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的歷史
A. 郵政局最早建於那一年
1995年10月4日,原郵電部郵政總局正式注冊為法人資格,即「中國郵電郵政總局」,簡稱「中國郵政」。
歷史沿革:
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隨掌控大陸領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成立,同年12月郵電部召開全國郵政會議,將原中華民國郵政的產業變更為中國人民郵政所有;12月27日,中央郵政經濟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決定成立郵政總局。1994年3月1日,國務院批准郵電部機構改革方案,郵政總局由機關行政序列分離,成為專業核算的企業局。1995年10月4日,郵政總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了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獲得法人資格,企業名稱為「中國郵電郵政總局」,簡稱「中國郵政」。
2005年7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國郵政「政企分開、郵儲分離、完善機制」的體制改革方案:組建新的國家郵政局,作為政府機構依法監管郵政市場,並協調郵政普遍服務與機要通信等特殊服務的實施;組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作為國有獨資企業經營各類郵政業務;成立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控股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實現金融業務規范化經營;完善郵政普遍服務機制、特殊服務機制、安全保障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2006年8月28日國務院以國函〔2006〕79號批覆,原則同意《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組建方案》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章程》,並指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原郵政總局所屬的經營性資產和部份企事業單位基礎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組建,不設董事會,出資人職責暫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實行總經理負責制,總經理為公司法定代表人。中國郵政集團注冊資金800億元人民幣,但實有國有資本數額待公司正式成立後,財政部進行資產評估和審計驗資後核定。
2006年11月27日,原國家郵政局在北京西城區宣武門西大街131號辦公樓召開最後一屆全體機關幹部大會,宣布留任國家郵政局的具體人選;11月28日,重組後的國家郵政局舉行全體幹部大會。11月29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總局注冊登記。同年12月31日,中國銀監會批准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控股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開業。2007年1月29日10時30分,國家郵政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揭牌儀式。當天稍後,國家郵政局在北京西直門辦公樓前,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北京西便門辦公樓前,分別舉行掛牌儀式。3月20日(農歷二月初二)10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北京總部大樓舉行成立暨掛牌儀式。
採納哦謝謝
B. 郵電的歷史
中國的新式郵電始於清末﹐到民國時期﹐國家才逐步獨立地辦理郵件及電信傳遞業務﹐但都比較落後。 清政府於1866年在海關稅務司下設郵務辦事處﹐從此中國有了新式郵政。1896年成立郵局﹐至1911年關郵劃分﹐郵政才自成系統。民國成立以後郵政歸交通部管轄。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中國郵政控制在外國人手裡。1928年以後﹐逐漸轉由南京國民政府控制。
中國郵政組織在中央設郵政總局﹐劃全國為二十四個郵區﹐大致每省為一郵務區﹐即於省城之內設一郵務管理局﹔在管理局下於各縣鎮鄉地方分設有一﹑二﹑三﹑四各等郵局﹐於市設支局﹔郵局以下還有郵政代辦所﹑信櫃﹑郵票代售處﹑村鎮郵站等機構。
民國時期郵政事業發展緩慢。1911年有郵政員工一萬五千二百餘人﹐1936年增至兩萬八千餘人﹐1904年全國有郵政局所一千三百一十九處﹑郵路總長五萬零五百公里﹐1936年分別增至七萬二千六百九十處﹑五十八萬四千八百一十六公里。1914年中國雖正式加入萬國郵政聯盟。與世界各國建立了通郵關系﹐但國際郵電數量少而速度低。抗日戰爭前﹐各城市之間以公路﹑河流及鐵路運輸郵件﹐大城市用少數汽車及自行車﹐而小城市及縣城全靠人力﹑獸力及簡單車船等。抗戰後﹐因沿海﹑沿江重要商埠以及鐵路干線相繼淪陷﹐於是郵政總局重新開辟公路作為運輸干線﹐並抽調汽車於鐵路﹑輪船阻斷地段連絡運郵。同時﹐進一步發展了航空郵路。 主要是電報和電話。電信與政權關系密切﹐民國時期歷屆政府都嚴格控制國內電信﹐而對外電信則長期被外國公司所把持。1907年電信局﹑所共二百三十九處﹐電報線路總長度為三萬七千公里﹐1936年分別增為一千二百七十二處﹑九萬三千九百九十多公里。民國以前長途電話線路只有北京至天津的一段﹐到1937年已達五萬三千多公里。1910年市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為七千八百六十五門﹐1937年增至十萬零四千四百多門。
民國時期的郵電還處於落後狀態﹐且郵政局﹑所線路分布極不合理﹐東北﹑東南密集﹐西北﹑西南甚稀﹐通信十分不便。此外﹐在1927年以後﹐各革命根據地及解放區均創辦人民郵政﹐單獨發行郵票﹐開展各種郵政業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郵政總局改為郵電部﹐郵電通信事業才有了較大的發展。
C.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歷史可以追溯到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可追溯至1919年開辦的郵政儲金業務,至今已有百年歷史。2007年3月在改革原郵政儲蓄管理體制基礎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掛牌成立。2012年1月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2019年12月10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是中國領先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定位於服務社區、服務中小企業、服務「三農」,致力於為中國經濟轉型中最具活力的客戶群體提供服務。郵儲銀行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全部設立了省級分行,在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設有5個計劃單列市分行。
(3)郵政的歷史擴展閱讀:
截止2018年11月初,郵儲銀行擁有近4萬個營業網點,服務個人客戶達5.65億戶。郵儲銀行打造了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等在內的全方位電子銀行體系,形成了電子渠道與實體網路互聯互通,線下實體銀行與線上虛擬銀行齊頭並進的金融服務格局。
2019年2月11日,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2018年12月底)》,在機構類型中,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被列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與工農中建交同列。這是首次在監管文件中將郵儲銀行列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而在此前,其被單列為「郵儲銀行」。
郵政的發展一般可分為兩大階段:古代郵驛和近代郵政。郵政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對國際交往有重要作用;而且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因此,郵政的興起和發展史成為人們考證和研究的對象。
階段
古代郵驛和近代郵政
出現時間
公元前約1991~前1786年
參考書目
《中國郵政》等
概述
郵政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對國際交往有重要作用;而且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因此,郵政的興起和發展史成為人們考證和研究的對象。郵政的發展一般可分為兩大階段:古代郵驛和近代郵政。
古代郵驛
古代文明中心中國、埃及、巴比倫、亞述、印度、波斯、希臘、羅馬等,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對於郵政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
世界古代郵驛概況埃及在第十二王朝(公元前約1991~前1786年)時期,已有關於通信活動的記載。公元前10世紀,亞述帝國以本部為中心建築石砌驛道,加強對各地區的控制。驛道遺跡至今猶存。
波斯帝國在居魯士(公元前600~前529年)統治時期的郵驛,由騎兵擔任傳遞。大流士(公元前 558~前486年)在亞述帝國驛道的基礎上修築驛道。驛道四通八達,沿途設有驛館,以便調遣軍隊和傳達政令。
羅馬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征服了地中海區域,建立行省制度。公元前1世紀後期開始的羅馬帝國,疆域廣大,經濟繁榮,交通發達,郵驛已成為軍事和行政機構的一部分。《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羅馬「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用白土粉飾屋頂)。……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又引《漢書》說:「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這些話說明當時中國對羅馬郵驛的情形已有所了解。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有些新建立的國家,仍採用羅馬的郵驛制度,如東哥特王國的狄奧多里克統治亞平寧半島期間(493~526年),在其統治區內保持了羅馬郵驛制度的主要部分。東羅馬帝國郵驛制度基本上沿用羅馬舊制,後來成為阿拉伯郵驛制度的基礎。
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 (750~1258年)在中央設有管理驛遞的部門,在各省設置驛館900多處,並廣開驛道。驛道干線以巴格達為中心,東達錫爾河,東南到波斯灣,北通摩蘇爾,西通敘利亞,干線兩側設有若干支路。
日本在大化革新(646年開始)時期,仿照中國唐朝的郵驛制度開始建立郵驛。日本郵驛制度一直延續到1871年建立近代郵政時才被廢除。
中國古代郵驛概況中國古代郵驛有郵、置、遽、傳、馹等不同名稱,漢朝始稱郵驛,元朝稱站赤,明清兩代通稱驛站。自周朝起至清朝光緒二十二年建立大清郵政、清末裁驛歸郵止,中國古代郵驛存在了約3000年。
關於周朝以前的郵驛尚未發現直接史料。但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推測商代已經有了有組織的通信活動。在郭沫若所著的《卜辭通纂》和《卜辭通纂考釋》中第431片、第512片和第513片上,都有「」字,有的片上還有「」字。考古學家認為這兩個字都是指傳遞情報的人。為甲骨文第431片、512片、513片和郭沫若的釋文三片。
E. 郵政在我國歷史存在多少年了
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緒皇帝在「興辦大清郵政」的奏摺御筆硃批,正式批准開辦大清郵政官局,中國近代郵政由此誕生
F. 百年郵政的前世今生
1.光緒批准開辦大清郵政——近代郵政應運而生
中國古代,郵驛只為官家服務,與平民百姓無緣。隨著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專營民間通信的民信局才漸成氣候,到清同治、光緒年間進入全盛時期。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 「反客為主」,擅自在中國開辦郵政機構,被稱為「客郵」。面對這種混亂局面,不少中外有識之士紛紛要求開辦國家郵政。1878年,總理衙門同意由海關試辦郵政。3月23日,天津海關宣布收寄華洋公眾信件。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正式批准開辦大清郵政官局。總理衙門委任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負責大清郵政官局事務。1897年各郵局正式對外辦理業務。
大清郵政官局的開辦,成為近代郵政在中國得到承認並正式開辦的標志。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郵政也只能是艱難起步,慘淡經營,緩慢發展
G. 中國郵政的發展歷史
郵政起源存在三種觀點
「到底中國郵政歷史應該從何時起算,業界專家分為三派。」天津市郵政函件局綜合辦公室主任季文軍告訴記者,這三派的觀點分別為天津起源說、上海起源說和北京起源說。
據市郵政文史中心專家魏普金介紹,業界專家之所以形成三個派別,主要基於三個事件:第一是1878年3月23日,天津開始試辦郵政,國家首次收寄普通百姓的信件,這是中國郵政史上的里程碑;第二是1878年7月,發行了清代海關試辦郵政時期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這套郵票由天津發行、上海印刷;第三是1896年3月2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初七),光緒皇帝批准開辦國家郵政,這一天即「奉旨成立」的日期。
從這次發行郵票的年份看,國家郵政總局是以1896年皇帝下詔作為中國郵政歷史的開端,而這在業界專家中再次引發爭議。
「官辦官民共用」即郵政開端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二年(1876年),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請設送信官局,總理衙門就此致函北洋大臣李鴻章徵求意見。李鴻章隨即向總理衙門建議並獲同意,由赫德主持,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海關仿歐政辦法,試辦郵政。1878年春,赫德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上述五處海關實施該項計劃。3月23日,德璀琳率先在天津發布公告,開始收寄華洋公眾信件,又先後組織了以天津為樞紐的海運和陸運郵路。1878年7月,天津發行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可以說,中國郵政天津起源有兩層意思,一是說1878年3月23日是我國近代郵政之起源;二是說天津是創辦近代郵政的五處海關之首。」魏普金告訴記者,其實早在此之前,當時的海關內部就已經開始辦理郵政業務了。清同治五年(1866年),北京、上海、鎮江、天津海關先後設立郵務辦事處,開始只收寄各國駐華使館的文件和海關本身的公私信件。1868年1月7日,天津郵務辦事處開始收寄外僑的信件。但由於這段時期並沒有收寄普通百姓的信件,因此業界認為這不屬於近代郵政的開端,近代郵政的開端應該是「官辦官民共用」。
12月30日,我國將發行《中國郵政開辦一百一十周年》紀念郵票1套1枚,面值1.2元。這枚郵票的發行再次引起了業界專家的關注——中國郵政歷史到底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中國郵政歷史的發源地,天津專家更堅持「中國郵政歷史應該提前18年」的觀點。
H. 中國郵政的歷史
一、我國古代的郵驛與烽火台通信
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是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稱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光緒年間,在此掘得龜甲獸骨,上刻文字,後稱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著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邊戌向天子報告軍情的記述,有「來鼓」二宇。經考證,「來鼓」即類似今天的偵察通信兵。在古書《詩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就是用獸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傳遞的官府緊急文書。「簡書」出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一11世紀),這也就是郵驛的前身。
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都源於奴隸制國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對通信的需要。據歷史記載,在兩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關於烽火通信有個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周幽王有個愛妃褒姒,她雖長得很美,但輕易不肯一笑。為此,周幽王使出了 個賞格:「誰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當時把銅叫金子)。於是有人想出了一個點起烽火戲諸侯的辦法,想換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於娘娘而乾的荒唐事兒,各諾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襲姐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結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殺了周幽王,從此滅了四周。這個歷史故事不僅生動的描繪了當時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況,同時也告戒後人,不企是什麼人和什麼時候,都不能拿通信當兒戲。
利用烽火台傳遞信息,雖然較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制度,並與烽火台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在全國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了以國都咸陽為中心的繹站網,制訂了郵驛律令,如竹簡怎樣捆紮、加封印泥蓋印以保密;如何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郵驛怎樣接待過往官員、役夫等,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郵驛法。
漢代郵驛繼承秦朝制度,並統一名稱叫「驛」。規定五里一亭,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驛。郵驛還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而通達印度、緬甸、波斯等國。到了唐代,郵驛大大發展,全國共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郵驛1600多處,行程也有具體規定,並訂有考績和視察制度,驛使執行任務時,隨身攜帶「驛卷」或「信牌」等身份證件。
宋代由於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將由民夫充任的驛卒改由士兵擔任,增設「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一晝夜行五百里,銀牌四百里,銅脾三百里。實行每到一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到了元代,由於軍事范圍和疆域擴大,僅在國內就有驛站1496處,並將郵驛改稱為驛站。
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隨著鄭和七下西洋,還開辟了海上郵驛。清初有官辦驛站1600餘處,驛卒七萬余名,驛馬四萬多匹,歸兵部主管。19世紀中葉以後,驛站經費多被官吏貪污中飽,驛政廢馳。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郵政逐步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於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銷驛站。
郵驛制度起源於奴隸制度的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並隨著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終結。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雖系歷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時也是我國進入有組織的進行通信工作的開始。它不僅在我國郵政通信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同時也為促進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我國古代民間的通信組織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傳遞官府文書。一般老百姓傳遞信息,只有託人捎帶,然而輾轉傳遞,緩不濟急,且易延誤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鴻雁捎書」一類的故事,可見古代人民通信多麼艱難。而今天人們依舊把鴻雁作為郵政通信的象徵,又可見人民群眾對郵政通信所寄於的厚望。
民間通信組織的形成,大約始於唐朝。當時主要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商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有了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政府駐長安的辦事機構,然後再憑收據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這也就是今天匯兌業務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鄉約」探親帶信的出現。相傳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思念家鄉,相約每年推派代表回鄉探望,往返時帶些土產和信件,而後逐漸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交通方便、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以後逐漸發展到內地。民信局由私人經營,以謀利為目的。他們一方面是哪裡有利就在那裡辦,偏僻地區無人管;另一方面,他們為了招攬生意,相競為主顧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門收取信件、匯款,收費也可以記帳,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時期,全國大小民信局已達數千家之多。有的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總店,各地設分店和代辦店,民信局之間互相聯營,構成了民間通信網。
自宋、元以來,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帶的貧苦人民,有的為了謀生,被拐騙國外做苦工,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要與祖國親友通信,或將物品和匯款寄回祖國,「僑批局」便應時而生。「僑批局」 實際上就是僑信局,因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為華僑通信服務的僑信局習損稱為僑批局。由於僑批局對華僑服務周到,信譽卓著,幾乎壟斷了華僑寄信和匯款的業務。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以後,封建統治階級任憑侵略者侵奪我國郵權,並夥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權利,採取強令民信局登記,接受海關郵政領導,限制民信局向輪船發運郵件,並採用資本主義的競爭手段,將大部分民信局置於無法經營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國民黨強迫停辦,而僑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郵政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止,在長達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歲月中,我國郵權同遭喪失,形成了郵驛、民信局、僑批局、客郵、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相繼並存的混亂局面,
(一)「客郵」
自1840年中國封建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被資本主義侵略者打開後,中國便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首先是英國在中國領土上任意開辦英國郵局,接踵而來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國也在中國領土開辦起他們自己的郵局,而清政府把這些掠奪中國郵權的外國郵局美其名為「客郵」。這些所謂的「客郵」,從沿海到內地,直至邊遠地區的新疆、內蒙等地,幾乎遍布全國。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客郵」的目的,並非為了方便我國人民使用郵政,而是為了對我國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務的。有些國家還利用「客郵」大量販運鴉片、嗎啡等毒品,走私漏稅。「容郵」實際上是掠奪我國財富、毒害我國人民的場所。直到1921年在美國召開的九國太平洋會議和限制軍備會議上,才通過撤銷「在華客郵案」,但日本在東北和英國在西藏的「客郵」,都賴著不撤,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在西藏的「容郵」,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國。
(二)海關郵政與大清郵政
海關兼辦郵政也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產物。1861年,原由各國使館自派專差傳送文件的辦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郵件。清政府承擔不久,由於北方捻軍和南方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總理衙門怕負責任,便想推給海關辦理,而當時海關的總務司(相當於今天海關總署署長)英人赫德,對中國的郵權早已垂涎三尺,此舉正中下懷,便於當年(1866年)移交海關兼辦郵政。1878年7月發行了第一套大龍郵票;並於次年將所辦郵局命名為殖民地色彩的「海關撥駟達」。(撥駟達是英文郵政一POST的譯音)。
公元1896年,雖將海關撥駟達改稱為大清郵政官局,但郵政大權仍然操縱在英法等外國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郵傳部(相當於交通部,主管鐵路郵電),直至1911年海關才將郵政移交給郵傳部。移交時,海關當局還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謂辦理郵政墊款、白銀184萬余兩,由清政府逐年計息歸還。同時,依舊容許外圍人擔任各級領導職務,實際上郵權並未全部收回。
四、中華郵政
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將大清郵政的招牌換成了中華郵政,但郵政大權依舊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中。例如,當時的郵政總辦法國人帛黎,對辛亥革命競宣布「臨時中立」,還在大清郵票上加印「臨時中立」字樣,經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外交部、交通部聯合提出抗議後,又加印了「中華民國」四個宇,成為「中華民國臨時中立」的怪郵票。由此可見一斑。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從此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一個新的歷程。1924至1927年,爆發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在全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全國郵政職工也捲入了革命洪流,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撤銷洋人郵務長、收回郵權、組織工會、要求改善職工生活待遇等一系列的斗爭。這場斗爭眼看就要取得勝利,但由於蔣介石的背叛而告失敗。
蔣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建立起他的反動獨裁政權後,把軍統、中統特務插進郵局,檢扣進步報刊和郵件,同時摧殘和鎮壓郵政職工的反抗運動。到了民國後期,中華郵政雖日具有一些現代通信事業的基礎,但由於國民黨的腐敗和破壞,當1949年回到人民手中時,已變成了一個殘破不全、連職工工資也無錢發放的爛攤子。
五、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郵政
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首先開辟了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當時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為了革命的需要,創立了一種叫「步遞哨」的通信組織。其通信方法是由黨組織指定部分群眾,負責一村傳一村,一站傳一站的把各村連成一個通信網。後來為了適應反圍剿斗爭的需要,又將這種群眾性的「步遞哨」發展成「傳山哨」。傳山哨也是群眾性通信組織,以農村赤衛隊為基礎,指定若干哨員,每個哨員有一定哨點,平時在山頭放哨,發現敵情,用信號將敵人人數、武器種類、行動方向等傳給鄰村。
另外,革命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下的部分地區,還設立了地下交通站,來往傳遞信息,護送幹部和運送物資。
1928年5月湘贛邊區工農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縣成立了中華赤色郵政湘贛省總局,並於次年發行了郵票。圖案是空心五角屋,中有鐮刀和錘子。1932年3月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赤色郵政對紅軍指戰員及其家屬互寄的信件免費優待,黨政軍各單位的通信實行貼票制度,對中華郵政發來的郵件,代收代投。1935年10月紅軍長徵到陝北,成立陝甘寧蘇維埃,備省設蘇維埃郵政分局,縣設郵局。1936年在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內務部領導下,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西北郵政總局。
在抗日戰爭時期,各解放區內、從邊區到各行署、專區、縣,甚至各樹庄都設有通信組織。如陝甘寧邊區即設有通信總站,在各重要地區設有分站,各縣設有縣站,各區設有聯絡站,各村還有沿村傳遞的農村通信站。其他各根據地的通信組織也大體相同。由於各根據地經常處在戰爭環境中,各機關團體經常移動,有時一天之內要轉移三四個地方,但我們的交通站仍能保證各級黨組織直到黨中央以及各地區彼此間的聯系。當時的口號是:「一處通,百處通;這里不通,那裡通」 ;「縣不出縣,區不出區」 ,堅守崗位,頑強戰斗。為了通過敵偽封鎖線,還在各交通要道組織了「武裝交通隊」 。當時京漢、京包、京津各個鐵路沿線,敵軍都在鐵路兩旁挖了深達兩三丈的壕溝,溝外築起高牆,牆上架著鐵絲網,鐵絲網上還掛著鈴和燈,每隔不遠就有座崗樓,由敵偽軍守望。我們的交通站既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完成通信任務的。
在抗日根據地的交通站,不但傳送黨政軍民的公文和信件,還發行抗日報刊。交通員們把抗日報刊傳播到各個根據地的每個角落,鼓舞了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抗日斗爭意志。有時還把報紙貼到敵人的據點里和崗樓上,甚至貼到敵人盤據著的城門上,對鼓舞人民鬥志、瓦解敵偽軍心也起了很大作用。
從事革命通信工作的前輩們,都是忠心耿耿,把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的通信事業。他們在遇到敵人的時候,不措「與文件共存亡』,用生命來保住黨的重要文件,寫下了無數可歌可頌的光輝篇章。
在解放戰爭中,組織和擴大了隨軍郵政機構來支援戰爭。在各野戰軍政治部之下都建立了軍郵總局,在各兵團、縱隊和師團中設立了許多軍郵分局、支局和軍郵站,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郵通信系統。
大家知道,當時我軍採用的是運動戰,一支部隊常常一天轉移幾次。可是我們的軍郵局卻有辦法使各部隊和後方的郵件隨時都能交流.當時,我們軍郵局的交通員們一般還都是肩背步行,往往白天跑七八十里路,晚上又跟著部隊行軍。有時在特殊情況下,部隊一晝夜行軍二三百里路,軍郵員也要在這二三百里路上帶著郵件一站一站的跟著跑。有些軍郵員往往連續十天半月行軍,幾天幾夜不睡覺,而且在長途跋涉之後又立即投入線前戰地的通信工作。他們把後方報刊和指成員們的家債,一直送到前沿陣地,大大鼓舞了士氣,支援了解放戰爭。
六、建國以來人民郵電事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郵電通信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郵政業務量都有大幅度增長。1988年與1949年比較,郵政業務總量由69500萬件發展到了3149900多萬件,增長了44倍,業務收入達323000多萬元增長了35培。其中:函件由59000萬件發展為5970O0萬件,增長了9倍;包件由277萬件發展到10500萬件,增長了37倍;匯票由447萬張發展到17500多萬張,增長了38倍;報刊發行由建國初期實行郵發合一時的8900萬份,發展到25160O0多萬份,增長了280多倍。近幾年還陸續開辦了特快專遞、電子信函、郵政快件業務和恢復開辦了郵政儲蓄業務,深受廣大用戶歡迎。
在國際郵政通信方面也有很大發展。目前,我國已與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通郵關系,年收寄國際函件8200多萬件,包件近60萬件。中國集郵總公司還向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中國郵票,我國郵政還同16O多個國家交換郵票。
40年來,郵政固定資產由5億元增加到20億元。改革開放的十年郵政基本建設投資相當於前30年的總和。郵政服務機構達52800處,比建國初期增加了一倍,其中農村地區佔80%以上,增加了60多倍,從而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廣大農村和邊疆地區不通郵的局面。
全國郵路總長度達150多萬公里,比建國初期增加了7倍.目前,具有自備火車郵箱500多輛,郵運汽車9600多輛,機動郵船15艘,加上委託民航運郵,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形成一個水陸空郵政運輸網。
隨著社會主義電通信事業的發展,郵電職工隊伍已由1949年的103000人發展到1989年的1028000人。他們在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自覺地接受黨的部導,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發揚「人民郵電為人民」的優良傳統,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嚴格的通信紀律、在社會上贏得信譽,人民群眾親切地稱呼郵遞員為「綠衣使者」 。
在郵電企業管理方面,經過長期反復實踐,初步取得了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社會主義管理體制和制度,從而使郵電企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進程中,基本上適應了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對通信的需要。
在黨的對外實行開放,對內搞活經濟,加快「四化」建設的方針指引下,被列入先行行列的郵電通信事業將隨著國民經濟的騰飛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了充分發揮郵電通信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先行官」作用,保證到2000年使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翻的宏偉目標,屆時我國將建成一個以郵區中心局為基礎以縮短傳遞時限為目標的水、陸、空多層次、多渠道、綜合利用、四通八達的郵政通信網。
I. 說下中國郵政的歷史
1995年10月4日,原郵電部郵政總局正式注冊為法人資格,即「中國郵電郵政總局」,簡稱「中國郵政」。 2007年1月29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與國家郵政局掛牌成立,中國郵政政企分開。統稱「中國郵政」。2009年,中國郵政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最大的郵政網路,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國家郵政局同國家民航總局改由交通運輸部領導,國家郵政局成為副部級的郵政行業監管機構。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則暫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義務,中國郵政集團作為全國各地經營性郵政局(所)的中央機構,也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800億元人民幣,成為國有獨資的副部級重點中央企業。
至此,中國郵政政企分開的大幕拉開,但郵政改革的大潮並未停止。
J. 郵政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傳遞信件的郵遞員越來越多,工作量越來越大,靠跑腿已完不成任務,騎快馬也嫌太慢。1807年富爾敦發明了輪船,1814年斯蒂文森造出了蒸汽機車,1886年本茨推出第一輛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首先駕飛機上天,千千萬萬的信件就通過這些交通工具傳遞到世界各地。英國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郵票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首先有國內航空信(1911年)和國際航空信(1919年)的國家。
陸上、空中、海面,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加快了信件傳遞的速度,縮短了信息流通的時間。
郵局是辦理各種郵政業務的機構,社會通過郵局為工業化時代的通信打開了渠道。這是一個富於想像力的偉大發明,難怪當時有人稱譽它是「僅次於基督教的我們時代文明的『右臂』」哩!
世界上自從有了郵局,郵局的業務就在不斷擴大,現在除了辦理信函、報刊、印刷品、包裹、匯款等郵件傳遞業務外,還為政府部門遞送文件,發放工資、養老金和家庭津貼,發給電視接收執照和遊客護照,更換汽車牌照,承辦郵政儲蓄,向工商業部門提供專門服務以及印刷郵票,製作信紙、信封等。
山高路遠,到處都有「鴻雁」的蹤影,郵件總量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傳統工業水平的現成指標。
據不久前總部設在瑞士伯爾尼的萬國郵政聯盟公布的一份資料,估計現在全世界有64萬個郵局(所),郵政官員和職工共500萬人,每年通過郵政部門交換的信函和郵件為3200億件。
全世界的信函量是平均每人每年40件,但是國與國之間的差別很大。美國的信函量最多,平均每人每年400—500件,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天要寄一封信還多。馬來西亞是12件,哥倫比亞是4件,我國平均每人每年也只有幾件。
盡管早在14世紀就已經有了城市郵政,但是也有像衣索比亞這樣的國家,至今全國街道還沒有門牌,也沒有郵政服務。誰要同國外保持聯系,就必須到郵局用高價租賃信箱。在那裡,擁有信箱是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能收到一封信更被視為無尚光榮,足以使人自豪好幾個月。有不少人一生中從未寄出或收到過一封信,只是見面的時候才有機會相互問候,交流信息。
當然,郵政這樣落後的國家太少了,絕大多數的國家還是有相當發達的郵政業。比如,印度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郵局,1986年統計為12.53萬個。
數以億計的郵件,由千千萬萬個寄件人交寄到郵局,經過分揀、封發等一系列處理,再通過運輸、投遞送到收件人手裡。由於交通運輸日益發達,郵政網路四通八達,郵遞員遍及窮鄉僻壤,這就最大限度地縮短了郵件的傳遞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公眾提供迅速、安全、方便的郵政服務。
在發達國家中,信函一般都用飛機或專用汽車運送,傳遞時間可控制在一兩天之內。有些國家在城鎮之間實行快件郵遞,當天送到,如不按時送到,要退回全部郵費。由於郵政樞紐擁有自備的專列或專車,有的還有自備站台和鐵路支線,所以慢件傳遞也很迅速。
拿發明郵票的國家——英國來說,它的郵政始於1635年,最早也是專為皇家服務,後來才面向公眾的。現在英國每天大約要處理5000萬個郵件,郵局自己擁有3萬輛郵政汽車和40節郵政車廂,可以邊運行、邊分揀,沿途收發;另外還有25架包機,35個機場交換點。一些大宗包裹,甚至鐵床、地毯也能郵寄,郵局可以派車上門取件及送件。
投遞員投遞信函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不過發達國家用機動車輛投遞信函已相當普遍。
信函的投遞方式也逐漸由分散投遞向信箱群集中投遞過渡。新的投遞方式對居民區特別合適,若干用戶集中在一個地方設立投遞中心信箱群,投遞員按信箱地址投遞郵件,收件人很快就能收到。
現在還出現了一種「自己服務郵亭」,有自動出售郵票、明信片等設備,還有自動寄信機,這就大大簡化了收寄郵件的手續,提高了郵政服務的效率。
剩下的問題就是郵局內部操作處理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了,包括分揀、發運、登錄、稽核等等。郵件局內處理技術的發展要比郵件傳遞技術的發展慢得多,尤其是信函的分揀,一直是個很麻煩的問題。隨著信函業務量的猛增,人工處理已難以招架,於是有人提出了機器自動分揀的設想。
已經出現了多種信函自動識別分揀機,特別是出現了光電閱讀式的全自動分揀設備。
為了實現信函自動分揀,就要搞好郵政編碼,也就是要根據各國的郵政或行政區劃,按照科學的編排方式,用數字或數字與字母混合組成能代表郵件寄往地點的地址代號。
實行郵政編碼後,事情就好辦了:信函被送到信函自動分揀機,經過掃描閱讀,很快接郵政編碼分開,1小時就能分揀幾萬件,要比人工分揀效率高10倍。
1990年8月,日本第一大郵局——具有21世紀水平的新東京郵局開張。從首都和全國各地區運送來的信函,先由6台自動分揀機分揀,每台每小時能分揀3萬件。分類後的信函被集中在塑料筐里,然後每20個一組裝載到台車上。把台車運到卡車場去的是8輛無人搬運車,這種車由設置在地板上的感測器引導,在郵局裡來回運行。
整個郵局有職工2100人,三班倒,但是我們很少看到人影,只有一些運輸、分揀、發送的高技術設備在默默地自動運轉,每天能處理300萬個普通郵件,從首都地區投遞來的明信片第二天就能分送到日本全國的任何地區。
沒有郵局,沒有四通八達的郵政信網,人類的文明就不可能發達到今天這樣的程度和發揮出如此有效的功能。
即使到了信息時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電信業日新月異,郵政也將永遠存在,遍布各地。
我們這樣說有很多理由:
郵政網點建設比較容易,投資少,設備簡單,很快就能形成通信能力,郵政通信的價格也特別便宜;
郵政傳遞的是載有不同信息量的實物(信函、報刊等)以至人們日常生活的用品(如包裹),國外甚至還開辦了郵寄小孩的業務,這是電信業務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
郵政通信具有很強的保密性,只有郵政才能安全可靠地傳遞機密文件、試卷、機密性的商業信息、戀人之間的書信等;
郵政通信的感情色彩比電信濃,一個人收到一封親筆信要比收到一份電報感到親切得多——郵政是「生活的安慰劑」。
因此,隨著現代化運輸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新的郵政通信系統必將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傳統地位,不斷地挖掘潛力,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視力信號機」
郵政通信,可以很方便地把信息投遞到任何地方和任何人,但是它的速度太慢。
事實上,自有文字通信以來,大約1000多年的時間里,盡管出現了多種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通信的速度也沒有能超過駿馬奔跑的速度——平均每小時15千米。
這個速度已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了。
我們曾經提到南美洲的印加帝國。它在14世紀末的版圖是南北長約1500千米,已經夠大的了,可是到了卡帕克國王統治時期,又把現在的厄瓜多、大部分的智利以及阿根廷的北部也包括了進去。這樣到16世紀初,它的疆域就更大了——3218.6千米長、804.6千米寬,成為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印加帝國終於大到了連它的相當完善的通信系統也難以維持的程度,位於秘魯南部的權力中心離開邊境太遠,鞭長莫及,很難對整個帝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卡帕克國王於是不得不把帝國分成兩部分,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去管理。
遺憾的是這兩個兒子不爭氣,兄弟倆為了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國力削弱,給入侵者以可趁之機。1533年,印加帝國終於被西班牙殖民者所滅。
這就是說,在古代,通信系統的建立確實同一個國家的形成和興衰存亡有密切的關系。
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信息的投遞速率,從而實現更有效的通信聯系呢?
狼煙烽火的接力報警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把信息傳遞到較遠的地方,但它只能用來通報非常簡單的消息。受這一做法的啟示,18世紀末,一種通過接力方法傳遞文字信息的通信方式,終於在歐洲問世。
1790年,法國工程師查佩和他的弟兄們設計了一種托架式信號機,架設在容易看得見的山丘之巔或塔式台站上,許多信號機組成類似烽火台的接力系統,能把一個個信號一站接一站地傳遞下去,傳到很遠的地方,在各大城市之間構成一種快速的通信聯絡。
信號機有一根木柱豎立在塔頂上,木柱上安裝著一根水平橫桿,可以在繩索的曳引下自由轉動而構成不同的角度;水平橫桿的兩端還有兩根垂直臂,也能被繩索曳引轉動。這樣,查佩式托架信號機就可以藉助繩索調節橫桿和垂直臂的位置,組成不同的位形,代表不同的文字,把更豐富的信息傳向遠處。「電磁指針電報機」
人類自從有了持續的電流,便促進了電磁學的發展,從而為電報的發明提供了先決條件。
長期以來,人們把電和磁是作為兩種互不相關的現象加以研究的。我國漢代以前的戰國時期,就發現磁石能吸鐵的特性,當時給這種能吸鐵的石頭起了個名叫「慈石」,意思是說它有慈母之心,對鐵十分慈愛。所以漢代以前都把磁石寫作「慈石」。現在看來很可笑,但當時認為是很合情理的。人們也很早就發現用絲綢摩擦後的玻璃所帶的電,能吸引碎紙屑。但是磁吸力與電吸力這兩者之間有聯系嗎?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從1807年就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直到1820年4月,有一天他利用電池給導線通電時,突然發現和導線平行放置的磁針偏轉了。當時,奧斯特正在課堂給學生講授伏打電池的原理,講台的桌上放著伏打電池、導線、磁針(即指南針)等儀器。當他把導線連接在電池上,電流通過的一瞬間,一個眼快的學生突然脫口而出:「磁針動了!」當時奧斯特看到這種異常現象大吃一驚!為什麼磁針竟鬼使神差般偏轉了呢?
為了研究這一驚人的發現,奧斯特閉門不出又進行了兩個星期實驗(有的說是兩個月)。他反復地觀察到,磁針放在導線的上方與放在導線的下方偏轉方向截然相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電力與磁力之間的神秘關系,吸引著奧斯特,他深入思考,長夜難眠。
科學研究是無止境的,而且越向前進越會有「望山跑死馬」之感。
奧斯特原是一個平民葯劑師之子,由於在青少年時刻苦學習,1794年考入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攻讀醫學和自然哲學。1799年,奧斯特寫了一篇科學論文,取得了哥本哈根大學的博士學位。
勤於用腦的奧斯特,長期在思索電力和磁力之間應該有某種聯系,但始終也未曾找到。特別是著名的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已斷言:「電和磁是物質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兩者之間是不會互相轉化的。」這如同一槌定音。然而,1820年奧斯特在課堂上演示時,導線通過電流的瞬間,使磁針偏轉了,這就一下子推翻了庫侖的權威論斷。這一事實已無可辯駁地說明,通電導線的周圍已產生了磁力,由於同性磁極相斥,異性磁極相吸,才使磁針偏轉。至於為什麼磁針放在導線上面和放在下面偏轉方向相反,那是有待下一步研究的問題。為此,奧斯特這個平民之子,於1820年7月21日,發表了一篇《關於磁體周圍電沖突的實驗》論文,向學術界宣告了關於電流的磁效應(電能生磁)問題。如此「晴天霹雷」,震驚了全世界的物理學家。
奧斯特關於電流的磁效應(電能生磁)的重大發現,其真正價值在於:它導致了後來電磁鐵、電報、電話、電腦(電子計算機)、雷達等一系列發明創造。而其中電磁鐵就是電報的最重要的部件。
電流磁效應的發現給實現更有效的電氣通信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