清野戰術 ,桓溫又態度消極不進,最後晉軍缺糧而撤退 。356年,桓溫討伐河南姚襄,擊潰之並攻佔洛陽,修謁皇陵。358年桓溫不顧朝廷要求其駐守經營洛陽,僅留毛穆之三千人守洛陽,自行南撤。等到晉哀帝及晉廢帝(即司馬奕)相繼為帝之後,桓溫已經控制兵權。
當時北方呈現前秦、前燕代涼割據的局勢,洛陽為前燕佔領。桓溫為了准備專權,於369年討伐前燕 。當時燕軍大敗,晉軍進駐枋頭(今河南浚縣附近)與燕將慕容垂對峙。最後晉軍缺糧而退,慕容垂率軍追殺,晉軍大敗。371年桓溫廢晉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司馬昱為簡文帝。隔年簡文帝去世,晉孝武帝繼位,373年桓溫要求「九錫」,大臣謝安、王坦之拖延該事,不久桓溫病死 ,東晉暫時中止了北伐。
淝水之戰前夕,前秦東晉對峙圖晉孝武帝時,謝安執政,桓沖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中央軍力,晉孝武帝令謝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軍 。
370年前秦滅掉前燕後,前秦帝苻堅即有意滅東晉以統一天下。373年攻下東晉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圍攻襄陽,朱序堅守,於隔年攻破,俘虜了朱序;又派彭超圍攻彭城,卻被謝玄率北府兵擊敗。382年呂光平定西域後,苻堅的目標指向東晉。隔年5月桓沖率10萬軍,意圖奪回襄陽,苻堅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禦 。8月苻堅認為時機已到,率舉國之師南征東晉,兵分三路,聲勢浩大 。他親率步兵60萬抵達項城,派苻融為先鋒率27萬兵攻打壽陽,梁成等人屯洛澗以控制淮河。晉廷震驚,謝安力持鎮定,命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與謝琰、桓伊等人率8萬北府兵北上救援 。
383年10月秦軍前鋒攻陷壽陽後,苻堅趕往指揮,並派朱序向謝石諸降勸降。但朱序盡泄秦軍虛實,並建議速戰速決。11月謝玄派劉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澗,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12月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 。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於後軍大喊秦軍已敗。此時秦軍大亂,謝玄等人乘勝追擊,秦軍全面崩潰,苻融戰死,苻堅中箭,孤身北返,後由慕容垂護送。此役晉軍全面勝利,於東晉歷史上意義非凡,史稱淝水之戰 。
戰後,謝安都督諸州軍事,准備北伐支離破碎的前秦。384年謝安命謝玄、桓石虔率軍北伐,謝玄等人自廣陵北上,攻克鄄城、廣固等地,並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 以運送糧草。此役收復山東、河南一帶,將領土劃至黃河以南。荊州軍也成功收復四川、襄陽一帶。謝玄繼續北上,前鋒劉牢之一度打到鄴城。但專政朝廷的司馬道子忌諱謝氏功高,朝議「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還」,令謝玄回鎮淮陰,最後北伐功敗垂成 。
司馬道子為晉孝武帝之弟,甚受信任。淝水之戰後謝安謝玄被司馬道子排擠,最後相繼去世,朝廷逐漸混亂,北府軍後由王恭等人統率。桓沖去世後,桓家後來由桓玄領導。390年晉孝武帝對司馬道子不滿,遂內以王珣、王雅入廷,外以王恭任兗州刺史、殷仲堪任荊州刺史;司馬道子也引王國寶及王緒抗衡,朋黨亂起。
396年晉孝武帝被貴人張氏殺,太子繼立,為晉安帝。398年王恭和 庾楷上表彈劾王國寶並領兵討伐,殷仲堪遙援,吳姓世族也發民支持。司馬道子畏懼,只好殺王國寶、王緒求和。之後司馬道子聽從司馬尚之建議,任王愉江州刺史為外援。
次年王恭聯合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再度舉兵。司馬道子命其子司馬元顯為都督同王愉率軍抵禦。王愉被擊敗,聯軍攻至京師。司馬元顯收買劉牢之倒戈,王恭敗死。殷仲堪與桓玄得知後退至尋陽,由桓玄任盟主,最後雙方言和。朝廷為分化殷仲堪勢力,任桓玄為江州刺史、殷仲堪為荊州刺史、其部下楊佺期為雍州刺史。399年桓玄殺殷楊二人,並其轄地 。
司馬元顯擔憂北府軍不可靠,征江東豪族佃民以建立新軍,稱為「樂屬」。這卻使「東土囂然」,引發民變,399年孫恩率眾攻陷會稽,史稱孫恩之亂。孫恩世奉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大受世族及平民信仰。400年孫恩擴張勢力,江東豪族 及五斗米道紛紛響應,江東八郡完全淪陷。401年孫恩偱海路直襲丹徒,京師震撼。劉牢之派劉裕至海鹽擊敗孫恩,孫恩乘船而退,又被劉裕擊敗。402年3月孫恩為臨海太守辛景所敗,投海而亡。余眾由其妹夫盧循領導 。
402年司馬元顯為免桓玄乘亂偷襲,搶先西征,任劉牢之為先鋒,司馬尚之為後部。桓玄也率軍東下,大破司馬尚之,劉牢之認為司馬元顯無用而倒戈,引桓軍入建康。桓玄控制 朝廷,誅殺異己,先後殺司馬元顯與道子,奪取劉牢之兵權,誅戮部分北府將領,提拔北府將領劉裕。桓玄最初有意革新朝廷,但最後豪奢縱欲,政令無常,漸失人心。
403年桓玄篡位稱帝,建國桓楚。司馬遵與毛璩等起兵擁晉後,劉裕同北府舊將何無忌、劉毅舉兵,收復建康,桓玄挾晉安帝西撤江陵。而後桓玄又率軍東下,被劉毅擊敗。最後桓玄逃往蜀地,途中被馮遷所殺。桓振、桓謙又挾晉安帝反抗,直到405年肅清桓氏勢力,何無忌得以迎晉安帝復位,也掌控了朝廷 。
劉裕掌控朝廷,荊州刺史劉毅忌妒,意圖舉兵 。412年劉裕搶先討伐之,劉毅兵敗自殺。譙蜀為東晉叛將譙縱所建。在405年時,益州刺史毛璩率軍討伐江陵桓振,蜀軍不願遠征,便推譙縱為主叛晉。隨後攻陷成都,殺死毛璩,譙縱也自號成都王。408年晉廷派劉敬宜率軍討伐但失敗。413年劉裕派西陵太守朱齡石率軍西伐,攻佔成都。譙縱敗退自殺,譙蜀亡 。
盧循為孫恩繼承人,桓玄為安撫之任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斷襲擾沿海。404年盧循由海路攻佔廣州,隔年晉廷為安撫而命他為廣州刺史。410年盧循趁劉裕北伐南燕之機,與其姐夫徐道覆分二路北伐,合潰劉毅於桑洛州(今江西九江市),乘勢攻入京師建康,史稱盧偱之亂 。
此時劉裕已趕回,盧循和徐道覆發生內訌,盧循久攻京師不破,撤守尋陽。10月徐道覆進攻江陵,為守將劉道規所敗。12月盧循敗於晉軍,退守廣州。411年劉裕派兵擊殺徐道覆。盧循最後於交州被交州刺史杜慧度殲滅,投水自殺,至此亂事平定 。
劉裕消滅若干異己後,為了名正言順稱帝,先後發動兩次北伐 。當時南燕慕容超屢屢入侵,409年劉裕率軍伐南燕。於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廣固,擒殺慕容超,南燕亡。而後因盧循叛亂,劉裕回師。後秦因為屢遭夏主赫連勃勃入侵,國勢大衰,幼主姚泓初立。416年12月 劉裕再度北伐,連克許昌、洛陽 。隔年劉裕兵分兩路圍攻關中,最後攻破長安,後秦亡。
但於該年冬天,留守京師的劉穆之突然去世,為免朝廷生變,劉裕不得不親返。他命其幼子劉義真同王鎮惡、沈田子等諸將防守長安,後來諸將內哄,夏主赫連勃勃率軍攻擊 。417年冬劉裕命劉義真等將領率軍東歸,遭夏軍追擊,元氣大傷,至此北伐結束。關中失守後,劉裕開始積極謀取帝位。同年劉裕殺晉安帝,立其弟德文,為晉恭帝。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宋,史稱南朝宋,是為宋武帝, 東晉至此滅亡。439年北魏統一華北後,至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

2. 晉朝在歷史上存在了一百多年,為什麼卻很少被人們提及呢

晉朝雖然在歷史上存在了100多年,但是由於晉朝沒有什麼精彩的歷史故事,文化衰落,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基本沒有,而且朝廷內斗嚴重,沒人願修史書,再加上五胡亂華的事件,導致歷史空白。所以晉朝在歷史上存在感很低。

晉朝的朝代特性很特殊,前有三國,後有南北朝。這兩個朝代都非常亂,但是有很多精彩的歷史故事,無論老少還是婦孺,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它們的故事。相比之下,晉朝的歷史就平淡多了,也沒多少大家熟知的精彩故事,這一對比,晉朝更加沒存在感了。

一個朝代被後人熟知,很大的因素來自影視作品,晉朝因為歷史的空白而很少能想出題材,導致沒什麼影視作品,所以很多人對晉朝的印象都很陌生。

一個沒有正史的朝代怎麼可能被人提及?大家想要了解都無從得知,頂多通過野史或者其他朝代的正史來獲知。總有一天,它會慢慢被後人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3. 關於晉朝的歷史書

《晉書》。

《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晉書》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3)晉朝歷史擴展閱讀:

《晉書》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唐代以前,有關晉代的史料,沒有一家令人滿意的。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對各家史著逐一進行了批評。

撰寫一部系統、完整、旨趣較高的晉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願。貞觀二十年他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擔任監修,組織編寫《晉書》。

眾人撰寫《晉書》,從受命到成書,僅歷時兩三年。

成書時間之所以較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晉書》由於有政府做後盾,人力、物力、財力和圖書檔案資料都有保證,這些條件,是私人修史無法比擬的。二是有多種晉史著述可供參考。由於有藍本作為依據,成書自然較為容易。

《晉書》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捨,喜歡採用小說筆記里的奇聞軼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於它的史料價值。

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有片面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向。因此,後人批評它「競為綺艷,不求篤實」。這也是《晉書》的缺點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晉書

4. 晉朝為什麼不寫入歷史:晉朝為何成有史以來最黑暗的

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中,短暫王朝往往的不到足夠的重視,很容易以偏概全,或者一筆帶過。秦朝和隋朝還算是好的,畢竟是統一進程中的短命王朝,代秦、隋而興起的漢、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穩定強盛的兩個朝代。而西晉屬於分裂過程中夭折的王朝,身後延續了中國歷史上最漫長的一個分裂時期。所以在歷史敘述中往往被一筆帶過,或者簡單的概括為奢靡、貪婪、白痴和政治上的不思進取,清談誤國。
滅吳後,西晉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因此自西晉建立,政風十分黑暗,世家大族則貪暴恣肆,奢侈成風。由於未能解決政風腐敗、黨派亂起、宗室權力擴張與外族內遷問題,種下日後八王之亂與永嘉之禍的遠因。
西晉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內遷。自東漢光武帝允許邊民內遷以來,大量游牧民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由於遷入人口數目相當多,與關中一帶晉人相差不遠。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埋下伏筆。
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西晉滅亡,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

5. 為什麼晉朝是歷史上最垃圾的朝代

  1. 晉朝是通過篡位建立的,晉朝建立者本是曹魏時期權臣,而且把曹魏皇帝欺負的很慘,為後人所不齒

  2. 晉朝建立後不久,統治者開始奢侈迷亂,奢侈風遍及全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第二人皇帝又是個傻子,被皇後賈南風欺負的很慘,弄得朝政烏煙瘴氣,藩王趁機叛亂,八王之亂開始,長時間的內戰導致百姓死傷無數,流離失所

  3. 晉朝滅東吳,統一全國後,並無其他方面的建樹,只知享樂,不思進取

  4. 八王之亂後,西南氐族佔領益州建立成漢,十六國開始,北方游牧名族相繼進入中原,匈奴崛起建立漢國(後改國號趙,史稱前趙或漢趙),並興兵攻下長安,晉愍帝司馬鄴被俘,西晉滅亡,北方被匈奴人佔領後,東晉元帝拒不發兵救援晉慜帝,在建安稱帝,東晉開始

  5. 自成漢建立,十六國開始,北方相繼被五個游牧民族佔領長達一百多年,政權更替頻繁,各國之間相互攻伐,百姓死傷不計其數,這一時期被稱為黑暗的時期,中華文明遭到沉重的破壞,北方被禍亂成一片廢土,然而東晉統治者和氏族們只知居江南一隅,不思奪取中原,對北伐頻頻阻攔搞破壞,使後人對晉朝非常失望

  6. 東晉時期,大門閥掌握實權,皇帝逐漸淪為傀儡,政治腐敗,毫無建樹,這也是當時的九品中正制的政治制度決定的,這種制度並不適合國家的需要,可以參考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幾百年間的發展,這段歷史非常混亂和黑暗,使人們對他們的了解知之甚少

  7. 晉朝一共存在一百多年,大多是在戰亂時期度過的,然而頻頻的毫無大多的作為,懦弱和腐敗深深的印在晉朝身上,這段歷史很少提及,這也是漢族人民的痛,那段時期漢族人民受了很多很大的苦難,北方的漢族人民更是遭到滅頂之災(網路五胡十六國和冉閔的殺胡令),然而他們的統治者並不管他們的死活,說最垃圾的朝代也不為過

6. 晉朝歷史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後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大晉一統天下,後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天下這一偉業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於拖死這一千古名相,並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於徹底斷了。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於取魏而代之,並一統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准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而原來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而他選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於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於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後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後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後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捨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後趙作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於是人們把希望寄託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馬扼殺了。

然後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力,所以他轉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帶來了希望,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動了南征。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天下或許不是什麼難事吧。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並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後人無盡的話題。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造了一個時代,他們製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門

公元363年,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當年傳說上天會讓西楚霸王項羽轉世,大家認為是冉閔,但是要說劉裕也未嘗不可。當然,劉裕和項羽的關系還不如和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那樣密切。

或許是兩漢過於輝煌的關系,那時反正是姓劉的總能和劉邦這位老祖宗扯上關系,於是真正光復漢室的劉秀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三分天下的劉備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位日後成為一朝之主的劉裕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

不過,他的漢室宗親可就比較遠了,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怎麼也能算是劉邦直系子孫,而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乃劉邦之弟,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卻是旁系的旁系。而且此時已經不是漢朝末年了,而是東晉了,他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卻不能為他得來半點好處,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只能作為談資罷了。其實硬要說的話,那位匈奴人劉淵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還建立了漢國呢。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劉裕沒有以重建漢室,而是取了一個曖昧的「宋」作為自己的朝代稱號吧。

那是後話了,公元363年,我們這位日後的帝王還剛出生,面臨隨時會夭折的危險。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會給什麼吉兆,比較夢見吞紅日啊,龍鳳下凡啦,總之是很特別的事,那劉裕出生有什麼吉兆呢?可惜,假如真有這個吉兆,我們也無從得知了,因為劉裕的娘親趙氏已經在劉裕出生後便已經死去了。

劉裕的家境並不是很好,生父劉翹只是做一個無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錢,而撫養嬰兒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古代人還沒有象現代這樣用奶粉喂養的習慣和條件,只能用母乳喂養,而這樣就要請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媽,可是這樣是要花錢的,古代小說里說到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抱著孩子四處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劉翹估計也沒這樣的時間和臉皮,何況想到這孩子剋死了妻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就准備拋棄劉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義的說法,這劉裕被拋棄後一定是被哪位達官貴人的下人揀到,帶回去,然後這達官貴人家裡又無小孩,便當做親生孩子養,長大之後繼承家業,日後與親生父親相認,那是喜劇,與親生父親反目成仇,那是悲劇,與親生妹妹相愛,那是雷雨了。要是按照西方歷史的寫法,劉裕會被狼收養,最後成為一個英雄,建立起一個叫羅馬的國度。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寫法,那劉裕會被哪個和尚道士收養,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長大學成一身武藝,日後發覺自己的身世撲朔迷離,原來自己是某個……

打住打住,劉裕的身世還沒這么戲劇性,在千鈞一發之際,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劉萬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媽,並且寄住在他家中。作為一個叔母和奶媽,杜氏對他極好,甚至為了他,連自己的次子劉懷敬的奶也顧不得喂,據說之後劉懷敬智力有點問題,便是因為斷奶太早的關系,劉裕日後對劉懷敬一家也甚是照顧,恩寵有加,也是為了報這一恩情吧。不過假如要說是杜氏看出劉裕日後的成就,那也誇張了些,當年劉備被劉元起看重,那是因為劉備已經成年,顯出一定潛質。要說杜氏能看出嬰兒的劉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議了些。杜氏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同情吧。

劉裕在叔母家兩年,才回到家,然後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說,茁壯的成長著。成為一個「雄傑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偉,不事廉隅小節」的奇男子了。

不過這位奇男子可沒什麼好風評,此時劉裕的生父劉翹已經病逝,他續娶的妻子,也便是劉裕的後母蕭氏獨自撫養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劉裕對待繼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職業不是很好,以賣履為生,這和他的前輩,劉備到是很象。說起來也奇怪,當時劉家並不是沒有人才,劉備那時劉表劉璋的個人條件都比劉備要好得多,而劉裕時期也有劉牢之這位北府名將。但是卻總是劉備劉裕這樣出身貧寒成就一番偉業。

不過說起來,劉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年輕時都沒什麼好習慣,劉邦被自己的父親看不起,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劉秀年輕時喜歡包庇收留不法分子,顯然就是地方一霸,劉備雖然還求求學,也喜歡拉幫結伙,做個小混混,看他打督郵的那脾氣,火氣還挺旺,到了劉裕這代,也沒什麼改進,也是不愛讀書,游手好閑的緊,而且更進一步,還有愛賭博的超級壞習慣。甚至因為欠錢,還被人綁起來打,要不是好友王謐幫他還債,我們在史書上也只能見到一位姓劉名裕的賭徒因為欠錢不還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誡世人的例子了。當然,這個例子只會出現在一些筆記中,不會出現在帝王本紀里了。

劉裕日後有沒有改掉這壞習慣,不得而知,不過看他日後作戰用兵,甚是行險大膽,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賭博練出來的,不過他的將才可比他的賭才厲害的多了。

其實劉裕不但愛賭博,還喜歡吹牛,一次在竹林寺,眾僧說他有龍光在身,還有射箭傷蛇,傳為王者的傳說,這和他前輩劉邦那個斬白蛇的故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估計是劉裕書讀的少,編故事也不圓,不過劉裕成事後,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進入正史了。

我們還是把眼光再放到整個天下吧,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的首都已經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很快就要分裂成東西兩邊,羅馬城不久將被蠻族攻克,東方的中國,北方前秦帝國就象那個傳說中的大秦帝國一樣蒸蒸日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王猛輔佐在仁和的蠻族君王苻堅身邊,一統北方後逝去,而此時的苻堅正在事業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遼東、巴蜀,漢晉原有的疆域已經大部在其手,只有南邊的東晉,還是守著漢人正統的名號,實在是他的眼中釘。

然而這個眼中釘又實在太難啃,東晉政權雖然偏安,但是還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幾個將才,當時的漢人也極為善戰,苻堅按壓不住一統天下的野心,終於不顧勸阻,率領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淝水一戰,東晉士族中那位白面書生一般的名將謝玄,大敗苻堅,前秦帝國內部的矛盾集體大爆發,轉眼間,那個一統北方的大帝國便土崩瓦解了。而東晉也無力北進,天才名將謝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劉裕那,淝水之戰時劉裕才21歲,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參與了這次百年罕見的大戰役。事實上,此時的他還沒有參軍,或許是淝水之戰北府軍的驍勇引發了他的豪心吧,或許是想出頭,他准備參軍。

東晉時期還沒有科舉制度,當官主要途徑是推薦,而且實權大官職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劉裕這樣沒有背景,家世背景貧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親那樣做個小吏,或許命運好還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過兩晉承襲漢制,軍功受封賞極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業,最好的辦法也只有參軍一途。當時並沒有後世那樣「好男不當兵」的習慣,雖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但是對參軍也沒有什麼歧視,朝廷也不會在小兵臉上刻字,尤其晉朝兵制此時已經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發展,赫赫有名的北府軍,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

但是,參軍易,要成就偉業難,晉朝士族勢力強大,掌握實權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溫,謝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才能掌握實權,象劉裕這樣的寒人,要成就偉業,掌握大權,並不容易。

不過,這也是唯一的路了,劉裕參軍,或許是自身條件不錯,他就任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開始了他的輝煌的軍旅生涯。

--------------------------------------------------------------------------------

-- 作者:琴劍山河
-- 發布時間:2005-4-19 3:14:00

--

三、醉里挑燈看劍

說到劉裕參軍,就不能不說到劉裕參加的北府軍。東晉後期,以兩大軍系為主,其一便是桓溫首創的荊揚強兵,這是桓溫當年西征北伐的主力,雖然最後一次北伐中損失頗多,但是元氣未傷,日後經桓沖桓玄兩代經營,其實力相當可觀,乃是東晉西線主力,不過朝廷對桓家是又恨又怕。為什麼?當年桓溫可是明著要篡位的,只靠謝安那個拖延戰術還有晉帝哭鼻子才混過去,之後桓沖雖然對朝廷還算忠心,但是朝廷對控制在桓家的荊揚強兵可是不放心了。

不能依靠荊揚強兵,那隻有建立自己的武裝,那便是晉末的第一強兵北府軍了。這北府軍是謝玄為了抵禦前秦,招募北方流民建立起來的軍隊,這軍隊建立之後屢立奇功,淝水一戰中更是名滿天下。北府軍大本營便在劉裕出生的京口,而且又名聲赫赫,要投軍自然要投北府軍了。

起初劉裕在老將孫無終手下做事,此時北府軍的創建者謝玄已死,軍中由王恭主事。但是在公元398年,青兗二州刺史王恭,廣州刺史桓玄,南郡相楊佺期,豫州的庾楷對朝廷司馬道子不滿,起兵反抗,而因劉牢之叛之,王恭被俘而殺。劉牢之代王恭掌握了北府軍大權。而其他三鎮和朝廷達成協議退兵。在這里,劉裕應該隨軍,但是並沒有他作戰的史料記錄留下,我們再次看到他,是孫恩之亂。

東晉政局敗壞,這使得其他人便有了謀逆之心,此次到不是因為其他強鎮作祟,也不是朝中權臣篡位,更不是北方胡族南下,而是那個自東漢以來一直流傳的五斗米道。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大家都知道是太平道所策動的,其實在同時,還有一個五斗米道,創始人乃蜀中張道陵,雖然他和太平道同屬道教,但是不屬於一個系統,在黃巾起義中並沒起兵作亂,日後教主張魯還占據漢中做起一方諸侯來,日後張魯投降,但是這五斗米道卻在各地發展起來,東晉也受到很大影響,很多士族如王羲之便是信徒,和當年張角一樣,五斗米道的教主孫泰(他同時也是朝廷官員)也起了反心,卻被司馬道子所殺,不過他侄子孫恩卻逃了出去,做起了海盜,等到三吳之地因為朝廷「樂屬」(簡單的說就是要佃戶再去做兵戶)不滿生亂,他便上岸聚眾造反。短短時間,便糾集數十萬之眾,他上表要求朝廷殺司馬道子和其子司馬元顯,大有攻入建康之勢。此時是公元399年。隆安三年。

(說件比較搞笑的事,王羲之信道,不過也害了他兒子王凝之也信道,而且信的太深,孫恩這道教頭頭造反,他居然說可以用道術克制,也真是忘記了對方的身份,之後事敗逃走被殺,還好他妻子謝安的侄女謝道蘊組織家丁抵抗,被孫恩欣賞才免於全家遭殃)

朝廷自然不會聽他的,下令謝琰和劉牢之前去圍剿,劉裕此時被編屬為劉牢之的參府軍事,隨軍從征,也就是這次出征,使他出人頭地,成為一代名將。

此次出征的開始就來了一個傳奇事件,我們先看看史書上的記載吧。「劉牢之擊孫恩,引裕參軍事,使將數十人覘賊。遇賊數千人,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甚眾。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見裕獨驅數千人,咸共嘆息。因進擊賊,大破之,斬獲千餘人。」

歷史上有很多武將被人稱之為「萬人敵」,「千人斬」,但是大都指這些武將驍勇善戰,並不是真的說他們能打一萬人一千人,其實一般也就幾十人而已,否則的話,也不用花錢養軍隊了,找幾個這樣的超人足以。不過還真讓我們在史書上看到了一個,南史有後人作偽誇大事實之嫌,信譽不高,不過司馬光為人極是認真,他編著的資治通鑒也通篇引用了此段,難道真有千人敵的存在?

敵人人數眾多這應該是個事實,否則也不至於跟隨的人都戰死了,不過這其中一定有某些因素存在,孫恩的教徒有三個特點,一個是大部分人是烏合之眾,沒受過正規訓練,第二個是因為宗教的信念,戰力很強,第三個就是十分迷信。

戰力強這點在劉裕身邊的人都戰死這點中已經表現出來,而另二點我想就可能是劉裕以一敵千的關鍵,史書上說的「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這格殺的幾人可能是敵人的頭頭,或者是最善戰的幾人,殺了他們一來有威懾敵人的作用,二來殺了頭頭,組織指揮上就有一點的混亂,這點連組織嚴密的軍隊也不能避免,何況是烏合之眾。再就是十分迷信,迷信一方面可以造成極強的戰力,一方面會使得戰力崩潰,劉裕的英武和某些具體細節可能使眾人產生此人是什麼天神轉世的想法,人不和神斗,這般才造成獨驅數千人的場面吧。

當然,劉裕的英武和智慧在此起了關鍵,要是別人,只怕早死或逃命了吧,劉裕此人,自小便喜歡賭博,賭性極重,其實不單這次,日後無數次以少戰多,他都行險過關。這次獨驅數千人最大的益處不是造成了這種奇觀,而是這種奇觀讓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看到,並嘆而觀之,對劉裕甚是佩服,兩人成為莫逆之交,而劉敬宣的器重使得劉牢之對他也刮目相看,(說起來劉牢之祖籍和劉裕一樣都是彭城,又是同姓,不知是不是一家,不過劉裕在某些方面很象劉牢之。)何況這次『戰千人」已經使他的軍中名聲大噪了。

有了劉裕這樣的虎將,北府軍自然如虎添翼,東晉第一強軍對付那些烏合之眾還不是小菜一碟,不久,孫恩就逃回去做海盜了,江東形勢得以緩解。

不過,此時出了另一件事,使得形勢逆轉,這便是謝琰之死,說起東晉士族,我們便想起王謝兩家,其實說是看門第,但是沒有能力和功勞,這門第再高又有何用,王家對建立東晉有莫大功勞,王導幾朝宰相,一度有「王馬共天下」之說,可惜王敦叛亂,王家受其牽連,備受猜忌,而且王家後世出書法家多,這政治家軍事家少,也許是基因突變吧,而謝家謝安一代名相,謝玄天才儒將,淝水之戰使他們的名望升到了最高點,可惜之後謝安謝玄先後去世,這謝琰是謝安之子,當年和謝玄在淝水立下赫赫戰功,是謝家現在唯一的將才,在之後幾年戰功也頗為顯赫,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再領大軍,但是一直被視為朝廷和士族的頂柱,三吳平叛後朝廷令他駐守,假如一直這樣下去,他繼父親成為朝廷或兵權執掌者也不是沒有可能,至少他在,說明士族和朝廷還有實力,各鎮造反也要盤算盤算,但是建安四年,公元400年,孫恩卷土重來,謝琰被部下張猛所殺,朝廷已經無可用之人,只好再調北府軍圍剿。

本來朝廷用謝琰這一謝家人淝水名將牽制北府軍,再用北府軍牽制荊揚,現在謝琰已死,朝廷只有寄希望北府軍的忠心了,可惜劉牢之卻不是忠心之人,此是後話了。

北府軍再次圍剿,便是劉裕立功的大好時機了,也不知是運氣不好還是怎麼,劉裕每每要以少戰多,在句章如此,在海鹽也如此。不過他總是屢立奇功,這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北府軍這一正規軍比孫恩的烏合之眾要厲害的多,又占守城之利,另一方面也是劉裕的每每的奇計。

如在海盜時,「恩北出海鹽,高祖追而翼之,築城於海鹽故治。賊日來攻城,城內兵力甚弱,高祖乃選敢死之士數百人,咸脫甲胄,執短兵,並鼓噪而出。賊震懼奪氣,因其懼而奔之,並棄甲散走,斬其大帥姚盛。雖連戰克勝,然眾寡不敵,高祖獨深慮之。一夜,偃旗匿眾,若已遁者。明晨開門,使羸疾數人登城。賊遙問劉諱所在,曰:「夜已走矣。」賊信之,乃率眾大上。高祖乘其懈怠,奮擊,大破之。」(《宋史 武帝本紀》)

這兩次出擊都是趁敵不備,使敵人不明真相,偷襲得手,我們現在看自然覺得這計很簡單,其實要知道孫恩也不是傻子,要騙過他談何容易,劉裕必下了不少功夫迷惑之,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行險要膽子大,象諸葛亮那樣謹慎的只會偶爾為之,這劉裕可是賭徒出生,不怕行險。這不,過了幾天,他又來了一次,只是這次是野戰了。

追擊時,海鹽令鮑陋派兒子嗣之帶吳兵一千助戰,這吳兵比團練好不了多少,比孫恩的兵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何況人數也少,劉裕便勸其帶吳兵在後面,這也是一番好意,無奈這好心被當作驢肝肺,他因為這樣做被認為是想獨占勝利果實,(孫恩搶了不少金銀財寶。)鮑嗣之不同意。劉裕只好設點伏兵多搞點旗鼓,等開戰的時候搞出點響動,古代一般多少軍有多少旗鼓,是固定的,這樣一搞,先嚇退孫恩軍隊,不過這退是主動退兵,不是潰敗,還有戰力,那位嗣之老兄急不可待追上去,自然全軍覆沒,自己也完了,而且這前軍潰敗,自然沖亂後軍。(要不為什麼中國這么重視先鋒呢。)劉裕只好且戰且退,不過這樣也是傷亡很大,眼看就要象上次那樣全軍覆沒自己單挑了。他又來一招狠的,不是已經退到原來虛張旗鼓的伏兵處了嗎?他要大家停下來,說大家休息休息,空閑的還可以去收拾收拾,看看別人身上有什麼好衣服,好拿回去做旗幟,或者拿當鋪賣。這習慣軍隊常有,不過一般是戰勝了拿戰利品的時候,這次退兵還這樣做,把追兵嚇了一跳。

這也是被劉裕前面幾次搞的退兵再攻嚇怕了,換個新手也難說,追兵就想先看看動靜,是不是又有埋伏,而此時劉裕又出來叫陣了,他是賭博老手,這賭博出老千的時候就要求臉不紅心不跳,眼皮也不眨,這次虛假叫陣也把別人給騙過了,(說起來劉裕賭博可是老輸,騙人到是老贏。)主動退兵。這可比三國演義的片段還神了幾分。不過其中凶險可不是我們看書的人這般簡單輕松,雙方一定幾番試探,心理變化也很大了。

劉裕對這個孫恩實在是個剋星,之後不滿千人而且兼程疲憊的劉裕軍隊在丹徒居然還是大敗孫恩,後來劉裕水陸追擊孫恩,硬是把他趕回海上,元興元年,孫恩再回來時,劉裕到是不在,卻被辛景打敗,他投海自盡,不過他妹夫盧循繼續游斗,日後給劉裕造成極大麻煩,這是後話了。

在平叛孫恩之亂中,劉裕屢戰屢勝,已經成為北府軍新興的名將,其威名已僅次於劉牢之,積功為建武將軍。眾人已經把他看作常勝將軍,不過更應該重視的是,他對軍紀的控制。

古代軍隊軍紀很差,不單是賊軍,就是官兵也常常作亂,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當兵是很危險的事,今日不知明日事,軍人心理壓力很大,需要調節發泄,假如朝廷賞賜好,那還好說,拿著錢財去花天酒地便是。但是朝廷大多時候甚是吝嗇。(大方的也有,不過那些皇帝都被稱為敗家子)大亂的時候朝廷更是無錢賞賜,只好放縱士兵搶掠,(唐朝安史之亂回紇兵相助收復長安,皇帝答應回紇兵搜刮長安,要不是郭子儀和文武百官求情,這長安城的城牆都要被挖了去。)其實兵士也大都是窮人,這當兵是吃年青飯的,不可能一直做下去,這軍餉又有多少呢?以前也沒養老保險,所以我們常看到每每作戰,便有丟棄衣帛財物,騙敵軍來搶的計策,而且屢試不爽,要是敵軍衣物不愁,誰會去搶這些呢!(不過這也沒法,英國入侵印度中國,搶掠燒殺也不見少,連現在發達國家士兵也有搶掠的。)這北府軍是募兵而來,等於是官府建立的變相僱傭軍,這軍紀也好不到哪裡去,當初劉牢之輸給慕容垂便是中了丟棄錢物騙北府軍來搶的老招數。在老家一帶,都認識的,不好意思搶,到了三吳異鄉,那就亂來了。北府軍在三吳,軍紀實在糟糕,所以孫恩每每回來還能召集大眾。不過劉裕在此中表現甚好,總是約束士兵不得肆意搶掠,在外風評很好,世間崇仰的名將一是要作戰厲害,二是要愛護民眾,這第一條很多人做得到,但是這第二條卻很少有人能做到,岳飛便做到了,所以我們稱他為英雄,一直崇仰。(不單是因為他的戰績,而是因為他軍隊的軍紀。)劉裕此時的表現也甚佳,假如日後他不是篡位,我們也會當他做岳飛一樣的名將崇拜吧,現在只是稱他為一代帝王了。

不過,此時的劉裕還是一個初露頭角的建武將軍,而且這東晉朝中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7. 晉朝歷史

晉朝分西晉與東晉。西晉為匈奴族所滅。東晉被劉宋所滅。西晉可以說是敗在少數民族上,隨之而來的是長達百年的五胡亂中華。東晉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大都市有建康(南京)和會稽(紹興)。算是被漢族推翻。

8. 誰能給我說說從晉朝到唐朝的歷史

西晉的開國皇帝是武帝司馬炎,好像是司馬懿之孫吧,滅吳之後統一全國,棋子晉惠帝是個白痴,賈後亂政導致八王之亂,之後是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亂中華,西晉也隨之滅亡
宗室司馬睿逃到江南建立東晉
隨後演化為南北朝,北方是十六國-前秦-後十六國-北魏-東魏-北齊-隋
西魏-北周
南方是 宋-齊-梁-陳
最終是楊堅以外戚身份篡國,建大隋滅南陳 統一南北
之後便是大唐樂,可惜隋之傳了三代,
大唐最終由於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導致滅亡 原黃巾軍大將後梁開國皇帝朱溫滅了大唐 至此中華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狀態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 了 不好意思 我只上到初中,但我喜歡歷史

9. 歷史上的晉朝為什麼那麼默默無聞

晉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之一,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兩個時期。司馬昭發兵攻蜀後,魏帝以並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其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並逼令魏帝禪讓,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琅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晉朝,因其在洛陽東面,史分為「西晉」和「東晉」。
西晉為晉武帝司馬炎所建立,建都洛陽;東晉為晉元帝司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司馬氏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大權。司馬炎篡位後統一中國,但無法解決浮華奢侈的社會問題及貪污腐敗的政治風氣。由於王室領有軍權,使得諸王在朝廷衰落後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西晉於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人民紛紛南渡,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東晉皇權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權,由於軍權外重內輕,不少方鎮心懷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此時雖然陸續有北伐以收復失土,但是由於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勢力大漲,進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這是成立以來最團結的一次。淝水決戰後前秦崩解,謝安、謝玄等人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然而,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篡位。由於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並奪得皇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以穩定局勢。東晉的庄園經濟的程度比西晉更重。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開發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使得後來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在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該時期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10. 晉朝對歷史不重要嗎為什麼我們歷史書上不寫晉朝三國過了就是南北朝了,晉朝就那麼幾句話就過去了

三國歸兩晉,但西晉命短,一個八王之亂就亡了國,所以歷史書上講的不多;而東晉偏安一隅,成為南北朝的一部分。

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

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又佔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

(10)晉朝歷史擴展閱讀

東晉著名戰爭: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前夕,前秦東晉對峙圖晉孝武帝時,謝安執政,桓沖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中央軍力,晉孝武帝令謝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軍 。

370年前秦滅掉前燕後,前秦帝苻堅即有意滅東晉以統一天下。373年攻下東晉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圍攻襄陽,朱序堅守,於隔年攻破,俘虜了朱序;又派彭超圍攻彭城,卻被謝玄率北府兵擊敗。382年呂光平定西域後,苻堅的目標指向東晉。次年5月桓沖率10萬軍,意圖奪回襄陽,苻堅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禦 。8月苻堅認為時機已到,率舉國之師南征東晉,兵分三路,聲勢浩大 。他親率步兵60萬抵達項城,派苻融為先鋒率27萬兵攻打壽陽,梁成等人屯洛澗以控制淮河。晉廷震驚,謝安力持鎮定,命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與謝琰、桓伊等人率8萬北府兵北上救援。

383年10月秦軍前鋒攻陷壽陽後,苻堅趕往指揮,並派朱序向謝石諸降勸降。但朱序盡泄秦軍虛實,並建議速戰速決。11月謝玄派劉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澗,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12月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 。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於後軍大喊秦軍已敗。此時秦軍大亂,謝玄等人乘勝追擊,秦軍全面崩潰,苻融戰死,苻堅中箭,孤身北返,後由慕容垂護送。此役晉軍全面勝利,於東晉歷史上意義非凡,史稱「淝水之戰」。

熱點內容
一年級數學連加 發布:2025-01-21 14:50:40 瀏覽:876
生物電理療手法 發布:2025-01-21 09:44:48 瀏覽:240
形容監考老師的成語 發布:2025-01-21 09:20:35 瀏覽:783
菏澤的地理位置 發布:2025-01-21 09:02:37 瀏覽:825
哪個植發醫院最好 發布:2025-01-21 08:54:43 瀏覽:732
初二下學期語文古詩 發布:2025-01-21 08:10:19 瀏覽:879
同步訓練語文答案 發布:2025-01-21 07:34:59 瀏覽:726
托尼英語 發布:2025-01-21 06:39:48 瀏覽:208
自救英語 發布:2025-01-21 06:29:55 瀏覽:178
個人師德師風學習第二階段總結 發布:2025-01-21 05:37:26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