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曹操傳地理

曹操傳地理

發布時間: 2022-05-24 18:19:47

1. 赤壁之戰

-- 從軍事歷史的角度分析赤壁之戰雙方的實際參戰兵力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五萬人的兵方擊敗曹操數十萬大軍,從而揭開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帷幕。有關赤壁之戰的若干問題,史學界歷來存在著不同意見的爭論。早在五十年代,有的史學家就對赤壁是否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表示了懷疑,近年來,史學界又就此展開了討論。這次討論,是以尹韻公同志的《赤壁之戰辨》1為發端,他從時間和軍事的角度出發,認為赤壁之戰不是大戰,而是小戰,是曹操所率的五千輕騎與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孫、劉聯軍的遭遇戰。這個觀點的提出,引起史學界對赤壁之戰各方面問題的再次探討。我們認為,對赤壁之戰的研究盡管有了新的爭論和進展,但有若干問題尚可再作進一步的研究。本文謹提出一些芻蕘之見,請史學界指正。

一、赤壁之戰的時間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以下凡引此書,只注篇各)和《吳書·吳主傳》中,都記載有赤壁之戰和孫權攻合肥之事,但兩處的記載互異。對此,孫盛認為:「按吳志,劉備先破公(曹操)軍,然後(孫)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2孫盛的說法對後人影響甚大,《後漢書·孝獻帝紀》就把赤壁之戰的時間記為建安十三年的「冬十月」,翦伯贊同志主編的《中外歷史年表》中也記為十月。以十月作為赤壁之戰的時間來考察問題,就難免得出曹操率領五千輕騎匆匆忙忙從江陵東下的結論。為了考證孫盛的說法是否正確,我們將《武帝紀》和《吳主傳》中的有關記載摘引於次:

《武帝紀》載:「十二月,孫權為(劉)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吳主傳》載:「(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畏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時甘寧在夷陵,為仁黨所圍,用呂蒙計,留凌統以拒仁,以其半救寧,軍以勝返。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誤,憙)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若按孫盛所說,赤壁之戰的時間當在孫權攻合肥之前,即「十二月」以前。然而仔細推上引兩段記載,對張憙救合肥一事各持一說,究竟以誰為是呢?關於張憙救合肥一事,在《蔣濟傳》中記載頗詳:「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征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頗復疾疫。(蔣)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雲步騎四萬已到雩婁,遣主薄迎喜。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一部得入城,二部為賊所得。權信之,繞圍走,城有得全。」將這段記載與《武帝紀》對照,我們可以知道,「孫權為備攻合肥是為了配合赤壁之戰的戰略行動,其目的是為了牽制曹操的兵力。曹操也果然派張憙率兵攻合肥,文是因為所領「汝南兵」又「頗復疾疫」,戰鬥力減弱,不能急赴合肥,致使孫權得以「攻城瑜月」。直到蔣濟籌謀虛張聲勢之策,而孫權確信他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的時候,才撤圍退走。很顯然,孫權配合赤壁之戰的戰略行動決不會在赤壁之戰以後,一定是在赤壁之戰以前。眾所周知,《三國志·魏書》是根據官修王沈《魏書》、私撰魚豢「《魏略》而寫成,因此,關於張憙救合肥的記載,應以《武帝紀》為是。

能否因為《吳主傳》將孫權攻合肥的事記在赤壁之戰之後,就斷言赤壁戰爭在前,圍攻合肥在後呢?細考《吳主傳》,發現此一結論過於武斷。前引《吳主傳》中,從「渝、普為左右督」始,到「軍以勝返」止,記敘的是赤壁之戰從出徵到凱旋的全過程,以下則記敘孫權攻合肥的經過。揣摩作者記事的手法,以這兩件事緊密相關互相影響,而以赤壁之戰為主,圍攻合肥為輔,作者就依事件的主從關系來敘述,這是並列的敘事方法,記敘的先後並不意味著事件本身的先後。因此,孫盛以「吳志為是」的說法是錯誤的。

曹操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劉表,九月入荊州,進軍江陵。為了鞏固後方,進一步擴張勢力,曹操到江陵之後做了一系列存恤撫循、招降納叛的工作。他「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3他派劉巴「招納長沙、零陵、桂陽」4諸郡;他「加(劉)璋振威將軍,兄(劉)瑁平寇將軍」5,安撫益州的割據勢力,以消弭東下江東時的西顧之憂。又有汝南王俊,早與曹操交誼,曾勸說劉表附翼曹操,為劉表所拒絕。王俊後來死於武陵,曹操「聞而哀傷」6,「及平荊州,自臨江迎表,改葬於江陵,表為先賢也」。上述種種活動,是需要時間的。曹操這些活動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政治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進行軍事上的准備。北軍善騎,一旦舍鞍馬,仗舟楫,軍事上的優勢頓時削弱。為了新的戰爭形勢,必須對軍隊進行新的編制和訓練。曹操在給孫權的信中自誇「治水軍八十萬」7,說明他正在進行此項工作。這也是需要時間的。曹操不可能在長坂擊敗劉備,佔領江陵之後,又緊接著乘船東下。他是三國時代傑出的軍事家,怎會把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的一群陸上漢驅去與人多勢眾的弄潮兒敵對?從軍事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可能的。

據《武帝紀》和《蔣濟傳》的記載,在孫權圍攻合肥的時候,曹操已經從江陵出,進行征討江東的戰爭了。這是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可見,赤壁之戰的時間也一定在十二月。關於這個時間問題,周瑜曾說過:「又今盛寒,馬無稿草」8。這就很清楚地說明,赤壁之戰的時間確實是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從時間上看,曹操佔領江陵之後有整整兩個月的停留,並未立刻從江陵乘船東下。因此,赤壁之戰只是一次小規模遭遇戰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二、赤壁之戰的地點

赤壁之戰的地點,歷來是爭論較多的問題。最近,萬繩楠同志在《「赤壁之戰」應為烏林之戰》9一文中指出:「烏林在蒲析縣,赤壁山在武昌縣」,「二者一上一下,並非隔江相對」,並且認為:「黃蓋燒船應是上溯而非橫斷長江」,如果烏林與赤壁對岸,借東南風就不好解釋了。

赤壁究竟在哪裡呢?爭論出自對《水經注》的理解。《水經注》說:「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百人山在什麼地方,關繫到對赤壁處所的確定。萬繩楠同志確定赤壁山在武昌縣,其根據就是百人山在武昌縣。按《水經注》中的江左皆指江北而言。因此,百人山決不會在位於長江以南的武昌縣。《水經注》介紹長江流經的重要地點時說,「江水右會湘水」之後,流經「江之右岸有城陵山」(今岳陽縣城陵磯),「江水左經白螺山南」(今監利縣白螺山),「又江水左經烏林南」(今洪湖烏林),「吳黃蓋敗魏武於烏林,即是處也」。接著就介紹百人山、赤壁山,說明了這兩座山是隔江相望的。赤壁山以下又介紹了軍山、沌口等處(在今漢陽縣)。考察《水經注》的記載,與今天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百人山就是現今洪湖縣烏林的黃蓬山,這里是一片開闊的平原,唯有此山聳立,與南岸的赤壁山遙遙相望。

《周瑜傳》載,孫、劉聯軍在赤壁與曹軍淚遇,「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資治通鑒》載,周瑜率軍「進,與曹操遇於赤壁」,「瑜等在南岸」。這兩條記載說明,兩軍一南一北,正是「隔江相對」。楊守敬在《水經註疏》中說,酈注據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於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10這條記載使後人對赤壁的地點產生了爭論,有人即據此斷定赤壁在武昌縣。如果赤壁在武昌縣,曹操有何必要在初戰失利之後回棹西還,在長江中上溯一百六十里跑到烏林?如果赤壁在武昌縣,黃蓋所說「然觀操軍艦船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11又當作何解釋?黃蓋決不可能在一百六十里以外觀察到曹軍的船艦。赤壁之戰肯定有一定長度的戰線,但無論如何也不會長到一百六十里。我們認為,「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並不是指烏林與赤壁之間的距離而言,而是泛指烏林所轄的地理范圍。赤壁本是山名,是小的地理概念,只是因為這里發生過著名的戰爭,後人遂把它與烏林並稱了。《後漢書·孝獻帝紀》有「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赤壁「的記載,即為一例。盧弼《三國志集解》引《水經·江水注》雲:「江水左逕上烏林南村,居地名也,又東逕下烏林南,吳黃蓋敗魏武於烏林即是處也。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處所也。」這就清楚地說明了烏林是一個比較大的地理范圍。

由於烏林的地理范圍較大,因而說烏林「與赤壁相對」,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曹軍與孫、劉聯軍隔長江垂直相對。倘如此,則孫、劉聯軍無論有多大能耐,也不能在長江中游截住曹軍。實際情況是,曹軍在上游,孫、劉聯軍在下游,兩軍以赤壁為界線,正是所謂「一上一下」。由於赤壁山突兀江心,橫斷江流,造成了封鎖長江之勢,所以孫、劉聯軍據此扎營下寨,阻遏了曹軍東下的水路。

從赤壁出發到曹營,既需要「上溯」又需要橫江,黃蓋的艦船完全可以借東南風勢一邊「上溯」一邊橫過江去。《周瑜傳》中注引《江表傳》所說「中江舉帆」」一語,就明確地說明了黃蓋是在橫渡長江。長江中流水流湍急,如果只需要「上溯」而不橫江,黃蓋何必到「中江」去「舉帆」?沿江岸借東南風悄然而上,豈不是更隱蔽更快捷?黃蓋之所以到「中江中舉帆」正說明他要過江到對岸的烏林。因為黃蓋是從赤壁率水軍出發往曹營詐降的,所以《水經注》說赤壁是「周瑜與黃蓋詐魏武處所」;因為曹軍駐於烏林沿岸,與對岸的赤壁有一段距離,而曹操駐驊的大本營距離赤壁至少有幾里之遙。黃蓋由赤壁上溯,與曹軍接觸時舉火,先燒著水軍戰船,後延及岸上陸營,曹操水陸兩軍一片混亂,不能抵禦聯軍的進攻,戰敗逃離烏林,所以《水經注》說「黃蓋敗魏武於烏林」。

《湖北通志》載宋人謝壘山雲:「予自江夏沂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岩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烏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長尺余,或得斷槍折戟。其為周瑜破曹兵處無疑。」迄今為止,出土文物中屬於赤壁之戰的戈、矛、劍、戟、刀、簇、等鐵制兵器已達千餘件。除兵器外,赤壁還出土了三國時期東吳的錢幣,烏林出土了三國時的銅馬蹬和印有「建安八年」的硯台。從宋代迄今不斷出土的實物資料,確鑿地證明了蒲圻赤壁曾經是三國時期的戰場。

赤壁之戰既然事屬無疑,為何在呂蒙、程普、甘寧等人的傳中,皆記為「破曹公於烏林」呢?這其中的原因,其實不難詳查。如前所論,烏林是一個較大的地理范圍,用之以指代這次戰爭,自然有其合理性。再者,曹軍兵眾勢雄,屯駐於烏林,既有水寨也有陸營,形成了一條較長的戰線。戰爭以水軍在赤壁受挫開始,以陸軍在烏林全面潰敗而結束。所以,陳壽在呂蒙、程普、甘寧等人的傳中記的是「破曹公於烏林」。然而他在《吳主傳》和《周瑜傳》中,記的卻是周瑜與曹軍「遇於赤壁」,在《黃蓋傳》和《周泰傳》中,又都記的是「拒曹公於赤壁」。這說明,戰爭確實是從赤壁開始的。周瑜在赤壁初勝之後,與曹軍有一個短暫的相持階段,然後派黃蓋從赤壁出擊,最終擊敗曹軍。這是周瑜以赤壁為據點,在赤壁揭開戰幕的戰爭的全過程。這次戰爭,雖然對陳壽在不同的地方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但我們認為,以其發端地的「赤壁」名之更為妥貼。

三、赤壁之戰的規模

赤壁之戰是通常所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之一。這次戰爭的規模到底有多大?雙方究竟動員了多少兵力?都是有爭論的,因而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於孫、劉聯軍的兵力,《周瑜傳》載,曹操據荊州後,江東將士惶恐,內部有一番和戰之爭。周瑜主戰,對孫權說:「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為將軍破之。」在曹操大軍壓境之時,周瑜提出只要精兵三萬便可破曹,這一方面說明了他會用兵,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知道孫權不可能動員更多的兵力。注引《江表傳》中孫權的回答是:「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這兩條記載說明,周瑜率往赤壁的兵力只有三萬人。《諸葛亮傳》中也說孫權「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先主傳》注引《江表傳》也載,周瑜率軍上沂到樊口時,劉備往見,「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很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顯然,周瑜、程普率兵三萬確定無疑。

劉備有多大兵力呢?《先生傳》載,劉備退到當陽之時,因隨行百姓甚眾。行軍速度極緩,逐「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至於關羽所率究系多少人眾,沒有明載。劉備在長坂被曹操追及,「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部伍盡行潰散。「先生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劉備麾下除劉琦部眾萬餘人外,應該還有由關羽所率的本部,這在《諸葛亮傳》中有記載。諸葛亮在游說孫權抗曹時說:「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由此可知,劉備所部有二萬人。孫、劉聯軍的總兵力是五萬人。

曹操究竟動員了多大的兵力,史料記載互相抵牾,確實頗難考查,因此爭論亦多。這個問題是應該也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吳主傳》注引《江表傳》載曹操遺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古人行軍作戰,往往將所率部眾以整數言之,目的在於顯揚軍威,震懾敵軍。曹操所言「八十萬眾」,不會是確數,其中一定有誇飾的成分。但這誇張是以相當的實力作為基礎的,決不會離事實過遠。倘若曹操果真只率五千人由江陵東下,怎能號稱「八十萬」?況且,孫權、周瑜等人對曹操所能動員的兵力決不會茫無所知,曹操怎能任意誇張而不被窺破?《周瑜傳》注引《江表傳》中載有周瑜對曹軍兵力的估計:「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這番話是周瑜對孫權說的,目的是寬慰孫權,釋其疑慮之心,使其能傾全力支持抗曹,難免將曹軍的兵力有所隱瞞。然而就按周瑜所說計,曹操的總兵力已在二十五萬左右了。

考查曹操的兵力,必須聯繫到劉表的兵力。據《劉表傳》載,劉表初定荊州諸郡之時,已經有「帶甲十餘萬」。到建安十三年時,劉表的軍隊已有較大的擴充,《周瑜傳》載,劉琮降曹之後,曹操得到「船步兵數十萬」。既言「數十萬」,則至少也當在二十萬左右。要擊敗這樣一支軍隊,曹操必須動員更為龐大的兵力,因為此次南征的目的,並不止於奪取荊州,他意欲揮得勝之師一舉平定江南。要平定江南,必須占據荊州,只有集中優勢的兵力才能穩操勝券。因此,曹操的兵力一定在二十萬人以上。倘若真如周瑜所說,曹軍只有「十五六萬」,是很難戰勝劉表軍隊的。即使戰勝,也很難把數量眾多的劉表水陸軍並入自己的編制。正因為曹操有數量大過於劉表的軍隊,又恰逢劉表卒的大好時機,所以才迅速地使「劉琮束手」;也正因為曹操軍力龐大,才能把荊州降兵裹脅在自己的大軍中而沒有嘩潰或倒戈之虞。

綜上所論,我們認為曹操的軍隊加上荊州的降兵,總數當在四十萬左右。以四十萬左右的軍隊而言「八十萬眾」庶幾可信。除新野、襄陽、當陽、江陵等地的守軍外,曹操所率東下的水陸軍當在三十萬左右,至少也應如周瑜所言,當在二十五萬左右。因此,赤壁之戰確實是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也確實是孫、劉聯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

2. 三國志曹操傳赤壁之戰怎麼

曹軍適應水戰的只有貂蟬和典韋,,所以不要硬打,,都往陸地去,,相反

海盜非常不適合陸地作戰,,等他們上岸幾刀就死,,唯一難點在於曹操很麻煩

帶青領道,則曹操本身防禦低了,,水面戰海盜砍曹操很疼,命中很高,倚天,守不住
所以,曹操-倚天+白銀【防止都督的水系法術】+風神盾,,倚靠ZOC占據地理,後面是程昱

用白羽+青領道,,,提前買解暈眩的葯,,,不買難打,,買了後,,,
曹操抗,程昱每回合狀態清除,用暈眩葯或加血,,,後面醫生開輸送吊命,,,

其實會了打法,赤壁戰很容易

3. 三國志曹操傳關於壓級練果打法

張遼3級是有條件的,不要要求全員三級,我打過一次,但是打的不好,收到的是5級的,原因在於第二高等級沒有控制高,而且出現了2個4級的。

原則就是——能跑的就跑掉,不殺敵,能用友軍殺的就用友軍殺。這個不解釋了,第一章里這樣的關卡很多。曹操的等級是可以起來的,我印象里只要不超過18級就可以了。第二高的等級可以有個好幾級,但是有限制不能最高超過多少。剩下的應該全部不拿反擊經驗為3級,即可收到3級張遼了。

《三國志》游戲簡介:

初代《三國志》的游戲畫面十分簡單,主畫面僅僅是以多個色塊組成的中原地圖,每個色塊上面的阿拉伯數字代表著佔領這個區域的郡君主。雖然畫面在今天看來無疑是十分粗糙的,但在游戲開發的細節上,初代《三國志》的表現即使放到如今看來也難能可貴。

首先,為了游戲的真實性與人物形象細節,「光榮」公司大量尋找了中國明清時期三國人物的白描綉像等文獻資料,在人名地理方面也搜集了海量中國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力求精準。其次要提到的是《三國志》的音樂。

其音樂都屬原創,由著名作曲家譜曲,其中包括了日本著名音樂人菅野洋子與服部隆之。從《三國志5》開始,游戲使用氣勢恢宏的交響樂,並以絲、竹、古箏等中國樂器與游戲劇情的氛圍一致,可以說在游戲音樂方面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4. 曹操傳提升能力跟一夫當關疊加嗎

作為《三國志英傑傳》中最基礎的系統,能夠給予玩家最直觀感受的地圖方面,製作者們傾注了最大的心血。上百萬格的地圖全部純手工製作,包括資源點分布、怪物點分布、城市道路、關隘港口等等……可以說在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同類型的網頁游戲中,都沒有這個耐心與韌性去製作這個龐大的實景地圖,市面絕大多數同類型的網頁游戲的地圖大多是虛擬地圖,而《三國志英傑傳》的地圖,將嚴謹遵從三國時期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點,務必追求製作出一種磅礴、溫厚,又讓人爽心悅目的實景地圖。在游戲中,栩栩如生的動態效果,野外兵團、怪物、全明線移動的軍團推進及營寨移動、關隘、三國時期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十個城市、港口、長江、黃河、湖泊、高山、平原等,都將在《三國志英傑傳》中一一得到重現。玩家一旦進入游戲,隨著游戲進程的逐漸展開,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代入感,在這片真實的實景地圖上排兵布陣、逐鹿天下,縱橫三國。美哉!壯哉!

5. 曹操赤壁之戰

[1]我講兩點理由,考慮分析問題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曹操的利益和立場來考慮,其答案自然明朗,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的主力軍隊遭到重創,一時間難以恢復,他需要時間來整頓內部,發展生產,修養生息,恢復軍隊的士氣,更換武器,補充馬匹,糧食,衣物,葯品。補充新兵,整改編制,重新訓練,治療傷兵等等。而他在做這些事情時,劉備趁機奪了荊州,又奪了益州,曹操奪了漢中。形成三方鼎立的居局面。這時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曹操到底先打誰。自然先打孫權。理由兩條。
第一,曹操要報赤壁之戰戰敗的仇。這個好理解,赤壁之戰前,曹操本來是打劉備的,眼看劉備就被曹操生擒活拿了,到嘴邊的肉,居然被孫權搶去了。煮熟的鴨子都能飛了,曹操心裡自然有氣。而且他本以為孫權能夠迫於他強大的軍事壓力而投降,沒想到這綠眼睛的居然在赤壁燒了他二十萬大軍和無數戰船。這個仇,這口氣,不出心裡實在難受。加上東吳的頂樑柱周瑜剛死,正好趁這個機會國內沒有像樣的統帥,趕緊發兵打他一場。指不定就能把東吳給滅了。
第二,劉備不好打。劉備集團在曹操修整軍隊的時候奪了益州。益州是蜀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么一個險要之地被劉大耳給搶了,要想滅掉他談何容易?當年劉璋盤踞蜀中,朝廷尚且奈何他不得,何況劉備?劉備此時已經是兵精糧足,文武出眾,能征慣戰者極多。加上又占據險要地理,易守難攻。曹操若是去打劉備,豈不正好把自己拖入泥潭裡?倘若劉備堅守不出,堅壁清野。曹操大軍深入重地,找不到劉備軍決戰,又不能前進半步,空耗費軍馬錢糧。曹操豈不是被活活拖死在蜀中?
另外,曹操能打劉備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曹操打劉備的最佳時機就是剛佔領漢中時。此時蜀地人心不穩,劉備殺人尚且控制不住人心。但是由於孫權在東邊趁機打合肥,合肥是曹操集團的軍事戰略要地,且兵力極少。曹操唯恐有失,連忙從漢中撤兵,次年打孫權去了。為的就是把孫權趕走。解合肥之急。
所以曹操集團在不能打蜀的情況下,只能連續對吳用兵,迫使其一方先倒,劉備集團急於鞏固政權,也沒那閑工夫管孫權,孫權是孤軍奮戰。加之曹操水軍已有了經驗。打孫權是比較劃算的買賣。

赤壁之戰和合肥之戰這兩大戰役在三國時期前後順序爭議非常多。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里曹操幾十萬北方兵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打了個大敗。然後曹操敗走關羽坐鎮的華容道。這時候曹操和張遼都跟關羽的交情不錯,最後關羽忍心放走了曹操和張遼等部隊。為什麼這里我把曹操和張遼都拉出了,曹操手裡那麼多大將,偏偏扯到了他。

張遼何許人也,這要回到東漢群雄割據時期。當時張遼是呂布麾下大將,張遼的一身武藝是基本是呂布傳授。呂布白門樓被斬後,張遼投靠曹操。在赤壁張遼射黃蓋救曹操、張遼威震逍遙津。張遼智勇雙全、能力突出後與樂進,於禁,張郃,徐晃被稱為曹操手底下的五子良將。

張遼介紹也說完了,下面該說正事了,曹操赤壁敗走以後,急需到北方聚集實力。這時曹操擔心後面孫權追兵,特調張遼、樂進、李典鎮守合肥。爭議來了。陳壽的《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根據曹操傳:當時孫權先攻打的合肥,然後才有赤壁之戰。然而孫權攻打合肥時,領兵是十萬。但為什麼在赤壁孫劉聯軍加起來還沒有十萬。
然而陳壽的《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根據孫權傳:則成了赤壁戰後孫權才攻的合肥。然而也是孫權領兵十萬攻打合肥,難道赤壁之戰曹操連孫劉聯軍的一個人都沒殺死。更何況孫權也沒有十萬兵馬啊?
《三國志·孫權傳》和《三國志·曹操傳》都是陳壽寫的,但居然出現這么大的一個問題。

[2]我認為」張遼威震逍遙津』合肥之戰應該在赤壁之戰後面,因為當時合肥兵馬只有7000多人,而孫權有10萬兵馬。這就可以證明,曹操在赤壁的死幾十萬大軍基本是他80%-90%的兵了,要不然他也不會把合肥這么重要的關口才那麼幾千人把手。

為什麼我要研究這個呢?因為我比較喜歡歷史。特別對於東漢末年這種群雄割據的時期,可謂是英雄輩出啊一個赤壁之戰,東漢三分天下。曹操兵敗在赤壁後。為什麼還是三國中兵將最多的,實力最雄厚的梟雄呢。他的這些實力是怎麼在短期間內聚集起來的,這一點劉備和孫權就做不到。特別是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他不帶在政治和軍事上才能突出,他的詩風也非常突出,特別是這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基本在初中、高中課本里經常見。

要說歷史至今唯一的兩位有才能在作詩方面不錯的領導人,估計除了毛主席就屬曹操了。

[3]《三國演義》是演義不是歷史,所以不要相信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曹操共有八十萬左右的兵力,赤壁之戰,曹操共出兵二十萬,曹操並非敗在什麼周瑜、諸葛亮手裡,而是敗在傳染病上。曹操兵士多為北人,不適應南方氣候,加之當時吸血蟲病泛濫,而吳國兵士皆為南人,適應南方的環境,對南方的流行疾病也有抵抗力,故曹操才敗。赤壁後曹操傭兵六十萬有餘,這也是為什麼孫權、劉備不敢乘勝追擊的原因了。羅貫中說赤壁前曹操擁兵八十三萬,被火燒連營全軍覆沒,明顯不合邏輯,難以自圓其說。

[4]曹操很有下江南之心,但懼江南之傳染病,後加家人之催促,主力死於赤壁,遂退兵鎮守北方

6. 三國演義內容簡介

1、劉關張桃園結義(第1回)
①為鎮壓黃巾起義,幽州太守劉焉發榜招募義兵。②劉備、張飛、關羽不期而遇,三人均有為國出力之心。③於是在張飛庄後的桃園里結為異姓兄弟。④他們焚香拜誓:同心協力,救國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張翼德怒鞭督郵(第2回)
①劉備任縣尉時,督郵來縣巡察。②他態度傲慢,呵斥劉備詐稱皇親、虛報功績,誣陷劉備害民。③揚言要免其官職,藉此敲詐勒索。④張飛酒後聞之,大怒,將其縛在縣前馬樁上鞭打,打折柳條十數枝。⑤張飛還勸劉備殺了督郵,棄官另圖大計,劉備便掛印離去。

3、呂奉先投奔董卓(第3回)
①呂布原為丁原義子。②董卓欲除丁原而懼怕呂布,便派李肅帶赤兔馬和黃金、珠寶前去勸降。③呂布見利忘義,在夜裡提刀徑入丁原帳中,殺之,砍下首級。④呂布投了董卓,並拜董卓為義父。⑤董卓賜之金甲錦袍,封他為都亭侯。

4、謀董賊孟德獻刀(第4回)
①曹操佩著從司徒王允處借得的七星寶刀徑入相府,見呂布在旁,無法下手。②董卓叫呂布去挑馬賜給曹操,董卓因胖不耐久坐,倒身而卧,轉面向內。③曹操便要行刺,卻董卓在衣鏡中看見,急轉身質問。④這時呂布已牽馬回來,曹操忙跪下說獻刀給董卓。⑤並借口試馬,上馬加鞭而去,等董卓醒悟過來,曹操已出了洛陽。

5、「寧教我負天下人」(第4回)
①曹操謀刺董卓未成而逃亡,路經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捉住。②陳宮欽佩他的忠義,棄官與他同逃。③在成皋,曹操夜宿於父親的義兄呂伯奢家中,因多疑錯殺了呂伯奢家人。④接著又為絕後患而殺呂伯奢,聲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⑤陳宮認為曹操大不義,但念及為國家跟他到此,不忍殺曹,便棄曹而他往。

6、關羽溫酒斬華雄(第5回)
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大將華雄連斬數將,各路諸侯大驚失色。②關羽高聲請纓,發誓勝不了華雄願意受斬。③曹操倒了杯熱酒給關羽。④關羽說:「酒且斟下,我去便來!」⑤他提刀上馬,沒一會兒便砍下了華雄的腦袋,回到軍營,那杯酒還溫著。

7、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第5回)
①華雄被斬後,董卓令呂布出戰,公孫瓚不敵呂布,呂布舉畫戟要刺。②張飛挺丈八蛇矛來攻③接著一旁的關羽舞青龍偃月刀來戰,兩人仍戰不倒呂布。④這時劉備掣雙股劍來助戰,三人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⑤最後呂布招架不住,便退兵虎牢關,劉、關、張緊追而至。

8、匿玉璽孫堅背約(第6回)
①董卓戰敗,火燒洛陽,孫堅從皇宮廢墟的井中撈出一枚玉璽。②他相信這是自己將要當皇帝的預兆,便託病辭歸江東,另謀大事。③不想事情泄密,袁紹向他討取。④他離開洛陽,袁紹還寫信給荊州劉表,教他攔截孫堅討玉璽。⑤孫堅為此發毒誓說,如果拿了玉璽,死於刀箭之下;後來毒誓應驗。
9、王允巧使連環計(第8回)
①王允利用呂布與董卓好色,先將義女歌伎貂蟬許給呂布為妾,待擇日送出;②後又將貂蟬獻與董卓,並送至董卓府中;③然後離間呂布,使之以為是董卓奪己所愛。④貂蟬也以情迷惑呂布。⑤令呂布對董卓心生嫌怨,最後殺死董卓。

10、董卓大鬧鳳儀亭(第8回)
①呂布得知董卓納貂蟬為姬妾,心懷不滿。②呂布乘董卓入朝議事,入董卓府中,與貂蟬在鳳儀亭相會。③貂蟬假意哭訴被董淫污、不能復事呂布。④為呂布受他人之制而遺憾,呂布羞慚滿面。⑤董卓回府後撞見呂布,怒而搶過呂布的畫戟,擲戟刺呂布,呂布大驚而逃。

11、報父仇曹操興師(第10回)
①曹操派人往琅琊郡接父親曹嵩到兗州,曹家一行四十餘人途經徐州。②徐州太守陶謙欲結好曹操,遂設宴款待並派兵護送。③不料所派之人竟是黃巾降將。④他們殺死曹嵩一家,取了財物,逃竄他處。⑤曹操大怒,於是發誓要向陶謙報殺父之仇,一路殺戮百姓,包圍徐州。

12、劉備北海救孔融(第11回)
①陶謙求援孔融,黃巾軍包圍北海,孔融自顧不暇,派太史慈星夜求見劉備。②劉備收到信件之後同關羽、張飛點精兵三干,往北海郡進發。③關羽斬黃巾軍余黨首領管亥於馬下。④太史慈、張飛、劉備驅兵掩殺,城上孔融也驅兵出城。⑤兩下夾攻,余黨潰散,解了北海之圍。

13、陶恭祖三讓徐州(第12回)
①曹操攻打徐州,救完北海孔融的劉備也引兵相救。②太守陶謙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讓與劉備,劉備推辭了。③曹操因呂布攻擊後方而退兵,陶謙及部屬再次表達推讓之意,劉備堅辭。④後來陶謙病重,第三次讓徐州,劉備終是推託,陶謙以手指心而死。⑤後徐州軍隊和百姓擁立劉備,劉備乃領徐州牧。

14、挾天子以令諸侯(第14回)
①董卓死後,漢獻帝回到洛陽,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②曹操興師入朝,董昭建議曹操遷都許都。③獻帝和群臣懼操而不得不從。④遷都許都後,曹操分封大臣,自命大將軍、武平侯。⑤自此大權皆歸於曹操,朝廷大務,先稟曹操,然後方奏天子。

15、呂奉先射戟轅門(第16回)
①袁術派紀靈攻打劉備,並送呂布糧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劉備。②劉備寫信向呂布求助,呂布寫信請來紀靈,設宴調解。③呂布將畫戟插在轅門外一百五十步,並說如果射中畫戟小枝,兩家罷兵;④如果射不中,則兩家廝殺。⑤結果轅門射戟應聲而中,避免了一場廝殺。

16、曹孟德割發代首(第17回)
①攻打張綉期間,所過之處,麥熟將刈。②為贏民心,曹操傳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③但沒想到自己的馬因鳥而驚,闖進麥田,違犯了軍令,理當斬首。④於是便借郭嘉之語「法不加於尊」。⑤以劍割發代首,並傳示三軍,顯示自己帶頭執法。

17、夏侯惇撥矢啖睛(第18回)
①夏侯惇與呂布手下的高順兩軍相遇。②高順戰敗,夏侯惇繞陣追之,曹性暗地裡拈弓搭箭射中夏侯惇左目。③夏侯惇用手拔箭,連眼珠也拔了出來,他大呼道:「父精母血,不可棄也。」④便將眼珠納於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而戰。⑤曹性被他一槍搠透面門而死。

18、白門樓呂布殞命(第19回)
①下邳城失陷後,呂布被縛至白門樓。②呂布懇請劉備在曹操面前說情,劉備點頭示意。③呂布對曹操表示降服,曹操問劉備的看法,④玄德以呂布認丁建陽、董卓為義父而又殺之為例,勸曹操殺掉呂布。⑤呂布大罵劉備「大耳兒」,曹操令將呂布縊死,然後梟首。

19、曹阿瞞許田打圍(第20回)
①曹操想通過許田打圍來考查朝廷內外的反應。②在打圍過程中,漢獻帝連射三箭不中,曹操討天子弓箭射之,正中鹿背。③群臣以為天子射中,湧向獻帝高呼「萬歲」。④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⑤眾皆失色,雲長欲斬曹操,被劉備及時制止。

20、曹操煮酒論英雄(第21回)
①為防曹操謀害,劉備下後園種菜,以為韜晦之計。②一日,曹操忽請劉備飲酒,兩人煮酒對飲,展開論天下英雄的對話。③曹操在對劉備所指的英雄一一否決後,指稱自己和劉備為英雄。④劉備聞言失驚落筷,時值雷聲大作。⑤劉備忙借懼雷來掩飾失驚的情狀,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

21、屯土山關公三約(第25回)
①曹操攻下徐州後,欲取下邳,關羽兵敗後被圍在一座土山上。②曹操派人勸降,關羽提出三個條件: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③二,必須供奉劉備的兩位夫人;④三,一旦有了劉備的消息,不管千里萬里,馬上辭去。⑤曹操應允。

22、身在曹營心在漢(第26回)
①曹操班師回許都,讓關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處,欲陷之不義。②關羽則秉燭於門外,通宵佇立,待二位夫人甚為恭敬。③曹操厚待關羽,送美女,賜金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④但關羽拒絕了美女和金銀,只接受赤兔馬。⑤因為此馬日行千里,待有劉備下落,可以騎它速去相見,曹操後悔不已。

23、關雲長掛印封金(第26回)
①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到相府辭別曹操。②曹操為了挽留關羽,假託有病,掛避客牌不見,張遼也託病不出。③關羽無奈,只得留下書信一封,辭別曹操。④將曹操所賜金銀,一一封在庫中,分毫未動,漢壽亭侯之印掛在堂上。⑤關羽喝退門吏,帶上嫂嫂,去尋劉備。

24、關羽千里走單騎(第27回)
①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於是帶著甘、糜二夫人去尋劉備。②但因為沒有曹操的公文,各關守將均不放行。③於是關羽就保護二位嫂嫂,千里走單騎,勇闖東嶺、洛陽等五座關口。④斬了孔秀、韓福、王植等六員守將。⑤奪下渡船,過了黃河,一路追尋劉備。

25、戰官渡袁紹敗績(第30回)
①袁紹得知曹操封孫權為將軍,結為外應,怒而起兵攻曹。②兩軍對壘於官渡,曹操兵弱糧少,一度欲回守許昌。③謀士荀彧勸曹操與袁紹相持,使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生變,再出奇制勝。④曹操納其言,並依許攸計謀派兵襲燒了袁軍之糧。 ⑤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26、劫烏巢孟德燒糧(第30回)
①謀士許攸勸袁紹夜襲許昌,袁紹不聽。②許攸夜投曹操,曹操依許攸計謀,燒毀袁軍烏巢糧屯,大勝。③袁紹也去劫曹城,卻中張遼之計。④曹操乘勝追擊,袁軍四處潰散,袁紹父子倉皇北逃。⑤袁紹全面潰敗,只帶著八百單騎,回到冀州。

27、劉皇叔躍馬檀溪(第34回)
①蔡夫人與弟蔡瑁密謀,以劉表的名義大會眾官於襄陽,請劉備赴會而殺之。②幸有伊籍告密,教劉備起如廁,從西門逃脫。③蔡瑁引軍追趕至檀溪,劉備縱馬下溪,不料所乘之的盧馬失了前蹄。④劉備加鞭大呼「的盧,的盧!今日妨吾!」⑤那馬從水中湧起,躍過檀溪,倉皇而逃。

28、曹操施計謀徐庶(第36回)
①曹操利用徐庶至孝的特點,派人取徐母至許都。②程昱詐稱與徐庶結為兄弟接來徐母,仿徐母筆跡去信召徐庶來許都。③徐庶無奈,含淚向劉備辭行,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④徐庶歸曹後,徐母因徐庶棄明投暗而自縊。⑤徐庶心懷劉備和好友諸葛亮,又經此變,雖在曹營,卻終身不為之設一謀。

29、劉玄德三顧茅廬(第37回)
①第一次,劉關張來到隆中拜訪卧龍,無緣謀面,遇見諸葛亮密友崔州平。②第二次,劉關張冒著大雪前往,遇見了諸葛亮的兩位密友及諸葛亮的弟弟。③歸途中還遇見了諸葛亮的岳父,但與諸葛亮仍無緣謀面。④第三次,諸葛亮晝寢未起,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前等著,自己拱立階下,相候多時。諸葛亮醒來,兩人相見,劉備請其賜教。諸葛亮論三分天下,願出山效犬馬之勞。

30、博望坡孔明初勝(第39回)
①夏侯惇進攻新野,諸葛亮在博望坡初次用兵。②他調度軍隊,准備火攻,命令趙雲,只許輸,不許贏。③眾將都未見諸葛亮用兵,心中懷疑,張飛等人也不信任諸葛亮。④幸有劉備信任,諸葛亮的命令才可執行。⑤曹軍死傷慘重,博望坡一戰大捷,眾將皆服。

31、諸葛亮火燒新野(第40回)
①曹仁、曹洪引軍十萬殺奔新野。②諸葛亮張榜曉諭居民,隨劉備往樊城暫避。③曹仁領兵進駐空城新野,後奪房造飯安歇。④初更後狂風大作,諸葛亮讓趙雲領兵往城裡射火箭,西、南、北三門火起。⑤曹軍奪東門出逃,又連遭趙雲、關羽和張飛等截殺,曹軍大敗。

32、劉玄德攜民渡江(第41回)
①火燒新野後,曹軍殺來,劉備抵擋不住,便棄樊城,取襄陽暫歇。②新野、樊城百姓跟隨劉備,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③到南岸的襄陽,蔡瑁、張允不開城門。④劉備又轉而望江陵而走,襄陽百姓又相隨。⑤行進緩慢,劉備始終不忍相棄,最終被曹操趕上。

33、趙子龍單騎救主(第41回)
①趙雲不見了劉備夫人,單槍匹馬去尋找,在逃難百姓中尋得甘夫人,送至長坂坡;②在枯井旁尋得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為存子嗣,投井自殺,趙雲推倒土牆掩蓋枯井。③趙雲獨自一人,懷抱阿斗,七進七出,左右沖殺,連斬了曹操五十多員大將。④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急問左右是誰,⑤當得知是趙雲時,曹操感嘆說:「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
34、張飛大鬧長坂橋(第42回)
①張飛設疑兵,叫隨從在馬尾上拴樹枝,往來奔跑。②馬匹沖起塵霧,使曹軍莫知虛實不敢輕進。③他立馬於橋上,曹軍眾將都不敢近前。④他大吼三聲,嚇得夏侯傑肝膽碎裂而亡,曹操及諸軍眾倉皇而逃。⑤張飛見曹軍已退,便令拆斷橋梁,曹操方知中了張飛疑兵之計。

35、諸葛亮舌戰群儒(第42回)
①諸葛亮為聯吳抗曹來江東見孫權,早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在此等待。②張昭等人主張降曹自保,挑言問難。③諸葛亮侃侃而談,一一辯駁,東吳群儒皆失色無語。④黃蓋與魯肅引諸葛亮入見孫權。⑤諸葛亮則使用激將法,終使其茅塞初開,同意聯合抗曹。

36、諸葛亮智激周瑜(第44回)
①孔明隨魯肅來見周瑜,②周瑜、孔明心中早有主意,卻都故意言降以刺激對方。③魯肅大惑不解,夾在兩人中間,互相說解。④孔明故意念了曹植的《銅雀台賦》,曲解其意,說曹操乃是為了二喬而來。⑤激起周瑜大怒,請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

37、群英會蔣干中計(第45回)
①蔣干自稱與周瑜同窗交契,為邀功主動往江東說降。②周瑜大張筵席,令太史慈監酒,不準談軍旅之事。③群英會上,周瑜故做狂態,佯醉泄露機密。④誘使蔣干偷了假書信,讓曹操誤認為蔡瑁、張允通敵。⑤曹操中了反間計,除掉了張允、蔡瑁兩位水軍都督。

38、用奇謀孔明借箭(第46回)
①周瑜決意殺諸葛亮,委任他十日打造十萬支箭。②諸葛亮領命說只需三日,並立下軍令狀。③他算定第三天江上會有大霧,便向魯肅借了二十隻草船,於是夜趁霧色靠近曹營。④曹軍不知虛實,只命射箭不止。⑤孔明不費一兵一卒借回十萬多支箭,周瑜自嘆不如。

39、獻密計黃蓋受刑(第46回)
①為了實施火攻曹軍的戰略,周瑜決定使用苦肉計。②黃蓋願行此計,並在周瑜與眾將商議退敵之策時故意大唱反調。③於是周瑜下令將黃蓋打得皮開肉綻,卧床不起。④隨後黃蓋詐言降曹,曹操上當。⑤而後黃蓋順東南風率船縱火沖入曹操水寨,火燒赤壁,立下大功。

40、龐統巧授連環計(第47回)
①周瑜密謀使用連環計火攻破曹,可是沒有人去曹營實施計策。②正巧曹操又派蔣干來探消息,龐統受周瑜之命,將計就計,隨蔣干至曹營。③蔣干向曹操引薦龐統。④龐統以曹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多生疾病為由,建議船隻首尾相連。⑤曹操不諳水戰,被龐統所騙。

41、七星壇諸葛祭風(第49回)
①周瑜見沒有火攻的好風向,焦急而病。②孔明寫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並說可為他借得東風。③周瑜高興地築起了「七星壇」,然後把各路軍馬調度停當,等候東風吹起。④三更東南風起,周瑜駭然,派丁奉、徐盛斬殺孔明。⑤孔明早已在趙雲的接應下回到了夏口,然後布置人馬待時截擊曹操。

42、周公瑾火燒赤壁(第49回)
①曹操率大軍南征,處於弱勢的蜀吳聯合抗曹,決定採用火攻的策略。②周瑜行反間計騙取曹操殺了水軍將領。③又以連環計讓曹軍戰艦相連成,諸葛亮作法祭來東南風。④黃蓋行苦肉計詐降,率船順風縱火沖向對岸,火燒曹軍。⑤曹軍全面潰敗,至此,三國鼎立的局勢形成。

43、關羽華容釋曹操(第50回)
①赤壁大敗後,曹操從華容道敗走。②他三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③然而一笑笑出趙雲,二笑笑出張飛,多虧部下相救才得以逃脫;④三笑笑出關羽,且又在萬夫莫開的華容狹路上。⑤曹操以昔日之情說動關羽,關羽義重如山,放了曹操。

44、關雲長義釋黃忠(第53回)
①黃忠與關羽大戰時馬失前蹄,跌倒在地,關羽義釋黃忠,讓他換馬再戰。②長沙太守韓玄將他的青馬送與黃忠,並令其射死關羽。③黃忠心下不忍,幾次虛射後只射中關羽盔纓。④韓玄大怒,欲殺黃忠,這時魏延殺了韓玄開城投降。⑤後來劉備親往黃忠家探視,黃忠才投降劉備。

45、「賠了夫人又折兵」(第55回)
①東吳孫權要向蜀索回荊州,周瑜定計,謊稱欲將孫權妹妹嫁給劉備。②藉以把劉備騙到東吳作人質,以便索回荊州。③劉備按諸葛亮的對策行事,到東吳成婚後偕同夫人逃出東吳。④周瑜帶兵追趕,卻被諸葛亮的伏兵打敗。⑤諸葛亮令軍士高聲羞辱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46、孔明三氣周公瑾(第56回)
①赤壁大戰次年,周瑜欲奪荊州,卻被孔明搶先奪去,火氣攻心,箭傷破裂;②周瑜本想假借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這一機會,逼諸葛亮交出荊州,③不料孔明讓趙雲依錦囊行事,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再次生病;④周瑜想用「假途滅虢」之計取荊州,被諸葛亮識破。⑤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死。

47、耒陽縣鳳雛理事(第57回)
①劉備初見龐統,以貌取人,未重用其才,只委任龐統為耒陽縣令。②龐統終日飲酒為樂,荒廢政事。③張飛奉命前去視察,責問龐統。④誰知不到半日,龐統將一縣所積公務全部辦理,有條不紊。⑤張飛大驚,回報劉備,劉備知錯,任其為副軍師中郎將。

48、曹阿瞞割須棄袍(第58回)
①西涼馬騰兵敗被曹操所殺,馬超得韓遂相助興兵報仇,直入軍中捉拿曹操。②曹操聽見「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馬上脫下紅袍;③又聽見「長鬍子的是曹操!」曹操慌忙割斷鬍子;④又聽見「短鬍子的是曹操!」曹操立即扯起旗角,包頸而逃。⑤馬超追上,曹操嚇得繞樹而走,最後曹洪、夏侯淵相繼趕到,曹操才得以逃脫。

49、曹操抹書間韓遂(第59回)
①曹操在陣前約韓遂單獨談話,讓馬超心疑。②然後又送去一封有塗改的書信,使馬超以為是韓遂有意塗改。③韓遂想請曹操陣前攀話讓馬超刺殺曹操,曹操卻令曹洪上前向韓遂說莫誤丞相之言。④馬超聽了大怒,欲刺韓遂。⑤韓遂無奈想要降曹,事情敗露被馬超砍斷左手,幸得曹軍所救。

50、張松獻圖投劉備(第60回)
①張松入都拜見曹操,要把西川地圖獻給曹操。②曹操見張松相貌醜陋,對他傲慢對待,亂棍趕走。③張松回西川,趙雲得命等候在路上迎接他。④張松得到劉備的厚待,遂將私自繪制的西蜀地形圖交給劉備。⑤又將法正、孟達推薦給劉備,引劉備入主西川。

7. 曹操為什麼會兵敗赤壁

曹操當時犯了幾個致命的錯誤,導致了最終的失敗,倒不是因為曹操當時驕傲自大輕敵的原因。

第一個錯誤:未能先趕走劉備的軍隊。當時劉備只有2萬人,而曹操至少有20萬的大軍,他完全有能力先滅掉劉備的軍隊,不是他曹操輕敵,而是他知道他一進攻,劉備就跑,自己一追,劉備就會跑到益州或者直接渡江,他的渡江計劃將要重新籌劃。



第五個錯誤:曹操錯估了當時的戰略形式,其實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曹軍。

8. 赤壁之戰的地點在哪裡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點 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 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
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
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
約160,000 約50,000
傷亡
不詳 不詳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備。其一,在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其二,派遣張遼、於禁、樂進駐兵許都附近,以備不測;其三,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其四,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其五,鏟除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編輯]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編輯]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編輯]

點評

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編輯]

傳說與演義

後代的文學家在以此次戰爭為題材而創作詩、文、小說時,又往往有意地滲入了誇張、附會的成分。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全書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到第五十回「關雲長義釋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戰事。

《三國演義》則繪影繪聲地描寫了周瑜的營帳駐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孫、曹鏖兵之處在三江口。

傳說、演義,和歷史有較大的區別。
[編輯]

附錄
[編輯]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

《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發現開始補充正史記載。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銅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硯一台,並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
[編輯]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餘四說難以成立。

1.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2.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3. 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編輯]

參考書目

*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 蔣永星. 「周郎赤壁何處」,《歷史教學》,1980.12,50
* 解放軍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軍事史》(第二卷),解放軍出版社,1986
* 李友松. 「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中華醫史雜志》, 1981年第11卷第2期
* 張作耀. 《曹操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 三國志曹操傳劉禪那一關要怎麼過才容易

1.拉級 就是帶幾個 最厲害的 別帶多 就帶幾個 然後 把級低的全帶上
因為 敵人的 級是 取咱們出徵人的平均數 所以…打起來一定不難
2.多買葯 一步步走 一步步抗 到門口時 讓一個先去死 引伏兵 讓大部隊在門口堵 消滅堵的 那路後 另外一路估計也來 然後 靠地理 一點點耗 耗完 在望前殺 不過這關 麻煩的很 得有耐心

10. 三國演義

赤壁之戰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掃平河北,北征三郡烏桓,消滅袁氏殘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鄴郡,造玄武池訓練水軍,准備南征,統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軍十餘萬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劉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荊州。
劉備敗走長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銳騎兵追上,劉備軍主力被殲滅,劉備僥幸逃到夏口,與關羽、劉琦等匯合。
與此同時,孫權的使者魯肅與劉備取得聯系,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孫吳,准備聯合抗曹。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締結了孫劉聯盟,聯合抗曹。孫權派都督周瑜統率吳軍精銳三萬人,迎戰曹操於烏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長江水戰挫敗曹軍,緊接著在烏林火攻,曹操敗走華容,引軍北還,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良機。

從曹操南徵到引軍敗走近半年的時間,而赤壁之戰持續則一個多月,這次戰役周瑜以三萬精銳大敗曹操十餘萬大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曹操失去統一的機會,三國鼎立的局面拉開。
這次戰役也是對後漢三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戰役。

二、後漢統一的契機和不充分條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消滅了袁紹的主力精銳,但他沒有急於進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內訌。
分裂的河北終於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後的殘余逃到了塞外的烏桓,曹操為了斬草除根,長驅數百公里,消滅三郡烏桓,殺二袁,徹底統一華北黃河流域。
在以黃河流域為經濟、政治重心的後漢,絕對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達頂點,他認為是時候結束分裂了。他剛從塞外回到鄴郡就做「玄武池」,訓練水軍,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掃平吳楚,一統天下。
從曹操的戰略目的來看,初步目標是消滅劉表,進而迫使江東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訓練了半年的的水軍就開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荊州。但劉表的死和劉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荊州,白白得到七、八萬人和大量的戰船,也正是這些原因,驅使曹操決定提前進攻東吳,只是他把孫權想得太簡單了。
劉備沒有被徹底消滅,與孫權取得了同盟,曹操面臨瘟疫和長江的雙重困難,終於他否定賈詡的建議,遭遇烏林之敗。

何茲全的《中國通史》說:曹操不能完成統一的根本原因是「黃河流域的經濟尚且沒有完全恢復,而長江流域的開發卻一直在進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統一。直到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的完全恢復和發展使中國的重心回到黃河流域,於是完成統一」。
這個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仔細想想,曹操從擁立漢帝到赤壁之戰,十三個年頭,實行屯田也有十個年頭了,雖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黃河流域的經濟是崩潰的,但曹操用十餘年的時間恢復和發展,就是為了給自己打下政治和經濟基礎,也正是這個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時間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橫征暴斂」的形式來完成黃河流域的統一,所以說在赤壁戰前,黃河流域仍然是全國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沒有完成統一,還是因為水軍和荊州問題。

曹操在玄武池僅僅訓練了半年水軍,這個層次的水軍戰鬥力對付以漢水為依託的荊州軍是可以的,但面對以長江為依託的吳軍,就相形見拙了,所以曹操才會在赤壁吃個大虧。

總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動權在他手裡,就看他如何選擇了。遺憾的是,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紹、橫掃塞外、最有希望結束後漢亂世的強人,最終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以錯誤的方式與敵人展開了戰斗,於是那些不充分條件逐次爆發,他最終沒能越過長江。

三、曹操南征和長阪追擊戰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向荀彧問計,荀彧說:「現在您一統華夏(黃河流域),南方已經震動,您應該趁勢速出葉、宛,則荊襄恐懼,可以平定荊州。」(注二)
八月,劉表病死,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到宛城棄新野,走襄陽,劉琮投降曹操。此時一切太過順利,曹操已經基本達成此次南下戰略。

只剩下一個夙敵劉備而已,此刻他正帶著「十萬百姓」逃到當陽,即將前往軍事重鎮江陵。於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在長阪追上劉備,並擊潰劉軍主力,「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國志·劉備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總之其形式與《三國演義》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八十三萬大軍而已。應該說這次追擊戰顯示了曹軍精銳騎兵強大的戰鬥力,也說明劉備此人戎馬一生的經驗,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不勝不敗。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占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

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並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注四),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

四、曹操的繼續南下和孫權決計破敵

曹操占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向江東送信,《江表傳》記載曹操與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曹操在占據江陵後獲得大批戰船,堅定了他下江東的決心,此時謀士賈詡說:「主公新定河北,天下震動,現在應該修養生息,養精蓄銳,對南方施加壓力,那麼孫權可以不戰而定」 接到這封信後,江東群臣分為了兩派,首先是佔大多數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正在孫權內部意見不一時,從夏口來的諸葛亮用一番說詞打動了孫權(注五),在《戰爭論》中,最後一招是:「當你無路可走時,就投靠你的盟友」。劉備就是這種情況,但諸葛亮把這種「投靠」通過巧妙演說,變成了雙方平等的同盟關系,所以這次外交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孫權下決心的還是周瑜的態度(注六),孫權看到周瑜的態度等於看到了軍界的堅持抗戰,於是他心裡有了點底。《江表傳》記載: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當時孫權當時僅僅二十六歲,他接手江東雖然有了八個年頭,但論影響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雖然他也自信的對周瑜說:「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但從孫權日後表現出來軍事能力我們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而「還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以周瑜為首的東吳軍界抗擊曹操的堅決態度,註定了曹操在長江上將有一場硬仗。

當周瑜和程普率領意志堅定、水戰能力冠絕天下的東吳水軍精銳三萬人逆江而上時,曹操卻十分不順利。
,但曹操沒有同意。
而且,曹軍將面臨瘟疫的威脅。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可見,赤壁戰前雖然曹軍沒有大規模瘟疫發生,但軍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苗頭,對於軍心的影響不能小看。
克勞塞維茨計算軍隊戰力的公式是:工具與意志的相乘。
曹軍在意志上輸給了東吳,其水戰工具也未必比吳軍精良,此次作戰,曹軍很難佔到便宜。

五、決戰赤壁

赤壁一說在今「黃岡赤鼻磯」,一說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大多數觀點認為是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杜佑《通典》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即曹公敗處」

其實在火燒烏林之前,曹軍與孫劉聯軍是有一場正面接觸的水戰的,結果是曹軍不利。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資治通鑒》也採取了《周瑜傳》的記載:「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這場戰斗的具體情況大致就是:周瑜率領吳軍逆江與劉備軍匯合,共同迎戰曹軍,恰巧曹操到達赤壁(這是赤壁個泛指,《三國志》中多人傳記均見「赤壁」,但這個「赤壁」應該是包括烏林在內的大片地區),於是,兩軍在大江上有過一場戰斗。
這場戰斗的原因和具體情況我們無法得知,或許是試探,或許是曹操確實准備登陸,又或者僅僅是小規模接觸。

其實關於赤壁之戰有很多不同版本:
其中《漢末英雄記》記載:「 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又有:「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牌)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脾)。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如果這是關於赤壁之戰的前半部分描寫,那麼就可以理解為這就是那場接觸戰的全景,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描寫的是赤壁之戰的全貌,那麼這就顯得有點荒謬了,曹操取得大批戰船是可以確認的,怎麼可能會「無船,作竹椑」呢?會不會是王粲把赤壁之戰和那場接觸戰混在一起說了?

不管怎麼說,在決戰赤壁之前確實是與一場接觸戰的,結果是曹操敗了,正是因為這場戰斗使曹操看到了自己水軍戰鬥力的嚴重不足,所以他把戰船鏈起來了,這樣能夠保持船身的平穩,有利於不習水戰的北軍南渡。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曹操的這個破綻被看出後,周瑜立刻命人先向曹操獻詐降書(注七),又派黃蓋准備「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而且與《三國演義》中描寫得一樣,當時確實有東南風(注八),只不過不是諸葛亮借的,而是自然現象。
當黃蓋的油船接觸到曹船後,立刻點火,被連在一起的曹船無法躲避,紛紛著火,周瑜水軍隨後跟進,曹操大敗而走,死著不計其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江表傳》記載: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吳書》記載: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元和郡縣圖志》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

大致情況就是:大火一起孫劉聯軍跟進追擊,曹操引軍敗走。
曹操敗得很狼狽: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可見當時曹操倉促逃走,慌不擇路(也是因為無法選擇道路),從華容敗走,華容當時是屬於「雲夢大澤」的范圍,就是沼澤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處,與對荊州地理的模糊有關系。

孫劉聯軍一直追到南郡才罷休。

六、曹操北歸和孫劉跟進
《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國志·曹操傳》: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
《三國志·孫權傳》: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可見,曹操的陸軍從烏林經華容到雲夢大澤與從水陸退到巴丘的水軍殘余匯合,燒毀殘余船支,隨後派遣張憙率領騎兵支援合肥。
同時《資治通鑒》記載:「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又派張遼、李典、樂進守合肥。

周瑜則率領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甘寧、凌統等進攻南郡曹仁,劉備收取荊南。

至此,赤壁之戰結束。

七、曹(A)、劉(B)、孫(C)各時期參戰的兵力的探討。

1、曹操占據江陵並進一步南下之前:

A、曹操平定華北黃河流域,其總兵力足以威懾荊州投降,所以荀彧才會讓曹操率領絕對優勢兵力速出荊北,迫使劉琮投降,而且是成功了。可見曹操當時曹操的總兵力應該不比荊州軍少,荊州劉表號稱「帶甲十萬」(注九),那麼曹操南征的大軍應該是這個數量級的。再加上荊州降軍近十萬,其總兵力在二十萬以上。
周瑜也說:「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應該說這個說法比較可信。

B、劉備在新野經營數年,還是有點實力的,長阪敗後他僅關羽水軍就有數千,那麼劉備的兵力應該在一萬多到兩萬之間,可惜他的主力部隊被曹操的精銳騎兵在長阪徹底擊潰。

C、此時東吳的總兵力應該有進十萬的數量級。因為荊州與孫吳是世仇,雙方軍備不會相差很懸殊,建安十三年,孫權有能力擊敗黃祖軍團,說明其總體實力應該不在「帶甲十萬」的荊州之下。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孫權語:「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又有,孫權以十萬大軍攻合肥。
可見,當時吳軍當時全部兵力應該接近十萬這個數量。

2、赤壁之戰雙方實際參戰兵力:

A、曹操給孫權的信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這個八十萬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而周瑜所分析的二十三、四萬的數量是比較接近事實的。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
這個「數十萬」,筆者的理解是二十萬以上。
同時還有僕從國的部分兵力:《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三國志·劉璋傳》記載: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B、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國志·魯肅傳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那麼劉備的兵力籠統來說就是最多一萬人。

C、孫權給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確記載:《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江表傳》記載孫權語: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

也就是說,赤壁之戰是曹操的二十多萬大軍對孫劉聯軍不足五萬人。

3、曹操赤壁敗後的兵力
A、《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建安)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曹操的這個動作很有再次下江東之意,如果單純是孫權威脅合肥,則沒有必要「作輕舟,治水軍」,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
所以,盡管周瑜的一把火燒垮了曹操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如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B、這一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肯定沒閑著。
緊接著劉備收取荊南諸郡,進一步擴充實力。僅僅在兩年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劉備這個人的確不簡單,只是得志晚了點。《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C、至於吳軍起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擊曹仁時又獲得不少戰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傷亡。
應該還是保持原實力。

八、赤壁之戰曹操的部署和失誤小結

1。曹操的部署:

曹操從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擁眾數十萬。他一面命文聘為大將,「使典北兵」,鎮守江夏邊境。一面親率大軍繼續南下烏林,准備登陸赤壁。
那麼曹操是不是將絕對主力安排在了烏林一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的大將幾乎到齊,是不是這些大將沒有到達烏林,留在荊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留屯」,說明不是烏林之戰前的部署,而是之後。
要知道《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赤壁之戰乃是曹軍的污點,自然不會多寫,也就沒有他們的具體事跡了,比如曹軍外姓第一將於禁,他的本傳連「從平荊州」的字樣都沒有,如果不是《趙儼傳》提到他,我們也就沒有他到達荊州的證據了。
又比如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可見,曹操的主力部隊是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2、曹操的失誤:

其實這個問題周瑜已經有很精闢的論述,他分析的四點應該說正是曹操的致命傷。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九、曹操行軍路線

1、進攻路線: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是從許昌全線出擊,基本是以壓制性的態勢進擊荊州,也正是這個態勢嚇跑了劉備,唬降了劉琮。
而曹操的進攻路線基本如下:
許—新野(樊)—襄陽(另派文聘防禦江夏)—當陽—江陵—巴丘—赤壁。

2、敗退路線: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如果兩個記載吻合,那麼「華容道」和「雲夢大澤」應該是一個地方。三國時的華容道是在江漢平原上潛江以南,監利以北的地方。而雲夢大澤應該理解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澤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國志·郭嘉傳》中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
那麼是不是《資治通鑒》和《英雄記》的記載根本就是錯誤?
我是這樣看的,曹操從烏林途經華容,雖然中間路難行甚至迷路,但最終他們到達巴丘,並退到江陵。
《通典》記載:「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敗之處。」《括地誌》記載:「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船處。」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兩處:一個是今天的岳陽,另一個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燒船的巴丘應該是岳陽巴丘;《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的那個「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的巴丘應為江西崇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許—新野(樊)—襄陽—當陽(長阪追擊戰)—江陵—巴丘—赤壁(敗)—華容道(雲夢大澤)—巴丘(燒船)—南郡—譙。

十、孫劉聯軍行動路線: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
這個記載已經很詳細了:
新野——襄陽——當陽(敗)——漢津——夏口(匯合周瑜)——赤壁(勝)——南郡。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至於夏口......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也比較明了:
柴桑——夏口——赤壁——烏林——江陵。

兩軍的匯合應該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十一、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開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據江陵。那麼赤壁之戰發生在幾月呢?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備......」
《後漢紀》記載: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將軍馬騰為衛尉。是月,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
這樣看來應該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發生的赤壁之戰。

但是《資治通鑒》和《後漢書》記載的卻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國演義》所說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風,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風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教子龍駕小舟於南岸邊等候」。

熱點內容
許姓班主任 發布:2025-01-11 20:23:36 瀏覽:918
大專學歷教育 發布:2025-01-11 19:23:58 瀏覽:883
上巳節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1 19:02:29 瀏覽:221
白淺歷史 發布:2025-01-11 19:00:56 瀏覽:981
假期的英語 發布:2025-01-11 18:31:42 瀏覽:750
山東教育官網 發布:2025-01-11 18:24:23 瀏覽:74
什麼是酒托 發布:2025-01-11 17:10:35 瀏覽:652
班主任失落 發布:2025-01-11 11:25:41 瀏覽:733
生物檢測法 發布:2025-01-11 10:32:16 瀏覽:437
班主任鬼使群 發布:2025-01-11 09:53:08 瀏覽:46