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讀歷史

讀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8 16:38:59

什麼叫讀歷史

1、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2、讀歷史就是看歷史。
3、好處:
1.能以史為鑒,理解反思當下的問題;
2.人們應當了解自己國家民族的發展史,把優秀的名族傳統特色代代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3.博古通今,知識淵博;
4.讀史書,感慨萬千,豐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格調品味。

㈡ 讀歷史有什麼好處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成敗;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好像是這樣的,我手機上網記得不是很清楚。)第一: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可以讓你明白很多道理,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第二:對歷史的了解,也有助於加強我們對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認識。第三:可以避免我們對錯誤的重蹈覆轍,習古而鑒今。

㈢ 為什麼要讀歷史書,讀歷史到底有什麼好

不說什麼國家大事,我只是單單說一下生活和歷史學習的關系。
淺談生活經驗與歷史學習的關系
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把生活經驗和歷史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習歷史,將為我們今後的人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用歷史知識提升生活經驗
以歷史知識為依託,學會處理實際問題。如在學習大禹治水時,有些老師會設計這樣的思考題:為什麼大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用現實生活中的一二個具體事例,說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把大禹治水的方法,加深對大禹治水成功經驗的理解,把歷史知識運用到社會現實中來,不僅僅要弄清楚大禹成功的原因,而是要進一步弄明白「疏」和「堵」的辯證關系,慢慢地理解二者的不同功能,把學到的歷史知識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會處理現實中發生的問題。如有的同學認識到:「『堵』有『堵』的好處,『疏』有『疏』的優點,不能一概而論。比如一個人吸毒了,要讓他戒毒,就必須以『堵』為主,輔之以『疏』的方法;而對其他還沒有吸毒的人,為防患於未然,就應該以『疏』為主,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做法。」也有的同學談了自己對紀律的理解:「『紀律』就是『堵』,就是要讓所有的同學都必須遵守;老師的說服教育就是『疏』,就是要教育不遵守紀律的同學遵守紀律。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夠維持好班級紀律。」
上述同學的看法,從遠及近、從大到小,對「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有了深切的認識,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簡單思維模式。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還應該學會用歷史,用學到的歷史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讓歷史學習真正成為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訓練場。
二、從歷史知識中體味生活哲理
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善於領悟,學會應用。在學習百家爭鳴時,我們要學會汲取思想家的思想精華。「塞翁失馬」這一成語故事,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主張,從這一故事中,我們理解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該結合現實,主動地去關注我們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積淀中去搜尋,從他人的經歷中去感悟生活,從而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困難挫折面前,在榮譽和鮮花面前,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因為心態的好壞,可能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逐步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
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一個「從生活到歷史知識再到生活」的過程。經過這一過程,我們的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對抽象的哲理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三、以歷史知識為依託,掌握走向成功的階梯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換句話說,歷史是一門使人明智的學問,學習歷史應該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獲得成功的體驗,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我國的書法藝術獨具特色,在學習了古代書法家的事跡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自己思考:他們取得成功有什麼「秘訣」?通過追問和討論交流,我們應該總結出這樣的成功的「秘訣」:對所做的事情要有興趣,並能持之以恆;要刻苦鑽研,博採眾長等。有了這樣的認識,對今後的學習、今後的人生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懷舊,更重要的是繼承和發揚,並在歷史學習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歷史是過去的現實,它是過去的人們做過的事,歷史人物的成功與失敗、悲歡與離合,對我們的今天仍然有意義,他們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學習歷史要善於吸收對自己的成長有用的東西。
四、以歷史為鏡子,學會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歷史記錄了人類發展的足跡,人和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上的任何事,都是人來完成的,學習這些內容,我們要弄明白,人和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如何去做事。我們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為了加速民族融合,把都城遷到了洛陽,他遷都時受到人們的反對,但最終取得了成功。孝文帝為什麼一定要遷都洛陽?為什麼要精心安排這種「計謀」?通過小字部分的閱讀,我們可以悟到了這樣一個道理:孝文帝並不是要南征,他的真實目的是要遷都洛陽,為達到這一目的,他精心設計了這種『計謀』,精心地把行程安排在深秋時節,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再加數月跋涉,群臣都想息肩休整,紛紛諫阻。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退了一步,答應不再南征,但也提出自己的難處和要求,「若一事無成,如何向後人交代?不如將遷都洛陽的大事辦了。」大臣們看到皇帝如此體諒自己,也紛紛答應遷都洛陽。孝文帝這種「以退為進、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做法終於取得了成功。我們在今後同別人的交往中,要學會為別人著想,多從別人的角度著想,事情就會更容易辦成。有了這樣的感悟,今後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就會多一分從容。
從這件事中,我們不難得到這樣一個道理:做事要講求策略,一味地蠻干往往不能成事,反而會壞事,做事前要經過精心策劃,反復論證,把阻力降到最低。
五、用生活經驗闡釋歷史知識
中國人向來重視家庭,這跟宗法制有很大的關系。在學習宗法制後,可以製作一份家庭親屬世系表,寫出從高祖父母到我們本人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並標出性別和稱謂。
在完成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社會經驗、家庭調查和小製作來加深對宗法制的認識,有意識地去關注家庭情況,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強同父母、親戚朋友的交流,營造一種其樂融融的和諧家庭氛圍。
六、以生活經驗為依託,體驗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
歷史人物生活在過去的現實生活中,有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是非標准和人生體驗,通過感悟他們的內心世界,增加我們的生活閱歷。如學習曹操時,不免涉及對曹操的評價,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曹操年輕時,結交了名士橋玄。橋玄稱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許劭稱他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聽了居然十分高興。他為什麼高興?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體驗曹操的心理感受,為什麼高興呢,因為當時是亂世,所以曹操認為許劭是稱贊他是「英雄」,同時可以領悟中國人的說話特點,有時為了需要,是要欲揚先抑的,明貶暗褒,這也是中國文人展現他們幽默感與機智的一種方式,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有關解縉所寫的賀壽對聯一樣:「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養的兒子都是賊,偷得蟠桃孝娘親。」一波三折,欲揚先抑,妙趣橫生。再如在學習維新變動運動時,面對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慷慨赴死,而同為變法領袖的康有為、梁啟超卻逃到了海外,面對這兩種不同的做法,我們應該怎樣來評價?這涉及到思考生命的價值問題,我們可以去討論、去思考,不要急著得出答案,也不要去尋求所謂的標准答案,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去理解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去珍愛生命。
學歷史不等於記歷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人包括某些老師,錯誤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劃劃背背,不理解學習歷史的真諦,許多人只有在等到長大成人、走向社會後,才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回過頭來重新學習歷史,這可能是現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熱播和易中天等人走紅的原因吧。我們現代的中學生,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要通過歷史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做人的品味,增強做事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通過上面的論述,希望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做到:把歷史知識和社會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把生活閱歷當做歷史的學習的一把「金鑰匙」,把學習歷史的過程,當成是提升自己的生活閱歷的一種有效途徑。

㈣ 讀歷史對一個人有多重要

一個國家,歷史是經驗、教訓、明鑒、秉承,是過去的沉積,未來的導向;一個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教你融會貫通、懲前毖後,是學習的源泉,進步的信心。

當今歷史讀的最好的馬未都先生當屬一個,他不光讀史,而且辯證地讀史。眾所周知歷史一定要真實,但我們現在讀的大部分歷史書籍都是前人留下的史書,多少有作者為迎合當時社會的融色之筆或個人觀點在裡面,這樣就影響了後人鑒史的難度。馬先生就不同,他不光熟讀史書,而且通過文物和前人留下的實物來研究歷史,兩者相輔相成,相互甄鑒,以期還原歷史,讓歷史以本來的真實面目出現在後人面前,有利於我們更加精準地研究歷史,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服務。不妨多看看馬先生的著作和博客,就能明白這一點。真希望像馬先生這樣的學者多一些,也希望馬先生多帶出一些學生,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在歷史這面鏡子里愈加明晰自己,正確譜寫輝煌的未來。

現如今國人學習中國歷史的熱情有增無減,大到著書立說、專業研究,小到影視作品、日常生活,無處不透著我國歷史精華沉積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但我們同時也發現在面對世界歷史這個寶庫時,我們手裡開啟的鑰匙還不多,我們繼承整個人類文明的精髓還不多,拿來主義還應用的遠遠不夠。我們中華民族畢竟是世界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繼承和發展世界歷史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責無旁貸的重任,也是我們國家經濟建設高度發展和社會文明高度進步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一點,從自身學習做起,從教育下一代重視學習世界史做起,創造學習環境和氛圍,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會看到一個更加繁榮強大、文明博愛的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最高點

㈤ 讀歷史讓人明智嗎

讀史確實可以令人明智,但也只是在思想上能讓人明智,一個人在實踐中會不會做出明智的選擇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綜上所述,學習歷史客觀上是可以使人明智的,而一個人能不能在處理事情的做出明智的選擇則不僅受所學歷史知識的影響,還取決於這個人的觀念以及他對“明智”的理解。

㈥ 怎樣讀中國歷史

王學泰:我讀過他的《中國人史綱》,還有這個《通鑒紀事本末》等著作。首先是文筆,柏楊不單純是把文言文翻成了白話文,而是把一個枯燥的,我們現代人很難讀懂的文學作品翻譯成非常流暢的白話文,每一篇都像是短篇小說似的,讀起來非常有興趣。

劉蘇里: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使這么大勁用於中國歷史,我想直接原因跟他九年的牢獄之災有直接的關系,就是說,每一個人對歷史的感受,很難想像僅僅是通過讀這種文字就能夠獲得那麼切身的感受。我個人其實也是這樣一個了解歷史、讀歷史、喜歡歷史,包括對柏楊東西的喜歡,是這么一個過程。我們生命本身的展開跟歷史當中某一段感受能契合,你是門外看戲也好,還是感同身受,這種感受會油然而生。

柏楊先生用力於歷史是與他想挖掘中國文化的問題有直接的關系。我們今天讀歷史,做歷史寫作,還有多少人能夠像柏楊先生當年那樣對歷史發奮。這個作品當中所蘊含著柏楊先生幾近生死的體驗和對中國文化幾近生死的體驗。我們喜歡歷史,讀歷史,從歷史當中想得到什麼東西,柏楊先生是能夠給我們啟發的。

《醜陋的中國人》和《紀事本末》之間的關系,恰好在兩點上可以有對應的參考。一方面就是說,《紀事本末》展開了醜陋中國人更加細致的那一面,整個《紀事本末》當中我讀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爾虞我詐的故事,勾心鬥角的故事,互相殺戮的故事,強佔地盤,合縱連橫,這一撥取代另一撥,這種醜陋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是這樣,西方歷史上大體也是如此。

還有一個啟發就是說,我們祖先的歷史盡管是血淋淋的,但是你可以看到歷史發展脈絡,發展到今天,人這個物種在進步,包括中國人也在進步,以至今天,我們可以在傳媒上面討論自由問題,民主問題,自由憲政問題等等。

我想柏楊先生是不是有這樣的意圖,讓我們從血腥的歷史當中看到,我們人類,我們中國人曾經就是那樣一個德行,同時又不能灰心,我們經過一千幾百年,因為柏楊先生這本書寫到一千年,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性使我們從征伐惡斗當中走過來,建立一種比較清明的制度,這就是我讀這兩本書的一些感受。

雷頤:我記得最開始知道柏楊還是20多年前他的《醜陋中國人》,那麼火,好幾個出版社都出了,完了之後社會反響很大,也引起了很大的政治性的壓力,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很難想像。

前兩年有一個出版商讓我推薦幾本書,我說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很好,但是出了好久了,不一定暢銷,他們就讓我寫了序,結果沒想到就暢銷了。柏楊的書實際上是想挖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負面的東西,叫劣根性也好,醬缸文化也好, 80年代我們對傳統文化反對是很激烈的,甚至比他還激烈,但是為什麼沒有他那麼大的效果,是因為沒有他的歷史積淀厚。

柏楊先生讀歷史是在監獄里用生命讀出來的,有過生死的考驗,這個地方讀出來的歷史和純學者讀出來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他對歷史的體驗體悟和看法更加深刻,要超過學者,學者寫出來往往是一堆的術語,而他是濃縮了生命的體驗。

柏楊先生的書不是學術著作,但是並不是說學術著作才有深刻的見解,有很多小說,甚至對歷史的見解透徹超過學術著作,柏楊先生作品就屬於這一類,用自己生命體驗寫的歷史著作。

㈦ 經常讀歷史有什麼好處

第一,可以引發對人生的深入思考,讓自己明白很多道理,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
第二,有助於加強我們對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認識。
第三,可以避免我們對錯誤重蹈覆轍,習古而鑒今。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正所謂「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培根曾說過「讀史可使人明智」,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世,我們都必須以史為鑒。古人又雲:「不讀書者鄙,不讀史者鄙」,所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乃是蠻夫所為。
一個國家,歷史是經驗,教訓,明鑒,秉承,是過去的沉積,未來的向導;一個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教你融今貫通,懲前毖後,是學習的源泉,進步的信心。

㈧ 為什麼說「讀歷史即是讀人心」

1、原因:歷史由人所創造,人由心所支配,萬千大眾的「心」構建了歷史,所以讀歷史即是讀人心。

2、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4、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㈨ 怎樣讀歷史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
歷史課本的所有文字都背,那天下書多的是回都背的話能背完答嗎
有這些時間不如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歷史的興趣。
給你推薦本書《明朝那些事》
現在了解歷史的方法很多如果覺得看書枯燥的話
還可以看紀錄片《大國崛起》《百年戰爭》《故宮》《圓明園》之類的
個人覺得背書實在沒意義
做題永遠有不會的,不必自責。
正規的考試必然以大綱為內容出題不會考課本沒的。

熱點內容
羅艷君老師 發布:2025-01-12 12:07:22 瀏覽:674
教師暑期集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2 10:22:15 瀏覽:859
重慶家師德教育校長 發布:2025-01-12 10:17:17 瀏覽:262
勝牌化學 發布:2025-01-12 10:14:53 瀏覽:160
什麼是物理反應 發布:2025-01-12 09:56:25 瀏覽:22
高考全國卷3語文答案 發布:2025-01-12 09:55:40 瀏覽:820
生物有機肥圖片 發布:2025-01-12 09:52:03 瀏覽:623
愛心教育論文 發布:2025-01-12 09:51:11 瀏覽:758
作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指的是 發布:2025-01-12 09:44:07 瀏覽:713
幼兒教師師德自查總結 發布:2025-01-12 09:44:05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