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德物理學
㈠ 弱弱問一句,韋德之道2和2.5的區別
側面來看,兩雙鞋子的緩震科技是完全一樣的,不過2.0的眩暈迷彩在鞋身,2.5的做在中底上,對工藝上會有很大程度的要求。2.5的鞋幫和2.0相比是稍微低了一些的,鞋測的線條也更加復雜(凌亂?)但是大家腦補一下去年1.5和1.0,也是這樣進化的,其究極目的是在增加透氣度的前提下,不減弱球鞋的支撐。換個角度,看的出來2.5比2.0胖了不少,2.5看上去內側外側傻傻分不清楚,但是2.0就有很大的曲面區別。另外從這個角度更清楚的看的出來,2.0的鞋幫無論是內側還是外側都來得更高。或者我們換個說法,2.5的鞋幫給球員留了稍大的靈活性。這個角度是我覺得非常看得出區別的,2.5把鞋標移到了鞋舌上,和國際接軌。另外從背面看得出,2.5的鞋舌比2.0更具曲面,裡面的海綿填充也更厚,所以舒適度大怎。李寧的標2.5也比2.0的大了一大圈,不過zei都不算si兒,最大的進化是後跟增加了一塊TPU的托盤,這是之前三雙都沒有的進化,說明韋德之道的球鞋終於向實戰方向邁進了,從球鞋的風格走向來說,我期待3.0會出現更現代更運動的設計。鞋頭的改變是巨大的!2.5密密麻麻的小孔看到了吧,感受一下那柔軟的皮質和透氣感,2.0說難聽一點就是一雙微波爐,市場上的普通版還行,鞋頭有幾個假透氣孔,但是2.5的鞋頭大大增加了透氣性,而且內部填充非常的足夠,舒適感爆棚---------這也是我們看球鞋要注意的一點,鞋頭好不好直接影響到你穿這雙球鞋的頻繁程度,LBJ11無論配置還是設計我都覺得世界一流,但是就因為該死的鞋頭太緊,代言人和球迷都不買賬。這里看,2.5的這項改動做的非常好。鞋帶孔這里的TPU,感覺不是個多大的變化吧?其實這里的變化,特別大,2.5的TPU上的4個鞋帶孔,是在一個水平線上的,而2.0上一排扭扭曲曲,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在2.5上調鞋帶松緊非常容易,隨便扯扯就鬆了,隨便拉拉就緊了;而2.0上要調鞋帶松緊簡直和南水北調工程一樣復雜。在這里,我們還是忽悠廠家們生產球鞋的時候要更加考慮實際穿著方便程度,別光顧耍帥,我相信2.0的V型TPU一樣可以把鞋帶孔調的不那麼緊不那麼違反物理學。2.5的鞋幫內側海綿填充更厚,其他的沒什麼好說的再看看細節,兩雙球鞋各有各的美,當然,生日還是大比分勝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總的來說,2.5從舒適度入手,改善了2.0存在的一些穿著方面的問題,這不僅僅是紙面上去看的說,鞋底都一樣,鞋幫改了那麼一點點而已,只有實際穿著的過程中才會感覺到這些區別。2.5在日常、運動戰中,都會讓你覺得更舒適,優化的鞋幫高度,透氣度,鞋帶調整起來的方便程度,鞋頭柔軟度。。。。。。啊~~~~~但是。。。。。。這里要說一句但是,男人是將視覺地動物,看看這個水晶底,3M的鞋面,誰能抵禦這個誘惑,所以到底是選擇舒適的2.5還是炫酷的2.0,還要看你的腎上腺素如何分泌,畢竟過日子和過把癮有著很大的區別!
㈡ 在沈陽皇姑區暑假補物理去韋德補課班可以嗎
沈陽韋德教育在沈陽名氣很大,說它是沈陽好的家教學校也不過,目前已經開了四個分校,師資力量在沈陽來說是頂尖的。教學口碑也不錯,一直得到教育界內的認可!
㈢ 法拉第和麥克思韋德電磁學貢獻
一、法拉第的主要貢獻是在於電學方面,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了電流對磁針的作用,法拉第敏銳地感到了它的重要性,他決心進一步探索其內在原理。他通過大量實驗驗證出電磁感應原理,法拉第的這個發現終於劈開了探索電磁本質道路上的攔路大山,開通了在電池之外大量產生電流的新道路。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原理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科學成就,它使人類獲得了打開電能寶庫的金鑰匙,在征服和利用自然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而麥克斯韋大約於1855年開始研究電磁學,在潛心研究了法拉第關於電磁學方面的新理論和思想之後,堅信法拉第的新理論包含著真理。於是他抱著給法拉第的理論「提供數學方法基礎」的願望,決心把法拉第的天才思想以清晰准確的數學形式表示出來。對前人和他自己的工作進行了綜合概括,將電磁場理論用簡潔、對稱、完美數學形式表示出來,經後人整理和改寫,成為經典電動力學主要基礎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更預言出電磁波的存在,發現光也是一種電磁波,揭示了光現象和電磁現象之間的聯系。
二、光的微粒說把光看為是一個個粒子,而波動說則把光看為是一種波,第一次波動說與粒子說的爭論由「光的顏色」這根導火索引燃了。從此胡克與牛頓之間展開了漫長而激烈的爭論。此問題可是爭論不休,但結果是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於是為了統一兩者所以提出了概率波的概念。從人類對光的本性認識過程我們可以看出,越是人類之前所沒認識過的對象,當發現它有某種特別的跟其他物質有類似的性質時,就會認定它們具有同性,但是如果它又獲得其他物質的性質的話,那麼又會把人誤導為是另一種性質,但是經過人類的研究發展會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是共有的,也就是兩者都對,於是又會引申一個新的概念來將問題合理化,而往往這時候科學技術就會邁向新的一步。
㈣ 你們最服《三體》里的誰呢
北海。一個人,面壁者五號。沒有任何任命,沒有任何授權,也沒有任何資源傾斜的面壁者。他僅有的資源恐怕就是他那不到30萬的存款,以及常偉思的信任和吳岳的囑托。他直到自然選擇號出逃的前一刻,都沒有向任何人展示出任何自己的想法,甚至沒有任何傾訴的慾望。他用自己僅有的資源,抓住每一個機會,排除障礙,沖擊目標,而且他自始至終就目標堅定。北海的偉大在於,他幾乎不可能成功,更在於他對自己計劃所需求的任何項目(星際飛船,蘇醒時間等等),都沒有任何把控的能力,但是他仍然去做了。就像他在那個冬夜告別自己的家人一樣,他無依無靠,無人支持,甚至無人知曉他的功績。他所有的計劃都是建立在人類沒有面壁計劃的前提下的,他的未來史觀,讓他知道他所需要的技術一定能存在。
㈤ 你最佩服《三體》中的哪個人,為什麼
最佩服的人應該是羅輯這個人。因為羅輯一個人建立了黑暗森林威懾,威懾了三體文明拯救了地球。在長達54年的時間中,都在地下掩體度過,沒有說過一句話。我真的是難以想像,他一個人是如何做到的。說真的,佩服的五體投地啊。
㈥ 美國有哪些名人
1、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國政治家、戰略家、第16任總統。林肯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在任期間主導廢除了美國黑人奴隸制。
㈦ 在數學史上較為著名人物
中國的: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賈憲,中國古代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曾撰寫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九卷)和《演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數導)均已失傳。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其最重要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一次同餘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使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朱世傑(1300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周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莫若、祖頤:《四元玉鑒》後序)。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現今河北省淶源縣,他是南北朝時代的一位傑出科學家。他不僅是一位數學家,同時還通曉天文歷法、機械製造、音樂等領域,並且是一位天文學家。
祖暅,祖沖之之子,同其父祖沖之一起圓滿解決了球面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體積公式。現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紀可謂祖暅對世界傑出的貢獻。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在13世紀中葉活動於蘇杭一帶,其著作甚多。
趙爽,三國時期東吳的數學家。曾注《周髀算經》,所作的《周髀算經注》。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
陳景潤,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3 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 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發表研究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 數學》等著作。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 16 ,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
國外的:斐波那契、費馬、歐拉、牛頓、赫羅斯薩威、笛卡兒、索菲·熱爾曼、蒙日、拉格朗日、畢達哥拉斯、卡丹、塔塔利亞、開普勒、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不多做介紹了
㈧ 摩羯座的政治經濟人物
你說的沒錯 周爺爺是3月5日生的 是雙魚座 資料寫錯了 我也大意了 修正
摩羯座的代表人物有:
毛澤東、班達拉奈克、牛頓、阿里、巴斯德、史克里亞賓、亞里斯多 德.歐納西斯、伊莉莎白雅頓、艾丁塞、貓王、理查克萊德門、布魯赫、浦契尼、阪本等等。
黨的思想是典型的摩羯座化身
宋代宋祁說:「據安而念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偉大的思想家孟子說得更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是這樣,一個集團一個政黨也無不是這樣。中國共產黨是最先進的政黨,因而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政黨。我們黨之所以最具生命力,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個黨能在忠實地服務人民群眾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這種自我完善的一個巨大動因,就是這個黨能時刻擔心害怕自己脫離人民群眾,希望與人民群眾永遠保持血肉聯系。這種與人民群眾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恰恰正是這個黨的生命力之所在。早在我黨奪取全國革命勝利之初,毛澤東同志就高瞻遠矚地告誡黨同志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幾十年來,我們黨這樣做了,我們黨便與時俱進,克服了重重困難,不斷地壯大起、成熟起來。
以上大會思想就是典型的毛澤東思想與周恩來思想,而恰恰兩位中國偉人都是摩羯座的,再看看以下資料就更能細仔地明白一部分了。
摩羯座的代表人物有:
毛澤東、班達拉奈克、牛頓、阿里、巴斯德、史克里亞賓、亞里斯多 德.歐納西斯、伊莉莎白雅頓、艾丁塞、貓王、理查克萊德門、布魯赫、浦契尼、阪本等等。
摩羯座的特點:
通常都很健壯,有過人的耐力、意志堅定、有時間觀念、有責任感、重視權威和名聲,對領導統御很有一套,自成一格,另外組織能力也不錯。和其他土象星座一樣,是屬於較內向,略帶憂郁、內省、孤獨、保守、懷舊、消極、沒有安全感,也欠缺幽默感,常會裝出高高在上或是嚴厲的姿態以掩飾自己內在的脆弱。
通常他們也絕少是天才型,但是卻心懷大志,經過重重的歷練,到中年期才會漸漸擁有聲名和成功。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安定的向上心和堅強的毅力,加上擅長知識和經驗的累積,如此才一點一滴的達成目標的。
雖然有時為了這成功的目標,也會用一些殘忍無情的策略,但摩羯座還算是有正義感的。他們擅於外交、好動、活力充沛、目標確定;重視現實利益及物質保障,具有宗教或神秘學上的理解能力及人文科學的邏輯概念,是屬於大器晚成的類型。
摩羯座注重自身檢查,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卻常常會因為疏漏或粗心犯些很不必要的錯誤。他們看上去雖然保守,但是其思想是很新潮的,他們喜歡接觸與眾不同的周邊新奇事物,卻往往不受外界感染,總是能保持自己的特性。他們能在新的事物中去分析,並把分析的結果融會成一整套,以便知道怎麼去應對它們。身為摩羯座的他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不公正事情都有他的一部分原因,其表現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勤奮的摩羯座好像一開始工作就不會停止,而且總是自顧自的埋頭苦幹,根本不關心別人的進度或看法,他們很有責任感,而且樂於承擔更多的工作,對加班或放棄休假都不會有怨言,因為對他們來說,工作比玩樂和休息重要多了.由於土星影響,摩羯座的人有潛在的憂郁性格,傾向於凡事只看到艱辛困苦的黑暗面,所以總是付出比必要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上,設法應付所有真實的,以及被自己誇大了的困難。他們似乎認為工作本來就是嚴肅、艱苦、要費盡力氣才能完成的。
㈨ 想補習高考物理!哪裡學最好沈陽和平區韋德教育怎麼樣
沈陽韋德教育致力於開發教育類相關產品和服務,並依託自身優勢致力於利用互聯網技術服務中國教育,目前,正在著手組織中國試題課件網的團隊組建和網站的建設中,未來通過互聯網將會服務與全國的學子,提供CTOC,客戶端到客戶端的自由交流平台! 和平分校: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南京南街100號
㈩ 真的第2個科學界嗎相信精神論的科學界!
人們總是懷有強烈的好奇心。關於死亡的秘密,曾是神學家和神秘主義者所關注的范圍,現在逐漸被視作科學研究的合法領域。在今天看來,急於解開生命之謎的科學,也正在—— 真的存在與大腦分離的「意識」嗎?那是否只是人們的主觀猜想? 死亡之門的後面,等待我們的是什麼?這個古已有之的問題通常被認為只能靠猜想解決,是只適合神秘主義者、空想家和先知們探究的宗教和精神范疇的問題。但今天看來,急於解開生命之謎的科學也正在探索死亡之謎。最近,英國一批具有較高可信度的「瀕死體驗(NDEs)」學者發表了一篇被流行媒體盛贊為該領域首篇「具有科學性」的研究報告。報告稱,他們似乎發現了一個與大腦分離的「意識」。 報告的作者之一、數家著名英國醫學協會顧問、精神病學家彼得·芬威克說:「如果意識可以和大腦分離,那麼我們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人死後意識是否會延續下去?此外,人是否有超自然的組成部分?我們的宇宙是否可以有發展目標、有存在意義,而非混亂無序?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上述問題的答案各異。根據有關這些問題的文獻記載,典型的「瀕死體驗」來自嚴重的外傷,人的感覺是游離於現實之外進行了一次超自然「旅行」,隨後進入一個特殊的世界,在那裡他們有強烈的平靜和愉悅感。而與:「瀕死體驗」密切相關、並在這之前的感受是「出體體驗(OBE)」:腦死亡或心跳停止的病人通常認為自己是存在意識的「靈魂」,在手術室里從高處觀察事物。 在談到「出體體驗」時,芬威克說,從醫學角度看已經死亡並失去意識的病人「其實知道周圍發生的事情,而且具體到每個細節,這表明,意識是可以與大腦分離的」。英國學者的報告是基於他們對一些嚴重心臟病患者的研究,這些病人都曾瞬間失去知覺,進入了醫學上的死亡狀態:呼吸和心跳停止、腦干不再工作。 科學家們面臨的問題在於,他們想要研究的領域如同宗教皈依及其他精神和神秘的「覺悟」一樣,主觀性很強,難以適用冷靜理性的研究方式。那些有過「瀕死體驗」的人通常也難以用語言來描述他們的經歷,另外他們也害怕被別人認為精神錯亂而不願多講。 迄今為止取得的數據還未能使我們斷言,獲得了關於「身後世界」的科學發現。這個領域還停留在推想階段 幾乎任何一家書店關於這方面的書里都描述了這種體驗的極端性,例如《被光芒擁抱、拯救和改變》和《與光同在、在光之外》。據說35%至40%走近過死亡的病人都說他們有過「瀕死體驗」。他們的故事在書籍和媒體報道中屢見不鮮。 英國媒體所謂「首次」的說法並不確切——對於死亡後生命的科學研究實際上是數年前從美國開始的。總部設在紐約的「通靈學基金會」項目負責人、心理學家卡羅爾·阿爾瓦拉多撰寫了有關這方面的大量著作,其中包括最近在《神經與精神疾病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他說,研究這一現象的科學方法已有厚厚的歷史記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使用了各種本質上非常主觀的研究方法——包括夢境、幻覺和思維過程分析等無法用物質手段衡量的方法 探索生命逝去後的秘密(二) 這些科學實驗是如何進行的呢?以一項研究為例:學者們對實驗對象進行訪談,然後將他們所描述的感受與各人瀕死狀態下的氧氣值聯系起來,所得的數據從科學角度來說是非常有用的。但阿爾瓦拉多也承認,迄今為止取得的數據還未能使我們斷言,取得了關於「身後世界」的科學發現。這個領域還停留在推想階段,但它在不斷發展。我們目前需要的是更為系統化和更大規模的研究。他指出,英國學者的研究規模還很小。 有過「瀕死體驗」的人共同的感受是:正朝一團巨大的白色光移動,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廣泛承認。芬威克和他的同事們還列舉了其他一些共同的感受:和平寧靜、穿過一條隧道進入另一個世界、前方出現一種光並進入花園。有關這方面體驗的各種描述有案可查、眾口相傳,其歷史幾乎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的最初記載。 許多從死亡邊緣回來的人相信,他們經歷了一種「生命回顧」;另有人回憶說,感覺像是與一種宇宙智能或意識融為一體。這些倖存者們因為「被帶回來」而感到憤怒和悲傷的例子也不鮮見。大多數倖存者對死亡不再恐懼,許多人喪失了對經濟收入和其他一些世俗的「成功」生活方式的興趣。另有許多人從此對他人充滿博大的愛心,並確信他們對於死後的世界有不一般的了解。「瀕死體驗」使大多數身臨其境者的生活發生了極大變化,並且是非常積極的變化。 一個有過「瀕死體驗」的人認為,想把這些經歷上升到理性科學的高度簡直是浪費時間 在對「瀕死體驗」的調查中,最有意思的發現是,醫生、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和其他一些參與研究的人員常常從理性的科學研究者轉變成為某種精神和宇宙信息的傳播者。譬如,梅爾文·莫爾斯就認為「瀕死體驗」與腦中的「上帝信息接收點」有關,兩者的結合可使人進入無限的宇宙世界。曾是徹底的懷疑主義者的莫爾斯現在被公認是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者之一。一個有過「瀕死體驗」的孩子面對莫爾斯的疑慮說出了這樣的話:「別擔心,莫爾斯博士,天堂很好玩!」這句話讓他開始用另一種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 通過大規模的謹慎實驗,莫爾斯使「瀕死體驗」研究的科學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強,不過他現在已經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他已經較少關注這一領域中理性科學的部分,更願意與聽眾們談論一條所謂「愛無處不在」的精神道路。 醫學與哲學雙料博士、數本暢銷書作者雷蒙德·穆迪被認為在20世紀70年代首創了「瀕死體驗」一詞,他被稱為「投身這一研究領域的首位醫學專業人士」。而大多數參與「瀕死體驗」研究的學者認為,肯尼思·林教授在引導這一領域從邊緣學科走向主流科學方面起了關鍵作用。林曾撰寫過《光的啟示》等書,並以一絲不苟、科學系統的研究著稱。在此基礎上,他還嘗試著超越傳統科學的范疇。他寫道,當我們死去的時候,我們就將第二次誕生,這個過程可能比第一次還要艱難;我們離開已知世界前往超出我們感知能力的另一個世界。在那裡,我們最終會發現「活著」的全部含義,心中充滿超越快樂的喜悅之情。他是該領域一個主要研究機構「國際瀕死體驗研究協會」的創始人。 探索生命逝去後的秘密(三) 「國際瀕死體驗研究協會」女發言人丹尼絲·韋德在1977年曾遭遇死亡。她說:「當我第一次聽說其他人也有相似的經歷時,我曾懷疑我們是不是都做了同一個夢。但這不是夢,這種事確實發生了,而且改變了我的人生。」在韋德看來,想把這些經歷上升到理性科學的高度簡直是浪費時間:「這些體驗聽起來只像是軼聞趣事。你甚至無法用理性科學證明上帝的存在。對於這種體驗能改變人、使人積極向上的方面,我更感興趣。對『瀕死體驗』感興趣的公眾也並不想得到具體的數據;他們想知道的是自己在地球上到底肩負著什麼樣的使命。」 「煉獄」和「幽靈」等陰暗形象,通常來源於體驗者對於罪惡、恐懼及懲罰等的心理預期 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反對用虛無縹緲的理論解釋「瀕死體驗」,其中最著名的當推西英格蘭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蘇珊·布萊克莫爾。在她撰寫的《垂死生存》一書中,她比較推崇這樣一種解釋:具有「瀕死體驗」的人之所以敘述極為相近是因為氧氣枯竭引起的生理反應。她將所謂的「人死後的生命」稱之為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幻覺」,在物理學、生物學和心理學上都找不到證據。至於這種經歷對人的改變,布萊克莫爾說,曾接近死亡又最終活下來的人往往會變得越來越無私、對他人越來越關心。她說:「我們都是生物有機體,以一種令人著迷的方式進化,並無目的性可言,腦子里也沒有一個目標。」 是所有有過「瀕死體驗」的人都曾經歷了一場愉快的歷險,回來後感到溫暖,回想起來又覺得虛無縹緲嗎?《基督教研究雜志》數年前對描述這些經驗「陰暗面」的書進行了調查。調查報告稱,一些有「瀕死體驗」的人其實感覺「糟透了」、「很恐怖」,倖存者往往會掩蓋這些痛苦的回憶。有一本書的標題就很能說明問題:《超越黑暗:我瀕臨死亡地獄邊緣的體驗》。作者安吉爾·費尼莫爾講述了自己自殺未遂的體驗。 長期研究「瀕死體驗」的作家阿特沃特自己曾有過那種體驗,並對其他人的經歷進行過仔細的研究。他說,約有15%的成人和3%的兒童感到進入了「恐怖的空間、荒涼的地獄邊境或可怕的煉獄」,有時還能感覺到過去的「幽靈」。她說,這些體驗通常建立在體驗者對於罪惡、恐懼及懲罰等的心理預期上。 如何才能把科學方法應用於這一學科呢?英國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芬威克認為,以後的研究應當這樣進行:在手術室里設置秘密目標,只有從天花板上才能看到。這是大部分「瀕死體驗」的有利位置。然後研究人員再要求倖存者描述他們看到了什麼。 對於死亡的秘密,人們總是懷有強烈的好奇心,所有人都樂於對此加以評說。但這次的研究表明,這一領域正日漸成為主流科學探索中的合法領域,只是尚未獲得政府資助。科學將如何解釋這個富有誘惑性的問題呢?那會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為近年來試圖用醫學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許多人最終都是從宗教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