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歷史
⑴ 江門海關的歷史沿革
清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粵海關在江門設立正稅口,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根據《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江門被開辟為通商口岸。
1904年3月7日,位於江門北街的江門關正式開關。
1950年2月2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通令,江門關正式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江門海關。
1984年起,江門海關在開平、台山、鶴山、新會、恩平、陽江等地相繼設立了6個隸屬海關。關區包括江門、陽江兩個地級市,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
2006年7月,江門海關由直屬海關總署的副廳(局)級海關升格為直屬海關總署的廳(局)級海關,目前,江門海關已由建關初期只有十來人的洋關發展為近1300人的業務種類比較齊全、業務發展迅速的人民海關。
江門海關地址: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海傍街43號
⑵ 江門地區有什麼名勝古跡,鮮人為知的歷史故事呢
1、白水帶風景名勝區
白水帶是江門市區的「肺部」。這里有40餘座山峰,山巒岩谷之間有一溪流流經麻園鄉,遠遠望去形似一條白色緞帶,故稱白水帶。白水帶有一溪、三泉、天山環抱,總面積有七百餘畝。一溪即麻溪,三泉即紅桃泉、龍口泉、滌凈泉。
五山即大華山、鋤頭山、松仔山、紅桃山、葫蘆山。山泉湧出的流水清涼潔凈,帶有甜味、鄉人稱為「仙水」。數百年來人們譽稱該處為龍脈聖地,爭相前來游覽朝拜。白水帶溪邊兩側建有水月宮、三聖廟、龍母廟、江天一覽涼亭、青雲橋、采蓮船等遺址古跡。
風景區內有溪旁山麓、姻緣石、姻緣樹及密密麻麻的鴨腳木、斜茶榕、假蘋婆、相思樹、山松樹等百年以上的老樹,濃船遮天。此外還有許多碑刻和楹聯等,如岩下刻有清代黎淵題「鳴河」、「空山琴築」的大字、翰林伍莖萃的字刻及里人周熾題的「麻園第一泉」。
2、茶庵寺公園(茶庵公園)
茶庵寺是江門市郊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跡,座落於江海區外海鎮的五馬歸槽山麓,距市區約十公里,是一處風景幽美的好去處。相傳唐朝天文學家、高僧一行禪師游嶺南一帶時,來到此地觀察天象,繪制星圖,在此結一小茅廬居住,以種茶度日,草廬名為「茶庵」。
一行高僧俗名張遂(公元682一727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與0之、張衡、李時珍齊名於世。一行高僧畢生致力於研究天文地理,漫遊全國各地。
唐中宗神龍初年,他到過新會縣,喜愛外海的五馬歸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來,晚上觀測天象、繪制星圖,對天文地理氣象作深入研究。
茶庵附近一帶的民眾,十分敬仰一行高僧的學識與為人。明朝萬曆年間,外海地方有一位名叫陳吾德的進士,非常敬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他倡議建造一座磚瓦結構的寺廟作為永久的紀念,此寺廟以一行高僧的小居「茶庵「為名。從此「茶庵寺」得名並流傳現在。
3、陳少白故居
陳少白故居位於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由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隔河相望,以自橋連為一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於1929年,1931年落成,佔地面積兩畝許。自少白逝世後,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漸顯頹敗。
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撥出巨款?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雲台等建築,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一一進行了修復,並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煥發青春。
1995年5月,陳少白故居被定為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4月,被定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禮東主灌河
羽林春秋禮東田園好風光綿延十里林成行錦鯉花卉產值高蔬菜水果長勢旺農業結構趨優化生態平衡有良方盛名飲譽聯合國遊客紛至接待忙禮樂的禮東主灌河沿線林木茂密,環境幽美,具有「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田園風光景觀。
全長8公里的主灌河,把禮東分成東西兩邊,使禮東片呈現河直、路直、基直、林帶直的田園林網新貌。主灌河生態林帶由3萬多株落羽杉樹組成,株高平均超過10米,形成一道天然綠色屏障。1995年,禮東主灌河林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與大自然的最佳結合林」。
5、江南文化廣場
江南雅韻自古才藝出江南觀音山下熠璀璨輕歌曼舞興難盡急管繁弦曲常彈廣場文化綻奇葩社區和諧展歡顏娛樂昇平頌進步如詩如畫百花繁江南文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江海路交叉口東側,是江海區重點文化設施之一。
規劃用地面積3.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內有表演舞台、健身廣場、活動場地、休閑步道和回環路等。配套園林景觀,停車場等設施。
2005年11月28日江南文化廣場正式開工,2006年春節前竣工並投入使用。廣場的建成使用,擴大了居民的活動空間,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進一步提升了江海區的城市品位。
歷史故事:
江門, 其地名最早見於明初《秫坡集》第五卷,由黎貞代朱二尹作的《江門送別圖》序文上。
元末明初,元至正後期至明洪武初年(約1360~1370年),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門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貿墟集,稱江門墟。明萬曆年間,屬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轄。
清朝,清沿明制。康熙年間,江門墟仍為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十五圖轄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據《中英西江通商條約》,辟為外國船隻停泊及貨物上落站。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議定,江門為對外通商口岸,並設立海關。時稱江門埠。
中華民國,民國十四年(1926年)11月26日,經廣東省政府批准,江門為省轄市建置。民國二十年(1932年)2月,撤銷省轄市建置,改為新會縣第十二區轄鎮。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3月改屬新會縣第二聯鄉轄。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9月至江門解放,為新會縣第二區轄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江門成立,對江門、新會實施軍事管制。
1950年5月1日,設立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為縣級建制,負責江門行政管理事務。
1951年1月12日,改為省轄地級市,歸粵中專署轄;4月1日,成立江門市人民政府,同時撤銷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結束軍事管制。1952年5月,改屬粵西辦事處領導;11月歸粵中行署轄。
1958年4月11日,江門市改為縣級市,歸佛山專區轄;12月,歸屬江門專區。1961年4月2日,改屬肇慶專區。1963年6月,再改隸佛山專區轄。
1966年初,復升為省轄地級市。1967年3月31日,因「文革」而實行軍事管制,設立江門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取代市人委職權。1968年4月12日,成立江門市革命委員會。1970年,江門降為縣級市建置,歸佛山地區領導。
197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江門市復改為省轄地級市,受廣東省和佛山地區雙重管轄。1979年11月24日,江門市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江門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1日,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江門市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縣;9月1日增轄陽江、陽春兩縣。
1984年7月,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至1987年末,江門市共轄7縣2區。1988年1月,陽江縣、陽春縣從江門市劃出。
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下轄的台山、新會、開平、鶴山、恩平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建制,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1日,江門市下轄新會市撤市設區。
⑶ 歷史上江門發生過地震嗎
對於手機定製了早晚新聞報的江門用戶來說,7月23日的信息著實讓幾個月來本就因為汶川地震而緊綳的心弦為之一「震」:北師大一份題為《中國城市地震災害危險度評價》的科研論文特別指出,江門等40個城市,地震風險度指數大於0.25,建議這些城市加強防範。江門的相關部門迅速反應,質疑其數據來源並告知廣大市民不用太在意,而江門的市民卻表現得很鎮定,沒有恐慌的情緒和行為,對於地震,市民都有自己的理性認識。
市相關部門:
江門建築物抗震能力一直達標
北師大的這份「斷言」江門地震風險大的報告的三個主要考察指標是:導致災害的強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級)、承災體的脆弱性指數(人口、GDP、建築抗震能力)和響應能力(疏散、救援等應急應變能力)。江門相關部門反駁報告的說法就是圍繞這三方面展開的。
導致災害的強度因素方面,據市科技局地震科有關負責人介紹,江門並不是地震活躍地帶。近30年來,江門發生的地震不超過4.2級,如1997年6月16 日恩平發生了4.2級地震,同年11月到12月間,台山市發生了4.1級地震等。作為承擔本地區建築物抗震設計與抗震設防的主要職能部門,市建設局的科技人員表示,1990年起,江門市開始實施1989年版的《建築抗震設計規范》,上世紀90年代所設計建造的建築,抗震設防烈度均達到了6度的標准;從 2002年起江門市開始實施2001年版的《建築抗震設計規范》,蓬江區、江海區和新會區的抗震設防烈度提高到7度,開平、恩平、台山、鶴山等縣級市的抗震設防烈度仍為6度。按此標准,基本能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響應能力方面,近些年來江門市一直注重包括防範地震在內的災害防範工作,今年3月27日,江門市政府印發了《江門市地震應急預案》,要求各市、區和市直有關單位認真執行貫徹。
省地震局同時表態,認為此文的學術觀點不代表地震部門的觀點,更不代表政府的意見,不能作為各地防震減災工作的依據。江門市相關部門則表示,至今為止,北京師范大學並沒有來人或來函調研, 該評估報告有關江門方面的數據如何得出的不得而知。因而告知廣大市民,不用太在意此學術論文的觀點。
市民情緒很穩定
斷言是否發生地震無益掌握逃生技巧才是真
「這幾天江門的天空有很多次出現疑似地震雲啊」、「晚上要在東湖廣場搭個帳篷才睡得著了」……記者先是在江門各市、區的論壇上搜索,見不到有人發帖議論此事,唯一見到的相關帖子發在省政府論壇上,而這些話語在回帖中更多的是各地網友之間的調侃;事實上,這件事在過去的一周也沒有成為江門人茶餘飯後的主流話題,一方面市民情緒很穩定,同時抗震意識也並不麻痹。
記者調查了一些市民對江門發生地震可能性的看法,10位受訪的市民過半認為,江門不屬於地震帶。五邑大學紡織系的小李告訴記者,江門位於珠三角丘陵地帶,地表平坦,這就證明這里的地殼運動不激烈,而且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江門位於歐亞大板塊南部,但南部並不靠近南極洲板塊(南太平洋),西部不靠近印度洋板塊(四川雲南),東部不靠近太平洋板塊(東海、台灣)。所以像汶川那樣引發地震的板塊碰撞擠壓,江門是不存在的,至少影響很小。而且,江門並沒有建設大型水庫等建築,對地殼表面造成巨大壓力而形成人為性地震的可能也很小。
而有個別市民贊同報告的看法,認為江門乃至珠三角不會發生地震是錯覺。中學語文老師小麥說,汶川地震後,地震局的專家都說地震是不可預測的,所以,誰都不要斷言會不會發生地震。雖然據記載珠三角尚不曾發生超過6級以上的地震,但誰能保證這不是積蓄了很多能量?麥老師說,很多人都看了汶川地震的電視報道, 了解了發生大災害時人的渺小,也明白了抗災時人的偉大,而最大的收獲還是由此掌握了地震時的逃生技巧。
⑷ 江門的歷史沿革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早在元末明初,這里便形成墟集。
江門的商品經濟萌芽於14世紀,在蓬江區圩頂的地方有一個小圩集,每逢一、三、五圩期,鄰近四鄉的農民和漁民將生產的農副產品及魚產品拿到這里銷售或交換。後來圩集逐漸向海灘擴展,到16世紀,已發展成為「千艘如蟻集江濱」相當熱鬧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客商聚集,交易以數百萬計」。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粵海關成立,在江門設立正稅口,俗稱「江門常關」。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根據《中英緬甸通商條約》專款,江門成為了西江的第一個上下客貨停靠站,屬三水管轄的一個分支機構。同年10月,粵海關在江門設立辦公所,這是首次以條約形成把江門定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關口,江門也就成為了西江南路對外貿易的水路交通樞紐和商品流通中心。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0年)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後,成為了五邑乃至粵西地區的對外通商口岸,清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即《馬凱條約》),將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並相應設置海關。1904年3月7日,江門海關正式成立,粵海關把江門和甘竹兩個常關劃為江門海關管轄。
1904年3月7日,江門開放為對外貿易口岸時,將海關設在靠近河的東北入口2英里的西江右岸(即北街),在其對面有優良的錨地。因此,大噸位的船隻無需進入河內,由民船或舢板將旅客和貨物從城內運上大輪船」。
民國之前為新會縣屬地。
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
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
1951年1月從新會縣析置江門市。後又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此時為新會縣轄江門市。
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
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
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的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將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
江門市2002年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及台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轄區范圍俗稱「五邑」。共同的歷史,同出一宗的地緣人緣,加上海外對五邑的影響,使江門五邑展現出豐富的民俗風情。其中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四縣俗稱「四邑」,加上鶴山則稱「五邑」。江門市區為蓬江區和江海區。縣級新會市於2002年6月22日並入江門市成為其第三個區。
⑸ 江門一中歷史
江門一中位於江門市江海區金甌路138號,是江門市重點中學,江門市老牌名回校。
經過歷史考證,江門答一中前身為景賢書院,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其歷史早於新會一中(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江門一中原址位於江門市蓬江區書院路(目前已不存在),1928年擴辦為市立中學,曾用名「新會縣第二中學」,校址遷往蓬江區躍進路63號(現景賢學校),1952年更名為「江門市第一中學」並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江門一中遷往江海區新校址。
江門一中是江門市第一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近十年以來累計40多名同學考入清華北大,誕生過4次全省高考狀元,20多名同學獲得全省高考單科狀元,1名同學曾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大獎。
⑹ 關於五邑華僑的歷史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歷史故事節選如下:
1.馮如,廣東恩平人,我國從事飛機研製、設計、製造和飛行的第一人,被美國報紙稱為「東方萊特」。12歲隨父漂洋過海到美國謀生。他目睹美國先進工業,認為國家富強必須依靠工藝的發達,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
於1912年8月25日,在國內作飛行表演時,馮如因飛機操縱系統失靈,失事犧牲。彌留之際,他仍支撐著把失事原因告訴助手,並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
(6)江門歷史擴展閱讀: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
江門市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是展示五邑華僑歷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於2010年全面落成開放。
步入其中,「根在五邑」4個大字映入眼簾,厚重的歷史感和沉重的故土情撲面而來。館內展覽以時間為線,分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等六個部分,全面展現五邑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歷程。
⑺ 江門潮連大橋歷史和蓬江大橋的歷史
蓬江大橋是江門河上的公路橋,北起躍進路南段,南至橋南路,為鋼筋混凝土雙曲結構橋。此橋是江門市區第一座連接江門河南北兩岸的大橋。1974年動工興建,1976年5月1日建成通車。全長601米(含引道148米)。
⑻ 江門北街歷史
1913年 4月1日,我國第一條民族資金新寧鐵路新會城一北街路段建成通車。
1928年建成的候車樓,新寧鐵路目前唯一的存留物,在甘化廠近河邊的宿舍內
1914年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在仁濟醫院後面的地皮(教會一同買下,計劃經費$10000,地盤近河邊建醫院,後面建學校)創辦學校,1917年破土動工,1919年建成了兩棟三層樓和兩棟二層樓的學校校舍,三層樓的那兩棟分別命名為啟智樓和啟德樓,啟智招男生,故稱啟智男校;啟德招女生故稱啟德女校。共招收男女寄宿學生100多名,啟德女校附設幼稚園。1936年合並改名為培英小學。
左為啟德樓、右為啟智樓,中間兩棟小的為仁濟醫院3、4號宿舍,右起第二為4號宿舍,是張肖白院長的宿舍,啟智樓與第4宿舍間隱約可見仁濟樓。啟德樓、啟智樓已不存,兩樓間為操場,目前是中心醫院的停車場
啟德的女生及啟智的男生
1924年美國瑪利諾教會(天主教)粵中主教區座堂從陽江遷到北街,建立教堂 。
J. E. Walsh神父於1930坐在北街對面山上拍的照片,圖中間4個建築為天主教的主建築,目前完整存在,最右邊和江面相貼的建築為亞細亞辦公樓、再過為Standard Oil辦公樓、神父頭對的地方為目前的技校,江門河在下方流過,左側為海關山,山頂可見稅務司公寓,山下為啟智樓及醫院。
1928年,東炮台橋建好,江北路建成通車,全程6公里
炮台橋
北街街景,在今天北街郵局對面街上向去江門方向拍的,建築已不存,現為技校宿舍樓(北街最長時間的爛尾樓),街的盡頭為Standard Oil building
與上圖反向拍的照片,拍照點為現在的去潮連的渡輪碼頭處(1948年)
至此,北街大體布局基本建成,海關山上拍的圖,右側Standard Oil building、小溪、花園地、海關、小溪、北街民居、醫院、學校。
⑼ 江門歷史有沒有火山爆發
以地質年代來說,是有的。
以有文字記載的年代來說,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