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盈江歷史

盈江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5-10 19:21:47

① 傣族民風民俗

傣族,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我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我國傣族人口約150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1]。
全世界的傣族現有人口約5000萬,雖然國內屬於少數,但學術上認為,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而居住在國外的傣族主要分布於泰國(約3000萬人)、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歷史上傣族以泰國北部和緬甸為核心建有佛教國家——焚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各個東南亞半島國家。

民族語言

傣語屬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傣文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

民族歷史

中華民族系列郵票——傣族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建國後,據考古工作者在雲南省滇池、景洪、勐臘、孟連等地和其他省、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以及近年來在泰國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銅器等歷史文物證明,遠古傣語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東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我國雲南、廣西大部,四川、貴州一部和寮國、泰國北部、緬甸、印度阿薩姆廣大區域,後漸向西南遷徒。他們是最早栽培稻穀和使用犁耕的民族[2]。
公元1世紀,漢朝史籍《史記》、《漢書》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綳」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朝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民族文化

歷法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醫學
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葯體系。
文學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戲劇
傣劇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涌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新中國建立後,傣劇有了新的發展。1960年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潞西縣傣劇團成立,1962年擴建為德宏州傣劇團。
1962年,《娥並與桑洛》參加西南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寮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3]。
舞蹈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節慶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傣族)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② 盈江傣族歷史淵源

一般文獻茶不到,如果你懂得老傣文的話建議你讀一下《舍本勐宛》,就是傣文經的隴川史。里邊可能會有記載的。

③ 盈江縣的地理環境


盈江縣地處雲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位於東經97°31′~98°16′,北緯24°24′~25°20′之間。其東北面與騰沖縣接壤,東南面與梁河縣接壤,南面與隴川縣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與緬甸為界。 截至2013年,盈江縣境內收集物種98目246科2394種,其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76目175科1918種,單子葉植物22目33科347種,蕨類植物38科129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植物有:雲南石梓、山白芏、榆綠木、箭毒木、四藪木、老虎須、岩梧桐、毛鴉旦子、火燒花、雲南七葉樹、禿杉、翅果柄、野茶樹5、香果樹、白桂木、滇菠蘿蜜、厚朴。列入國家保護的稀有植物有:柚木、野荔枝、紅錐、楠木、合果含笑、木蓮、番龍眼、瓊楠、楨南、鵝掌揪、鐵力木。屬中國稀有新分布植物有:大果藤黃、芒果檳榔青、高大含笑、滇藏欖。屬我國特有新植物有:紅萼藤黃、雙子藤黃。屬全國重點保護的珍稀龍腦香科植物有:阿薩姆娑羅雙、毛芽龍腦香、盈江龍腦香。重要葯用植物有:美登木、杜仲、金雞納、畢菝、蘆子、羅芙木、肉桂、木香等。
盈江縣野生動物種目紛繁,有獸類10目27科57種,鳥類18目51科335種,魚類6目15科63種,兩棲類7科19種,爬行類12科33種,昆蟲類15目107科400餘種。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蜂猴、白眉長臂猿、印度支那虎。屬二類保護動物有:雲豹、水鹿、獼猴、蟒蛇、綠孔雀、原雞、冠斑犀鳥。 甘蔗、堅果、咖啡、草果、馬鈴薯、煙葉等農業產業化、規模化躍上新台階,成為全州「六樹一草」特色產業的重要原料基地。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以堅果公司和咖啡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
十七大以來,盈江縣農業總產值由2007年的5.9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3.55億元,年均增長17.5%。糧食產量從2007年的12.38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8.08萬噸,成為歷史上最高產糧年;年均增長9.5%,實現了5年連續增產。油料產量達到0.4萬噸,年均增長25.3%;肉類總產量達2.5萬噸,年均增長15.6%。 2011年,盈江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58人;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36.6%,比2007年提高15.3個百分點;傳染病發病率每10萬人中為298人,比2007年減少208人。

④ 雲南與寮國的邊境城市

雲南與寮國的邊境城市有:瑞麗,芒市,隴川,盈江,騰沖等。

相關介紹:

1、瑞麗:

瑞麗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南。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毗鄰。地處橫斷山脈高黎貢山余脈的向南延伸部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瑞麗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是重要的珠寶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

2、芒市

東、東北接保山市龍陵縣,西南連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西、西北與梁河縣、隴川縣隔龍江(隴川江)相望,南與緬甸交界。

3、隴川

位於中國西南邊陲。東鄰潞西縣,南連瑞麗市,北接梁河縣、盈江縣,西與緬甸毗鄰。隴川屬典型的邊疆多民族農業縣,具有土地開發成本低、適宜發展綠色產業經濟的最大優勢和發展對外貿易經濟的口岸區位優勢。

4、騰沖

騰沖市位於雲南省西部,東北與瀘水市相鄰,東與隆陽區相連,南與龍陵縣、梁河縣接壤,西與盈江縣毗連,西北、北與緬甸聯邦共和國接壤。

騰沖是著名的僑鄉、文獻之邦和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騰沖在西漢時稱滇越,大理國中期設騰沖府。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

5、盈江

盈江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其東北面與騰沖縣接壤,東南面與梁河縣接壤,南面與隴川縣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與緬甸為界。

⑤ 盈江女哭長城是什麼故事

你說的是孟姜女的故事吧。這個歷史故事大致梗概是這樣的:秦朝時期,秦始皇發動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處躲藏,誤入孟家花園,無意中發現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孟姜女惦記丈夫,就啟程到萬里長城尋夫。 一路上吃盡千辛萬苦,誰知到了工地後才知道萬喜良已經累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里。聽到這個的消息,孟姜女傷心地痛哭起來,直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忽然聽得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最後,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丈夫的屍骨。這就是我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⑥ 傣劇的溯源

傣劇最初產生於盈江,流行於德宏州和保山地區部分傣族聚居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若追溯
其源流,不能不聯繫到喊班濤、冒少對唱、少散朗、布騰拉和十二馬。歌手們把眼前事物和生活中的感受編成唱詞,即興演唱,唱出來的調子就是喊班濤。用山歌找對象,是傣族地區一種習俗,青年男女們在試探對方、傾聽愛慕時一唱一答,便產生了冒少對唱。以後,藝人們改變腔調,加上動作,發展成表現人物的布騰拉。布騰拉已有說有唱,有歌有舞,還有紙糊人跳的道具--牛,表現爺爺和孫子犁田,奶奶送飯,三人對唱。
後來,藝人們又創造出一種詩、歌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十二馬。十二馬可以說是傣戲產生的基礎。如《牙聖西》、《高罕》等,雖然還幼稚、粗糙,但可以說是傣戲的雛形。大約1880年,盈江土司刀盈廷將漢族的京劇、川劇、滇劇劇本叫傣族知識分子翻譯成傣語,搬上舞台。1910年左右,刀盈廷的兒子刀安仁從日本留學回鄉,組建了第一個傣劇專業劇團。他一方面派人到騰沖、昆明去學滇戲一方面還請滇戲藝術家到盈江教戲。故傣劇受到漢族劇種的很大影響,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變和提高。這時傣劇有了漢戲的鑼、鼓、鈸等樂器,男角多穿漢族古戲裝,女角保持傣女裝,唱腔則仍保持著傣族音樂的特點。傣劇的演出,也從田間、廣場,走向舞台。傣劇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由盞西、干崖一帶傳播開去。後來逐漸流行於德宏州的盈江、潞西、瑞麗、梁河、隴川及保山地區的保山、騰沖、龍陵等縣的傣族聚居區。
傣劇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1960年傣族藝人用新藝術眼光改革傣劇, 重新創作劇目、建立導演制、舞台表演更加規范和唱腔更加豐富,成功地演出《娥並與桑洛》。1980年傣劇恢復演出時,重在糾正傣劇演出中的漢族戲曲化的傾向(如完全套用滇劇的鑼鼓和戲裝)、注重突出傣劇的民族特色,使傣劇成為傣族節日集會中的一朵鮮艷瑰麗的民族 之花。1987年傣劇第一次走出了國門到緬甸演出。每場演出中觀眾過萬人、盛況空前。1992年第一批傣劇學員到北京戲校學習,時下這批畢業的演員已成為傣劇藝術的接班人。 他們根據《盜仙草》改編演出了《熱西姆洛》,使原本只有歌、舞形式的傣劇又增加了打鬥場面。在漢族傳統戲曲演出不景氣的情況下,傣劇在德宏的演出卻滲透到了每一個角落,無處不受到傣族人民的歡迎。

⑦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歷史沿革

達光(哀牢)王國時期
公元前425年,傣族先民在瀾滄江中上游(保山壩)建立了達光王國(又譯「哀牢國」或「乘象國」),位於伊洛瓦底江、怒江中上游的德宏成為達光王國的一部分。
公元前109年,漢朝征服達光王國東面的滇國(雲南中東部)及雟、昆明等部(雲南中西部、四川西南部),佔領達光王國東部的領土,促使很多傣族先民越過怒江向西遷徙,德宏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漢(東漢)帝國時期
公元47年,達光王賢栗率達光軍民歸附漢朝,達光王國成為漢朝的附屬國。之後,漢朝勢力在達光迅速膨脹,達光王被迫將王城遷至怒江以西的德宏境內(梁河北部)。公元69年,達光王柳貌再次率達光軍民歸附漢朝,漢朝將已佔領並劃入益州郡的達光領土劃出,加上尚未佔領的達光領土設置永昌郡,歸達光王及永昌郡守共同治理。德宏屬永昌郡治下的哀牢縣(今德宏州及保山市的騰沖縣、龍陵縣、隆陽區潞江壩)。
達光(撣)王國時期
公元76年,達光王類牢起兵反漢,被漢朝平定後,達光殘余勢力逃亡至怒江以西地區發展勢力,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崛起,漢史稱「撣國」,傣史仍稱「達光王國」。德宏成為達光(撣)王國的一部分。
前果占璧王國時期
公元576年,瑞麗江河谷地區的傣族頭人混魯、混賴兄弟趁達光(撣)王國衰落之機,在勐卯(德宏瑞麗)稱王,建立「果占璧王國」(即前果占璧)。德宏成為前果占璧王國的統治中心。
南詔王國時期
公元762年,前達光(哀牢)王族在洱海建立的南詔(蒙舍)王國佔領果占璧首都勐卯,歷經195年的前果占璧政權被南詔顛覆,當地傣族青年混等被南詔王招為駙馬並冊封勐卯王。德宏成為南詔王國的一部分,分屬南詔王國的永昌節度(雲南保山)和麗水節度(緬甸克欽)。
後果占璧王國時期
公元954年,前果占璧王族在勐興威(緬甸興威)恢復果占璧王國(即後果占璧)。公元1176年,後果占璧王國在勐卯(德宏瑞麗)修建陪都「允外遮」,與勐興威的首都「允線遮」遙相呼應。德宏是後果占璧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元帝國時期
公元1254年,蒙古大軍征服大理王國後,越過瀾滄江進入果占璧王國,果占壁各部或逃亡、或歸順。公元1261年,果占壁各部合派八位使臣赴北京朝謹忽必烈,元朝改果占壁為「金齒」,設置金齒安撫司。公元1276年,升級為金齒宣撫司,立金齒六路總管府於永昌(保山隆陽),下設麓川(瑞麗及隴川)、平緬(梁河南部及隴川北部)、鎮西(盈江)、茫施(芒市)、柔遠(潞江壩及龍陵北部)、鎮康(永德及鎮康)六路予以管轄,後又增設南甸軍民府(梁河)。其中,麓川路、平緬路、鎮西路、茫施路及南甸軍民府屬於今日之德宏。
麓川王國時期
公元1312年,麓川路總管混依翰罕宣布脫離元朝金齒宣撫司,在勐卯(德宏瑞麗)稱王,以猛虎曾躍過頭頂而自號「思汗法」,建立「麓川王國」。思汗法通過武力和招撫統一了大多數傣族地區,麓川王國的疆域西到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印度阿薩姆)、東到紅河流域(雲南元江)、北抵青藏高原邊緣(緬甸克欽)、南到湄南河上游(泰國清邁)。德宏境內有勐卯、勐宛、勐臘、勐盞西、勐底、勐養、勐煥、勐遮放等八個麓川王國勐級行政區,德宏成為麓川王國的統治中心,也是傣泰民族的文化中心。
明帝國時期
公元1441年起,明朝三次(1441年、1443年、1448年)發兵麓川,數十萬明朝將士經過九年時間將麓川政權逼到孟養(緬甸克欽),麓川政權在孟養養精蓄銳後南下兼並了阿瓦王國(緬甸中部),直至1604年,被緬族的東吁王國滅亡。明朝在佔領的麓川王國領土上分封傣族土司,在今德宏境內先後設置南甸宣撫司(梁河)、干崖宣撫司(盈江東半部分)、隴川宣撫司(隴川)、盞達副宣撫司(盈江西半部分)、遮放副宣撫司(芒市遮放)、芒市安撫司(芒市)、勐卯安撫司(瑞麗)等七個傣族土司管理區。
清帝國時期
公元1659年,降清的明將吳三桂進駐雲南,德宏各傣族土司歸附清朝。清朝沿用明朝制統治德宏,保留德宏境內的傣族土司管理制度,德宏分屬雲南行省騰越廳和龍陵廳。南甸宣撫司、干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盞達副宣撫司、勐卯安撫司、戶撒長官司(乾隆時由隴川分出)、臘撒長官司(乾隆時由隴川分出)隸屬騰越廳;芒市安撫司、遮放安撫司、勐板土千總(光緒時由芒市分出)隸屬龍陵廳。 中華民國時期
公元1911年10月27日,滇軍將領蔡鍔、唐繼堯等人攻打清朝在昆明的守軍,佔領昆明城宣布雲南獨立;同一天,干崖土司刀安仁與進步人士張文光等人也在騰越(騰沖)發動起義,成立「滇西軍都督府」,擁護雲南獨立。
公元1913年,雲南軍政府改「滇西軍都督府」為「滇西道」,後又改為「騰越道」,管轄滇西29縣及10行政區(原土司管理區),行政區行政委員(彈壓委員)由原世襲土司擔任。德宏境內有南甸行政區(梁河)、干崖(盈江東)行政區、盞達(盈江西)行政區、隴川行政區、芒遮板(芒市)行政區、猛卯(瑞麗)行政區,均隸屬騰越道(滇西道)。
公元1929年,民國中央政府通令,實行省縣兩級制,廢除道制,但在雲南成立第一、二殖邊督辦公署管理邊境地區事務。德宏境內的南甸行政區、干崖行政區、盞達行政區、隴川行政區、芒遮板行政區、猛卯行政區,均隸屬第一殖邊督辦公署。
公元1932年,南甸行政區改為梁河設治局、盞達行政區改為蓮山設治局、干崖行政區改為盈江設治局、隴川行政區改為隴川設治局、芒遮板行政區改為潞西設治局、猛卯行政區改為瑞麗設治局,仍屬第一殖邊督辦公署。1940年,民國廢殖邊督辦公署,德宏6個設治局改屬騰龍邊區行政監督署。
公元1938年8月31日,滇緬公路全線通車,德宏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與國際聯系的陸路唯一交通要道。
公元1942年5月,日軍入侵雲南,德宏淪陷。
公元1945年1月,國土光復後,德宏仍置設治局,先後隸屬雲南省第六區(保山)及第十二區(騰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公元1949年7月,潞西設治局改為潞西縣,縣城設在芒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公元1950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潞西,德宏解放。軍政代表團接管設治局,建立潞西縣和瑞麗、隴川、盈江、蓮山、梁河5個各民族行政委員會,隸屬保山專區。
公元1952年,瑞麗、隴川、盈江、蓮山、梁河5個各民族行政委員會改設縣,並增設縣級畹町鎮,均隸屬保山專區。公元1953年7月,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公元1956年5月,保山專區並入德宏,改自治區為自治州,轄保山、騰沖、昌寧、龍陵、潞西、梁河、盈江、蓮山、隴川、瑞麗10縣及畹町鎮。
公元1958年10月,蓮山縣與盈江縣合並為盈江縣。公元1963年8月,德宏與保山地區的建置分開,德宏州轄潞西、梁河、盈江、隴川、瑞麗5縣及畹町鎮。公元1969年11月,撤銷德宏州,並入保山地區。
公元1971年11月,德宏州恢復建制,轄潞西、梁河、瑞麗、隴川、盈江5縣及畹町鎮。公元1985年,畹町鎮改為縣級畹町市。公元1992年6月,瑞麗撤縣設市。公元1997年4月,潞西撤縣設市。公元1999年2月8日,撤銷畹町市,設立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副縣級)。至此,德宏州轄兩市三縣,即潞西市、瑞麗市和隴川縣、盈江縣、梁河縣。
公元2010年7月12日,國務院批准潞西市更名為芒市。「芒市」是國務院繼1989年以後正式批準的唯一一個專名和通名只有兩個字的縣級市名稱。「芒市」既是專名,其 「市」字又是政區通名 。

⑧ 大盈江的介紹

大盈江是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條支流,發源於高黎貢山南麓,大盈江乃舉世罕見的超級開發,在短短2km的河段上竟然建設了三個大型水電站,大盈江一級水電站壩址下游0.7km即為大盈江二級水電站大壩,而大盈江三級水電站壩址僅僅距離二級壩址 1.3km。人類水電開發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葩!!!剩下兩個正常開發的則是大盈江四級水電站和緬甸太平江一級水電站。大盈江各級水電站蓄水位分別為:788m、735m、692m、585m、255m、在海拔105m的緬甸八莫匯入伊洛瓦底江。2014年12月17日,住建部公布今年執法檢查結果,大盈江風景名勝區為不達標等級,予以通報批評,並責令限期整改1。

⑨ 德宏有幾個縣市

截止2020年10月,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下轄2個縣級市、3個縣,分別為:芒市、瑞麗市、隴川縣、隴川縣、隴川縣。

德宏:

德宏一般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雲南省下屬的地級行政區,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在雲南省西部中緬邊境,位於東經97°31′—98°43′、北緯23°50′—25°20′之間,是雲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東和東北與保山市的龍陵、騰沖相鄰,南、西和西北三面與緬甸聯邦接壤,全州除梁河縣外其它縣市都有國境線,國境線長達503.8公里。

(9)盈江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50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潞西,德宏解放。

1952年,瑞麗、隴川、盈江、蓮山、梁河5個各民族行政委員會分別改設縣,畹町鎮由潞西縣劃出設縣級畹町鎮,均隸屬保山專區。

1953年7月,潞西縣、瑞麗縣、隴川縣、盈江縣、蓮山縣、梁河縣、縣級畹町鎮由保山專區劃出設德宏泰族𠎠頗族自治區。

1956年5月,德宏泰族𠎠頗族自治區改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專區並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蓮山縣與盈江縣合並為盈江縣。1963年8月,德宏與保山地區的建置分開,德宏州轄潞西、梁河、盈江、隴川、瑞麗5縣及畹町鎮。1969年11月,撤銷德宏州,並入保山地區。

1971年11月,德宏州恢復建制,轄潞西、梁河、瑞麗、隴川、盈江5縣及畹町鎮。1985年,畹町鎮改為縣級畹町市。1992年6月,瑞麗撤縣設市。1997年4月,潞西撤縣設市。1999年2月8日,撤銷畹町市,設立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副縣級)。

2010年7月12日,國務院批准潞西市更名為芒市。「芒市」是國務院繼1989年以後正式批準的唯一一個專名和通名只有兩個字的縣級市名稱。「芒市」既是專名,其 「市」字又是政區通名 。

熱點內容
巴蜀教師樓 發布:2025-01-12 03:28:51 瀏覽:425
撫寧縣教師 發布:2025-01-12 01:53:50 瀏覽:902
特崗教師課 發布:2025-01-12 01:25:15 瀏覽:975
滁州教師 發布:2025-01-12 00:16:50 瀏覽:456
生石灰物理常數 發布:2025-01-12 00:11:41 瀏覽:257
拼音a怎麼打 發布:2025-01-11 23:54:51 瀏覽:644
一隻小鳥教學設計 發布:2025-01-11 23:41:11 瀏覽:648
數學軟體應用 發布:2025-01-11 23:27:30 瀏覽:526
語文作業下載 發布:2025-01-11 23:26:40 瀏覽:901
延慶教育委員會 發布:2025-01-11 23:26:39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