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香坊區歷史

香坊區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5-20 23:29:11

A. 香坊區的歷史沿革

香坊區是哈爾濱市的發祥地之一,曾為金國內地的「皇室禁苑」。清光緒年間有河北樂亭人氏來此開線香作坊而始稱香坊。
1898年中東鐵東在香坊設置火車站,稱哈爾濱驛。
1938年偽滿當局在哈爾濱市實行區制,設香坊區。
1946年哈爾濱解放後,按新的行政區劃組建了香坊區。
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將機電公社劃出成立動力區。
2006年8月,經國務院批復,撤銷香坊區和動力區,成立新的香坊區。新的香坊區東與阿城區接壤,北連南崗區,西接平房區,毗鄰國家級的哈爾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哈爾濱的發源地之一,總面積339.55平方公里,全區轄2鄉1鎮和8個街道辦事處,人口79萬人。

B. 哈爾濱有多少年的歷史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這里,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並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後來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後涌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96年,國務院批准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並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里。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了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動力、平房、松北和呼蘭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代管五常、雙城、阿城、尚志等4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72平方公里。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

2014年5月,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縣級雙城市,設立雙城區。 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雙城9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尚志2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
參考:http://ke..com/item/哈爾濱

C. 香坊區古香街在哪

香坊區古香街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古香街屬於香坊大街街道,該街道位於香坊城區中心地帶,南至濱綏鐵路線,北至公濱路,東至紅旗大街,西至濱綏鐵路線。面積1.8平方千米。此處景點有通鄉廣場、尚志公園。

香坊區介紹:

香坊區交通路網發達,基礎設施完備。香坊區雄踞哈爾濱的東大門和南大門,坐擁七座火車站。濱綏鐵路、拉濱鐵路、哈爾濱鐵路環線、賓西鐵路穿境而過。

經區內的濱綏鐵路線可直達中俄邊境的綏芬河與俄羅斯鐵路接軌,經俄羅斯可達歐洲大陸。哈歐、哈俄班列開通,中鐵集裝箱中心站投入運營,為我區拓展了以俄羅斯為重點的全方位對外新空間。

D. 哈爾濱香坊區的正確發音,香坊當地怎麼

香坊的讀音:[xiāng][fáng]。

香坊區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市四個中心城區之一,位於哈爾濱市的東南部,東部和東南部與阿城區接壤,南與平房區相連,西與南崗區毗鄰,北與南崗區、道外區相連,轄區面積344.5平方千米。

境內西部平坦,東部和東南部為丘陵和低窪地帶,地貌主要分為河流階地、洪積—沖積台地、河漫灘地3種類型。

境內有馬家溝河、阿什河、何家溝、信義溝4條河流。呈半濕潤、半乾旱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熱多雨。

歷史沿革:

香坊區,漢魏時期為挹婁族聚居繁衍生息地;隋唐時期隸屬勿吉安居骨、宋(遼、金)時期為女真安居骨部。金建置時期,歸上京會寧府管轄。

天慶五年至保大五年(1115至1125年)金滅遼時香坊地區即成為軍事要地,是通往上京會寧府的水陸交通要道,今莫力街村是訓練兵馬的古城,成高子一帶是金國的畜牧場。

金建立後,屬金國內地「皇室禁苑」。金國的建立奠定了香坊地區的歷史,開創了香坊地區的新紀元。

E. 哈爾濱的歷史誰知道哈爾濱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東鐵路1897年開始建設之前,哈拉濱就是個村子,鐵路運行之後,各國領事館在這里落成,僑民遷入,1905年中央政府設治機構,哈爾濱這才有了正式的行政狀態,也就是說,哈爾濱的城市歷史應該從1905年算起,現今是2019年,哈爾濱的城市歷史114年了。作為一個受本地文化西化影響的哈爾濱人,我愛這座城市的風貌文化,厭倦它市民工資水平全國倒數貧富懸殊的狀況,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真的發展富裕起來。

F. 哈爾濱的 歷史變遷

兩萬兩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經有人類活動。

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

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

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

金元年(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為兩大漢軍萬戶居住地。

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為陪都。

元、明時,哈爾濱又成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領地和奴爾干都司的轄地。

明末清初時期,女真人曾用此城遺存的建築材料在原地修築阿勒楚喀要塞。

清朝建立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屬於吉林將軍。清末民初哈爾濱屬於吉林省濱江縣治。清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大量滿漢百姓移居哈爾濱地區。

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

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這里,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1913年1月29日,吉林省民政公署根據《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將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備道改為吉林省西北路道,道署設於哈爾濱。

1931年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抗日戰爭開始。

1932年2月5日哈爾濱淪陷,

3月1日偽滿洲國建立,

7月1日,偽滿洲國發布命令,成立哈爾濱市政籌備處,隸屬偽國務院,

1933年7月1日,偽哈爾濱特別市公署成立,

1937年7月1日,偽哈爾濱特別市公署改為哈爾濱市公署,隸屬偽濱江省公署,為省會城市。

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

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並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後來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後涌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

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

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同年濱江省改為松江省。

1949年3月1日,哈爾濱特別市政府改稱哈爾濱市政府,仍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4月21日,哈爾濱市政府改為哈爾濱市人民政府,隸屬松江省人民政府,為松江省省會城市。

8月12日,根據《區街組織變更案》,決定改市、區、街三級政權體制為市一級政權組織機構。同時調整區劃,將南崗區與馬家區合並,撤銷北傅家區。全市由11個區改為道里、南崗、新陽、東傅家、西傅家、顧鄉、太平、香坊、松浦9個區。

1954年8月1日,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並,組建新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隸屬黑龍江省。

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96年,國務院批准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並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千米。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了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動力、平房、松北和呼蘭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阿城、尚志等4個縣級市。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哈爾濱市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

2013年9月,哈爾濱成為國務院發改委《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

    G. 哈爾濱有哪些歷史故事

    1、上號

    歷史上的香坊地區,名字稱謂頗多,曾有"田家燒鍋鎮"、"老哈爾濱"(舊哈爾濱)和"上號"之稱。

    香坊為何稱"上號"還有幾種傳說:一是1932年松花江發大水,道外被淹,群眾逃難至香坊,因香坊地勢高故稱上號,道外稱下號;二是中東鐵路修建時香坊是堆放建築材料的地方,因香坊地勢高於道里,故稱"上號"。

    另外,人們還習慣於把香坊東部稱東香坊(東號),把香坊西部稱西香坊(西號)。上述幾種稱謂一直延用至今。

    2、褲襠街

    天一街舊稱褲襠街,當屬哈爾濱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條街,便是一段歷史,而天一街究竟埋藏著多少興亡之事,只有你親手叩一叩這條街歷史之門才會知道。

    褲襠街,顧名思義,這條街是「人」字形,一些當鋪、小店就在「人」字形兩撇的交點上。這條街由太古街到褲襠街開始分道,一條通往道外邊的渡口,一條通往道里的兆麟公園(原有三五漁棚)、九站(原有哨卡一座),這便是褲襠街的由來。

    1933年,因「褲襠」二字不雅,改稱天一街。如今,天一街早已從市區地圖上消失,但那時候人的創業精神、功績將會永存。

    3、三十六棚

    現在人們幾乎淡忘了這樣一件事:在經緯十二道街到工程街一帶,百年前曾有一個讓人心寒的名字——三十六棚。三十六棚是老哈爾濱人對鐵路車輛廠及其工人住宅區的統稱,這里是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遺留下的貧民窟。「三十六棚」,顧名思義就是貧民窟的代稱了。

    4、桃花巷

    在舊社會,哈爾濱市老道外桃花巷,每天晚上都會傳出"見客了"的吆喝聲,這是妓院的龜奴、老鴇子在"喊堂"(招呼接客)。鼎盛時,哈爾濱曾有煙花女子7000多人,桃花巷等地曾"娼盛"一時,街因人而得名。

    5、地包

    「地包小市」,老哈爾濱人沒有不知道的,這里是哈爾濱最早的集市,也是老哈爾濱最繁華的地方!

    舊時,人們管撫順一帶叫做「地包」,卻不是因為這里地勢高!「地包」是俄語「機車庫」的音譯,早些年附近大民興街有座「莫斯科兵營」,周圍慢慢也聚集了很多鄉民,形成集市後,人們開始把撫順街和安寧街一帶叫做「小地包」,把鐵路車輛段大牆外和鎖廠一帶叫「大地包」。

    H. 哈爾濱的各個區區名的由來

    哈爾濱市香坊區名的由來

    歷史上的香坊地區,名字稱謂頗多,曾有"田家燒鍋鎮"、"老哈爾濱"(舊哈爾濱)和"上號"之稱。
    "田家燒鍋"是香坊區最早的名稱,始於清朝嘉慶年間。1805年(嘉慶10年),山東黃縣人田保輝、田炳輝兄弟一家6口人由河南(指吉林榆樹縣)來東香坊開荒種地,開辦燒鍋,逐漸形成了較大城鎮,歷史上稱"田家燒鍋鎮"。1900年7月,田家燒鍋鎮被俄軍焚毀,其名隨之消失。
    "老哈爾濱"是繼田家燒鍋之後香坊歷史上又一名稱。1896年6月3日(光緒二十二年)沙皇俄國確定香坊為築路指揮中心,在哈爾濱地區徵用土地l 034垧(124 278畝),其中僅從香坊至松花江沿就徵用土地65 400市畝。並將其規劃為"老哈爾濱"(西香坊一帶)、"新市街"(南崗)、"埠頭區"3個城區。1898年10月,建成第一個運營站,通車後,此站定名為"哈爾濱驛"1903年,現哈爾濱火車站建成,哈爾濱火車站遷至南崗,現香坊火車站被改稱"舊哈爾濱驛",此地也隨之被稱為舊(老)哈爾濱。
    "老哈爾濱"一名雖出現在中東鐵路期間,但此前香坊地區就已有哈爾濱屯。據老人回憶,1898年,在建中東鐵路時拆遷。
    "上號"是香坊區的第三個名稱,其范圍主要是指香坊東部(紅旗大街以東)地域。1901年,張璽增之父在現綜合商店後開設聚源燒鍋(1930年改稱萬泉泳,由毛守范經營),同時在埠頭區開設分號,稱源聚燒鍋,聚源燒鍋稱上號,源聚燒鍋稱下號。因此,"上號"之名開始興起,且得到官方首肯。1913年濱江縣政府稱香坊為上號鎮,歸屬鄉一區。濱江縣政府在此設警察分局和商會等機構進行管理。1916年以後"上號"這個名字曾多次出現在《遠東報》上。
    香坊為何稱"上號"還有幾種傳說:一是1932年松花江發大水,道外被淹,群眾逃難至香坊,因香坊地勢高故稱上號,道外稱"下號;二是中東鐵路修建時香坊是堆放建築材料的地方,因香坊地勢高於道里,故稱"上號"。另外,群眾還習慣於把香坊東部稱東香坊(東號),把香坊西部稱西香坊(西號)。上述幾種稱謂一直延用至今。
    香坊一名始於1938年7月1日,正式成立香坊區公所之時。
    香坊區的區名雖出現的很晚,但香坊(廂房)屯卻形成很早。1805年(嘉慶十年),河北樂亭縣人李××來香坊種地為生,因其有做線香的手藝,人們為了慶祝豐收和祭祖敬神的需要,推其出來製作線香。12年之後,隨著人口的增多,香坊屯逐漸擴大,線香生意日益興隆,於是李家便在草料街和衛生街拐角處蓋起了磚瓦房,樹起了門樓,門樓上刻有"香坊"2字牌匾,從此香坊生意更加興旺。李家又置田產在香坊公園東側開起了燒鍋,取名李家燒鍋,同時還在衛生街南頭開設雜貨鋪。此時李家繼"田家燒鍋"之後成為西香坊(老哈爾濱)一帶的工商兼營的富商大戶。1898年,俄國人修建中東鐵路時線香作坊被徵用,李家田產被沒收,"香坊」遷往現香慶街。但不久又因俄國人進行市政建設。強行將此地的中國人趕走,李家開設的「香坊」、燒鍋隨之倒閉,其後不知遷往何處。1925年,舊哈爾濱驛擴建後,改稱香坊火車站,香坊區依此得名。

    I. 哈爾濱的歷史

    哈爾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2000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長期以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明並沒有給地處祖國邊疆的哈爾濱太多的筆墨,直至遼金以後,哈爾濱才開始成為中國歷史一個重要的注腳。

    作為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哈爾濱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占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近代以來,哈爾濱的歷史尤其活躍,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哈爾濱開始繁榮,初具近代城市的雛形。

    20世紀初,哈爾濱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吸引了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在這里聚集,16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建立了人民政權,成為中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哈爾濱市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是黑龍江省省會,也是東北部最大的城市,全市面積53068平方公里,人口954.3萬,其中市區人口384萬,是全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的城市。

    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爾濱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它不僅薈萃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素有「江城」、「冰城」、「天鵝項下的珍珠」以及「東方莫斯科」之美稱。

    美麗的松花江穿城而過,帶來了無盡的秀美和豐饒。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

    哈爾濱是中國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清王朝時哈爾濱地區屬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統管轄,其古地名漢語俗稱「哈拉濱」,後稱「哈爾濱」。

    (9)香坊區歷史擴展閱讀:

    哈爾濱是我國著名的冰雪旅遊城市和北方音樂名城。哈爾濱地處中國寒冷的北方,冬長夏短,歷史記載最低氣溫曾達零下41.4攝氏度,全年結冰期在190天左右,因此被稱之為「冰城」。哈爾濱冰雪節被稱為世界四大冰雪節之一。

    哈爾濱的夏天絢麗多姿,別具魅力,一年一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已有40餘年的歷史,是具有國際影響的音樂盛會,為哈爾濱贏得了「北方音樂名城」的美譽。

    哈爾濱自然風光旖旎,四季分明,多姿多彩,太陽島、東北虎林園、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園、松峰山、二龍山、玉泉狩獵場和亞布力都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哈爾濱歷史悠久,不僅薈萃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哈爾濱文廟、極樂寺和西方古典式建築及造型奇特的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被世人譽為"東方小巴黎"。哈爾濱市花為丁香花,因此,它還有個雅稱叫「丁香城」。

    J. 哈爾濱古稱什麼

    上京。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金收國元年(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為陪都。

    清朝建立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屬於吉林將軍。清末民初哈爾濱屬於吉林省濱江縣治。清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大量滿漢百姓移居哈爾濱地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10)香坊區歷史擴展閱讀: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城南2公里。金上京南北二城現有城門遺址28處,其中北城北垣1門,東垣1門,西垣1門,腰垣2門,南城南垣2門,除腰垣東側門址處,均帶有瓮城遺跡。

    據史書記載,太祖阿骨打稱帝時,只設氈帳(稱皇帝寨),晚年始築宮殿。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始建南城內的皇城,初名為會寧州。金太宗建為都城,升為會寧府。天眷元年(1138)八月,金熙宗以京師為上京,府曰會寧,開始有上京之稱。皇統六年(1146)春,仿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規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奠定了南北二城的雛形。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遷都於燕京,正隆二年(1157)削上京之號,並毀宮殿廟宇。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七月,又重新恢復了上京稱號,成為金朝的陪都。大定二十一年金世宗復建上京城。兩年後,又內外砌青磚。清初,此城磚石砌築的城牆外表保存尚好,後「城之樓堞」為阿勒楚喀副都統拆運去建築阿城(今縣治),遂毀。

    熱點內容
    中公教育四川 發布:2025-01-11 22:11:08 瀏覽:189
    智慧的英語 發布:2025-01-11 22:01:53 瀏覽:287
    是歷史潮流 發布:2025-01-11 21:59:34 瀏覽:722
    幼兒園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1-11 21:07:41 瀏覽:785
    許姓班主任 發布:2025-01-11 20:23:36 瀏覽:918
    大專學歷教育 發布:2025-01-11 19:23:58 瀏覽:883
    上巳節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1 19:02:29 瀏覽:221
    白淺歷史 發布:2025-01-11 19:00:56 瀏覽:981
    假期的英語 發布:2025-01-11 18:31:42 瀏覽:750
    山東教育官網 發布:2025-01-11 18:24:23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