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音樂
① 輕音樂的歷史發展
人們對《曼托瓦尼》、《詹姆斯·拉斯特》、《保羅·莫里亞》、《雅尼》、《理查德·克萊德曼》、《辣妹四重奏》、音樂劇《貓》不再陌生,肯尼金的薩克斯曲《回家》,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聽到。可在這么多鋪天蓋地的音樂中,仍沒有中國自己品牌的專業的輕音樂團和輕音樂作品。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輕音樂曾在中國大陸曾風靡一時,這些音樂將全世界的傳統、經典作品進行改編,造就了《曼托瓦尼》、《保羅·莫利亞》、《詹姆斯·拉斯特》等世界級的輕音樂團,它們的出現,為流行音樂和傳統音樂搭起了一座橋梁,很多人通過它們才了解了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人們在輕松欣賞音樂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步入經典傳統音樂的殿堂。我們要做的是,把中國的作品,中國的輕音樂隊推向市場,做出品牌,走向世界。新民樂女子十二樂坊已經走出了這條路。傳統的輕音樂隊應該做點什麼,沒有自己的品牌樂隊和代表作品,也就談不上市場與經濟效益。女子十二樂坊既是品牌樂隊,也是成功走入市場的範例。我們呼籲專業的和業余的作曲家們,能靜下心來,多寫一些富有時代感的輕音樂作品,歌頌新時代,歌頌新生活。中國的輕音樂作品和輕音樂隊要走向世界,要靠全體音樂人的共同努力。
② 中華歷史五千年音樂
《中華歷史五千年》簡史.mp3
下載(網路硬碟,2周有效):
http://www.namipan.com/d/%E3%80%8A%E4%B8%AD%E5%8D%8E%E5%8E%86%E5%8F%B2%E4%BA%94%E5%8D%83%E5%B9%B4%E3%80%8B%E7%AE%80%E5%8F%B2.mp3/
《中華歷史五千年》
盤古開天地,中華立根基呀!三皇五帝夏商周呀,春秋戰國百家聚。
秦王掃六合,大漢雄風起呀,三國鼎立兩晉南北朝呀,隋唐又統一。
唐威通天下,宋韻建海隅呀,遼金元明清興衰交替呀,辛亥風雲急。
血肉築長城,古國迎晨曦呀,東方醒獅,昂首騰飛呀,自強永不息。
==================================
中華朝代歌集萃
1 [評書版本]
紂王無道亂朝綱;民不聊生百姓慌。太公渭水空吊魚;奇人異士不尋常。
哪叱骨肉恩情重;起死回生蓮花裝。心思慎密多機巧;變化萬端楊二朗。
群仙齊聚誅仙陣;血流成河染戰場。人心所向勢難擋;武王平商定安康。
斗轉星移世變遷;金戈鐵馬度春秋。萬水千山尋古道;撫今追昔訪戰國。
孫臏兵書傳千載;龐涓弄巧把命丟。蘇秦張儀世奇材;商鞅變法六國收。
五霸七雄今何在;灑向山川一杯酒。贏政一統定華夷;千古流名秦始皇。
焚書坑儒世少見;規范度量功一樁。哭倒長城孟姜女;指鹿為馬秦趙高。
張良橋下三拾履;韓信胯下忍張狂。劉邦起義斬白蟒;項羽失策鴻門宴。
四面楚歌圍垓下;霸王別姬淚湟湟。建大漢高祖立業;篡婿位王莽建新。
決勝負昆陽鏊戰;建東漢光武中興。世難料風起雲涌;十常侍昏天暗地。
施連環呂董反目;拜桃園三人一心。戰官渡以少勝多;燒赤壁三足鼎立。
三氣周瑜奪九郡;怒殺關羽復又失。平定南蠻臣子意;北伐中原老臣心。
且看三國多少事;盡付笑談空嘮騷。文帝英明立隋朝;傳至楊廣亦昏康。
怨聲載道民造反;賈柳樓上拜群雄。李密貪色犯眾怒;瓦崗散將一場空。
貞觀之治建偉業;開元盛世興盛唐。仁貴征東十三載;三代忠烈傳美談。
則天女皇堪稱奇;雄材大略世少有。瀟灑飄逸李太白;詩史詩聖杜子美。
安史之亂動基業;轟轟烈烈大唐終。五代十國民受苦;陳橋兵變宋太阻。
呼楊忠烈古今無;萬載流芳美名譜。包拯倒坐開封府;攪鬧東京有五鼠。
風波亭前莫須有;西子湖畔岳武穆。奇詞雅文蘇東坡;資治通鑒司馬光。
可嘆南北兩宋室;終究還是落異族。元朝一統未百年;苛政之下出聖賢。
連年爭斗從未閑;日月合並出大明。賢燕王掃平亂黨;定太平都城北遷。
闖王率眾進北京;三桂開關引清兵。康干盛世天下福;鴉片戰爭國受辱。
四大名著世奇書;洋洋灑灑萬千言。書半篇閑言碎語;君莫笑游戲而己。
2 [中華歷史五千年]
盤古開天地,中華立根基。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百家聚。
秦王掃六合,大漢雄風起。
三國鼎立兩晉南北朝,隋唐又統一。
唐威通天下,宋韻建海隅。
遼金元明清興衰交替,辛亥風雲急。
血肉築長城,古國迎晨曦。
東方醒獅,昂首騰飛,自強永不息。
3 [歌謠版本]
奴隸制,夏商西周春秋亂,
封建始,戰國歸秦西東漢。
分裂勢,三國兩晉南北朝,
封建盛,隋唐五代十國連。
大融合,遼宋夏金元統一,
漸衰落,明清兩代封建完。
鬧辛亥,民國三十又八載,
中華現,建國一九四九年。
③ 音樂的歷史變遷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民間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茲後,箏常常因之而被稱為「秦箏」了。
箏的早期形制,據漢《風俗通》所引古音樂文獻《禮.樂記》的佚文,說是「五弦築身也」,但其時五行學說盛行,究竟是記錄的原始箏制還是臆測就不得而知了。現在一般認為,箏是由早期的五弦發展為漢代的十二弦箏,進而為隋唐的十三弦箏,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現了十六弦箏。
近年江西貴溪春秋崖墓群出土了兩張十三弦箏,這件珍貴的文物,彌補了早期文獻記載的不足,它表明古箏早已傳入中國南部,且其形制業已發展到了令人驚嘆的水平。使我們明白了十三弦箏並非產生於十二弦箏之後,而是早就與之並存的箏制了,只不過早期的十三弦箏多用之於雅樂,稱之為「頌琴」而已。
漢代早期對於真秦之聲的秦箏顯然是有所諱忌的,官方記載的音樂史志均未見著錄。但民間酒會卻往往以彈箏擊缶為全部的音樂活動,後世還盛傳著邯鄲女子秦羅敷彈箏作《陌上桑》之歌的故事,可見西漢時秦箏在民間已經流傳很廣了。
早期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彈唱的箏歌。隨著漢代相和歌的興起,古箏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最初由徒歌,進而為但歌,逐步發展成為六、七種絲竹樂器更相迭奏,歌手擊節唱和的「相和歌」,在未歌之前和弄後有所謂「五部弦」、「六部弦」,就是弦樂合奏的前奏和間奏曲。而箏、笛則是其中的主奏樂器。漢代還有《箏笛錄》的專書,記錄有「胡笳」等曲目,這是箏曲器樂化的開始。而後,又由相和歌產生了純器樂的「但曲」。 張永《元嘉正聲伎錄》(公元424——453)載有「但曲」七首:《廣陵散》、《黃老彈》,《飛龍引》、《大胡笳鳴》、《小胡笳鳴》,《鵑雞游弦》、《流楚窈窕》等,都是器樂合奏曲,同時也是箏獨奏曲。就這些曲子來說,都不是秦聲而是楚聲;其結構規模,比起西漢「無要妙之音、變羽之轉」的箏歌來,有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說,箏的崛起乃是隨著漢代晚期相和歌的興盛而獲得飛躍發展的。
表演藝術和樂器構造性能的進步總是相互促進的。漢魏相和樂的箏,已基本定型,一個六尺長的上圓下平的琴身,上張十二條弦,高高的柱子,弦急聲高,又多用骨甲代指,彈起來箏箏作響。比起聲音細微的七弦琴和體積笨重的瑟來,箏更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器。演奏已有了「大興小附,重發輕隨」的勾搭及撮弦、促柱等手法,和今天的彈箏技巧已沒有多大差異了。這時演奏的曲目,既有前代的雅曲像《騶虞》、《鹿鳴》等,又有當代民間的新聲,正如《古詩十九首>>所說的:「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秦箏以其清新美妙的音樂傾倒了無數的詩人騷客,現存古代的箏賦的作者如侯瑾、阮禹、傅玄、賈彬、顧愷之等都是漢末、魏、晉時人;彈箏的名手,除了郝索、陸太喜等民間箏手外,魏文帝、游楚、桓伊、謝仁祖、何承天等王公貴人也競相習彈,蔚成風氣。這一時期是古箏藝術史上空前興盛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東晉、南北朝繼相和樂而起的清商樂中,箏更廣泛地用來演奏吳歌和荊楚西曲。有名的吳歌《上聲歌》,就是由於箏使用了「上聲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蓮》、《烏夜啼>>等西曲也是箏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可知古箏藝術是不斷吸收著民間音樂的營養而獲得旺盛的生命力的。
大約在梁陳之際十三弦箏逐漸興起,到了隋代,十三弦箏在雅樂中的地位已完全確立,但十二弦箏的傳統卻隨著清商樂而流入隋唐燕樂,直到唐末,才因清樂的衰微而為十三弦箏所取代,而其定弦的原則,卻被十三弦箏繼承下來了。如唐箏中的平調調弦法,其淵源無疑是來自魏晉的清商三調的。
十三弦箏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著深厚傳統的七弦琴音樂受到冷落。·彈箏名手輩出:薛瓊瓊、李青青、龍佐、常述本、史從、李從周,崔七等,她(他)們精妙的箏藝常為詩人們所稱頌。燕樂的興盛給秦箏藝術以更為廣闊的天地,有名的大麴,《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伊州》、《涼州》等,也都曾被吸收為箏的獨奏曲。開成中(公元839年)揚州崔氏女所彈的十首箏曲《迎君樂》、《槲林嘆》、《秦王賞金歌》、《廣陵散》、《行路難》、《上江虹》,<<晉城仙>>、〈絲竹賞金歌》、《紅璁影》、《思歸樂》,都是二十八至四十幾段的大麴;其調名有正商調、分絲調、小石調、雙柱調等。《樂府雜錄》說箏有宮、商、角、羽四調,臨時移柱用於二十八調,從上述十首曲的調名來看,民間箏樂的調弦法還不止於此數,由此可見高度發展的唐箏水平。
唐代雅樂中也使用著箏(稱為頌瑟),祖孝孫,張文收所考定的十二均旋宮之樂,使箏的旋宮性能得到進一步的系統完善。《治箏類要》中所載旋宮十二均,就是轉刊的唐代古箏的旋宮方法。
唐箏豐富的宮調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結構,堪稱傳統箏樂的頂峰。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唐箏遠傳至邊陲域外;其緒餘下及宋代。影響所至,甚至北宋的琴瑟調品也在借用著箏的調弦方法而彈奏操弄的,這曾使得當時的雅樂家房庶為之感慨不已。南宋經五代、靖康戰亂,唐代的許多傳統音樂都已散亡,但宮廷燕樂中還有箏獨彈,領奏、合奏等多種形式,只此可見唐箏影響之一斑。
明代箏制已增至十四、五弦,音域有了進一步的擴大,只是由於復古思想的影響,箏被看作俗樂,樂人的地位低下,教坊樂戶、歌伎伶人,每被官府傳喚以箏歌侑觴,如江寧教坊的李節,善彈箏唱歌,受到作曲家和文人的賞識、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士大夫既不屑為之,彈箏藝人僅靠口授心傳,又無力刊刻箏譜,在集諾之風最盛的明清五百餘年間,竟無一部箏譜傳世,由於沒有這個橋梁,至使前代不少箏樂傳統,日漸消亡,古曲目及多種定弦的方式,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元明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對箏樂有著很大的影響。明代中葉北方流行一種以箏、琵琶、三弦等樂器合奏與伴唱的「弦索」,其曲目有北詞清彈六十餘套。這種傳統表演方式,後來一直沿傳到近代。值得注意的是周亮工《書影》中詳細記錄了公元1506—1624年間三種不同的箏歌藝術:明武宗時教坊樂人梁三姑,彈箏獨步一時,她的表演,唱詞間夾有說白,更便於敷演故事情節。彈奏時「洪往舒歸,鯨駭鸞續,更時時罕折柱狀,已若風霧煙雨、共冷冷也」,她高超的技藝有著極為強烈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量。稍晚些時的田玉環,不是梁氏一派,她的箏藝更多受到姑蘇、太倉的琵琶和儀征、揚州的陳隋古調的影響,表演時演唱重於彈奏;劉弱彈箏則乾脆唱起甘州、桐城諸歌,如北風凄勁、戌土秋懷,正是秦箏慷慨悲歌的遺意。而他的演奏「連絲並撥,雨霰驚飛」,也有著很高的水平。據周亮工的見聞,明代末年再也見不到這樣的絕藝了。
秦箏自早年傳入中原,趙、鄭、楚、吳相繼流行,後來,隨著客家人的三次大遷陟,秦箏又傳至閩、粵。古箏藝術的花朵,遂遍及全國各地。流傳至各地的箏樂,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民俗、方言等因素長期的影響,並與當地民間音樂互相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在近代發展成為不同的流派。 最著名的有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幾大流派,其淵源都可以上溯到清代。這些流派不但具有著各不相同的代表性曲目,有著各具特色的音韻特點和演奏風格;有些在記譜上也有獨具的譜式,如山東的花字工尺譜,潮州的二四譜,這使源遠流長的古箏傳統藝術更為絢麗多彩。
這些流派的曲目由於歷史的和整理記錄的條件不同而多寡不一,如中州古調有六十餘首,漢阜古譜有四十餘首、齊魯花字工尺譜二十首、武林箏曲十首等。這批珍貴的遺產,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箏藝術的結晶,它不但是我國古箏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
爵士鼓(JAZZDRUMS)起源於美國。它是一套以鼓為主的組合性打擊樂器。由一人演奏始時專為爵士樂伴奏。
「爵士」二字,並非指英國皇室的勛位,而是一名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名字,全名為爵士波•布朗。早期的爵士樂是美國下層黑人們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當這位著名的黑人樂手演奏時,人們常常興奮的高呼「爵土,再來一個!」。後來,這種音樂就因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習慣上稱做「爵士樂」了。
爵土鼓從外觀上看去就像一排架子上掛著很多鼓.鼓手演奏起來十分神氣、顯眼,抑揚頓挫的立體鼓點鏗鏘動聽。在我國,人們就按它的外型而習慣叫它「架子鼓」,鼓手的演奏俗稱「打架子鼓」。
最初期的爵上鼓非常簡單,只有大軍鼓、小鼓和軍鑔。人們把大軍鼓立放在地上,架起小鼓,用腳把大鼓踢響,再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掛上一片軍鑔。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爭結束,能歌善舞的黑人從解散的軍隊那裡獲得不少樂器。如大小軍鼓、鈸鑔等,(這些樂器幾乎成了後來爵士樂中的主要樂器)天才的黑人把各類鼓鑔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就成了爵士鼓的雛型。他們把大軍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一個能鼓動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軍鑔分掛在大鼓的兩邊。這樣,一個人就能同時操縱多件打擊樂器。後來通過發展、改良,慢慢就演化成了現代的爵士鼓。隨著爵士樂的不斷發展。鼓手的技術也不斷提高,簡陋的裝置再不能適應樂隊和鼓手的需要,於是就在打擊樂組合中逐漸加入了幾個去掉響弦的小鼓,打起來嗵嗵嗵嗵,與大鼓、小鼓交相呼應十分動聽,後來就以它們發出的聲音命名為「嗵嗵」(TOM—TOM)。我國的習慣叫法為「嗵嗵鼓」,因為嗵嗵鼓的型制很像水捅,有的也叫它「桶鼓」。隨著爵士樂的發展,能夠連動的踩鑔也加了進來。直至發展到型制健全、操縱方便、具有兩面大鼓、七八面嗵鼓、八九面吊鑔的世界性打擊樂器了。
④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
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
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4)歷史音樂擴展閱讀: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
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
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從未接觸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雜訊」。
⑤ 關於歷史的歌曲
一定的歷史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是同一些歌曲聯系在一起。法國大革命時期流行過《馬賽曲》,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誕生了《國際歌》,蘇聯衛國戰爭中到處傳唱《喀秋莎》,中國北伐戰爭期間響徹《國民革命歌》……正所謂歲月如歌、時代如歌、歷史如歌。20世紀的歷史歌曲見證了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勝利的歷程,融入了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血液,它激盪著人們的深情,激勵著民族的鬥志。今天,我們用音樂回顧歷史,讓歷史與歌聲在時空中交織,讓我們在歌聲中展開翅膀飛回從前,去觸摸歷史的脈搏。課前,同學們進行了調查采訪家裡的長輩、學唱老歌,收集歷史歌曲、填寫新歌詞等活動,現在,各組將圍繞主題展示其研究的成果。
小組一:我們組的主題是「抗日歌曲——救亡的號角」。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把中華民族推向亡國滅種的邊緣,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方向——抗日救亡成為中國音樂家的時代主題和由衷吶喊:「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在狂飆般的抗日救亡群眾歌詠運動中,產生出成千上萬首音樂作品,涌現出以聶耳、冼星海為代表的大批才華橫溢的愛國音樂家。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大地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廣大愛國軍民積極投入到抗戰烽火之中。抗日歌曲也具有強烈的戰斗性,聽歌唱歌猶如置身戰場與敵人搏鬥,那慷慨悲壯、激越昂揚的歌聲,是中華兒女真實感情的流露。如《松花江上》,傾訴了東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憤之情,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義勇軍進行曲》則以慷慨悲壯的旋律,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戰斗豪情和中華民族不怕犧牲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這些歌真實反映了抗日戰爭的歷史畫卷。請聽抗日歌曲聯唱。(可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四場「抗日的烽火」用抓屏方式製成多媒體課件,作為背景放映)
聯唱曲目可選擇《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游擊隊之歌》《南泥灣》《保衛黃河》等。順序可按抗日戰爭的不同階段編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雖然抗日戰爭剛剛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日本國內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對這段侵華罪惡史,採取「不認賬」的態度,甚至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更有甚者,借修改教科書之機公然歪曲歷史真相。重唱一首首滲透著中國人民血和淚的抗戰歌曲,既是不忘民族恥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對日本極少數右翼分子的有力回擊。歷史是不容篡改的,也是篡改不了的。
小組二:我們組的主題是「再聽文化大革命歌曲」,盡管「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這實在不能不算是一段漫長的時光。我們身邊有許多長輩親身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歌曲對他們來說記憶猶新,下面,請同學們聽一聽我們在調查采訪中錄制的文化大革命歌曲。(由被采訪者演唱,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啊就是好!革命大字報,嘿!烈火遍地燒,勝利的凱歌沖雲霄。」等歌曲。)同時展示組員收集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膠木老唱片、舊歌集等。聽完這些老歌,請大家談一談你從歌中了解到哪些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現象?
⑥ 適合讀歷史事件的純音樂
《給抱著盒子的姑娘》。
《抱著盒子的姑娘》是一首由宋冬野創作的歌曲,收錄在專輯《安和橋北》中。
這是一首純音樂的曲子,並沒有歌詞,但是卻是《安河橋北》整張專輯的靈魂,在這張專輯的好幾首歌中都提到了這個抱著盒子的姑娘。
《安和橋》——「抱著盒子的姑娘,和擦汗的男人。」
《卡比巴拉的海》——「在盒子里睡著的美夢」
等等。
⑦ 關於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的歷史,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盡管關於黃帝的傳說夾雜著後人的理想成分,並有不少神怪內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說黃帝時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後來的創造歸功於黃帝的說法,與現代科學考古發現不合。實際上是明仁宗第六代孫朱載堉所創!)要把黃帝作為中國音樂的源頭,也嫌太晚了:現代考古發現已把中國音樂的歷史,從黃帝時代大大向前推進棗其歷史遠比黃帝時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 音樂史 出了隨葬的至少16支骨笛,據碳14測定,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這些骨笛用鶴類尺骨製成,大多鑽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還遺留著鑽孔前刻劃的等分標記,個別音孔旁邊另鑽一小孔,應是調整音高用的。這些情況起碼說明,那時人們已對音高的准確有一定要求,對音高與管長的關系也已具備初步認識。經音樂工作者對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測音可知,號稱以五聲音階為主的中國,其實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備了有著穩定結構,超出五聲的音階形態了。(這一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中國音樂後來以五聲為主,並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謂「音階發育不完善」,而是一種歷史的、審美的選擇結果。)這也證明當時的音樂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在這之前,中國音樂一定還存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這段時間以千年還是以萬年計,現在難以猜測。 除骨笛外,新石器時期的樂器,還發現有骨哨、塤、陶鍾、磬、鼓等。這些樂器分布於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時間跨度也很大,說明它們是中國原始時期的主要樂器。其中鍾、磬、鼓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至於塤和哨,還有與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稱為「籌」)的樂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於民間。 塤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樂器,用土燒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種變形) ,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頭,中空,頂端開一吹孔,胸腹部開一個或數個指孔。塤是除骨笛之外,已發現的原始時代樂器中唯一能確定地發一個以上樂音的樂器,原始時期的塤只有1-3個音孔,只能吹出2-4個音,(這很可能與在不大的蛋形的塤上開孔,比在管狀的笛上開孔要難以計算有關。)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音階發展的進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國音階的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音程關系;當今有學者指出,那就是從只能發兩個音的一音孔塤起便一再被強調的小三度音程。這一觀點對於認識中國音階的發展,音階音之間的律學關系,乃至中國的七聲音階仍以五聲為骨幹現象的內在機理,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追問: 有沒有外國的?麻煩一下 回答: 【 古典音樂 發展的歷史】 說到 歐洲古典音樂 ,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 宗教音樂 !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於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後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 歐洲音樂 開始進入了 文藝復興 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定, 教廷 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的 大小調 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巴洛克時期 ,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 巴赫 , 亨德爾 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後,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 復調 後繼無人, 樂風 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樂聖」 貝多芬 ,「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 海頓 !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後,結束了嚴謹的 古典主義時期 。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手法!如當時的 帕格尼尼 , 李斯特 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了一些以 民族音樂 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 西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 民族樂派 的偉大作曲家~ 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 德彪西 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後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作曲法發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了象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 斯特拉文斯基 ,他的 新古典主義 崇尚復調和對位法,採用多調性,為以後的傳統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 音序 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 電子音樂 ,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註:按廣義的古典音樂定義: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專業 音樂創作 來看,印象派音樂和現代音樂皆不屬古典音樂之類;若按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則古典是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 中世紀時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大多用於兩種禮拜儀式:一是 彌撒 ,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後晚餐及其獻身事跡,這是教 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聖事,主要以詩篇為主。 推薦: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 這一時期的音樂是現代演奏會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 巴洛克音樂 帶有 顯見 的特性: 華麗、復雜、 藻飾 、扭曲, 著重 於超 現實和雄偉宏奇, 這些特質都能彼此融會貫通。如果 說文 藝復興時代(以及後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 井然 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 那麼巴洛克時代 (及後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四聲部的和聲,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數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產生於巴洛克時代;舊有的教會 調式 消逝, 大小調音階系統和沿用至今的相關調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時代大事。另外, 節奏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樂曲譜中加入 小節線 。這些形式日後直接 衍生 為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前奏曲與變奏曲。不過巴洛克時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觸技曲、 幻想曲 、序曲和主題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al)(約公元1750—1820) 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 古典主義音樂 」。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 小夜曲 、嬉遊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於貝多芬的作品, 轟轟 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個人比較欣賞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 《悲愴》 、 《熱情》 、 《月光》 。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約為公元1820—1900) 這一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對自然景物的表現也愈加突出,創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在 音樂體裁 上出現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 諧謔曲 ,幻想曲與 無詞歌 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 磨坊 少女》; 蕭邦 夜曲、鋼琴協奏曲第二號;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 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拉赫曼尼諾夫 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 西班牙交響曲 》; 拉威爾 鋼琴協奏曲G大調。 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 欽奈 拉》、《彼得 洛希 卡》,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 科普蘭 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 古典音樂並非高不可攀.如果想接觸,了解古典音樂.多聽不僅是必由之路,也是最好的方法.你會發現,只要你聽久了,聽習慣了,古典音樂都是很好聽的,並不存在枯不枯燥的問題.它可以使人有一種美的享受,使人浮想聯翩.其次,了解一些 音樂知識 ,或著名作曲家也是很有趣的.但國內這一類的書(雜志)不大好找,憑我現在的了解,介紹給大家幾種,希望對想入門的和喜愛它的朋友有所幫助.如果誰還有補充的話,也希望你寫出來,供大家欣賞.
希望採納
⑧ 有歷史滄桑感的音樂
建議你用古箏樂曲。比如中國古箏十大名曲:
第一首《漁舟唱晚》曲名取自唐朝詩人王勃的《滕玉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整首樂曲旋律流暢,先慢後快,先松後緊,情緒層層迭進,生動描繪出了夕陽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漁舟競歸、漁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第二首《出水蓮》廣東潮州客家箏曲。該曲以悠揚清麗的旋律和「重六調」的特殊韻味,曲趣清純剔透,寄託了人們對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贊美。
第三首《高山流水》浙江箏派作品,樂曲表現「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旋律悠揚流暢,風格淡雅清新,音韻古樸典雅,意境深遠綿長。全曲以清彈為主,由高山和流水兩部分組成,描繪了高山之雄偉蒼勁,細膩地刻劃了流水的不同形態,由細流涓涓低、婉轉直至匯流成河的壯麗景象。
第四首《林沖夜奔》表現《水滸傳》中豹子頭林沖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後於風雪之夜投奔梁山的故事,樂曲氣勢壯烈
,情緒激昂,為箏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現侗寨風情,抒發侗家兒女熱愛美好生活的歡樂情緒。全曲分侗寨之歌、粗獷而熱烈的蘆笙舞、月夜侗寨家琵琶深情、贊美侗鄉,樂曲旋律中展現了侗族音樂的一種特殊風格。
第六首《漢宮秋月》是我國十大古曲之一,流行的演奏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二胡曲,另一種為箏曲。樂曲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對月惆悵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風格純朴古雅,富有韻味。
第七首《寒鴉戲水》是「客家箏曲」。「客家」指南宋末年為避戰亂而遷居廣東潮州、梅縣一帶的中原人,所以又叫「中州古調」。古箏的旋律清新明亮而輕盈多姿,生動地描繪了寒鴉(即魚)在水中逐戲的情景。
第八首《東海漁歌》樂曲表現東海漁民歡樂而又緊張的勞動生活,以及他們對新生活的熱愛和嚮往。樂曲描繪的大海波濤,刻畫的勞動場面和寬廣激情的歌唱主題,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當代漁民的氣質和生活熱情。
第九首《香山射鼓》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上被評為優秀音樂作品。該曲取材於西安鼓樂中的同名樂曲和琵琶古曲《月兒高》,在演奏上借鑒了陝西秦箏的技巧並吸收了陝西地方戲曲的韻味,充滿了濃郁的地方風味。樂曲表現了空山梵音、虛無縹緲的空靈意境,以及人們在山中舉行香會時的熱鬧場面。
第十首《戰台風》樂曲描繪碼頭熱烈歡騰的勞動場面,生動地描繪了工人們與台風搏鬥的場面,抒發戰勝台風後的喜悅心情,磅礴壯闊的氣勢和生動鮮明的形象給聽眾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