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法
A. 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 第五章誰有
你最好買一本http://www.chinesepdf.com/archiver/tid-14942.html
【內容簡介】
我國傳統史學有重視「考信」的傳統。至清代朴學盛行,學者對於如休搜集材料、考訂歧誤、辨別真偽這套學問尤其致力,積累了許多經驗和資料。《中國歷史研究法》辟了專章論述史料的盾集和鑒別,就是以傳統史學所積累的方法為基礎,運用近代學術眼光加以總結和發展。因此他申明:論述搜集和考證史料,目的是達到「求真」,而「求真」乃是傳統學術「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發展輻來。求得史實的准確是史學發展的前提,否則,「其思想將為枉用,其批評將為虛發」,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與鑒別的意義所在。
<
【目錄信息】
前言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義及共范圍
第二章 過去之中國史學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說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與鑒別
第六章 史跡之論次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緒論
總論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長
第三章 五種專史概論
分論一 人的專史
第一章 人的專史總說
第二章 人的專史的對象
第三章 做傳的方法
第四章 合傳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譜及其做法
第六章 專傳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論二 事的專史
分論三 文物的專史
第一章 文物專史總說
第二章 政治專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經濟專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專史及其做法
第五章 文物專史做法總說
分論四 地方的專史(略)
分論五 斷代的專史(略)
清代學術概論
蔣序
自序
第二自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1號任公,1又號飲冰室主人.a廣東新會人.a1895年,1協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組織強學會,c次年任《時務報》主筆,1鼓吹變法,1風行海內.a1898年入京參與維新運動,1失敗後流亡日本,1創辦《清議報》,1宣傳改良,1主張保皇.a1902年發表《新史學》一文,1倡導史界革命.a同時創辦《新民叢報》,1大力傳播西方新學理,1批判封建專制,1其後又主張開明專制,1反對革命,1並與革命派展開論戰.a1912年回國後,1曾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c段祺瑞政府財政總長.a1915年策劃護國軍討伐袁世凱,1保衛共和政體.a1918年至1920年赴歐洲考察,1晚年潛心著述,1並任清華研究院.c南開大學等校教授.a一生撰著多達千餘萬字,1大都收錄在《飲冰室合集》中.a1a1c1ac111c111a1a1
B. 《中國歷史研究法》的電子版
可以下,地址是
http://d93.d.iask.com/fs/800/1//pdf/姊佸惎瓚呫
C. 如何研究歷史
近代的中國人,只因我們一時科學落後,遂誤認為中國以往歷史上一切文物制度全都落後了。此實是一種可笑的推斷。最低限度講來,中國人所一向重視不斷講究的修齊治平之道,較之並世各民族,斷不能說是落後。此一分辨,近代惟孫中山先生最先提出。而且據孫先生意見,中國人所講治平之道,實在比之並世諸民族遠為先進。惟孫先生亦只是粗枝大葉地有此看法而已。若要來仔細發揮闡述,自然應該是有志研究史學者的責任。 今天我們要研究中國制度史,必須注意兩點: (一)研究制度,不該專從制度本身看,而該會通著與此制度相關之一切史實來研究。這有兩點原因,一因制度必針對當時實際政治而設立而運用。單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貫通之於當時之史事,便看不出該項制度在當時之實際影響。一因每一制度自其開始到其終了,在其過程中也不斷有變動,有修改。歷史上記載制度,往往只舉此一制度之標準的一段落來作主,其實每一制度永遠在變動中,不配合當時的史事,便易於將每一制度之變動性忽略了,而誤認為每一制度常是凝滯僵化,一成不變地存在。 (二)研究制度,必須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後實有一套思想與一套理論之存在。在西方歷史上,所謂政治思想家,他們未必親身參預實際政治,往往只憑著書立說來發揮其對於政治上之理想與抱負。如古代希臘之柏拉圖,如近代歐洲之盧騷、孟德斯鳩等人皆是。但中國自秦以下即為一種士人政府,許多學者極少著書純講政治理論。這並非中國人沒有政治理想,乃因他們早多親身參預了實際政治,他們所抱負的多少可在實際政治上舒展。當知中國歷代所制定所實行的一切制度,其背後都隱伏著一套思想理論之存在。既已見之行事,即不再托之空言。中國自秦以下歷代偉大學人,多半是親身登上了政治舞台,表現為一個實踐的政治家。因此其思想與理論,多已見諸其當時的實際行動措施中,自不必把他們的理論來另自寫作一書。因此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乃似沒有專門性的有關政治思想的著作,乃似沒有專門的政論家。但我們的一部政治制度史,卻是極好的一部政治思想史的具體材料,此事值得我們注意。 我根據上述,敢於說,中國人自古代歷史開始,實已表現有一種極大的民族性的天賦能力,即是政治的能力。就空間講,能完成而統治此廣大的國土。以時間言,能綿延此一大一統規模達於幾千年之久而不墜。此何以故?一言蔽之,因其能有一種良好的政治故。何以能有此良好政治?則因中國民族天賦有此能創立優良政治制度之能力故。故我說創制立法,是中國人天賦上一種優異表現。試舉一簡單易明之例,如中國的賦稅制度,全國各地租稅全是一律。而且能輕徭薄賦,主張藏富於民。只要此制度一訂立,便易獲得全國人民心悅誠服。社會便可藉此安定幾百年。綜有變壞,經一番亂事之後,此項制度又復活了。此事似極尋常,不值得我們來誇大宣揚。但以此和西方歷史比觀,我們的賦稅正為沒有制度,遂致引起革命,產生近代的民主政治,一切預算決算都要由民選議會來通過。現在我們偏愛說中國人無法制,無定憲,永遠在帝王專制下過活,那豈非冤枉了中國歷史。這因我們自己不了解自己以往的歷史,遂誤認為自己以往一切完全要不得,於是只想抄襲別人。即就家庭作比,各國家庭,各有貧富職業種種不同,哪有能全部抄襲別人家的一套規模,來應用於自己家庭,而可以獲得理想安樂的?何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而立國規模卻要完全向外國去學習模仿,那實在是近代中國一悲劇。 近代的中國人,每每誇耀西方,如電燈,如無線電,如原子彈和火箭等,莫不是別人家在發明。一切近代科學確是如此。但我要試問,如中國歷史上一切傳統政制,如上述宰相制度、選舉制度、考試制度和賦稅制度等,這不是一種發明嗎?這究是誰在發明的呢?我們歷史上的古人,他們究自何處抄襲這一套,而把來傳入中國的呢?我之欽佩孫中山先生,正因他不但能采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亦能不將自己的優良歷史文化傳統一筆抹殺。他的偉大處,在能確見中國人在政治方面之高明處,實早已凌駕在西方之上。孫先生此說絕非無據。孫先生固不是一位史學家,但他對中國傳統政治之優點,已能洞若觀火。在這一點上,他確是近代一位先知先覺者。 國家之存在,民族之綿延,歷史之持續,自當有隨時革新改進之處。但從沒有半身腰斬,把以往一刀切斷,而可獲得新生的。我們要重新創建新歷史、新文化,也決不能遽爾推翻一切原有的舊歷史、舊傳統,只盲目全部學習他人,便可重新創造自己。這並不是說西方民主制度有什麼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傳統來歷。即如英國和美國,他們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國有中國自己的國家、民族與歷史傳統,幾千年來的國情民風,有些處迥異於他邦。若中國人不能自己創制立法,中國今天將永遠無望。我們若只知向外抄襲,不論是民主抑是極權,終究是一種行不通的一面倒主義! 我們今天來研究中國政治制度,一面固當比較參考西方的,固當要能追上世界潮流,但亦不可數典忘祖,我們實無此能力來把自己腰斬了而還能生存。我們若從頭再來研究中國傳統政治,第一步不妨先加以分門別類。如政府組織、地方自治等項目,一一弄清楚了,然後再匯在一起。須能看其乃是一整體。又須能配合現實,坐而言,能起而行。當知政治理論並不是紙上談兵。在中國古人中任意舉出一兩位,如董仲舒、司馬光,他們都絕不單是一書生。他們之作為中國的政治家,都是有抱負而又能見諸實施的。又如唐初名相房玄齡、杜如晦等,他們創立出一套制度來,垂之幾百年,即朝代換了,亦並不能完全蓋過他們,超越他們。這是中國政治家之偉大處。我們今天如能有人來寫一本中國傳統政治制度史,或中國歷史上的大政治家這一類書,必可對此下國人發生大影響。 (摘自錢穆先生著《中國歷史研究法》,標題為編者所加。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由錢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講匯集而成,從通史和文化史的總題及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等6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了中國歷史研究的大意與方法。為作者此後30年史學見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視為錢穆先生對中國史學大綱要義的簡要敘述。)
D. 《中國歷史研究法》_學術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中國歷史研究法》_學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應該是全本了
E. 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有哪些人寫過序
梁先生自序的。
F. 歷史知識
史學 亦稱「歷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主要任務是:按照時代和年代順序,運用具體歷史事實,闡明並揭示從原始公社制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記載和編纂,當繼起於文字的發明。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出現過許多歷史學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著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表述了各種史學思想、觀點以及治史方法。這些從不同角度對人類進步所作的記錄,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從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的。總的說來具有兩個主要特點:(1)過多地強調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忽視了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條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2)把少數英雄偉人當作歷史的創造者,而不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這兩點,實質上是歷史唯心主義的集中表現。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從而揭示了各種社會經濟形態循序發展的一般過程,並且有力地論證了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進步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同時也充分肯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這樣,歷史學才開始成為科學(參見「歷史科學」)。史學的研究對象甚為廣泛,舉凡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歷史,從遠古到現代都可作綜合的、分期的或分類的研究。概述史學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學概論,研究史學本身之發展的史學史,研究史料及其運用方法的史料學,以及文化史、思想史、經濟史、科技史等專門史類,均可包括在史學范圍之內。
G. 錢穆和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1、好讀嗎,2、在大陸都是刪節本嗎
http://book.knowsky.com/book_622896.htm
可以抄先看襲看電子書版本
H. 中國歷史如何入門
先從鄧廣銘先生提出的學習中國古代史入門的四種基本工具:年代、地理、職官、目錄
學起吧。這樣會容易一點。不知道你是想只是自己了解玩玩,還是想做研究。
如果想玩玩,就把年代、地理、職官三個先弄明白。再看通史自己各個歷史時期都是什麼關系
和怎麼回事,然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喜歡的時期了,在專攻一下。
祝你能在歷史的世界玩的開心
I. 中國歷史研究法怎麼樣
《中國歷史研究法》 梁啟超 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目錄: 自序第一章 史之意義及其范圍 第二章 過去之中國史學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說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與鑒別 第六章 史跡之論次 附錄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緒論總論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實 乙 予以新意義 丙 予以新價值 丁 供吾人活動之資鑒 戊 讀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長 甲 史德 乙 史學 丙 史識 丁 史才 子 組織 丑 文學 第三章 五種專史概論 甲 人的專史 乙 事的專史 丙 文物的專史 丁 地方的專史 戊 斷代的專史 分論一 人的專史 第一章 人的專史總說 第二章 人的專史的對象 第三章 做傳的方法 第四章 合傳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譜及其做法 甲 年譜的種類 乙 年譜的體例 丙 年譜的格式 丁 做年譜的益處 第六章 專傳的做法 甲《孔子傳》的做法 乙《玄奘傳》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論二 事的專史(略) 分論三 文物的專史 第一章 文物專史總說 第二章 政治專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經濟專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專史及其做法 甲 語言史 乙 文字史 丙 神話史 丁 宗教史 戊 學術思想史 子 道術史的做法 丑 史學史的做法 寅 社會科學史的做法(略) 卯 自然科學史的做法(略) 已 文學史(略) 庚 美術史(略) 第五章 文物專史做法總說 分論四 地方的專史(略) 分論五 斷代的專史(略) 讀後: 上個月剛讀過法國史學家布洛赫的《歷史學家的技藝》,這次讀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感覺兩本書的相似之處很多,均是在一個學術轉型時期對歷史學進行了新的發展。相對而言,我讀本書體會更加深刻一些,也許是由於以前經常讀中國傳統史書,對轉型之前的了解比較深入,因而對於梁啟超先生的論述更加相應一些,很多地方都有茅塞頓開之感。 梁啟超先生在書中認為新的史學研究最為重要的是對史學目的的重新認識。傳統史學的目的在於弘道,以及作為人生的教科書。梁啟超強調歷史研究必須給歷史賦予新的意義,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夠還史學本來面目。首先要反映當時社會的基本情況,實際上司馬遷的《史記》雖然以人物列傳的形式出現,但每一篇列傳,必代表一類重要人物或者社會上的重要方面。「每篇都有深意,大都從全社會著眼,用人物來做一種現象的反映,並不是專替一個人作起居注」。因此,梁啟超認為前四史之後的官方史書流於蕪雜,純粹成為了人物的墓誌,對社會各方面的反映不夠。 看本書我還對梁啟超的學術思想的變化產生了興趣。因為在討論歷史因果論的文字中,我可以很清晰地發現佛教哲學的影子。計劃瀏覽一下飲冰室合集,特別要看一看梁啟超為了實踐他的歷史研究法而撰寫的人物傳記。梁啟超這一代人在中國傳統學術氛圍內成長,同時又是當時最為國際化的一批學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有很多地方直接引進了西方社會科學的思路,但與中國傳統的學術體系形成了比較成功的融合。在這種碰撞與融合中,往往能夠形成具有啟發和指導意義的思想。實際上,很多我現在看到的史學研究著作從大的思路上說都不能逃脫本書的范圍。
J. 一般學習歷史,研究那個朝代的
個人愛好,喜歡哪個朝代就去看哪個朝代
既可以通讀一遍,然後挑喜歡的多看
要知道,一個朝代都夠研究一輩子的
比如唐朝
歷史,故事,詩歌,文學,經濟,國際
哪個不是一串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