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歷史人物
Ⅰ 四面楚歌代表的歷史人物
項羽
Ⅱ 四面楚歌所涉及的歷史人物是誰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①!」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②,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③。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④!」歌數闋⑤,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涉及的人物有:主要有項羽(以婦人之仁有勇無謀、不聽范增的計策,放走了野心勃勃的劉邦,致使霸業失敗)、劉邦。當然還有項羽的夫人虞姬。
馬革裹屍 涉及的歷史人物是馬援。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族,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後,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
Ⅲ 四面楚歌的故事: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誰
四面楚歌是指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圍住。劉邦為了破環項羽軍隊(都是楚地人)的軍心,在周圍唱起里楚地的悲歌,所以叫做四面楚歌。歷史人物:劉邦,項羽
Ⅳ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誰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版軍四面皆楚歌,項權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意思就是:劉邦把項羽圍在垓下,半夜派人用楚語唱歌,來擾亂項羽軍心。
所以歷史人物是項羽
Ⅳ 四面楚歌歷史出處和歷史人物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30萬人與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首戰失利,遂引兵後退,令左翼孔熙、右翼陳賀包抄楚軍;韓信再指揮大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包圍。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項羽驚聞楚歌,以為楚地皆被漢軍所奪;楚士卒亦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率800人突圍,韓信遣灌嬰追之至東城,項羽自剄而死。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縣東)。
韓信 採用張良讓士兵唱楚歌 以分散楚軍軍心 項羽部下士兵聽到楚歌軍無戰心大部分投降了 劉邦
Ⅵ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
項羽,劉邦
Ⅶ 四面楚歌的歷史出處和人物
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之間,開始了長達5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項羽敗退到垓下,彈盡糧絕,被漢軍團團圍住。
為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叫漢軍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為漢軍已經盡占楚地。一天夜裡,項羽聽到四面都響起了楚地的歌聲,不由得自言自語起來:「難道說漢軍已經完全佔領楚地了嗎?唉,這里的楚人為什麼這么多?」
項羽深感大勢已去,命人在營帳中擺酒,痛飲解愁。敗局已定,項羽最放不下的便是他最愛的虞姬和騅馬。想到這里,他一邊飲酒,一邊悲哀激昂地唱道:
「我的力氣能拔山啊,勇氣蓋世無雙。
時運不佳啊,騅不再前進。
騅不前進啊,該怎麼辦?
虞姬呀虞姬呀,該把你怎麼來安排?」
唱了幾遍,又讓虞姬舞著劍跟他唱。項羽唱得熱淚盈眶。在旁的隨從人員也跟著哭泣,誰也不忍心看這悲慘的景象。
當天夜裡,項羽率領800多名騎兵,拚死突破重圍,向南逃去。最後身邊只剩28名騎兵,而追來的漢軍有好幾千人。項羽走投無路,在烏江拔劍自刎。
題 名: 四面楚歌
所屬朝代: 秦代
拼 音: sì miàn chǔ gē
出 處
《史記·卷七》:「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解 釋
"四面楚歌"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四面八方傳來楚國人的歌聲。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走投無路的絕境。楚歌:楚國人的歌聲。
相關人物: 劉邦 司馬遷
相關作品: 史記·卷七
Ⅷ 四面楚歌的主要歷史人物
劉邦,項羽,虞姬,張良,韓信,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